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史學概論名詞解釋是什麼
史學概論名詞解釋是狹義的歷史是記載和解釋人類社會發展的具體過程和其規律性。而廣義的歷史泛指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歷史學是一門關於人類社會以往運動發展過程的學問。一般說來,它包括歷史過程的記錄、歷史經驗的總結、歷史規律的探討和歷史發展趨勢的預見。
史學的含義
史學又稱歷史學。研究、闡明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的學科。社會科學的一個基本門類。史學與歷史是兩個含意不同的概念。歷史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和歷史條件的自然順序排列,它是往事的邏輯運動過程。
史學則是討論歷史的意義、歷史的目的、歷史的價值以及歷史著述的原則、理論、方法、技術等方面的一門學科。舉凡古今中外一切通史、斷代史、專門史以及史學方法論、史學理論等等,都屬於史學范圍。
❷ 歷史專業的名詞解釋該怎麼背
名詞解釋的出題形式比較靈活,比如把簡答或是論述題修改都有可能成為名詞解釋,其實准備名詞解釋,不需要死記硬背,在准備名詞解釋的時候,你一定解釋清「名詞」的時間,范圍,性質,用一句話闡明,就相當於蓋個帽子,然後再具體闡述一下詳細的內容,就像穿個衣服,最後闡述這個「名詞」的影響,可以比喻為履靴。
比如「典制體」作名詞解釋。
典制體:又叫典制體,典制體史書,以典制為中心,記述歷代典章制度及其因革損益而發展成的史書體裁。(蓋帽)
它以分門別類為表述上的特點,比較有代表的典制體有唐朝劉知己編修的《通典》等。(穿衣)
典制體的出現豐富我國史書體裁,記述了歷代的典章制度,為歷史研究提供更多的史料。(履靴)
通過例子,可以對名詞解釋這類題目做個分類。一般名詞解釋不外乎出自政治制度,經濟專用,文化方面等。所以在做名詞解釋的時候,第一句話一定點明是什麼性質,出現的時間等這些基本的因素。即便你記不清它的詳細內容或是影響,也可以做到有話可說了。
❸ 歷史學的名詞解釋答題技巧,要注意哪些,答到哪些點
首先我聲明一點:我的回答具有權威性。因為我是歷史學專業畢業的。而且在名詞解釋方面曾經做了很多探索。要點如下。
1、答出性質和地位。比如說「鴉片戰爭」第一句話應該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2、答出特點和內容。比如說「鴉片戰爭」第二句話應該答出來它的爆發時間,爆發根本原因和主要結果。
3、答出影響。比如說「鴉片戰爭」第三句話應該答出來它的影響。
總結一下就是是什麼(性質)為什麼(原因)怎麼樣(特點和影響)
QQ904171241
❹ 歷史名詞解釋是什麼
「歷史」是一個總稱,涉及到過去的事件以及記憶,發現,收集,組織,介紹,以及關於這些事件的信息解讀。寫歷史的學者稱為歷史學家。
歷史還包括使用敘事來檢查和分析一系列過去事件並客觀地確定造成這些事件的因果關系的學科。歷史學家有時會通過討論該學科的研究本身,並以此作為對當前問題的「視角」,來討論歷史的本質及其有用性。
歷史的好處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一句話:「學史可以明智。「說通俗一點,學習歷史可以使你智慧,可以使你變得更聰明。
為什麼能起到這個作用呢?因為歷史就是講述過去歷朝歷代的古今中外的人們在做人做事方面的經驗和教訓。在其中你會學到很多知識,學到很多道理。如果你想使自己智慧,如果你想使自己變得更加聰明,你就要認真學習歷史。
❺ 歷史學考研名詞解釋題怎麼答求解答
歷史學考研中名詞解釋是必不可少的一個考查方式,本身的分值在整個試卷中佔有很高的比重,而且歷史名詞在其他題型中一直也是有關聯的考查,因此,我們一定要把它當做重點來進行准備。
在這里博仁主要為大家分析一種很常見也是很有效的一種答題形式——三段論的答題模式。
從整體上看,三段論的答案呈現的是「總-分-總」的答題形式,這種形式與考研英語大作文的三段模式很相似。
按照三段論,名詞解釋的答案應包括概括句、分述部分、影響與作用句(結尾句)。其實三段論不是說答案要分三個段落,而是說完整的答案是由上述三部分構成的。
需要指出的是並不是每個名詞解釋都要寫出以上七項,而是根據名詞的具體特點而有選擇的使用。一般而言,中國古代史的名詞要指出朝代,世界史的名詞要指出國別(包括已經消亡的),中國近現代史的名詞則要靈活的多,即可根據晚清、民國、中共來劃分時間,亦可根據重大歷史事件如洋務運動、五四運動等來劃分所屬時間。
三段論的第二段是分述,此部分是詳細解釋名詞的具體內容。一般而言戰爭類應寫明交戰雙方、原因、經過、結果;改革應主要寫明改革內容。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是該部分是對每個點深入的寫還是盡量簡潔地多寫要點?我傾向於後者,畢竟閱卷老師是按點給分的。
就第一段與第二段的關系而言,盡管兩者有著明顯的不同,但兩者還是有一定聯系的,即有些內容可放在第一段亦可放到第二段,如戰爭的原因等。
第三段是影響與作用,這部分較為簡單。應予注意的是與第二段的分述不同,第三段應指出名詞對歷史的最主要的影響與作用。
由於閱卷的時候,是按點給分的,如果考生能夠答出了參考答案上的所有要點,即使字數不足百字,依然能獲得高分。但是要以不足百字的答案答全參考答案上的所有要點,幾乎是不可能的。從三段論來看,最難答全要點的是第二段。由於名詞的要點很多,而參考答案只給出部分重點,而考生在考場上則是盡量求全,這就使得考生的答案字數比參考答案的字數要多出很多。而三段論中的第一段和第三段在字數上一般差別不大。
盡管我們在答題字數上要多於參考答案,但並不意味多多益善,因為我們還要給後面大題留下足夠的答題時間。
考研無小事,每一個細節每一個點都有可能影響最終的結果。名詞解釋這一部分內容比較多比較碎,大家在備考的過程中一定要學會總結和分析,希望大家都能取得好的成績!
❻ 歷史名詞解釋大全
三省六部制:沿用隋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尚書、中書、門下。尚書省掌管行政,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中書省和門下省掌管國家政令的草擬和審批。這就進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權制。
行省制度:行省制度源於魏晉時的行台,當時為中央政權處理軍國大事時的臨時派出機構。金朝曾在邊境廣置行台尚書省。蒙古人入主中原時仿金制,設行尚書省統轄一個大區的路府州縣,演變成地方最高政治機構。元世祖中 統年間,尚書省並入中書省,地方機構也改稱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從此,地方政治制度進入劃省而治的階段。
元代行省置丞相、平章、左右丞、參知政事,其行政機構名稱和官吏品秩與中樞相等,凡一省軍國大事無 所不領。行省轄區不僅地域遼闊,且省界犬牙交錯,使 其無山川險阻可依,北向門戶洞開,形成以北制南的軍 事控制局面。因這一措施有助於防止地方割據,故為明、清所繼承。元行省所轄路府州縣無固定統屬關系,隨意性很大。有些行省與路之間還設道,屬監察性質。為加強控制,元在路府州縣均設蒙古事務官「達魯花赤」,監 督各級官吏,執掌最高權力。縣以下設村社和里甲,常由蒙軍駐村社實行軍事統治。里長通常為蒙古人、色目人,衣食用度悉由居民供應,成為當地的最高主宰。由此使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更加激化,導致元末農民大起義。
貞觀之治:貞觀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現的太平盛世。由於唐太宗能任人唯賢,知人善用;開言路,虛心納諫,重用魏徵等;並採取了一些以農為本,減輕徭賦,休養生息,厲行節約,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寧的局面。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史稱「貞觀之治」這是唐朝的第一個盛世,同時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康乾盛世:所謂的「康乾盛世」,起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亂,止於嘉慶元年(1796年)川陝楚白蓮教起義爆發,持續時間長達115年。有些中國歷史學家們將「康乾盛世」稱為輝煌,是因為他們覺得它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將中國傳統社會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創造了中國歷史的奇跡。他們認為國家統一的最終完成,社會經濟的高度繁榮,學術文化的集大成趨勢是「康乾盛世」最顯著的歷史特徵。 清朝初年,由於經過數十年的戰爭,生產遭到嚴重的破壞 。清朝統治者為了加強集權統治,緩和日益激化的民族矛盾,不得不實行一些恢復經濟的措施 。
科舉制:科舉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所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魏晉以來,官員大多從各地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權貴子弟無論優劣,都可以做官。許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實學的人,卻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擔任高官。為改變這種弊端,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來選舉人才。隋煬帝時期正式設置進士科,考核參選者對時事的看法,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
科舉是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從隋朝大業元年(605年)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
文字獄:1、名詞,專指一類迫害文人,以排除異見的事件。
2、動詞,指利用特權對異己進行構陷。
3、形容詞,形容統治者對被統治者實行的無情專制。
古代以滿清的文字獄最為慘烈。近代以文革時期為極端。最近的例子有周遠志被捕事件。
滿清南侵以來,對中原民族不但在軍事上予以殘酷殺戮,而且在經濟上大肆掠奪破壞,尤有遠見的是大量炮製文字獄,大搞文化壓迫。早在清軍入關不久,清廷就開始了對中華文化的壓迫摧殘。順治四年(1647年),廣東和尚釋函可身攜一本紀錄抗清志士悲壯事跡的史稿《變記》,被南京城門的清兵查獲,在嚴刑折磨一年後,以私撰逆書的罪名流放沈陽。次年,又有毛重倬等坊刻制藝序案,毛重倬為坊刻制藝所寫的序文不書「順治」年號,被大學士剛林認為是「目無本朝」,是目無「正統」的「不赦之條」。由此清廷規定:「自今闈中墨牘必經詞臣造訂,禮臣校閱,方許刊行,其餘房社雜稿概行禁止」,這就是最早的言論審查專制。
清代禁書真是五花八門,令人有望洋興嘆,嘆為觀止的感慨。凡是涉及思想,歷史,政治,以及民族問題的書籍被禁被毀,當然也在意料之中,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大量純粹的科學,技術,經濟方面的書籍也赫然在目,實在不知道統治者打的究竟是什麼算盤了。凡是涉及明朝,比如明人的文集,明人的詩集,明代的歷史,明代人物傳記,被禁毀也不算出奇,但是許多為滿清歌功頌德拍馬奉承的書比如什麼《大清典禮》《大清天定運數》,還有乾隆的爹雍正的作品《大義覺迷錄》以及曾祖父順治的作品也在禁毀之列。更離奇的還是甚至連明人選編或者寫過評注的一些唐詩選集都在禁毀之列,比如《杜工部集筏注》《杜工部詩集》《杜工部詩集輯注》《杜詩詳注》都在名單上。
鑒真東渡:鑒真是我國唐代赴日本傳戒並首創日本律宗的高僧。該劇講述了鑒真大師歷經磨難、矢志不渝、東渡扶桑的故事。六次東渡,五次失敗,歷盡坎坷,終於在第六次東渡成功,達到弘揚佛法的目的。該劇通過鑒真大師與日本弟子榮睿、普照的生死友情,頌揚了中日兩國人民一衣帶水的傳統友誼,謳歌了鑒真大師傳播交流中華文明的功績,為人類和平、文明和進步所做出的重要貢獻。
戚家軍:戚家軍成軍於治世(相對明末),所面對的敵人戰鬥力遠不如滿洲八旗,比較強的也就只有倭寇中的薩摩隼人和兀良哈蒙古的騎兵.論彪悍,論以寡擊眾,戚家軍比不上袁督師的關寧鐵騎,戚家軍賴以成名的,是嚴明的軍紀,職業化的訓練水平,東亞最先進的裝備,百戰百勝的戰績和高達十餘萬級的斬級記錄.
澶淵之盟:澶(chán)淵之盟是北宋與遼經過多次戰爭後所締結的一次盟約。
改土歸流:"......廣西地區的「改土歸流」,自明代中葉以後便逐步開始。它是在土官與封建王朝的矛盾日益尖銳的情況下產生的。這個矛盾,唐、宋以來就長期存在。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土官制度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的需要。廣大人民不斷的反抗斗爭又動搖了土官制度的統治。與此同時,土官又日益與封建王朝鬧對立,反對封建王朝對它的管轄。這種有損於封建王朝國家統一的行為,明王朝自然是不能容忍的。於是「改土歸流」是勢在必行的了。
開始改流時,一般採取兩種辦法:一是從上而下,先改土府,後改土州。二是抓住一切有利時機進行,如有的土官絕嗣,後繼無人,或宗族爭襲,就派流官接任;土官之間互相仇殺,被平定後,即派流官接任;有的土官犯罪,或反王朝被鎮壓後,"以罪革職「,改由流官充任;有的在土民向封建王朝申請「改土歸流」時,王朝以所謂從民之意,革除土官世襲,改為流官。總之,封建王朝遇有機會,立刻抓緊改流......。"(摘自黃現璠著《壯族通史》 )
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約1451~1506),Colombo,Cristoforo ( Cristóbal Colón)
義大利航海家。生於義大利熱那亞,卒於西班牙巴利亞多利德 Valladolid。一生從事航海活動
教皇子午線
Papal Meridian
1494 年經教皇仲裁 ,西班牙和葡萄牙在世界上劃分勢力范圍的分界線。
人文主義是一種哲學理論和一種世界觀。人文主義以人,尤其是個人的興趣、價值觀和尊嚴作為出發點。對人文主義來說,人與人之間的容忍、無暴力和思想自由是人與人之間相處最重要的原則。
但丁·亞利基利(義大利語:Dante Alighieri,1265年—1321年),義大利詩人,現代義大利語的奠基者,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開拓人物之一,以長詩《神曲》留名後世。恩格斯評價說:「封建的中世紀的終結和現代資本主義紀元的開端,是以一位大人物為標志的,這位人物就是義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
達芬奇 (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作為文藝復興時期作卓越的代表人物,他的成就和貢獻是多方面的。達芬奇出生在佛羅倫薩附近的一個小鎮——芬奇鎮。他是一位 天才,他一面熱心於藝術創作和理論研究,他研究如何用線條與立體造型去表現形體的各種問題;另一方面他也同時研究自然科 學。達芬奇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最著名的巨匠,他不僅是一位天才的畫家,並且是大數學家、科學家、力學家和工程師,是一位多才多藝、全面發展的人。他有著多方面的才能,對人類作出過多方面的貢獻。他不僅會畫畫,雕塑,建築房屋,還會發明武器,設計過世界上第一個飛行機、他又是一個醫學家、音樂家和戲劇家,而且在物理學、地理學和植物學等其它科學的研究上也很有成就。他道德高尚,舉止溫雅,且體格健壯,力量過人,據說他一隻手就能輕易地折斷馬蹄鐵。他左右手都會寫字、作畫,他用左手寫的字是反向的,人們只有在鏡子里才能看懂。
尼可羅·馬基雅維利(Niccolò Machiavelli,1469年5月23日—1527年6月22日)是義大利的政治哲學家、音樂家、詩人、和浪漫喜劇劇作家,也是佛羅倫薩的愛國者、公務員,以及政治理論家。他是義大利文藝復興中的重要人物,尤其是他所寫下的《君主論》一書提出了現實主義的政治理論、以及《論李維》一書中的共和主義理論。
馬基雅維利出生在佛羅倫薩一個沒落貴族家庭,父親曾是一名律師,但當他出生後,家中除了四壁圖書外已經一無所有,所以他沒有多少受教育的機會,完全依靠自學。
1494年美第奇家族對佛羅倫薩的統治被推翻,成立了共和國。1498年馬基雅維利出任佛羅倫薩共和國第二國務廳的長官,兼任共和國執政委員會秘書,負責外交和國防,經常出使各國,會見過許多執掌政權的人物,成為佛羅倫薩首席執政官的心腹,他看到佛羅倫薩的僱傭軍軍紀鬆弛,極力主張建立本國的國民軍。1505年佛羅倫薩通過建立國民軍的立法,成立國民軍九人指揮委員會,馬基雅維利擔任委員會秘書,並在征服比薩的戰爭中,率領軍隊,親臨前線指揮作戰,1509年比薩投降佛羅倫薩。在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和教皇的矛盾中,他到處出使游說,力圖使其和解,避免將佛羅倫薩拖入戰爭,並加強武裝以圖自衛。但當他1511年前往比薩時,教皇的軍隊攻陷佛羅倫薩,廢黜執政官,美第奇家族重新控制佛羅倫薩。馬基維亞利喪失了一切職務。
哥白尼1473年2月19日出生於波蘭維斯杜拉河畔的托倫市的一個富裕家庭。18歲時就讀於波蘭舊都的克萊考大學,學習醫學期間對天文學產生了興趣。1496年,23歲的哥白尼來到文藝復興的策源地義大利,在博洛尼亞大學和帕多瓦大學攻讀法律、醫學和神學,博洛尼亞大學的天文學家徳·諾瓦拉(de Novara,1454-1540)對哥白尼影響極大,在他那裡學到了天文觀測技術以及希臘的天文學理論。後來在費拉拉大學獲宗教法博士學位。哥白尼作為一名醫生,由於醫術高明而被人們譽名為「神醫」。哥白尼成年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費勞恩譯格大教堂任職當一名教士。哥白尼並不是一位職業天文學家,他的成名巨著是在業余時間完成的。尼古拉·哥白尼 Nicolaus Copernicus 波蘭名:Mikolaj Kopernik (1473~1543)
現代天文學創始人,日心說的創立者
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1483~1546) :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倡導者,新教路德宗創始人。
《九十五條論綱》是馬丁·路德於1517年10月31日張貼在德國維滕堡城堡教堂大門上的辯論提綱,現在普遍被認為是新教的宗教改革運動之始。
❼ 歷史學是什麼名詞解釋
歷史學是人類對自己的歷史材料進行篩選和組合的知識形式。
歷史學,是個靜態時間中的動態空間概念。歷史學是由歷史、科學、哲學、人性學及其時間空間五部分有機組合而成。
❽ 關於「歷史」的名詞解釋是什麼
1、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也指某種事物的發展過程和個人的經歷
例子:地球的歷史 | 人類的歷史
2、過去的事實
例子:這件事早已成為歷史。
3、過去事實的記載。
4、指歷史學。
定義
歷史:history historical
廣義歷史:物質變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歷史: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歷史學:研究物質變動的學科,簡稱史學。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歷史學:世界上一切科學都可以稱為歷史學。
(「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馬克思、恩格斯)
狹義歷史學:研究人類社會以往運動發展過程的學問。
歷史科學:
通常我們將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學稱之為歷史科學,因為這是在唯物史觀科學理論指導下的歷史學,而以往的史學從根本上來說,很多都沒有超出歷史 唯心論的范疇。
歷史與歷史學的關系: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正因為如此,當年胡適才說:「歷史就像一個小姑娘,你愛怎麼打扮就怎麼打扮。」這里的「歷史」一詞,嚴格說來,應該是狹義歷史學的含義。也因此,我國古代優秀的史學家們特別重視「史德」——「善惡必書」、「析理居正」,通俗地說,就是實事求是地記錄、公正客觀地分析論斷。
詞源
「史」字在中國古代指史官。篆文中寫為「 」(見圖),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
「歷史」一詞則出現於清末。
歷史這個詞在英語中為History,在法語中為Histoire,二者同出於希臘語的Histria,其本意為「征問」、「問而知之」。
❾ 大學的歷史史學概論怎麼復習,我看不懂那些內容
史學概論復習資料
【名詞解釋】
1.歷史解釋:即歷史的主體(歷史學家)通過歷史的中介(主要是歷史資料,如文獻資料、實物資料)對歷史的客體(如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過程、歷史規律等)作出相應歷史觀的解釋。
2.歷史遺產:即人類活動過程中所創造的各種財富的綜合,大致包括兩類:一類是「物質文化」,諸如各種生產工具、設備、生活用具、居住房屋、衣飾裝束、交通工具等;一類是「精神文化」,諸如科學文化知識、理想和情操、道德和禮儀、習俗和風尚、生活方式、情趣、愛好等。
3.歷史學:是一門關於人類社會以往運動發展過程的學問。一般說來,它包括歷史過程的記錄、歷史經驗的總結、歷史規律的探討和歷史發展趨勢的預見。
4.史學本體論:也即是對客觀歷史本質的反思。歷史認識論和方法論則是對歷史學作為一門學科在對客觀歷史的認識和研究方法上的理論思考。也有學者把史學本體論稱為歷史理論,認識論和方法論稱為歷史學理論或史學理論。歷史認識論:歷史認識論是關於歷史認識的理論,它與歷史本體論、歷史方法論或史學方法論共同構成了歷史哲學。具體說來,它是關於歷史認識主體認識其客體的過程、特徵、方法等等的理論,它主要涉及歷史認識主體和歷史認識客體各自的特點,二者之間的關系,涉及歷史認識過程的特點、歷史認識正誤的原因及其檢驗方法,還涉及歷史認識如何對實踐乃至對現實發展進程的影響。嚴格說來,歷史本體論是關於歷史本體即客觀歷史進程的理論認識,也即歷史理論,而史學方法論則涉及手段問題,因而歷史認識論成為歷史哲學的主要組成部分。
5.計量史學方法:歷史學的計量方法,是指把數學方法特別是數理統計方法運用於歷史研究的一套方法,即運用電子計算機技術對歷史資料進行數據處理,進行史料分析從而得到結論的一種方法。從17世紀到19世紀,統計學方法的發展和統計資料的日益完備,已使歷史研究引入了計算,逐漸形成了歷史統計學,主要研究經濟史和人口史,但由於計算手法的初級,研究的性質、對象與傳統史學大同小異,所以還算不上嚴格意義上的計量史學。進入20世紀之後,新史學家們對歷史的定性研究感到日益不滿足,他們認為某種歷史現象僅靠描述和定性往往是錯誤的,具有較大的主觀隨意性,而通過定量研究有可能對特定主題產生較精確的、有說服力的認識。計量方法遠未能成為取代其他方法的唯一科學的手段,並不能完全排除主觀因素。特別是其成果的枯燥,使其日益遠離普通讀者,失去了史學的社會功能,這些都是計量史學亟需解決的大問題。
6.史家四長:指的是要想做為一個史家必須具備的四種資格:即:史德、史識、史識。史德是對過去毫不偏私,善惡褒貶,務求公正。史學:是指要具備史學知識。史識是講歷史學家的觀察力。史才是講作史的技術。
7.「五德始終」歷史循環論:一種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周而復始地經歷同樣階段的理論。如中國戰國末鄒衍提出的「五德終始說」,認為歷史變化和王朝更替,是土德、木德、金德、火德、水德的相繼更替,周而復始循環的結果。主張人類社會的變化是簡單的重復循環過程的歷史理論。
8.歷史系統方法: 用系統論方法研究歷史,它要求把歷史作為一個整體系統觀念出發,認識歷史運動的整體過程,並進而從歷史過程發展所表現的整體與部分(歷史要素)結構、層次、環境的關系中,揭示歷史的本質和規律,這就是歷史系統方法的根本特點和要求。
9.三統三正:西漢董仲舒提出的歷史循環論,並對鄒衍的「五德終始說」稍加變通後提出的理論,以不同正朔為標志的改製法則。「三統」是指黑統白統赤統,中國西漢時期董仲舒提出的黑、白、赤三統循環的神秘主義歷史觀。「三正」是指夏正商正周正,三正是春秋戰國時代不同地區所使用的不同的歷法制度。這種改制只是為了表明新的皇帝重新受天命統治人民,其實質卻沒有絲毫改變,這是一種唯心主義的歷史觀。
【史學概論簡答題】
1. 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
1) 社會歷史發展是有規律可循的。歷史運動的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過程,它可以通過人們有目的的、自覺的活動才能實現,因此歷史必須重視研究人的活動和人本身的價值,重視人在歷史過程中的地位。
2) 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起積極或消極的作用。因此,必須深入到人們的社會存在中去研究人們的思想、觀點和立場,從社會存在中去尋找產生的原因和答案。
3) 社會性質、社會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存在於生產方式之中,必須用社會經濟結構去說明社會的政治結構,用社會經濟的變化去解釋社會文化、哲學、宗教、科技、政治、軍事、倫理等的變化,去說明社會歷史的運動。
4) 階級和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特有的現象,與歷史上特有的生產方式、經濟關系相聯系。階級分析方法是觀察和研究階級社會中歷史現象的基本線索和基本方法。正確運用階級分析方法是研究歷史的基本要求之一。
5) 由於人民群眾是社會生產的主要承擔者,是最基本的生產力,因此,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和創造者,研究歷史應該以人民群眾為中心。同時要正確評價個別歷史人物,特別是偉大歷史人物在歷史上所起的作用,正確處理好二者的關系。
2. 史料鑒別的主要方法
1) 校勘:有對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
2) 辨偽:「核之《七略》,以觀其源」、「核之群志,以觀其緒」、「核之並世之言,以觀其稱」、「核之異世之言,以觀其述」、「核之文,以觀其體」、「核之事,以觀其時」、「核之撰者,以觀其托」、「核之傳者,以觀其人」。
3) 考證:本證法、旁證法、理政法、人證、反證、孤證。
3. 現代系統論的基本思想有哪些?
認為整個世界是以系統的形式存在著的有機整體;系統是結構與功能的統一體;系統論認為自然界是由不同層次的等級結構組成的;認為自然界的任何客體都是動態的開放系統;機體具有應變外界刺激的自動調節能力。
怎樣正確運用整體系統分析方法?
(一) 整體分析:這是系統分析方法的核心,它要求在考察歷史運動時,應當首先把歷史看做一個整體過程。歷史上的事件、人物、制度、思想等都不過是整體過程的一個部分,因而只有從歷史的整體觀念出發,才能更深刻理解局部以及整體與局部的內在關系。
(二) 層次分析:歷史系統內部由若干層次構成的,研究歷史要逐層次的探討,包括考察不同層次的特點及層次之間的聯系和關系,以揭示歷史整體的全過程和全貌。
(三) 結構分析:結構反映了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以及要素和整體之間的聯系的關系。因此考察歷史過程時,應該劃清楚它的結構,結構的內容和成分,然後才能研究這些結構在歷史系統整體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 環境分析方法:即歷史過程的整體系統與環境之間關系的分析,「環境」與「平衡」是系統論中兩個相聯系的基本概念。系統論認為一個開放性系統能保持自身的存在和發展,就在於系統本身與環境處於「平衡」狀態,當「平衡」破壞,系統要麼回到當初產生的原始平衡狀態中去,甚至滅亡,要麼改變系統本身不適應環境的要求,通過調節機制以達到對環境新的「平衡」。
(五) 動態分析:即用發展變化的觀點去觀察歷史問題,在視野上應當樹立開放觀。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就要用動態分析方法。
4. 怎樣理解歷史認識的三極能動統一?
歷史認識的三極分別是歷史主體、歷史中介和歷史客體。這三級是能動統一的。歷史主體是學習和研究歷史的人,主要是指歷史學家。歷史中介是指歷史資料。歷史客體是指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等。從歷史主體與歷史中介的關系來看,挖掘豐富的歷史資料決定歷史學家的歷史認識程度;歷史學家不主動、積極地利用歷史資料也不可能去認識歷史事實。從歷史中介與歷史客體來看,沒有歷史資料就無法認識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沒有歷史人物、歷史事件也就沒有歷史資料。從歷史主體與歷史客體來看,歷史事實要靠歷史學家去發現、去認識;沒有歷史學家就沒有歷史主體的出現,也就不能發現、認識歷史客體。
5. 簡述史學與哲學的關系
哲學從世界觀的高度指導和高度影響史學的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歷史研究的科學指南;歷史學的研究成果為哲學的發展提供材料和論據,是哲學的重要基礎,從而推動哲學向前發展。
(一) 哲學對歷史學的指導作用
1) 從理論上說,哲學為一般科學研究提供最基本的理論、觀點和方法。
2) 從中外歷史實踐看,每一時代的哲學思潮都給史學以深刻的影響,每一次重大的哲學形態的變革都會引起一場史學革命。古代希臘哲學學派林立,決定了古希臘形形色色的歷史學派;歐洲中世紀史學,神學居統治地位;中國的西方資產階級進化論和馬克思主義哲學。
(二) 史學是哲學的重要基礎
史學的成就充實和豐富著哲學的內容,為哲學提供史實的依據和素材,從而推動哲學的發展。
(三) 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史學的指導作用
可以指導在歷史學習和研究中發現舊史學歪曲史實,任意評判歷史的謬誤;能幫助史學工作者提高理論思維的能力,以便認識歷史的本質,揭示歷史發展的規律;能有效地指導史學改革,更新史學觀念,開創歷史研究的新局面。
(四) 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哲學
1) 歷史研究必須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依據
2)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歷史研究的指南,而不是一種現成的公式,不能隨意用來套用,更不能任意閹割使用。
6. 為什麼歷史研究離不開史料?
1) 史料是歷史研究的基礎和前提
2) 史料是否充備和正確,也是確定歷史學家選擇研究方向的重要依據
3) 史料可以使各種現象互相補充、相互論證,對正確描述歷史事實、取得科學的結論和闡述觀點有極大的幫助。
如何搜集和整理史料?
搜集史料的方法有:利用工具書;通過平時讀書,閱讀報紙、刊物等積累資料;注意從考古發掘中積累新資料;通過調查和采訪搜集資料,特別是口碑資料。
整理史料的方法有:按性質分門別類的整理;按時間先後順序整理。
7. 重構歷史過程的方法有哪些?
按時間觀念重構歷史;按空間觀念重構歷史;按內容和性質來重構歷史。
8. 簡述當代西方計量史學的優缺點
優點:
1) 利用電子計算機,可以使傳統史學無法處理的大量史料得以合理的處理和適當利用
2) 可以使原來不夠確定的歷史問題,得到可靠數據的證明
3) 可以補充資料的欠缺,可以幫助進行歷史預測
4) 開拓了新的學科,擴大了新的研究領域
5) 可以促進史學研究的現代化
缺點:
1) 不利於歷史知識的普及
2) 適用范圍和研究對象受到極大限制
3) 不可避免地要融入歷史學家的主觀因素,從而使客觀數據失去效用。
9. 簡述史學與文學的關系
(一) 史學與文學有聯系也有區別
1) 區別:史實務求真實,文學可以虛擬誇張,這是二者的基本區別。
2) 聯系:史學和文學都是客觀的社會現實生活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史學與文學在思維形式和語言的運用上也有某種一致性。
(二) 歷史研究必須藉助文學
1) 文學在一定程度上能為史學提供研究歷史的材料和觀點
2) 利用文學作品來證史和補史
3) 文學的發展對史學產生巨大的影響
進步的文學思潮和優良的文風能促進史學的發展;落後的文學思潮和不良文風則對史學產生消極影響。
4) 只有去偽存真,齊虛留實的文學材料才能為歷史研究所用。
10. 史學論文選題的方式和依據是什麼?
方式:選老師布置的題目;自己選題。
依據:
1) 結合目前的學術動向
2) 把握學術界近期內的研究動向和研究熱點
3) 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確定
4) 根據社會、群體的需要來選題
5) 選題的個人經驗:從老師講課或聽學術講座中發現問題;多看論文、從論文中受到啟發,從而發現問題;選題盡量地把題目選小一點;使用新方法、新角度去分析問題。
11. 歷史比較研究的類型有哪些?
橫向比較:主要從空間角度出發,進行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國家的歷史比較研究。
縱向比較:主要是從時間觀念出發,進行不同時期、不同歷史階段、不同發展層次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
宏觀比較:就是指站在歷史整體的角度,對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貫通的或者高度概括性的比較研究,對歷史系統的認識,歷史本質的揭示,歷史規律的發現主要靠宏觀比較研究才能獲得。
微觀比較:指不論從時間觀念或是從空間觀念出發,都是站在歷史的特定角度,對各種不同的、特殊的歷史現象進行具體的比較研究。
12. 史學概論的內容是由哪幾個板塊構成?其主要內容有哪些?
史學概論的內容由歷史學的本體論、方法論和認識論這三部分構成。史學本體論是關於歷史現象(歷史過程中出現的個人、人群、事件和過程)存在的本源和性質的觀點或理論,其核心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社會歷史觀。主要研究歷史學的對象、結構和功能;歷史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史學思想的發展與歷史觀的演變、歷史學從潛科學發展成為科學的歷程;歷史唯物主義及其在歷史研究中的反思和運用。
史學方法論是對各種歷史研究方法的規則、步驟和指導原則的性質、特點和適用范圍等所做的理論闡釋。主要內容包括史料的收集、整理與鑒別;重構歷史過程;新史學方法。
史學認識論是人們對於歷史學的本體論和方法論的認識的反思。主要研究歷史的可知性和歷史學的科學性、歷史認識的過程與思維方式的特徵、歷史認識的檢驗和歷史真理的求索。
13. 簡述歷史學的社會價值和功能
(一) 歷史認識對現實社會具有重大的指導和影響作用
(二) 歷史的具體功用
1) 指導人們社會實踐的功能
2) 認識歷史發展規律、預見未來
3) 陶冶人們的品格情操和啟迪人們的智慧
4) 增強參與意識,提高執政水平,積極參加社會決策
【補充】:
1.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
① 關於人類社會基本矛盾的學說;
② 關於人類社會運動過程的原理;
③ 關於歷史主義的原則。
2.歷史創造者的命題:
①反對「普通老百姓」,帝王將相也有功,反對階級觀;
②歷史的偶然性與必然性原理解釋……(納粹黨)。
3.民族關系:
①反對只是單純的注重到經濟合作;
②應注意到民族關系的不平等;同化,戰爭……
③強調其實武力戰爭和同化也並不一定是壞事。
❿ 回答歷史學中的名詞解釋要包含哪些方面
在名詞解釋中第一個必須注意的是區分:專有名詞和非專有名詞,專有名詞可能指向了一個歷史事件,文學含義,哲學創新,例如:辛亥革命,堂吉訶德,覺解,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