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武則天屬於哪個朝代的皇帝
武則天,是唐朝武周時期女皇帝。
武則天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後。太宗稱其為「媚娘」。她在協助高宗處理軍國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後,在67歲時登上帝位,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成為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唯一女皇。從她參與朝政,自稱皇帝,到病移上陽宮,前後執政近半個世紀,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史稱「貞觀遺風」歷史功績,昭昭於世。
武則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本名珝,後改名曌(zhào),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縣東)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即位)、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
武則天為荊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十四歲時入後宮,為唐太宗才人,獲賜號「武媚」。唐高宗時封昭儀,後為皇後,尊號「天後」,與高宗並稱「二聖」。高宗駕崩後,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後臨朝稱制。
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宣布改唐為周,自立為帝,定洛陽為都,稱「神都」,建立武周。武則天在位前後,肆殺唐宗室,興起「酷吏政治」。但她「明察善斷」,多權略,能用人,所以使得賢才輩出。又獎勵農桑,改革吏治,重視選拔人材。晚年逐漸豪奢專斷,頗多弊政。
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病篤,宰相張柬之發動兵變,擁立唐中宗復辟,迫使其退位,史稱「神龍革命」。中宗恢復唐朝後,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同年十一月,武則天於上陽宮崩逝,年八十二。中宗遵其遺命,改稱「則天大聖皇後」,以皇後身份入葬乾陵。累謚為則天順聖皇後。
總評
對於武則天,從唐代開始,歷來有各種不同的評價,角度也各不相同。唐代前期,由於所有的皇帝都是她的直系子孫,並且儒家正統觀念還沒完全占據統治地位,所以當時對武則天的評價相對比較積極正面。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司馬光所主編之《資治通鑒》,對武氏嚴厲批判。到了南宋期間,程朱理學在中國思想上占據了主導地位,輕女的輿論決定了對武則天的評價。譬如明末清初的時候,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就曾評價武則天「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
但不可否認的是,武後善治國、重視延攬人才,首創科舉考試的「殿試」制度,而且知人善任,能重用狄仁傑、張柬之、桓彥范、敬暉、姚崇等中興名臣。國家在武則天主政期間,政策穩當、兵略妥善、文化復興、百姓富裕,故有「貞觀遺風」的美譽,亦為其孫唐玄宗的開元之治打下了長治久安的基礎,武則天對歷史做出過巨大的貢獻。
另外,武則天也有不少負面評價,其主政初期,由於大興告密之風,重用酷吏周興、來俊臣等,加上後世史學家不齒於她違反傳統的禮教,身為女子,竟然擁有不少男性嬪妃(稱為「男寵」),也公開與多名男性歡好,不以為恥,所以史書內都對她的所作所為大加鞭韃,直斥其陰險、殘忍、善弄權術,與中宗時韋後之專政,合稱為武韋之亂。
Ⅱ 武則天是哪個朝代的皇帝
Ⅲ 武則天是什麼朝代
武則天是唐朝皇帝。
武曌(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唐高宗的皇後、武周開國皇帝,當代稱則天順聖皇後,或武後(遺詔退稱皇後),後代通稱武則天,並州文水縣人,中國歷史上唯一因執掌君權因而得到正史追認的女性皇帝。
十四歲入宮為唐太宗才人,十二年不得遷。唐高宗時復為昭儀,謀廢得到唐太宗託付於重臣褚遂良的「佳兒佳婦」元後與淑妃,得立為皇後(655年-683年)。一時尊號為天後,與唐高宗天皇李治並稱「二聖」。
由於唐高宗患風眩病,無力聽政,660年11月開始臨朝,史載「自此內輔國政數十年,威勢與帝無異」,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後臨朝稱制,後利用酷吏集團屢次屠殺唐室諸王大臣以求立威,殺害嫌疑對象遍及子、女、媳、婿、孫、孫女、孫婿、庶子、嫡兄、親姊、親甥女、夫之伯叔姑嫂、堂兄,終於自立為武周皇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1日在位)。
在位時間共14年4個月又5天,705年退位以後,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晚年惑於內寵,不知當立侄或立子,705年元月,被宰相狄仁傑舉薦的後任張柬之與禁衛軍背叛,被迫還位。同年崩於洛陽上陽宮仙居殿。
若從660年算起掌權前後45年,從683年算起掌權前後22年,統治掌權時長僅次於清朝慈禧太後。武則天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即位)、壽命第三長的皇帝(終年82歲),僅次於清高宗(87歲)和梁武帝(86歲)。
(3)歷史上武則天在哪個朝代擴展閱讀:
謚號
雖然唐室依照她的遺詔謚號,後來仍有數次修改:
殤帝唐隆元年(710年),改為天後。
睿宗景雲元年(710年),加謚大聖天後。
延和元年(712年),改為天後聖帝,未幾,改為聖後。
玄宗開元四年(716年),改為則天皇後。
天寶八載(749年),加謚則天順聖皇後。
個人作品
武則天多智略,兼涉文史,頗有詩才。曾召文學侍臣周茂思、范履冰等編纂《要覽》、《字海》、《樂書要錄》等書,有《垂拱集》100卷、《金輪集》10卷,今已佚。 另撰有《臣軌》2卷,原書久佚,現有《粵雅堂叢書》本,據日本《佚存叢書》本刊行。
《全唐詩》收錄有其詩46首,如《如意娘》、《曳鼎歌》、《唐享昊天樂》(第一至第十二)等。《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拾》補其詩3首、詩序1首。《全唐文》錄有其文4卷。
後世紀念
武則天死後與唐高宗李治合葬於乾陵。乾陵位於陝西省咸陽市乾縣縣城北部6公里的梁山上。弘道元年(683年),武則天命吏部尚書韋待價負責乾陵的工程。次年八月李治下葬,之後乾陵工程繼續進行。神龍二年(706年),武則天葬入乾陵。
乾陵採用「因山為陵」的建造方式,陵區仿京師長安城建制。除主墓外,乾陵還有十七個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員與功臣。
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個,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沒有被盜的陵墓。1961年3月4日,乾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參考資料:網路:武則天
Ⅳ 武則天是哪個朝代的人物
武則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本名武珝(xu),後改名武曌(zhào),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
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稱「神都」,建立武周。武則天在位前後,大肆殺害唐朝宗室,興起「酷吏政治」。
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病篤,宰相張柬之等發動「神龍革命」,擁立唐中宗復辟,迫使其退位。中宗恢復唐朝後,為其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同年十一月,武則天於上陽宮崩逝,年八十二。中宗遵其遺命,改稱「則天大聖皇後」,以皇後身份入葬乾陵。其後累謚為「則天順聖皇後」。
武則天多智略,兼涉文史,頗有詩才。有《垂拱集》、《金輪集》,今已佚。《全唐詩》存其詩四十六首。
Ⅳ 武則天是那個朝代的皇帝
唐朝,雖然她即位後改唐為周,但歷史上還是認為武則天是唐朝皇帝
Ⅵ 武則天是哪個朝代的
在公元683年的時候唐朝的第三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兒子唐高宗李治病逝,唐高宗的兒子李顯繼位也就是歷史上的唐中宗。唐中宗繼位以後尊自己的生母武則天為皇太後。但是此時的武則天卻不甘於做皇太後,在李顯登基的第二年武則天就以韋皇後外戚亂政為借口廢除了中宗李顯的皇位。李顯被廢以後武則天立自己的小兒子李旦為帝,不久以後李旦也被武則天軟禁起來。在公元690年的時候,67歲的武則天廢除了李旦的帝王,自己稱帝改國號為周,立號聖神皇帝,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武則天女皇。
武則天之所以能夠稱帝皇帝列表網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唐高宗在位時的縱容讓武則天在早期就培養了自己的勢力,以至於高宗去世以後新登基的皇帝無法和武則天抗衡。
武則天的兒子們無能,如果按照電視劇演義的那樣,武則天的兒子也的確一個個不成器,喜歡管理朝政的武則天看到兒子不行就想插手,以至於最終取代大唐。,武則天這個人個人魅力,武則天是一個非常善於管理朝政的人,因此當她稱帝時也得到了很多人的擁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