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寧夏的歷史你知道多少
寧夏得名,始於西夏平定。公元1227年,元朝滅西夏後,改名「寧夏」,含有平定西夏、穩定西夏、西夏「安寧」之意。
寧夏回族自治區具有悠久的歷史。靈武市水洞溝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發掘出來的石器、骨器和用火痕跡表明,遠在距今3萬年前後,寧夏境內就有了人類活動,他們創造了舊石器晚期的「水洞溝文化」。解放後,在寧夏境內陸續發現了較多的「細石器文化」、「馬家窯文化」和「齊家文化」遺址。這些遺址表明,距今六七千年到三四千年前,寧夏南北的「居民」已由母系氏族社會進人父系氏族社會、開始從事畜牧業和農業生產,並與中原地區有了密切的聯系。商、周時期,境內有稱為胡(北狄)、羌(西戎),後又稱為鬼戎、獫狁(熏育、葷粥)的游牧部落活動。周宣王時,曾在「太原」(今固原一帶)調查戶口,表明當時不僅已有較多人口,而且有了行政管理體制。春秋戰國時期,固原南部屬秦,其餘地區分別為義渠戎、朐衍戎等部族的聚居地。
公元前221年,秦兼並六國後,建立中央政權,寧夏屬北地郡。
西晉末年,匈奴人赫連勃勃於407—431年建立地方政權,自號夏,以統萬城(今陝西靖邊縣境)為都城,寧夏屬其管轄范圍。
唐朝分全國為十道,寧夏屬關內道。唐王朝在靈州(今靈武市西南)設大都督府和朔方節度使。安史之亂期間,唐肅宗於756年在靈武登基。
公元1038年,黨項族首領李元昊,以寧夏為中心,建立大夏國,國號大夏(因其位於宋王朝西面,故史稱西夏)。定都興慶府(今銀川市),國土「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抵大漠」,「方二萬余里」,形成了和宋、遼、金政權三足鼎立的局面。
元朝滅西夏後,設寧夏府路,開始遷入回回人。
明朝設寧夏衛,大批回回以「屯戍人戶」的身份被安置在靈州、固原一帶。
清朝建寧夏府。乾隆年間,銀川發生大地震,原址受損嚴重,乾隆帝撥下巨銀用於重建家園,在城郊建新城,稱新滿城。乾隆以後,「寧夏至平涼千餘里,盡悉回庄」,成為全國最大的回族聚居區。民國初年設朔方道,1929年改為寧夏省,轄除固原以外的現有市、縣及內蒙古自治區的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和磴口縣。
1949年9月23日,寧夏解放,仍沿用寧夏省原稱,轄區范圍與民國時相同。1954年,撤銷寧夏省,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和磴口縣劃歸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地區並入甘肅省。1958年10月2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轄原屬甘肅省的銀川專區、吳忠回族自治州、西海固回族自治州及涇源、隆德2縣。1969年,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的5個公社並入寧夏。1979年,這些地區又劃回內蒙古自治區。
❷ 寧夏和銀川地名的由來是什麼
交談中請勿輕信匯款、中獎消息,勿輕易撥打陌生電話。
北方DE狼
22:14:12
明嘉靖(1551年)時,設平虜守御千戶所。清初沿襲明代衛所制,雍正二年改置平虜所為平羅縣,屬甘肅省寧夏府。平羅縣即為平虜之轉音。
原為平羅縣轄地。1941年設置惠農縣時,劃歸惠農縣。名字意思不言而語.
1937年,寧夏設置「陶樂設治局」,1941年7月建立為縣。現在已經撤消了.
永寧縣建於1941年4月,是當時的寧夏、寧朔兩縣分別劃出一部分設置的。1972年劃歸銀川市管轄。
1933年析中衛縣東部置中寧縣,駐安寧堡,取中衛、安寧兩地之首字命名。
戰國時期為秦北地郡轄地,秦統一全國後,置富平縣(今靈武市西南),靈武屬其管轄。西漢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置靈洲(因其地處河之洲,「隨水上下,未嘗淪沒」,故名),此乃該地最早的政區設置。北魏太延三年(437年)在今市境置薄骨律鎮。孝昌二年(526年)又改薄骨律鎮為靈州,北周時改置回樂縣。隋大業三年(607)為靈武郡治。唐武德元年(618年)再為靈州治,唐太宗李世民為修民族和好曾親臨此地,天寶末年安史之亂,肅宗李亨於756年即位於此,遂升為大都督府。宋咸平五年(1002年),地入黨項,縣廢,改稱西平府。1038年西夏建國,一度為西夏國臨時國都。元仍為靈州治,屬甘肅省寧夏府路管轄。設置靈州守御千戶所,屬陝西布政使司所轄。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置靈州,屬甘肅省寧夏府。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廢州置靈武縣,屬甘肅省朔方道(即寧夏道)。1929年朔方道改建為寧夏省。1945年寧夏省建行政督察專員區,靈武縣屬第一督察專員區,不久,此區撤銷,仍屬寧夏省。
❸ 寧夏的名字由來是什麼
寧夏曾經是西夏的故地。元朝在這里設置了西夏中興行省,因為希望西夏地區永遠安寧,於是就改稱寧夏行省新中國成立之後把寧夏改為寧夏回族自治區
寧夏回族自治區,簡稱寧,是中國五大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處在中國西部的黃河上游地區,東鄰陝西省,西部、北部接內蒙古自治區,南部與甘肅省相連。南北相距約456公里,東西相距約250公里,總面積為6.6萬多平方千米。自治區首府銀川。
寧夏是作為黃河流經的地區,這里有古老悠久的黃河文明。
早在三萬年前,寧夏就已有了人類生息的痕跡,公元1038年,黨項族的首領李元昊在此建立了西夏王朝。古今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譽。
❹ 寧夏和銀川地名的由來
明嘉靖(1551年)時,設平虜守御千戶所。清初沿襲明代衛所制,雍正二年改置平虜所為平羅縣,屬甘肅省寧夏府。平羅縣即為平虜之轉音。
原為平羅縣轄地。1941年設置惠農縣時,劃歸惠農縣。名字意思不言而語.
1937年,寧夏設置「陶樂設治局」,1941年7月建立為縣。現在已經撤消了.
永寧縣建於1941年4月,是當時的寧夏、寧朔兩縣分別劃出一部分設置的。1972年劃歸銀川市管轄。
1933年析中衛縣東部置中寧縣,駐安寧堡,取中衛、安寧兩地之首字命名。
戰國時期為秦北地郡轄地,秦統一全國後,置富平縣(今靈武市西南),靈武屬其管轄。西漢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置靈洲(因其地處河之洲,「隨水上下,未嘗淪沒」,故名),此乃該地最早的政區設置。北魏太延三年(437年)在今市境置薄骨律鎮。孝昌二年(526年)又改薄骨律鎮為靈州,北周時改置回樂縣。隋大業三年(607)為靈武郡治。唐武德元年(618年)再為靈州治,唐太宗李世民為修民族和好曾親臨此地,天寶末年安史之亂,肅宗李亨於756年即位於此,遂升為大都督府。宋咸平五年(1002年),地入黨項,縣廢,改稱西平府。1038年西夏建國,一度為西夏國臨時國都。元仍為靈州治,屬甘肅省寧夏府路管轄。設置靈州守御千戶所,屬陝西布政使司所轄。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置靈州,屬甘肅省寧夏府。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廢州置靈武縣,屬甘肅省朔方道(即寧夏道)。1929年朔方道改建為寧夏省。1945年寧夏省建行政督察專員區,靈武縣屬第一督察專員區,不久,此區撤銷,仍屬寧夏省。
❺ 銀川為什麼叫銀川
銀川市是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首府,全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轄三區兩縣一市,即興慶區、金鳳區、西夏區、永寧縣、賀蘭縣、靈武市,總面積9527.31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667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面積100平方公里。2006年末全市總人口144.68萬人,其中回族人口37.27萬人,佔26%。2006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335.29億元,比上年增長13.4%;地方財政收入29.5億元,增長18.2%;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6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800元,分別增長13.7%和8.8%。
歷史積淀豐厚。距今3萬年以前這里就有遠古先民活動的遺跡;2000多年前的漢成帝時期,建北典農城,揭開了銀川建城史的第一頁;公元1038年,李元昊在此建立西夏政權;此後銀川一直是歷史上重要的邊關要塞。悠久的歷史,留下了豐厚的遺存,現珍存有古城池、清真寺、佛塔、古長城等60多處名勝古跡。靈武恐龍化石遺址距今約1.6億年,是該類群在北半球的首次發現;靈武水洞溝遺址,是世界著名的舊石器時代遺址之一;賀蘭山岩畫記載了遠古以來人類生息繁衍的歷史;神秘的西夏王陵被譽為「東方的金字塔」;水洞溝藏兵洞是全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軍事防禦體系;華夏西部影視城——鎮北堡,拍攝《紅高粱》等上百部影視片,是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起點。
由於自然資源豐富,所以叫銀川
❻ 銀川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