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兩袖清風的主人公是誰,是不是魏初
最早出處:元·陳基《次韻吳江道中》詩:「兩袖清風身欲飄,杖藜隨月步長橋。」
元·魏初《送楊季梅》詩:「父親零落鬢如絲,兩袖清風一束詩。」
早在元朝文學家魏初的《送楊季海》一詩中就已出現了「父親零落鬢如絲,兩袖清風一束詩」。魏初,字太初,號青崖,著有《青崖集》五卷,曾任元朝中書省掾吏、監察御史、南台御史中丞等官職,品性清廉,頗有政聲。
傳說又見於於謙:於謙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詩人。他曾先後擔任過監察御史、巡撫、兵部尚書等職。於謙作風廉潔,為人耿直。 謙生活的那個時代,朝政腐敗,貪污成風,賄賂公行。當時各地官僚進京朝見皇帝,都要從本地老百姓那裡搜刮許多的土特產品,諸如絹帕、蘑菇、線香等獻給皇上和朝中權貴。
明朝正統年間,宦官王振以權謀私,每逢朝會,各地官僚為了討好他,多獻以珠寶白銀,巡撫於謙每次進京奏事,總是不帶任何禮品。他的同僚勸他說:「你雖然不獻金寶、攀求權貴,也應該帶一些著名的土特產如線香、蘑菇、手帕等物,送點人情呀!」於謙笑著舉起兩袖風趣地說:「帶有清風!」以示對那些阿諛奉承之貪官的嘲弄。兩袖清風的成語從此便流傳下來。
㈡ 成語「兩袖清風」的典故與哪個歷史人物有關
這個成語源自明代於謙。
於謙(1398.5.13-1457.2.16),字廷益,號節庵,官至少保,世稱於少保,漢族,明代名臣,民族英雄。永樂十九年進士。宣德初授御史,出按江西,遷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正統十四年召為兵部左侍郎。土木之變,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鈺監國,擢兵部尚書。於謙力排南遷之議,決策守京師,與諸大臣請郕王即位,為明景泰帝。瓦剌兵逼京師,身自督戰,擊退之。論功加封少保,總督軍務,終迫也先遣使議和,使太上皇得歸。天順元年謙以「謀逆」罪被冤殺。弘治謚肅愍,萬曆改謚忠肅。有《於忠肅集》。於謙與岳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
正統年間,宦官王振專權,作威作福,肆無忌憚地招權納賄。百官大臣爭相獻金求媚。每逢朝會期間,進見王振者,必須獻納白銀百兩;若能獻白銀千兩,始得款待酒食,醉飽而歸。而於謙每次進京奏事,從不帶任何禮品。有人勸他說:「您不肯送金銀財寶,難道不能帶點土產去?」於謙瀟灑一笑,甩了甩他的兩只袖子,說:「只有清風。」還特意寫詩《入京》以明志:手(絹)帕蘑(麻)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兩袖清風」的成語就是這樣來的。閭閻就是里巷的意思,此句的意思是免得被人說長道短。此詩寫成後遠近傳誦,為一時佳話。於謙如此不阿,自然引起了宦官王振的極度不滿。
㈢ 兩袖清風 歷史人物
明朝正統年間,宦官王振以權謀私,每逢朝會,各地官僚為了討好他,多獻以珠寶白銀,巡撫於謙每次進京奏事,總是不帶任何禮品。他的同僚勸他說:「你雖然不獻金寶、攀求權貴,也應該帶一些著名的土特產如線香、蘑菇、手帕等物,送點人情呀!」於謙笑著舉起兩袖風趣地說:「帶有清風!」以示對那些阿諛奉承之貪官的嘲弄。兩袖清風的成語從此便流傳下來。
於謙
㈣ 「兩袖清風」的兩袖是指古代那位人
兩袖中除清風外,別無所有。比喻做官廉潔。也比喻窮得一無所有。 現多數比喻為官清廉、不貪贓枉法嚴於律己的人。
出處:元·陳基《次韻吳江道中》詩:「兩袖清風身欲飄,杖藜隨月步長橋
明朝,王振專權的時候,貪污成風,只有於謙從來不送禮品。有人勸他說:「您不肯送金銀財寶,難道不能帶點土產去?」於謙甩動他的兩只袖子,笑著說:「只有清風。」「兩袖清風」的成語就是這樣來的。
㈤ 兩袖清風指的古人是誰呀
兩袖清風 liǎngxiù-qīngfēng
形容人迎風翩立的瀟灑神采。
衣袖中除清風外,別無所有。比喻做官廉潔。也比喻窮得一無所有。
出處:元·陳基《次韻吳江道中》詩:「兩袖清風身欲飄,杖藜隨月步長橋。」
㈥ 歷史中兩袖清風的人
明代的於謙、海瑞,宋代的寇準
㈦ 兩袖清風的歷史人物是誰。磿杵成針的例關於有關的歷史人物是誰
兩袖清風的相關歷史人物是於謙
磨杵成針的相關歷史人物是李白
㈧ 一身正氣,兩袖清風。是指哪個歷史人物
說的明朝於謙。
明朝正統年間,宦官王振以權謀私,每逢朝會,各地官僚為了討好他,多獻以珠寶白銀,巡撫於謙每次進京奏事,總是不帶任何禮品。他的同僚勸他說:「你雖然不獻金寶、攀求權貴,也應該帶一些著名的土特產如線香、蘑菇、手帕等物,送點人情呀!」於謙笑著舉起兩袖風趣地說:「帶有清風!」以示對那些阿諛奉承之貪官的嘲弄。兩袖清風的成語從此便流傳下來。
他曾作過《入京詩》一首:
絹帕蘑菇與線香,
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
免得閭閻話短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