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合肥歷史多久

合肥歷史多久

發布時間:2022-01-30 05:49:53

『壹』 合肥歷史

什麼問題?

『貳』 合肥有多長時間的歷史了

合肥因東淝河與南淝河在此匯合而得名(一說因古時廬州由合州改名而得名),素以「淮右襟喉、江南唇齒」「三國舊地、包拯故里」聞名於世。合肥之名,最早出現在大文學家、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中:「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鮑、木輸會也」。
歷史沿革
秦漢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縣」,屬九江郡。東漢劉秀升合肥為侯國,三國時為揚州治所,三國時魏將張遼大敗孫權十萬大軍的逍遙津戰役,即發生在這里。明清時為廬州府治,故又別稱為「廬州」。自東漢末以來,合肥數為州郡治所,一直是江淮地區重要的行政中心和軍事重鎮。清咸豐年間,合肥曾為安徽省省會,1945年國民政府安徽省省會遷入合肥,1949年1月21日合肥解放,同年2月合肥建市。1952年,新中國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在合肥市成立。
城址變遷
合肥城址屢有變遷。《太平寰宇記》記載:漢代合肥縣城「在今縣(城)北」。東漢末年,戰亂不息,合肥成為廢墟。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揚州刺史劉馥單騎赴任,重建合肥城。魏青龍元年(公元233年),魏將滿寵在舊城西雞鳴山麓另築「合肥新城」,以與舊城相犄角。西晉統一後,廢三國時所築新城,遷回舊址。 合肥舊城,地勢低窪,南北朝時梁將韋睿因此堰水攻破合肥。唐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大將軍尉遲敬德在舊城東南高地重築土城,史稱唐城。唐貞元年間(公元785—804年),「刺史路應求以古城皆土築,特加甓焉」。由此,合肥始有磚砌城垣。 南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淮西帥郭振屯駐合肥,為防禦金兵侵襲合肥,築斗梁城。斗梁城「橫截舊城之半」,地跨金斗河北,使金斗河橫貫城中,基本形成今合肥古城的初貌。 元朝末年,合肥古城多塌毀。僉事馬世德提請宣讓王及高昌公,發公私錢十萬貫,將城作了整修。 至明弘治年間,合肥古城因年久失修,多處廢缺,由廬州知府馬金度主持修葺。據嘉慶《合肥縣志》載,此間合肥古城,周圍長4706丈(26里);正西和西南面城牆皆緣岡地,高2.4丈;東、南、北三面城牆列平地,高2.8丈至3丈不等;底寬近4.8丈。城垛4578座,望台28座。城東壕深1.9丈,寬42丈;城西壕深2.5丈,寬29.5丈;城南壕深2.3丈,寬30丈;城北壕深0.8丈,寬35丈。河水環城通流。全城計七門二水關(後為七門三關)。東二門,左曰威武門,五楹,高二層;右曰時雍門,三楹,月城頂有石台。西二門,左曰西平門,五楹;右曰水西門(明正德七年,廬州知府徐鈺塞西水關,導水為北濠,又塞水西門,使之為旱西門,另建水西門),三楹,月城頂皆石台。南二門,左曰南薰門,三楹;右曰德勝門,三楹,月城頂皆石台。北一門,曰拱辰門,三楹,月城頂有石台。 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清政府「徵用皖屬三十四州縣的人力、物力,耗白銀十一萬四千兩」,重修廬州府城。此次重修,城牆全部用大青磚砌成,重開威武、時雍、南薰、德勝、西平、水西、拱辰七門,並增設許多譙樓,「樓櫓高聳」,十里之外,就能看到高大的城樓。
朝代 時間 名稱 轄縣/地 所屬國 所屬郡/縣 性質
先秦時期 前221 合淝縣 無 諸侯國 壽春邑九江郡 二級行政區治所
秦 前221至前206 合淝縣 無 秦 壽春邑九江郡 二級行政區治所
漢 前203至220年 合淝縣 無 淮南國 九江郡 三級行政區治所
三國時期 220至265年 合淝縣 無 魏 揚州 一級行政區揚州州治

241年 合淝縣 無 魏 揚州淮南郡 三級行政區治所
兩晉時期 265—420年 合淝縣 無 西晉 揚州九江郡 三級行政區治所

289年 合淝縣 無 淮南國 九江郡 三級行政區治所

300年8月 合淝縣 無 西晉 淮南郡 三級行政區治所

321年至330年 合淝縣 無 西晉 司州橋郡 一級行政區郡治

330年 合淝郡 陳郡 東晉 無 二級行政區治所

345年 合淝縣 汝陰 後趙 揚州淮南郡 三級行政區治所

350年 合淝縣 汝陰 東晉 豫州汝陰郡 二級行政區治所
南北朝 420年至479年 合淝縣 汝陰縣 宋 南豫州州治 一級行政區郡治

422年 汝陰縣 無 宋 南汝陰郡治 一級行政區郡治

500年 汝陰縣 無 齊 豫州北陳郡治 一級行政區豫州州治

500年 汝陰縣 無 北魏 南汝陰郡 一級行政區郡治

526年11月 汝陰縣 無 梁 豫州汝陰郡治 一級行政區豫州州治

547年7月 合州 汝陰縣 梁 合州南頓郡 一級行政區合州州治

559年 合州 無 北齊 合州南頓郡 一級行政區合州州治

559年 合州 無 陳 合州南頓郡 一級行政區合州州治
隋朝 583年 廬州 合淝縣 隋 廬州郡 一級行政區廬州州治

607年4月 合淝縣 無 隋 廬江郡 二級行政區治所
唐朝 620年 合淝縣 無 唐 廬州淮南道 一級行政區廬州州治

742年 合淝縣 無 唐 廬江郡淮南道 二級行政區

757年 廬州 合淝縣 唐 廬州淮南節鎮 二級行政區

902年3月 廬州 合淝縣 吳國 淮南節鎮 一級行政區節鎮首府
五代十國 902年3月 廬州 合淝縣 吳國 廬州節鎮 一級行政區節鎮首府

958年3月 廬州 合淝縣 後周 保信軍節度 一級行政區節度首府
兩宋時期 宋初 廬州 合淝縣 北宋 廬州淮南道 二級行政區

997年 廬州 合肥等縣 北宋 淮南路 二級行政區

1276年 廬州 合肥等縣 南宋 淮南西路 一級行政區淮南首府
元朝 1278年 廬州路 合肥等縣 元 江淮省淮西道 二級行政區總管府

1366年 廬州府 合肥等縣 元 江南行省 一級行政區江南省會
明朝 1368年8月 廬州府 合肥等縣 明 中書省 一級行政區中書省會

1403年 廬州府 合肥等縣 明 廬州府隸六部 一級行政區

1644年 廬州府 合肥等縣 南明 江北四鎮 一級行政區
清朝 1645年8月 廬州府 合肥等縣 清 江南省 二級行政區

1667年8月 廬州府 合肥等縣 清 安徽省 二級行政區

1853年4月 廬州府 合肥等縣 清 安徽省 一級行政區安徽省會
民國時期 1912年 合肥縣 巢縣等 民國 安徽省 二級建制

1914年6月2日 合肥縣 巢縣等 民國 安徽省安慶道 三級建制

1928年8月 合肥縣 巢縣等 民國 安徽省 二級建制
新中國 1949年1月21日 合肥 長豐縣等 中國 江淮區直轄市 一級行政區直轄市

1949年2月1日 合肥市 長豐縣等 中國 直屬江淮行署 一級行政區總署

1949年10月 合肥市 長豐縣等 中國 皖北行政署 一級行政區總署

1950年2月 合肥市 長豐縣等 中國 華東軍政委會 一級行政區

1951年10月 合肥市 長豐縣等 中國 皖南皖北合署 一級行政區

1952年1月2日 合肥市 長豐縣等 中國 皖南皖北總署 一級行政區總署

1952年8月25日 合肥市 長豐縣等 中國 安徽省政府 一級行政安徽省省會

『叄』 安徽有多久的歷史(詳細點哦)

[文明源頭]安徽於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始建省,省名取安慶府與徽州府名第一字為安徽。安徽因歷史上有古皖國和境內的皖山、皖河而簡稱"皖"。安徽省是中國史前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在繁昌縣人字洞發現距今約250萬年前人類活動遺址。在和縣龍潭洞發掘的三、四十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和縣猿人"遺址,表明遠古時期已有人類生息繁衍在安徽這塊土地上。毫州在商代曾為成湯之部,古壽春(今壽縣)在春秋戰國時曾為楚國首都。

[歷史風雲]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王朝的建立從禹開始,禹的父親鯀是雄居大河南岸位於嵩高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領,富有賓士水土的經驗,在與堯舜斗爭中失敗。後來,禹在伊洛河一帶,糾正過去以塞為主的錯誤做法,改為以疏導為主,開展新的治水工程。他依據地勢的高下,疏導高地的川流積水,陂障窪地的藪澤散流,使肥沃的平原廣野能減少洪水泛濫的災難,散漫的流水又能積到一定的地方。禹賓士水土,發展生產,得到群眾支持,博得許多部落首領的擁護,確立了禹王權。為鞏固政權,禹又沿穎南下,在淮水中游的塗山(今安徽省蚌埠市西郊懷遠縣境內),大會夏、夷諸部從多邦國或部落首領,這就是"塗山大會",標志著夏王朝正式建立。後來,禹的兒子啟在"釣台之享"大會正式廢除"禪讓制",開始了我國文明時代的歷史。今天,在塗山上還留有相傳建於漢代的禹王廟。

[藝苑奇葩]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採茶戲。流行於安慶、池州、徽州一帶,是安徽省主要地方戲之一,它以安慶地方語言為歌唱基礎,抒情見長,優美動聽,如行雲流水,富於韻味。黃梅戲劇目有大戲36本,小戲72出。唱腔100多種。伴奏樂器主要是高胡及民族樂器和鑼鼓。黃梅戲以安慶為中心迅速發展,合肥及安慶市均有黃梅戲劇團和學校,農村有業余劇團。著名演員有嚴鳳英、王少舫、馬蘭、韓再芬等。
一、安徽省歷史文化名鎮
1.休寧縣萬安古鎮
2.涇縣桃花潭鎮(原陳村古鎮)
3.濉溪縣臨渙古鎮
4.銅陵縣大通古鎮——和悅洲
(以上由歷史文化保護區更名為歷史文化名鎮)
5.肥西縣三河鎮
6.宣城市宣州區水東鎮
7.六安市金安區毛坦廠鎮
8.岳西縣響腸鎮
9.黃山市徽州區潛口鎮
10.桐城市孔城鎮
11.黃山市徽州區西溪南鎮
12.亳州市譙城區城父鎮

二、安徽省歷史文化名村
1.績溪縣龍川村(原大坑口)——湖村——磡頭
2.績溪縣上庄——馮村
3.黃山市徽州區呈坎村
4.歙縣許村
5.黃山市徽州區唐模村
(以上由歷史文化保護區更名為歷史文化名村)
6.歙縣棠樾村
7.涇縣黃田村
8.固鎮縣垓下村
9.黟縣屏山村
10.黟縣南屏村
11.黟縣關麓村
12.涇縣查濟村
13.肥東縣瑤崗村
14.蚌埠市蚌山區孫家圩子村
15.歙縣雄村
16.休寧縣右龍村
17.休寧縣黃村村
18.績溪縣石家村
19.肥西縣小井庄村
20.歙縣昌溪村
21.歙縣瞻淇村
22.蚌埠市龍子湖區長淮衛村
23.肥西縣啟明村——新光村——鴿子籠村
24.鳳陽縣小崗村

三、安徽省歷史文化街區
1、黃山市屯溪區屯溪老街
2、東至縣東流古街
(以上由歷史文化保護區更名為歷史文化街區)
3、五河縣城關鎮順河街

『肆』 合肥的發展歷程

合肥從02年大拆違開始,城市面積不斷擴大。經過幾年的發展,交通越來越好,路越修越寬,隨著金寨路高架橋貫通。長江西路高架緊張施工,南北軌道1號線,新橋國際機場開工,濱湖新區大建設等等。合肥的發展前途不可限量。

『伍』 合肥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合肥自秦置縣,有著2200多年的悠久歷史,明清時為
廬州府
治,故又別稱為「廬州」。
合肥簡稱為「廬.

『陸』 合肥這個名字怎麼來的,歷史多久拜託了各位 謝謝

合肥因東淝河與南淝河在此匯合而得名,始於 先秦時期 前221
求採納

『柒』 誰可以告訴我有關合肥的歷史進程 謝謝!

合肥市,歷史悠久,古稱廬州,又名廬陽,位於安徽省中部,地處江淮之間、巢湖北岸,轄東市、西市、中市、郊區4區和長豐、肥東、肥西3縣。總面積7266(市區458)平方公里,人口425.9(市區127.94)萬。市內道路寬闊,綠樹成蔭,景色優美,既多現代建築,又有名勝古跡,是一座古老而又年青的城市。

作為安徽省省會,合肥是全省政治、經濟、科教、文化、信息、金融、商貿中心和交通樞紐,也是全國甲等開放城市、全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擁有中國科技大學等30餘所高等院校。高科技工業園、科大同步輻射實驗室等蜚聲中外。
「合肥」名稱之由來,說法不一。北魏酈道元所著《水經注》載:「夏水暴漲,施合於淝,故曰合淝。」通常把施水叫南淝河,肥水叫東淝河,這是一種說法。唐代有人提出另一種說法,淝水出雞鳴山,北流二十里分而為二,其一東南流(南淝河),經過這里入巢湖;其一西北支(東淝河),二百里出壽春入淮河。《爾雅》上指出「歸異出同曰肥」。二水皆曰淝,合於一源,分而為二,故曰合肥。

合肥市素以「三國舊地、包拯故里」聞名於世,具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齒」的戰略地位,常為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魏將張遼大敗孫權十萬大軍的逍遙津戰役,即發生在這里。兩千多年前,這里就已開始形成商業都會。秦、漢在此設郡縣,明、清為廬州府治,民國時為安徽省省會,如今已是千檣鱗次、商賈輻湊的商 業都會。

合肥素有「綠色城市」、「花園城市」的美名,其環城公園便修建在合肥古城牆的基礎之上,沿著起伏的崗丘地形,加之原有的綠林帶及護城河,精築而成。環城公園總長約達9公里,分為六個景區,其中較為著名的有茂林修竹,夏河朝露的銀河景區;湖巒相映、水碧楓赤的西山景區;林木蔥蘢、芳草常青的環北景區。這樣的環城公園無城牆之隔閡,面水而立,一派迷人旖旎的江南風光。

近年來,合肥經濟突飛猛進,城建日新月異,五里飛虹東西飛架,廬州燈火流光溢彩。高新技術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龍崗工業區等鑲嵌周邊。淝水穿城而過,環城公園似翡翠項鏈;逍遙古津、包河秀色、瑤海公園等如珍珠散落其間;蜀山春曉、包公墓園、教弩梵鍾、吳王遺蹤,徜徉其間,弔古論今,讓人留戀忘返。

合肥的名勝古跡甚多。從前有鎮淮角韻,梵剎鍾聲,藏舟草色,教弩松蔭,蜀山雪霽,淮浦春融,巢湖夜月,四頂朝霞八處,統稱 「廬陽八景」。其中巢湖夜月,四頂朝霞等景,現已不屬合肥市;鎮淮角韻等景,因天長日久,物換星移,已盪然無存,成為歷史陳跡。現在的名勝古跡以教弩台,明教寺,逍遙津,包公祠等最為著名。

合肥物華天寶,地傑人靈,名人輩出,星轉斗移,改革開放給合肥帶來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如今,合肥市正以科學城、工業城、園林城、衛生城的嶄新姿態,笑迎天下客,廣結世界朋友

『捌』 合肥的歷史沿革


合肥古為淮夷地,商朝稱虎方,西周稱夷虎。周時廬子國建都於此。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廢分封,立郡縣,合肥屬九江郡。
西漢高祖元年(前206年),項羽在九江郡地置九江王國。高祖四年,改九江王國為淮南王國。漢文帝六年(前174年),改淮南王國為淮南郡;十二年,復將淮南郡改為淮南王國。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改淮南王國為九江郡,轄合肥等縣,合肥縣名始見於此。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置十三州,合肥縣屬揚州九江郡。
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改合肥縣為合肥侯國。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廢合肥侯國,復改為合肥縣,揚州治合肥。
三國時,合肥縣屬魏國淮南郡,為揚州治。
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改九江郡為淮南郡,合肥縣屬淮南郡。
東晉時,南北分裂,合肥為雙方爭奪的重鎮,縣廢。南朝宋置南豫州,於舊合肥縣地置汝陰縣。汝陰屬南豫州南汝陰郡,為郡治。梁武帝天監五年(506年)改屬汝陰郡。梁武帝普通七年(526年),以壽陽置豫州,汝陰為南豫州治。梁武帝太清元年(547年),置合州,汝陰屬合州汝陰郡,為州、郡治。北周宣帝大成元年(579年),合州為北周佔領。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改汝陰縣為合肥縣,改合州為廬州,合肥屬廬州,為州治。大業初,改廬州為廬江郡,合肥屬廬江郡,為郡治。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改廬江郡為廬州,治合肥。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置十道,合肥屬淮南道廬州。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廬州為廬江郡,仍治合肥。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又改廬江郡為廬州。唐僖宗中和到唐昭宗天復年間(883年~902年),楊行密先後為揚州刺史和吳王,轄合肥。
後梁到後唐(907年~936年),合肥縣屬吳國廬州,昭慶軍節度。後晉到後漢(936年~950年),合肥縣屬南唐廬州,保信軍節度。後周時(951年~960年),合肥縣屬後周廬州,保信軍節度。
北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合肥縣屬淮南道廬州,為州治。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改道為路,合肥縣屬淮南路廬州,為州治。
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淮南路分東西兩路,後並又分,合肥屬淮南西路廬州,為州治。宋朝廬州屬保信軍節度。南宋高宗紹興初,廬州寄治巢縣。紹興十年(1141),合肥為金朝佔領,旋即收復。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廬州仍治合肥。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廬州為廬州路,隸淮西江北道,合肥屬淮西道廬州路。至元二十八年,合肥縣屬河南江北行省廬州路。元泰定二年(1325年),合肥縣仍屬淮西道廬州路。元順帝至正十二年(1352年),合肥縣復屬河南江北行省廬州路。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占廬州,改路為府,置江淮中書行省於此,合肥縣屬江淮行省廬州府,不久改屬江浙行省廬州府,為府治。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合肥改屬中書省直隸廬州府,為府治。洪武十三年,合肥改屬六部直隸廬州府,為府治。明成祖永樂十八年(1420年)置南京直隸,合肥屬南京直隸廬州府,為府治。
清朝順治二年(1645年),改南京直隸為江南省,合肥縣屬江南省廬州府,為府治。順治十八年,設江南左右布政使司,江南左布政使司轄廬州等府、州。清朝康熙六年(1664年),江南左布政使司改為安徽布政使司,安徽正式建省,合肥縣屬安徽省廬州府。清朝咸豐三年到十一年(1853年~1861年),安徽巡撫治於合肥縣。

民國元年(1912年),廬州府廢,合肥縣直屬安徽省。民國3年,全省分為三道,合肥縣屬安慶道。民國17年,廢道,合肥縣直屬安徽省。民國21年,置行政督察區,合肥縣屬安徽省第三行政督察區。民國27年(1938年)05月,日軍侵佔合肥縣,國民政府將縣政府撤至大潛山北麓鴿子籠圩子(今合肥肥西縣銘傳鄉),民國34年08月復治合肥城。民國29年,合肥縣改屬安徽省第二行政督察區。
1945年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將安徽省省會遷至合肥縣,合肥成為安徽省的省會。1948年12月,析、取合肥縣西鄉、南鄉建立的肥西縣;次年1949年02月01日再次析合肥縣東鄉、北鄉為肥東縣。1949年01月21日,合肥縣和平解放,同年02月合肥設市。1952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在合肥市成立。1965年由壽縣、定遠、肥東、肥西四縣的邊緣結合部劃並而成長豐縣,該縣也成為合肥市第一個市轄縣。2011年08月地級巢湖市拆分,廬江縣與縣級巢湖市劃歸合肥市管轄。
名稱由來
合肥之名稱的由來就不能不說到淝水。淝水源出自城西南七十華里的紫蓬山(又名李陵山),出山後分二支,一支東下經城南繞到東關,稱為南淝河;一支向北,與雞鳴山龍井的水匯合後,又分二支:一支折向東流,穿城而過,稱為金斗河(今天已不存在了),另一支向北經壽縣,注入淮河,稱為東淝河,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即發生在此。晉·謝玄在此地以少勝多大敗符堅。按《爾雅》釋義:「歸異出同」曰肥,這是肥水得名的依據。合肥因東淝河與南淝河在此匯合而得名(一說因古時廬州由合州改名而得名),素以「淮右襟喉、江南唇齒」「三國舊地、包拯故里」聞名於世。合肥之名,最早出現在史學家司馬遷《史記》中,《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鮑、木輸會也。」意思是合肥作為長江淮河兩大流域水運的節點,是南北皮革、鮑魚、木材的轉運站。在當時大運河未開通,邗溝經常淤塞的情況下,地處長江、淮河兩大水系運輸節點的位置使得合肥成為貨殖列傳中記載的十八個商業都會之一。
史記里記載當時的大都會,東南地區只有壽春(安徽壽縣)、吳(蘇州)、番禺(廣州)和合肥。當時為漢置九江郡隸屬縣。合肥之名見於史書為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改淮南王國為淮南郡,轄合肥等縣。可見合肥得名還應早於此。東漢光武帝元年(公元25年)改合肥縣為合肥侯國。漢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廢合肥侯國,恢復合肥縣。三國時期,合肥縣屬魏國淮南郡。吳王孫權曾多次想奪取合肥但未成功,但為合肥留下了不少千古故事和地名,如張遼威震逍遙津,曹操練兵的教弩台,數兵的斛兵塘,孫權逃跑時躍馬飛過的飛騎橋等等,只是可惜的是名稱仍在,但歲月已磨去了它們的原貌。南朝宋置南豫州,於舊合肥縣地置汝陰縣,為南豫州南·汝陰郡的郡治之地。梁武帝太清元年(公元547年)置合州,汝陰屬合州汝陰郡,為州、郡治之地。北周宣帝大成元年(公元579年)合州為北周佔領。
隋文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改汝陰縣為合肥縣,改合州為廬州,合肥屬廬州,為州治之地。從此,合肥縣之名就固定下來未再改過。

『玖』 介紹一下安徽合肥的歷史

合肥是座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城。早在夏商時期,合肥地域居住著淮夷族,為我國東方夷族的組成部分。春秋屬楚,戰國屬吳。秦並六國,建立郡縣制,置合肥縣,屬九江郡。公元581年,隋置廬州治於合肥,歷經唐、宋、元、明、清諸代1400餘年,均為廬州治所,故又名廬州。1945年9月,抗日戰爭勝利後,安徽省會由金寨遷合肥。解放後,合肥正式成為安徽省省會。

合肥地名,文字記載始見於司馬遷著《史記》,至今已逾二千二百年。地名的來歷,緣由淝水。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施合於肥,故曰合肥」。

『拾』 合肥的歷史有多長時間了

秦漢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縣」,屬九江郡。東漢劉秀升合肥為侯國,三國時為揚州治所,三國時魏將張遼大敗孫權十萬大軍的逍遙津戰役,即發生在這里。明清時為廬州府治,故又別稱為「廬州」。自東漢末以來,合肥數為州郡治所,一直是江淮地區重要的行政中心和軍事重鎮。清咸豐年間,合肥曾為安徽省省會,1945年國民政府安徽省省會遷入合肥,1949年1月21日合肥解放,同年2月合肥建市。1952年,新中國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在合肥市成立。

閱讀全文

與合肥歷史多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6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5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6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6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6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6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19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7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09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98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4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4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