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舟山在明朝的歷史
舟山群島歷史悠久。據考古發現,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舟山群島上就有人居住。在舟山群島西北部的馬嶴鎮原始村落遺址上,原始村民們在海邊堆積的99座土墩上創造了神秘燦爛的「海島河姆渡文化」,被譽為「東海第一村」。 《史記》載:秦朝徐福在東南沿海蓬萊、方丈、瀛洲三島上尋長生不老的仙葯,其中的「蓬萊仙島」即為舟山境內的岱山島。據史學家們分析,徐福東渡日本時經過舟山諸島,現岱山島上建有「徐福亭」、「東渡紀念碑」等。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舟山市定海區馬嶴鎮這個濱海的山丘平原地帶各墩地上,發現了面積達14萬平方米的古文化遺址群。經初步發掘,有新石器時代遺址12處,文化層厚60-80厘米,出土了一批石器和陶器。有商周時期的文化遺址8處,出土了大量的印紋硬陶。考古工作者認為,這里是舟山先輩最早的集居之地。定海馬嶴洋坦里,是一個較為完整的新石器時代原始制陶區,面積約1000平方米。在此出土的夾砂紅陶碎片上多數留有稻穀痕跡,專家據此認為舟山群島在5000年前就開始大量栽種水稻,是中國水稻東傳日本的海上通道。
❷ 浙江著名漁港有哪些
舟山漁港 是全國著名的!
舟山,素有「東海魚倉」和「祖國漁都」之美稱,是全國唯一以群島設市的地級行政區劃,位於我國東南沿海,浙江省舟山群島,擁有漁業、港口、旅遊三大優勢。舟山是中國最大的海水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基地。
❸ 沈家門漁港的介紹
❹ 關於舟山的歷史資料
春秋時屬越,時稱「甬東」。
唐武德四年(621年)以句章、鄞、鄮地置鄞州,甬東歸鄞州。八年,又廢鄞州置鄮縣,甬東屬之。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江南東道采訪使齊澣奏請,析越州鄮縣地,置鄮、慈溪、奉化、翁山(今定海)四縣。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昌國州為縣。洪武十二年(1379年), 置昌國守御千戶所。至十七年置昌國衛。洪武二十年(1387年)六月,廢昌國縣,置昌國鄉。徙昌國衛於象山縣南天門山。舟山置中中、中左兩千戶所,隸昌國衛,二十五年(1392年)改隸定海衛。
辛亥革命(1911年)後,新置定海縣治。1987年1月,撤消舟山地區,建立舟山市,轄定海、普陀兩區和岱山、嵊泗兩縣。
(4)舟山漁港有多久的歷史擴展閱讀:
風景名勝
舟山群島歷史悠久,古稱「海中洲」,藍天、碧海、綠島、金沙、白浪是舟山生態旅遊環境的主色調。舟山境內共擁有佛教文化景觀、山海自然景觀和海島漁俗景觀1000餘處,主要分布在23個島嶼上。這里擁有普陀山、嵊泗列島兩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岱山、桃花島兩個省級風景名勝區以及海島歷史文化名城定海。
著名人物
近代以來,舟山籍的國家政要及海內外愛國人士有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李鐵映之生母金維映,原全國人大委員長喬石、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丁光訓、香港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原香港貿易發展局主席和全國政協副主席安子介、前香港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商飛董事長金壯龍等;在台灣的舟山籍政要有邱進益等。
❺ 舟山漁港的歷史
1942年10月1日,日本軍船里斯本丸運英國戰俘往日本,中途在舟山被美國太平洋艦隊潛艇部隊第81分隊的「鱸魚」號發射魚雷擊中,日軍棄船,千多名英軍戰俘遇害。舟山漁港漁民義救出300多名英國軍人。
http://www.people.com.cn/GB/junshi/2640759.html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4/04/content_2784332.htm
❻ 沈家門的歷史沿革
民國21年(1932年)始建鎮,2001年6月27日撤鎮建立街道。沈家門街道陸地面積近18.7平方公里, 總人口13餘萬人。為舟山市普陀區治。 沈家門地處我國南北海岸線中點,長江、錢塘江、甬江入口交匯處,面臨浩瀚東海大洋,具有良好的區域位置和獨特的經濟優勢。與挪威卑爾根港、秘魯卡婭俄港並稱為世界三大漁港的沈家門漁港,是集外貿運輸、貨物吞吐、漁用補給、海上客運於一體的綜合性港口。沈家門還是全國最大 的海洋漁業捕撈基地,所在之舟山漁場水產資源豐富,可捕魚類300餘種,蝦蟹類80多種,年捕撈量12多萬噸。國際漁業合作也初顯端倪,遠洋捕撈已擴展到南北太平洋、西南大西洋、印尼等海域。 沈家門街道緊緊抓住工業經濟發展不放鬆,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在傳統產業的基礎上,不斷加大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產品的質量和檔次不斷提高。現已形成以水產品加工為主體,船舶、機械、紙箱、塑料、化工、印刷等業綜合發展的地方工業體 系,現有企業434家,其中水產品加工企業101家,是全國最大的水產品加工基地。同時沈家門又是全國最大的水產品集散基地。擁有近1000米的交易岸線和10萬平方米的錨泊港口,我國最大的水產品交易市場中國國際水產城就位於沈家門。
❼ 舟山的歷史變遷
舟山,是中國浙江省轄地級市,也是全國唯一以群島設市的地級行政區劃,由1390個島嶼組成,佔全國的五分之一。全市區域總面積2.22萬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積2.08萬平方公里,陸域面積1440平方公里。群島之中,以舟山島最大,其「形如舟揖」,故名舟山。全市港灣眾多,航道縱橫,水深浪平,是中國屈指可數的天然深水良港。舟山素有「東海魚倉」和「中國漁都」之美稱。
舟山是全國唯一以群島設市的地級行政區劃,由1390個島嶼組成,處於中國東部黃金海岸線與長江黃金水道的交匯處,是長三角經濟圈最初的15個城市之一,背靠長三角廣闊經濟腹地,是中國東部沿海和長江流域走向世界的主要海上門戶。東臨太平洋,是遠東國際航線要沖,也是中國大陸地區唯一深入太平洋的海上戰略支撐基地。「港、景、漁」是舟山最大的海洋特色資源。舟山的桂冠上閃爍著「中國海鮮之都、海洋經濟強市、海洋文化名城、海上花園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級衛生城市」等國家級榮譽光環。
舟山擁有港口、旅遊、漁業三大優勢:
舟山港是寧波—舟山港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港灣眾多,航道縱橫,水深浪平,是中國屈指可數的天然深水良港。全市1390個島嶼有岸線2444公里。適宜於開發建設港口泊位的深水岸線有50處,總長246.7公里,其中水深大於15米以上,可建10—25萬噸級泊位的岸線198.3公里,水深大於20米的岸線107.9公里,具有發展港口物流、船舶工業、海洋裝備工業等海洋工程的良好條件和基礎優勢。
舟山被譽為「千島之城」,是著名的佛教聖地和海島休閑旅遊度假勝地,擁有「海天佛國」普陀山、嵊泗列島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岱山、桃花島省級風景名勝區、著名漁港沈家門,以及全國唯一的海島歷史文化名城定海。國際沙雕節、南海觀音文化節、中國海鮮美食節名,中國海洋文化節(岱山)聞遐邇,躋身中國十大節慶城市行列,2010年遊客量2139萬人次。
❽ 沈家門漁港的歷史發展
沈家門地名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北宋徐兢著《宣和奉使高麗圖經》。據該書載,北宋宣和五年(1123),徐等奉宋徽宗命出使高麗,五月二十五日到達沈家門,稱此地為「漁人樵客叢居十數家,就其中以大姓名之」。並記有門的解釋:「大抵海中有山對峙,其中有水道可以通舟者,皆謂之門」。由此可見,沈家門地名由姓氏與海域地理特徵結合構成。當地沈氏居民之緣來現尚無確考,僅據清道光及近現代有關文獻記述,皆謂古代沈姓望族世居吳興(今浙江湖州),其源或始於此。
清代之前,沈家門港潮水漲至南北兩岸山麓。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北岸先後修築海塘數條,平地面積得到擴展。到同治、光緒年間,北岸壘石擴展岸線,漁業初具規模,商業漸盛,逐步形成集鎮。光緒三十三年(1907)《定海鄉土教科書》記載,沈家門「市肆駢列,逼臨港口,最便運輸。交冬令,閩舟之捕帶魚者,棲泊於此。海物錯雜,販客麋至,更為繁盛。港之南,障以盧家峙,為寄碇勝地」。二十世紀初,沈家門已作為專業性漁港著稱中外。民國二十五年(1936)三月九日《申報》稱:「浙江定海漁業,冠於全國,而沈家門地方,尤為漁民薈萃之區。每屆冬汛,有大對船一千二百餘對,放洋采捕」。
抗戰時期的日據淪陷期和解放戰爭後期,沈家門漁港和漁業遭到浩劫,衰敗不堪。解放後,沈家門漁港又得到迅速發展,1960年,港區進行規劃整治,面貌大變。後來又陸續進行過幾次大規模的整治和基本設施的建設,港口日臻完善。各類大、中、小型為漁業服務的企業如水產加工、海洋葯物製造、船舶修造、錨鏈、石油等發展到數百家,商貿服務行業繁盛興旺,形成網路。後方還有浙江海洋學院、海洋水產研究院所等教育科研機構形成強有力的智力支撐體系。目前,沈家門漁港臨港工業體系正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