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初一上冊歷史總結
1 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是誰?
2 人與動物最根本的區別是什麼?
3 我國境內母系氏族公社繁榮時期的兩個典型是什麼?
4 我國在世界上最早栽培的兩種糧食作物是什麼?
5 中國人自稱為炎黃子孫,這里的炎黃指什麼?
6 堯、舜、禹是通過什麼制度成為黃河流域部落聯盟首領的?
7 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是什麼?奴隸社會與原始社會相比,是進步還是倒退?
8 我國有文字可以考證的歷史從什麼時候開始?這種文字叫什麼?
9 目前世界上已經發現的最大青銅器叫什麼?
10 周天子依靠什麼制度統治著遼闊的疆土?
11 東周分為哪兩個時期?
12 春秋五霸是誰?
13 戰國七雄指什麼?
14 戰國時期變法最成功的是哪個國家,是誰主持變法的?
15 誰創立了儒家學派?他的思想核心是什麼?
16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是什麼?
17 諸子百家中除儒家外,還有哪些學派?
18 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是什麼?
19 端午節吃粽子、劃龍舟是紀念誰?
20 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是什麼?它是由誰建立的?
21 秦朝在中央實行什麼制度,在地方又實行什麼制度?
22 秦朝統一文字、貨幣和度量衡,以什麼為標准字體,以什麼為通用貨幣?
23 秦始皇修建萬里長城,它東起什麼地方,西到什麼地方?
24 誰發動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25 中國象棋中的楚河漢界指的是誰和誰為了爭奪皇位而展開的戰爭?
26 西漢初年為了穩定統治、恢復經濟,實行了什麼政策?
27 西漢最強盛的時期是什麼皇帝在位時期?
28 漢武帝為了加強思想上的統一,採取了什麼政策?
29 漢武帝派誰去抗擊匈奴?
30 四大美女之一的誰出塞和親?
31 我國第一個出使西域,向西探險的人是誰?
32 古代溝通東西方的貿易、交通要道叫什麼?
33 張衡的最大貢獻是創造了什麼儀器?
34 「二十四史」的第一部是什麼,它的作者是誰?
35 奠定三國鼎立局面基礎的是什麼戰爭?
36 三國是指哪三個國家?它們分別由誰建立的?
37 南朝由哪些朝代構成?
38 北朝由哪些朝代構成?
39 我國的三大石窟是什麼?
40 醫聖、書聖、詩聖分別指誰?
41 隋朝開鑿的大運河分為哪四段?
42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是指哪三省、哪六部?
43 科舉制開始於哪個朝代?
44 李世民的統治歷史上被叫做什麼?他統治的一個特點是什麼?
45 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誰?
46 唐朝繁榮昌盛的頂峰時期是什麼?
47 唐朝陶器中最負盛名的是什麼?
48 唐朝促進漢族與吐蕃聯系,為發展吐蕃經濟、文化作出貢獻的是什麼公主?
49 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是什麼?
50 《西遊記》中唐僧的原型是誰?
51 唐朝為加強中、日兩國文化交流作出貢獻的著名人物有誰?
52 世界上現存的最早的標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是什麼?
53 世界上現存的最古老的石拱橋叫什麼? 它建造於什麼朝代?
54 僧一行測量的是經線的長度還是緯線的長度?
55 列舉唐朝三位最著名的詩人。
56 列舉唐朝三位最著名的書法家。
Ⅱ 七年級歷史第一學期總結
七年級上歷史與社會復習期中提綱
一、要點
1、地圖上的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
2、在地圖上確定方向: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箭頭指向北方;沒有指向標的地圖,通常採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確定方向。
3、比例尺就是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之比,一般來說,所畫范圍大,內容簡單,選用比例尺小,反之,所畫范圍小,內容詳細,選用比例尺大。比例尺是個分數式,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
4、地球是一個兩極部位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0°緯線又叫赤道,赤道就是0°緯線,赤道周長約為4萬千米,是地球上最長的緯線。緯度向北向南各有90°,分別用N和S表示。0°經線又叫本初子午線,向東向西各有180°,分別用E和W表示。地球的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
5、以赤道為界把地球分為南、北半球;以20°W和160°E為界把地球分為東、西半球。
6、緯度范圍:0° 30°NS為低緯度;30° 60°NS為中緯度;60° 90°NS為高緯度。
7、比較經線和緯線的特點:
名稱/ 形狀/ 長度 /指示方向
經線/ 半圓(弧形)/ 相等 / 南北方向
緯線/ 都是圓(極點除外) /有長有短 東西方向
8、地球表面,陸地面積佔29%,海洋面積佔71%,所以有形象地稱地球為「三分的陸地,七分的海洋」。
9、七大洲的名稱按面積依次為: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注意看P23圖2-19和圖2-20)
亞洲和歐洲連成一塊合稱亞歐大陸,中國位於亞洲上。
南極洲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多的大洲;亞洲是面積最大的大洲。
10、四大洋分別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海洋;大西洋呈「S」形;北冰洋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多的大洋。
11、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是: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和土耳其海峽(溝通黑海和地中海)。
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是:蘇伊士運河(溝通地中海和紅海)。
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12、地表各種高低起伏的形態,總稱為地形。通常分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種基本類型。
13、地形圖上用海拔來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綠色表示平原、藍色表示海洋、黃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14、五種基本地形的特點:
平原:海拔較低,地面平坦;
高原:海拔較高,地面坦盪,邊緣陡峻;
山地:海拔較高,峰巒起伏,坡度陡峻;
丘陵:地面起伏,海拔不高,坡度和緩;
盆地:周圍高,中間低。
二、主要內容
第一單元 生活在社區里
地圖的語言:方向、比例尺、圖例,能根據一般、指向標、經緯網三種地圖,弄清「方向」問題;通過比例尺的三種形式和比例尺換算,了解比例尺的含義,明確比例尺有大有小,包容的實地范圍的「大小」問題;通過常見圖例的列舉,讀懂地圖上各種符號表示「什麼」的問題;了解地圖的種類,知道在學習、生活中的實用意義。
第二單元 人類共同生活的世界
在世界地圖上認識七大洲、四大洋、主要海峽、最大群島、最大半島、最大島嶼的分布位置,了解地形類型的名稱,判斷描述天氣與氣候的詞語,會利用各地氣溫、降水分布圖判斷氣候類型和特徵,了解高山氣候的垂直差異,了解世界三大人種的外貌特徵,會利用經緯網圖確定世界上任何地點的地理位置,知道經線、緯線的含義,經度、緯度的劃分方法,南北半球、東西半球的劃分方法,低緯、中緯、高緯的劃分方法,五帶的劃分方法。
Ⅲ 初一歷史心得體會200字什麼內容都行
寫作思路:開頭簡述所參加的工作(或活動)的基本情況,包括參加活動的原因、時間、地點、所從事的具體工作的過程及結果。主體由於心得體會比較多地傾向於在文章標題下署名,寫作日期放在文章最後。
千古悠悠,長河湯湯,年華無法挽留歷史匆匆前行的腳步。
華夏大地上,有元謀人、藍田人、山頂洞人的足跡,有夏商西周青銅文化的盛行;有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的輝煌,有東臨碣石、西進取經的遺跡。我們古老而富有活力的華夏文明,歷經時間的洗濯越發熠熠生輝。
朝代更迭,卻不能磨滅我們延續五千年的文化。在博大文化的滋養下,我們中華兒女腹有詩書氣自華,身懷傲骨應錚錚!
歷史有萬邦來朝的繁華,亦有黑暗受辱的暗淡。我們有鴉片戰爭、甲午戰爭的戰敗,有火燒圓明園、八國聯軍侵華的恥辱;但我們也有虎門銷煙的豪情,有抗日戰爭的勝利!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中華兒女是最偉大的!
我們要以史為鑒,不忘根本,在新時期承擔起自己應盡的責任,揚我國威,振興中華!
寫作心得體會應注意的問題:
避免混同心得體會和總結的界限。一般來說,總結是單位或個人在一項工作、一個題結束以後對該工作、該問題所做的全面回顧、分析和研究。
力求在一項工作結束後找出有關該工作的經驗教訓,引出規律性的認識,用以指導今後的工作,它注重認識的客觀性、全面性、系統性和深刻性。在表現手法上,在簡單敘述事實的基礎上較多的採用分析、推理、議論的方式,注重語言的嚴謹和簡潔。
心得體會相對來說比較注重在工作、學習、生活以及其他各個方面的主觀認識和感受,往往緊抓一兩點,充分調動和運用敘述、描寫、議論和說明甚至抒情的表達方式,在敘述工作經歷的同時,著重介紹自己在工作中的體會和感受。它追求感受的生動性和獨特性,而不追求其是否全面和嚴謹,甚至在有些情況下,可以只論一點,不計其餘。
實事求是,不虛誇,不作假,不無病呻吟。心得體會應是在實際工作和活動中真實感受的反映,不能扭捏作態,故作高深,更不能虛假浮誇,造成內容的失實。
Ⅳ 歷史總結怎麼寫初一
本學期,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積極向老教師請教,結合本校的實際條件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使教學工作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開展。立足現在,放眼未來,為使今後的工作取得更大的進步,現對本學期教學工作作出總結,希望能發揚優點,克服不足,總結檢驗教訓,繼往開來,以促進教訓工作更上一層樓。
一 認真備課,不但備學生而且備教材備教法,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的類型,擬定採用的教學方法,並對教學過程的程序及時間安排都作了詳細的記錄,認真寫好教案。每一課都做到「有備而來」,每堂課都在課前做好充分的准備,並製作各種利於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課後及時對該課作出總結,寫好教學後記,並認真按搜集每課書的知識要點,歸納成集。
二、 增強上課技能,提高教學質量,使講解清晰化,條理化,准確化,條理化,准確化,情感化,生動化,做到線索清晰,層次分明,言簡意賅,深入淺出。在課堂上特別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強師生交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作用,讓學生學得容易,學得輕松,學得愉快;注意精講精練
經典哦,在課堂上老師講得盡量少,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盡量多;同時在每一堂課上都充分考慮每一個層次的學生學習需求和學習能力,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提高。現在學生普遍反映喜歡上語文課,就連以前極討厭語文的學生都樂於上課了。
三、虛心請教其他老師。在教學上,有疑必問。在各個章節的學習上都積極徵求其他老師的意見,學習他們的方法,同時,多聽老師的課,做到邊聽邊講,學習別人的優點,克服自己的不足,並常常邀請其他老師來聽課,徵求他們的意見,改進工作。
四、真批改作業:布置作業做到精讀精練。有針對性,有層次性。為了做到這點,我常常到各大書店去搜集資料,對各種輔助資料進行篩選,力求每一次練習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時對學生的作業批改及時、認真,分析並記錄學生的作業情況,將他們在作業過程出現的問題作出分類總結,進行透切的評講,並針對有關情況及時改進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課後輔導工作,注意分層教學。在課後,為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相應的輔導,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時加大了後進生的輔導力度。對後進生的輔導,並不限於學習知識性的輔導,更重要的是學習思想的輔導,要提高後進生的成績,首先要解決[本文由網站不錯哦收集整理]他們心結,讓他們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對學習萌發興趣。要通過各種途徑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和上進心,讓他們意識到學習並不是一項任務,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滿樂趣的。從而自覺的把身心投放到學習中去。這樣,後進生的轉化,就由原來的簡單粗暴、強制學習轉化到自覺的求知上來。使學習成為他們自我意識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礎上,再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提高他們的技能。並認真細致地做好查漏補缺工作。後進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識斷層,這些都是後進生轉化過程中的拌腳石,在做好後進生的轉化工作時,要特別注意給他們補課,把他們以前學習的知識斷層補充完整,這樣,他們就會學得輕松,進步也快,興趣和求知慾也會隨之增加。
六、積極推進素質教育。目前的考試模式仍然比較傳統,這決定了教師的教學模式要停留在應試教育的層次上,為此,我在教學工作中注意了學生能力的培養,把傳受知識、技能和發展智力、能力結合起來,在知識層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發揮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讓學生的各種素質都得到有效的發展和培養。
存在的不足是,學生的知識結構還不是很完整,小學的知識系統還存在很多真空的部分。這些都有待以後改進。
Ⅳ 初一上學期歷史學習總結1000字
初中生如何學好歷史
現在,初中歷史所涉及的是粗線條的知識,每課的內容也不多,學起
來應該很容易。可是,部分學生總是學不好,成績不理想。我認為,這主
要是態度和方法問題。下面,我就如何學好歷史談幾點看法,希望對大家
有點幫助。
一、端正態度,相信自己。
有的學生認為歷史學不學沒所以然,
在學習中自然就會大打折扣,
不
會盡力去學習。所以,我覺得應該先真正弄清學習歷史的必要性。
「學史使
人明智」
,歷史告訴我們應該怎樣做人,如何處事,學習歷史可以使人變得
聰明。學習歷史可以豐富我們的知識,在與人談話時若能博古通今,一定
會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歷史還是一部好的愛國主義教材,它教育我們要
愛國,要繼承和發揚本民族的優良傳統。明白了學習歷史的必要性,端正
了態度,才會自覺主動去學好它。有的學生對自己缺乏信心,也是歷史學
不好的原因之一。其實,歷史很容易學好,每一個學生應該增強自信心,
相信自己完全能學好它。
二、理清線索,把握整體結構。
學習歷史,
要理清線索,
把握知識的整體結構,
使知識條理化、
系統化。
比如,在學習中國古代史時,我們可以主要朝代為線索去學習。每本書的
目錄就是知識的框架,我們要學會看目錄,通過它掌握知識整體結構。縱
觀歷年中考試卷,考的都是主幹知識,如果我們理清了線索,掌握了知識
的整體結構,考試時也就能得心應手了。
三、注意前後聯系,學會歸納整理。
歷史是從古到今發展演變而來的,我們在學習時要注意知識的前後聯
系。例如,在學習中國歷史「香港回歸」時,我們應聯系前面所學知識,
回顧香港是如何被英國佔領的相關知識。在學習世界歷史「第一次世界大
戰」時,我們應聯想到中國歷史「五四運動」的發生。經常注意前後聯系,
我們就能弄清楚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
便於理解掌握知識。
在學習過程中,
我們還要學會對知識進行歸納整理,進一步使知識系統化。例如,我們可
以就「港澳、台灣問題」
、
「三次科技革命」等專題知識進行歸納整理,這
樣也有利於知識的掌握。
四、及時復習鞏固,按時完成學習任務。
不管哪個學科,要想學懂弄通,取得好的成績,都必須及時復習鞏固,
歷史的學習也不例外。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要養成及時復習的習慣,做
到今日事今日畢,按質按量完成學習任務。有的學生懶散拖沓,所學的知
識不及時掌握,作業也不按時完成,學習缺乏主動性、自覺性和責任心,
這樣怎麼能把學習搞好呢?
五、
學會解題,在訓練中不斷提高解題能力。
要想學好歷史,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還必須掌握解題的方法,在練
習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現在,歷史考試主要有以下四種題型:選擇題、
判斷題、材料分析題和問答題。首先,我們要了解各種題型的解答方法和
要求。
1
、選擇題。歷史考卷中的選擇題一般都是單項選擇題,只要求選出
一個正確答案。我們可以採用以下方法:
①
直選法。依據題目,聯系所學知
識,即可直接選出正確答案。
②
排除法。在做題時,如果一時難以確定正確
答案,我們可以運用所學知識,對該題的選項逐一排除。
③
分析比較法。我
們還可以對所有選項進行分析比較,最終通過思考確定選哪一個。
2
、判斷題。
我們先要找出該題中的所有知識點,
然後對每一個知識點進行
判斷,只要有一個錯誤,該題就應打「
×
」
。做題時,一定要仔細些。
3
、材
料分析題。首先,要大膽去做,不要有畏難情緒。其次,要注意方法。我
們可以按這個步驟去做:
①
認真閱讀材料,讀懂材料;
②
看提出的問題,帶
著問題再快速瀏覽材料。
③
聯系所學知識和材料做答。
答案要簡明扼要,
不
要展開講。
4
、問答題。問答題的審題很重要,一定要看清題意,弄明白要
求回答什麼。回答時要把相應的問題講清楚,答完整。答案要層次清楚,
最好分要點作答。掌握了基本的方法,通過不斷的練習,解題能力就會逐
步提高。
Ⅵ 初一歷史上冊知識點總結
我全部給你吧:
一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1、元謀人
時間: 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
地點:雲南元謀縣。(長江流域)
2、北京人
時間:距今約七十至二十萬年。
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的山洞裡。(黃河流域)
二 、原始的農耕生活
1、河姆渡人
時間 :距今約六千多年。
地點:浙江餘姚市河姆渡村
主要農具和農作物:普遍使用磨製石器和骨器。水稻和蔬菜。(我國是世界上種植水稻最早的國家。)
2、半坡人
時間: 距今約五六千年。
地點:陝西西安市半坡村
主要農具和農作物:普遍使用磨製石器。種植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
三、神奇的遠古傳說
1、華夏族的形成 炎帝和黃帝部落結成聯盟,後來發展成華夏族,成為漢族的前身。
2、炎帝:號神農氏,教民農耕,是農業生產的創始人。「嘗百草」,給人們尋找治病的草葯。
3、黃帝——人文初祖 (後人認為黃帝是中華文明的創始者。)有許多發明創造:做兵器,造車、船、宮室,教人挖井,染五色衣裳。
4、堯舜禹:相傳繼黃帝之後,我國黃河流域傑出的部落聯盟首領有堯舜禹。當時採用禪讓制,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禪讓的依據:有德有才)
堯:節儉、樸素、愛民。
舜:吃苦耐勞,孝順父母。
禹:治水有功。
考點 2: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
知識清單—— 明確考什麼
一、夏朝
1、建立: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
2、政治制度:啟開始,王位世襲製取代禪讓制。(「公天下」變為「家天下」)
二、商朝
1、建立:約 公元前1600年,湯建立商朝。
2、政治:盤庚遷都至殷,統治穩定。
3、滅亡: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商朝滅亡。
三、西周
1、建立: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戰大敗商軍。滅商後,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京。
2、政治經濟制度:分封制,土地國有制。
3、滅亡: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
四、東周
(1)春秋爭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為春秋五霸。
齊桓公:最先稱霸:管仲改革,「尊王攘夷」,葵丘會盟。
晉文公:「退避三舍」。
楚莊王:問鼎中原。
越王勾踐:卧薪嘗膽。
(2)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形勢圖) (東齊、西秦、南楚、北燕、趙魏韓在中間。)
(3)商鞅變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
1、目的:富國強兵
2、內容: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獎勵耕戰;推行縣制。
3、影響:廢除了舊制度,促進了農業生產,提高了軍隊戰鬥力,使秦國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諸侯國,為以後兼並六國、統一中國打下堅實的基礎。
4、啟示: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的,有時甚至付出血的代價;順應歷史潮流的改革終究會取得勝利。同時我們要學習商鞅勇於改革、勇於創新,和他的獻身精神。
考點 3:統一國家的建立
知識清單—— 明確考什麼
一、秦朝的統治與秦末農民戰爭
(1)秦朝的統治
1、統一時間: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秦始皇圖)
2、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建立中央集權;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焚書坑儒,控制思想。
3、秦朝的疆域:東到東海,西到隴西,南到南海,北到長城一帶。(考圖)
4、統一的意義: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分裂割據,開創了中國歷史上首次大一統局面。秦朝時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
(2)陳勝吳廣起義
1、地點:大澤鄉(安徽)
2、意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在這次起義的推動下,劉邦項羽推翻秦朝的殘暴統治。起義具有革命首創精神。
二、漢朝的統治
1、西漢
時間:前202年,劉邦建立,都城長安。
漢初:郡縣制,分封制,休養生息政策。
西漢的強盛:漢武帝統治時出現大一統局面。
2、東漢:時間:25-----220年。建立者:劉秀。都城:洛陽。
三、秦始皇,漢武帝
(一)秦始皇——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第一個皇帝。
功勞:1、實現統一,滅六國,結束春秋戰國以來長期分裂割據局面,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鞏固統一,創立了一套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影響深遠。
3、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和車軌,有利於經濟文化交流和發展。
4、北擊匈奴,修築萬里長城;開發南疆。
過 :統治殘暴: 賦稅繁重,刑法苛嚴,兵役徭役繁多,加速了秦朝滅亡。
焚書坑儒:摧殘了文化,鉗制了思想。
(二)漢武帝的大一統
背景 :經濟繁榮,國力強盛。
措施:1、政治:頒布推恩令,削奪大批列侯的爵位。解決王國問題,加強中央集權。
2、經濟:將地方上的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
3、思想: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興辦太學,大力推行儒學教育,任用儒生做官。實現思想上的大一統。
4、軍事:派衛青、霍去病等多次大規模攻打匈奴,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對北部邊郡的威脅。
結果:出現大一統局面。
四、絲綢之路
1、張騫通西域
西域:漢朝時,指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以東、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天山南北的今新疆地區。
目的:為了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受漢武帝派遣,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張騫兩次出使西域。
影響:第一次了解西域的情況和西域人像和漢朝交往的願望。
第二次建立了西漢與西域各國的友好關系,加強了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西域的開發,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創造了條件。
2、絲綢之路
開辟時間:西漢漢武帝時。
路線:從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到達中亞、南亞、西亞,再轉運到大秦。
意義: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
好不容易打完,採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