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想讓孩子們多學一些歷史知識,家長應該怎麼做
想讓孩子們多學一些歷史知識,家長可以多給孩子買一些關於歷史的趣味書籍,勾起孩子對歷史的興趣。多帶孩子到一些歷史景點去參觀,給孩子講解有關景點的歷史故事。學習歷史可以讓我們以史為鑒,吸取教訓。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很多事件都可以讓我們學習到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我們這一代的任務,就是學好中國的歷史,再將歷史傳給下一代,歷史就這樣代代流傳下來。作為家長,要認識到傳授孩子知識並不是老師和學校的責任,也是你們的責任。學習好歷史,不僅僅是讓孩子能夠有好的學習成績,而是讓孩子能夠成為一個知禮節,懂世故的人。我們要知道,歷史對於一個國家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吸取歷史中的精華,拋棄糟粕,做好一個歷史傳承人應盡的義務。
㈡ 如何引導孩子愛上歷史
看你加孩子多大,其實很多歷史故事比小說精彩。我家孩子還小,小學3年級,小時候每次讓我講故事我都想不出,於是講的都是歷史故事。現在他對歷史的興趣很大
㈢ 孩子的歷史啟蒙閱讀,應該從讀什麼書開始,能不能推薦一份適合孩子的書單
1、喜歡漫畫、圖畫類的書籍
2、不喜歡長篇大論,喜歡相對簡短、閱讀輕松 的書籍
3、理解不了過於深刻的內容,內心相對單純 。
4、不喜歡講道理、分析文、議論文,更喜歡讀故事 。
鑒於以上4點,我推薦給您以下幾套歷史啟蒙書籍 ,這些書籍也是我家大寶做歷史啟蒙時喜歡閱讀的 。
1、《賽雷三分鍾漫畫中國史》-漫畫類
這套書閱讀很輕松,比較幽默。
2、《如果歷史是一群喵》-漫畫類
這一套書特別推薦,我家大寶愛不釋手,開始只是入了2本,後面湊齊了一整套。
3、《小學生也能輕松讀史記》-故事 人物傳記
這套書屬於故事類,插圖也很精美,涵蓋了400多位歷史人物。
4、《給孩子的歷史人物故事》-故事 人物傳記
這本書比較薄,精選了10位人物的故事,插圖不多,但是非常精美,古風系。
5、《地圖上的全景世界史》 &《地圖上的全景中國史》- 圖片+大網路
這套書特別推薦,大量精美的圖片,有震撼的感受。而且把世界史與中國史關聯對比學習。
6、《大中華尋寶系列》-漫畫類 大網路 歷史
這套書融合了地理和歷史,還有文化美食風俗,適合作為通識類書籍。
7、《寫給兒童的中國歷史》-圖片+網路
這一套相對比較平淡,但也可以作為一個系列讀讀。
最後,我還是一個建議:孩子愛讀愛看歷史是重中之重,其它的標准可以往後放。
㈣ 怎麼引導孩子看歷史故事
這要看您的孩子喜歡什麼,從他感興趣的事物入手,然後將歷史故事生動的融入他喜歡的東西中,在游戲中學習。例如,如何他喜歡看電視就用歷史動畫片!
㈤ 如何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心理學家皮亞傑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依賴於興趣。」我國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則指出:「教學方法必須依據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興趣。」諸多跡象表明,興趣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那麼,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筆者就所教學科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 認真備課
(一)樹立學生為上的信念
長期以來,歷史作為一門「副科」處於一種不公正的學科地位,歷史教學也因收到歧視而被人忽略,很多教師都把歷史當成一門「背誦」學科,上課照本宣讀、吹牛,讓學生勾勾劃劃,課後死記硬背,從而使廣大學生覺得歷史課枯燥乏味,缺乏學習歷史的興趣。這種不負責任的教學方式大大違背了素質教育的初衷,只會養成學生讀「死書」的習慣,扼殺了學生的發展潛能,喪失了歷史的學科價值。
作為奮戰在教學第一線的人民教師,我們應牢固地樹立以學生為上的教學信念,一切從學生出發,一切以學生為目的,本著樹人、育人、發展人的宗旨,將歷史學科的知識、趣味、審美、思想等內涵點點滴滴滲透進學生的心理。為此,教師要增強對學生的責任意識。責任心是愛心的集中體現,表現為對業務的鑽研和一絲不苟的精神。我們歷史老師應以教學為事業,不斷總結經驗,精益求精,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培養學生,提高其歷史素養,促進其全面發展,使他們充滿探究歷史的興趣。同時,教師的認真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帶動學生的認真,言行上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二)充實課堂教學的材料
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對學生學習內因的最好激發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這是直接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心理動機。課前,教師要充分准備,多方面挖掘課堂教學的材料。
1、 挖掘引人入勝的故事
初中生的歷史基礎知識比較薄弱,抽象思維的能力還不夠強,他們學歷史往往注重它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教師在教學中若能穿插有關歷史小故事的講解,必能大大增強課堂的吸引力,使學生充滿興趣。如講述秦滅六國時可插入「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教學「三國鼎立」時可介紹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故事,講東北抗戰時可讓學生了解楊靖宇的英雄事跡等等。故事具有親和力,它能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有時一兩個故事的講解對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
2、 進行多角度的分析
這是充實課堂教學材料的又一方法。在當今素質教育的倡導下,不搞「一刀切」、「一言堂」已為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但在具體實施教學的過程中,不少教師仍擺脫不了一元論思維的影響,進而使學生也深受其害。在這個多極化、多樣化的世界裡,我們應站在時代的高度審視教學,用最新的理念指導教學,對於歷史教材中出現的人、事、物進行多角度的分析,向學生提供一個嶄新的視野,激發他們探究的慾望。如在講評秦始皇、蔣介石這些時代豪雄的是非功過時可在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後進行歸納;學習「春秋戰國的紛爭」可讓學生談談自己的心得與推論,培養其獨立思考的能力。
3、 聯系當前的社會與生活
歷史是事物發展的反映,初中歷史主要是站在國家、民族的角度闡發的人類發展史,與現代生活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將歷史課堂與當今社會、生活結合起來,有助於培養學生關注人類、關注生命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使他們認識到人類各個時期的歷史其內在聯系的緊密性、一致性和連貫性,提高他們對當前社會的認識。同時,人們趨向於對與自身距離較近的事物感興趣,從當代生活中攫取材料,能增強課堂的吸引力,促進學生的思維。如講述原始社會的「氏族」時,可聯系「家庭」這一概念,尤其是農村中的孩子大多能在「氏族」中找出中國傳統的「家」的許多特徵。又如通過日軍侵華史的教學,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日本高層的種種作為和我國國民強烈的反日情緒的現狀。
二、 巧用語言
首先,組織上要做到形象有序。形象即通俗生動,有序指富有邏輯。一個好的老師應是一個語言家,能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道理淺顯化,將所述之物用學生樂於接受的富有趣味性的話語表達出來;同時注意語意上的條理性和邏輯性。歷史教材中有許多小故事,教師在講述時就要注意語言的運用,為此教師要提高語言的修養,通過閱讀、說話、寫作等不斷錘煉自己的語言,以便更好地為教學服務。對於課文中的歷史事件,教師都要將它發生的背景、起因、經過、結果、影響等講清楚,如講「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便要講到傳教士和義和團,課文所述很簡略,教師要輔之以相應的課外閱讀材料,將它們有機地組織到課堂教學結構中去,還學生一個詳盡、豐滿、生動的史實。
其次,情感上要做到動人心弦。一個出色的教師必須要有演說家一樣豐富細膩的情感,要善於控制場面,掌握情感流露的火候與分寸,既能煽人以情,又能啟人心扉。我們教學的對象是數十個情緒狀態不同的學生,教學中,我們要善於利用音量、語速、語調、停頓等因素駕馭語言,控制學生的情感。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文明,最精細地表現在情感的文明裡。」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因而,無論說明、論理,還是敘事,都要滲透進教師的情感,從中表明教師的立場或態度。如講述「火燒圓明園」時,教師可用滿懷憤怒和深情的語氣向學生描述英法聯軍殘暴的場景,閱讀近代史中簽訂的條約的內容時可用果斷的語氣表現侵略者的蠻橫,或用沉重的語氣反映給中國帶來的巨大危害。
最後,思想上要做到發人深省。一個真正的教師必須是一個有思想的人,對事物有明晰的洞見,對歷史事件與人物能進行鞭辟入裡的分析,對學生的不足與需要明察秋毫、熟稔於心,能不失時機地給學生以啟發、教育和指導。這就需要教師有充分的人生歷練,善於從生活中汲取營養,有持續不怠的精神追求,從而為自己積累豐富的人生體驗,形成一種成熟的思維方式和人格。學生也往往對一個有思想而善於教導的老師懷有崇敬和依賴,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的深度,從思想上影響學生。如中國歷史上屈原、司馬遷、譚嗣同等英雄人物的事跡,教師可通過剖析他們的內心世界來感染學生。又如通過引導學生對各個朝代興亡原因的歸納,進而讓學生深思振興中國的「良方」。
三、 各種教法
教育家奧蘇伯爾說過:「根據實際情況組織教學,這是教學的最高原則。」課堂上,教師教學的內容和氣氛是不斷變化的,為達到教學目的,教師須靈活採用各種教法,因勢利導,因材施教,點面結合,善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單一的教學方式很容易讓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少數的幾種教法也極易讓學生摸透教師的脾性,教師要使課堂保持吸引力,就要使出層出不窮的招數、想盡辦法讓學生參與教學。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反應,我們可以採用各種教法教學歷史。如原始社會北京人生活的一天用討論法,列舉黃帝時人們的發明用搶答法,對夏商周青銅器等手工藝品的欣賞用講述引導和情感熏陶法,春秋戰國的紛爭用開故事會法,戊戌變法用自學答題法,其中康有為駁斥榮祿用表演法,還有課外閱讀材料輔助法、多媒體教學法等。教師要在熟悉教材的基礎上善於創新,使歷史教學永遠保持新鮮和活力。
四、 師生互動
真正的教學不是教師單向灌輸的過程,而是師生不斷交流促進的過程,學生的主動參與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為此,教師應充分關注學生,竭力創設使學生勇於探索、樂於探索的寬松民主的和諧的氣氛,在此,教師須注意兩點:
(一)對學生施以人文關懷
《周易》言:「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個課堂,就是一個社會的縮影,裡面聚集著形形色色、性情各異的學生,一個咳嗽、一句發言就能引起他們間一系列的心理變化。蘇霍姆林斯基說:「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世界。」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學生們的言行舉止、神情衣著的細微變化中敏銳地洞察他們的內心世界,閱讀他們的內心話語,並用語言、神態、動作等手段去暗示他們、啟迪他們、關愛他們。如對上課不專心的學生加以婉言規勸,看到學生自己購買了歷史課外書,對其加以肯定和贊賞等,學生往往能在教師的關注中找到自信。
(二)鼓勵學生適時反饋
學生的反饋在教學中至關重要,課上,什麼環節需要追加深入,什麼知識需要反復分析,什麼內容可以省略跳過,都要針對學生的反饋來進行。教學對象的知識結構、心理狀態各有不同且不斷變化,教師在教學前不可能預料到學生的所有情況,課堂上一味地演「獨角戲」會讓學生感到教師忽略自己的存在,進而對其「表演」漸生倦怠,直至充耳不聞。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創造機會讓學生發言、坦白和表現,同時耐心細致地傾聽,用年輕的心態去跟學生對話,從而促進他們對知識的理解與整合。
五、 及時作業
很多教師在歷史教學中都忽視作業這一環節。科學學創始人貝爾納說:「構成我們學習的最大障礙是已知的東西,而不是未知的東西。」及時作業對於學生及時掌握當天知識、有效學習日後知識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孔子言:「溫故而知新。」通過作業,學生不僅能加深對課堂所學知識的印象,而且有時能從中悟出新的涵義,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同時,學生對某個知識的興趣,極大程度上與他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密切相關。因而,教師平時要嚴格要求學生,布置適量作業,督促他們按時完成,養成其嚴謹治學的態度。
總之,教師要本著「愛人、育人」的職業精神,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在歷史教學中優化教材、語言、教法、師生關系等各種因素,挖掘自身潛力,重塑歷史課形象,讓學生滿懷興趣地去學、去研、去思。
㈥ 你是如何引導孩子,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
過傳統節日的時候我會讓孩子一起參與,春節的時候帶孩子一起去商店挑對聯,端午節教孩子包粽子,孩子參與進來才會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㈦ 如何引導11歲的孩子學歷史
11歲的孩子要他學習歷史就要提起他的興趣,給他講許多歷史小故事勾起他的興趣,在讓他學習歷史小說書籍等等。
㈧ 怎麼引導孩子學歷史
讓孩子學歷史,就要先讓孩子愛上自己的國家!一個愛自己國家的人才會想著去了解這個國家的文化,這個國家歷經的繁榮衰敗苦難,只有真正愛上了才會學的進去。
㈨ 如何教孩子學歷史
後期注意培養就好了。
[思路分析]歷史是世界上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是全人類智慧的結晶。幾千年來人類在各個領域的實踐里取得了豐富的經驗,也提供了許多深刻的教訓。希望你能夠認識學習歷史的重要性,自覺培養學習歷史的興趣。
[解題過程]其一,認識學習歷史的重要性。人們常說:「歷史是真理的母親」,「歷史是生活的鏡子」,這些話都充分說明了歷史學科特有的功能。劉知幾說:「史之為用,其力甚博,乃人生之急務,為國家之要道,有國家者,其可缺乎哉?」古代史學家一般認為的作用在於「勸善懲惡」、「記功司過」、「察往知來」、「激濁揚清」。如今,歷史學的功能較以往更廣泛、更深刻。其重要性如下:一是資政功能。歷史學家是現實需要的產物。一代偉人毛澤東為何文能安幫、武能定國?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他對中外歷史的深入研究和領悟,他不僅熟讀了古今史籍,還點評了二十四史。關於歷史學的作用,毛澤東有過這樣的評述,「如果沒有革命的理論,沒有歷史知識。沒有對於實際運動的深刻了解,要取得勝利是不可能的」。足見歷史對於一代偉人的影響之大。二是教育功能。歷史學能給人以巨大的教育,這是歷史學最普遍的價值所在。它至少包括:社會發展規律與前途教育、倫理道德教育、民族關系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國情教育、社會主義教育及人與自然的關系等。三是素質教育的需要。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是高素質的通用型人才。隨著社會迅速發展和競爭的日趨激烈,知識單一型人才將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的需要。而通過學習和研究歷史,則能培養人們的歷史意識、歷史思維和歷史方法,從而提高整個民族的文化素養和歷史認同感。
其二,調動自己學習的能動性。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人的情緒具有感染性和擴散性,「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正反映了人們的這種心境。體現情感學習風格,首先要有強烈的愛憎分明的情感。這種內在的情感和外在的表情總能在學習中真實地流露出來,這樣就會激發起自己相應的情感體驗,並能隨著老師感情的起伏或激奮或悲哀,因此,只有體會到教者的「情真意切」,才能「感受至深」。同時,還要參加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寓學於樂,拓寬學習歷史的視野。其三,從有效的課堂時間內培養自己的學史興趣。要想把自己留在中學歷史課堂,自己得從瑣碎的史實中另闢蹊徑,讓史實歸屬於觀點,用觀點去統領史實,使自己從「陳跡」中撿拾起對今天有用的東西,讓自己在分析、理解、對比中感受歷史的「研究味」與時代感,惟有如此,才可長久地調動自己的興趣。如果認識歷史「觀點」無非是書上那些性質、意義、作用、影響、原因等,自己就會步入另一個誤區,成了由事實記憶向「觀點」記憶轉化,始終逃不出「死記」的圈子。久而久之,亦會失去學史的興趣。須知歷史事實無法改變,但不同階級、不同時代的人對其看法肯定不一樣,所以自己在學習中,要充分認識自己是學習的主體,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不應一開始就指出書上的觀點、認識、這樣就會剝奪自己思考的權利,自己說出對歷史最直觀、最真切的體會,讓自己領悟學習歷史的意義,這樣才能培養研讀歷史的濃厚興趣,毋須怕自己的認識有弱點、有漏洞、很幼稚,不符合唯物論的原理。只有這樣才能通過老師的提煉、補充,讓自己領略歷史的真諦。
㈩ 到底應該怎樣讓孩子學歷史
學好歷史確實很重要,不光是為了考試。主要還是要激發他對歷史的興趣,以中國歷史為例,比如多了解一些典故、文學作品,從古代眾多優秀的詩詞歌賦中可以看出古人閃光的智慧,在提高文學素養的同時一定會對歷史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多了解歷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跡,以一個人一件事為基點,逐漸延伸拓展,對歷史學習便滲透其中了。總之一句話,真想學好記牢就得靠興趣。根據您孩子的特點再自己斟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