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西安大雁塔是誰建的,有什麼歷史意義
大雁塔,西安1300多年的地標性建築。代表了這個城市的歷史文化高度。它原是為玄奘法師而建,用於收藏從印度帶回的梵文經卷、佛像和舍利。
另外,從唐中宗神龍年間(705—707年)開始,凡新科進士及第後,必到慈恩寺塔下舉行轟動京城的題名活動。天下學子無不以「雁塔題名」為夢想和榮耀。據史料分析,僅在唐代的8000餘名進士中,約有五、六千名曾題名大雁塔。
❷ 西安大雁塔有什麼歷史典故
一、名稱由來
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記》中記載的他在印度所聞僧人埋雁造塔的傳說,解釋了最可信的雁塔由來之論說。《大唐西域記》卷九載:在摩伽陀國的因陀羅勢羅婁河山中,有雁塔,相傳雁投身欲開悟小乘教徒,也許這一記事就是雁塔名稱的出處。
相傳很久以前,摩揭陀國(今印度比哈爾邦南部)的一個寺院內的和尚信奉小乘佛教,可吃三凈肉。一天,空中飛來一群雁。有位和尚見到群雁,信口說:「今天大家都沒有東西吃了,菩薩應該知道我們肚子餓呀!」
話音未落,一隻雁墜死在這位和尚面前,他驚喜交加,遍告寺內眾僧,都認為這是如來佛在教化他們。於是就在雁落之處,以隆重的儀式葬雁建塔,並取名雁塔。
玄奘於629年至645年間,在印度游學時,瞻仰了這座雁塔。回國後,在慈恩寺譯經期間,為存放從印度帶回的經書佛像,於652年,在慈恩寺西院,建造了一座仿印度雁塔形式的磚塔,這座塔就叫雁塔。名稱延續至今未變。
而塔名的來歷是這樣的:大雁塔是玄奘仿照印度的雁塔而建,故沿襲印度塔之原名。塔名前加一「大」字是代表大乘佛教的意思。
二、大雁塔與玄奘
大慈恩寺是唐長安城內最著名、最宏麗的佛寺,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是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有著顯赫的地位和宏大的規模。玄奘是大慈恩寺第一任住持方丈,被尊稱為「三藏法師」。
玄奘與唐貞觀三年(629年)從長安出發,游學西域。他單人獨騎沿著「絲綢之路」,克服重重艱難險阻,經過整整三年的艱難跋涉和五萬余里孤征,終於達到佛教聖地天竺,如願以償地就學於著名的那爛陀寺拜戒賢長老為師。
後又用了五年時間在天竺佛國尋道,遍游全印眾國。當返回那爛陀寺時,已位居這座佛教最高學府的主講,僅次於恩師戒賢。
唐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攜經卷657部、佛像八尊和大量舍利,載譽回到長安。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大慈恩寺落成,玄奘任該寺首任主持,興建大雁塔,用於收藏從天竺帶回的舍利、佛像和經卷,並專心致力於佛經翻譯事業。
三、反清據點
辛亥革命前,同盟會陝西分會在西安的大雁塔有三次重大活動:
1908年秋,同盟會與會黨及同情、支持革命的社會人士形成「大聯合」即形成反清聯盟的初期,在大雁塔秘密召集一次大會,會上多數人主張暫不宜主張「平均地權」因恐引起一般人的誤會,決議改為「主張土地國有」。
這次會議,可認為是各派力量對革命綱領的協商和取得共識。會議中決定是年重陽日,共同去秘祭黃帝陵,使得反清聯盟進一步鞏固。
1910年7月井勿幕和一些同盟會會員跟新軍及哥老會成員,所謂「三十六弟兄」仿哥老會歃血為盟,形成了西安地區的反清聯盟。
1910年秋,三原的「勤公社」和西安的負責人以及刀客們(渭北民軍的主要力量)在大雁塔秘密召開一次大會,擬定臘月初八乘西安清廷各官員出城之日,舉行武裝起義。當時會議中分急進和緩進兩派,此計劃未能執行。
(2)西安大雁塔有什麼歷史擴展閱讀:
簡介
大雁塔,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雁塔區的大慈恩寺內,是一座7層方形佛塔。該塔是西安市內著名古跡及標志性建築,同時也是西安市市徽當中的主要組成部分。該塔始建於唐朝永徽三年(652年),起初是玄奘為保存佛經而建造的塔,後曾因年久失修和戰亂而多次遭到損毀,至五代後唐年間才成為現在的造型。
清朝康熙年間時大雁塔開始出現傾斜,直至1996年時傾斜程度甚至達到1米左右,此後經過保護才有所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雁塔得到了專門保護。1963年,大雁塔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時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的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中。
歷史
唐永徽三年(652年),為了保管從印度帶回來的數百部梵本佛經,玄奘在大慈恩寺的西院主持修建了一座西域風格的藏經塔。
這座塔最初名稱為慈恩寺塔,此後被改稱為雁塔,最終與薦福寺內的小雁塔相區別而被改稱為大雁塔。而關於「雁塔」這一名稱的來歷,流傳較廣的說法認為是根據「埋雁建塔」的典故來命名的。
初建的大雁塔只有5層,塔身為外磚內土結構。到了武周長安年間時,塔身已經因磚縫之間長滿雜草而毀壞,武則天和王公們遂於長安年間捐資,將原塔拆除之後改建7層方形樓閣式塔,大歷年間被改建為10層,此後由於戰火原因被毀,此後再次被改建為7層。
五代後唐長興年間(930-933年),西京留守安重霸曾對大雁塔加以維修,大雁塔此時基本定型。此後慈恩寺在戰火中荒廢,時至北宋時期慈恩寺僅剩一座大雁塔,其餘已經毀壞殆盡。
明成化二年(1466年),包括大雁塔在內的慈恩寺被重新整修,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時又專門對大雁塔進行修葺,塔內各層被重新安裝了階梯,並且在唐代塔身外加砌一層塔身。清朝康熙年間時,大雁塔已經出現傾斜。
❸ 西安大雁塔有多少年歷史
塔位於和平門外4公里的慈恩寺內,相傳唐代永徽三年。赴印度取經的玄奘法師。奏請在寺內建塔,用於存放他自印度帶回來的經籍。這座塔初名為經塔。後世人稱它為大雁塔,此塔巍峨挺拔,引起世人的贊嘆。這座有著一千三百多年歷史的大雁塔,成為古城西安獨具風格的標志。大雁塔初建時只有5層,高60米,是仿照西域佛塔形式建的。後經多次修葺至今塔高64米,共7層,底邊各長25米。大雁塔是中國樓閣式磚塔的優秀典型。塔身用青磚砌成,每層四面都有券砌拱門,這種樓閣式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有顯著的民族特色和時代風格。至於雁塔之前冠以"大"字,則是後人為了區別於薦福寺小雁塔之故。塔內有木梯,可以盤旋登塔,自券門憑欄遠眺,可飽覽關中大好風光。大雁塔的底層南門兩側,鑲嵌兩塊石碑,一塊"大唐三藏聖教序",是唐太宗在貞觀廿二年(648)。為玄奘所譯諸經作的總序。另一塊"大唐三藏聖教序論"是唐高宗為"聖教序"所作的紀文,此二碑是研究唐代書法、繪畫、雕刻藝術的重要文物。尤其是塔的西石門楣上的線刻殿堂圖,更是研究唐代建築的珍貴資料。
唐太宗在貞觀廿二年(648)。
❹ 大雁塔 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截止2019年,有1000多年的歷史,大雁塔陝西省西安市著名的旅遊景點,唐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為藏經而修建,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徵。
大慈恩寺原為隋代的無漏寺,「無漏」即沒有煩惱的意思,貞觀22年,唐高宗李治為了給他的母親文德皇後追薦冥福,懷念母親的恩德,特命人重新修建了「無漏寺」,並將其改名為「慈恩寺」。
貞觀19年,玄奘西行求法回國,皇太子李治恭請玄奘大師任大慈恩寺主持,在此翻譯佛經,並宣講唯識宗等佛教教義,使大慈恩寺成為唯識宗的祖庭,在大慈恩寺的19年裡,玄奘翻譯了很多部佛經。為了完好地保存玄奘法師從印度帶回來的佛經舍利等,玄奘大師親自參與修建了大雁塔。
(4)西安大雁塔有什麼歷史擴展閱讀
在大雁塔的南門洞東西兩側的磚龕內鑲嵌著唐朝著名書法家諸遂良書寫的兩通石碑:一通是《大唐三藏聖教序》碑,是唐太宗為玄奘所譯佛經作的總序。
另一通是唐高宗撰寫《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兩碑也被稱為「二聖三絕碑」,由唐太宗、唐高宗撰文,唐著名書法家諸遂良書寫,碑文高度贊揚了玄奘法師的豐功偉績和非凡精神。
❺ 西安大雁塔,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歷史
有人說是一大雁落下來留下的;仙人點化而成;也有說唐玄奘為報大雁之恩,修建大雁塔,但是沒有實際的證據證明。
氣勢磅礴的七層磚塔巍然屹立,這就是大雁塔。提起大雁塔,來到西安,大雁塔肯定是必逛景點之一,是全亞洲最大的噴泉廣場,大雁塔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經風雨剝蝕,風貌依舊。關於大雁塔的來歷,還有不少的神話傳說。
如果來西安大雁塔,你會發現大雁塔是呈現傾斜的,實際測量後,塔身向西偏達到1006.4毫米。這是為什麼?據史料記載,在1719年發現大雁塔已經傾斜,雖說:“古塔十有九斜”,但這傾斜讓百姓疑惑,擔心大雁塔會倒塌。
❻ 大雁塔有多少年的歷史
大雁塔始建於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玄奘法師為供奉從印度帶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經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五層磚塔。在武則天長安年間重建。後來又經過多次修整。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游覽勝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題記,僅明、清朝時期的題名碑就有二百餘通。 大雁塔所在的大慈恩寺是唐代高僧玄奘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玄奘法師從天竺取回佛經,曾在慈恩寺主持寺務,以「恐人代不常,經本散失,兼防火難」並妥善安置經像舍利為由,擬於慈恩寺正門外造石塔一座,遂於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三月附圖表上奏。唐高宗由於玄奘所規劃浮圖總高三十丈,以工程浩大難以成就,又不願法師辛勞為由,恩准朝廷資助在寺西院建五層磚塔。此塔名雁塔,由於後來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慈恩寺塔叫作大雁塔,薦福寺塔叫作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大雁塔仿西域窣堵坡形制,磚面土心,不可攀登,每層皆存舍利。玄奘法師親自主持建塔,歷時兩年建成。因磚表土心,風雨剝蝕,五十餘年後塔身逐漸塌損。
武則天長安年間(公元701年—704年),女皇武則天和王公貴族,施錢在原址上重新建造,新建為七層青磚塔(另一說,公元704年大雁塔改建成,塔增高至10層。公元931年,五代時後唐時期對大雁塔進行改建,降至七層)。唐末以後,慈恩寺寺院屢遭兵火,殿宇焚毀,只有大雁塔獨存。
公元931年(五代後唐長興二年)對大雁塔再次修葺。後來西安地區發生了幾次大地震,大雁塔的塔頂震落,塔身震裂。
公元1604年(明朝萬曆二十三年)在維持了唐代塔體的基本造型上,在其外表完整的砌上了60厘米厚的包層,使其造型比以前更寬大,即是現今所見的大雁塔造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雁塔於1961年國務院頒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4年大雁塔經過一次整修,基本保持了原來的風貌。
大雁塔是磚仿木結構的四方形樓閣式磚塔,由塔基、塔身、塔剎組成,現通高為64.517米。塔基高4.2米,南北約48.7米,東西45.7米;塔體呈方錐形,平面呈正方形,底邊長為25.5米,塔身高59.9米,塔剎高4.87米。塔體各層均以青磚模仿唐代建築砌檐柱、斗拱、欄額、檀枋、檐椽、飛椽等仿木結構,磨磚對縫砌成,結構嚴整,磨磚對縫堅固異常。塔身各層壁面都用磚砌扁柱和闌額,柱的上部施有大斗,在每層四面的正中各開辟一個磚拱券門洞。塔內的平面也呈方形,各層均有樓板,設置扶梯,可盤旋而上至塔頂。一層二層多起方柱隔為九開間,三四層為七開間,五六七八層為五開間。塔上陳列有佛舍利子、佛足石刻、唐僧取經足跡石刻等。
塔的底層四面皆有石門,門桅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西門楣為阿彌陀佛說法圖,圖中刻有富麗堂皇的殿堂。畫面布局嚴謹,線條遒勁流暢,傳為唐代畫家閻立本的手筆。底層南門洞兩側鑲嵌著唐代書法家褚遂良所書,唐太宗李世民所撰《大唐三藏聖教序》和唐高宗李治所撰《述三藏聖教序記》兩通石碑,具有很高藝術價值,人稱「二聖三絕碑」。
❼ 求一篇關於大雁塔的歷史背景與介紹
大雁塔位於唐長安城晉昌坊(今陝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內,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為保存由天竺經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經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
距今已有1300餘年歷史。今天所見塔樣為明代包磚外表,但整體結構保持唐塔風格,是我國保存較完好的樓閣式塔,也是今天西安市的標志性建築和著名古跡。
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為報答其母長孫皇後的恩典,選址長安城東南隅的晉昌坊,修建慈恩寺,10占據該坊一半的面積,並請玄奘法師為慈恩寺的住持。
同年太宗皇帝撰寫《大唐三藏聖教序》,太子李治撰寫《述三藏聖教序記》。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玄奘奏表高宗提議建塔,為安置西行所取回的經像、佛舍利。
武周長安年間(701年~704年),對佛塔進行了第一次改修,將其由磚表土心的西域塔形制變為樓閣式塔,內置木樓梯可以逐級攀登,高度增加近一倍。
五代後唐明宗長興年間(930年~933年),西京留守安重霸再次修塔。宋神宗熙寧年間(1068年~1077年),富民康生在塔上宴飲,以致失火,火徹晚不熄。此次損壞後,遊人不能再登。
宋神宗元豐年間(1078年~1085年),大雁塔再一次失火。金哀宗正大年間(1224年~1232年),慈恩寺遭到大規模的破壞,但佛塔依舊。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關中大地震,大雁塔塔剎震落,塔身屹立如初。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咸寧縣組織重新安裝塔內樓梯,唐塔體外砌磚層,進行了一次重大維修加固。
清高宗乾隆十一年(1746年),對寺塔進行了修葺。1906年~1910年,日本人足立喜六赴陝對西安古跡進行調查,對大雁塔地面遺存進行實地勘測。
1931年,朱慶瀾將軍及五台山普濟佛教會又對大雁塔進行了維修。131932年,傅增湘考察大雁塔,撰《秦游日錄》,記大雁塔近代殘破之狀。
20世紀30年代,梁思成對大雁塔進行實地勘測,並繪大雁塔的平面圖及立面圖,以及西門楣中唐代建築的線描圖。
新中國成立後,慈恩寺大雁塔於1961年被國務院宣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西安大雁塔有什麼歷史擴展閱讀:
大雁塔由仿木結構形成開間,由下而上按比例遞減,塔內有木梯可盤登而上。每層的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
整個建築氣魄宏大,造型簡潔穩重,比例協調適度,格調庄嚴古樸,是保存比較完好的樓閣式踏。在塔內可俯視西安古城。
玄奘當年造大雁塔時所仿的印度窣堵坡,不是一般那種下為方台,上有覆缽的普通窣堵坡,而是當時印度最著名的的禮佛高塔——佛陀伽耶精舍,漢文意譯為「正覺塔」或「大覺塔」。
這座所謂「塔」,其實是塔式殿堂。大雁塔初建時,一如佛陀伽耶精舍,塔頂為平台,中央設置一個較為高大的覆缽塔,四角各設一個小型的覆缽塔,形成「金剛寶座」的構圖。
❽ 西安大雁塔的來歷
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法師為供奉從天竺帶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經典,在長安慈恩寺的西塔院建造了一座五層磚塔。和寶雞的法門寺因塔建寺相反,大雁塔是因寺建塔。
❾ 西安大雁塔有多少年歷史
塔位於和平門外4公里的慈恩寺內,相傳唐代永徽三年。赴印度取經的玄奘法師。奏請在寺內建塔,用於存放他自印度帶回來的經籍。這座塔初名為經塔。後世人稱它為大雁塔,此塔巍峨挺拔,引起世人的贊嘆。這座有著一千三百多年歷史的大雁塔,成為古城西安獨具風格的標志。大雁塔初建時只有5層,高60米,是仿照西域佛塔形式建的。後經多次修葺至今塔高64米,共7層,底邊各長25米。大雁塔是中國樓閣式磚塔的優秀典型。塔身用青磚砌成,每層四面都有券砌拱門,這種樓閣式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有顯著的民族特色和時代風格。至於雁塔之前冠以"大"字,則是後人為了區別於薦福寺小雁塔之故。塔內有木梯,可以盤旋登塔,自券門憑欄遠眺,可飽覽關中大好風光。大雁塔的底層南門兩側,鑲嵌兩塊石碑,一塊"大唐三藏聖教序",是唐太宗在貞觀廿二年(648)。為玄奘所譯諸經作的總序。另一塊"大唐三藏聖教序論"是唐高宗為"聖教序"所作的紀文,此二碑是研究唐代書法、繪畫、雕刻藝術的重要文物。尤其是塔的西石門楣上的線刻殿堂圖,更是研究唐代建築的珍貴資料。
❿ 大雁塔有什麼歷史
大雁塔始建於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玄奘法師為供奉從印度帶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經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五層磚塔。在武則天長安年間重建。後來又經過多次修整。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游覽勝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題記,僅明、清朝時期的題名碑就有二百餘通。大雁塔所在的大慈恩寺是唐代高僧玄奘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玄奘法師從天竺取回佛經,曾在慈恩寺主持寺務,以「恐人代不常,經本散失,
防火難」並妥善安置經像舍利為由,擬於慈恩寺正門外造石塔一座,遂於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三月附圖表上奏。唐高宗由於玄奘所規劃浮圖總高三十丈,以工程浩大難以成就,又不願法師辛勞為由,恩准朝廷資助在寺西院建五層磚塔。此塔名雁塔,由於後來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慈恩寺塔叫作大雁塔,薦福寺塔叫作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大雁塔仿西域窣堵坡形制,磚面土心,不可攀登,每層皆存舍利。玄奘法師親自主持建塔,歷時兩年建成。因磚表土心,風雨剝蝕,五十餘年後塔身逐漸塌損。
武則天長安年間(公元701年—704年),女皇武則天和王公貴族,施錢在原址上重新建造,新建為七層青磚塔(另一說,公元704年大雁塔改建成,塔增高至10層。公元931年,五代時後唐時期對大雁塔進行改建,降至七層)。唐末以後,慈恩寺寺院屢遭兵火,殿宇焚毀,只有大雁塔獨存。
公元931年(五代後唐長興二年)對大雁塔再次修葺。後來西安地區發生了幾次大地震,大雁塔的塔頂震落,塔身震裂。(原先塔高11層 )。
公元1604年(明朝萬曆二十三年)在維持了唐代塔體的基本造型上,在其外表完整的砌上了60厘米厚的包層,使其造型比以前更寬大,即是現今所見的大雁塔造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雁塔於1961年國務院頒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4年大雁塔經過一次整修,基本保持了原來的風貌。
大雁塔是磚仿木結構的四方形樓閣式磚塔,由塔基、塔身、塔剎組成,現通高為64.517米。塔基高4.2米,南北約48.7米,東西45.7米;塔體呈方錐形,平面呈正方形,底邊長為25.5米,塔身高59.9米,塔剎高4.87米。塔體各層均以青磚模仿唐代建築砌檐柱、斗拱、欄額、檀枋、檐椽、飛椽等仿木結構,磨磚對縫砌成,結構嚴整,磨磚對縫堅固異常。塔身各層壁面都用磚砌扁柱和闌額,柱的上部施有大斗,在每層四面的正中各開辟一個磚拱券門洞。塔內的平面也呈方形,各層均有樓板,設置扶梯,可盤旋而上至塔頂。一層二層多起方柱隔為九開間,三四層為七開間,五六七八層為五開間。塔上陳列有佛舍利子、佛足石刻、唐僧取經足跡石刻等。
塔的底層四面皆有石門,門桅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西門楣為阿彌陀佛說法圖,圖中刻有富麗堂皇的殿堂。畫面布局嚴謹,線條遒勁流暢,傳為唐代畫家閻立本的手筆。底層南門洞兩側鑲嵌著唐代書法家褚遂良所書,唐太宗李世民所撰《大唐三藏聖教序》和唐高宗李治所撰《述三藏聖教序記》兩通石碑,具有很高藝術價值,人稱「二聖三絕碑」。
資料參考: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