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戰國策的編寫體例和寫作特點是什麼
戰國策的編寫體例是國別體,寫作特點是辯麗橫肆,《戰國策》為西漢劉向編訂的國別體史書,資料年代大部分出於戰國時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料的記載。
《戰國策》就是記載戰國至秦漢時期,一些謀士為了謀取富貴或者實現自己的治國理念,針對當時的各國形勢,為自己效力的主君分析內外形勢、制定策略的說辭的合集。
㈡ 《戰國策》這部歷史著作,採用的是什麼體例
《戰國策》這部歷史著作屬於國別體史書,而且裡面記錄了縱橫家的各種言論和主張,通過一系列的說理,能夠鮮明地表現出作者所要表達的深刻思想內涵,以及作戰策略,其實在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社會不穩定的時期,這個時期百家爭鳴的出現各家學說逐漸流行起來,我們通過閱讀這些作品就能夠獲得很大的啟發。
3.哲理性和啟發性。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離不開書籍,書籍是人類的好朋友,我們需要藉助書籍來思考,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我們的人生,以及人生中所面臨的問題和處境,那麼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從這些書中就能夠找出一些答案,而且我們可以通過書籍於幾千年前的祖先進行對話,其實這是非常難得可貴的。
㈢ 戰國策是西漢誰編定的一部什麼體例的史書
戰國策是西漢劉向編訂的國別體史書。
《戰國策》記載了東周、西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各國之事,記事年代起於戰國初年,止於秦滅六國,約有240年的歷史。分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游說之士的政治主張和言行策略,也可說是游說之士的實戰演習手冊。本書亦展示了東周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作者並非一人,成書並非一時,書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誰。西漢劉向編定為三十三篇,書名亦為劉向所擬定。宋時已有缺失,由曾鞏作了訂補。有東漢高誘注,今殘缺。宋鮑彪改變原書次序,作新注。吳師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煒有《補釋》,今人繆文遠有《戰國策新校注》。《戰國策》是一部歷史學著作。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又稱《國策》。
㈣ 《戰國策》這部歷史著作採用的是什麼體例
《戰國策》採用的是國別體的體例。所謂國別體,本質就是國家有別,以國家為單位進行敘事。這和我們熟悉的《史記》採用紀傳體是不同的,此書按照國家分類分別記載了齊、魯、鄭、楚、燕、趙等國的四百餘載的歷史,為我們呈現了生動形象的戰國歷史。
國別體創作的《戰國策》在描寫各個國家的政治時,也是非常有一套的。就拿“鄒忌諷齊王納諫”來看,這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文中繪聲繪色的描寫了鄒忌諷刺君主齊威王,通過小故事讓齊威王明白了大道理,最終成一代明君,使齊國變成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
現在來看,用國別體創作的《戰國策》是非常成功的,被稱“史學二司馬”的司馬遷和司馬光在編寫《史記》和《資治通鑒》也都參考了這本書,這些都充分說明了《戰國策》的價值。另外我們現在用的很多成語也源於此,比如南轅北轍、狐假虎威、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等。
㈤ 戰國策這部歷史著作採用什麼體例
戰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共33卷,約12萬字。
㈥ 戰國策採用什麼體例
《戰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學著作,又稱《國策》,全書沒有系統完整的體例,都是相互獨立的單篇。
㈦ 戰國策這部歷史著作採用的是什麼體例
國別體。
《戰國策》為西漢劉向編訂的國別體史書,原作者不明,一般認為非一人之作。資料年代大部分出於戰國時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料的記載。
原來的書名不確定,成書據推斷也並非一時,可能在秦統一以後。劉向進行整理後,刪去其中明顯荒誕不經的內容,按照國別,重新編排體例,定名為《戰國策》。
(7)戰國策這部歷史著作採用的是什麼體例擴展閱讀
《戰國策》的思想觀念,就其主流來說,與當時的《左傳》等史書有截然不同之處。劉向序說:「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其謀扶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教化,兵革救急之勢也。」
《戰國策》善於述事明理,描寫人物形象極為形象逼真。文中大量運用寓言、譬喻,語言生動,富於文采。無論個人陳述或雙方辯論,都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所以戰國策也是一部優秀的散文集,對中國兩漢以來史傳文政論文的發展都產生過相當的影響。
㈧ 戰國策是一部什麼體史書
國別體。
《戰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學著作,又稱《國策》。記載了西周、東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各國之事。
記事年代起於戰國初年,止於秦滅六國,約有240年的歷史。《戰國策》分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游說之士的政治主張和言行策略,也可說是游說之士的實戰演習手冊。
該書亦展示了東周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戰國策》一書的思想傾向,因其與儒家正統思想相悖,受到歷代學者的貶斥。
(8)戰國策這部歷史著作採用的是什麼體例擴展閱讀:
國別體介紹:
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歷史事件。《國語》是中國第一部國別體史記,是一部分國記事的歷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訖於戰國初年的魯悼公,分載周、魯、齊、晉、鄭、楚、吳、越等國約427年的史實。在春秋戰國之際由晉國的史官編纂成書。
《國語》的記事比《春秋》詳細生動得多,也保存了許多珍貴的史料。
《戰國策》是一部戰國時期的史料匯編。西漢後期的劉向校理群書,加以整理,去其重復,得33篇,按國別分為東周、西周、秦、齊、楚、燕、趙、魏、韓、宋、衛、中山12國策,定名為《戰國策》。
晉陳壽《三國志》記載了魏、蜀、吳三國的歷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戰國策
㈨ 戰國策是一部什麼體史書
《戰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書。
《戰國策》為西漢劉向編訂的國別體史書,原作者不明,一般認為非一人之作。資料年代大部分出於戰國時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料的記載。原來的書名不確定,成書據推斷也並非一時,可能在秦統一以後。劉向進行整理後,刪去其中明顯荒誕不經的內容,按照國別,重新編排體例,定名為《戰國策》。
全書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前490年智伯滅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記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統一。內容以策士的游說活動為中心,同時反映了戰國時期各國的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動情況和社會面貌。戰國時期佔有絕對比重,不記載前代舊事。有人認為劉向選取了具有特殊意義的起止時間。
(9)戰國策這部歷史著作採用的是什麼體例擴展閱讀
雖然習慣上把《戰國策》歸為歷史著作,但仔細分析,會發現其中一部分篇章荒誕不經,缺乏歷史依據,明顯系後人的模擬之作,有趣的是這部分作品反而語言以及邏輯相當精彩,有較強的文學性。而另一部分作品,雖然文采稍遜,卻依託歷史事實,對研究戰國歷史有著較大的史料價值。
《戰國策》的思想觀念,就其主流來說,與當時的《左傳》等史書有截然不同之處。劉向序說:「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其謀扶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教化,兵革救急之勢也。」
《戰國策》善於述事明理,描寫人物形象極為形象逼真。文中大量運用寓言、譬喻,語言生動,富於文采。無論個人陳述或雙方辯論,都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所以戰國策也是一部優秀的散文集,對中國兩漢以來史傳文政論文的發展都產生過相當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