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王氏在歷史上人物都奉獻了什麼

王氏在歷史上人物都奉獻了什麼

發布時間:2022-06-08 02:10:27

㈠ 王氏歷史上的重要人物及他的偉大事跡

王 詡:戰國蘇秦、張儀的老師,人稱"鬼谷先生"。 王 翦:秦代名將,為秦始皇平定趙、燕、蘇、荊諸地,立下赫赫戰功。 王實甫:元代著名戲劇家,其最傑出的作品《西廂記》,在中國戲曲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王 充:東漢唯物主義哲學家,是一位無神論者。 王昭君:西漢元帝時宮女,為人正直賢貞,因不願賄賂畫工毛延壽,入宮數年不見帝,竟寧元年請嫁出塞,與匈奴和親。 王羲之:東晉書法家,山東琅琊臨沂人,獨創圓轉流利的書法風格,被後人奉為"書聖"。 王 勃:絳州龍門人,著名文學家,為"初唐四傑"之一。其成就最高以一篇《騰王閣序》露絕世才華。 王安石: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江西撫州人。他主張"變風俗,立法度"實行變法。其散文以雄健峭拔著稱。 王震,中國現代軍事將領,政治家。 王陽明,明代心學家。 王夫之,唯物主義哲學者。 王姓的來源和演變(轉自王姓一家人) 構成漢族王姓主要有四大來源:子姓、姬姓、媯姓和外族改姓。 第一支源出子姓。商朝末年,紂王的叔父比干與箕子、微子一起被稱為商末"三仁"。紂王荒淫無道,比干多次犯顏強諫,反遭殺害。其子孫因為是王子的後裔遂以王為氏,子姓王氏的歷史有3100年。歷先秦、至漢唐,子姓王氏一直居於河南地區,形成著名的汲郡王姓望族,後來散播到甘肅、山東、河北和山西等地。 第二支系自姬姓。周武王滅商,定都鎬,史稱西周。傳21世至周靈王(公元前571一前545年在位),國都成周,即今河南洛陽,已是東周時代。周靈王之子太子晉,也稱王子晉或王子僑,因直諫而被廢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職,時人因其是王族的後代便稱其為"王家",從此,這支族人遂以王為氏。至第八代孫王錯拜魏國將軍,這支王姓重新貴顯。先秦時期,這支王姓一直活躍於河南洛陽一帶。秦末漢初,秦朝武城侯王離之子王元和王威,為避戰亂分別涉遷到山東琅琊和山西太原,最終發展成天下最著名的琅琊和太原兩大王姓望族,是王姓中最大群體。姬姓王氏至少有2600年的歷史。 姬姓王還有三個分支。周武王之弟畢公高封於畢國,春秋時其裔孫畢萬為晉國司徒,功高位重而封於魏,戰國時魏、韓、趙三家瓜分晉國。後裔中最有威名的是戰國時代"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魏無忌。秦滅魏後,魏無忌之孫魏卑子逃入山東泰山,漢初,魏卑子奉詔進京做官,封為蘭陵君。當時因其是王家之後,稱其族為"王家",從此以王為姓。這支姬姓王氏大約有2200年的歷史。 另一分支源出春秋初周平王之後。周平王在位51年(公元前770一前720年),太子早夭,周平王死後,由其孫姬赤繼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奪了王位,史稱周桓王。姬赤出奔晉國,子孫以其曾為王者而改姓王。一直到唐朝,這支姬姓王一直生活在山西臨猗一帶。史稱河東猗氏王姓,也有2700年的歷史了。 再一分支為東周考王(公元前440一前426年在位)的胞弟桓公揭之後,桓公揭封於王城,古城在今洛陽王城公園。其封地雖小但處於東周王城的西部,史稱其為西周桓公。國亡之後,子孫遷到河南伊川和臨汝,以居王城改姓王,後來稱為王城王氏。這支王姓也有2400年的歷史了。 各姬姓王是王姓的最大的組成,據估計全國有家譜的王姓90%出自姬姓王。 第三支源自媯姓。奉虞舜為祖先的媯姓王是王姓中重要的一支。戰國七雄之一齊國為秦所滅,秦末項羽封齊王田建的長孫田安為濟北王,隨後項羽為劉邦所滅,田安也隨之失去了王位,子孫遂改田姓為王姓。這支王姓以北海和青州為郡望,一直以山東原齊國的土地為活動領地,也有2300年的歷史。 第四支源自外族。王姓大家族中融入了大量的外族的血液,最著名的外族用王姓的有:漢時匈奴人,西羌鉗耳氏族,南北朝高麗拓王氏族,鮮卑族烏九人,隋唐時西域月支國胡人,唐朝回紇族阿布思氏族,契丹人,金時女真人完顏氏、耶律氏、夾谷氏,北宋西夏國黨項人,元時蒙古人,清時滿洲八旗完顏氏、伊喇氏等氏族。這些外族王姓隨著時間的推延多數同化為中國北方的漢族王姓。

㈡ 關於王姓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一、王實甫

王實甫,公元1260年-1336年,大都,即今天的北京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興。王實甫與關漢卿齊名,為元代著名戲曲作家,著有雜劇十四種,現存《西廂記》、《麗春堂》、《破窯記》三種。其中,尤以《西廂記》達到了元代戲曲創作的高峰,有人甚至將其與《春秋》並論。

成就影響

王羲之自幼愛習書法,由父王曠、叔父王廙啟蒙。七歲善書,十二歲從父親枕中竊讀前代《筆論》。王曠善行、隸書;王廙擅長書畫,王僧虔《論書》曾評:「自過江東,右軍之前,惟廙為最,畫為晉明帝師,書為右軍法。」王羲之從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書學熏陶。學者黃錦祥稱頌王羲之:「書聖書跡,神韻超逸,歷久彌珍!」當代留美書法新秀劉鐸曾贊嘆:「好字唯之(之,王羲之)」。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王羲之

㈢ 王氏歷史上有哪些名人

王氏歷史上的名人包括王詡、王翦、王陵、王昭君、王莽、王霸、王充、王允、王潛、王敦、王導、王羲之、王猛、王獻之、王世充、王勃、王之渙、王昌齡、王維、王忠嗣、王仙芝、王建、王審知、王審琦、王重陽、王應麟、王實甫、王冕、王蒙、王守仁、王錫爵、王士禎、王國維、王正廷、王若飛、王耀武、王樹聲、王淦昌、王震、王大珩、王安石、王夫之等

1、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謚文,又稱王文公。臨川(現撫州)人。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也是著名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文長於說理與修辭,善用典,警辟精絕,風格或遒勁有力,或情韻深婉。1069年任參知政事始,推出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和募役法等政治變法對宋初社會經濟具有深刻影響,被列寧譽為「中國十一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

㈣ 王姓的歷史名人

在中國百家姓中,「王姓」是第二大姓,僅次於李性,據人口普查結果,王姓人口佔全國總人口大約7.41%,大概8900萬人。王姓的歷史名人,比如說,"書聖王羲之。"

書聖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祖籍琅琊(今屬山東臨沂),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

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王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他的書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苑。

唐代的歐陽詢、虞世南、諸遂良、薛稷、和顏真卿、柳公權,五代的楊凝式,宋代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這些歷代書法名家對王羲之心悅誠服,因而他享有「書聖」美譽。

㈤ 王氏歷史上有哪些名人你知道嗎

王氏歷史上的名人有王莽和王安石等。在百家姓中,趙,錢,孫,李,周,吳,鄭,王。,姓排在前列,而作為中華五大姓,李,王,張,劉,陳之一的王姓也是一個人數較多的姓氏,那麼今天來了解一下,王氏在歷史上都出現過哪些名人呢?這些名人有什麼樣的事跡,做出過什麼樣的貢獻呢?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除了王安石和王莽,王氏名人還有書法家王羲之,詩人王翰,王之渙,王勃,王昌齡,王維等人,可以說歷史上的王氏名人相當多,他們都在不同領域為社會發展作出了貢獻。

㈥ 王姓的名人

1、王昭君

王昭君(約公元前52年—公元前19年),名嬙,字昭君(一說昭君非表字),乳名皓月,西漢南郡秭歸(今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人,與貂蟬、西施、楊玉環並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

晉朝時為避司馬昭諱,又稱明妃、王明君。



2、王維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

王維出身河東王氏,於開元十九年(731年)狀元及第。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受偽職。長安收復後,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王維參禪悟理,學庄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書畫特臻其妙,後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存詩400餘首,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

3、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宋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出生於臨川軍之新淦縣(今江西新干縣),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慶歷二年(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歷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郁然病逝於鍾山,追贈太傅。紹聖元年(1094年),獲謚「文」,故世稱王文公。

王安石潛心研究經學,著書立說,創「荊公新學」,促進宋代疑經變古學風的形成。在哲學上,他用「五行說」闡述宇宙生成,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其哲學命題「新故相除」,把中國古代辯證法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在文學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充分發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於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豐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其詞寫物詠懷弔古,意境空闊蒼茫,形象淡遠純朴,營造出一個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

4、王莽

王莽(前45年12月12日—公元23年10月6日),字巨君,魏郡元城委粟里(今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 )人,西漢權臣, 新顯王王曼第二子、西漢孝元皇後王政君侄,篡奪漢朝皇位,是「新朝」開國皇帝,公元9年1月15日至23年10月6日在「真皇帝」位。

王莽原為西漢外戚王氏家族重要成員,古史學家大多以「正統」觀念-認為「其(人)雖謙恭儉讓、禮賢下士,實則沽名釣譽」。在朝野、素有威名。西漢末年,在漢哀帝早亡、皇權旁落的情況下,王莽乘機竊取漢朝大權。初始元年十二月癸酉朔(公元9年1月15日),王莽代漢建新,建元「始建國」,建丑正(改漢歷十二月為正月),宣布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制」。

王莽統治期間,天下大亂。地皇四年(公元23年)秋九月二十三日,更始軍攻入長安,十月三日庚戌(公元23年10月6日),王莽死於亂軍之中,新朝滅亡。王莽共在位15年,享年69歲,而新朝也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短命朝代之一。

5、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一說321—379),字逸少,東晉時期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

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李志敏評價:「王羲之的書法既表現以老莊哲學為基礎的簡淡玄遠,又表現以儒家的中庸之道為基礎的沖和。」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㈦ 王姓起源於哪一個時期,歷史上的王姓名人有哪些

王姓起源於東周時期

姬晉為王姓始祖。

王姓,主要源自姬姓,部分源自子姓、媯姓和少數民族改姓。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王姓歷代名人2360名,占總名人數的5.19%,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一位;王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6.86%,排在第一位;王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5.37%,排在第一位;王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的5.89%,排在第一位。

歷史上,王姓皇後多達36位。這樣累代帝後之族,在中華姓氏中僅此一姓。王家的36位皇後是西漢至明朝12個王朝32位皇帝的配偶,又是16位皇帝及4位太子、6位王爺、15位公主的生母。

此外,王姓在東漢至隋唐末年,還有92位宰相,其中西漢2人、曹魏1人、西晉3人、東晉22人、南朝宋19人、齊15人、梁及後梁23人、陳11人、北魏4人、唐朝4人。這也是各大姓氏中絕無僅有的現象。

知名人物:

王詡,又名鬼穀子

王翦 ,秦國著名軍事家

王陵 ,西漢右丞相

王昭君,四大美女之一

王莽,新朝開國皇帝

王充,東漢哲學家,思想家

王粲,東漢建安七子之一

王導,東晉政治家、書法家

王羲之, 東晉書法家

王獻之,東晉書法家

王猛,前秦政治家、軍事家

王勃,初唐四傑之一

王維,唐朝詩人、畫家

王昌齡,盛唐邊塞詩人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學家

王重陽,全真教始祖

王實甫,元朝戲曲作家

王守仁,明朝文學家、哲學家

王若飛,無產階級革命家

王爾琢,無產階級軍事家

王樹聲,十大將軍之一

王耀武,國民黨高級將領

王稼祥,中央政治局委員

王淦昌,兩彈一星元勛

王震,國家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

王近山,公安部原副部長

王進喜,石油工人代表

王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岐山,國家副主席

王毅,國務委員,外交部部長

王家衛,香港電影導演、監制、編劇

王傳福,比亞迪集團董事局主席

王祖賢,中國台灣演員

㈧ 王氏的由來姓王的名人故事

其起源有五: 1、出自姬姓,形成於西周時期,祖先是周文王,具體始祖是周靈王之子太子晉。周文王是黃帝直系,周 文王
朝第一位國王,太子晉為周文王22世孫,在位二十七年的周靈王是東周時期一個平庸的帝王,但太子晉卻口碑極佳,溫良忠厚,聰明博學,年紀較輕就開始以太子的身份輔佐朝政。師曠是春秋時代著名的音樂家,晉平公派他晉見太子晉時,曾與他探討君子之德,太子晉聯系舜、禹、周文王、周武王的作為,精闢地闡述了自己的理解,使得曾經勸說晉平公治國要以「仁義為本」的師曠心悅誠服。後來太子晉與周靈王在治洪策略上發生分歧。忠言逆耳,也許是太子晉的批評過於尖刻了吧,周靈王一怒之下將太子晉廢黜為庶人。太子晉被廢黜後,內心的苦悶可想而知,不到三年,就抑鬱而終。太子晉去世後葬河南省偃師市緱氏山。娶楊氏國郡夫人。 其子宗敬為司徒,時人號稱王家,因以為氏。 姬姓這支王氏有周武王的弟弟畢公高的後代、周平王太孫赤的後代等等。 周初時封畢公高於畢,為公爵,故史稱為畢公高。春秋時,其裔孫畢萬自畢國出奔晉,為司徒,並被分封於魏,傳至魏文侯斯,與趙、韓三國瓜分晉國。公元前225年為秦所滅,其子孫四散,因是王者之後,也都被稱為王家。其後代子孫因故散居京兆、河間一帶。另有春秋時魏獻子之後。如信陵君魏無忌,避難於泰山,至西漢入朝,被封為蘭陵君。其後自謂出自王公顯貴之家,易姓王氏。 周平王太孫赤之後,平王在位五十多年,他的太子濁父先他而死,濁父子名赤,是周桓王的胞兄。平王去逝後,赤繼承王位,但因勢力不如胞弟強大,不久便被推翻,他不得已出奔晉國。其子孫也因是王者之族,以王為姓,是為山西王氏。另戰國末年西周桓公揭之後人,為紀念被秦滅後的原居住地王城,分別以王為姓。 另有爵位與官職兩字氏的簡化而來,有王子姓(周大夫王子狐)、王孫姓(周大夫王孫滿)、王官姓(晉大夫王官無地)等等。其後多簡化為「王氏」。 2、媯姓王氏,媯姓王氏為古帝王虞舜之後,居於北海、陳留一帶,因出古君王後裔,世為王姓。另有出自田姓的王氏,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為齊國君主,史稱「田氏代齊」,八世被秦國所滅,其子孫被廢為庶民,其中一支自認為齊國王族,遂以王為姓。 3、子姓王氏,是成湯的後人。殷末,王子比干,為紂王的叔父,因勸諫紂王被殺,葬於汲郡,其子孫因源出王族之故,改姓王氏。 4、 賜姓、改姓王氏,燕太子丹之後西漢末年,王莽建立新朝稱帝。燕太子丹玄孫名嘉,上獻符命,為王莽所寵,賜姓王氏,與帝王同姓。又新朝始建國二年(10年)下詔說:「明德侯劉龔、率禮侯劉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獻天符,或貢昌言,或捕告反虜,厥功茂焉。諸劉與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罷,賜姓曰王」。類似情況還很多。改姓王氏有明朝汀州府的王得仁本姓謝,因避仇家改姓王,清人王樹榮本姓謝也改姓王。明朝都御史王一鶚本來姓楊,大理評事王大崇本來姓孫,都改姓王。 5、為匈奴、鮮卑、高麗、契丹、回紇、女真、蒙古、滿族等改漢姓而來,有不少改為王姓,匈奴是我國北方的少數民族,從戰國到秦漢,戰與和,從南北匈奴分裂南匈奴內附東漢到魏晉南北朝大批匈奴人進一步南進中原,並先後建立過幾個政權。匈奴人進入中原,在與漢族的交往中也有不少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王姓。鮮卑人建立的北魏,在孝文帝時把國都從代北平城遷到這里,很多代北鮮卑人也跟隨到了這里,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下令遷到洛陽的鮮卑人一律把籍貫改為河南洛陽,死後也要埋在洛陽北面的邙山,把姓氏改為漢姓。可頻氏改威王氏。比如唐代的霍國公王毛仲(高麗人)、唐朝成德節度使王武俊(契丹人)、王廷湊(回紇人),金宗室完顏氏漢姓為王或陳,還有蒙古人、滿族人宋朝以後,先後建立元朝和清朝。在長期與漢人接觸過程中,不少蒙族人、滿族人也改姓王氏。
編輯本段郡望堂號
郡望
太原郡:戰國秦庄王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省太原西南)。此一支王氏,始祖為周靈王太子。 琅琊郡:秦始皇置。治所在琅琊,郡治相當於今山東省膠南諳城、臨沂、膠南一帶。 北海郡:漢景帝置。治所營陵,郡治相當於今山東省東部濰坊地區。此支王氏,出自虞舜媯姓王氏。 東海郡:秦置郯郡,後改稱東海郡。治所以郯(今山東省郯城北),後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為縣、郡、刺史部治所。 高平郡:西晉泰始元年將原山陽郡改為高平郡。治所昌邑(今山東省巨野縣南)。 京兆郡:三國魏時置郡,治所在首都長安(今陝西省長安縣)。此支王氏,出自姬姓畢公高之後。 天水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省通渭西北)。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之後。 東平郡:漢代置東平國,南朝宋改為郡。治所在無鹽,郡治相當於今山東省東平東、泰安一帶。 新蔡郡:晉惠帝置,從汝陰郡分出置郡。治所在河南省新蔡,郡治新蔡縣一帶。 新野郡:古置新野縣即今縣,西晉末置新野郡,治新野(治所在河南省新野縣)。北周時廢。 山陽郡:漢代山陽郡在今天山東省獨山湖周圍。東晉山陽郡在今天江蘇省清江、浦安一帶。 中山郡:漢置郡,治所在盧奴(今河北省定州)。此支王氏,其開基始祖為北魏中山王王睿。 陳留郡:西漢置郡,治所在陳留(今河南省開封東南)。此支王氏,其開基始祖為媯姓齊王建之孫安。 章武郡:西漢置縣,西晉至隋初置郡。治所在東平舒(今河北省大城縣一帶)。 東萊郡:漢代為東萊郡。晉為東萊國。南北朝為東萊、長廣郡。隋為萊州。治所在今山東省掖縣。 河東郡:秦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周靈王太子晉 及周平王太孫赤之後。 金城郡:西漢始置。治所在允吾(今甘肅省永靖西北)。郡治相當於今天甘肅省永靖縣及蘭州市一帶 海漢郡:居延海漢稱居延澤,魏晉又稱西海,唐以後稱居延海。在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北境。 長沙郡:秦置郡,漢置長沙國,並在此築城,隋唐置潭。治所在臨湘(今湖南省長沙)。明清為長沙府治,直到民國,長沙歷經國、郡、州、府、廳治。 堂邑郡:春秋時為堂邑,晉代置郡。治所在堂邑(今江蘇省六合縣北)。 河南郡:漢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洛陽市東北)。
堂號
太原堂、琅琊堂等二十一處是以郡望為堂號。 三槐堂:北宋王佑,大名莘縣人,字景叔,自幼聰慧過人,年輕時曾任魏縣、南樂二縣縣令。入宋以 王氏宗祠
後,晚年拜為兵部侍郎,於上任後月余去世,終年六十四歲,葬在陝西華州安豐里,追封晉國公。相傳,周代宮廷外種槐樹三棵,荊棘九株。百官朝見天子之時,三公面對槐樹而立,九卿面對荊棘面立。後世便以三槐代指三公一類官職,九棘代指九卿百官。王佑親手在庭中栽種了三棵槐樹,希望借重三槐的喻意,顯赫族人。後來次子王旦果然當了宰相,孫王素又做了宋仁宗時的工部尚書。王氏族人遂稱這支王氏宗族為三槐王氏,並將宗族祠堂命名為三槐堂。王佑曾孫王鞏文彩出眾,與蘇軾友善。蘇軾為之作《三槐堂銘》,從此三槐堂揚名天下,成為王氏子孫後代通用的堂名。 另外還有雙桂、留餘、承德、五果、寶善、積德、存厚、敦睦、餘慶、宗德、燕翼、太原、天全、源遠、槐政、槐陰、紹興、思明、懷德、五孝、紹槐、孝睦、敦本、錫類、槐明、梓誼、聽槐堂等。
編輯本段得姓始祖
太子晉:周靈王太子,王氏始祖,後世又稱王子晉、王子喬、王喬。幼有成德,聰明博達,溫恭敦敏。 太子晉
谷、雒水斗,將毀王宮,王欲壅之。太子晉諫,以為不順天心,不若修政。晉平公使叔譽聘於周,見太子,與之言,五稱而三窮,逡巡而退,歸告平公曰:「太子晉行年十五,而譽弗能與言,君請事之。」平公遣師曠見太子晉。太子晉與語,師曠服德,深相結也。乃問曠曰:「吾聞太師能知人年之長短。」師曠對曰:「女色赤白,女聲清汗,火色不壽。」晉曰:「然。吾後三年將上賓於帝,女慎無言,殃將及女。」其後三年而太子死。孔子聞之曰:「惜夫!殺吾君也。」世人以其豫自知去期,故傳稱王子喬仙。其嗣避周難於晉,家於平陽。 因氏王氏。 兩千多年來,太子晉成了正義的象徵。楚國屈原在《遠游》詩中表達了他對太子晉的景慕「軒轅不可攀援兮,吾將從王喬而娛戲。」唐代李白亦寫道,「吾愛王子喬,得道伊洛濱。」
編輯本段王姓名人
歷史名人
王詡(鬼穀子):春秋思想家、軍事/政治教育家,戰國軍庠的創始人,縱橫家的鼻祖,鬼穀子先生曾任楚 鬼穀子與弟子蘇秦、張儀
國宰相,後歸隱衛國授徒。他的四大弟子分別是蘇秦、張儀、孫臏、龐涓。著作《鬼穀子》留於後世。 王翦:戰國末期秦國著名戰將,與其子王賁一並成為秦始皇兼滅六國的最大功臣。傑出的軍事家。戰國四大名將之一。 王陵(前?~前181),沛縣人,秦末農民戰爭中,聚眾敷千人據南陽(今河南南陽)。後歸劉邦。從定天下。以功封安國侯,官至右丞相。因反對呂後封請呂為王,罷相,改任太傅。 王吉:字子陽,西漢時琅琊皋虞人,官至博士諫大夫,「博」經術之博,吉能兼通五經。既精且博。西漢二百年間,據《漢書》記載能兼通五經者只有二人,王吉與夏侯始昌。 王昭君(前~世紀中葉),西漢南郡秭歸人,名嬙,字昭君,乳名皓月,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匈奴呼韓邪單於閼氏。 王莽(前45~後23),字巨君,帝王,極傑出的社會主義改革家,中國歷史上新朝的建立者。 王充(27~96),字仲任,會稽上虞人,祖籍是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系元城王氏之後。東漢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和教育家,無神論者。《論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國歷史上一部不朽的無神論著作。《論衡》八十五篇,二十多萬字,解釋萬物的異同,糾正了當時人們疑惑的地方。 王符(85~162),位元組信,安定臨涇(今甘肅鎮原縣)人,東漢政論家、文學家、進步思想家,無神論者。崇儉戒奢、譏評時政得失,因「不欲章顯其名」,故將著作名之為《潛夫論》。 王允(137~192)字子師,太原祁人。漢獻帝初年任司徒、尚書令,錄尚書事、總朝政。當時皇帝只是一個傀儡,董卓大權在握。王允成功策劃了對董卓的刺殺,但是沒有逃過董卓余黨的反撲,和他的家族一起被處死了。王允侄子王淩被曹操賞識,在魏國官至太尉。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城)人。東漢末年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由於其文才出眾,被稱為「七子之冠冕」。初仕劉表,後歸曹操。文學成就最高。他以詩賦見長,《初征》《登樓賦》《槐賦》《七哀詩》等是其作品的精華,也是建安時代抒情小賦和詩的代表作。 王浚(206~286),字士治,小字阿童,弘農湖縣(今河南靈寶西)人。西晉時期著名將領,曾指揮滅吳的戰役。大獲全勝。 王叔和(210~280),名熙,晉朝高平(今山西高平人)人。魏晉之際的著名醫學家、醫書編纂家。在中醫學發展史上,他做出了兩大重要貢獻,一是整理《傷寒論》,一是著述《脈經》。 王祥(185年~269),字休徵,琅琊臨沂人,先後任縣令、大司農、司空、太尉、太保等職。事後母孝,民間流傳「二十四孝」有王祥卧冰求鯉故事。今故里孝友村有「王祥卧冰處」。 王導(276~339),字茂弘,漢族,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東晉初年的大臣,在東晉歷仕晉元帝、晉明帝和晉成帝三代,是東晉政權的奠基者之一。爵至太保、司徒、錄尚書事、進位太傅、又拜丞相。咸康五年薨,時年六十四,謚曰文獻。 王羲之(321~379或303~361):東晉書法家,字逸少,號澹齋,祖籍琅琊臨沂,後遷會稽(今浙江紹 王羲之 快雪時晴帖
興),曾任過會稽內史,領右將軍,所以人稱「王右軍」、「王會稽」。其子王獻之書法亦佳,世人合稱為「二王」。此後歷代王氏家族書法人才輩出。王羲之擅長書法,少從衛夫人(鑠)學書法,後草書學張芝,正書學鍾繇,博採眾長,精研體勢,一變漢魏以來波挑用筆,獨創圓轉流利之風格,隸、草、正、行各體皆精,被奉為「書聖」。其作品有行書《蘭亭集序》、《快雪時晴帖》、《平安帖》、草書《初目貼》、正書《黃庭經》、《樂毅論》、等。 王猛(325~375),十六國前秦丞相。字景略,北海劇(山東壽光)人。《晉書》載其「少貧賤」而「環姿俊偉,博學好兵書,謹重嚴毅,氣度雄遠」。後為苻堅謀士,比之諸葛孔明,累遷司徒、錄尚書事。執政時,「宰政公平,流放屍素,拔幽滯,顯賢才,外修兵革,內崇儒學,勸課農桑」,於是「兵強國富,垂及昇平」。370年,滅前燕,留鎮鄴。旋入朝為丞相。死前,曾說苻堅不要攻晉,但未被採納。 王獻之(344~386),字子敬,晉代書法家、詩人,祖籍琅琊臨沂,王羲之第七子。以行書和草書聞名後世。王獻之幼年隨父羲之學書法,兼學張芝。書法眾體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於創新,不為其父所囿,為魏晉以來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貢獻,在書法史上被譽為「小聖」。傳世名作《洛神賦十三行》又稱「玉版十三行」。 他的傳世草書墨寶有《鴨頭丸帖》、《中秋帖》等。 王珣(349~400),字元琳,小字法護,祖籍琅琊臨沂,晉代書法家。官至尚書令、司徒,去世後謚曰獻穆。王珣曾與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均以才學文章受知於孝武帝。王珣真跡《伯遠帖》,也是乾隆的三希之一。 董其昌評:「王珣瀟灑古澹,東晉風流,宛然在眼。」 王僧虔(426~485年),祖籍琅琊臨沂。南朝齊書法家。字簡穆,為王導五世孫,曾祖父王洽,東晉吳郡內史,善書。祖父王珣,東晉司徒,善書。父親王曇首,右光祿大夫。王僧綽之弟。官至尚書令。喜文史,善音律,工真、行書。書承祖法, 豐厚淳樸而有骨力。墨跡有《王琰帖》。著有《論書》等。 王儉(452~489),南朝齊文學家、目錄學家。字仲寶。祖籍琅邪臨沂。東晉名相王導五世孫。其父僧綽、叔僧虔,俱有文學才能。王儉1歲時,父被害,為叔父所養。自幼勤學,手不釋卷。王儉是齊初文壇的核心人物,曾主持學士館,以其家為館舍。他大力倡導、殷勤獎掖,"雖單門後進,必加善誘"(《王文憲集序》)。任昉、王融、蕭衍、鍾嶸、蕭子恪等人,都曾得到他的賞識。南朝文章,以用事為貴,數典為工,王儉是這些風氣的推動者之一。清人李慈銘在《越縵堂日記》中寫到「一世表儀,諸儒之領袖矣」而被譽為一代儒宗。 王通(584~617),隋哲學家。字仲淹,門人謚曰「文中子」,絳州龍門(山西河津)人。曾上文帝《太平策》,為朝臣疑忌不見用。居河、汾之間,召徒授課。後屢拒廷召。有弟子多人,時稱「河汾門下」。他順一統之勢,主張儒、佛、道三教合一。其著作多佚。今存《中說》、《文中子》等。 王勃(649~676),唐代著名詩人。字子安。絳州龍門人。詩文與於龍齊名,並稱「王於」,亦稱 「初唐二傑」。王勃也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齊稱「初唐四傑」,其中王勃是「初唐四傑」之冠。作品有《滕王閣序》、《杜少府之任蜀州》等,名言;「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之渙(688~742),唐代詩人,是盛唐時期的詩人,字季凌,並州人。祖籍太原晉陽,性格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如「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更是千古絕唱。 王維(701~761),字摩詰,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畫家,今存詩400餘首。王維精通佛學,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維摩詰向弟子們講學的書,王維很欽佩維摩詰,所以自己名為維,字摩詰。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音樂也很精通。受禪宗影響很大。因此人稱「詩佛」。代表詩作有《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山居秋冥》、《相思》等,他創造了水墨山水畫派近體詩嚴守聲律,意態豪放,更是被譽為「文人畫始祖」。 王昌齡(698~756),字少伯,祖籍太原。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官至秘書省校書郎,代表作有《出塞》、《芙蓉樓送辛漸》等。存詩一百七十餘首。名句:「秦時明月漢時關」。 王冰(710~804),號啟玄子,曾任唐代太僕令,醫學家。王冰年輕時篤好養生之術,留心醫學,潛心研究《素問》達12年之久。他著成《補注黃帝內經素問》24卷,81篇,為整理保存古醫籍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王孝通:中國唐代算歷博士,數學家,武德九年(626)時曾任通直郎太史丞,並參加修改歷法工作。王孝通的主要貢獻在數學方面,他的專著是《緝古算經》。唐顯慶元年(656)國子監設「算學」,以「十部算書」為教科書,列《緝古算經》為十書之一,並規定此書學習年限長達三年。 王審知(862~925),字信通,又字詳卿,軍中號白馬三郎,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縣分水亭鄉王堂村)人。五代閩國創建者,王潮弟,唐末與潮從王緒起兵,後部下兵變,眾推潮為主,審知為副。入閩盡有閩地。潮卒,繼為威武軍節度使。後梁開平三年封閩王,在位十七年。在中原戰亂之時,他以海陬蠻荒之區,取代中原而為衣冠上國,被尊為「開閩第一」。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區荊公路鄧家巷人),北宋 王安石
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官至宰相,主張改革變法。詩作《元日》、《梅花》等最為著名。變法,王安石在接受宋神宗任命他為宰相之後,他就提出計劃,銳意革新。他說,商業、工業和農業必須要由國家來控制,免得工農階級受到富豪的壓迫。具體新法按照內容和作用大致有:均輸法、市易法、免行法、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將兵法、保甲法。制置「三司條例司」建立預算制度,由一個預算委員會從事考核會計,提出預算。由於這些預算與行政相配合,可以節省一筆相當數目的錢。其他還有發放養老金給伶仃的老人,發放救濟金給失業和貧困的人。在教育方面,改革學校和考試制度;考試的題目從以前的詩賦改為策論實務;另立明法,試以律令刑統大義。減少使用拘泥和背誦的方法來訓練學生。一時間,甚至連鄉村學校的學生也丟掉他們修辭學的教科書,而改學歷史、地理、政治和經濟。這是中國歷史上一次跨時代的偉大改革。 王旦(957~1017),北宋名相。字子明。大名莘縣(今屬山東)人。王祜子。太宗太平興國五年進士。以著作郎預編《文苑英華》。真宗咸平時累官同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景德三年拜丞相,監修《兩朝國史》。善知人,多薦用厚重之士。王旦曾推薦寇準為相,寇準終於不負推薦,成為宋朝賢相。天禧元年病故,冊封太師、尚書令、魏國公,謚「文正」。 仁宗即位後,為其立碑,並親筆御書「全德元老之碑」。 王曾(978~1038),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東益都)人,宋真宗咸平五年壬寅科狀元。取解試、省試、殿試皆第一,成為科舉史上「連中三元」的狀元。官至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封沂國公。卒謚「文正」。當時,宋朝與遼和議,派遣特使聘問,國書上稱遼為北朝,宋自稱南朝。詢問王曾可否?王曾通曉司禮,毫無遲疑地說:「稱他們國號就足夠了 ,受到皇上的贊許,維護了宋國的尊嚴。宋真宗曾經幾次召王曾問事,王曾的提出的每一個建議,都頗有見地,受到朝臣們較高的評價和敬重。去世十餘年後,仁宗親篆其碑曰:「旌賢之碑」,又改其鄉曰:「旌賢鄉」,大臣賜碑篆,自王曾開始。王曾著有《王文正公筆錄》。 王惟一(987~1067),名惟德,宋代傑出的針灸學家和醫學教育家。宋仁宗時當過尚葯御,對針灸學很有研究,集宋以前針灸學之大成,著有《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一書,奉旨鑄造針灸銅人兩座。為中國著名針灸學家之一。銅人和圖經,在當時的醫療教學和醫官考試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為統一和發展我國針灸學作出了很大貢獻。 王韶(1030~1081),北宋將領。字子純,江州德安(今屬江西)人。舉進士。熙寧初,上平戎策三篇,頗有見解,命為秦鳳經略司札宜文字。因按邊,擢龍圖閣待制,知熙州,屢破羌眾。元豐中,知洪州卒。韶起孤生,用兵有機略,臨出師,召諸將授以要指,不復更問,每戰必捷。 王令(1032~1059),北宋詩人。元城(河北大名東)人。少孤貧。平生教書為業。王安石推重其人品文章,為之延譽。反對天命論與性善論。擅詩文。其詩氣勢雄壯、奇崛,富有現實性。如《暑旱苦熱》、《餓者行》。著有《廣陵先生文集》等。 王柏(1197~1274),南宋經學家。字會之,號長嘯,改為魯齋。婺州金華(今屬浙江)人。從朱熹門人游,又受學於何基,對《論語》、《大學》、《孟子》及《通鑒綱目》等標注點校,尤為精密。聚徒講學,被聘為麗澤、上蔡兩書院師。卒,謚文憲。生平著述甚多,所著書有《讀易記》、《論語衍義》、《擬道學志》、《天文考》及《地理考》、《大爾雅》、《正始之音》、《文章指南》及《家乘》等。 王約(1252~1333),祖籍汴京,遷居真定。字彥博,號豫齋,贈文定公、梁國公,為元仁宗帝儒師,任太子詹事、河南省右丞、集賢大學士,官榮祿大夫。工文辭,精蒙語,世稱元初「鴻筆」,官歷七朝五十餘年,為元代名臣,深為元廷敬畏。曾請發米續賑,前後救活京畿東道飢民五十多萬人。仁宗時曾通告各大臣:「事未經王彥博議者,勿啟」。 王實甫(1260~1336),字德信。河北省定興縣究室村人。元代著名戲曲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著有雜劇 鶯鶯聽琴
十四種,現存《西廂記》、《麗春堂》、《破窯記》三種等等。如《西廂記》從問世一直到今天都深得各時代觀眾的好評。通常被評價為一部「反封建禮教」的作品。王實甫的《西廂記》描寫了崔鶯鶯和張君瑞對愛情的熱烈追求及其與封建禮教、封建門閥婚姻制度的矛盾沖突,批判了封建禮教、封建門閥婚姻制度的虛偽性和不合理性,歌頌了青年男女的自由而真摯的愛情,表達了「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美好理想。 王禎(1271~1368),字伯善,元代東平(今山東東平)人。中國古代農學、農業機械學家。著作《王禎農書》。《王禎農書》在我國古代農學遺產中佔有重要地位。它兼論北方農業技術和南方農業技術。是我國古代五大農書之一。 王冕(1287~1359),元代著名畫家、詩人、書法家,字元章,號煮石山農、放牛翁、梅花屋主等。浙江諸暨人。出身農家。最愛的是梅,其次竹,存世畫跡有《三君子圖》《墨梅圖》。對明代畫梅高手如劉世儒、陳憲章、王牧之、盛行之等影響甚大。 王蒙(1301~1385),元朝畫家。字叔明,號黃鶴山樵、香光居士,湖州(今浙江吳興)人。外祖父趙孟頫是元代著名畫家。王蒙的山水畫受到趙孟頫的直接影響,後來進而師法王維、董源、巨然等人,綜合出新風格。所作對明、清山水畫影響甚大,僅次於黃公望,後人將其與黃公望、吳鎮、倪瓚合稱為「元四家」。 王保保(?~1375),蒙古名擴廓帖木兒,元末平章事察罕帖木兒的外甥、養子。元惠宗妥歡貼睦爾賜名擴廓帖木兒。元末兵起後,率領元軍與起義軍作戰保衛皇室,鎮壓紅巾軍,因其屢建戰功,官至太傅、左丞相,封河南王,總制天下兵馬。朱元璋稱他是「天下第一奇男子」。 王鏊(1450~1524),明代名臣、文學家。字濟之,號守溪,晚號拙叟,學者稱震澤先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王鏊自幼隨父讀書,聰穎異常,寫得一手好文章。官至戶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少傅兼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學士。王鏊一生為人正直,時稱「天下窮閣老」。 王守仁(1472~1528),漢族。浙江餘姚人。字伯安,號陽明子,中國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 王陽明
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夠統軍征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明弘治十二年考取進士,以文官授兵部主事。繼任過南贛巡撫、南京兵部尚書、兩廣總督等職。平定寧王之亂、江西匪亂、叛亂等。曾謫貴州使他對《大學》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領悟,史稱:「龍場悟道」。思想成就:他發展了陸九淵的學說,用以對抗程朱學派。思想主張:心外無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唯求其是等。他還把傳統觀念中一直被視作「賤業」的工商擺到與士同等的水平。影響很大。開派講學,他的學說以「反傳統」的姿態出現,在明代中期以後,形成了陽明學派,他的弟子與心學影響了很多人:徐階,張居正,海瑞,陶行知等,名揚海外! 王守仁不只是哲學家、教育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詩人。他廣收門徒,遍及各地。他說:「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著有《王文成公全書》,《傳習錄》。 近代的日本海軍元帥東鄉平八郎,曾為王陽明學說所折服,特意佩一方印章,上面篆刻七個大字「一生俯首拜陽明」。 王廷相(1474~1544),字子衡,號浚川。明朝潞(今長治市)人,明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進士出身。王廷相是徹底的唯物主義者,也是一個徹底的無神論者,他富有正義感,不畏權勢,敢於批評時政,曾兩次受宦官的迫害。他的主要著作有《慎言》、《雅述》和《王氏家藏集》等。 王錫爵(1534~1614),明代內閣首輔,字元馭,號荊石,南直隸太倉(今屬江蘇)人,太倉歷史上官位最高的一品大員。任文淵閣大學士、又任武英殿、建極殿大學士。王錫爵與獨子王衡都是榜眼,人稱「父子榜眼」。任職以大局為重,勤政廉潔,敢於建言,勇於直諫。 王象乾(1546~1630),字子廓,號霽宇,桓台新城人

㈨ 姓王的歷史名人

1、王詡

鬼穀子,姓王名詡,又名王禪,道號玄微子。戰國顯赫人物,華夏族,額前四顆肉痣,成鬼宿之象,創建鬼谷門派。一說春秋戰國衛國(河南淇縣)人;一說是戰國魏國鄴地(河北臨漳)人;一說陳國鄲城(河南鄲城縣)人。

㈩ 王姓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10、王實甫

鬼穀子,姓王名詡,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生卒年不詳,春秋戰國時期衛國朝歌,今河南省鶴壁市淇縣人。鬼穀子是縱橫家的鼻祖,著有《鬼穀子》兵書十四篇傳世,民間稱其為「王禪老祖」,四大弟子蘇秦、張儀、孫臏及龐涓聞名於世。蘇秦主張合縱,張儀主張連橫,孫臏、龐涓鬥法,也轟動當代,震古爍今。

入榜理由:縱橫家鼻祖,四大弟子文明於世。

1、王守仁

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漢族,浙江餘姚人,字伯安,號陽明子。王守仁是中國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夠統軍征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其「知行合一」的哲學思想澤被後世,影響深遠。

入榜理由:中國歷史上與孔子齊名的大「聖人」,其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

閱讀全文

與王氏在歷史上人物都奉獻了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