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安徽省黃山市歷史
安徽省在地理上屬於華東地區,地跨淮河和長江南北,在地域文化上呈現出明顯差異,主要分為:徽文化、江淮文化和中原文化。
安徽於清朝康熙六年始建省,省名取安慶府與徽州府名第一字為安徽。這就是安徽名稱的由來。安徽因歷史上有古皖國和境內的皖山、皖河而簡稱「皖」。
安徽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早在距今約二三百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被稱為「和縣猿人」的能夠直立行走的古人類在這一地區活動。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本省潛山縣的薛家崗又發現了距今約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的痕跡,後來又在本省多處發現了其他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商朝的開國君主湯曾經短期定都在安徽北部的亳州,當時安徽大部份居民並非華夏族,而是後來逐步同化入漢族的東夷、山越人等。
戰國末期,前278年,楚國的郢都被秦國攻佔,於是遷都壽春。前224年,楚國大將項燕被秦國的王翦60萬大軍擊敗,前223年,壽春陷落,楚國滅亡。前221年,秦國完成征服六國、統一天下的計劃。安徽大部分地區屬於九江郡,北端屬於泗水郡和碭郡。秦末楚漢相爭,項羽在今安徽固鎮縣歷垓下之戰敗給劉邦,自刎於烏江。劉邦建立漢朝。
漢武帝時東甌國舉國遷到廬江郡。漢朝末年,壽春成為軍閥袁術的基地。袁術後來自稱皇帝,但不久病死,壽春歸屬軍閥曹操。
隋文帝在位時代的開皇之治促使這一地區經濟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復。隋煬帝大業六年到唐高祖武德七年經過短暫的混戰,唐朝統一天下,並保持了一個多世紀的和平和統一。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由於定都南京,現今的江蘇省和安徽省直屬中央六部管理,稱為「直隸」。該區域跨長江和淮河南北,首次將經濟和文化差異很大的廣闊地區,包括今安徽北部朱元璋洪水頻繁的家鄉鳳陽,今安徽南部多山的徽州,和今江蘇南部以富裕著稱的太湖流域,都劃歸同一個行政區管轄。
安徽自古以來是文化發達之地,並經歷文化重心從漢唐以前的皖北地區到唐宋以後的皖南地區的轉移。安徽,歷史源遠流長,鍾靈毓秀,人才輩出,是我國人才最為雲集的地區之一,名人賢士享譽內外,正可謂「一門三進士、五子四登科」。
中國提出中部崛起政策,安徽省經濟有一定的提高。合肥市,馬鞍山市,黃山市等安徽城市也陸續加盟長三角經濟區。
B. 黃山形成有多少年了
黃山屹立在中國安徽省南部(北緯30度1分,東經118度1分),盤垣於歙、黟、太平、休寧四縣之間,方圓250平方公里,精華部份154平方公里。黃山原稱作黟山,因傳說軒轅皇帝曾在此修身煉丹,唐天寶六年(公元747年)改名。黃山不僅以奇偉俏麗、靈秀多姿著稱於世,還是一座資源豐富、生態完整、具有重要科學和生態環境價值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屬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已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黃山現已成為中國名山之代表,素有「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天下第一奇山」之稱,並與長江、長城、黃河並稱為中華民族的象徵之一。
滿意請採納
C. 「屯溪老街」有何歷史背景
屯溪老街歷史悠久,位於安徽省黃山以外,鑲嵌在青山綠水之間,北依四季蔥蘢的華山,南伴終年如藍的新安江,已有數百年歷史。
屯溪老街全長832米,寬8米左右,是我國保存最完整,最具宋、明、清時代建築風格的商業街。
D. 屯溪老街的歷史文化
徽商造就的屯溪老街是古徽州的商業重鎮,地處屯溪西部的黎陽於公元208年便有縣級建制。悠久的歷史為屯溪留下了包括徽派建築在內的豐厚文化遺產。作為屯溪市重要發祥地的屯溪老街,是隨著徽商的興起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元末明初,有婺源、歙縣商人,為方便土特產和食鹽中轉,在率水、橫江和浙江聚匯的三江口附近,建立棧房,屯聚貨物。明代永樂年間,休寧商人程維宗在此基礎上再建新的店鋪,還在店鋪之間建亭閣,供來往行人休息,從此形成了有一定規模的屯溪街市。
明、清兩朝,徽商崛起,屯溪老街憑借地處皖、浙、贛三省交衢,橫江、率水匯合直通錢塘江的有利條件,成為徽州水陸運輸的交通樞紐,獲得迅速發展。老街在明代成為頗有影響的「一邑總市」、清代發展成遠近聞名的「茶務都會」。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因戰亂大量人口內遷,又發展成皖南的商阜重鎮,獲得「小上海」的名聲。1949年以來,作為區域中心城市,屯溪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城市規模迅速擴張,現代建築鱗次櫛比,但屯溪老街得到了很好的保護,深厚的商貿文化薪火相傳。
屯溪老街依黃山、伴新安江,空間景觀特色依託於城市與自然(山與水)環境的有機結合。山、城、街、水呈平行的帶狀結構,老街又是城市最活躍的部分。通過3條馬路和18條巷道與山水相溝通,如魚骨式形態,同時將山水景觀引入城市和老街。屯溪老街古樸典雅的明清風貌,是中國保存最完好的一條徽州古街,雖歷經天災人禍,幾度興衰,仍保持著明清年代的街市情趣:茶樓酒肆、書場墨庄,匾額旗招、朱閣重檐。
屯溪老街的建築承襲了徽州特有的建築風格,規劃布局和建築形式具有鮮明的徽派建築特色。整條街的建築色彩淡雅古樸,結構錯落參差,石板街路面,小青瓦,再加上白粉馬頭牆,更增加了街道的層次感。臨街的店鋪一般為兩層,均為磚木結構,以樑柱為骨架,盡管多為不大的單開間,但設計構思奇巧,門楣上的徽派木雕中,戲曲人物栩栩如生,民間故事委婉動人,新安山水秀美靈動。門楹和窗欞或方或圓,或棱或扁,花式豐富,形態各異。伸出楹外的「飛來椅」或「美人靠」,既拓展了店堂內有效的空間,方便店家和顧客把玩街景,又平添了店外的外觀層次,使店堂顯得更加恢弘和華麗。從店鋪的內部結構看,有沿街開敞式和內天井式,有「前店後坊,前店後戶或前店後倉」,有的二進二廂,有的三進三廂,四周的走廊連接成天井,寓含「四水歸堂」和「肥水不外流」的斂財之意。店堂一般都較深,前店營業,內廂加工或儲存貨物,有的則前店後居或下店上居。臨街的店面是可以靈便裝卸的朱漆木板大排門,早卸晚上。店堂兩楹和貨架上多以字畫點綴,徽商亦儒亦商的高雅情調表現得淋漓盡致。屯溪老街徽州文化的重要載體著名學者葉顯恩曾著文稱,原徽州所出現的既有獨特性,又有典型性,並具有學術價值的各種文化現象的總和,即徽州文化。徽州文化既是地域文化,又是中華正統文化傳承的典範。屯溪老街集中地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
徽州文化的眾多門類在屯溪老街都有很好的表現。街內有屯溪老街古建築群、中共皖南特委舊址、同德仁葯店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代著名思想家、學者、「乾嘉朴學」的代表人物戴震,是屯溪隆阜人,位於屯溪老街立新巷1號的戴震紀念館,是中國唯一一座陳列和收藏戴震學術貢獻、生平事跡和研究成果的紀念館。整條老街店鋪300餘家,其中歷史悠久的就有60多家,「同德仁」「茂槐」「老福春」「汲古軒」「藝林閣」「徽寶齋」等老店,都掛有「老字型大小」牌匾。老街店家主要經營文房四寶和土特產品。這里有徽墨、歙硯、徽漆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品,「祁紅」「屯綠」「黃山毛峰」「太平猴魁」等享譽中外的名茶。屯溪老街是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的集中展示窗口,以粉牆黛瓦馬頭牆和磚雕、石雕、木雕為主要特徵的徽派建築文化,以同德仁葯店為代表的新安醫學文化,以書畫、匾額、楹聯為代表的新安書畫文化,以老街一樓、老徽館為代表的徽菜文化,以歙硯徽墨為代表的文房四寶文化,以三味茶館等為代表的徽州茶文化,以及以館藏器物和工藝品為代表的民間器物文化,構成獨具特色的文化旅遊休閑街區。屯溪老街還是蜚聲海內外的徽州傳統工藝品的加工、製作、展示、銷售中心。
E. 黃山的歷史有多長
這個歷史很長了吧,但是名聲很大。俗話說黃山歸來不看山
F. 屯溪老街的歷史沿革
老街源起
屯溪老街,原名屯溪街,由新安江、橫江、率水河三江匯流之地的一個水埠碼頭發展起來的。 明弘治《休寧縣志》中就已有「屯溪街」的名目記載。清康熙《休寧縣志》記載:「屯溪街,縣東三十里,鎮長四里」。可見當時屯溪老街已經有了相當的規模。
老街的西端即老大橋在橋頭緊連的一段曲尺形街道,原名八家棧,是老街的發祥地,也是屯溪的發祥地。老街的形成和發展,與宋徽宗移都臨安(即今日的杭州)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外出的徽商返鄉後,模仿宋城的建築風格在家鄉大興土木,所以,老街被稱為「宋城」。
老街變遷
南北朝陳文帝天嘉三年(562)撤犁陽縣入海寧縣(即休寧縣),屯溪即為休寧縣首鎮。
元末明初,一位名叫程維宗的徽商在屯溪華山腳下新安江畔興造了8間客棧,四所47間房,史稱「八家棧」。明朝嘉靖二十七年(1548)時,屯溪已是中國著名茶市之一。老翼農葯號於明崇禎十三年(1640)設號創辦。
清朝初期,老街發展到鎮長四里;清末,屯溪茶商崛起,屯溪綠茶外銷興盛,茶號林立,茶工雲集,各類商號相繼開放,街道從八家棧逐年抽東延伸,形成老街。清朝末年,屯溪老街已發展為錢庄、典當、銀樓、葯材、綢布、京廣百貨、南北貨、鹽、糖、日雜、瓷器、黃煙、錫箔、紙張、酒樓、飯店等行業比較齊全繁榮的市場了。紫雲館改建於清咸豐年間(1851-1860),同德仁葯號開設於清同治二年(1863),程德馨醬園創辦於清咸豐十一年(1861),鄭景昌南北貨號的前身大昌南北貨開設於清同治年間。
民國時期,屯溪老街曾名中山正街,已有「滬杭大商埠會」。安徽省厘稅局、鹽公堂、商會等商業機構均設在屯溪。統戰期間,大批商賈和難民湧入屯溪,三戰區司令長官部也在屯溪,於是人口驟增,經濟一度繁榮,被稱為「小上海」。
新中國成立後改為人民路,1985年定名老街。
G. 屯溪老街歷史悠久
本文段主要說明黃山屯溪老街歷史悠久.
⑤是談歷史的,緊隨「黃山屯溪老街歷史悠久」;②⑥構成闡釋關系,①是對②⑥的評述,應緊隨⑥後;④③構成轉折關系,體現了老街的「老滋老味」與空格後文句銜接緊密.
故正確排序為:⑤②⑥①④③
故選:D
H. 安徽有多久的歷史(詳細點哦)
[文明源頭]安徽於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始建省,省名取安慶府與徽州府名第一字為安徽。安徽因歷史上有古皖國和境內的皖山、皖河而簡稱"皖"。安徽省是中國史前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在繁昌縣人字洞發現距今約250萬年前人類活動遺址。在和縣龍潭洞發掘的三、四十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和縣猿人"遺址,表明遠古時期已有人類生息繁衍在安徽這塊土地上。毫州在商代曾為成湯之部,古壽春(今壽縣)在春秋戰國時曾為楚國首都。
[歷史風雲]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王朝的建立從禹開始,禹的父親鯀是雄居大河南岸位於嵩高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領,富有賓士水土的經驗,在與堯舜斗爭中失敗。後來,禹在伊洛河一帶,糾正過去以塞為主的錯誤做法,改為以疏導為主,開展新的治水工程。他依據地勢的高下,疏導高地的川流積水,陂障窪地的藪澤散流,使肥沃的平原廣野能減少洪水泛濫的災難,散漫的流水又能積到一定的地方。禹賓士水土,發展生產,得到群眾支持,博得許多部落首領的擁護,確立了禹王權。為鞏固政權,禹又沿穎南下,在淮水中游的塗山(今安徽省蚌埠市西郊懷遠縣境內),大會夏、夷諸部從多邦國或部落首領,這就是"塗山大會",標志著夏王朝正式建立。後來,禹的兒子啟在"釣台之享"大會正式廢除"禪讓制",開始了我國文明時代的歷史。今天,在塗山上還留有相傳建於漢代的禹王廟。
[藝苑奇葩]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採茶戲。流行於安慶、池州、徽州一帶,是安徽省主要地方戲之一,它以安慶地方語言為歌唱基礎,抒情見長,優美動聽,如行雲流水,富於韻味。黃梅戲劇目有大戲36本,小戲72出。唱腔100多種。伴奏樂器主要是高胡及民族樂器和鑼鼓。黃梅戲以安慶為中心迅速發展,合肥及安慶市均有黃梅戲劇團和學校,農村有業余劇團。著名演員有嚴鳳英、王少舫、馬蘭、韓再芬等。
一、安徽省歷史文化名鎮
1.休寧縣萬安古鎮
2.涇縣桃花潭鎮(原陳村古鎮)
3.濉溪縣臨渙古鎮
4.銅陵縣大通古鎮——和悅洲
(以上由歷史文化保護區更名為歷史文化名鎮)
5.肥西縣三河鎮
6.宣城市宣州區水東鎮
7.六安市金安區毛坦廠鎮
8.岳西縣響腸鎮
9.黃山市徽州區潛口鎮
10.桐城市孔城鎮
11.黃山市徽州區西溪南鎮
12.亳州市譙城區城父鎮
二、安徽省歷史文化名村
1.績溪縣龍川村(原大坑口)——湖村——磡頭
2.績溪縣上庄——馮村
3.黃山市徽州區呈坎村
4.歙縣許村
5.黃山市徽州區唐模村
(以上由歷史文化保護區更名為歷史文化名村)
6.歙縣棠樾村
7.涇縣黃田村
8.固鎮縣垓下村
9.黟縣屏山村
10.黟縣南屏村
11.黟縣關麓村
12.涇縣查濟村
13.肥東縣瑤崗村
14.蚌埠市蚌山區孫家圩子村
15.歙縣雄村
16.休寧縣右龍村
17.休寧縣黃村村
18.績溪縣石家村
19.肥西縣小井庄村
20.歙縣昌溪村
21.歙縣瞻淇村
22.蚌埠市龍子湖區長淮衛村
23.肥西縣啟明村——新光村——鴿子籠村
24.鳳陽縣小崗村
三、安徽省歷史文化街區
1、黃山市屯溪區屯溪老街
2、東至縣東流古街
(以上由歷史文化保護區更名為歷史文化街區)
3、五河縣城關鎮順河街
I. 安徽黃山到現在有幾年歷史了
黃山市文明的源頭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多年前。從歙縣、祁門等地出土的文物表明,今黃山市一帶早在舊石器時期就已有先民生活。而在新石器時代,那裡的先民們已創造原始土著文化。
春秋戰國時期,這片地域先屬吳,吳亡屬越,越亡屬楚。直至秦王嬴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滅楚。但這些都只是地域上的歸屬,並非實質性的管轄。當時仍屬於相對獨立的古越土著的勢力范圍。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秦始皇推行郡縣制,這一帶隸屬於會稽郡。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正月,始皇帝嬴政東巡至會稽(今浙江紹興一帶),為加強對東南地區的統治,將原越國的百姓遷徙至新安江上游一帶,設立黝(宋以後稱黟)、歙二縣,屬鄣郡。這是黃山市地域最早的行政區劃建置,距今已有2218年。「黝」、「歙」二縣的縣名,來自於古越語地名的發音。當時的黝、歙兩縣轄地很廣。歙縣地包括歙縣、休寧、屯溪區、徽州區、績溪,浙江的淳安及江西婺源的一部分。黝縣地包括黟縣、祁門、石台、廣德和黃山區的一部分。
西漢初期,黝、歙二縣相繼屬楚國、荊國、吳國、江都國,後屬丹陽郡。鴻嘉二年(公元前19年)改黝縣為廣德王國,廣德王城在今黟縣城東五里。歙縣屬丹陽郡。第二年廢廣德王國,復設黝縣。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又設廣德王國。王莽篡權,建立新朝,於始建國二年(公元10年),貶廣德王為公,改黝縣為愬虜。東漢末年,三國鼎立。黝、歙二縣屬東吳領地。當時,這里的越人土著和一些避入山林的漢人,「依山阻險,不納王租」,被稱為「山越」,勢力日益強大,對東吳的統治構成嚴重威脅。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吳主孫權派遣「威武中郎將」賀齊征服歙縣金奇、毛甘,黟縣陳仆、祖山等山越部落後,分歙縣東鄉地置始新縣,南鄉地置新定縣,西鄉地置黎陽、休陽縣,加黟、歙共六縣建新都郡。治所始新(故城在今浙江淳安縣西)。這是黃山市地域州郡一級行政設置的開始,從此這里成為相對獨立的行政區劃。
三國吳永安元年(公元258年),避吳主孫休名諱,改休陽縣為海陽縣。
西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滅吳國,改新都郡為新安郡,所屬新定縣改為遂安縣,海陽縣為海寧縣。新安郡轄始新、黝、歙、遂安、黎陽、海寧縣,郡治在始新縣。郡名新安,一說以祁門縣新安山為名,一說取其安定之意。
南北朝時期,南朝宋大明八年(公元464年),並黎陽縣入海寧縣。梁普通三年(公元522年)劃吳郡壽昌縣入新安郡,大同元年(公元535年)析歙縣華陽鎮置良安縣。梁元帝承聖二年(公元553年)又析海寧、黝、歙各一部分重設黎陽縣。當時這里有兩個郡。一個是新設的新寧郡,轄海寧、黝、歙、黎陽縣,治所海寧;另一個為新安郡,轄始新、遂安、壽昌、良安縣,治所始新。陳文帝天嘉三年(公元562年)將新寧郡並入新安郡,黎陽縣並入海寧縣。新安郡轄歙、黝、海寧、始新、遂安、壽昌6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