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是怎麼評價姜維的

歷史是怎麼評價姜維的

發布時間:2022-06-07 21:55:39

① 歷史上的姜維是怎樣的

歷史評價 ▓諸葛亮: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 《三國志·蜀書十四》 姜伯約甚敏於軍 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 《三國志·蜀書十四》 ▓傅玄:維為人好立功名,陰養死士,不脩布衣之業。 《傅子》 ▓費禕:吾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況吾等乎!且不如保國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業,以俟能者,無以為希冀徼幸而決成敗於一舉。若不如志,悔之無及。 《漢晉春秋》 ▓廖化:「兵不戢,必自 焚」,伯約之謂也。智不出敵,而力少於寇,用之無厭,何以能立?詩雲「不自我先,不自我後」,今日之事也。 《漢晉春秋》 ▓鍾會:公侯以文武之德,懷邁世之略,功濟巴、漢,聲暢華夏,遠近莫不歸名。 《三國志·蜀書十四》 ▓鄧艾:姜維自一時雄兒也,與某相值,故窮耳。 《三國志·魏書二十八》 ▓鍾會:以伯約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勝也。 《三國志·蜀書十四》 ▓郭頒:時蜀官屬皆天下英俊,無出維右。 《世語》 ▓孫盛:盛以永和初從安西將軍平蜀,見諸故老,及姜維既降之後密與劉禪表疏,說欲偽服事鍾會,因殺之以復蜀土,會事不捷,遂至泯滅,蜀人於今傷之。盛以為古人雲,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其將至,其姜維之謂乎!鄧艾之入江由,士眾鮮少,維進不能奮節綿竹之下,退不能總帥五將,擁衛蜀主,思後圖之計,而乃反覆於逆順之間,希違情於難冀之會,以衰弱之國,而屢觀兵於三秦,已滅之邦,冀理外之奇舉,不亦闇哉! 《晉陽秋》 ▓裴松之:盛之譏維,又為不當。於時鍾會大眾既造劍閣,維與諸將列營守險,會不得進,已議還計,全蜀之功,幾乎立矣。但鄧艾詭道傍入,出於其後,諸葛瞻既敗,成都自潰。維若回軍救內,則會乘其背。當時之勢,焉得兩濟?而責維不能奮節綿竹,擁衛蜀主,非其理也。會欲盡坑魏將以舉大事,授維重兵,使為前驅。若令魏將皆死,兵事在維手,殺會復蜀,不為難矣。夫功成理外,然後為奇,不可以事有差牙,而抑謂不然。設使田單之計,邂逅不會,復可謂之愚闇哉! 《三國志·蜀書十四》 ▓曹奐:蜀所恃賴,唯維而已。 《三國志·魏書四》 ▓郤正:姜伯約據上將之重,處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資財無餘,側室無妾媵之褻,後庭無聲樂之娛,衣服取供,輿馬取備,飲食節制,不奢不約,官給費用,隨手消盡;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貪厲濁,抑情自割也,直謂如是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談,常譽成毀敗,扶高抑下,咸以姜維投厝無所,身死宗滅,以是貶削,不復料擿,異乎春秋褒貶之義矣。如姜維之樂學不倦,清素節約,自一時之儀表也。 《三國志·蜀書十四》 ▓孫盛:異哉郤氏之論也!夫士雖百行,操業萬殊,至於忠孝義節,百行之冠冕也。姜維策名魏室,而外奔蜀朝,違君徇利,不可謂忠;捐親苟免,不可謂孝;害加舊邦,不可謂義;敗不死難,不可謂節;且德政未敷而疲民以逞,居禦侮之任而致敵喪守,於夫智勇,莫可雲也:凡斯六者,維無一焉。實有魏之逋臣,亡國之亂相,而雲人之儀表,斯亦惑矣。縱維好書而微自藻潔,豈異夫盜者分財之義,而程、鄭降階之善也? 《晉陽秋》 ▓裴松之:郤正此論,取其可稱,不謂維始終行事皆可准則也。所雲「一時儀表」,止在好學與儉素耳。本傳及魏略皆雲維本無叛心,以急逼歸蜀。盛相譏貶,惟可責其背母。餘既過苦,又非所以難郤正也。 《三國志·蜀書十四》 ▓陳壽: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老子有雲:「治大國者猶烹小鮮。」況於區區蕞爾,而可屢擾乎哉? 《三國志·蜀書十四》 ▓干寶:姜維為蜀相,國亡主辱弗之死,而死於鍾會之亂,惜哉!非死之難,處死之難也。是以古之烈士,見危授命,投節如歸,非不愛死也,固知命之不長而懼不得其所也。 《搜神記》 ▓常璩: 姜維才非亮匹,志繼洪軌,民嫌其勞,家國亦喪矣。 《華陽國志 》 ▓王崇: 鄧艾以疲兵二萬,溢出江油。姜維舉十萬之師,案道南歸,艾為成禽。禽艾以訖,復還拒會,則蜀存亡,未可量也。遠至五城,使艾輕進,徑及成都,兵分家滅,己自招之。然以鍾會之略,稱為子房,姜維陷之,莫至克捷。籌苄相應,優劣惜哉! 《華陽國志 》 ▓郭沖:亮出祁山,隴西、南安二郡應時降,圍天水,拔冀城,虜姜維,驅略士女數千人還蜀。人皆賀亮,亮顏色愀然有戚容,謝曰:「普天之下,莫非漢民,國家威力未舉,使百姓困於豺狼之吻。一夫有死,皆亮之罪,以此相賀,能不為愧。」於是蜀人咸知亮有吞魏之志,非惟拓境而已。難曰:亮有吞魏之志久矣,不始於此眾人方知也,且於時師出無成,傷缺而反者眾,三郡歸降而不能有。姜維,天水之匹夫耳,獲之則於魏何損? 《郭沖四事》

② 對姜維的評價是怎樣的

對於姜維,無論是《三國演義》還是正史里,對他的記載是中規中矩、既無拔高也無低估。

姜維是三國後期的人物,可以說他一生只與一個敵國(魏國)一個敵將(鄧艾)對壘,他的表現也是中規中矩並無什麼出格表現。與三國前期那些多出身草莽的將領不同,姜維履歷完整。小小年紀已經參與平定羌、戎叛亂的戰事,投奔諸葛亮後深得信任,被諸葛亮選為悉心培養的接班人,27歲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並稱「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如果說關羽、張飛是出身草莽的將領,那麼姜維就是科班出身的學院派將領了。

學院派與草根派的區別就是,他們軍事素養高、行事作派有規有矩,什麼事情都講個一二三四五,但不會干什麼出格的事,不會給你什麼驚喜。比如張飛那種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的事,他是不會乾的。所以,讓他詐降鍾會以圖東山再起,也是多半不會成功的。諸葛亮選他作為自己的接班人,也許就是因為看到他身上具有這種特質吧。

其實,這也是當時的天下情勢決定的。魏蜀吳三強鼎立的局面形成後,過去那種有日沒日、有前方無後方,一日轉戰千里,今天與這個打明天與那個打的軍閥混戰形式早已不復存在,戰爭已變成國與國之間的正規戰爭了,有時候就由不得你發揮了。

總的來看,姜維在日後的軍事生涯表現也證明了這一點,他基本上忠實地執行了老師諸葛亮的戰略思想。《三國志》評曰「咸以姜維投厝無所,身死宗滅,以是貶削,不復料擿,異乎《春秋》褒貶之義矣」。「料擿」是思考探索的意思,即人們認為姜維投錯陣營、身死宗滅,隨意貶低他,而不以實際情況加以考慮分析,這樣是不符合《春秋》褒貶一個人的要義的。

③ 歷史上對姜維的評價,很有分歧,怎樣評價他才是正確的

歷史上對姜維的評價,很有分歧,應該可以用功過低過來評價他才是正確的。對於當時歷史上評價姜維這個人,他是有很大的爭議的,有人說他不孝,性格惡劣以及一些做事上面得到很多人的反感。在當時姜文這個人可能做了很多過分的事情,有人說他拋棄了自己的母親,而且還背叛了自己的國家,這兩個做的事情就讓很多人對他非常的痛恨。所以人們對於他這個人的印象不是特別的好,對他的評價也是非常的分歧的。

所以說每一個時代的人才,他的性格和一些其他方面都是存在一定的不足。那麼就像我們在交朋友的時候,像自己一些不擅長的東西,那麼朋友他可能就會擅長,所以兩個人要真心互補。不管是在交朋友還是在愛情婚姻這些方面,沒,每個人都是有自己的缺點,兩個人在一起都是要自行互補,進行去體諒。所以對於姜維這個人我們要有兩面性去看待不能一概而論。

④ 怎麼評價姜維北伐歷史對他是貶多褒少

最近仔細閱讀《三國志》,發現作者陳壽對他的評價並不高,說他是「玩眾黷施」,也就是浪費人力物力的意思,而《資治通鑒》的評注者胡三省更是斥責姜維「屢敗而不止, 為亡蜀張本」,而且現在有不少人認為姜維後期北伐使軍民疲憊,從而最終導致了蜀漢的滅亡。至少他的大罪之一是沒能按諸葛亮生前囑咐守住陰平小道。那麼歷史上的姜維究竟是怎樣一個人,他是否是像史家們所說的「粗有才略,窮兵黷武」的人吶?讓我們揭開歷史的面紗,重回過去的時光,去認識一個真正的姜維吧!
歷來對姜維的北伐貶多褒少,像《三國演義》篇末的長詩就有「姜維獨憑氣力高,九伐中原空勛勞」之說。而大多數人也認為姜維的北伐極大地消耗了蜀漢的財力物力,致使日後被魏軍一攻即亡。真的是這樣嗎?不管別的,讓我們先來看看姜維在歷史上的歷次北伐吧。根據《三國志》記載,姜維的北伐不止九次,而是十一次。
第一次,238年,姜維和蔣琬合作率偏師出隴右,結果在南安與魏軍相持不下

第二此,公元244年,姜維和費緯出兵興勢,派王平襲擊魏將曹爽,曹爽大敗,勉強保住關中。

第三次,公元248年,姜維率兵出隴西,與魏將郭淮,夏侯霸大戰洮西,收服了涼州胡王白虎文,活文戴。

第四次,公元249年,姜維派廖化去洮城,由於鄧艾事先得到情報,廖化最後無功而返.

第五次,公元250年,姜維以羌胡為輔,與郭淮戰於洮西,平手。

第六次,公元254年,姜維率兵圍南安,因糧草接濟不上,主動退兵。

第七次,公元255年,姜維出隴西狄道,魏將李簡率眾投降。維乘勝攻取河關,臨洮兩縣,殺死魏將徐質。

第八次,公元256年,姜維再出狄道,大敗雍州刺史王經,斬殺魏軍數萬,後來魏軍大舉增援,於是回撤。

第九次,公元257年,姜維與鄧艾戰於段谷,由於蜀將胡濟失期不至,蜀軍大敗,死傷慘重。

第十次,公元258年,姜維利用諸葛誕在淮南反叛,率數萬人出駱谷,與鄧艾相持不下。諸葛誕兵敗,姜維引兵退還。

第十一次,公元261年,姜維領兵進秦川,又遭鄧艾相距,力戰不勝,撤兵

縱觀姜維歷次北伐,具體戰績是: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總的來說還是勝多敗少,軍隊損耗也是魏重蜀輕。而且姜維北伐的基點已經從諸葛亮時秦嶺西縣和子午谷一線推進到西縣以北金城和渭水南岸的芒水一線了。正是因為姜維多次挫敗曹魏大將曹爽,王經,才使得魏軍一直被卡制在秦嶺一線。土狹民寡僅一州之地的蜀漢竟迫使擁有九州之地的強大的曹魏被迫採取戰略防守長達三十年,這在中國軍事史上是極為罕見的。至於北伐中的兩次失敗,都是敗在魏將鄧艾手裡,我一向認為鄧艾是魏國最優秀的將領。而且姜維攻,鄧艾守,從兵力和補給上也是魏國占優,姜維敗在他的手裡可謂敗得其所。說姜維北伐在一定程度上維系了不斷衰退的蜀漢政權,一點也不過分。

曾有人說姜維北伐造成了蜀漢「兵困民疲」,這的確是不克避免的,但同樣道理魏國也有損耗啊,而且作為戰敗方的魏國損耗遠比蜀漢來得大,因此我們不妨認為正是姜維的積極北伐才縮小了蜀魏兩國之間國力的差距啊。

有一種觀點,西川地險民強,易守難攻。只需死守消耗魏軍,不至於過早被滅亡。這句話從理論上講是不錯,但我也要再者引用廈門廈新隊主教練遲尚斌的一句話「守是守不住的」。東晉桓溫就憑七千士卒收服了西蜀!

以攻代守,積極北伐,以漢中為屏障,保衛成都的安全,這個戰略是諸葛亮在世時就定下的,如果說這是錯的話,那麼姜維只是在延續諸葛亮的錯誤而已。諸葛亮死後,蜀漢的人才衰退的速度也極快,朝中漸漸被奸臣把持。其中尤以最受劉禪寵愛的宦官黃皓最為突出。董允在世時,每見黃皓必怒斥之,所以黃皓不敢有所作為。董允過世,朝中便無人再能製得住他。姜維曾想出去黃皓,但為劉禪所阻。而黃皓也因此忌恨姜維,屢屢想奪去姜維的兵權,然後加以謀害。姜維深知其中厲害,所以不敢放棄兵權。而保住兵權的唯一方法就是領兵出戰,不打仗還要你帶兵干嗎?

道理很簡單。設使姜維採取堅壁固守的策略的話,那麼不久他就會被削去兵權,而由黃皓的親信閻宇來替代,請持「堅守論」的朋友們想一下,閻宇帶兵的話蜀漢能守多久呢?三十年嗎?三年就不錯了!

到了蜀漢後期,優秀的將領也不多了,稱得上的只有王平,廖化,張翼,以及後來的降將夏侯霸。面對強大的魏軍,姜維一人要擔負起統帥,大將,參謀的全部職責。稍懂軍事的人可以理解姜維當時作戰的艱難了吧,可是盡管是在這種條件下,姜維仍然能在戰術上不斷取得勝利,我們還有什麼理由去指責他呢?

^_^望採納

⑤ 評價一下姜維的歷史地位

姜維在三國後期是一個爭議非常大的人物,對他的評價有兩極分化的趨勢。其實這種討論還遠不僅局限於姜維個人的品質,而是和漢國後期的戰略息息相關。在實力處於絕對弱勢的情況下,到底應該自守還是積極進取?首先要明確一點,不論選擇哪條路,戰勝魏國的希望都是極其渺茫的,反映在可能性上,最多是幾個百分點的差距。但是從諸葛亮到蔣琬費禕再到姜維,他們努力的目標一直是這幾個百分點而已,畢竟有總比沒有要好。
我們知道諸葛亮選擇的是積極進取的那條路,用《後出師表》里的話來說就是「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姜維繼承的正是諸葛亮的這條路。但是諸葛亮本人是否贊同自己去世後蜀漢依然主動進取?這個問題的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要不然就不能解釋他選擇路線保守的蔣琬作為自己的接班人。這是基於一種實際考慮的,在物質方面,蜀國和魏國的差距只會隨著時間推移越拉越大,沒有諸葛亮這樣的軍事才能,選擇出擊的道路,就可能造成一戰滅國的結局,畢竟家底小的那一方是經不起消耗的。
再說回姜維,《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對於姜維是持負面評價的,」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老子有雲:『治大國者猶烹小鮮。』況於區區蕞爾,而可屢擾乎哉?「這里說的道理當然是對的,作為和姜維同時代的蜀人,陳壽完全有資格做出這樣的評價。不過問題是,姜維本來就是一個戰將型人才而非諸葛亮那樣的全能型選手,要他做出非常全面的規劃是不現實的要求。事實上,如果不是費禕突然遭到魏國降將的刺殺,費主內,姜主外這樣的體制還會堅持很久,這樣一來,姜維的對外用兵自然會遭到很強的掣肘。」十六年春,禕卒。夏,維率數萬人出石營「,而此前姜維北伐的最大規模不過萬人。這樣當然可以大大延緩蜀國滅亡的時間,但卻無法阻止這件事的發生。大廈將傾一木難支,諸葛亮這樣的政治天才尚且有左支右絀之感,那麼本來就不長於政治的姜維只能通過主動進攻來維持威望也就可以理解了。
姜維的軍事能力不弱,如果諸葛亮的用兵有90分,那麼姜維拿個80分應該沒有問題。但是他過於桀驁自負,不善於聽取他人意見,用兵也比較急躁,這除了個人性格因素之外,也由當時的軍事形勢決定,蜀國是耗不起的。在和鄧艾、陳泰的長期交戰中,雙方都有很精彩的表現,姜維有洮西之戰的輝煌戰績,也有上邽會戰這樣的慘敗。總體而言,姜維的表現是略遜於鄧艾的,但是雙方基本在一個檔次上。至於最後的防禦戰,其實姜維已經做到了最好,鍾會在姜維構築的正面防禦體系之下幾乎已經要撤退,但鄧艾賭博式的偷渡陰平取得了成功導致戰事逆轉,要不然這次伐蜀幾乎又將演變為數年前曹爽的那次無功而返。這就只能歸結為天數了。
個人品格上,姜維基本沒有可以指摘的地方,後來入晉的蜀國官員卻正(就是教阿斗說話的那個)對姜維十分懷念,曾寫文回憶他節約好學的事跡。對於傳統儒生而言,可能不認同姜維的窮兵贖武,但是對他的人品還是贊許的。鍾會曾經評價道:」以伯約比中州名士,公休、太初不能勝也。「諸葛誕、夏侯玄都是舉足輕重的大名士,可見姜維的人格魅力。

⑥ 歷史上姜維實際能力怎麼樣

我的評價是:生不逢時,主昏於上(劉禪簡直就是個弱智,小時候摔壞了),諸葛亮都沒辦法,姜維能獨撐大局,還能主動出擊攻擊魏國,足見大才。一些名人對姜維的歷史評價諸葛亮:孔明書曰:“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又曰:“須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畢教軍事,當遣詣宮,覲見主上。”

缺乏判斷能力,終於被殺。何焯:姜維執政時,蜀的根基已經不穩,政治司法,今非昔比,人民無法很快從戰爭中恢復了。干寶:姜維是蜀相,國家滅亡,卻不去死,反而死於鍾會之亂,不值。王鳴盛:姜維想復興蜀漢,功敗垂成而死,忠義之心,日月可鑒。陳壽在晉當官,對此事不敢直言。明代大學者李贄稱伯約為“又一孔明”。轉一文:姜維,歷史對他的評價是不公正的 。

⑦ 如何評價三國里的姜維呢

總會有一種人不在意生活的蠅營狗苟,心中永遠都是理想,不自量力地為此努力,死了也不肯鬆手,各個朝代都會有那種試圖以一己之力抵抗歷史洪流的人,死的悲壯,讓人心懷敬意。今天說的就是蜀漢最後的光——姜維。

姜維是蜀漢最後的脊樑,疲敝之地,率領面有菜色的士兵對抗身強力壯的曹軍。將領上曹軍有鍾會以及鄧艾,姜維只能苦於應付。最後鄧艾奇襲成功,迫使劉禪投降,浴血奮戰的姜維怒斥地說,我都已經准備為國捐軀,現在卻讓我投降?即便是投降曹軍,姜維也不放過任何可以重振蜀漢的機會。游說鍾會反叛,即便最後失敗,還是用自己的生命搭上了鍾會和鄧艾,死的悲壯,讓人心懷敬意。

⑧ 如何評價三國里的姜維

我相信,很多三國迷內心中最敬仰的武將不是橫勇無敵於天下的呂奉先,不是「英名震於華夏」義薄雲天的關雲長,也不是「七進七出」威名赫赫的白馬銀槍趙子龍,而恰恰是悲劇告終的蜀漢大帥姜維姜伯約。

毋以成敗論英雄。無論武藝、才略、品格還是意志,姜維都足以當得起「英雄」二字,值得我們由衷地崇敬。

⑨ 姜維的歷史評價

諸葛亮:「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 「須先教 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
鍾會:「公侯以文武之德,懷邁世之略,功濟巴、漢、聲暢華夏,遠近莫不歸名。每惟疇昔,嘗同大化,吳札、鄭喬,能喻斯好。」「以伯約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勝也。」
鄧艾:「姜維,自一時雄兒也。然與某相值,故窮耳。」
郤正:「姜伯約據上將之重,處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資財無余,側室無妾媵之褻,後庭無聲樂之娛。衣服取供,輿馬取備,飲食節制,不奢不約,官給費用,隨手消盡;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貪厲濁,抑情自割也。直謂如是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談,常譽成毀敗,扶高抑下,咸以姜維投厝無所,身死宗滅,以是貶削,不復料擿,異乎《春秋》褒貶之義矣。如姜維之樂學不倦,清素節約,自一時之儀表也。」
郭頒:「時蜀官屬皆天下英俊,無出維右。」
曹奐:「蜀所恃賴,唯維而已。」
干寶:「姜維為蜀相,國亡主辱弗之死,而死於鍾會之亂,惜哉!非死之難,處死之難也。是以古之烈士,見危授命,投節如歸,非不愛死也,固知命之不長而懼不得其所也。」
左思《三都賦》:「庭扣鍾磬,堂撫琴瑟。匪葛匪姜,疇能是恤?」
常璩:「姜維才非亮匹,志繼洪軌,民嫌其勞,家國亦喪矣。」
廖化:「『兵不戢,必自焚』,伯約之謂也。智不出敵,而力少於寇,用之無厭,何以能立?詩雲『不自我先,不自我後』,今日之事也。」
陳壽:「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老子有雲:『治大國者猶烹小鮮』況於區區蕞爾,而可屢擾乎哉。」
傅玄:「維為人好立功名,陰養死士,不修布衣之業。」「姜維欲速立其功,勇而無決也。」
孫盛:「①異哉郤氏之論也!夫士雖百行,操業萬殊,至於忠孝義節,百行之冠冕也。姜維策名魏室,而外奔蜀朝,違君徇利,不可謂忠;捐親苟免,不可謂孝;害加舊邦,不可謂義;敗不死難,不可謂節;且德政未敷而疲民以逞,居禦侮之任而致敵喪守,於夫智勇,莫可雲也:凡斯六者,維無一焉。實有魏之逋臣,亡國之亂相,而雲人之儀表,斯亦惑矣。縱維好書而微自藻潔,豈異夫盜者分財之義,而程、鄭降階之善也?」「②盛以為古人雲,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其將至,其姜維之謂乎!鄧艾之入江油,士眾鮮少,維進不能奮節綿竹之下,退不能總帥五將,擁衛蜀主,思後圖之計,而乃反覆於逆順之間,希違情於難冀之會,以衰弱之國,而屢觀兵於三秦,已滅之邦,冀理外之奇舉,不亦暗哉!」
裴松之:「①盛之譏維,又為不當。於時鍾會大眾既造劍閣,維與諸將列營守險,會不得進,已議還計,全蜀之功,幾乎立矣。但鄧艾詭道傍入,出於其後,諸葛瞻既敗,成都自潰。維若回軍救內,則會乘其背。當時之勢,焉得兩濟?而責維不能奮節綿竹,擁衛蜀主,非其理也。會欲盡坑魏將以舉大事,授維重兵,使為前驅。若令魏將皆死,兵事在維手,殺會復蜀,不為難矣。夫功成理外,然後為奇,不可以事有差牙,而抑謂不然。設使田單之計,邂逅不會,復可謂之愚暗哉!」「②郄正此論,取其可稱,不謂維始終行事皆可准則也。所雲「一時儀表」,止在好學與儉素耳。本傳及魏略皆雲維本無叛心,以急逼歸蜀。盛相譏貶,惟可責其背母。餘既過苦,又非所以難郄正也。」「③亮有吞魏之志久矣,不始於此眾人方知也,且於時師出無成,傷缺而反者眾,三郡歸降而不能有。姜維,天水之匹夫耳,獲之則於魏何損?」
范縝:「比干之心,七竅列角;伯約之膽,其大若拳,此心器之殊也。是知聖人定分,每絕常區,非惟道革群生,乃亦形超萬有。」
陳普:「①國小民勞事已非,城狐不斬愈危機。卻屯已可擒鍾會,鄧艾無翎獨解飛。」 「②無德那堪力不任,重關如掌寇戎深。幽冥不系梟鍾會,猶有區區一片心。」
胡三省:「①維之智固足以玩弄鍾會於股掌之上,迫於時、制於命,奈之何哉!?姜維之心,始終為漢,千載之下,炳炳如丹,陳壽、孫盛之貶,非也。」「②屢敗而不止,為亡蜀張本。」
羅貫中:「天水誇英俊,涼州產異才。系從尚父出,術奉武侯來。大膽應無懼,雄心誓不回。成都身死日,漢將有餘哀。」
李贄:「又一孔明。」
黃宗羲:「主上以忠臣之後仗我,我所以棲棲不忍去也;今方寸亂矣,吾不能為姜伯約矣。」
王鳴盛:「①姜維志在復蜀,不成被殺,其赤心則千載如生.維之於蜀,猶張世傑、陸秀夫之於宋耳。」「②但譏其玩眾黷旅,以致隕斃,壽豈不知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
蔡東藩:「姜維才不逮諸葛,而欲與魏爭勝,連歲出師,致民勞苦,不可謂非失計。然如後主之昏愚,親小人,遠賢臣,就使維不伐魏,蜀亦寧能久存乎?況維聞魏人窺蜀,即表請遣將守險,而為一黃皓所誤,卒至魏兵三路,長驅直入;是咎在黃皓,於維無尤也。劍閣守險,鍾會屢攻不克,而鄧艾從陰平進兵,直趨涪城,諸葛瞻不依黃崇之議,讓敵深入,猝至戰死,是咎在諸葛瞻,於維亦無尤也。成都雖危,尚堪背城借一,後主寧從譙周,不從北地王諶,面縛出降,坐喪蜀土,是咎在後主,於維更無尤也。至大勢已去,維尚詐降鍾會,意圖規復,乃不幸失敗,一死謝國,維之報主,至矣盡矣!天不祚蜀,何維之足尤乎?」

⑩ 姜維在歷史上到底應該如何評價

近來多聽到有些朋友詬病姜維,說姜維窮兵黷武,剛愎自用,以連年的兵災禍亂了本就地寡人稀後漢蜀國,而且似乎就是姜維造就了蜀國的衰敗,姜維儼然成為了歷史的罪人,市面上為曹操、諸葛亮、劉備,甚至是奉先發難的人也不少,但是為之翻案的也是人才濟濟,而姜維卻被朋友們牢牢地套在了炮烙之上,我覺得這是十分不公平的,我們不能單一的看待一個歷史事件、一個歷史人物,一定要完整的系統的分析一個時代的發展,人物周邊的時、勢、事,才能明白整個歷史的脈絡。 姜維,字伯約,天水冀人也。建興六年因諸葛亮反間計,投奔於西蜀,諸葛亮擢升姜維為主管倉谷之事的倉曹掾,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當時的姜維只有27歲,可謂年少得志。而諸葛亮不知道為什麼對姜維更是另眼看待(可能是一直認為是自己的衣缽傳人的馬謖剛剛被斬吧):「忠勤時事,思慮精密,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這就是諸葛亮在與留府長史張裔、參軍蔣琬書中對姜維的評價,同時又示意留在朝中的重臣極力向劉禪推薦,以下文字足以說明「須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畢教軍事,當遣詣宮,覲見主上。」以諸葛亮顯赫的地位說了自然是要算數的,不久之後剛屆而立的姜維升為中監軍、征西將軍。諸葛亮對姜維如此的提拔重用,難免使得姜維有幸進之嫌,也很自然的被滿朝文武理解為諸葛亮的心腹,諸葛亮權傾朝野,上達天聽,當時自然是無人不服的。而姜維也的確顯示了他出眾的才能。但是這一切在十年後發生了變化。姜維降漢十年後,也就是建興十六年,諸葛亮星殞九丈原,隨後西蜀軍方高層發生了一場嚴重影響此後西蜀政治格局的巨變,「取辦一應軍戎節度」且曾深得劉備厚愛的長史,加綏軍將軍楊儀與百戰功高的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的魏延,本就是成水火的矛盾,終於爆發了!期間,還牽涉了另一個家世赫赫,卻並不得志的馬岱,自此原本以諸葛亮為核心的軍人集團,在核心人物去世短短數月間,因內部的權利爭奪而崩潰了。此次楊、魏之爭的勝利者表上的勝利者是楊儀,但是真正的勝利者恐怕是那些曾委身於諸葛亮軍人集團的統治下的文官集團,楊儀雖然誅殺了魏延,但是以他的威望不足以撐起原本風風火火的軍事集團,而新興的當朝權貴文官體制的代言人蔣琬、費禕確是緊緊地抓住了機會,「後軍師費禕以其言密奏後主。楊儀被廢為庶民,徙漢嘉郡。楊儀至徙處,又上書誹謗,辭指激切,朝廷於下郡收押楊儀。結果楊儀自殺,妻子還蜀」這就很能說明問題.但是從另一個方面,正是因為諸葛亮的遠見,使得西蜀並沒有在此時出現更嚴重的內亂,因為無論諸葛亮所領導的集團是文還是武,諸葛亮本身卻的的確確是一個文人,他審時度勢的選擇了自己的接班人,但是並不是姜維,而是他不能不選的蔣琬,實際上他不選蔣琬,在當時的政治格局上蔣琬也占據了上風。諸葛亮聰明的明為保舉蔣琬,實為推薦姜維的薦章,在其死後,得到了西蜀朝廷的認可。正是由於西蜀軍事集團的重大變化,軍人勢力極大削弱,但是三國鼎立的局面所帶來的國家安全問題依舊是西蜀上下最迫切要解決的問題,而西蜀的軍人集團中又有誰適合這個位子呢?資歷深的所剩無幾,而且能力不足,最重要的是對於文人勢力來講這樣的人是不容易控制的,那麼毋庸置疑資歷不深,有一定才能的姜維成為了最佳人選。於是姜維登上了新的西蜀高層政治群體的舞台「為右監軍、輔漢將軍,統諸軍,進封平襄侯」但是姜維真的可以被文人信賴嗎?無論是蔣琬還是費禕,都沒有把握,奇怪的現象出現了,延熙元年,姜維隨已升任武職的大將軍蔣琬住漢中。隨後蔣琬升任大司馬。姜維為司馬。延熙六年,姜維遷鎮西大將軍,領涼州刺史。延熙十年,姜維升任衛將軍,與大將軍費禕共錄尚書事,而姜維「每欲興軍大舉,費禕常裁製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這樣我們不難看出,用你的軍事才能,不給你軍事實權,這是文人勢力對待姜維的根本方法!直到諸葛亮死後十七個年頭,即延熙十六年,費禕去世,姜維才得以鬆了一口氣,但是似乎可以自主地做一些決策得姜維,並沒有諸葛亮「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資歷,首先是君主並不會像諸葛亮那樣言聽計從,其次軍人集團內部也並不平和的狀況我們也是可以想見的,還有就是朝廷中的言論極大的影響以及牽制,比如:「宦官黃皓等弄權於內,右大將軍閻宇與皓協比,而皓陰欲廢維樹宇。」,這樣「樹大招風」的姜維可以說舉步維艱,出於自保,不免有了避禍之心,不回成都,屯田避禍。 更重要的是姜維的重要建議,也很難上達天聽,比如:「六年,維表後主:「聞鍾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並遣張翼、廖化詣督堵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皓徵信鬼巫,謂故終不自致。啟後主寢其事,而群臣不知。」這使得鄧艾可以直搗黃龍,直接導致了蜀漢的最終滅亡。綜上所述,蜀漢的滅亡並不是姜維之過,姜維作為蜀漢最後一位大將軍也的確盡心盡力,只是蜀漢政治格局以及劉禪的不明是非導致了姜維的碌碌,更重要的是蜀漢後期政治整體的毀敗,也是重要因素,在最後一場戰爭中,面對宿敵開城投降的官員大有人在,甚至連皇帝劉禪也無心戀戰,這只能說西蜀真的氣數已盡了!而罪不在姜維!最後,我們來看看郤正對於姜維的評價,使我們對姜維其人有更加深刻的認知:「姜伯約據上將之重,處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資財無余,側室無妾媵之褻,後庭無聲樂之娛。衣服取供,輿馬取備,飲食節制,不奢不約,官給費用,隨手消盡;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貪厲濁,抑情自割也。直謂如是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談,常譽成毀敗,扶高抑下,咸以姜維投厝無所,身死宗滅,以是貶削,不復料擿,異乎《春秋》褒貶之義矣。如姜維之樂學不倦,清素節約,自一時之儀表也。」

閱讀全文

與歷史是怎麼評價姜維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