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隨著自媒體的興起,發現做內容輸出的人越來越多,做歷史方向的自媒體好前景嗎
做自媒體的限制很小,內容新穎或者有深度,排版形式簡潔就有較大機會取得成功
對於歷史和古典文學來說,推送的文筆並不是很重要,當然能有更好的文筆就更好了
做歷史人文類的可能要注意以下幾個情況:
1、不造謠,不扭曲,尊重歷史事實,不過可以另一個角度解讀
2、很夠聯系實際,抓住人們感興趣的點
3、注意內容推送安排,可以多種形式推送
⑵ 如何提高媒介素養
1、自媒體時代下提升媒介素養是關鍵,自媒體時代下,黨政領導幹部的媒介素養提升顯得尤為重要。我們黨政幹部一方面要敢於利用自媒體去獲取信息和知識,要在不斷強化自身修養和綜合素質的前提下,去選擇判斷信息、去理解詮釋信息、去研判和評估信息、去最大限度地享用信息。
2、另一方面,還需積極培養真假信息的辨識、反思和質疑的能力,要主動的藉助自媒體發出主流聲音,強化與媒體打交道、與社會公眾雙向溝通的頻次和能力,要巧妙的向媒體和公眾借力、借道、借光,積極引導主流輿論,整合社會民意,通過有效的媒介運作和媒體公關來不斷提高黨和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3、總體而言,面對社會的快速轉型、體制的雙向轉軌、思想觀念的急劇變遷和社會矛盾的日益凸顯,各級黨政領導幹部要積極提高與媒體打交道的綜合能力和藝術水平。
⑶ 自媒體時代下培養學生分辨真偽能力作文
摘要 自媒體時代中學生如何提升甄別網路信息的能力
⑷ 新媒體下如何提升媒體素養
新媒體包括現在的自媒體,要提高媒體的素養,不能臆想,往往依靠博關注出位來吸引流量,新媒體也要加強自我素質和法律觀念的學習培養,要在法律的框架內宣傳正能量的,人和事
⑸ 自媒體時代背景下如何提高全民媒介素養
自媒體時代「個個都是通訊員,人人皆為傳播者」,鍵盤與手機上的轉發鍵,是傳遞正能量,還是於不經意間傳播虛假信息,如同手中的「核按鈕」,不可不慎。不妨進行一些階段性的網民教育和自我教育活動,以提高信息甄別能力。網民的年齡結構偏向低齡化,可將相關知識嵌入學校課程體系,特別是增開大學媒介素養選修課,提高青少年辨別、評估虛假信息的綜合能力。媒體、微博社區對典型案例適時進行剖析、展示,亦不失為可行選項。
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3-04/09/c_124554294.htm
⑹ 自媒體時代 怎樣加強大學生媒介素養
答:大學生:主動提高自己的媒介知識、媒介道德和媒介能力 大學生只有自己意識到對自身進行媒介教育的重要性,才會積極參加相關課程的學習和實踐,了解不同媒介的特點,積累媒介素養知識,提高媒介道德。 在校園里,學生接觸到的媒介主要是大學校報...
⑺ 如何利用製作「自媒體」來開展語文任務驅動教學
1、信息技術課中應用教學法的現狀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比較新的課程,教學模式還不明確,合適的教學方法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許多教師是將其它學科的教學方法照搬到信息技術的教學中。但在教學過程中,發現一些傳統的教學方法不太適合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教學效果很不好。如:講授法(信息技術課主要是上機操作的內容,以講授法為主進行教學顯得內容太抽象,也不能將操作的各步驟很直觀的展現給學生,學生被動接受,不能很好培養學生的自學和操作能力)。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問題,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深刻的理解信息技術課的特點。其實,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學科相比較,有著鮮明的特點:一是層次性,即信息技術要求教師採取分層教學策略,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靈活多樣的分層次設計任務;二是實踐性,即在親自實踐操作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掌握信息技術的知識與技能;三是應用性,即應用信息技術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四是創新性,由於信息技術課內容新穎靈活,完成任務的思路與方法多種多樣,這就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五是整合性,信息技術是一門工具學科,可以用它來解決其它各科中的很多問題,即將信息技術與其它學科進行整合;六是時代發展性,信息技術發展迅猛,信息的獲取、傳遞和處理的方法在不斷快速的更新變化。因此,要上好信息技術課,就要根據信息技術課的這些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才能得到滿意的教學效果。 為此,廣大信息技術教師在前人的基礎之上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逐漸摸索出「任務驅動」教學法比較適合信息技術課的教學。但在實際教學中,「任務驅動」教學法仍沒有很好的被運用於信息技術課的教學中。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廣大信息技術教師缺乏對「任務驅動」教學法系統的理論層面的知識,很多教師對「任務驅動」教學法的認識還很膚淺,不清楚它的理論依據和理論基礎,不明白該如何運用於信息技術課的教學中。設計的任務枯燥無味、可操作性不強、沒有體現層次性和整體性等。教學過程中沒有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有的教師甚至將「放羊式」教學(放羊式教學:教師上課前布置一個任務,就叫學生自己去完成,教師就不管學生的完成過程,也不講解相關知識,對於結果也不作評價。)也說成是「任務驅動」教學。這些問題若得不到很好的解決,是必將影響到學生的學習,影響到學生信息素養的提高,影響到我國信息技術的發展,進而影響到社會的發展。 2、「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含義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指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不直接講解教學內容,而是把教學內容分解到精心設計的一系列「任務」中,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在強烈的問題動機的驅動下,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的學習,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後通過任務的完成來實現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從而達到掌握新知識的目的。「任務驅動」教學法符合信息技術的層次性、實踐性、應用性與創新性等特點,可以根據這些特點設計出靈活多樣的任務進行教學,便於學生循序漸進地自主探究或互動協作學習信息技術的知識和技能。在信息技術課中體現「任務驅動」教學法,就是讓學生在一個個典型的信息處理「任務」的驅動下展開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完成一系列任務,從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識的脈絡,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應用計算機處理信息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還會不斷地獲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望,逐步形成一個感知心智活動的良性循環,從而培養出獨立探索、勇於開拓進取的自學能力。如:在「文件夾操作」這課中,可以設計這樣四個任務:任務一:在D盤中建立一個文件夾,並命名為「游戲」;任務二:把「F盤」中的「QQ」文件夾復制到「D盤」建立的「游戲」文件夾里;任務三:將「D盤」的「游戲」 改名為「升級」;任務四:刪除「D盤」下的「升級」文件夾。同學們通過分析得出在這節課中舊知識是文件夾的定義和什麼是菜單法、快捷菜單法及工具法等。新知識是文件夾的建立、改名、復制和刪除。然後大家通過討論得出可以用菜單法、快捷菜單法及工具法來解決這些問題。事實上「任務驅動」教學法它並不是簡單地給出任務就了事,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學會學習。 3、「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實施環節 3.1 教師設計「任務」階段 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師應該充分重視並精心設計每個任務。設計任務時,要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生感興趣的方向來設置任務;要注意知識點的系統性、連貫性和軟體基本功能的遞進性;還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既鞏固已學過的內容,又探索新知識。這樣逐步提高,並通過一個個任務的完成最終實現總體的教學目標,從而形成一個系統的知識體系。但是,由於學生之間有差異、教學內容靈活等,要設計好各課的任務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3.1.1 任務設計要體現真實性 在設計任務的時候一些教師只是考慮到如何提高學生對各知識點的掌握程度,把所有的知識點都強行加入到任務中去,不管任務是否符合客觀實際,是否合理。如「文字的排版」這課中,有些教材把一首四言詩,四句分別設置為不同字體和不同字型大小,任務完成後整個版面凌亂不堪。學生雖然學會了操作,卻失去了對「美」的體驗與感受,這樣的任務就不符合教育的理念。這就是任務沒有體現真實性,因為任何書都不會這樣排版。可修改為,把這首詩放到同一行中,讓學生思考如何去排版,通過實踐引出操作中的問題,再逐一解決。通過作品的展示進行分析比較,形成對排版的初步認識。這中間蘊涵很多的內容,如:換行,標題、作者的位置,四句詩怎麼擺放,文字的顏色、字體、字型大小等。讓學生學會創造美,學會審美。將知識蘊藏在分析、討論與交流中,使學生在實踐中學會操作技能,在分析比較中理解了排版的原則和技巧。 3.1.2 任務設計要體現層次性 (1)根據學生的水平,由於學生之間的差異和基礎的不同,我們在設計任務的時候要將任務分為不同的層次。如在「WORD中插入表格」這一課中,設計的任務就是「讓學生在WORD中製作出本班課程表」。對於基礎較差的學生,任務則相對容易,只要求製作簡單的表格,再把相應的課程名稱填入單元格中,盡可能作一些修飾;對於基礎較好的學生,任務難度就稍微大一些,除了要製作表格和填入相應的課程名稱外,還要做表格美化、用背景修飾,完成一張具有個性化的課程表。這樣讓所有的學生在每次學習中都有所收獲,大大激發了學生的興致和想像力,體驗到完成任務後的喜悅和成就感。 (2)根據教學內容,布置任務要將一節課的大任務分成幾個小任務,本著 「循序漸進」的原則,可以將小任務分為三種層次:一是「模仿」,即照著課本上的例子仿做一遍,讓學生在模仿中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初步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生繼續學習的內動力;二是「改造」,即對原題作了加工,比原題要求略高、角度較新而又聯系學生學習生活實際的例子,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或同學們適當的幫助下,經過自己的努力可以完成任務,進一步品嘗付出努力後的成功喜悅,同時增強學習的自信心,煥發自主學習深入探索的學習熱情;三是「創新」,即在完成上述訓練的基礎上,鼓勵學生進行創作性練習,在這個階段,教師要加強引導,啟發學生的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展開想像和聯想的空間,完全自主完成任務。 3.1.3 任務設計要體現整體性 設計任務時,要注意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讓學生的知識形成一個系統。信息技術課的每一部分都有其完整的教學內容,如文字處理、電子表格處理、運用網路等,都能夠設計成一個個系統的任務。這個完整的大任務就是每部分總的學習目標。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就要涉及到該部分的許多知識點,通常要分成若干個子任務,各個子任務只要一結合就能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的任務。因此設計任務時要處理好局部和整體的關系,讓它們之間形成子任務和母任務的關系。子任務服務於母任務,這樣就能保證很好的實現最終的教學目標。 3.1.4 任務設計要注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大動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有產生了興趣,把學習當作一種享受,才會積極地去認識和探究知識。如果設計的任務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就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達不到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效果,教學任務也就難以保證順利完成。學生的興趣往往來源於生活,如何用電腦解決他們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是他們最感興趣的內容之一。例如:在學習EXCEL處理成績表時,運用公式求和,我就用本期半期考試的成績表讓學生計算初二 950名學生的總分,要求用比較快捷的方法完成。我還說了只要方法正確,只需幾分鍾的時間就能完成。結果任務一宣布就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學生積極性很高,有的通過閱讀教材,有的通過同學間相互交流、討論,有的則向教師請教,來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每個學生整節課都非常投入,絕大多數學生都能按要求完成任務。這樣,學生體會到了自己探索的成功感,從而進一步激發了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參與意識。 3.1.5任務設計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設計任務的時候要留給學生一定的創新空間,這樣才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總之,提出的任務要符合學生認知規律,融合教學內容於開放平等的教學環境中,引導學生去探求知識、去獲取知識、去運用知識。在「用WORD製作賀卡」這節課上,教師沒有限定賀卡的形式和內容,僅僅提供完成任務所需的素材,這就為發揮學生的想像力提供了空間,為學生自由創作留下了充分的餘地。從學生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作品中,反映出他們不但掌握了教師要求掌握的內容和方法,而且在很多操作細節上還能舉一反三、靈活變化、自由發揮,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潛能,真正實現教師「授人以漁」,鼓勵學生大膽創新的教學目標。 3.1.6 任務設計要具有可操作性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在信息技術課中可謂「百看不如一練」,用「紙上談兵」的方法教學是不可行的。學生親自上機動手實踐遠比聽老師講、看老師示範要有效得多。通常,教師對知識進行講解、演示後,關鍵的一步就是讓學生動手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因此設計的任務,一定要注重任務的可操作性,使學生易操作、可操作、並樂於操作,只有這樣的任務才能吸引住學生,使得學生在課堂上時時刻苦探究、努力的解決問題並完成任務,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也增長了知識與技能,學到了本領。 3.1.7 任務設計要注重學生能力培養 設計的任務要靈活,不要死板,學生在完成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多種方法實現,這樣才能很好的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探索能力、適應能力等。信息技術是時刻變化著的學科,它也是更新最快的學科,如果學生只是在課上學到一些知識,而沒有把自己的學習能力提高,那麼過幾年後軟體變了,學生也就一無所知了。所以在課堂上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至關重要,只要能力提上去了,無論軟體怎麼變,學生都能適應。在信息技術課中探索能力至關重要,有些新的軟體必須要通過自己不斷的探索、不斷的積累經驗才能使用這個軟體。在「設置動畫」這課中,就可以讓學生自己探索著操作,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雖然有許多學生都成功了,但也有一些學生在操作時不夠大膽,不敢「越雷池半步」,這就約束了他們通向成功的彼岸。因此,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放大膽子操作,不要怕遇到錯誤。要勇於探索,直到成功。 3.1.8 任務設計要注重與其它學科相結合 把信息技術這門課孤立地進行教學,往往得不到好的效果。任務的設計還應盡量使本學科與其他學科相聯系,與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相聯系,與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相聯系,走課程整合之路。整合過程中,要把相關學科的知識和技能要求作為一個整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強調信息技術服務於具體的任務,把信息技術作為獲取信息、探索問題、協作解決問題的工具。因此,在進行任務設計時,要盡可能體現學科整合的思想,充分關注其它學科的學習進度和學習情況,加強與其他學科的橫向聯系,培養學生綜合處理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運用WORD進行排版」這個任務中,就可以輸入一篇語文課文,並自己畫一幅小插圖插入到課文中,然後進行排版,這就整合了語文、美術學科的內容;在「利用Excel,創建本班同學某次考試的成績表,計算出總分並排出順序,最後寫一個簡短的分析報告」這個任務中,就整合了數學、語文等學科的內容。 3.2 學生探索「任務」階段 這是一個開放性的教學環節,其目的在於讓學生在學習、探索的過程中完成對新知識的理解和鞏固。「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以任務為主線,把教學內容巧妙地隱含在每個任務之中;以教師為主導,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去發現,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師點撥下,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最終在任務的完成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自主學習和主動探究的能力。具體實施過程如下: 3.2.1 引導學生分析「任務」並提出問題 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讓他們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在給出任務之後,教師不要急於講解,而是要讓學生先討論、分析任務,提出完成任務需要做哪些事情,即提出問題。在提出的問題中,有些是以前學過的,這些問題就由學生自己給出解決方案;另一些是沒有學習過的,即隱含在任務中的新知識點,這也正是這個任務所要解決的問題。例如,在學習使用「畫圖」程序時,要求畫一幅田園風光圖,接著讓學生討論這幅圖畫中應該有哪些內容,如有農舍、夕陽、樹、小河、草、牛羊等等,然後讓學生分析要完成這些內容需要用哪些工具,怎樣用這些工具。這樣,在教師的啟發和引導下,學生就會積極主動的去學習運用這些工具了。 問題最好都是由學生提出來,必要的時候,教師可以給予適當的提示。提出問題時,要採用「先粗後細,逐步求精」的方法,將問題細化成若干個小問題。如對於「農庄」這一圖案,就涉及了如何運用矩形工具畫矩形、正方形,如何用填充工具倒顏色。對於某些任務,開始不可能把所有的問題一次都提出來。對於一些任務中存在問題,學生只有親自做到那一步才有可能提出問題。這種情況要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再提出並解決相應的問題。 教師要注意在「任務」中設置一些認知上的沖突,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並提出,特別是在新知識的引入上,更要設置一些問題,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經過積極思考把問題提來,這時教師將新知識介紹給學生,學生就自然而然建立了對新知識的認識。 3.2.2 根據提出的問題,及時學習新知識 問題提出後,就需要開始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了,老問題和比較簡單的問題學生可以根據已學知識自主探究解決,新問題可以由學生相互討論或師生共同探索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不要直接告訴學生應當如何去解決面臨的問題,而是向學生提供解決該問題的有關線索,比如從哪裡獲取相關的資料,尋找相關的幫助,解決問題的大體思路等。讓學生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去學習,他們學到的不僅僅是新知識,更重要的是他們從中學到了處理問題的方法。教學的重點之一就是要讓學生親自體驗這種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的過程,讓他們在這一過程中學會獨立思考,善於獨立思考。如在學習「文件的基本操作」時,可將這節課設計為四個小任務
⑻ 自媒體時代大學生的媒體素養提升知行講堂
一是媒介素養教育不夠系統化和正規化。西方許多國家已經將媒介素養教育納入正規的教育體系中,從小學至大學均有相應的教育內容。發達國家的媒介素養教育正逐漸成為一種終身教育。反觀我國,由於缺乏政策支持以及應試教育的現狀,媒介素養教育尚未以獨立課程的形式納入任何階段的教育體系中。基礎教育階段僅在政治課、品德修養課等課程中偶有提及,高等教育階段有個別學校開設相關課程或講座。媒介素養教育處於零星式、碎片化的狀態。因此,當前我國公民媒介素養更多是在摸索中自發形成的,很難達到高層次的理性認知水平。
二是媒介素養教育尚未實現本土化。媒介素養教育通常與一國的社會歷史背景及文化傳統密切相關。我國媒介素養教育的理論都來源於西方,對於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成熟的研究方法,我們在引進的同時,應該與中國的實踐相結合,融入中國文化,實現本土化。但目前關於媒介素養教育的研究大多仍停留在機械地介紹國外觀點的階段,缺乏對媒介素養教育本土化的深入思考。
自媒體時代的媒介素養教育迫切需要與大學生公民教育相融合
大學生群體是當前自媒體傳播的深度參與者,其媒介素養高低會直接影響我國公民媒介素養整體水平。因此,要優化我國公民媒介素養教育,必須將大學生視為重要的教育對象。而從當前的實踐狀況來看,將媒介素養教育與大學生公民教育充分融合起來,相互借鑒,是提高媒介素養水平的一條極為有效的途徑。
1.什麼是大學生公民教育。公民教育指培養「以權利意識為主的公民意識、公民資格和公民行為能力」,突出權利本位,以自由、平等為基礎,權利和義務相統一,使人成為權利主體的現代性內涵。②大學生公民教育則突出了教育對象的特殊性。大學生既是普通公民,又是未來社會發展的潛在主導力量。大學生公民教育能喚醒大學生的公民角色意識,將其培養成具備現代自由平等理念的、具有公共精神與規則觀念的、權利與責任相統一的合格公民。
2.大學生公民教育與媒介素養教育的相關性。首先,大學生公民教育可以為媒介素養教育搭建更廣闊的平台。當前我國對媒介素養教育的認知和普及程度遠不如公民教育。公民教育已經以多種形式體現在從小學到大學的教育過程中,並逐漸成為一種終身教育。近年來高校對於大學生公民教育尤為重視,設置了一些相關課程及多種實踐活動。而媒介素養教育是公民教育這一系統工程中的一個子系統,公民教育有助於推動媒介素養教育的普及和提升。因此,媒介素養教育不必另闢蹊徑,完全可以借力公民教育,利用其更為豐富的資源和政策方面的支持來實現自身的發展。
其次,媒介素養教育的發展推動大學生公民教育的進步。媒介在公民教育的過程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我們獲取的信息或政治觀點幾乎全部來自媒介,媒介也是人們實現政治參與最主要和最便捷的途徑。對青年學生而言,這一點尤為明顯。大學生們熱衷於通過各種自媒體手段獲取信息、表達觀點、參與各種公民實踐,在這一公民教育的過程中,媒介素養水平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其教育效果。此外,媒介素養教育的目的與公民教育目的也有許多重合之處。有學者曾提出,媒介素養教育的「起點就是公民」。媒介素養教育的範式從最初的「免疫」、「甄別」,到後來的「批判」,再到以「賦權」為主的教育模式,雖然一再變遷,卻與公民教育的目的愈加相輔相成。如今的賦權範式強調通過賦權教育提高公民的參與能力,而「參與」正是現代公民教育的核心詞彙。可以看出,媒介素養教育與公民教育具備共同的目標或導向——培養積極公民。
對大學生而言,通過高質量的媒介素養教育,可以改變他們在公民參與過程中消極、被動的狀況,推動青年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完成。從這個意義上講,加強媒介素養教育是提高大學生公民教育水平的一條有效途徑。
再次,自媒體時代媒介環境的復雜性要求媒介素養教育和大學生公民教育有機統一起來。自媒體的蓬勃發展使當前的媒介環境也空前復雜化。信息技術帶來了海量信息,但其中魚龍混雜,大學生只有學會判斷和甄別,才不會成為虛假信息的傳播者。同時,開放的網路會帶給大學生形形色色的觀點及價值觀念,會對其認知、情感、心理、道德觀念等造成極大沖擊,這給大學生公民教育帶來了嚴峻挑戰。只有將媒介素養與大學生公民教育有機統一,才能在當前復雜的自媒體環境中,真正培養出負責任的積極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