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安徽省出過哪些歷史名人
1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
2明成祖朱棣(1360年-1424年)是明朝第三代皇帝。
3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別名朱重八、朱國瑞、朱洪武、洪武帝,明朝開國皇帝。
4莊子是我國先秦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戰國時期宋國蒙(今安徽蒙城縣)人,是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
5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
6徐達 (1332~1385), 明朝開-事統帥。字天德。漢族,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人。
7朱允炆(1377—?)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懿文皇太子朱標次子,洪武三十一(1398)年登基,次年改號為「建文」。
8管敬仲,名夷吾,字仲,穎上(今屬安徽)人。
9戴安瀾(1904~1942年),又名戴炳陽,原名衍功,自號海鷗。漢族,安徽無為練溪鄉旗桿戴村人。著名民族英雄,抗日名將
『貳』 陳獨秀為什麼是安徽懷寧人、怎麼故居在重慶江津縣雙山鎮呢
當時周恩來想接陳獨秀去延安把他養起來,不讓他亂說話,可是陳獨秀說李大釗和延年都死了,他沒有可以相信的人了,所以就沒有去延安。而且也不接受老蔣的資助。晚年生活很貧困,應該說陳獨秀是20世紀最冤的人了。到現在中共都沒有正視那段歷史,沒有給他平反,只是把以前對他的評論「右傾投降主義」改成了「右傾機會主義」。換湯不換葯。去看看建黨偉業吧。我個人覺得與其說建黨偉業作為一部建黨90周年的獻禮片,倒不如說是一部對陳獨秀正名的電影。電影對陳獨秀對五四作用及中共的建立有非常正面的描述。
『叄』 陳獨秀,費玉清,鄧稼先他們是哪裡的人
陳獨秀是安徽安慶懷寧人,本名仲甫,取名獨秀是因為家鄉獨秀山。他影響了中國歷史。和胡適(安徽績西人)李大釗(河北樂亭人)等人倡導發起的新文化運動,極大改變了中國的思想界。對他的評價一直不公正。鄧嫁先也是安慶懷寧人,兩彈元勛。費玉清是台灣的歌唱家,我了解他是因為《一剪梅》
『肆』 陳獨秀是什麼人
陳獨秀原名陳乾生,字仲甫。1879年10月9日,生於安徽安慶懷寧縣。自幼喪父,隨人稱「白鬍爹爹」的祖父修習四書五經,得到的評價是:「這孩子長大後,不成龍,便成蛇」。
1896年考中秀才。1897年入杭州中西求是書院學習,開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1899年因有反清言論被書院開除。1901年因為進行反清宣傳活動,受清政府通緝,從安慶逃亡日本,入東京高等師范學校速成科學習。
1903年回國後積極參加拒俄運動,組織安徽愛國會。7月在上海協助章土釗主編《國民日報》。1904年初在蕪湖創辦《安徽俗話報》,宣傳革命思想。1905年組織反清秘密革命組織岳王會,任總會長。1907年入東京正則英語學校,後轉入早稻田大學。回國後,去浙江陸軍學堂任教。
1911年武昌起義之後,陳獨秀在杭州鼓樓張貼聲援武昌起義的檄文。不久,任安徽省都督府秘書長。1913年參加討伐袁世凱的「二次革命」,失敗後被捕入獄,出獄後於1914年到日本,幫助章士釗創辦《甲寅》雜志。他寫文章用「獨秀」筆名,來源於家鄉的獨秀山。
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並主編《青年》雜志(一年後改名《新青年》),標志著新文化運動的發端。《新青年》推出德先生和賽先生,批判孔孟,倡導自由。1916年末蔡元培閱讀《新青年》後登門懇請陳獨秀任北京大學文科學長,並鼓勵他「把雜志帶到學校來辦」。第二年初,他受聘為北京大學文科學長,並在箭桿胡同9號的寓所成立了新的《新青年》編輯部。
『伍』 陳獨秀到底是誰為什麼是熱詞
陳獨秀本是個革命家,因為他的名字很有意思所以被做成了段子。陳獨秀、獨秀、秀……就是形容某人在游戲里操作或者其他方面很厲害,遠超其他人而「一枝獨秀」
比如你打游戲時看到個厲害的玩家你就可以稱呼他為「陳獨秀」,或者有個玩家想秀操作而失誤被打死你就可以說:「你以為你是陳獨秀啊」。明白了嗎?
熱詞即熱門詞彙。熱詞作為一種詞彙現象,反映了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在一個時期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和事物。具有時代特徵,反映一個時期的熱點話題及民生問題。
網路製造了許許多多的網路熱詞。不僅僅是網民,這些由網路製造的網路流行語同樣也引起了很多媒體的關注。這應該是一種值得關注的網路文化現象。
拓展資料:
陳獨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慶同,官名乾生,字仲甫,號實庵,安徽懷寧(今安慶)人。中國近現代史上偉大的愛國者、偉大的革命家與改革家、偉大的民主主義者、偉大的啟蒙思想家。
他是新文化運動的發起者,是20世紀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的倡導者;是五四運動的總司令,是五四運動的思想指導者;是馬克思主義的積極傳播者;是中國共產黨最重要的創始人;是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最主要的領導人;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第一個深刻總結、反思蘇聯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經驗、教訓的人。
1920年初前往上海成立共產黨早期組織,並發起成立中國共產黨。1921年7月在中共一大被選為中央局書記,後任中央局執行委員會委員長(二、三大)、中央總書記(四、五大) 等職務,並任第一至五屆中央委員。1927年7月離開中央。
1929年11月因就中東路事件發表不同意見而被開除黨籍。1931年5月被推選為中國托派組織的中央書記。1932年10月被國民政府逮捕,判刑後囚禁於南京。抗戰爆發後,他於1937年8月出獄,先後住在武漢、重慶,最後長期居住於重慶(原屬四川)江津。
1942年5月逝世。他是傑出的政論家,其政論文章汪洋恣肆、尖銳犀利,《敬告青年》等很多篇章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少有的、傑出的代表作。晚年進行的文字學研究,是極其重要的學術成果。主要著作收入《獨秀文存》、《陳獨秀文章選編》、《陳獨秀思想論稿》、《陳獨秀著作選編》等。
『陸』 陳獨秀簡介
陳獨秀(1879—1942),字仲甫,安徽懷寧(今屬安慶市)人。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中國共產黨早期的主要領導人。
1896年考中秀才。1897年入杭州中西求是書院學習,開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1899年因有反清言論被書院開除。1901年因為進行反清宣傳活動,受清政府通緝,從安慶逃亡日本,入東京高等師范學校速成科學習。1903年7月在上海協助章土釗主編《國民日報》。1904年初在蕪湖創辦《安徽俗話報》,宣傳革命思想。1905年組織反清秘密革命組織岳王會,任總會長。 1907年入東京正則英語學校,後轉入早稻田大學。1909年冬去浙江陸軍學堂任教。1911年辛亥革命後不久,任安徽省都督府秘書長。1913年參加討伐袁世凱的「二次革命」,失敗後被捕入獄,出獄後於1914年到日本,幫助章士釗創辦《甲寅》雜志。1915年9月,在上海創辦並主編《青年》雜志(一年後改名《新青年》)。1917年初受聘為北京大學文科學長。1918年12月與李大釗等創辦《每周評論》。這期間,他以《新青年》、《每周評論》和北京大學為主要陣地,積極提倡民主與科學,提倡文學革命,反對封建的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和主要領導人之一。1919年五四運動後期,開始接受和宣傳馬克思主義。1920年初潛往上海,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首先成立上海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同時與其他各地的先進分子聯系,發起成立中國共產黨,成為主要創始人之一。1921年7月在上海舉行的中共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他雖然沒有出席,但被選為中央局書記。從一大到五大,均被選為中央委員,先後任中央局書記、中央局執行委員會委員長、中央總書記等職務,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的主要領導人。在大革命後期,他的右傾思想發展成為右傾機會主義,放棄對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中等資產階級的領導權,尤其是放棄對武裝力量的領導權,對國民黨右派的進攻採取妥協投降的政策。1927年中國大革命遭到失敗,除了來自共產國際指導上的原因,他的右傾錯誤也是重要的原因。1927年7月中旬,中央政治局改組,他離開中央領導崗位。此後,他接受託派觀點,以在黨內成立小組織的方式進行活動。1929年11月,因為他在中東路問題上發表對中共中央的公開信,而被開除黨籍。同年12月發表由81人署名的作為托陳取消派綱領的《我們的政治意見書》。同時,在上海組成托派小組織無產者社,出版刊物《無產者》。1931年5月,出席中國各托派小組織的「統一大會」,被推選為中國托派組織的中央書記。1932年10月,在上海被國民黨政府逮捕,判刑後囚禁於南京。抗戰爆發後,他於1937年8月出獄,先後住在武漢、重慶,最後長期居住於四川江津。1942年5月在貧病交加中逝世。
『柒』 求陳獨秀的資料
陳獨秀(1879—1942),字仲甫,安徽懷寧(今屬安慶市)人。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中國共產黨早期的主要領導人。
1896年考中秀才。1897年入杭州中西求是書院學習,開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1899年因有反清言論被書院開除。1901年因為進行反清宣傳活動,受清政府通緝,從安慶逃亡日本,入東京高等師范學校速成科學習。1903年7月在上海協助章土釗主編《國民日報》。1904年初在蕪湖創辦《安徽俗話報》,宣傳革命思想。1905年組織反清秘密革命組織岳王會,任總會長。1907年入東京正則英語學校,後轉入早稻田大學。1909年冬去浙江陸軍學堂任教。1911年辛亥革命後不久,任安徽省都督府秘書長。1913年參加討伐袁世凱的「二次革命」,失敗後被捕入獄,出獄後於1914年到日本,幫助章士釗創辦《甲寅》雜志。1915年9月,在上海創辦並主編《青年》雜志(一年後改名《新青年》)。1917年初受聘為北京大學文科學長。1918年12月與李大釗等創辦《每周評論》。這期間,他以《新青年》、《每周評論》和北京大學為主要陣地,積極提倡民主與科學,提倡文學革命,反對封建的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和主要領導人之一。1919年五四運動後期,開始接受和宣傳馬克思主義。1920年初潛往上海,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首先成立上海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同時與其他各地的先進分子聯系,發起成立中國共產黨,成為主要創始人之一。1921年7月在上海舉行的中共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他雖然沒有出席,但被選為中央局書記。從一大到五大,均被選為中央委員,先後任中央局書記、中央局執行委員會委員長、中央總書記等職務,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的主要領導人。在大革命後期,他的右傾思想發展成為右傾機會主義,放棄對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中等資產階級的領導權,尤其是放棄對武裝力量的領導權,對國民黨右派的進攻採取妥協投降的政策。1927年中國大革命遭到失敗,除了來自共產國際指導上的原因,他的右傾錯誤也是重要的原因。1927年7月中旬,中央政治局改組,他離開中央領導崗位。此後,他接受託派觀點,以在黨內成立小組織的方式進行活動。1929年11月,因為他在中東路問題上發表對中共中央的公開信,而被開除黨籍。同年12月發表由81人署名的作為托陳取消派綱領的《我們的政治意見書》。同時,在上海組成托派小組織無產者社,出版刊物《無產者》。1931年5月,出席中國各托派小組織的「統一大會」,被推選為中國托派組織的中央書記。1932年10月,在上海被國民黨政府逮捕,判刑後囚禁於南京。抗戰爆發後,他於1937年8月出獄,先後住在武漢、重慶,最後長期居住於四川江津。1942年5月在貧病交加中逝世。
參考資料:http://www.jxau.e.cn/dangxiao/ReadNews.asp?NewsID=497
『捌』 在安慶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出現了哪些名人
近代史上有名的陳獨秀就是安慶市近郊白澤湖陳家剖屋人,而嚴鳳英和高朗亭也是來自安徽安慶的歷史名人。
『玖』 陳獨秀的簡介
陳獨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陳慶同[1],陳乾生,字仲甫[2],號實庵,安徽懷寧人[1],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發起者和主要旗手,「五四運動的總司令」,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和黨早期主要領導人[3]。
『拾』 誰知道有關陳獨秀的生平資料及事跡
陳獨秀(1879—1942),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中國共產黨創始人和早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原名慶同,字仲甫。安徽懷寧(今屬安慶市)人。早年留學日本。1903年參加拒俄運動,曾參加反對清王朝和反對袁世凱的斗爭。1915年創辦《新青年》雜志,舉起民主與科學的旗幟。1916年任北京大學教授。1918年和李大釗創辦《每周評論》,提倡新文化,宣傳馬克思主義,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1920年,在共產國際幫助下,首先在上海建立中國共產黨發起組織,進行建黨活動。1921年3月24日,陳獨秀受陳炯明之邀在廣東建黨。7月,在上海舉行的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局書記。後被選為中共第二、第三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長,第四、第五屆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在1925到1927年的中國大革命中,多次反對共產國際的國共合作指示(為了保證合作,國際要求共產黨員留在國民黨內),但是由於缺乏有系統的獨立的階級綱領指導,使得陳獨秀等一次次被共產國際領導層錯誤的行政指令壓下去。最激烈的一次是在1926年中山艦事件後,陳獨秀在黨報上發表公開信,單方面宣布退出國民黨,引起黨內外轟動,因為共產黨員留在國民黨內服從後者的紀律是共產國際為確保國共合作的既定戰略路線的中心政策(共產國際為何執行這一政策的部分原因參見網路一國建成社會主義論的詞條)。但不久後共產國際領導層發來的指令使大多數中共黨員繼續堅持舊政策,而包括陳獨秀在內的異議分子無論如何也想不到要與這種路線徹底決裂、另立獨立路線的無產階級政黨,因為他們並沒有形成完全有別於共產國際的另一種國際國內革命綱領,更不了解當時國際領導層內部托洛茨基一派與斯大林一派正在就同一個中國革命問題進行激烈的綱領斗爭。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陳獨秀等少數共產黨人的異議外,其他大多數中共黨員(包括被後人認為有先見之明、當時在黨中央還一名不聞的毛澤東)都沒有對共產國際指令提出哪怕一鱗半爪的反對意見和公開質疑。這就導致了中國共產黨員雖然是中國革命的實際領導者卻是為國民黨做苦力的政治局面(隨便舉個例子:1927年上海第三次大罷工的實際領導者是中共黨員,但他們的公開身份是國民黨黨員,全世界都看到的是國民黨取得了大權,而不是共產黨)。
1927年大革命失敗對中國共產黨造成了強烈沖擊,大批優秀幹部在反革命屠殺中喪失,27年到30年代初的失敗浪潮使中共在城市工人中的影響力嚴重削弱,直到20世紀末也未恢復過來。對這次革命失敗負有第一責任的共產國際領導層(以斯大林和布哈林為首)把全部責任栽在它的中國支部——中共的頭上,中共又把主要責任栽在總書記陳獨秀頭上,指責陳獨秀犯了「右傾投降主義」錯誤,在1927年八七會議上撤銷陳獨秀的總書記職務。而對於這個栽贓陷害(也是中共黨史上最大的冤案)。
其後,陳獨秀在苦悶中反思,開始接受國際托洛茨基派的觀點,要求中共中央接受託派路線,即反對斯大林主義的荒唐透頂的左傾暴動路線,同時也反對盲目向農村發展力量甚至把游擊隊高抬為紅軍(誠然,不僅陳獨秀而且當時相當多數國際國內共產黨人都低估了農民運動),而主張以國民會議為中心,主張從民權民主斗爭開始重新聚集力量。1929年11月,陳獨秀被開除出中國共產黨。12月,與彭述之等81人發表《我們的政治意見書》,攻擊中國共產黨的機會主義領導層。同時,在上海建立托派組織「無產者社」,出版《無產者》刊物,宣傳托派觀點。1932年,在上海淞滬會戰中,支持抗戰,譴責蔣介石賣國獨裁,被國民黨政府逮捕。1937年8月出獄,擁護國共合作和國民黨領導抗日,在武漢聯絡民主人士和抗日軍隊,試圖組織「不擁國、不阿共」的第三勢力。此時的陳獨秀已偏離了托派綱領,而傾向庸俗的小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立場,並遭到多數中國托派的反對,但仍與托派組織保持關系直至逝世也未曾脫離過這種組織和思想、政治關系。1938年,被王明、康生誣陷為日本間諜,從此與中共徹底決裂。晚年陳獨秀最終的立場是主張無產階級專政,回到了馬克思主義的經典原則上。1942年5月,陳獨秀作為二十多年來一直為無產階級解放事業而奮斗的革命戰士於四川江津病逝。主要著作收入《獨秀文存》、《陳獨秀文章選編》等。
活動年表
1879年生於安徽安慶。自幼喪父,隨人稱「白鬍爹爹」的祖父修習四書五經,得到的評價是:「這孩子長大後,不成龍,便成蛇」。
1896年考中秀才。
1897年入杭州中西求是書院學習,開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
1899年因有反清言論被書院開除。
1901年因為進行反清宣傳活動,受清政府通緝,從安慶逃亡日本,入東京高等師范學校速成科學習。
1903年7月在上海協助章士釗主編《國民日報》。
1904年初在蕪湖創辦《安徽俗話報》,宣傳革命思想。1905年組織反清秘密革命組織岳王會,任總會長。
1907年入東京正則英語學校,後轉入早稻田大學。1909年冬去浙江陸軍學堂任教。
1911年辛亥革命後不久,任安徽省都督府秘書長。
1913年參加討伐袁世凱的「二次革命」,失敗後被捕入獄,出獄後於1914年到日本,幫助章士釗創辦《甲寅》雜志。他寫文章用「獨秀」筆名,來源於家鄉的獨秀山。
1915年9月,在上海創辦並主編《青年》雜志(一年後改名《新青年》)。
1917年初受聘為北京大學文科學長。
1918年12月與李大釗等創辦《每周評論》。這期間,他以《新青年》、《每周評論》和北京大學為主要陣地,積極提倡民主與科學,提倡文學革命,反對封建的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和主要領導人之一。
1919年五四運動後期,開始接受和宣傳馬克思主義。
1920年初潛往上海,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首先成立上海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同時與其他各地的先進分子聯系,發起成立中國共產黨,成為主要創始人之一。
1921年7月在上海舉行的中共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他雖然沒有出席,但被選為中央局書記。從一大到五大,均被選為中央委員,先後任中央局書記、中央局執行委員會委員長、中央總書記等職務,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的主要領導人。在大革命時期,他多次獨自、或與少數同志聯名反對共產國際領導層發出的一些明顯的投降政策,但都遭到蘇共和共產國際當權派的政治彈壓。
1927年中國大革命遭到失敗,陳獨秀成為共產國際斯大林主義路線的替罪羊。1927年7月中旬,中央政治局改組,他離開中央領導崗位。此後,他接受託派觀點,以在黨內成立小組織的方式進行活動。
1929年11月,因為他在中東路問題上發表對中共中央的公開信,而被開除黨籍。同年12月發表由81人署名的作為中共左翼反對派綱領的《我們的政治意見書》。同時,在上海組成托派小組織無產者社,出版刊物《無產者》。
1931年5月,出席中國各托派小組織的「統一大會」,被推選為中國托派組織的中央書記。
1932年10月,在上海被國民黨政府逮捕,判刑後囚禁於南京。
1937年抗戰爆發後,他於8月出獄,先後住在武漢、重慶,最後長期居住於四川江津。
1942年5月27日在貧病交加中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