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唯物主義經歷了哪幾個階段其對物質的理解有何不同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把物質歸結為具體物質形態,多是猜測不系統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用具體科學的物質等同於哲學科學的問題,機械性,歷史觀陷入了唯心主義
辯證唯物主義——物質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⑵ 辯證唯物主義關於物質的定義是什麼其意義是什麼
一、定義: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
二、意義:
第一、堅持了物質的客觀實在性原則,堅持了唯物主義一元論,同唯心主義一元論和二元論劃清了界限。
第二、堅持了能動的反映論和可知論,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論。
第三、體現了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 。
第四、體現了唯物主義自然觀與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統一,為徹底的唯物主義奠定了理論基礎。
⑶ 簡述"物質"概念在哲學史上的變化過程
「物質」一詞最早是由希臘文「母親」演化而來,意思是「創造者」。它是天地萬物之母,天地萬物由它而來,被它創造,因而是所有存在的共同本原。但對這一本原的認識和解釋,人類卻不能擺脫掉。
哲學物質觀的發展體現著人類對客觀世界認識的不斷發展,它源於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科學的不斷進步,人類對物質的探索,從哲學物質觀念的萌生、發展和深化,到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物質論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進程。在這個過程中,認識的深度和廣度總是同一定的社會實踐和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相聯系的。人類對物質的認識,就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的限制下,又不斷地突破這個限制,由片面到全面、由膚淺到深刻地發展著。
馬克思主義以前的唯物主義哲學,力圖按照世界的本來面目揭示它的本原,對物質進行了有意義的探索,提出了許多正確的觀點,為科學的哲學物質觀的形成作了必要的准備和積極的貢獻。當然它們不能不受當時所處社會條件的限制和帶有自己時代的特點。
物質概念認識的第一階段是以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哲學為代表的用物質具體形態代替物質的階段。它代表了人們最初對物質概念的認識程度。物質具體表現形態具有顯明的具體、直觀的特點,它最易被人們所感知所接受。中國古代思想家企圖用日常生活中多見的水、火、木、金、土多種物質形態來說明世界萬物的起源和多樣性的統一。較早的資料主要保存在《左傳》、《國語》、和《尚書·洪範》等書中。戰國時代,「五行」說頗為流行,並出現 「五行相生相勝」的原理。「五行」學說具有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因素,是中國哲學史上的具體物質形態代替物質的典型範例。中國哲學史上另一個以物質具體形態代替物質的范疇就是「氣」。「氣」通常指一種極細微的物質形態。唯物主義者認為氣是構成世界萬物的本原。東漢哲學家王充提出:「天地合氣,萬物自生。」(《論衡·自然》)北宋張載認為:「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正蒙·太和》)以氣代替物質的學說在中國哲學史上曾長期存在,「氣」成為一個時期唯物主義的核心概念。在中外哲學史上也有不少哲學家用「實體」一詞代替物質概念。如中國古代哲學家王夫之以為,一切「對立之象」,「皆取給於大和細縵之實體」。(《張子正蒙住·太和》)在西方哲學史中一般用「實體」指萬物的基礎。上述這些把物質具體表現形態作為物質的認識是人們對物質的具體的、直觀的、表面的認識,它們顯然具有可貴的樸素唯物主義因素,但不能深入地揭示物質的本質,不能對物質具體表現形態通過科學的抽象和概括作出科學的說明。
物質概念的第二個發展階段,則是從物質結構角度對物質概念進行解釋和說明。這主要表現在近代經典物理學中。經典物理學一般指十九世紀以來已發展得比較完整的研究客觀物理現象的各個物質學部門,如力學、聲學、熱學和分子物理學、電磁學、光學等。經典物理學由於沒有考慮量子現象和相對論效應,所以一般不宜用於微觀粒子和接近光速運動的物體的物理現象。
在經典物理學發展初期,科學家認為物質不是無限可分的,分到最後就不能再分了。即有物質存在最小單位的思想。這種物質觀念有最小單位的物質結構思想,我國古代戰國時期思想家墨翟(約公元前478-公元前392)叫它做「端」。古希臘哲學家叫它做「種子」或「原子」。當時由於沒有科學做基礎,他們主要是從推測得到的。
十五世紀以後,西方資本主義生產的興起推動了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首先是力學和天文學,其次是物理學和化學的研究使人們對於物質的性質、結構有了更多的認識。在經典物理學的發展中,對物質的認識一般都是從物質的結構角度進行的。主要經歷了分子說、元素說和原子說。分子說認為物質的最小單位是分子。實際上,這種物質概念仍然帶有物質具體形態代替物質的因素,但是它已是從結構的角度來研究問題了。
十七世紀,英國化學家、物理學家波義耳(1627-1691)認為,有的物質形態能夠分解成更加簡單的成份,有的卻不能再分解成更加簡單的成份。他把這種不能再分解的物質叫做元素。認為物質最終是由元素構成的。
十七世紀後半葉,波義耳又提出微粒說,認為各種元素都是由微粒構成的,化學變化就是微粒之間的結合與分解。英國科學家牛頓說,微粒都是堅實的離子,有各種不同的大小、形態和性質,是永久顛朴不破的。十九世紀初,英國科學家道爾頓(1766-1844)進一步提出了更加完備的原子說,認為不同元素由不同原子構成,同種元素的原子有相同的質量和性質,化合物就是不同的原子按照一定的個數比結合而成的。
在對物質的組成和結構的這些科學認識的基礎上,當時科學家對物質有了一個概括的定義,說物質就是佔有空間的一部分、有固定不變的質量,通過我們的感覺和知覺可以確認它的存在的東西。他們還提出物質有廣泛性、不可入性、可分性、多樣性、慣性、常住性或守恆性等固定不變的性質。
總之,人類對物質概念認識的第二階段,是以物質結構為特徵的。這個階段的認識比之用物質具體形態代替物質的第一階段的認識是大大前進了一步的。在這個階段人們已拋開了具體物質形態的種種限制,進入到對一切實物綜合研究的階段。盡管在這個階段中還只停留在物質結構的范圍內,但這種在綜合的實物形態中尋找最初結構的研究物質的思維方式,已為物質概念的研究開辟了一個新的更接近於科學抽象的路子。但是,人們在這一階段的認識中,主要存在著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不了解物質是無限可分的,企圖用一個層次的最小單位解釋物質的思維方式是違背辯證自然觀的。因此必然帶有科學研究的不徹底性和規定定義的非科學性。二是不了解物質概念的本質只有用科學的抽象和概括的方法才能實現。用具體的物質結構形式解釋物質,實際上還沒有拋開第一階段用具體物質形態代替物質的思維方式。從根本上說還沒有進入到抽象與概括的科學思維方式上來。所以這種形容物質的方式必然被新的更科學的思維方式所代替。
⑷ 簡述唯物主義發展的幾個歷史階段
樸素唯物主義:唯物主義發展的最初歷史形態。它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把世界的本原歸根為某種或某幾種具體的物質形態,例如:水,火,氣,土等。試圖從中找到具有無限多樣性的自然現象的統一。
機械唯物主義:又稱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它是適應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伴隨著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而出現的。
與17世紀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相適應,出現了一批以F.培根、T.霍布斯、J.洛克為代表的英國唯物主義者。他們代表新興資產階級利益,反對經院哲學;培根在總結當時科學成就的基礎上,概括了觀察、實驗和歸納等認識自然界的實驗方法。
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它是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紀40年代,總結了無產階級斗爭的歷史經驗和自然科學的新成果,批判地繼承了人類文化的優秀成果,特別是在批判地吸取了G.W.F.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內核」和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的基礎上創立的。
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產生是哲學上的偉大變革。它克服了機械唯物主義的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統一;克服了機械唯物主義的不徹底性,用唯物主義觀察社會歷史,揭示了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建立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體系,實現了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有機統一。
馬克思主義認為唯物主義是哲學兩大基本派別之一,它與唯心主義對立,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主張物質為第一性、精神為第二性,世界的本源是物質,精神是物質的投影和反映。哲學里關於本體論的一種基本觀點。在意識與物質之間,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客觀世界獨立於意識之外,主觀能動性區別於其它生命意識。
唯物論,哲學理論,肯定世界的基本組成為物質,物質形式與過程是我們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持著只有事實上的物質才是存在的實體的這一種觀點,並且被認為是物理主義的一種形式。
⑸ 唯物主義是在哪個年代盛行的它的概念是
唯物主義(materialism)
涵義概述
唯物論是一種哲學思想。這種哲學思想認為在意識與物質之間,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基本觀點概括為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精神是物質的產物和反映。
唯物主義有機械唯物主義和辨證唯物主義的區別,機械唯物主義認為物質世界是由各個個體組成的,如同各種機械零件組成一個大機器,不會變化;辨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世界永遠處於運動與變化之中,是互相影響,互相關聯的。機械唯物論的代表人物是費爾巴哈,辨證唯物論的代表是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
唯物辯證法包含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以及本質與現象、內容與形式、原因與結果、必然性與偶然性、可能性與現實性等范疇。在部分國家的宣傳材料以及中高等教育的哲學課程中對於唯物辯證法有如下的描述:「由於唯物辯證法的規律和范疇,是從自然界和社會生活本身抽象出來的,因而它們既是客觀事物本身運動發展的普遍規律,也是認識的普遍規律,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唯物辯證法不是一種僵死的體系,它隨人類的實踐運動的發展,不斷有新的含義、新的范疇、規律產生出來。」
世界范圍內,並非所有的科學工作者以及哲學研究人員都認同辯證唯物論這一哲學流派。愛因斯坦對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手稿閱讀完畢後曾做出這樣的評價:「愛德華·伯恩斯坦先生把恩格斯的一部關於自然科學內容的手稿交給我,託付我發表意見,看這部手稿是否應該付印。我的意見如下:要是這部手稿出自一位並非作為一個歷史人物而引人注意的作者,那麼我就不會建議把它付印,因為不論從當代物理學的觀點來看,還是從物理學史方面來說,這部手稿的內容完全就是胡說八道、瘋人之作。可是,我可以這樣設想:如果考慮到這部著作對於闡明恩格斯的思想的意義是一個有趣的文獻,那是可以勉強出版的。」(《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務印書館,1977年,第202頁)
歷史形態
①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把物質歸結為物質的具體形態中國古代「五行」學說:金、木、水、火、土是世界的本原。古希臘赫拉克利特(前540-前480):「火」是萬物的本原,世界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按規律燃燒著、按規律熄滅著的永恆的活火。「這個世界不是任何神創造的也不是任何人創造的。它過去、現在和未來永遠是一團永恆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燒,在一定分寸上熄滅。」
②機械唯物主義,與近代自然科學相結合,克服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直觀性、猜測性,但又存在機械性、形而上學性、不徹底性(歷史觀是唯心主義)這三個根本缺陷。
③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即馬克思主義哲學。
主要內容
對立統一
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是由相互對立的部分組合而成的。 例如, 電現象中包含有正電荷和負電荷;原子是一個整體但也是由相反電荷的氫核和電子所組成。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對立統一思想來自黑格爾。
毛澤東所著《矛盾論》對對立統一有詳細論述。
質量互變
物質的屬性具有質和量兩個屬性。質是指物質的性質,而不是質量;量是指衡量物質處在的某種狀態的數量。從量變到質變,就是說物質總是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而在每次由一種性質變化到另一種性質的過程中,總是由微小的變化(稱作量變)慢慢積累,微小的變化的積累最終導致物質由一個性質變化到另一個性質。
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原理來自黑格爾的正-反-合三階段論:「正」態事物由於內部矛盾的發展,會過渡到反面,成為「反」階段,這是第一個否定;由反階段再過渡到它的反面,是為否定之否定。經過否定之否定後,事物雖然回到「正」態,但已不是原來的狀態,而是更上一層樓。
中國民間諺語「物極必反」就是第一否定;「否極泰來」則是否定之否定。
物質與意識
①思維和存在哪個是第一性的問題:對此的不同回答哲學可以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陣營;
②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的問題:對此的不同回答劃分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兩個派別;
③區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准,就是看它們對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知識理解: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不同於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
通常說的「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命題,它是指,一方面物質決定意識,另一方面意識具有能動作用(意識能動地反映客觀物質世界,意識能動地反作用於客觀物質世界)。這是對實際存在的物質和意識辯證關系的正確揭示。哲學基本問題所說的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包括兩個內容:一是,物質和意識哪個是世界的本原,哪個決定哪個;二是,意識能不能正確地反映物質,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客觀存在。對這兩方面的正確回答是:物質決定意識,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物質。可見,這里所回答的第二個內容,與前面說的第二個內容不是一回事,兩處說的「關系」是有不同之處的。
作為哲學的基本問題,是哲學史的總結,歷史上的哲學,都以不同形式回答了哲學的基本問題的兩個方面。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在新的高度上正確地回答了哲學的基本問題,而且進一步科學地指明了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
人類世代的實踐和科學的發展,都證明了唯物主義的正確性和唯心主義的荒謬性。
與唯心論根本分歧
唯物主義:世界的本質是物質,世界上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
戰國荀子:「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
東漢王充:「天地合氣,萬物自生。」
南朝范縝:「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
明朝王夫之:「氣者,理之依也。」「天下唯器」,「道者器之道」,「無其器則無其道」。
唯心主義:世界的本質是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
①主觀唯心主義:世界由人的意識創造、決定宋朝哲學家陸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明朝哲學家王陽明:「心外無物。」
英國哲學家貝克萊: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覺的組合」、「觀念的集合」。
②客觀唯心主義:世界由某種神靈或不可捉摸的絕對觀念創造、決定宋朝哲學家朱熹:「理在事先。」
柏拉圖:世界是「理念」的影子黑格爾:世界的本質是獨立存在的「絕對精神」。
③宗教:上帝、神創造和支配世界唯心主義兩種形式,雖有某些差別,但本質上是一致的。它們都認為,思維、意識是第一性的,存在、物質是第二性的,顛倒了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的真實關系,背離了自然科學和人們的實踐經驗。
什麼是唯物主義
彭哲也
唯物主義最基本的思想就在於承認物質與意識相區分,在我們的意識之外存在著一個物質世界,這個物質世界先於我們的意識而存在。物質決定意識,對意識起終極決定作用的是物質。簡單地說,只要承認對意識起終極決定作用的是物質,這就是唯物主義。
曾經有一個笑話,說的是上帝讓一個神去統計這個世界上好人和壞人各為多少。這個神先去統計這個世界上的壞人有多少,結果卻深感工作量之大。於是他改變方法,轉而專去統計好人有多少。結果一下子就完成了任務。
既然這個世界上的唯心主義的各種表現各不相同,但真理只有一個。所以我們簡單地定義一切反唯物主義的都是唯心主義,這樣就簡單地明白地定義了唯心主義。
徹底的主觀唯心主義認為這個世界上意識與物質沒有區分,也就是說,這個世界上只有意識而沒有物質。既如此,物質對意識的終極決定作用當然就不存在。主觀有神論認為,人的意識是不滅的。這樣就直接或者變相地承認了人死後人的意識化為靈魂。既然意識是不滅的,那麼物質對意識的終極的決定作用也就不復存在。徹底的客觀有神論認為,這個世界是神創造的,而神是自造的。徹底的客觀有神論所謂的神必是人格化的。所以這種神可以歸入我們所說的廣義的意識的范疇。由於客觀有神論認為這個世界是神創造的,那麼對這個世界起終極決定作用的當然就是神了,那麼對人的意識起終極決定作用的當然的就是神了,而不是物質世界了。徹底的唯物主義和徹底的客觀唯心主義和徹底的主觀唯心主義都是一元論哲學,認為這個世界只有一個東西是起終極決定作用的。更有一種二元論哲學,這種哲學否認物質決定意識,也否認意識決定物質。但它既否認了對意識起終極決定作用的是物質,那麼它同樣的是屬於我們所說的唯心主義的范疇。還有一種泛神論。這種泛神論所謂的神未必是人格化的,但這種神是所謂的超自然力量。如果這種超自然力量存在的話,那麼對這個世界起終極決定作用的無疑的也是這種超自然力量。所以同樣的是,泛神論也否認了物質世界對意識的終極的決定作用。
從上面我們對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定義來看,我們可以非常明白地區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所以這個定義是站得住腳的!
詞語解釋
【名稱】唯物主義
【拼音】wéi wù zhǔ yì
【解釋】認為世界就其本質來說是物質的,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客觀存在的,意識是物質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的哲學觀點。
【近義詞】唯物論
【反義詞】唯心主義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您有所幫助!謝謝!
⑹ 請問:樸素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機械唯物主義、行而上學、辯證唯物主義都是怎樣來定義和區分的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肯定世界的物質性,並力圖從某種具體的事物中尋找世界的本源 如中國的五行說
近代形而上學 以自然科學為基礎對唯物主義的論證比古代樸素唯物主義進步許多,但是缺少古代哲學那種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聯系的整體的觀念,較為機械。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既具有整體性以聯系的眼光看待事物 又具有能動性 認識到事物的對立統一相互轉化 人的能動作用 等 更為系統化理論化的論證了唯物主義
哈哈~~~~~~~~~~~
⑺ 簡述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定義及其重要意義。
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是實物、物質無非是各種物的總和,物質概念就是從這一總和中抽象出來的。物質是標志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哲學的物質范疇是通過物質和意識的關系來界定的。物質定義的內涵是客觀實在,那麼具有客觀實在屬性的自然界、社會存在以及各種事物和現象都屬於物質的范疇、具有物質的屬性,如運動、時間、空間、規律、生產方式、實踐活動及其結果等,體現了唯物主義的物質觀貫徹到一切領域、一切過程,這是徹底的唯物主義觀點。物質是可以為人們的意識所反映、所認識的,體現了唯物主義的反映論,意識的能動性和世界的可知論觀點。
意義:
堅持了徹底的唯物主義一元論,批判了唯心主義的物質觀和二元論的物質觀;堅持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反映論和可知論,批判了先驗論和不可知論;堅持了物質與物質形態、哲學的物質范疇與具體科學的物質概念的共性和個性的辯證法,克服以往唯物主義的物質觀用個別、個性代替一般、共性的形而上學的缺陷。體現了唯物主義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一,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辯證唯物主義本體論和認識論的統一,是徹底唯物主義一元論的物質觀。
簡單答述,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⑻ 唯物主義分為哪四種
樸素唯物主義、機械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四種。
1、樸素唯物主義: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又稱「素樸唯物主義」,也稱自發唯物主義,它是唯物主義三個階段的最初形態。
2、機械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在總結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
3、歷史唯物主義:哲學中關於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和認識、改造社會的一般方法論,其與歷史唯心主義相對。
4、辯證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的一種哲學理論,它是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有機地統一起來的科學世界觀。
唯物主義有機械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區別,機械唯物主義認為物質世界是由各個個體組成的,如同各種機械零件組成一個大機器,不會變化;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世界永遠處於運動與變化之中,它是互相影響,互相關聯的。
機械唯物論的代表人物:費爾巴哈、赫拉克利特、培根等;辯證唯物論的代表: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
(8)唯物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怎麼定義物質擴展閱讀:
唯物主義有神論不像傳統宗教把神看作是超自然的精神存在,只把神看作是一種生命形態,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中人們尚未認識的那部分,有某種物質和能量基礎的生命體,使唯物主義和有神論不再對立,科學與宗教能達成統一。
這里所講的統一,主要是指自然科學能對靈魂、神、神跡等宗教要素的存在作出合理的解釋,而不涉及到具體宗教教義中主張的道德規范、行為准則、儀式設置等,因為這些是與科學並行的,不存在沖突或統一的問題。
唯物主義有神論還處於假說階段,人們還無法證實可以構成靈魂和神的物質和能量存在,但隨著物理學界暗物質和暗能量的發現和對其認識的進一步加深,這種假說的合理性和現實性得到加強。這是因為,如果構成靈魂和神的物質存在,那麼這種物質應該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它的密度應該是非常小的,因為人或動物的肉體死亡後並沒有發現其重量有明顯的減少,至今還沒有見到這方面的可靠實驗證據;
二、它應當是透明的,沒有任何顏色,所以肉眼無法觀察到其存在;
三、它是沒有任何氣味和味道的,不能引起人們的嗅覺和味覺的反應;
四、它在結構上是非常細微的,因而可以穿越任何其它普通的物質,並且與實體物質很少發生相互作用,因而現有的儀器設備還無法探測到它的存在;
五、它聚合在一起後仍然具有很高的彈性和柔韌性,形狀容易改變,其形狀可以是不固定的。
⑼ 如何理解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
1、如何理解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
①馬克思主義認為,物質是標志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觀 實在性。它不依賴於人的感覺而存在,通過人的感覺為人 所感知、復寫、攝影和反映。
②物質是世界唯 一的本源,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意識是物質的產物,是物質世界的主觀映象。
③物質世界是聯系的,發展 的,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事物的內部矛盾。
④時間與空間是物質運動的存在形式。
⑤不僅自然界是 物質的,人類社會也具有物質性,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於它的 物質性。
2、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至今都具有 豐富而深刻的理論指導意義。
它堅持了物質的客觀實在性原則和唯物主義一元論,同唯心主義一元論和二 元論劃清了界 限;堅持了能動的反映論和可知論,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論;體現了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 唯物主義自然觀與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統一,為徹底的唯物主義奠定了理 論基礎。
⑽ 唯物主義分為哪幾個階段
唯物主義分為3個階段,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又稱機械唯物主義、現代辯證唯物主義。
1、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是一種原初的自發的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種或某幾種原初物質,如水、火、氣等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關於萬物都由微小的、不可再分的原子所構成的原子論,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最高成就。
2、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即17世紀、18世紀的英國、法國唯物主義是建立在同時代的社會發展和自然科學基礎之上的,具有一定科學根據(機械力學)和論證。
3、現代辯證唯物主義即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科學的實踐觀基礎上,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唯物辯證的自然觀與唯物辯證的歷史觀的高度統一,是真正科學的、完備的、徹底的、實踐的唯物主義哲學。
(10)唯物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怎麼定義物質擴展閱讀:
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是關於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最一般規律的科學,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的概括和總結,是馬克思主義全部學說的理論基礎、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列寧在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在同機會主義的斗爭中,在總結新的歷史經驗和概括自然科學最新成就的基礎上,全面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哲學推向新的階段。列寧逝世後,斯大林繼承了列寧的事業,在捍衛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及其哲學方面,也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形成了毛澤東思想。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為馬克思列寧主義及其哲學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毛澤東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
毛澤東的哲學著作和其他許多包含著豐富哲學思想的著作,從總結中國革命的經驗教訓中,深刻地論述和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辯證法,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增添了新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