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評價一下水滸傳中的幾個人物「宋江」「武松」「李逵」「魯智深」「林沖」
林沖有一個突出的性格特點,是什麼?能忍,忍辱負重、忍氣吞聲、不敢反抗。
你想想看,一個八十萬禁軍教頭的軍官妻子,在光天化日之下,妻子被人家調戲,奇恥大辱,不能忍受的。所以他非常氣憤地去了以後,他把這個人、把調戲他妻子的人肩胛扳過來。這個地方有一句描寫非常精彩,怎麼寫的呢?就是「當時林沖扳將過來,扳著他的肩胛,卻認得是本官高衙內,先自手軟了」。「先自手軟了」這五個字非常值得注意,這不是簡單的、一般人物的動作神態的描寫,而是一下子挖掘到人的內心世界。所以小說寫林沖怒氣未消,知道以後,扳過來,先自手軟了。但是「怒氣未消,一雙眼睜著瞅那高衙內」。但是敢怒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打,他忍下了這口氣。這個小說寫得非常好,因為剛剛認識魯智深,大家好武,而且講義氣,新認識的結義兄弟。魯智深就帶著一幫潑皮來幫他打,結果魯智深來了以後,他把高衙內放走了。
但是魯智深就不買賬,魯智深怎麼說呢?有一段話是響當當的,跟林沖形成鮮明的對比。他說「你卻怕他本官太尉,灑家怕他甚」,我不怕。他說「俺若撞見那撮鳥時,且教他吃灑家三百禪杖去了。」你看,一個是忍辱怕事;一個是疾惡如仇。一個是自己受侮辱、受壓迫不敢反抗;一個是看見自己的朋友受壓迫,就不能忍受,這兩個人的性格形成鮮明的對比。
林沖上山的過程就是從能忍到不能忍、從懦弱到堅強、從屈辱到反抗,這么一個轉變過程。
李逵上山是最痛快的,宋江是最曲折的,魯智深是最爽朗的,爽朗跟痛快不完全一樣;李逵是最痛快,魯智深是非常爽朗,一點都沒有瞻前顧後,凄凄慘慘切切,那種情景一點沒有,非常爽朗、見義勇為、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主動地向統治階級出擊。軍官當不成就當和尚,和尚當不成就上山,非常爽朗。
武松
人物一出場的描寫,武松顯得並不光彩,一幅落魄的形象,他是因打架斗毆而躲避於柴進府上的。但在府中又因性情暴烈而不受歡迎,即使如柴進那樣廣納天下豪傑的仗義之人也開始對武松怠慢起來。這從武松在柴進府上後期的待遇可見一斑。此時很難從武松身上看到豪俠之氣的。
景陽岡打虎,武松這一英雄形象立時光彩起來,轉眼成為威震四方的英雄。而景陽岡打虎一節也將前文武松外形描寫所作的鋪墊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其間體現了武松剛勇豪爽,毫無畏懼的英雄氣概。
愛憎分明、敢作敢為的武松
靈台前憤斬潘金蓮,獅子樓怒殺西門慶.
報恩義助施恩,武松知恩圖報,疾惡如仇。
看透世事黑暗,武松走上反抗之路。
一頭失控的江湖怪獸—說李逵
在《水滸傳》中,李逵是作者著墨較多,性格較為鮮明豐滿的人物形象之一。對這位梁山革命隊伍的要將,歷來的評價較高,或認為他最具反抗意識,或認為他天真可愛,但筆者閱讀《水滸》數遍,對這位好漢實在喜歡不起來,一頭失控的江湖怪獸,這是筆者對他的整體印象.
首先是其流氓習氣。他出身農民,但沒有農民的厚道,一點都不天真,反而顯出一副無賴相,賭博、搶劫,與一般的地痞無賴沒有什麼區別。如果把搶別人的東西也率率真的話,李逵不過是不加掩飾表現了人性中丑惡的一面。
其實是其嗜血性。李逵作戰不能說不勇敢,在沖鋒陷陣時表現得十分勇猛,為梁山事業的發展壯大也算是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也要看到,李逵的作戰方式與他人不同,他經常是敵我不分,不分青紅皂白地用板斧一路砍過去,此舉固然對敵人的殺傷力不小,但在毫無目標的板斧之下也增加了許多無辜的冤魂.
再次是其奴才意識。從表面上看,李逵在梁山好漢中最具反抗精神,這有他的屢次反對招安為證。但是我們要看其反抗背後潛在的動機,雖然說李逵做事經常缺乏思考,率性而為,但在這件事上他恰恰是有著明確的目的、並不含糊。
自然,李逵的結局也是很有悲劇意味的,耐人尋味,如此一條勇猛剛烈的漢子沒有轟轟烈烈地戰死沙場,最後卻落得一個最窩囊不過的死法,而且還是死於自己最崇拜、最信任的大哥宋江之手,這無疑具有一種反諷的效果,應該說作者的這一處理方式,是很有深度的。
❷ 水滸傳 林沖和宋江 人物解析400字
林沖
在水滸傳里林沖早期的表現,無一不是逆來順受。但同時,他性格中也有忍辱負重的特質。他對下層百姓具有惻隱之心,是一個有正義感的將官,為人光明磊落、仗義疏財。他具委曲求全的忍耐性格、以牙還牙的報復心理、救弱濟貧的俠義氣概及謹小慎微的細致個性。
綽號豹子頭,東京人氏,原是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因其妻子被太尉高俅的養子高衙內看上,而多次遭到陷害,最終被逼上樑山落草。後火並王倫,尊晁蓋為梁山寨主。他參與了梁山一系列的戰役,為山寨的壯大立下汗馬功勞。
宋江:
宋江上樑山前是一位仗義英雄,義放晁蓋,當法與義發生矛盾時,宋江就不顧法度了。他對梁山的事業有一定的貢獻,他為了梁山好漢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殺了閻婆惜。宋江上樑山後,成為義軍的首領。受招安以後,宋江成為了一個朝廷的忠臣。他的思想是為國家出力,保人民平安。晁蓋死後,宋江將「聚義廳」改為「忠義堂」。
他為為三十六天罡星之首的天魁星。因私放晁蓋等人,被小妾閻婆惜捉住把柄,以至於殺了閻婆惜後連夜逃走,期間結交諸多英雄好漢,輾轉周折上了梁山。並曾帶兵征討祝家莊和高唐州。
(2)歷史怎麼評價宋江對林沖擴展閱讀
宋江和林沖的人物出身:
宋江排行第三,原籍為山東鄆城縣宋家村,江湖人稱「及時雨」,又號「呼保義」。因為他面黑身矮,人又喚他做黑宋江;又且於家大孝,為人仗義疏財,人皆稱他做「孝義黑三郎」。又且舞刀弄槍。
林沖是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有萬夫不當之勇,因生得「豹頭環眼,燕頷虎須」,人稱豹子頭。其妻子被太尉高俅的養子高衙內看上,而多次遭到陷害,最終被逼上樑山落草。後火並王倫,尊晁蓋為梁山寨主。他參與了梁山一系列的戰役,為山寨的壯大立下汗馬功勞。
❸ 對水滸傳中宋江的評價
《水滸傳》中最值得爭議的人物,就是宋江。
宋江有著不少值得表揚的優點,他對老太公很孝敬,對朋友很仁義,對國家很忠誠,等等,所有的這些,都符合我們所理解和信奉的人生美德。也正是這個原因,在梁山泊,幾乎所有的人都能夠接受他,以至於當天王晁蓋過世之後,他比較順利地成為眾好漢的頭領。這既是歷史給予他的機遇,也是他一直以來積德和努力的結果。說得好聽一點,叫做「順乎民意」。
但是宋江也有很多局限,從前對宋江的批判,曾經把問題歸結到他的「投降」。這個觀點,我不太同意。就政權關系來說,他的行為是一種「投降」。因為他屬於農民軍的陣營,而皇帝所代表的陣營,是屬於貴族地主階級的。特別是他率領眾兄弟攻打方臘,以一個農民軍的力量,剿滅另一個農民軍的力量,這確實也涉及到階級立場的問題。但是,就宋江一貫的思想特點來說,他好象並沒有把自己作為「農民階級」,他始終關注「替天行道」,其中的「天」代表著一種「血統」的延續,說得具體一點,他關心的是「國家」而不是「政權」。按說,以他的軍事實力,殺到開封「奪了鳥位」是有可能的,但是最終這個「血統」的觀念約束著他,使他做出最後的決策。這里的這個「血統」,其實就是他眼中和心中的「國家」。
宋江的局限,其實很昭然。他接受招安,完全是主動的自覺的行為。他的出發點正象他一直念叨的那樣,要給眾兄弟找一個光明的出路。事實上,他的眾兄弟有多少人「稀罕」這樣的「光明的出路」呢?林沖嗎?柴進嗎?盧俊義嗎?花榮嗎?還有本來就生活在底層的阮氏兄弟、李逵等人嗎?可以說,幾乎沒有人稀罕著這所謂的「光明的出路」,而真正需要這「光明的出路」的人,最典型的只有宋江一個人。可是他的結局怎樣呢?從早年的一個押司,到後來的被封為州官,也就那麼一回事兒,還不如他做梁山頭領的地位高。而作為一個押司出身的宋江來說,從押司到州官,也許已經就是一個「光明的出路」啦。按說,宋江很心安理得啦。
宋江的感受,暫且不評。就說宋江為了這個所謂的「光明的出路」,究竟付出了多大的代價。108將損失大半,害死了這么多的自家弟兄,這是其一;剿滅了階級兄弟,偏離了作為「階級」的感情,這是其二。也許還有其三、其四。從綜合績效來看,宋江的行為是得不償失的虧本行為。也許,他這樣做,維護了他內心深處的「國家」和「血統」,但是這樣的一種信念,是不是純粹的高尚,或是純粹的自私,在那個特定的故事中,還真的值得討論。
宋江有他好的一面,也有他不好的一面。評價一個人,就是要全面地看。我也歌頌宋江的不少美德,但是,在歌頌和表揚他的同時,我說,他在一些事情上,其實也是自私的。而且,這種自私,是建立在損人的前提下的,這種行為,有點令人不齒。
❹ 關於宋江,林沖,李逵的人物評價,各1500以上,謝謝
宋江:他對待父母,講究孝道。他仗義疏財,扶危濟困。喜歡做好事、願意做好事的熱心人。
林沖:正面評價忠厚老實、武藝高強、臨危不亂、忍辱負重、隨遇而安、仇憎分明
反面評價懦弱隱忍
李逵:李逵是中國古代小說《水滸傳》中的一個人物,外號「黑旋風」,排梁山英雄第二十二位,是梁山步軍第五位頭領。為人心粗膽大,率直忠誠,仗義疏財。
【簡短版】
❺ 宋江 林沖
林沖是被宋江毀掉 《水滸傳》中,林沖作為梁山的三朝元老,講義氣,重感情,勇猛無敵,所向披靡,堪稱梁山之魂。然而,這樣一個靈魂人物卻為梁山老大宋江所不容。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林沖的元老身份很讓宋江感到忌憚。林沖主導了兩次梁山老大的更易。當晁蓋一幹人等上山後,林沖覺得晁蓋這個當過村長的幹部更適合當梁山的老大,而王倫只是個白面書生,心胸狹窄,鼠目寸光,會阻礙梁山事業的發展。林沖當機立斷,手刃王倫,把晁蓋推上了第一把交椅。後來,晁蓋不幸戰死,又是林沖打頭,請更有才能更適合當老大的宋江坐第一把交椅。可以說,在梁山兩次大變革之際,林沖都發揮了主導性作用。然而,沒有一個老大會待見這樣一個連自己老大都敢殺敢換的人。 其次,林沖的思想和宋江相沖突。宋江坐上樑山第一把交椅後,對梁山進行了新一輪改造。宋江想招安,可林沖極力反對,因為他和高俅有不共戴天之仇,他對朝廷深惡痛絕。如果是林沖一個人反對招安倒也罷了,可怕的是,以林沖為核心,在梁山上形成了一股反對招安的思潮,這裡面有阮氏三雄,有劉唐,有武松,有魯智深,也有李逵。這讓宋江很不好過。所以,宋江很不喜歡林沖。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林沖在水泊梁山的派系斗爭中沒有附和宋江。梁山上最大的派系爭斗當屬宋江和晁蓋之爭。對於二人的明爭暗鬥,林沖當然是洞若觀火,他的心情極為復雜。晁蓋是他親手推上去的老牌大哥,他和晁蓋共事的時間比較長,有很深的感情。而宋江呢,明顯比晁蓋更適合當梁山的老大,而且宋江在梁山上已經形成了壓倒性的個人勢力,似乎宋江取代晁蓋已經是大勢所趨。林沖看透了這個形勢,卻沒有及時表態,沒有及時站隊。他不偏不倚,不卑不亢,想保持中立的身份。不管是誰召喚,只要是為了梁山大業,他都拚命向前。因此,當晁蓋決定親自下山攻打曾頭市,第一個點了林沖的將,林沖去了,而且在戰場上全力投入,奮力廝殺。他既不像其他頭領安坐山上不願意隨晁蓋下山,為晁蓋出力,也不像呼延灼、徐寧、楊雄、石秀等人,雖然被點了將下山參加戰斗,可戰場上打著打著就找不著人了,純粹是去應景,這才導致晁蓋中箭,不治身亡。 林沖的這一行為讓宋江很是惱火。他很想辦了林沖,可林沖資格老,功勞大,一時又不好辦掉。怎麼辦?宋江是玩人的高手,他覺得可以玩一玩林沖。怎麼玩?氣他。所以,在宋江親自率隊攻打曾頭市為已故晁老大報仇時,故意不帶林沖,將他留在梁山看家。這樣一個大仗不讓林沖參加,對每次戰斗都沖鋒在前的一流戰將來說,那是一種羞辱。對於這種羞辱,林沖有氣,但也只能接受,默默地忍了。 按理說,以林沖的資歷,即使進不了梁山組織的「常委會」,排名也應該在前五位吧。一直以來也都是這樣。可自從林沖跟隨晁蓋下山征討曾頭市而且賣力拚殺後,宋江對他就越來越不看好了,以至於關勝上山之後,林沖排名退了一步,屈居大刀關勝之後。關勝這個初來乍到的投降派何以排名到梁山泊第五?他對梁山事業發展有什麼貢獻?難道就是因為他是關二爺的後代?非也。那是宋江有意抬舉他。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打壓,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抬舉。宋江抬舉關勝是為了打壓林沖。在梁山上,也只有出身高貴又武藝絕倫的關勝可以打壓林沖。這當然也讓林沖很憋屈。 宋江三敗高俅之後,將高俅捉上山,好酒好肉款待,還向他下跪行禮。林沖看到這一幕是何感想?仇人就在身邊,卻不能殺之。林沖心中那股怨氣該有多大?是可忍孰不可忍!可是,林沖忍住了。他只能打掉牙往肚裡吞。這是誰造成的?宋江。 在征討方臘的戰斗中,林沖基本上是跟著老二盧俊義打仗,宋江有意疏遠了他。在一個組織里,不被老大信任、看好,反被老大打壓防範,扔到一邊,對一個有血性的人來說是一件多麼憋氣的事情。 林沖最後是怎麼死的呢?不是戰死,也不是正常死亡。書上說他是在宋江大軍平定了江南方臘起義之後,不小心感染了風疾,癱瘓而死。像林沖這樣武藝精湛的猛將身體素質那麼棒,何以感染風疾而癱瘓呢?只有一種解釋是合理的:林沖心裡一直窩著一股火,郁悶,壓抑,憤怒,怨恨,如此種種不良情緒交織在一起,氣大傷身,久而成疾,林沖是被活活氣死的。那麼,是誰給林沖氣受的呢?上樑山之前,是高俅之流;上樑山之後,有王倫那廝。然而,給林沖最多氣受,足以致其死命的人顯然是宋江。 來源:龍門陣
❻ 宋江和林沖的人物形象分析~以及梁山起義招安的結果
宋江形象分析
自從《水滸傳》問世以來,一直對宋江的評價褒貶不一。宋江是《水滸傳》中最復雜的人物形象,也是最經得起琢磨的一個人物形象。他是陰險奸詐,還是忠義兩全?是道貌岸然,還是江湖好漢?
宋江的綽號
《水滸傳》里邊的每一個英雄好漢,基本上只有一個綽號。宋江卻有四個綽號:黑宋江、孝義黑三郎、及時雨、呼保義。而他每一個綽號,都表現了他在這個方面的特點,也表現出了這個人物的復雜性。
《水滸傳》第18回:
那押司姓宋,名江,表字公明,排行第三,祖居鄆城縣宋家村人氏。為他面黑身矮,人都喚他做黑宋江;又且於家大孝,為人仗義疏財,人皆稱他做孝義黑三郎。……自在鄆城縣做押司。他刀筆精通,吏道純熟;更兼愛習槍棒,學得武藝多般。平生只好結識江湖上好漢,但有人來投奔他的,若高若低,無有不納,便留在莊上館住,終日追陪,並無厭倦。若要起身,盡力資助,端的是揮霍,視金如土。人問他求錢物,亦不推託;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難解紛,只是周全人性命。……以此山東、河北聞名,都稱他作及時雨。
呼保義 第四個綽號就是「呼保義」。呼保義這個詞,一直到今天,大家都無法把它解釋清楚。有一種解釋說,保義是南宋時候武官的一個稱呼,叫保義郎。另外一種解釋,說「保」,就是保持的保;「義」就是忠義的義,「保義」即保持忠義,呼的意思,就是大家都那樣叫他。大體上說,呼保義這個詞實際上講的是宋江對待國家的態度,對待朝廷的態度,對待皇帝的態度。
對宋江的第一個角度的理解:
《水滸傳》第18回宋江剛出場的時候,就對他有一個全面的介紹。他是世代務農,世世代代種地,守一些田園過活。自幼攻讀經史,受到傳統的文化教養。更主要的一點就是他所從事的職業。他在縣衙里邊當一個押司。所以從他的家境出身以及所受的文化教養和所從事的職業,我們可以判斷,他的家境出身使他有一定的正義感,他的職業養成他處事謹小慎微,隨機應變的習慣,也培養了他喜歡玩弄權術的手段。這是我們對宋江的第一個角度的理解。
對宋江的第二個角度的理解:
第二,宋江到底是仗義的英雄?還是國家的忠臣?我們可以從他上樑山之前和上樑山之後的幾件事來分析一下。上樑山之前,他為了自己的心腹兄弟,私放晁蓋。並且為了怕事情暴露,殺死閻婆惜。從這些事情上來說,我們可以說宋江是一個仗義的英雄。那麼上樑山之後,他就變成了一個義軍的首領,他領導梁山兄弟的幾次戰役,都充分顯示了他的指揮和組織才能。而在受招安之後,他就變成了一個國家的忠臣。他把梁山的堂名由原來的「替天行道」改為「順天護國」,這是一個國家的忠臣才有的行為。所以說無論我們以怎樣的主觀情感對宋江或褒或貶,或愛或恨,都不能否認他是中國古典文學人物畫廊里一個成功的藝術形象。
(二)、林沖形象分析
《水滸傳》寫人物的性格特點,有生活的依據,而且能夠隨著生活矛盾的發展,他的性格要產生變化。《水滸傳》寫林沖的性格轉變,寫得非常出色,有根有據。他為什麼要變化?什麼時候變化?都是從生活出發,這是《水滸傳》的現實主義。
《水滸傳》中,林沖有一個突出的性格特點:能忍,忍辱負重、忍氣吞聲、不敢反抗。一般的小說,要充分地理想化的寫一個正面人物,往往一開始就要寫他的優點。但是《水滸傳》不一樣,林沖在《水滸傳》里邊是個響當當的英雄,了不起,作者是熱烈地歌頌他的。可是一出場就寫他的弱點,寫他性格里邊的弱點,不好的一面,就是能忍,忍辱負重、忍氣吞聲。
「忍」之一:
一個八十萬禁軍教頭,在光天化日之下,妻子被人家調戲,奇恥大辱,不能忍受的。所以他非常氣憤地去了。「當時林沖扳將過來,扳著他的肩胛,卻認得是本官高衙內,先自手軟了」。「先自手軟了」這五個字非常值得注意,這不是簡單的、一般人物的動作神態的描寫,而是一下子挖掘到人的內心世界。所以小說寫林沖怒氣未消,知道以後,扳過來,先自手軟了。但是「怒氣未消,一雙眼睜著瞅那高衙內」。但是敢怒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打,他忍下了這口氣。小說在這里寫得非常好,寫出了人物內心的活動。
林沖與魯智深此時的比較:魯智深就不買賬,魯智深有一段話是響當當的,跟林沖形成鮮明的對比。他說「你卻怕他本官太尉,灑家怕他甚」,「俺若撞見那撮鳥時,且教他吃灑家三百禪杖去了」。一個是忍辱怕事;一個是疾惡如仇。一個是自己受侮辱、受壓迫不敢反抗;一個是看見自己的朋友受壓迫,就不能忍受,這兩個人的性格形成鮮明的對比。
「忍」之二:
接下來還是寫林沖想苟安,忍。但想苟安也不能苟安,想忍也忍不下去。所以小說接著寫高衙內又收買了陸謙,讓陸謙把林沖的妻子騙到他家裡面樓上。林沖得知後,「拿了一把解腕尖刀」,「徑直奔到樊樓,前去找陸虞侯」。他拿起這個解腕尖刀不是去找高衙內,而是去找陸謙。也就說,林沖已經開始反抗了,但是他反抗的程度和范圍有限。應該找高衙內,這里大概有兩個意思。第一,還是怕高衙內,不敢惹他。前面說了,權且饒他這一次。這是第二次了,他又忍讓了;第二,這是寫林沖重義。就是說陸謙是林沖的結義兄弟,背信棄義,不講義氣的人林沖是最痛恨的。講義氣是林沖性格當中非常美好的東西,很寶貴的東西。這是他以後能夠轉變,而且轉變以後革命性非常強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忍」之三:
林沖發配滄州以後,還是能忍,還是忍辱負重。小說這里寫得非常精彩,他臨走之前寫了一封休書。這紙休書我覺得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寫出林沖的善良,他替妻子考慮得很周到;另一方面也寫出他能忍的性格,也天真幼稚。你以為寫了一紙休書以後高衙內就不來了?照樣來。所以這些地方,一方面寫出他的善良,引起讀者對他的同情,另一方面,引起讀者對於罪惡勢力的更加憎恨。
「忍」之四:
刺配滄州,有一個情節:押監他的兩個差人董超、薛霸,一路上虐待他,用燙水讓他洗腳,連讀者都不能忍了,他還是「忍」,後來走到野豬林,就是董超、薛霸受高俅、高衙內之託付要殺害林沖的地方。到這個時候了,而林沖一點都沒想到可能要殺他(武松到飛雲浦就已想到差人要殺他),你要捆就捆吧。換成另外的人,像魯智深也好、李逵也好,在這種情景下絕不會這樣說。魯智深救下了他,要殺兩個公人,林沖極力阻擋。這時他還是忍,不想反抗。
「忍」之五:
到滄州牢營不久,他從李小二口中得知來了幾個「尷尬人」,於是買了一把解腕尖刀,街上尋了幾日不著,「心下且自慢了」,又「忍」過去了;
滄州牢營安排他到草料場,這是個陰謀,林沖渾然不知,還打算「待天晴到城中換個泥水匠修補」,「神明庇佑,改日來燒紙錢」。還以為給他一個好的差事,到那兒去過得比較安穩。最後火燒草料場,他在山神廟裡面聽見陸謙他們三個人說話,要把他的骨頭揀回去到高俅那兒去領賞。這時林沖滿腔怒火一下子爆發出來,打開山神廟的門出去把幾個人殺了,然後造反上山,由此就實現了徹底地轉變。
小結:林沖走的道路是非常艱苦,林沖走了一個很漫長的、很艱苦的道路。作者寫林沖的轉變,它是有很多伏筆,譬如說他和陸謙是好朋友、結義兄弟,但是後來陸謙害他了,那麼他就曾經跟陸謙講:「賢弟不知,男子漢空有一身本事,不遇明主,屈沉在小人之下,受這般腌臢的氣」。也就說,就是他在統治階級的壓迫之下,滿腔不平之氣。這個滿腔不平之氣,就是林沖能夠一步一步向前邁進,最後實現了思想轉變,造反上山的基礎。他雖然是一個八十萬禁軍教頭,是個中級軍官,但是他一出場就是被壓迫的。所以雖然是統治階級里邊的人物,但是他所處的地位和廣大被壓迫的人民群眾有相通之處,這是他能夠轉變的一個基礎。林沖能忍,寬容了壓迫他、侮辱他的人,但是他的對手可沒有放過他。一計不成,又生一計。那個社會的黑暗勢力、罪惡勢力,不斷地向他緊逼而來,所以他非常不滿的胸中,有一腔不平之氣的。
、《水滸傳》中招安的歷史背景
招安是《水滸傳》的重要情節之一,它不僅對表現主人公宋江的性格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還是表現主題的關鍵,要論清受招安的原因及招安的悲劇結局,首先要搞清《水滸傳》中招安的歷史背景。《水滸傳》是在元末明初的現實背景下,由作者施耐庵在前人的基礎上創作出來的,其中故事的情節是以北宋末年的歷史為背景的。這種復雜的情況告訴我們,不能簡單地把《水滸傳》中所反映的生活歸結為北宋末年的歷史真實的現實生活,而應聯系明代的現實生活來認識《水滸傳》中所反映的封建時代的社會生活。而且,作為文學作品,其中所描寫的生活圖景又是社會現實在作家頭腦中反映的產物,因此,認識《水滸傳》所反映的生活,也不能離開作家的世界觀。只有這樣,才能正確分析《水滸傳》所反映的現實生活圖景的本質特點。
宋江起義發生在北宋末年。由於北宋末年政治日漸腐敗,統治階級對外妥協,對內大肆搜刮,殘酷壓迫和剝削廣大人民,造成日益尖銳的階級矛盾。宋徽宗(趙佶)即位後,更是大興宮室,浪費無度,創花石鋼,勞役繁興,加之水旱自然災害的侵擾,人民無法生活,相繼發生了宋江和方臘等起義。農民起義雖然被鎮壓,但卻流傳了起義的故事。而北宋政權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變得更加衰弱,終於被女真人佔了汴京,落得一個可恥的下場,宋徽宗和宋欽宗也被俘虜,被帶到金國北方的老地去。
南宋建立後,諞安江南,並沒有抗金的決心,而且重用投降派秦檜,殺害主戰派愛國將領岳飛,殘酷鎮壓農民起義,也是一個腐敗的政權。但是面對半壁江山為金國所蹂躪,民族矛盾成為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時,許多農民起義開始轉變斗爭的方向,出現了從「反王」到「勤王」的趨向。一些原來因反階級壓迫而起義的農民義軍與新起的義軍,把斗爭方向迅速地轉到抗金方面來,或接受了宋的招安,或表示願與宋聯合抗金。這是新的政治形勢下出現的農民起義的新情況。
南宋政權勾結蒙古勢力消滅了金國,而自己卻在1279年被蒙古滅亡。於是蒙元的異族統治在中國的大地上造成了更加黑暗的政治局面。蒙元不僅殘酷地鎮壓了漢民族的反抗,而且採取民族歧視的政策進行統治,使廣大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這樣的統治並不能維持長久,元末相繼發生了聲勢浩大的反對蒙元統治的農民起義,朱元璋終於在農民起義的基礎上於1368年推翻了元朝統治而建立了明王朝。
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後,徹底背離了農民起義的路線,而實行大權獨攬的中央集權的統治。他一方面採取一些恢復生產,緩和階級矛盾,令民休養生息的措施,一方面又虐殺功臣,造黨獄,抄殺不為君用的封建文人。造成明初極為嚴峻的政治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