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海南有哪些世界文化遺產
海南省的世界級物質文化遺產沒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共有九項。 1、崖州民歌 項目類別:音樂 主要特色與價值:以口頭傳唱和手抄文本流傳,題材廣泛,內容極其豐富。 崖州民歌是海南民歌的古老歌種之一,流行在三亞、樂東黃流及古崖州屬地。這種以口頭傳唱和手抄文本流傳至今的民間歌謠。崖州民歌已發現的敘事長詩不下百首,是崖州民歌中的瑰寶。崖州民歌歌曲曲調優美動聽,有號子、叫賣調、拉大調、柔情調、嗟嘆調、哼小調等。 崖州民歌的內容一般有長篇敘事歌,生活長歌,短歌和對歌四大部分。 2、 儋州調聲 項目類別:音樂 主要特色與價值:男女集體對唱,把唱歌與舞蹈融為一體,是民間文化優秀遺產。 儋州調聲是從儋州民歌活動中演變過來的。它最初產生在西漢時期,發源於儋州北部三都、峨蔓、木棠、蘭訓、松林、光村一帶。儋州調聲突破了山歌固有的表現形式,曲調層出不窮,演唱過場活躍,符合青年人的性格特徵。儋州調聲主要是男女青年在逢年過節或農閑時,在鄉鎮集市或山坡野地,互相以歌抒情,自發性地開展的對歌比賽活動。儋州調聲是海南文化的重要品牌之一。 3、黎族打柴舞 項目類別:舞蹈 主要特色與價值:起源於古崖州黎族喪葬活動,是黎族民間最具代表性的舞種。 打柴舞是黎族民間最具代表性的舞種。黎語稱「轉剎」,起源於古崖州(今三亞市)黎族喪葬活動。 打柴舞有一套完整的舞具和跳法,舞具是有兩條墊木和數對小木組成。舞者跳入木棍中,來回跳躍、蹲伏,模仿人類活動和各種動物的動作及聲音。 打柴舞具有很強的娛樂性,1957年舞蹈工作者將其改編進京參加少數民族文藝會演,被譽為「五指山藝術之花」。後來到羅馬尼亞、日本等多個國家演出,又被譽為「世界罕見的健美操」。到目前為止,全黎族地區僅三亞市崖城鎮朗典村一直保留這一舞蹈古俗。 4、 臨高人偶戲 項目類別:戲劇 主要特色與價值:人偶同台,別具一格,歷史悠久,影響深廣。 臨高人偶劇是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也是非常獨特的劇種之一,據載它是南宋時期由內地傳入。臨高人偶劇的最大特點是人偶同台,演員與木偶同扮一個角色,表演有時以偶為主,有時以人為主,演員的唱做念打饒有風趣。臨高人偶劇用臨高方言演唱,重比興對偶,通俗易懂,生動形象。臨高人偶劇演出過幾百個劇目,內容十分豐富。 5、昌江黎族泥條盤築法制陶技藝 項目類別:手工技藝 主要特色與價值:技術原始,對研究史前制陶史有重要啟發作用。 海南島制陶有悠久的歷史,在黎族居聚地區的史前遺址中,都發現了陶片,在文獻中也不缺乏記載。黎族制陶工具有:木杵、木臼、木拍、木刮及竹刀、蚌殼、鑽孔竹棍、竹墊等。制陶過程有挖陶土、挑陶土、曬陶土等12個步驟。主要器型有:陶釜、陶甑、陶瓮、陶碗、陶罐、蒸酒器、蒸飯器等。 昌江黎族自治縣石碌鎮大坡地區至今保留著原始制陶——泥條盤築法,這對研究史前制陶史有重要的啟發作用。 6、黎族傳統紡染織綉技藝 項目類別:手工技藝 主要特色與價值:黎族織錦工藝存續三千年以上,是文化活化石。 黎族傳統紡染織綉技藝由黎族棉紡織工藝、麻紡織工藝及纈染工藝合並而成。黎族棉紡織工藝在宋元以前曾領先中原地區一千多年,對促進中國棉紡織業的發展做出了特殊貢獻。黎族服飾是黎族傳統棉紡織工藝的結晶,具有典型的民族特徵,各方言服飾,在歷史上曾是區分不同血緣集團和部落群體的重要標志。黎族織錦圖案豐富多彩,多達160種以上。 黎族傳統棉紡織工藝具有許多顯著特徵,概括地說,主要表現為文化的活化石、卓越的歷史貢獻、鮮明的民族性、典型的原生態、傳承的家族性等。目前黎族山區除少數人懂一些織錦工藝及剌綉外,紡、染技藝幾乎沒有年輕人學習了,傳承了數千年的棉紡織工藝面臨失傳的危險。 7、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 項目類別:手工技藝 主要特色與價值:人類衣物從無紡布到有紡布發展的有力證據。 樹皮布的歷史非常悠久,海南島的樹皮布存在距今約4000年。樹皮布本身容易腐爛,難以作為歷史證據久遠留存,但製作樹皮布的工具之一的石拍,卻能夠保留下來。據考古學家研究,海南樹皮布石拍在黎族聚居地農民耕作時時有撿獲,有的博物館亦有收藏。海南省專家在進行田野調查時,在黎族潤方言、哈方言等方言區,發現有人還可識別可製作樹皮布的樹木,有的家庭還能夠製作樹皮布以及衣、帽等。樹皮布在人類學及文化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因為只有樹皮布才可證明,人類衣物從無紡布到有紡布的發展過程。 8、黎族鑽木取火技藝 項目類別:手工技藝 主要特色與價值:黎族的鑽木取火是古代各類人工取火術之一,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 在保亭、昌江、東方等黎族聚居地區,至今還有一些老人掌握著鑽木取火這項古老的技術。黎族鑽木取火工具由兩部分組成,一個為鑽火板,一個為鑽竿和弓木,二者配合才能取出火來。黎族鑽木取火具有考古學、歷史學價值。鑽木取火中所用的媒介物,即用易燃的芯絨、芭蕉根纖維、木棉絮等引燃,為有機物,因年代久遠,不易保存。鑽木板、鑽竿或弓木作為文物,本身不會說話,是一種死化石,單憑這些資料很難說明鑽木取火的過程,這只能求助於作為「活化石」的民族學有關資料的幫助。 9、黎族三月三節 項目類別:民俗 主要特色與價值:是黎族生產、生活、娛樂等整體民俗風貌的集中體現,是世人了解黎族文化和歷史的窗口。 「三月三」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勞勇敢的先祖、追求愛情幸福的傳統節日。「三月三」歷史悠久,宋代就有相關的記載。自古以來,每年農歷三月初三,黎族人民都會身著節日盛裝,挑著山蘭米酒,帶上竹筒香飯,從四面八方匯集一起,或祭拜始祖,或三五成群相會、對歌、跳舞、吹奏樂器來歡慶佳節,青年男女更是借節狂歡,直到天將破曉。 隨著時代的變遷,節日內容也日益多樣,但對歌、民間體育競技、民族歌舞、婚俗表演仍是最基本的內容。
麻煩採納,謝謝!
Ⅱ 海南的文物共有多少
去海南省博物館看看吧,那裡有一層是館藏文物。
Ⅲ 海南有什麼歷史呢
遠古到唐代
據明代《正德瓊台志》記載,海南島在唐虞三代稱為「南服荒繳」(繳:邊界),在秦代稱為「越郡外境」。這說明海南島在當時為祖國轄區荒遠的邊界。海南島是四大流放地之一,主要是崖州,位於中國最南端。
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伏波將軍路博德、樓船將軍楊仆等率師平定南越之亂。元封元年(前110),在海南島設置珠崖郡(治今瓊山)、儋耳郡(治今儋州)。屬交州刺史管轄。這是海南島歸入中國版圖最早的兩個行政地名,標志著中央政權對海南島直接統治的開始。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省珠崖郡,並入合浦郡。朱盧改為玳瑁。合浦郡領合浦、南平、盪昌、徐聞、玳瑁、珠官6縣。屬交州。不久廢珠官縣。西晉時,雷州半島和海南島屬交州。
南北朝時,南朝,宋文帝元嘉八年(431年)復立珠崖郡,治徐聞,不久又廢。以珠官、朱盧屬越州。梁朝武帝大同(535~546)中,在廢儋耳郡的地方設置崖州,統於廣州。
唐代改郡為州,唐武德五年(622年)改儋耳郡為儋州。治所仍在義倫縣。設崖州、儋州、振州、萬安州、瓊州等5個州共22個縣,統屬嶺南道管轄。海南簡稱「瓊」系來源於唐代的瓊州 ,屬嶺南道。後屬南漢。
宋元時期
宋太祖開寶四年(971年),平南漢。宋代,設一州和三個軍,瓊州領五縣,南寧軍領3縣,萬安軍領2縣,吉陽軍領3鎮,自始總領海南地區。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改為瓊州路軍民安撫司。元文宗天歷二年(公元1329年),又改為乾寧軍民安撫司。不久,升定安縣為南建州。元惠宗至正末年,海南改隸廣西行中書省。
明清時期
明代海南設瓊州府,領儋、萬、崖三州10個縣。清代海南建制仍沿襲明代。明太祖洪武元年戊申(1368年)三月,明軍揮師南征,至六月,元朝海南海北道和海南分府元帥歸降。
明代南海諸島改歸崖州管轄。明代還把「歸附」的黎族編入圖、都、鄉等基層組織,隸於州縣,和漢人一樣納糧當差。
清初承襲明制,西沙群島(時稱「千里長沙」)和南沙群島(時稱「萬里石塘」)隸屬於瓊州府的萬州管轄。南海諸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清代,於海南設置瓊崖道。下屬瓊州府(治今瓊山府城),領1州8縣:瓊山(治今府城)、澄邁(治今老城鎮)、定安(治今定城鎮)、文昌(治今文城鎮)、會同(治今瓊海市東北)、樂會(治今瓊海市東南)、臨高(治今臨城鎮)、儋州(治今中和鎮)。
民國時期
1912年中華民國正式成立,設瓊崖道於瓊山府城,置道尹治理全島。中華民國初期,海南島的建置仍襲清制,置瓊崖道,共轄13縣:瓊山、澄邁、定安、文昌、瓊東(即清代會同)、樂會、儋縣(1912年儋州改縣)、臨高、萬寧、昌江、陵水、感恩、崖縣(1920年崖州改稱崖縣)。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4月,海南特別行政區成立,隸屬行政院,海南特區行政長官公署、海南建省籌備委員會設在海口。
新中國成立時期
1980年1月,改稱海南行政區公署。1984年10月撤銷海南行政區公署,海南行政區人民政府正式宣告成立。
1981年,海南行政區管轄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並直轄瓊山、文昌、臨高、澄邁、瓊海、屯昌、儋縣、萬寧、定安9縣1市,設西沙、南沙、中沙群島辦事處。
1987年,撤銷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1988年4月13日,撤銷廣東省海南行政區,設立海南省和海南經濟特區。
海南別稱瓊崖、瓊州,西元前110年,中央政府在海南島設置珠崖郡、儋耳郡,屬交州刺史管轄,標志著海南正式納入中國版圖。
1988年4月13日,海南行政區從廣東省劃出,獨立建省,海南省和海南經濟特區正式成立。海南經濟特區是中國最大的,也是唯一的省級經濟特區。
2018年4月13日,黨中央決定支持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穩步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分步驟、分階段建立自由貿易港政策和制度體系。
2018年6月3日,經海南省委、省政府深入調研、統籌規劃,決定設立海口江東新區,將其作為建設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的重點先行區域。
Ⅳ 海南有什麼地方名勝古跡
1、秀英炮台
位於海口市秀英港區東南側,海秀大道秀英村,是海南古代宏大的軍事設施。炮台北側原來的海水區域已經被後來的圍海造地工程填沒。秀英炮台與天津大沽口炮台、上海吳淞炮台、廣東虎門炮台同為清代晚期聞名遐爾的海岸炮台,是中國近代史上重要的海防屏障。
2、丘濬墓
坐落於海口市秀英區丘海大道南段東側的水頭村,傍山而建,坐南朝北,面向京城皇帝,以示忠貞,墓庭約2500平方米,現建設成為具有明代海南墓園園林特色,集陳列展覽、保護研究、休閑旅遊、多功能開發為一體的文物保護單位。
3、紅色娘子軍紀念園
是為紀念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誕生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二獨立師女子軍特務連」而建造的文化旅遊區。位於瓊海市嘉積鎮街心公園,雕像由花崗石雕刻而成,坐北向南,高3.7米,連底座總高6.8米。雕像將紅軍女戰士腳穿草鞋、肩背竹笠,風塵僕僕的一代巾幗英雄的氣概充分展現。
4、崖州古城
崖州古城,即現海南三亞市崖城鎮,位於三亞市西40多公里處,自南北朝起建制崖州,宋朝以來歷代的州、郡、縣治均設在這里。今天的崖城,以其悠久的歷史和繁多的名勝古跡而成為海南旅遊勝地。
5、東坡書院
蘇東坡謫居儋州三年,留下載酒堂,後來發展為東坡書院。東坡書院位於中和鎮東郊一里,是中和鎮內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佔地面積為25000平方米。
Ⅳ 海南名勝古跡
1、五公祠
五公祠在海口市東南4公里處。始建於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為紀念被貶來海南的唐宰相李德裕、宋抗金英雄李綱、李光、胡銓和趙鼎五人而立。五公祠建築面積450平方米,其主體建築「海南第一樓」是一座木結構、單式斗拱的典型清代構築。
高10餘米,朱丹色,兩層樓閣。樓上正廳設五公靈位,樓下廳中立有五公石雕像。內有醒目楹聯:只知有國,不知有身,任憑千般折磨,益堅其志;先其所憂,後其所樂,但願群才奮起,莫負斯樓。此中有清代名書法家、海南人潘存之手跡。
2、蘇公祠
蘇公祠在五公祠內。原為金粟庵。北宋文學家蘇軾(東坡)出仕為官,歷遭謫貶。紹聖四年(1097年)被貶為瓊州別駕,旋又貶昌化軍。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於金粟庵址立蘇公祠以示紀念。後又因崇祀其弟蘇轍,故亦稱二蘇祠。祠坐北朝南,門前雄踞兩尊石獅。
門首橫額有「蘇公祠」三個大字。祠堂大廳有楹聯:「此地能開眼界,何人能配眉山。」廳中立有蘇軾石雕像,栩栩如生。廳內還陳列蘇軾的詩詞碑刻拓片及其他碑刻拓片20餘件。蘇公祠西側是五公祠;東側為瓊園,內有洞酌亭、浮粟泉、洗心軒諸名勝。均系蘇軾命名。
3、鍾鼓石
鍾鼓石在海口市龍海賓館東南英雄山頂。又稱太陽石,狀如巨鼓。一側敲擊,發聲如鼓,渾如雷鳴;一側敲擊,發聲如鍾,清脆激越。
4、邱睿墓
邱睿墓在海口市南10公里水頭村。邱睿(1418或1420-1495),廣東瓊山(今屬海南)人。明代名臣,官至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墓地建於明弘治八的(1495年),佔地2500平方米。墓前立牌坊,上書「理學名臣」四大字。主墓石砌(不封頂),墓碑前有兩碑,另一為明代皇帝諭祭文。
5、海瑞陵園
海瑞陵園在海口市西郊濱涯村。建於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佔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海瑞(1514-1587),明代名臣,生於今瓊山市府城鎮朱吉里,官至南京右僉都御史。為官清正廉明,剛直不阿,素有「海青天」、「海包拯」之譽。
後遭貶返瓊,死在瓊州,據傳,海瑞靈柩運經這里忽然繩斷,人稱海瑞自選風水之地,理應葬此。陵園大門牌坊橫書陰刻丹紅四大字「奧東正氣」。入門有用花崗石鋪的甬道通往海瑞墓。墓歷代均有修葺。
Ⅵ 海南三亞有什麼歷史文化
「三亞」因三亞河(古名臨川水)有三亞東西二河至此會合,成「丫」字形,故取名「三亞」。 三亞市古時稱為崖州,它雖然位於祖國的最南端,卻受中原文化的潤澤、影響深遠,有著燦爛的文化。這里是崖州古代、近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現存較多文物古跡。
早在秦始皇時期設置的南方三郡,崖州就是其中之一的象郡。漢代在現在的三亞市崖城鎮設立了珠崖郡治,隋設臨振郡,唐代改為振州。宋代成為我國最南端的地級規模的州郡。唐代宰相韓瑗、名僧鑒真,宋代名相趙鼎、大臣胡銓和紡織家黃道婆等先後來過崖州,對本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和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三亞地處海南省的最南端,是我國唯一的熱帶濱海旅遊城市,境內匯集了陽光、海水、沙灘、氣候、森林、動物、溫泉、岩洞、田園、風情等十大風景資源。三亞是2008北京奧運會內地火炬傳遞的第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