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描寫歷史的詞語大全
草船借箭 [cǎo chuǎn jiè jiàn]
基本釋義
運用智謀,憑借他人的人力或財力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典 故
三國時期,曹操率大軍想要征服東吳,孫權、劉備聯合抗曹。孫權手下有位大將叫周瑜,智勇雙全,可是心胸狹窄,很妒忌諸葛亮(字孔明)的才幹。因水中交戰需要箭,周瑜要諸葛亮在十天內負責趕造十萬支箭,哪知諸葛亮只要三天,還願立下軍令狀,完不成任務甘受處罰。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萬支箭,正好利用這個機會來除掉諸葛亮。於是他一面叫軍匠們不要把造箭的材料准備齊全,另一方面叫大臣魯肅去探聽諸葛亮的虛實。
魯肅見了諸葛亮。諸葛亮說:「這件事要請你幫我的忙。希望你能借給我20隻船,每隻船上30個軍士,船要用青布慢子遮起來,還要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兩邊。不過,這事千萬不能讓周瑜知道。」,魯肅答應了,並按諸葛亮的要求把東西准備齊全。兩天過去了,不見一點動靜,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請魯肅一起到船上去,說是一起去取箭。魯肅很納悶。
諸葛亮吩咐把船用繩索連起來向對岸開去。那天江上大霧迷漫,對面都看不見人。當船靠近曹軍水寨時,諸葛亮命船一字兒擺開,叫士兵擂鼓吶喊。曹操以為對方來進攻,又因霧大怕中埋伏,就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點般的箭紛紛射在草把子上。過了一會,諸葛亮又命船掉過頭來,讓另一面受箭。
太陽出來了,霧要散了,諸葛亮令船趕緊往回開。這時船的兩邊草把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滿了箭,每隻船上至少五、六千支,總共超過了十萬支。魯肅把借箭的經過告訴周瑜時,周瑜感嘆地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不如他。」
② 歷史的詞語有什麼
關於歷史的詞語:
草木皆兵、
負荊請罪、
紙上談兵、
望梅止渴、
卧薪嘗膽、
四面楚歌、
背水一戰、
指鹿為馬、
三顧茅廬、
圍魏救趙、
退避三舍、
破釜沉舟
其實關於歷史的詞語最好的就應該是:消失,記憶,期望……
③ "歷史「一詞的確切意思是什麼
歷史:
①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也指某種事物的發展過程和個人的經歷:地球的~ㄧ人類的~。 ②過去的事實:這件事早已成為~。 ③過去事實的記載。 ④指歷史學。
個人理解,拆詞為,經歷發生過的史實
④ 形容歷史悠久的詞語是什麼
古往今來、源遠流長、千秋萬代、萬古千秋、年湮代遠
⑤ 中國的歷史可以用什麼詞形容
可以用這些詞形容:悠久、漫長、厚重、復雜、久遠、百轉千回。
望採納~
⑥ 形容一個人的歷史知識不好那是什麼老師教的
歷史不好的話可以說他的歷史是數學老師教的,也可以說是語文老師教的,總之不是歷史老師教的就行。
⑦ 描寫歷史故事的成語
卧薪嘗膽
破釜沉舟
百發百中
半途而廢
杯弓蛇影
鞭長莫及
賓至如歸
病入膏肓
伯樂識馬
不恥下問
出爾反爾
出奇制勝
唇亡齒寒
愚公移山 後羿射日 女媧補天
負荊請罪 完壁歸趙 草木皆兵
四面楚歌 背水一戰 唇亡齒寒
望梅止渴 卧薪嘗膽 圍魏救趙
南轅北轍 一箭雙雕 愚公移山
後羿射日 女媧補天 負荊請罪
完壁歸趙 草木皆兵 四面楚歌
背水一戰 唇亡齒寒 望梅止渴
卧薪嘗膽 守株待兔 葉公好龍
負荊請罪 完壁歸趙 草木皆兵
四面楚歌 背水一戰 唇亡齒寒
望梅止渴 卧薪嘗膽 圍魏救趙
南轅北轍 一箭雙雕 指鹿為馬
紙上談兵 借刀殺人 指桑罵槐
笑裡藏刀 暗度陳倉 高山流水
才高八斗 不可救葯 李代桃僵
負荊請罪 完壁歸趙 草木皆兵
四面楚歌 背水一戰 唇亡齒寒
望梅止渴卧薪嘗膽 獨立自群
梅開二度 竊符救趙 胡服騎射
價值連城 完璧歸趙 負荊請罪
紙上談兵 奇貨可居 邯鄲學步
鷸蚌相爭 黃粱美夢 一枕黃粱
奉公守法 曠日持久 利令智昏
不遺餘力 南轅北轍 破釜沉舟
毛遂自薦 背水一戰 圍魏救趙
智者千慮 捨本逐末 攻難守易
猶豫不決 一狐之腋 三人成虎
頂天立地 前倨後卑 管窺錐指
以卵擊石 賞罰分明 瓜田李下
路不拾遺 鹿死誰手 市道之交
難至節見 步履蹣跚 坐懷不亂
補天浴日 河伯娶婦 退避三舍
言猶在耳 董狐之筆 天奪之魄
欺世盜名 一日千里 中飽私囊
天經地義 以人為鏡 按兵不動
當局者迷 掩耳盜鈴 大儒縱盜
爭先恐後 坐享其成 剖腹藏珠
羽毛未豐 徙宅忘妻 始終不渝
載舟覆舟 無功受祿 犯顏直諫
因勢利導 食不甘味 唱籌量沙
樂極生悲 居心叵測 安然無恙
燕雀處堂 天下無雙 輕慮淺謀
志在四方 一葉障目 舉措失當
徐市求仙 綱舉目張 取而代之
聲名狼藉 死有餘辜 人人自危
左提右挈 無出其右 身無可擊
袖藏金椎 箭在弦上 巧奪天工
山雞舞鏡 未可厚非 疾風勁草
烏合之眾 推心置腹 狗尾續貂
生靈塗炭 怙惡不悛 堅壁清野
白雲親舍 不學無術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故事出自《國語·吳語》。成語「如火如荼」,形容某種人群或事物陣容之大,氣勢之盛。
故事見於《資治通鑒·唐則天皇後天授二年》。成語「請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晉書·文苑·左思傳》。成語「洛陽紙貴」,稱頌傑出的作品風行一進。
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故事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成語「雞嗚狗盜」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這種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成語「草木皆兵」,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故事見於《莊子列禦寇》。成語「探驪得珠」,比喻寫文章能緊扣主題,抓住要點。
故事出自北宋蘇軾《文與可yún dāng谷偃竹記》。「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備,對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著。
故事出自《晉書·杜預傳》。成語「勢如破竹」,形容戰斗節節勝利,毫無阻擋。
故事出自明朝楊慎的《藝林伐山》。成語「按圖索驥」,比喻機械地照老辦法辦事,不知變通;也比喻按照某種線索去尋找事物。
故事見於《莊子·秋水》。成語「望洋興嘆」,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五年》。成語「唇亡齒寒」,比喻雙方關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枕戈待旦」出自劉琨《與親故書》,形象地寫出了劉琨隨時准備殺敵報國的決心。後來用作成語,形容時刻警惕敵人,准備作戰。
故事出自《史記·汲鄭列傳》。成語「後來居上」,往往指後起的可以勝過先前的。和汲黯說這話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掩耳盜鍾」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故事出自《史記·魏世家》。成語「抱薪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滅禍害,結果反而使禍害擴大。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故事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成語「指鹿為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則成語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比喻為人真誠,嚴於律已,自然會感動別人,自然會受到人們的敬仰。
回答者:wahhltt - 同進士出身 六級 2-7 11:49
--------------------------------------------------------------------------------
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故事出自《國語·吳語》。成語「如火如荼」,形容某種人群或事物陣容之大,氣勢之盛。
故事見於《資治通鑒·唐則天皇後天授二年》。成語「請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晉書·文苑·左思傳》。成語「洛陽紙貴」,稱頌傑出的作品風行一進。
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故事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成語「雞嗚狗盜」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這種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成語「草木皆兵」,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故事見於《莊子列禦寇》。成語「探驪得珠」,比喻寫文章能緊扣主題,抓住要點。
故事出自北宋蘇軾《文與可yún dāng谷偃竹記》。「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備,對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著。
故事出自《晉書·杜預傳》。成語「勢如破竹」,形容戰斗節節勝利,毫無阻擋。
故事出自明朝楊慎的《藝林伐山》。成語「按圖索驥」,比喻機械地照老辦法辦事,不知變通;也比喻按照某種線索去尋找事物。
故事見於《莊子·秋水》。成語「望洋興嘆」,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五年》。成語「唇亡齒寒」,比喻雙方關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枕戈待旦」出自劉琨《與親故書》,形象地寫出了劉琨隨時准備殺敵報國的決心。後來用作成語,形容時刻警惕敵人,准備作戰。
故事出自《史記·汲鄭列傳》。成語「後來居上」,往往指後起的可以勝過先前的。和汲黯說這話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掩耳盜鍾」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故事出自《史記·魏世家》。成語「抱薪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滅禍害,結果反而使禍害擴大。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故事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成語「指鹿為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則成語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比喻為人真誠,嚴於律已,自然會感動別人,自然會受到人們的敬
⑧ 歷史是什麼詞語
是名詞.詞性辯證如下:
1、名詞,因為它可以被數量詞修飾,如一段歷史,一張臉,一把椅子,一個腦袋……同時不能跟否定副詞「不」連用,如「不歷史」,不臉,不椅子,不腦袋.
2、動詞可以被否定副詞「不」修飾,如,不打,不吃,不喝,不鬧,不哭……
3、形容詞可以被程度副詞很修飾,如,很好,非常美,特別棒.當然,近現代漢語中也會有出現「很中國」的例子,不過,很歷史,非常歷史,特別歷史的用法少之又少,基本憑語感可以判斷「歷史」不是形容詞.
⑨ 用什麼詞形容歷史
變化莫測,風水輪流轉也可以吧,,,,
⑩ 關於歷史故事的四字成語大全
南轅北轍【nán yuán běi zhé】:南轅北轍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心想往南而車子卻向北行。比喻行動和目的正好相反。出自《戰國策·魏策四》:「猶至楚而北行也。」
東施效顰【dōng shī xiào pín】:比喻模仿別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醜。有時也作自謙之詞,表示自己根底差,學別人的長處沒有學到家。出自《莊子·天運》:「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醜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一鳴驚人【yi ming jing ren】:出自 《史記滑稽列傳》:「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已:罷。)比喻平時沒有突出的表現,一下子做出驚人的成績。
一字千金【yī zì qiān jīn】:意思是字值一千金,原指改動一個字賞賜千金,形容文字價值極高,文辭精彩奇妙。也指書法作品的珍貴。出自《史記·呂不韋列傳》:「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
狐假虎威【hú jiǎ hǔ wēi】:是先秦時代漢族寓言故事。假:借。狐狸借老虎之威嚇退百獸。後以「狐假虎威」比喻仰仗或倚仗別人的權勢來欺壓、恐嚇人。出自《戰國策·楚策一》:「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餘音繞梁【yú yīn rào liáng】:形容歌聲或音樂優美,餘音迴旋不絕。也比喻詩文意味深長,耐人尋味。語出《列子·湯問》:「昔韓娥東之齊 ,匱糧,過雍門 ,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繞梁欐,三日不絕。」 清賀裳《載酒園詩話·宋歐陽修》:「至若敘事處,滔滔汩汩,累百千言……所惜意隨言盡,無復餘音繞梁之意。
退避三舍【tuì bì sān shè】:退避三舍是一個漢語成語,是指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沖突。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
三顧茅廬【sān gù máo lú】:
東漢末年,漢朝宗親左將軍劉備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他們的談話內容即《草廬對》(三分天下的戰略決策)。
顧:[1]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去卧龍崗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當時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劉備,帶著大將關羽、張飛,三次到南陽郡鄧縣隆中(今襄陽隆中)諸葛草廬請諸葛亮出山輔佐的故事。此後傳為佳話,漸成典故,載《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出師表》。現在常用來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葉公好龍【yè gōng hào lóng】葉公好龍是一個漢語成語,意思是比喻自稱愛好某種事物,實際上並不是真正愛好,甚至是懼怕、反感。出自 漢·劉向《新序·雜事》。
約法三章【yuē fǎ sān zhāng】約法三章,是一個漢語成語,是指事先約好或明確規定的事。泛指訂立簡單的條款,以資遵守。出自漢·司馬遷的《史記·高祖本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