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華民族的歷史有多久了
中國歷史疑存著遠古荒漠時代,一直困惑著史學界.致使某些史學專家望洋興嘆,望而卻步,不敢涉足這一史學迷團,腦子里充滿著「疑古」和「迷茫」,甚至宣揚不可知論和虛無主義!窒息著探討歷史文化的學術氣氛 .主要表現在中國源頭歷史文化方面:
夏、商、周荒漠遠古史,特別是夏代歷史更為模糊,給人以撲朔迷離現象!最近中央電視台播放的《中國史話》和《河之南》專題節目,凡涉及夏、商、周歷史,提供的史實少得可憐,這充分說明研究夏代歷史的人不多,不能提供詳實史料.這其中不是沒有史料,而是沒有去努力搜集,某些史學家不願下功夫去研究夏代史跡!他們最常說的一句話:「夏代無可考,拿不出證據!」
夏代歷史是中華民族的龍頭文化,應當展現出夏文化精彩的序幕.沒有夏代歷史,怎會有炎黃始祖開創中華民族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絢麗的續幕!為了填補夏代歷史的研究空白,1996年5月16日,國務院發出號召並啟動了「夏商周斷代工程」.時任國務院委員宋健同志發出「超越疑古、走出迷茫」的號召.有關部門重視研究夏、商、周歷史,可十多年過去了,突破性不大.仍然困擾在「疑古、迷茫」之中.
什麼是「疑古迷茫」呢?某些史學家認為:中國歷史除明、清以來,有北京故宮遺址佐證,才是明明白白、真真切切的中國歷史,明、清以前的中國歷史都是值得懷疑的,存在與否都沒有可靠的史證!特別是夏、商、周歷史更是不可知的,一片迷茫!由於史學界某些權威抱殘守缺、墨守成規、故步自封和被約定俗成的桎梏束縛,加上夏、商、周歷史探討很少有人涉獵,至今仍然荒漠一片,尤其夏代歷史不能明朗化,給人一種不可知的感覺.造成如此的原因是什麼呢?
一、隨著人類都城遷移,生存環境逐漸遺忘
偉人毛澤東用十四個字概括中國歷史:「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研究中國歷史是一項源遠流長、有本之木的系統工程,又是多學科合作的綜合性工程.史學研究者要做到追本溯源、正本清源的研究,抓龍頭歷史研究 ,需要視野要開闊.中國歷史要涉及天文學、地理學、地質學、氣象學、人類學、古生物學、地貌學、文物考古學等自然科學常識領域,才能洞察歷史的產生和發展.
史學研究由於不得要領,難免心生疑古,陷入迷茫.國務院號召〃超越疑古,走出迷茫」,啟動夏、商、周斷代工程的本質意義,在於追本溯源,從正本清源的大戰略上去理清中國歷史,明確從源頭上闡明中華民族的文明發展史,避免支離破碎地用瞎子摸象的方法去認識歷史,揭開中華民族炎黃始祖開創夏代歷史,是全中國歷史精彩的首頁,是歷史斌予我們炎黃子孫後代,必須校清楚的重任,決不能敷衍塞責.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都把人群聚居區做為第一、第二、第三生存環境.經研究考證,中華民族的始祖炎黃第一生存環境,早期氏族社會的原始公社活動地區在太行山區,中期在太行沿山的半山區,晚期在濟水流域的牛角川.進入夏朝時代,這是一個有顯著特點的地理位置,必須把王屋、太行山和濟水流域,從約定俗成習慣的黃河中下游地區剝離出來,作為獨一無二的炎黃始祖第一生存環境進行研究,才能尋找出夏代歷史的源頭.否則,除濟源外,夏都原城遺址,在其它任何地方永遠找不到.
王屋、太行、濟水流域原本就是遠古形成中華民族先期的生存環境,它和黃河沒有直接血緣關系.因為黃河水系形成滯後於濟水系的形成.炎黃子孫的第二生存環境是在陝西涇渭流域和咸陽一帶,這就是西周、秦朝時代.正象荀子在《強國篇》中描述的「秦國也有關防守之險要,關中山林茂盛,河川縱橫,原野谷地肥美,物產豐富,是天然形勝之國.」由此可見,這里成為周、秦時代,是炎黃始祖開創的中華民族後代,中心移居這里繁衍發展,周文王一族是黃帝姬姓的衍生,秦始皇是從中原邯鄲移居去的.這說明炎黃時期,陝西涇渭流域並不是良好生存環境,到了周、秦才形成第二中心生存環境.
到了漢代,黃河中下游地區形成了第三生存環境.到了吳楚時代,長江流域成為第四個生存環境,接著是東南沿海的第五生存環境!中華民族從炎黃始祖首選太行、王屋、濟水流域為第一生存環境,到後來屢屢遷徙推移,正反映出人類對生存環境的選擇性、適應性!也反映出地貌變化進程,當炎黃先祖生活在太行、王屋、濟水流域時,其他地域還不適應人類生存,不然顯著不了太行、王屋、濟水流域的特殊性!
到了漢代武帝時期,大力開拓疆土,中華版圖空前擴大,漢武帝力圖把黃帝立為始祖,這是合乎實際的.但他虛擬設定新鄭黃帝—故里,在陝西橋山堆土為黃帝陵,錯定黃河中下游為中華民族發祥地.欽定祭祀黃帝,卻有失偏頗,當然其進步意義可歌可賀,這對中華民族產生凝聚力,抵禦外族侵略有很大作用.但錯位認定漢代人生活在黃河中下游地區,為中華民族發祥地,把獨立存在夏代生活的太行、王屋、濟水流域並入黃河中下游地區,這就沿襲世世代代史學研究者的信條,造成抱殘守缺、墨守成規、故步自封、約定俗成的尷尬局面,成為史學者研究的絆腳石.固執己見地在黃河中下游地區的鄭州、開封、洛陽、偃師、登封等地尋找夏都城徒勞而無功!
漢武帝雄才大略,但他不是歷史學家,畢竟他距炎黃時代跨越二千多年時空,漢武帝並不知道太行、王屋、濟水流域有著厚重歷史背景,他偽造歷史有情可原,但濟水的歷史業績功不可沒.濟水還受到唐太宗和偉人毛澤東的牽掛,一位問濟水不大,為啥聲譽甚高?一位問濟水為什麼不見了?但當地平民百姓的口碑千年流傳不消,濟水清源、澤廣、厚德 .送她的對聯:位尊 四瀆澤華夏/福永千秋濟眾生.是濟水的輝煌帶給了生生不息的炎黃子孫!濟水過去的軌跡到現在還牢記在人們印象里,濟源、濟寧、濟南、濟陰、濟陽、仍然叫響著濟水的恩德.有人對濟水、太行、王屋的錯怪謬誤,現在直接影響歷史的本來面貌.濟水、太行、王屋的輝煌造就了中華民族祖先,濟水的弱化斷流,埋沒不了當年輝煌,炎黃子孫不能遺忘祖先發源地.
黃帝的祖籍和出生地在哪裡?大禹治水到底指哪裡?是誰建立的夏朝?夏朝經歷多少年?是470年還是千餘年?夏歷法是怎樣制定和夏文字的產生存在,這些重大問題,農民馮維盛有過研究探討,只是沒有受到史學界的重視.
對於確定華夏源頭在王屋、太行、濟水流域的新發現、新觀點、新成果、某些史學專家卻視而不見,充耳不聞或熟視無睹、置若罔聞,不屑一顧說:「拿出證據來,有遺址嗎?有出土古文物嗎?有史料記載嗎?甚至對討教者倚老賣老說:「你的研究老朽不敢苟同,我80多多歲的人,不能把一輩子的心血作賭注」!更有人卑視地說:「你回去多讀點書,不要太狂妄和不知天高地厚」.我們現在可以回答你們: 「我們有史證」.請看史實!
二、史實有證,華夏源頭沿太行
用史學界的行話說:對歷史的取證,要有第一歷史——遺址和出土古文物佐證,要有第二歷史——史料記載旁證,要有第三歷史——傳說來驗證!好!我們就用這三個方面來考證華夏源頭在王屋山、太行山和濟水流域.
現在太行山腳下濟源境內遺存的村落名稱,當之無愧為第一歷史佐證,從原始公社制的氏族部落社會,過渡到奴隸制階級社會的歷史事實,諸如現存的大社村、中社村、北社村、南社村,這些村落原來是夏朝的社稷祭祀地而流傳至今.在濟源玉陽山的盆地就有三皇村、玉皇廟、夏神廟村(禹王廟)、姬溝村、立城坡村、城岸村、承留村、官橋村、原昌村等,這些村落名稱千年不變,證明該地域是夏朝初期建都立國的名稱寫照和印證.
原城遺址是史學界公認的第一歷史事實.但為何沒有引起史學專家的足夠重視呢?那是因為它沒有像北京故宮一樣的明、清地面建築.這有點太苛求了!不要說夏朝,就連秦、漢、隋、唐、宋時有如此宏大的建築群嗎?開封龍亭也不是原汗原味的宋宮一隅!亦是模擬臆造的.時代的久遠,地殼的變動,五千年前的建築能存在嗎?
原城遺址是1963 年河南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59年和1994年,省市文物考古部門先後試掘原城遺址,但不是全方位的發掘.就出土有夏、商、周時期大量文物,其中有夏朝盛行的袋足斝酒器,極為罕見,還有陶制圈足盤,其功能與現代餐具盤子相同.另外還有夏朝的卜骨、陶祖.卜骨是見證夏朝已有專職巫師;陶祖則是原始社會群體對生殖崇拜的佐證.出土的生產工具有:骨器鋸齒鐮、鐮,石鏟、石刀、石鐮等,證明濟源一帶的農業已跨入農耕階段,中國有了農業文明,一直延續了四千多年,只是到了近代,西方工業文明越過了中國農業文明.出土的狩獵或作戰工具有:石斧、石箭頭、石球,骨器有:尖狀器、骨箭頭、戈、矛、簇等,證明部落之間發生過戰爭.
這些出土文物足以證明夏都原城的歷史價值,更湊巧的是在2003年濟源邵原鎮發掘出一塊蚩尤觀重修碑,還找到了蚩尤觀遺址 .碑文記載有: 蚩尤觀原在「天壇之陽,距東陽 王屋、逢石、三里之地」. 蚩尤觀重修碑的發現,表明蚩尤很可能在這里活動過.早在1998年,全國政協常委、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黎族(蚩尤後裔)黑伯里就聽說濟源市有蚩尤觀的遺址,來濟源考察過,但蚩尤觀重修碑還沒有出土,所以黑伯里先生考察未果,帶著深深遺憾離去.2003年出土蚩尤觀重修碑,證明古人傳說成為現實,濟源確實是炎黃和蚩尤的祖根地.蚩尤觀重修碑的出現,正視了蚩尤的公正形象,他也是中華民族的始祖,蚩尤戰敗後其殘部離開中原到南方生活,成為現在的九黎族.公正的歷史不能被「勝者王侯敗者寇」所制約,據《魚龍河圖》書雲:蚩尤戰敗被殺後,黃帝「遂畫蚩尤形象,以威天下」.由此看來,後人為蚩尤建廟祭祀,作為英雄祟拜也在情理之中.
⑵ 中國多久歷史
上下五千年
見《史記》
中華文明的起源問題,受到國際學術界和中國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我們講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但國際學術界只承認有斷代史的三千年,前兩千年知識神話傳說,不能算是歷史。那麼,中華文明的起源究竟該從何時算起?它在早期的生存狀態究竟是怎樣的?是一個源頭還是多個源頭?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首都文化發展研究中心最近發起召開了一次研討會。來自全國13個省(市、區)的60多位專家學者集聚北京,用各地新的考古發現和新的研究成果進行交流、切磋、探討。他們提出的見解對某些固有的認識和歷史研究的方法論形成了挑戰,使中華文明的起源更接近於歷史的真實。
中華文明在一萬年以上
⑶ 中華究竟有多久的歷史
上下五千年,但是因為大禹那些時期有人說是神話不敢信,所以三千年
⑷ 中國共有多少年的歷史
籠統地說成是上下五千年其實是不科學的,應該從有文字記載的夏朝算起,即從約為公元前2070年開始算,也就是說中華文明有4000多年歷史了。
再附一個參考資料:由於夏以前無地下史料,只能憑借傳說,因此中華文明史只能從距今4000年前的夏代算起.夏以前是否有中華文明的遺存,中國考古界一直期待著能夠找到實物依據.早在20世紀30年代,中外考古學家就踏上了尋找中華5000年文明起源的征程,他們從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陶器刻劃的符號去尋找,從大汶口文化遺存陶器刻劃的「文字」等跡象去尋找,試圖以此論證中華文明起源可以早到距今5000年甚至6000年,但並未達到預期目的
⑸ 中國有多久歷史
傳說中的黃帝時代距今有5000多年。有文字記載的信史,一般認為是從公元前21世紀的夏朝開始。距今有4000多年。西方人一般認為中國的文明史只能從公元前16世紀開始的商朝(殷墟-甲骨文)算起。距今也有3600多年了。
⑹ 中國至今有多少年歷史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我們從小接受的概念就是“中華上下五千年”,但是根據我國可考證的歷史,包括夏朝在內,也才四千一百年。遠遠沒有五千年歷史,所有說這種說法是很不嚴謹的。那麼中國到底有多少年歷史呢?下面讓我們來一起分析。
下面讓我們反過來思考一下。司馬遷的記載中最模糊的一點就是,准確的記載只有周宣王時期以後的歷史,共和元年是公元前841年,距今2861年,這是大致是一個的正確的時間。周朝前面是有商、夏的,極有可能也是有三皇五帝的。根據“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這句口口相傳的民謠可得知:周朝存在時間比夏商更長的。可以大約估計一下,夏商大約可以合計一千餘年,三皇五帝合計五百餘年,加起來有4300多年。
至此,可以得出一個淺顯的結論,中華歷史肯定在四千年以上,但是還達不到五千年的高度。我們可以期待未來的考古發現,或許能夠有更大的發現。
⑺ 中國有多久的歷史
中國歷史是指中國從中華文明產生到現在的歷史。中國歷史悠久,自虞朝的姬軒轅(也稱公孫軒轅)時期算起約有5000年;從三皇五帝算起約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約有近4100年;從中國第一次大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秦朝算起約有2240年。
拓展資料:
中國史前時期炎黃二帝被尊奉為中華民族始祖,人文初祖。炎帝更是被道教尊為神農大帝、五榖神農大帝。相傳黃帝曾問道於道教三清之首元始天尊座下闡教十二金仙的廣成子。
公元前21世紀,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朝出現,從此結束了三皇五帝時期的禪讓制進入世襲制,由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
⑻ 中國歷史有多久了!
中國歷史是中國各民族誕育和發展的歷史。它的發達的封建社會,曾創造了同時代世界最高的文明。但是當西方某些地區跨入資本主義,特別是當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入侵中國之後,中國越來越落後了。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國,中國獲得了前進的新起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開辟了在社會主義道路上振興中華的前景。
⑼ 中國有多久的歷史了
雖說是上下五千年,不過發現的紅山文化,確切的說將中國的厲史向前推進到了8000年
⑽ 中國有多長時間的歷史
中華文明始於三皇五帝,距今大概6000年。
夏,商,周(春秋戰國),秦,西漢,新,東漢,三國(魏蜀吳)東西晉,五代十國,隋,唐,南北朝,北南宋,元,明,清,民國,共和國。這就是中國的進程。
中國歷史是指中國從中華文明產生到現在的歷史。中國歷史悠久,自黃帝王朝的姬軒轅(也稱公孫軒轅)時期算起約有5000年;從三皇五帝算起約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約有近4100年;從中國第一次大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秦朝算起約有2240年。
中國歷經多次政權演變和朝代更迭,也曾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經濟、文化、科技世界矚目。
中國史前時期炎黃二帝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公元前21世紀,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朝出現。東周推進了生產力發展和社會變革,思想上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帝國-秦朝,西漢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中國陷入分裂割據局面,五胡亂華期間,異族融於中國趨勢加強,諸多民族在分立政權的沖突中逐漸匯聚。隋唐時期,中央與邊疆少數民族聯系更為密切,經濟繁榮、科技文化高度發展。宋元時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經濟、科技發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時期,社會經濟高度發展,明末在江南地區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19世紀中期,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確立了共和政體。袁世凱死後,中國進入軍閥割據混亂時期。後經國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終於在1949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1978年後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中國經濟快速發展,2011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