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桂林古南門前的大榕樹年紀經鑒定,它有516歲,你信嗎
古南門前的大榕樹枝繁葉茂、一木成林,是桂林的地標。可它到底高壽幾何?有「老桂林」說800歲,有人說1000歲。5月7日,由桂林市林業和園林局組織的一項由廣州市林業和園林科學研究院等單位利用「三段法」作出的樹齡鑒定揭曉答案:516歲。
專家解釋,過去鑒定古樹樹齡主要根據外形估算,但古樹生長環境不一樣長勢也不同,測量誤差較大。大家熟悉的碳14檢查法更適用於千年以上的文物測定,用來測量樹齡可能會出現上百年的誤差。
❷ 桂林古南門歷史
據明初陳璉《桂林郡志》所知,自漢武帝劉徹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今桂林築成設始安縣,漢始安縣城(今桂林)有八個城門:(1)威遠門,在原甘棠橋之北,今東安路鐵路立交橋附近。(2)肅清門,在原將官所之西,今三多路與翊武路交匯處。(3)朝京門,在舊北門之北,今疊彩電影院東南附近的大街上。(4)龍堂門,在白龍洞前,今南溪公園大門附近。(5)陽亭門,在今象鼻山南側象山南路約100米的古宜山(象鼻山曾名宜山)渡附近。(6)通波門,在雉山之南,今山麓附近的供電局內。(7)伏波門,在八桂堂之東,今濱江路北端附近。(8)洗馬門,在舊水車巷東,今疊彩路與龍珠路交匯處。其古漢城,周三十里,高一丈二尺。
從漢以後,以至隋代,因資料缺軼,各代城建情況無法一一印證。
唐代桂林幾次修築城池,所辟城門如下:
一、初築子城。唐莫休符《桂林風土記~衛國公李靖》:約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所制,號曰始安郡城。明陳璉《桂林郡志》:「子城在灕江之西滸,周三里十有八步,高一丈二尺。桂州子城,自衛國公(李靖之封號)。」辟有三門:(1)正南一門,俗稱馬王門。宋崇寧間,經略王祖道復開,改曰勝仙門,在今中山中學操場處。(2)東一門,稱東江,俗稱下東門,在今灕江路北端與解放橋西引橋連接處。(3)西一門,舊懸掛有靜江軍額,俗稱西山門,在今市教育局外解放東路的大街上。因官署多集中於子城中,故此為行政區或稱衙城。
二、改築外城。《舊唐書~王晙傳》:「景龍末(公元710年),累轉為桂州都督。桂州舊有屯兵,常運衡、永等州糧以饋之,晙始改築羅郭,奏罷屯兵及轉運。」據李渤《南溪詩並序》及弟李涉《南溪玄岩銘並序》[兩則資料均於唐寶歷二年(公元826年)刻於南溪山玄岩,尚存]可知,王晙改築的羅郭,即漢城的南部向北緊縮了三里,而北面城垣並無變化。其後,直到大中年間(公元847-860)蔡襲重修城,又恢復了古城外的原貌,據《臨桂縣志》記載,將漢城中的威遠門改稱懷威門外,其他七個城門依舊。
三、再築夾城。據《桂林風土記》載:「夾城,從子城西北角二百步北上,(實應為:從子城西北角向西二百步北上,至寶積山,疊彩山)抵伏波山,緣江南下,抵子城逍遙樓,周回六七里。光啟年中,前政陳太保可環創造。」夾城新辟二門:其一稱南羅門,在今中國人壽保險公司桂林分公司附近的中山中路大街上。其二名北羅門,在原市婦幼保健院附近的中山中路大街上。夾城的修築,使桂林「培崇氣色,殿若長城」,「南北行旅,皆集於此」,成為唐代商業集中地之一。
宋代桂林城池累有修築,所耗人力、物力及財力,可謂空前。
北宋辟有六門:(1)寧遠門,又稱南門,在今桂林日報社與杉湖大酒店之間的大街上。(2)平秩門,在今微笑堂與培智小學之間解放西路上。(3)利正門,在今樂群路市場北出口樂群路上。(4)行春門,在今東華路東端與濱江路交匯處附近。(5)原子城的東江門。(6)順慶門,位於今微笑堂南側的中山中路上。
❸ 以前的桂林市
【不好意思,圖片沒能弄過來,去我空間看吧
日誌第7頁,《桂林城的記憶》】
還記得小時候的桂林嗎?歲月改變著我們,也改變著城市,今天回首時唏噓,感嘆,還是那化不開的懷念……
還記得那老的口味嗎?——國營味香館。其實也就家米粉店,還要排隊去吃,已經早就記不得米飯的味道了,但是「味香館」卻深深刻在我的記憶里。
老鄉親飯店。已經不記得去吃過什麼。但是那條街,那個鋪面總依稀記得。
當年桂林的十字街,我印象最深的是姐姐小學時就在這附近著名的理發店燙了個卷發,羨慕死我了。
還記得小香港前的這棟小樓,98年城市改造時,我在這里買了好多打折的鞋,穿了整個高中時代。
難忘的小香港。每次老媽帶我去,我都激動萬分,新衣服,新衣服……
我們漂亮的中心廣場原來居然這個樣~~
看看1980年的南門橋,我還沒出生呢~~
這個是1989年中山南路的人行道。有點裸水~~
當年的文昌橋
這個貌似陽橋
麗澤橋
杉湖,那個九曲橋,還有蘑菇亭,不常去,但是看動畫片前總會播出這個畫面。
張永發布店,以前的時尚是買布做衣服~~~
著名的三里店大圓盤,著名袁市長的傑作。
三多路口
正陽步行街,好像王城東側的樣子。
1986年上海路口
1999年上海路口,已經有點樣子了,那個該死的橋一到雨季水就堵滿了橋洞,好多竹筏啊。。
火車站一角,和現在差不多吧,歷史遺跡了。
桂湖老橋,高中時,體育老師經常要我們跑步的地方。
農貿市場,和農村一樣
鸚鵡路得交通亭
改建前古南門,依然古貌猶存。
下面的這組照片都是解放前的桂林
1933年,桂林西部的老人山
1935年,桂林城俯瞰1(好象還是在獨秀峰上拍的,下有西華門、城牆、中山北路、十字街)
1935年,桂林皇城西門
1947年,桂林城門。(好似西華門向皇城這邊)
1935年,桂林街頭。(好象是十字街附近)
1947年,桂林城區街道。(看不出那凱)
1945年,日軍撤退後的廢墟。(在獨秀峰上照的保惠菜市一帶)
1935年,街頭商販。
1947年,室外飲食店
1935年,桂林船橋附近。(好象是從鹽街往七星山方向拍的)
❹ 桂林古南門的介紹
古南門位於桂林市榕湖北岸。又名樹門。磚石砌築,高5.3米,長39.4米,厚19.4米。前門有郭沫若提筆寫的古南門幾個大字,大而有力。是桂林榕湖一道亮麗風景線之一,古香古色,別有一凡情趣。
❺ 桂林有什麼古建築嗎
您好,桂林的古建築有:
古南門(榕湖)
花橋(明代復修現在七星公園內)
舍利塔(象山)
靖江王府建築群(獨秀峰)
靖江王陵(堯山)
周邊主要以橋梁民居和寺廟家祠為主:
靈川縣江頭村古建築群
臨桂兩江李宗仁故居
陽朔江西會館和朗梓古民居群
恭城周氏宗祠和朗山古民居
等。
望採納,謝謝
❻ 桂林古南門的歷史沿革
據載為唐代名將李靖於武德四年(621)平定嶺南後,在桂林築置城守所建,是桂林「唐城」的南大門,距今已1300多年。
又據明代《一統志》記載:「榕樹門即古南門,相傳唐時築門植榕樹一株,歲久根跨門外,盤錯地。」明周於德《重通榕樹門·記》雲:「所謂榕樹門者,乃唐宋故城之南門也。」
南宋末年,此門為時桂林城的威德門。明洪武八年(1375),桂林城池向南擴展,舊基皆毀,獨存此門。元至正年間城門上建有關羽祠,祀漢壽亭侯關羽,明正德年間御史張鉞改題應樓,嘉靖初年改名仰高樓。以後屢有興廢,舊樓最後毀於抗日戰爭期間。
1963年郭沫若曾登門樓,並書「古南門」三字,鐫刻門首。
❼ 10年以前的桂林市是什麼樣的
【不好意思,圖片沒能弄過來,去我空間看吧
http://user.qzone.qq.com/472507356?ptlang=2052
日誌第7頁,《桂林城的記憶》】
還記得小時候的桂林嗎?歲月改變著我們,也改變著城市,今天回首時唏噓,感嘆,還是那化不開的懷念……
還記得那老的口味嗎?——國營味香館。其實也就家米粉店,還要排隊去吃,已經早就記不得米飯的味道了,但是「味香館」卻深深刻在我的記憶里。
老鄉親飯店。已經不記得去吃過什麼。但是那條街,那個鋪面總依稀記得。
當年桂林的十字街,我印象最深的是姐姐小學時就在這附近著名的理發店燙了個卷發,羨慕死我了。
還記得小香港前的這棟小樓,98年城市改造時,我在這里買了好多打折的鞋,穿了整個高中時代。
難忘的小香港。每次老媽帶我去,我都激動萬分,新衣服,新衣服……
我們漂亮的中心廣場原來居然這個樣~~
看看1980年的南門橋,我還沒出生呢~~
這個是1989年中山南路的人行道。有點裸水~~
當年的文昌橋
這個貌似陽橋
麗澤橋
杉湖,那個九曲橋,還有蘑菇亭,不常去,但是看動畫片前總會播出這個畫面。
張永發布店,以前的時尚是買布做衣服~~~
著名的三里店大圓盤,著名袁市長的傑作。
三多路口
正陽步行街,好像王城東側的樣子。
1986年上海路口
1999年上海路口,已經有點樣子了,那個該死的橋一到雨季水就堵滿了橋洞,好多竹筏啊。。
火車站一角,和現在差不多吧,歷史遺跡了。
桂湖老橋,高中時,體育老師經常要我們跑步的地方。
農貿市場,和農村一樣
鸚鵡路得交通亭
改建前古南門,依然古貌猶存。
下面的這組照片都是解放前的桂林
1933年,桂林西部的老人山
1935年,桂林城俯瞰1(好象還是在獨秀峰上拍的,下有西華門、城牆、中山北路、十字街)
1935年,桂林皇城西門
1947年,桂林城門。(好似西華門向皇城這邊)
1935年,桂林街頭。(好象是十字街附近)
1947年,桂林城區街道。(看不出那凱)
1945年,日軍撤退後的廢墟。(在獨秀峰上照的保惠菜市一帶)
1935年,街頭商販。
1947年,室外飲食店
1935年,桂林船橋附近。(好象是從鹽街往七星山方向拍的)
❽ 除了靖江王城、大圩古鎮、古南門桂林還有什麼人文歷史
「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這充分說明,到桂林以觀賞山水風景為主。想尋古跡,去安徽,江蘇比較好。
❾ 桂林市古南門的變化作文
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風景甲桂林指的就是桂林到陽朔的灕江水路那段,那一段風景是最美的,所以有這句話來說。但陽朔的風景。。。。。。。除了那段水路,我覺得真沒有其它的什麼了,月亮山,沒有桂林穿山漂亮,大榕樹,沒有桂林古南門的榕樹漂亮。其它呢,有個遇龍河漂流。。。那壓根就不算風景點,銀子岩,貌似屬於荔浦。只是陽朔吸引了無數外國遊客前來旅遊或定居或開店,所以形成了特色--------西街,及陽朔人大多數講一口流利的英語,其它我真覺得沒有什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