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阿膠出於哪個朝代
補充下,用驢皮代替牛皮,不是因為葯效,而是因為牛皮作為軍事物資很緊缺,才不得不用皮質較劣的驢皮
② 阿膠蜂蜜膏的阿膠的歷史
阿膠1500年上貢史北魏(公元420年)酈道元《水經注》:河水又東北,與鄧里渠合水上承大河,於東阿縣西,東經東阿縣故城北,古衛邑也,應仲緩曰,有西故稱東,魏封曹植為王國,大城北門內,西側皋上有大井,其巨若輪,深六七丈,歲嘗煮膠,以貢天府,本草所謂阿膠也」。
唐貞元十七年杜佑《通典食貨典》載「濟陽郡貢阿膠二百小斤」。
宋《元豐九域志》、《宋史?地理志》也有濟州貢阿膠的記載。
明天順年間《重修阿井記》碑文里載:「厥味甘美,臨境汲以熬膠,歲貢國事弗歉」。李時珍《本草綱目》:「東阿有井,大如輪,深六七丈,幾常煮膠,以貢天府者,即此也……以東縣北井水作煮者為真,其井官禁,真膠極難得……」。
清孫星衍著《岱南閣記》卷二《重修阿井碑記》載「今縣每歲煎膠入貢,與古不異」。
神奇的阿膠隨著中華醫葯大發展,阿膠已經廣泛應用於內科,婦科,兒科,外科等血液系統,免疫系統,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泌尿系統疾病的治療。2000年國家批準的中成葯中有181種含有阿膠。但關於阿膠的有效成分和主要物質基礎,仍知之甚少。雖然國內學者對阿膠成分分離進行了初步探索,但具體有效物質還不清楚。
現有的醫學研究證明,阿膠分子量為8萬~20萬,阿膠含有明膠原、骨膠原、多肽、蛋白質、硫酸皮膚素、生物酸及金屬鈣、鉀、鈉、鎂、鋅、鐵、銅、錳等27種元素,蛋白質水解產生18種以上氨基酸,如賴氨酸、組氨酸、精氨酸、天冬氨酸、蘇氨酸、絲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亮氨酸等多種氨基酸。這些都是人體營養重要物質,並抗衰老、延年益壽。
養生博物館里匯集了華夏古國五千年的科技成果精華,東阿阿膠作為中葯中兩個珍品之一珍藏於此。
阿膠蜂蜜新國標實施一個多月 部分阿膠蜂蜜還在沿用老國標
③ 阿膠的起源和傳說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之為「聖葯」。與人參、鹿茸並稱「中葯三寶」。 有關阿膠的記載最早見於《神農本草經》,距今約有二千年。書中寫道:阿膠「生東平郡,煮牛皮 作之,出東珂。」可見阿膠最初是用牛皮熬制的。傳 至唐代,人們發現用驢皮熬的阿膠,葯用功效更好,便將牛皮改為驢皮,並沿用至今。
生產阿膠主要原料是驢皮,配以冰糖、紹酒、豆油等十幾種輔料,用東阿 特有的含多種礦物質的井水、採取傳統的製作工藝熬制而成。它生產周期長,工藝要求嚴格,要經過選料、洗凈、化皮、提煉、切削、涼曬等十幾 道工序,方可完成。現代科學化驗分析,阿膠內含有人體所必需的十九種氨基酸。因此,阿膠 亦被現代人們用作滋補佳品。創制出黃明膠、鹿角膠、龜板膠、狗骨膠等新產品,特別是阿膠補漿,阿膠酒和阿膠參茸精。
東阿阿膠色如琥珀,黑似瑩漆,性平、味甘,內服入肺、肝、腎三經,有 滋陰潤燥,養血止血之功能。對於虛勞咳嗽、肺痿吐血、便血、婦女崩漏 及陰虛心煩、失眠等症有良好的療效。外敷還可治燙傷、燒傷、皸裂。
最早記載阿膠的醫葯經典著作是《神農本草經》,把其列為上品。到了明朝,大醫葯學家李時珍已經明確指出阿膠的原料是驢皮,「牛皮、馬皮、鞍革不得入內」,並把用純牛皮熬製成的膠叫黃明膠,阿膠與黃明膠在用途葯效上是有顯著區別的,黃明膠止血效果較好,阿膠補血止血、補氣效果都非常好,葯用及保健價值非常廣泛,有關阿膠的名驗方有兩千多個,李時珍稱阿膠為「補血聖葯」。建國後我國的歷版葯典都明確規定阿膠用驢皮熬制,黃明膠以牛皮為生產原料。
④ 具有「滋補三寶」之稱的阿膠,究竟是誰發明的
阿膠是山東人發明的,所以叫東阿阿膠,但發明人具體姓名不知。阿膠現在的傳承人是陳玉峰先生。
⑤ 阿膠有快3000年歷史,那古代哪些名人吃東阿阿膠呢
古代吃阿膠的名人有楊貴妃,「鉛華洗盡依豐盈,雨落荷葉珠難停。暗服阿膠不肯道,卻說生來為君容。」唐代詩人肖行澡的這首古詩,描述的是楊貴妃服用阿膠養顏駐術倍受恩寵,並將此法透露給自己的姐姐虢國夫人的故事。
東漢時期的孔融,在《同歲論》裡面就表達了吃東阿阿膠的好處,滋補功效還是靠譜的。可以說東漢時期,阿膠就已經深受喜愛了。
(5)歷史上什麼時候有阿膠擴展閱讀:
阿膠從漢唐至明清一直都是皇家貢品。據史料考證,阿膠的應用迄今已有3000年的歷史,阿膠自古以來就被譽為「補血聖葯」、「滋補國寶」,歷代《本草》皆將其列為「上品」,稱其為「聖葯」,我國首部葯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稱其「久服,輕身益氣」。
阿膠呈整齊的長方形塊狀,通常長約8.5厘米,寬約3.7厘米,厚約0.7或1.5厘米。表面棕黑色或烏黑色,平滑,有光澤。對光照視略透明。質堅脆易碎,斷面棕黑色或烏黑色,平滑,有光澤。氣微弱,味微甜。以色烏黑、光亮、透明、無腥臭氣、經夏不軟者為佳。
根據國家葯典明確規定,阿膠只能採用驢皮熬制。其他動物毛皮熬膠功效各不相同,其中牛皮熬膠叫黃明膠,效果次之,而用馬皮熬制的阿膠效果恰恰相反,孕婦一旦食用後,極有可能導致流產。
⑥ 阿膠的來歷
阿膠,出《神農本草經》,為馬科動物驢的皮,經漂泡去毛後熬制而成的膠質塊,故《千金·食治》稱驢皮膠;晉唐時期「歲常煮膠以貢天府」,又稱貢膠;昔謂以山東東阿阿井之水熬制而成,故傳統有阿膠之名。阿膠,出《神農本草經》,為馬科動物驢的皮,經漂泡去毛後熬制而成的膠質塊,故《千金·食治》稱驢皮膠;晉唐時期「歲常煮膠以貢天府」,又稱貢膠;昔謂以山東東阿阿井之水熬制而成,故傳統有阿膠之名。其性味甘、平,入肺、肝、腎經。有補血止血、養陰潤肺之功。但溯源歷史,阿膠最初並非用驢皮製成。
考南北朝時梁代陶弘景《名醫別錄》謂阿膠「生東平郡,煮牛皮作之。出東阿。」可見最早阿膠是用牛皮煮熬而成,並非以驢皮為之。故漢晉所用之阿膠是以牛皮為原料製作的牛皮膠,並非今天通常認為的驢皮膠。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載:「煮膠要用二月、三月、九月、十月,余月則不成。娑牛皮、水牛皮、豬皮為上,驢馬駝騾皮為次。其膠勢力雖復相似,但驢馬皮薄毛多膠少,倍費樵薪。」可見當時並不以驢皮膠為貴。到唐代,陳士良《食療本草》中首次提出以牛皮製作的膠稱為「黃明膠」,一直沿襲至今。而陳藏器《本草拾遺》、王燾《外台秘要》等書,同時記述了驢皮膠、黃明膠和阿膠,作用相近,應用未加細分。
阿膠作為通用名稱,製作原料不一,如宋代王繼先《紹興校定經史證類備急本草》言:「阿膠……謂用東平阿井水而熬成,然皆以驢、牛皮可就。」但似以東阿井水煮制驢皮而成者為地道,如宋代蘇頌《本草圖經》稱阿膠「以阿縣城北井水作煮者為真。其井官禁,真膠極難得,貨者多偽。其膠以烏驢皮得阿井水煎成乃佳爾。今時方家用黃明膠,多是牛皮;《本經》阿膠亦是牛皮,是二皮可通用。但今牛皮製作不甚精,止可膠物,故不堪入葯也。」但到明代,對制膠的原料亦未統一為驢皮,李時珍《本草綱目》載:「凡造諸膠,自十月至二三月間,用娑牛、水牛、驢皮者為上,豬、馬、騾、駝皮者次之,其舊皮、鞋、履等物者為下。……大抵古方所用多是牛皮,後世乃貴驢皮。若偽者皆雜以馬皮、舊革、鞍、靴之類,其氣濁臭,不堪入葯。當以黃透如琥珀色,或光黑如瑿漆者為真,真者不作皮臭,夏月亦不濕軟。」直到清代以後,阿膠始逐漸統一以驢皮為原料熬制而成。清代周岩《本草思辨錄》稱:「阿膠以濟水黑驢皮煎煉而成。」
阿膠質地的優劣,功效強弱固然與原料密切相關,但似乎並不是絕對的。據周鳳梧《古今葯方縱橫》言:「近年來,又試製成功以豬皮代替驢皮熬制的產品新阿膠,經分析和鑒定,所含成分與驢皮阿膠相似,臨床功效亦同,完全可代驢皮阿膠使用。」(人民衛生出版社,1987年版。)而所用水質、輔料及加工工藝似當深究,確關療效之高低。山東東阿之阿膠,以驢皮加冰糖、黃酒、豆油等為輔料,尤取阿井水煉制而正宗。阿井,位於東阿鎮,舊屬山東省東阿縣,今歸山東省平陰縣。阿井之水乃濟水之眼,其色綠且醇,趨下域內有狼溪河,其水為憬水之源,乃洪範等九泉之水所會歸,性屬甘溫,合此水制膠為最善。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中即言:東阿縣故城「大城內西側皋上有大井,其巨若輪,深六七丈,歲常煮膠以貢天府。本草所謂阿膠也,故世俗有阿井之名。」沈括《夢溪筆談》亦說:「阿井水,性趨下,清且重,取井水煮膠,謂之阿膠。」《中國葯學大辭典》也記載:「狼溪河其水源為憬水之源,洪範九泉之水所匯歸,其性甘溫。」說明其淵源有自,其來甚古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可見,阿膠古來所用原料不一,先用牛皮,後諸皮皆用,至唐宋時牛、驢皮成兩大主流,清至今漸以驢皮熬制,牛皮製作者名黃明膠,功用近似,然從古今用葯經驗和臨床習慣來看,以黑驢皮製之為上,尤以東阿井水熬制為道地,牛皮次之,豬皮等製成的新阿膠更下之,且作用為弱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⑦ 大家知道阿膠有多久的歷史了嗎
阿膠最早見於漢代《神農本草經》:主心腹內崩,勞極灑灑如瘧狀,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久服輕身益氣。出東阿。。
漢代就已經成為常用滋補葯,可以想像阿膠的起源會是更久的事。膠用來入葯最早見於春秋時期《五十二病方》。
所以保守地說,阿膠最早應用於漢代。
⑧ 東阿阿膠距今已有兩千年的生產歷史嗎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0-11
⑨ 阿膠的歷史記載是怎樣的
阿膠,性平、味甘,入肺、肝、腎三經,是一味補血養血的良葯,集治療保健於一體,有病治病,無病防病,在治療血液病及滋補方面表現出獨特的治療效果,被稱為「血液的保護神」。西漢淮南王劉安編著的《淮南子》中有「阿膠一寸,不能止黃河之濁」一語。這是現存史籍中關於阿膠一名的最早記述,說明那個時候的阿膠已名聞天下。
東漢(公元25年~220年),阿膠葯用已比較廣泛。「醫聖」張仲景臨床驗證阿膠實際療效,善用阿膠治婦科病及血液病等疾。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醫聖」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所著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書中,應用阿膠即達12種之多。據統計,《金匱要略》用阿膠配伍入葯的處方佔3.2%,足以證明阿膠臨床之廣泛應用。
魏晉時期的葯物學集成《名醫別錄》,補充了《神農本草經》對阿膠的描述:「微溫,無毒,丈夫少腹痛,虛勞贏瘦,陰氣不足,腳酸不能久立,養肝氣。
《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 有人認為,從《神農本草經》對阿膠的記載,阿膠滋補傳統最遲應起源於東漢時期。並提出如下觀點:「《神農本草經》是人們對先代本草葯性葯理的經驗總結,這說明在成書前很長時期里人們已經有了阿膠可久服的經驗,把阿膠作為滋補品也就是可以想見的事了。」
《本草綱目》稱之為「聖葯」 。「葯聖」李時珍盛贊阿膠為聖葯,李時珍生長於明代嘉靖隆慶萬曆三朝,這個時間段內的醫學風氣是強調「以人補人」,最有名的大補之葯是秋石、紫車河等,李時珍對這種風氣極為厭惡,所以牽涉到大補之類的葯材,也惜字如金,不肯輕易贊美。
曹植曾為「東阿王」,初來東阿鎮,骨瘦如柴,後因常食阿膠,身體受益匪淺,於是感念而作《飛龍篇》:「授我仙葯,神皇所造。教我服食,還精補腦。壽同金石,永世難老。」曹植中詩所指的仙葯,就是東阿出的阿膠。
清代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稱其是「血肉有情之品,滋補最甚」。民國醫家黃傑熙盛贊其為「妙葯」:「人之病雖多,不外水火氣血之病,真阿膠滋補潛流血脈之力甚大,故為妙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