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花椒樹幾年結花椒
花椒古名椒、椒聊、大椒、秦椒、鳳椒、丹椒及黎椒。原產於我國,其栽培歷史悠久,是農民群眾致富的一種經濟發展門路。多年來,在民間對花椒具有這樣的美稱:「花椒是個寶,致富離不了,農村人要富,快栽花椒樹」。它具有營養豐富,味道獨特,葯用價值高,適應能力強等特點。 一、花椒的形態和生物學特性 花椒樹為落葉小喬木或灌木,樹高3~7米,從根基至樹梢可區分為根莖、主幹、主枝及側枝四大部分。花椒從種子萌發生長開始形成一個新的個體起,直到衰老死亡的全過程,稱為個體發育過程,也稱生命周期。一般情況下,花椒的壽命40年左右,最多可達50~80年。在花椒的一生中,隨著年齡的增長,按其生長發育的變化,可分為幼齡期、結果初期、結果盛期和衰老期四個階段。 (一)幼齡期 從種子萌發出苗,栽培到開始開花結果以前為幼齡期,也叫營養生長期。花椒的幼齡期一般為2~3年,是樹冠骨架的建造時期,這一時期的主要栽培任務是:加強管理,迅速擴大樹冠,合理安排樹體骨架,培養好樹形,保證樹體正常發育,促進早結果,為以後的豐產打下基礎。 (二)結果初期 從開始開花到大量結果為結果初期,也叫生長結果期,花椒樹3年後即可少量開花結果,4~5年後相繼增大,這一時期是樹體生長旺盛,分枝量增加,骨幹樹枝不斷向四周延伸,樹冠迅速擴大,是花椒一生中樹冠擴展最快的時期。這一時期的主要栽培任務是:盡快完成骨幹枝的配備、培養好主、側枝,保證樹體健壯生長,以奪取早期豐產。 (三)盛果期 盛果期是花椒樹開始大量結果到衰老以前。此時期,結果枝大量增加,產量達到高峰,無論是根系還是樹冠,都擴大到最大限度。一般自第10年以後即進入大量結果期,突出的特點是果實的產量顯著增高,單株產鮮椒5~10千克,乾果皮1~2千克。一般盛果期年限10~15年,長的可達20年。這一時期是管理的關鍵時期,如果管理不當,不能正確處理產量需求和維護樹勢的關系,就會出現大小年,致使產量下降,加快衰老期的出現。 (四)衰老期 植株開始衰老一直到樹體死亡為衰老期。一般情況下,樹齡達到20~35年月以後,根系、枝幹進入老化,枯死枝條增多,開始進入衰老期。這一時期栽培管理的主要任務是:加強樹體的管理和保護,減緩樹體衰老。同時。要及時早有計劃地培養更新枝,進行局部更新,使其重新構成新的樹冠,恢復樹勢,保證獲得一定的產量。 二、花椒生長發育與環境條件 環境條件對花椒的生長發育有很大影響,主要包括:溫度、降雨量、光照、土壤、地勢等五個方面。 (一)溫度 溫度是花椒的主要生存條件之一,它決定著花椒的自然分布,對其生長發育有著明顯的影響。花椒屬溫帶樹種,氣候溫和是花椒生長發育的必要條件,其適應范圍較廣,在年平均氣溫8~16℃的地方都能栽培,但以10~14℃的地方栽培較多。溫度隨著季節的變化直接影響物候期的變化。在順利通過冬季休眠期後,當春季平均氣溫穩定在6℃以上時,芽開始萌動,10℃左右時發芽生長。花期適宜溫度為16~18℃。開花期的早晚,與花前30~40天的平均氣溫和平均最高溫度有密切關系,氣溫高時開花早,氣溫低時開花晚。花椒果實生長發育期的適宜溫度為20~25℃。 春季氣溫對花椒當年的產量影響較大。春季低溫,特別是「倒春寒」常會造成花椒減產。花椒抗寒能力較強,據資料分析,幼樹能耐-18~-20℃溫度;10年以上大樹可耐-20~-23℃的低溫。 (二)降雨量花椒對水分要求不高,土壤過分濕潤,不利於花椒樹的生長。短期積水或沖淤,造成土壤板結,可使椒樹死亡,遇嚴重乾旱,花椒的葉便會發生萎蔫。為此,在7、8月份雨量較集中,光照不足時要注意排澇,在冬春乾旱時季要注意抗早保暖。 4~5月份,花椒樹由發芽階段進入開花結果期間,自身既要展葉生枝,同時又要提供開花結果所需的水分,即營養生長轉為生殖生長的過程,對水分要求十分敏感,需水量較多,一般4~5月份降水量在80~150毫米范圍內,適於花椒開花至結果關鍵期的需水要求。 (三)光照 花椒屬喜光樹種,一般年日照數應在1800~2000小時以上。特別是7、8月份,花椒進入著色成熟期,是提高產量和品質的關鍵時期,充足的光照,同化作用強,有利於光合產物積累,促使果皮增厚,產量增加,著色良好,品質提高,光照不足,往往表現樹枝不開張,分枝少,枝條細弱,果穗和果粒小,產量低,色澤暗淡,品質下降,甚至霉變。因此,所種植的花椒必須按照規格進行栽培,做到合理密植。 (四)土壤土壤是花椒賴以生存的基礎,是水分和養分的供給源泉,所以土壤條件的好環,直接關系花椒的生長和結實。 1.土壤厚度。一般土壤厚度80厘米,即可基本滿足花椒的生長。 2.土壤結構。花椒對土壤的要求是質地疏鬆,保水保肥性強和透氣良好。一般砂壤土和中壤土適宜花椒的生長發育,砂土和黏土則不利於花椒的生長。 3.土壤肥力。花椒的適應性強,在土層比較淺薄的山地也能生長結果,同時,花椒又是喜肥的樹種,只有在各種養分比較滿足的情況下,才能保證花椒的生長和結果,實現連年豐產,因而通過壓綠肥、增施有機肥和無機肥料,不斷提高土壤肥力。 4.土壤酸鹼度。花椒在土壤PH6.5~8的范圍內都可栽培,但以PH7~7.5的范圍生長和結果最好,甚至在PH為8.43的土壤上也能生長。另外花椒喜鈣,在石灰岩山地生長尤好。 5.土壤水分。花椒由於根系淺,對水分的要求較為敏感,難於忍耐嚴重乾旱,同時耐水性也較差,土壤含水量過高或排水不良,都會影響花椒的生長和結果。 (五)地勢花椒主要栽植於山地,適宜在地勢開闊、背風向陽的地方生長。花椒栽培區主要在北緯25度~40度之間,海拔1500~2600米之間。 三、花椒的栽植 (一)苗木准備栽植前,准備好苗木是第一道重要工序。苗木的質量直接關系著花椒的生長和經濟效益。苗木健壯是保證成活和提早結果的基礎,花椒栽植多採用1~2年生苗,要求品種優良,主側根完整,須根多,苗高60厘米以上,根徑粗0.5厘米以上,芽子飽滿。另外,在栽植前,還要注意保護和處理好椒苗,以保證椒樹的成活率。 (二)栽植方法 一般是一個台地或梯田栽一行,檯面大於4米時,可栽2行,株行距為4~5米,行距以地寬窄而定。栽植時,按規劃的栽植點挖栽植穴。栽植穴深、寬60~100厘米的大圓坑,在挖坑時先把上層較肥沃的土放在一邊,下層的生土放在一邊。栽植時把化肥(過磷酸鈣)、廄肥或堆肥與土混合在一起,先放在栽植穴內成一個中間略高的小丘形,然後將苗放在穴內,一人植苗一人填土,填到一半時用腳踩一下,使根和土靠緊,再將苗輕輕向上提,使根系自然舒展。若在大片平地上栽植,要前後左右對齊。填入表土時要把椒苗輕輕振動,讓土自然流入根系中,邊填邊踏實,不要把苗埋得太深或太淺,太深和太淺都會影響椒苗的生長和結果。比較適當的深度是將土埋在根和莖的交界處。栽苗後立即灌水,無灌水條件的要擔水灌足,待水滲完後用一些干土覆在上面,將穴封好防止蒸發,栽完後剩下的余土,在穴邊修成土埂,以利灌溉和收集雨水。 (三)栽植季節 花椒栽植通常分春栽和秋栽兩種,在乾旱山區也可在雨季栽植。 1.春季栽植。早春土壤解凍後至發芽前均可栽植,宜早不宜遲,隨挖隨栽,成活率較高。 2.秋季栽植。秋後抓緊整地,在土壤封凍以前20多天栽植,栽後截干,並修一土丘,防寒越冬,第二年樹木發芽時刨去土丘,成活率可達90%左右。秋季栽植的好處是根系與土壤密接,傷口癒合早,成活率高,生長健壯。但冬季較寒冷,必須作好越冬保護,以防「抽條」和凍害。 3.雨季栽植。 乾旱石山區,無灌條件時,可在雨季趁墒栽植。雨季栽後要有2~3天以上連陰雨天,才能保證成活。否則,晴天栽或栽後放晴時成活率都很低。雨季栽植首先要整好地,及時收聽氣象預報,抓住有利時機,才能獲得較好的效果。雨季栽植要用小苗,一般多選一年生苗木,栽植時盡可能多帶胎土,以利成活,同時必須就地育苗,就近栽植,隨起苗隨栽植,避免長途運輸。 (四)栽植密度 花椒的栽植宜稀不宜密,稀則通風透光條件好,樹冠大,單株結果量大,樹齡長;過分密擠,致盛果期相對偏小,互相遮蔭,影響產量,生長壽命相對偏短。一般情況下,乾旱、半乾旱的地區,花椒成齡後每畝的密度在100~200株范圍內。在土層深厚土質好雨量適中的地區,花椒成齡後的密度,應掌握在60株范圍內。補建園時,為了速生早果早受益,旱地栽植密度一般為行距2米,株距1.5米,每畝200~220株,條件好的地方,保持行距4米,株距1.5米,每畝栽植100~120株。 (五)栽後管理 1.修剪定干。栽植後,根據干高要求在飽滿芽處,將以上多餘部分剪去,這樣可促進整形帶內的芽及早萌發,有利於成活。但栽後需要埋土保護,發芽前撤去培土後再進行定干。 2.埋土防寒。為了避免冬季發生抽條、日灼等傷害,秋栽後需立即埋土防寒。 3.補水。為了確保成活,有灌水條件的地區,應在春栽後半個月內再灌一次水。秋栽苗木待撤去培土之後,亦應補灌一次。澆水後需要覆土3~5厘米,以利保墒。 4.查苗及補苗。栽植後,到夏季檢查一次成活情況,已死的應及時進行補植,以保全苗。 5.防病蟲及獸害。新栽花椒樹主要有金龜甲、蚜蟲、刺蛾、鳳蝶等危害;獸害主要是鼢鼠和野兔。 四、花椒的土、水、肥管理 (一)深翻改土 土壤深翻是椒區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的創造,對土層深度不足50厘米以下的岩石或硬土層的瘠薄山地,或30~40厘米以下有不透水黏土層的沙地以及土交互成層的河灘地,深翻的效果都很明顯。 1.土壤深翻的時期。深翻改土在春、夏、秋季都可進行,春翻在土壤解凍後要及早進行;夏翻要在雨季降第一場透雨後進行;秋翻一般在果實採收後至晚秋進行,也可結合秋施基肥進行。 2.土壤深翻深度。深翻改土與立地條件、樹齡大小及土壤質地有關,一般為50~60厘米左右,比根系主要分布層稍深為宜。
『貳』 喜歡吃花椒的省份
現在有很多人都是吃貨,平時總是喜歡品嘗各種美食。有些人喜歡吃播,也就是直播吃東西,這樣也常常能引來眾多網友的圍觀。一個有美食眾多的城市對於這些吃貨而言具有無比的誘惑力,下面來說一下中國美食最多的兩座城市,當地人每天都要吃花椒和辣椒。
首先就要說起著名的「天府之國」成都,成都大家都知道是一個懶人扎堆的地方,有一句話叫「少不入川,老不出蜀」,年輕人確實也不要一直待在這里,否則容易變懶。不過成都人也確實喜歡吃喝玩樂,經常沒事干就是聚在一起打打麻將、聊聊天、喝喝茶,這里的生活非常悠閑,人們的生活狀態與北上廣深有天壤之別。
四川的火鍋和重慶火鍋一樣出名,總是有人在爭哪邊的火鍋正宗,其實每個人的口味都不一樣,這個其實也沒有爭論的必要。另外,還有四川成都的傳統名小吃冒菜也非常美味,冒菜的「冒」其實是一個動詞,其實就是用中葯和各種調料配出的湯汁燙熟的菜。和串串香、火鍋類似,其實什麼都可以冒。去四川成都一般都要去嘗嘗冒菜的,這里各種冒菜足夠人們吃個飽。
說起了成都,緊接著就需要提起霧都重慶了。重慶是我國有名的火鍋之都,各色火鍋讓人應接不暇,而且味道鮮美可口,讓人回味無窮。網上有一段時間的網紅火鍋也很出名,重慶十七門老火鍋被一些網友認為是重慶第一的火鍋店,這里有近90種可供選擇的豐富菜品,讓人可以吃個夠。
想要嘗到最正宗的火鍋的味道,往往不是去那些高檔的門店,必須要到重慶的大街小巷去找才會找到。重慶火鍋出了名的辣,許多外地人吃了會被辣得受不了,但是重慶人卻沒有這種情況,因為重慶人是無辣不歡的。重慶的女孩子也是經常吃這種辣的火鍋,所以性格也變得火辣了,敢愛敢恨,不會扭扭捏捏的。
重慶除了火鍋意外其實還有很多其他的美食,如重慶小面、萬州烤魚、棒棒雞、口水雞等等,這些美食在全國都十分有名,很多餐廳都會有這些菜。其實這些美食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辣,辣就是重慶人的最愛,無辣不歡。
重慶和成都,這兩個地方其實很多方面都十分相似,畢竟以前重慶就是隸屬四川,在1997年的時候重慶才被劃為直轄市,所以愛吃辣這個本性都是一樣的。其實除了愛吃愛之外,這兩個地方的人還愛一種口味,那就是麻,在有些菜中會放非常多的花椒,又麻又辣,很多外地人都還吃不慣。
在四川重慶有些家庭自己都會種植花椒,在四川盆地地區雨水較多,房屋內就顯得格外潮濕陰冷,在這樣的環境下待久了免不了會生病,而花椒和辣椒是能去除體內寒氣的,所以從古至今,四川盆地這一塊的人都愛吃辣椒和花椒,有時候甚至生吃花椒,在餐桌上花椒辣椒必不可少。
『叄』 我國哪個地方的花椒質量是最好的
花椒主要產自於中國四川、陝西、河南、湖南、河北、山西、雲南、貴州等省,四川產的花椒質量好,以河北、山西產量高。
『肆』 花椒進入中國有多少年。
花椒本來就是我國產的,《詩.陳風.東門之枌》:視爾如荍(音蕎,又名錦葵、荊葵、芘芣),貽我握椒。從這詩句已經可以判斷花椒的歷史了。
胡椒是產於印度的,現在我國種植的也不少。
『伍』 中國最好的花椒產於哪裡
1、漢源花椒
作為川菜的發源地,四川的花椒品質一直以來都是數一數二,尤其是漢源縣的花椒,已經被列為了「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在唐朝元和年間,漢源花椒就被進貢到皇宮,成為貢品之一,所以又被稱為「貢椒」。它主要特徵是出油重、顆粒大、芬芳濃郁、香麻可口。
《漢源縣志》曾經記載:「漢源花椒氣味辛和,用途亦廣,本境方物,列為貢品……官斯士者,每年除入貢外,以囊印記分遣,得者莫不以不貴也。」
《漢源縣志》曾經記載:「漢源花椒氣味辛和,用途亦廣,本境方物,列為貢品……官斯士者,每年除入貢外,以囊印記分遣,得者莫不以不貴也。」
翻譯過來意思是:漢源花椒氣味辛辣柔和,烹飪用途也很廣泛,這個本地特產,被人們列為了貢品,做官的人每年除了進貢花椒,還把它用小袋子裝好,蓋上印章後分派出去,得到的人都覺得這是非常貴重的。
2、茂縣花椒
茂縣花椒同樣產自四川省,都是「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茂縣的地形以高山峽谷為主,屬於高原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晝夜溫差大且日照充足,為花椒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茂縣花椒顆粒大均勻,顏色鮮艷,擁有純正的香麻味。截止至2018年的統計數據,茂縣有5萬畝的土地種植了花椒,一年銷售的成品花椒達到了320噸。
3、韓城大紅袍花椒
陝西種植花椒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最為著名的就是韓城大紅袍,也是「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品質上乘,每一顆花椒都肥碩飽滿,色澤鮮紅,氣味辛香,味道麻辣,在全國范圍內都有很高的知名度。而韓城也獲得了「花椒之都」的稱譽,成為了全國為數不多的主要花椒生產基地。
4、鳳縣大紅袍花椒
鳳縣位於陝西省寶雞市,它生產種植的大紅袍花椒,又被稱之為「鳳椒」。鳳椒不僅有上佳的品質,而且獲得了多項獎項和認證,因此還被譽為「花椒之王」。鳳椒除了擁有優質花椒的特點之外,還有「香飄十里」這一特徵,說明了它麻辣香味之濃郁,十里之外都能聞到。整個鳳縣一年生產花椒達到了1100噸,成為了當地主要的經濟作物,由此獲得了「中國花椒之鄉」的美譽。
5、隴南大紅袍花椒
隴是甘肅省的簡稱,而隴南則是位於甘肅的南部,這個地方位於南北氣候的交接過渡處,光照、熱量、水資源都非常充足,最為適合花椒的成長。隴南大紅袍花椒顆粒飽滿,色紅油重,小肥羊所採用的花椒,就是來自於隴南。
『陸』 花椒種植技術
栽培技術
1.園地選擇
山頂、地勢低窪、風口、土層薄、岩石裸露處或重粘土上不宜栽植。
花椒植株較小,根系分布淺,適應性強,可充分利用荒山、荒地、路旁、地邊、房前屋後等空閑土地栽植花椒。
2.花椒園(林帶)整地
在平地建立豐產園地,可採取全園整地,深翻30-50厘米,翻前施足基肥,每畝施4-5t,耙平耙細,栽植點挖成1m見方的大坑;在平緩的山坡上建立豐產園時,可按等高線修成水平梯田或反坡梯田;在地埂、地邊等處栽椒時,可挖成直徑60厘米或80厘米的大坑,帶狀栽植無論哪種栽植坑,在回填時,還應混入20-25kg左右的有機肥。在丘陵山地整地,必須堅持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3.栽植形式
純花椒園:營造純花椒園,如在平川地栽植,行距3m,株距2m;在山地栽植,按照梯田的寬窄確定株行距,復雜的山地,可圍山轉著栽。
椒林混交:花椒可以和其它生長緩慢的樹木混合栽植,如栽核桃、板栗,可在株間夾栽一二株花椒,也可隔行混栽。
地埂栽植:充分利用山區、丘陵的坡台田和梯田地埂栽植花椒,株距3m左右。
營生籬:用花椒營造生籬,栽植的密度要比其它形式的密度大,行距30-40厘米,株距20厘米,可三角形配置,栽成2行或3行。
4.栽植密度
花椒宜稀不宜密,在干早、半乾旱地區,花椒成齡後的密度應在每畝100-120株的范圍內。在土層深厚、土質好、雨量適中的地區,成齡密度為每畝60株左右。初建椒園時,一般行距2m,株距1.5m,條件好的地方保持行距4m,株距1.5m。
(6)花椒的種植歷史有多久擴展閱讀:
采後綜合管理
(一)防旱保樹。土壤水分含量低,土層瘠薄的田土塊,要在晴天早晨灌水保濕,最好樹盤覆蓋作物稿稈。
(二)施好產後肥。在採摘結束後,每株施人畜糞5~10公斤,加過磷酸鈣25~50克和硫酸鉀10~25克。
(三)整形修剪。花椒的修剪,因品種和樹齡的不同而修剪的方法和程度不同。幼壯樹應以疏剪為主,使其迅速擴大樹冠成形。同時,適當多留一些小枝,成為輔養枝、結果枝,以利早結果、多結果。對於強壯的枝條,要放而不剪;對於較弱的枝條要短剪,促使發生強健枝。
短剪宜輕不宜重,一般剪去枝條的1/3或1/4即可;一般生長健壯的樹,修剪宜輕;生長衰弱、結果過多的,修剪宜重;有大小年現象的椒園,大年應重剪結果枝,多留發育枝或促生發育枝;小年應多留結果枝,適當疏除一些發育枝,凡是大小年現象嚴重的椒園,如果運用上述修剪方法的同時,再加上其它的農業技術措施,在3~5年內定能解決大小年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