① 廣東和廣西有什麼歷史淵源如今發展的怎麼樣
廣西曾經歸廣東管轄,後來在上個世紀50年代才被劃定為自治區,現在廣東發展的還不錯,而廣西發展的稍微有些落後,但是近年來發展的也越來越好了。
② 廣西的歷史是怎樣的
廣西歷史悠久,據考古發現,距今70萬年以前,就有原始人類在此勞作生息。距今10萬―2萬年前,在桂西、桂南、桂北山區活動著的古人類"柳江人"已進入母系氏族社會初期。距今2萬―1萬年前,生活在廣西的人類以"麒麟山人"為代表,已學會製造和使用鑽孔與磨尖的石器。桂林甑皮岩人遺址則說明距今約 1萬至6000年前,廣西古人類已開始從事原始的農業、畜牧業和制陶業。距今3000年左右,廣西開始進入文明社會。 廣西最早的人類在史書中稱百越或百粵。壯族就是古代百越部族西甌和雒越支系的後裔,是廣西最早居住的民族。
秦始皇統一嶺南後,開鑿靈渠,把長江與珠江兩條水系聯接起來,促進了廣西與中原經濟和文化的交流。漢代,蒼梧、布山、合浦就有了商貿集市,合浦成為海外貿易港口;唐代,桂州、柳州、邕州、容州城鄉出現定期圩市;宋代,出現與交趾商人展開貨物交換的搏易場;明清時,廣西采礦業有了很大發展,主要是金、銀、銅、鋁、錫、鐵等礦。據統計,清順治六年至十八年報開的礦場達127處,居全國第3位。
唐代開始在廣西少數民族聚居區設置羈縻州縣,任用當地民族首領世襲管理;宋代沿襲;元以後稱為土州土縣;明代廣西土司制度發展到了最鼎盛的時期,實行土司制度的地區佔到了一半以上,土官在轄境內擁有統兵治民的大權,無異於土皇帝;清代,廣西土司制度已趨腐朽,於雍正年間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流;土司制度最後於民國17年(1928)才在廣西完全終結。 廣西是中國近現代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如金田起義、黑旗軍抗法、鎮南關戰役等的策源地和發生地,涌現了洪秀全、劉永福、馮子材等一批傑出人物。一代偉人鄧小平在廣西領導了百色起義,創建了紅七軍和右江革命根據地。
悠久的歷史,形成了廣西絢麗多彩、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春秋戰國時期廣西先民在左江沿岸創作的崖壁畫,漢代前創造的大銅鼓以及古樸曲雅、可避濕熱、防蛇獸侵害的干欄建築等,成為廣西當時的文化代表;明代的真武閣及三江侗族程陽風雨橋均具有很高的科學、藝術價值。
廣西素有"歌海"之稱,農歷三月三是壯族的傳統歌節,最為隆重。1985年,自治區人民政府把"三月三"歌節定為文化藝術節,後演化為廣西國際民歌節,1999年改為南寧國際民歌節,每年11月在南寧市舉行,吸引了眾多中外民歌藝術愛好者。
廣西絕大多數人和地區(包括少數民族中的許多人)講漢語方言,有粵語、西南官話、客家話、平話、桂北湘方言、閩方言6種,為中國漢語方言種類最多的省份之一;少數民族中以講壯語居多,有1700萬人。地方曲藝主要有桂劇、壯劇、彩調劇、粵劇、邕劇、廣西魚鼓、銅鼓音樂等。
廣西全稱廣西壯族自治區,簡稱桂,又名八桂。宋代設置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其中廣南西路包括今日廣西全境,以及雷州半島和海南島等地。"廣西"之稱由此而來。至於"桂"這一簡稱的由來,說法不一: 其一: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收百越之地,設桂林,象郡,南海3郡。桂林,象郡所在之地多在現在的廣西版圖之內,因此而的名"桂"。 其二:廣西史志記載,自宋建州縣以來,即宋、元、明、清及民國時期多以桂林為政治中心而得名。
③ 兩廣歷史上的纏綿糾葛,為什麼廣西地震震爆了廣東人的朋友圈
兩廣歷史上一起飲一條江水,西江這邊是嶺南比較大的一條河流,很大限度吸收了嶺南大地上的流水,匯聚成一條特別大的水系。絕對是兩廣大地的母親河,西江的主幹河流源主要是從雲南開始,一開始叫南盤江,進入廣西之後又叫紅水河,和柳江匯合之後就叫黔江。它的另外一條支流叫做右江,到南寧之後開始叫做鬱江,桂平與黔江匯合後叫潯江,梧州與桂江匯合後叫西江,到廣州就之後就叫珠江了。
一直到現在為止,兩廣還有著很多條斷裂帶。這次發生的地震,位置正位於信宜廉江這條斷裂帶上邊。信宜和廉江這兩個城市都是廣東的城市,打個不怎麼恰當的比方,也可以說地震是從廣東這邊傳過來的。兩廣位於相對比較穩定的華南板塊內部,其實是不在主要的大地震帶上。
④ 在古代廣東和廣西屬於什麼國呢
在我國有“兩河”、“兩湖”和“兩廣”,“兩河”為河南河北,“兩湖”為湖南湖北,“兩廣”為廣東和廣西,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廣東和廣西之間聯系與故事。相信我們很多都有很大的疑問,為什麼廣東與廣西是隔壁省,但它們卻有同一個“廣”字?了解一個地方文化就需要從它過去歷史來推斷。那麼,在古代廣西與廣東屬於什麼國?廣西在先秦屬於駱越國,廣東在公元前一百多年屬於南越國。下面,我們來詳細了解一下吧!
廣東與廣西同為“廣”字開頭的省份,我想它們的聯系也不僅僅鄰居的關系,雖然在歷史上廣東與廣西並不屬於一個國家,在歷史的發展中最終屬於中國,在經濟上相互扶持,在文化上相互影響,這就是今天我對廣東與廣西歷史的了解。
⑤ 廣西壯族自治區有什麼歷史文化
廣西主要包括以下七大歷史文化:
以甑皮岩遺址為代表的史前人類文化;以靈渠為代表的古代軍事水利文化;以桂海碑林為代表的摩崖石刻和山水詩文文化;以靖江王府、王陵為代表的明代藩王文化。
以西南劇展為代表的抗戰文化;以八路軍桂林辦事處舊址和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為代表的中國革命文化;以李宗仁官邸及故居、徐悲鴻故居為代表的名人故居文化。
廣西素有"歌海"之稱,主要有壯族的三月三歌墟、瑤族的達努節、苗族的踩花山和蘆笙節、仫佬族的走坡節、侗族的花炮節以及別具風味的打油茶等,其中農歷三月三的壯族傳統歌節,最為隆重。
1985年,自治區人民政府把"三月三"歌節定為文化藝術節,後演化為廣西國際民歌節,1999年改為南寧國際民歌節,每年11月在南寧市舉行,吸引了眾多中外民歌藝術愛好者。
2016年7月15日,中國廣西左江花山岩畫藝術文化景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截至2016年7月,經國務院和自治區政府批準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就有140餘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柳州、桂林和北海,另外還有多家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廣西歷史有什麼關系擴展閱讀:
廣西日常飲食主要以清淡為主,但境內南北亦有些許變化,在桂東南的玉林、梧州、賀州、南寧、北海、欽州等主要以清淡,在北部的柳州、桂林等部分地區有吃辣習慣。
廣西境內由於地理環境的關系,其早期的飲食已有種食稻穀和蔬菜、腌菜、飲茶、行酒禮等習慣。其中以南寧老友粉、柳州螺螄粉、欽州豬腳粉、桂林米粉、防城牛腩粉、梧州龜苓膏、巴馬香豬、賓陽白切狗、賓陽酸粉、玉林牛巴、玉林雲吞、玉林酸料以及各地的米粉、切粉、濾粉等為代表。
桂劇是廣西主要的地方劇種,流行於廣西桂林市、柳州市、河池市一帶及梧州市、賀州市部分官話地區,波及湖南南部地區與廣東西北隅。
⑥ 廣西的歷史由來是什麼
宋太宗趙光義在位時期,為了能夠更好地統治和管理面積廣、環境復雜的嶺南地區。於是將廣南路一分為二,以廣信為分界線,廣信以東屬廣南東路,廣信以西則稱廣南西路。後來廣南東路簡稱廣東,廣南西路則簡稱廣西。
⑦ 廣西的歷史
廣西的歷史,廣西的歷史是非常久的,在秦朝之前是屬於百越,是一個蠻荒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