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請客觀評價司馬懿是個怎樣的皇帝呢
司馬懿是一個治國有方、心狠手辣的一位皇帝。司馬懿不僅謀害了很多曹操時期的大臣,而且也殺害了很多跟隨自己的人。但是司馬懿對於整個國家治理非常好,能夠讓百姓安居樂業。
㈡ 歷史上對司馬懿評價
史書評價:
《晉書·宣帝紀》:「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
譯文:從小就有奇特的節操,聰明多謀略,學識廣博,傾心儒教。
《三國志》:故相國懿,匡輔魏室,歷事忠貞,故烈祖明皇帝授以寄託之任。懿戮力盡節,以寧華夏。又以齊王聰明,無有穢德,乃心勤盡忠以輔上,天下賴之
譯文:所以相國司馬懿,輔助魏室,實習忠貞,所以烈祖明皇帝授給他寄託的責任。司馬懿努力盡心竭力,保全節操,以華夏安寧為重任。又因為齊王聰明,沒有穢惡之行,於是殷勤努力盡忠來輔佐他,而使天下人有所依靠。
(2)司馬懿歷史如何評價擴展閱讀
司馬懿的政治影響在三國時期的魏國。是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對魏國建立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名臣大將。是曹操子孫四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對魏國政治穩定發展,是相當重要的人物,是不可多得的英雄。他善謀奇策,多次征伐。
對興修水利,官家屯田,發展魏國經濟,對增強國力獻智獻策 ,做出具大貢獻。發動高平陵政變,對曹氏腐敗勢力是沉重打擊,說他要毀滅親手建立魏國是點過分的,不論是勤於職守,廢寢忘食的工作,還是率軍打仗取得勝利,還是得曹操祖孫三代的重用。
㈢ 滾滾長江東逝水,司馬老兒活久贏。如何看待三國最大贏家司馬懿呢
歷史上對司馬懿的評價總結起來是貶多褒少,人們都說曹操是名為漢相,實為漢賊,但是曹操的霸道都在表面上,而司馬懿則不同,他更為陰險,為了奪取曹家的江山,隱藏了幾十年,用司馬懿殺曹爽時的那句話說:“我拔劍只有今天,但我磨劍用了幾十年。”
㈣ 歷史上對於司馬懿的評價有哪些
歷代評價
李世民為《晉書·宣帝紀》作史論:「宣皇以天挺之姿,應期佐命,文以纘治,武以棱威。用人如在己,求賢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測,性寬綽而能容,和光同塵,與時舒捲,戢鱗潛翼,思屬風雲。飾忠於已詐之心,延安於將危之命。觀其雄略內斷,英猷外決,殄公孫於百日,擒孟達於盈旬,自以兵動若神,謀無再計矣。既而擁眾西舉,與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無鬥志,遺其巾幗,方發憤心。杖節當門,雄圖頓屈,請戰千里,詐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敵,夷險之路,勞逸不同,以此爭功,其利可見。而返閉軍固壘,莫敢爭鋒,生怯實而未前,死疑虛而猶遁,良將之道,失在斯乎!文帝之世,輔翼權重,許昌同蕭何之委,崇華甚霍光之寄。當謂竭誠盡節,伊傅可齊。及魏明帝將終,棟梁是屬,受遺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託,曾無殉生之報。天子在外,內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誅戮,貞臣之體,寧若此乎!盡善之方,以斯為惑。夫征討之策,豈東智而西愚?輔佐之心,何前忠而後亂?故晉明掩面,恥欺偽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業。古人有雲:『積善三年,知之者少,為惡一日,聞於天下。』可不謂然乎!雖自隱過當年,而終見嗤後代。亦猶竊鍾掩耳,以眾人為不聞;銳意盜金,謂市中為莫睹。故知貪於近者則遺遠,溺於利者則傷名;若不損己以益人,則當禍人而福己。順理而舉易為力,背時而動難為功。況以未成之晉基,逼有餘之魏祚?雖復道格區宇,德被蒼生,而天未啟時,寶位猶阻,非可以智競,不可以力爭,雖則慶流後昆,而身終於北面矣。」
晉明帝時,王導侍坐,晉明帝問起晉前世得天下的具體情形,王導敘述了司馬懿的業績和手段,又說起司馬昭在高貴鄉公時的所作所為,晉明帝大慚,把臉埋覆在床上說:「若如公言,晉祚復安得長遠!」
何去非對司馬懿的忍耐、氣度和用兵能力,都給予分析,不與諸葛亮正面對戰並非膽怯,而是高明的耗敵軍之策:「仲達提秦、雍之勁卒,以不應而老其師者,豈徒然哉!將求全於一勝也。然而,孔明既死,蜀師引還,而仲達不窮追之者,蓋不虞孔明之死,其士尚飽,而軍未有變,蜀道阻而易伏,疑其偽退以誘我也。向使孔明之不死,而弊於相持,則仲達之志得矣。或者謂仲達之權詭,不足以當孔明之節制,此腐儒守經之談,不足為曉機者道也」。評其「制其兵,出奇應變,奄忽若神,無往不殄,雖曹公有所不逮焉」。詳見《何博士備論·司馬仲達論》
崔琰:聰亮明允,剛斷英特,非子所及也。
楊俊:此非常之人也。
曹操: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
曹植:魁傑雄特,秉心平直。威嚴允憚,風行草靡。在朝則匡贊時俗,百僚儀一;臨事則戎昭果毅,折沖厭難者,司馬驃騎也。
曹叡:司馬懿臨危制變,擒淵可計日待也。」「吾得司馬懿二人,復何憂哉!
曹芳:太尉體道正直,盡忠三世,南擒孟達,西破蜀虜,東滅公孫淵,功蓋海內。
吳質:驃騎將軍司馬懿,忠智至公,社稷之臣也。
陳矯:朝廷之望;社稷,未知也。
孫權:司馬公善用兵,變化若神,所向無前。
毌丘儉、文欽:故相國懿,匡輔魏室,歷事忠貞,故烈祖明皇帝授以寄託之任。懿戮力盡節,以寧華夏。
虞預:服膺文藝,以儒素立德,而雅有雄霸之量。值魏氏短祚,內外多難,謀而鮮過,舉必獨克,知人拔善,顯用仄陋。王基、鄧艾、周秦、賈越之徒,皆起自寒門,而著績於朝,經略之才,可謂遠矣。
張悌:①諸葛、司馬二相,遭值際會,託身明主,或收功於蜀漢,或冊名於伊、洛。丕、備既沒,後嗣繼統,各受保阿之任,輔翼幼主,不負然諾之誠,亦一國之宗臣,霸王之賢佐也。②司馬懿父子,自握其柄,累有大功,除其煩苛而布其平惠,為之謀主而救其疾才。可,民心歸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擾,曹髦之死,四方不動,摧堅敵如折枯,盪異同如反掌,任賢使能,各盡其心,非智勇兼人,孰能如之?
干寶:昔高祖宣皇帝以雄才碩量,應運而仕,值魏太祖創基之初,籌畫軍國,嘉謀屢中,遂服輿軫,驅馳三世,性深阻有如城府,而能寬綽以容納,行任數以御物,而知人善采拔,故賢愚咸懷,小大畢力,爾乃取鄧艾於農隙,引州泰於行役,委以文武,各善其事,故能西擒孟達,東舉公孫淵,內夷曹爽,外襲王陵,神略獨斷,征伐四克,維御群後,大權在己,屢拒諸葛亮節制之兵,而東支吳人輔車之勢。
石勒:大丈夫行事當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終不能如曹孟德、司馬仲達父子,欺他孤兒寡婦,狐媚以取天下也。
房玄齡:①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漢末大亂,常慨然有憂天下心。 ②帝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
杜牧:周有齊太公,秦有王翦,兩漢有韓信、趙充國、耿恭、虞詡、段熲,魏有司馬懿,吳有周瑜,蜀有諸葛武侯,晉有羊祜、杜公元凱,梁有韋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韋孝寬,隋有楊素,國朝有李靖、李勣、裴行儉、郭元振。如此人者,當此一時,其所出計畫,皆考古校今,奇秘長遠,策先定於內,功後成於外。
司馬光:司馬懿,少聰達,多大略。
張預:司馬懿,字仲達,河內溫縣人。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服膺儒教。孫子曰:「其次伐交。」懿令孫權掎劉備之後。又曰:「兵之情主速。」懿攻孟達,八日到其城下。又曰:「形人而我無形。」懿以陸軍出皖城而以水軍向夏口。又曰:「以分合為變。」懿不分軍為前後。又曰:「怒而撓之。」懿雖敵以巾幗撓之而不動。又曰:「知戰之日。」懿討遼東謂一年足矣。又曰:「攻其必救。」懿棄賊而向襄平。又曰:「兵聞拙速。」懿討孟達,不計死傷與糧競。又曰:「能而示之不能。」懿討文懿,不取小利以示無能。又曰:「形之,敵必從之。」懿示必攻而吳師夜遁是也。
黃道周:司馬魏人,從討張魯。備爭江陵,請乘蜀土。言雖不從,大志已睹。關羽震樊,魏欲避許。懿請結孫,因而斬羽。孟達雖降,意猶首鼠。八日往擒,盡驚神武。諸葛出祁,以懿御悔。利則急驅,屯則守伍。巾幗相加,亦不妄舉。食少事煩,早知其苦。五丈秋風,更輩無補。料死料生,功已足數。文懿反遼,視魚游釜。計日攻虛,破之若取。後晉帝基,皆懿遺祜。
羅貫中:開言崇聖典,用武若通神。三國英雄士,四朝經濟臣。屯兵驅虎豹,養子得麒麟。諸葛常談羨,能回天地春!
毛宗崗:今人將曹操、司馬懿並稱。及觀司馬懿臨終之語,而懿之與操則有別矣。操之事,皆懿之子為之,而懿則終其身未敢為操之事也。操之忌先主,是欲除宗室之賢者;懿之謀曹爽,是特殺宗室之不賢者。至於弒主後,害皇嗣,僭皇號,受九錫,但見之於操,而未見之於懿。故君子於懿有恕辭焉。
蔡東藩:從前王莽、曹操、司馬懿、劉裕諸奸雄,其險惡猶不若溫也。
毛澤東:司馬懿是個了不起的人物,歷來說他壞,我看有幾手比曹操高明。 他認為曹操攻下張魯以後應該聽司馬懿和劉曄的建議進攻四川;評其「出身士族,多謀略,善權變,為魏國重臣」。曾在《三國志·陸遜傳》中評注 「此司馬懿敵孔明之智也」。
柏楊:就史料記載而言,真實的司馬懿,跟世人印象中的司馬懿不同,諸葛亮先生受託孤後,並沒有曹爽般的政敵,李嚴的竊弄威權,一紙命令便告解決,而曹爽先生確是將司馬懿整個排除,司馬懿對曹爽雖然不滿,但一直到244年,曹爽先生攻擊蜀漢帝國,大軍被雨困在峽谷,司馬懿仍憂慮他會失敗,勸告退軍,假使他心懷不軌,大可閉口不言,等曹爽覆滅後,由他來收拾殘局。司馬懿先生當初最大的目的,不過是反擊曹爽,奪官奪權。249年的政變,受到朝野一致愛戴,251年王凌起兵時,司馬懿不但沒有任何叛逆跡象,而且聲望正值高峰。……就司馬懿本身而言,他所受到的詬罵與詛咒,並不公平。
㈤ 司馬懿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提到司馬懿,很多人會將其與陰險、狡詐、腹黑等貶義詞聯系在一起。然而,前兩年熱播的電視劇《軍師聯盟》卻將司馬懿塑造成了一個品性純良、道德高尚、仁義忠孝的大軍師。
其實,這部劇的編劇將司馬懿赤裸裸地洗白了,歷史上的司馬懿和電視劇中的形象相差甚遠。那麼真實的司馬懿到底是什麼樣的?為何後世對他的評價都不好呢?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聊一下司馬懿這個人物。
圖片:司馬懿卧病在床劇照
作為丈夫,他無法規勸妻子向善,反而在妻子為他做盡壞事後落井下石;作為父親,他沒有做好兒子的榜樣,反而讓他們為所欲為、無法無天。
司馬懿是一個自私自利、狠毒狡詐的人,他不是一個好人、好臣子,同樣不是一位好丈夫和好父親,就連他的後人司馬昭都覺得他很可恥。
據史料記載,晉明帝曾向王導詢問司馬家得天下的整個過程,聽完後竟羞愧難當,將臉直接埋在床上,不願再抬起。由此可見,司馬懿實在是不得人心,說他陰狠,一點都不算冤枉。
㈥ 歷史上真實的司馬懿有多厲害
唐朝著名詩人杜牧在評價古代名將時,曾表示:“周有齊太公,秦有王翦,兩漢有韓信、趙充國、耿恭、虞詡、段熲,魏有司馬懿,吳有周瑜,蜀有諸葛武侯,晉有羊祜、杜公元凱,梁有韋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韋孝寬,隋有楊素,國朝有李靖、李勣、裴行儉、郭元振。如此人者,當此一時,其所出計畫,皆考古校今,奇秘長遠,策先定於內,功後成於外。”其中,就魏國太傅司馬懿來說,就成為杜牧心目中的曹魏名將。
司馬懿又將孟達余眾七千餘家遷往幽州。不久之後,蜀將姚靜、鄭他等率其部屬七千餘人來降。由此,在新城之戰中,司馬懿不僅斬殺了孟達,還除掉了同樣心懷不軌的申儀,為曹魏有效控制東三郡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三國時期,東三郡因為處在曹魏、東吳、蜀漢三國的交界地帶,各方勢力錯綜復雜。所以,司馬懿連續除掉孟達、申儀,無疑鞏固了曹魏對於該地區的占據。並且,在斬殺孟達後,蜀將姚靜、鄭他等率其部屬七千餘人來降,這從側面體現出新城之戰給予蜀漢的震懾效果。總的來說,在公元228年的新城之戰中,司馬懿先斬後奏,千里奔襲,平定了孟達之亂,可謂打響了自己的成名之戰。
㈦ 現在很多人喜歡的司馬懿,在古代史料為什麼評價不高
古代評價一個大臣,一般都會從道德的角度來評價。由於司馬懿及其後代篡奪了曹魏的江山,並且在攛掇的過程中,有過血腥的殺戮,甚至還殺掉了曹魏的皇帝。因此,司馬懿在歷史上的名聲不太好,更別說喜歡他崇拜他了。
不過,隨著現在我們對歷史研究的深入,道德已經不是評價一個古人的唯一尺度。而且就算只是用道德來評價,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標准,也已經不是古代封建道德那一套。這樣一來,我們就發現,司馬懿實際上本身也很無辜,他之所以走到那一步,既有他主動的成分,也有他被逼的成分。司馬懿的身上,其實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學習呢?
(諸葛亮畫像)
三、條理。
我們說,司馬懿是被各方力量逼迫而奪位的。
這個話有一定的道理,但並不完全對。實際上,司馬懿雖然有被逼迫的成分,但也有他主動謀劃,提前謀劃的成分。如果司馬懿沒有提前謀劃,他想要奪權,其實是不容易的。
㈧ 歷史上如何評價司馬懿
人物評價
總評
司馬懿
李世民為《晉書·宣帝紀》作史論,指出了司馬懿在性格、軍事、政治等多方面的矛盾或曰不平衡。原文如下:「宣皇以天挺之姿,應期佐命,文以纘治,武以棱威。用人如在己,求賢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測,性寬綽而能容,和光同塵,與時舒捲,戢鱗潛翼,思屬風雲。飾忠於已詐之心,延安於將危之命。觀其雄略內斷,英猷外決,殄公孫於百日,擒孟達於盈旬,自以兵動若神,謀無再計矣。既而擁眾西舉,與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無鬥志,遺其巾幗,方發憤心。杖節當門,雄圖頓屈,請戰千里,詐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敵,夷險之路,勞逸不同,以此爭功,其利可見。而返閉軍固壘,莫敢爭鋒,生怯實而未前,死疑虛而猶遁,良將之道,失在斯乎!文帝之世,輔翼權重,許昌同蕭何之委,崇華甚霍光之寄。當謂竭誠盡節,伊傅可齊。及魏明帝將終,棟梁是屬,受遺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託,曾無殉生之報。天子在外,內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誅戮,貞臣之體,寧若此乎!盡善之方,以斯為惑。夫征討之策,豈東智而西愚?輔佐之心,何前忠而後亂?故晉明掩面,恥欺偽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業。古人有雲:『積善三年,知之者少,為惡一日,聞於天下。』可不謂然乎!雖自隱過當年,而終見嗤後代。亦猶竊鍾掩耳,以眾人為不聞;銳意盜金,謂市中為莫睹。故知貪於近者則遺遠,溺於利者則傷名;若不損己以益人,則當禍人而福己。順理而舉易為力,背時而動難為功。況以未成之晉基,逼有餘之魏祚?雖復道格區宇,德被蒼生,而天未啟時,寶位猶阻,非可以智競,不可以力爭,雖則慶流後昆,而身終於北面矣。」
晉明帝時,王導侍坐,晉明帝問起晉前世得天下的具體情形,王導敘述了司馬懿的業績和手段,又說起司馬昭在高貴鄉公時的所作所為,晉明帝大慚,把臉埋覆在床上說:「若如公言,晉祚復安得長遠!」
何去非對司馬懿的忍耐、氣度和用兵能力,都給予分析,不與諸葛亮正面對戰並非膽怯,而是高明的耗敵軍之策:「仲達提秦、雍之勁卒,以不應而老其師者,豈徒然哉!將求全於一勝也。然而,孔明既死,蜀師引還,而仲達不窮追之者,蓋不虞孔明之死,其士尚飽,而軍未有變,蜀道阻而易伏,疑其偽退以誘我也。向使孔明之不死,而弊於相持,則仲達之志得矣。或者謂仲達之權詭,不足以當孔明之節制,此腐儒守經之談,不足為曉機者道也」。評其「制其兵,出奇應變,奄忽若神,無往不殄,雖曹公有所不逮焉」。詳見《何博士備論·司馬仲達論》
司馬懿在世的時候,在魏國威望是相當之高的,即使毌丘儉、文欽在其死後討伐司馬師,檄文中依然對司馬懿有「故相國懿,匡輔魏室,歷事忠貞」 等贊譽。史書上稱其使「天下欣賴」「天下大悅」 。到晉朝初年,司馬炎在太康年間做到了「天下無窮人」的太康之治[73] ,人們對推動三國統一的司馬懿還是相當推崇。乃至司馬遹被傳像司馬懿,而能在當時「譽流於天下」。
司馬懿的名聲毀敗,是從永嘉之禍以後開始。其不肖子孫自相殘殺帶來諸多浩劫,南方的東晉,又長期被世家大族把持,司馬懿在人心中的地位也逐漸下降。晉室南渡,情況與當年蜀漢類似,以蜀漢為正統的呼聲日高;東晉滅亡後,情況更加明顯,到隋唐時代,民間說書戲曲日盛;而唐代官修的《晉書》,以帝王的立場更不鼓勵效法。到明代《三國演義》之後,「空城計、火熄上方谷、見木雕魏都督喪膽」等不實的司馬懿形象就被演義廣傳於民間了。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漢族,河內郡溫縣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四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抗拒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73歲去世,辭郡公和殊禮,葬於首陽山。謚號宣文;其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後,追封司馬懿為宣王;司馬炎稱帝後,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
㈨ 如何評價歷史人物司馬懿
司馬懿和他的司馬家在歷代的評價都不高,而且還頗有惡名。最直接批評來自唐太宗,唐朝初期修的《晉書》,在介紹完宣帝的事跡後,太宗李世民在最後加了段評語,原文如下:
「當謂竭誠盡節,伊傅可齊。及明帝將終,棟梁是屬,受遺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託,曾無殉生之報。天子在外,內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誅戮,貞臣之體,寧若此乎!盡善之方,以斯為惑。夫征討之策,豈東智而西愚?輔佐之心,何前忠而後亂」
啥意思?司馬懿是曹家的三朝老臣,甚至連續兩次被選為託孤大臣,曹家對他的信任可以說無以復加。不過司馬懿最終卻辜負了這份信任,為了大權獨攬,他謀劃了高平陵之變,面對被包圍的曹爽,他信誓旦旦保全人家的身家性命,然而才過了四天就殺人全家,這事做得連司馬懿的鐵哥們、做保人說服曹爽的四朝元老蔣濟都慚愧羞憤而死。
高平陵之變
司馬家後代乾的事就更加過分了,他的長子司馬師廢了一個皇帝,而另一個兒子司馬昭更是光天化日當街殺了皇帝,到孫子輩就直接取了曹魏自己稱帝,這導致了西晉在對教導天下人時,只敢言孝,不敢論忠。
對比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諸葛亮的子孫最後也都為季漢殉國,司馬家乾的事確實太過齷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