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代記載歷史的人叫什麼
中國歷代均設置專門記錄和編撰歷史的官職,統稱史官。
史官為我國歷代設置專門記錄及編撰歷史官職之統稱。要談史官,必須從史說起。所謂史,《說文解字》: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
史本來就是事件記錄者,中指的是立場中立不偏不倚。官府專設職務之後,任職者為史官,故歷來有官史、野史之別,官史粉飾者,野史明言之。稗官野史常具補充正史之效。正史罹篡改之時,民間記述之文本更顯彌足珍貴。
(1)歷史編書人叫什麼擴展閱讀
歷朝歷代均設有史官之職,對史官之稱謂與分類多不相同,主要可分為記錄類與編纂類二者。史官出現伊始及其發展過程中,長期二者不大分別,後來演化出專門負責記錄之起居注史官及史館史官,前者隨侍皇帝左右,記錄皇帝的言行與政務得失,而皇帝不得閱讀此記錄內容。
後者專門編纂前代王朝之官方歷史。沒有文字之古代,現任史官只得自前任史官口授習得歷史,此過程易產生紕漏與扭曲,故記述之准確度與史官之學識、人品有莫大之關系。
『貳』 國學經典《了凡四訓》,是由歷史上哪位歷史人物編寫,講的什麼
著名《了凡四訓》的作者是明朝的袁了凡,他原來的名字叫做袁黃,字慶遠,江蘇吳江縣人。袁了凡的一生本來被一位高人都算好了的,於是他覺得自己的一生都已經被人算定了,沒有什麼驚喜和期待了,也就沒有什麼慾望鬥志,直到後來有一次見到另一位高人,他才猛然醒悟,自己的人生是靠自己的努力改變的,而不是別人可以算定的,於是他後來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於是他開始改變自己的生活,然後他慢慢的發現高人算定的開始與他的實際情況不符合,於是他更加堅信自己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所以他後來就把這個經歷寫成了這本書給自己的兒子,一直流傳至今。
『叄』 請問[資質通監]除了司馬光,還有哪一位歷史名人編寫過這本書。
《資治通鑒》,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實。
『肆』 古代有個編書的人寫了很多年結果被偷了,後來又重寫了幾年,他是誰
司馬遷
談遷《國榷》
談遷 祖籍汴梁(今開封),一說是浙江海寧棗林人。隨宋室南渡,定居於鹽官西南棗林村,後江沙坍落,遷至馬橋麻涇港西(今海寧馬橋)。遠祖即生活在這種國破之時,自己也是生活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明末清初史學家。原名以訓,字仲木,號射父,馬橋人。明諸生。明亡後改名為遷,字孺木,號觀若。改名「遷」,寄託了對歷史、對自己的一種境遇,當然也有可能是追尋大歷史家司馬遷的意思。當代就有一個外國研究中國歷史的人取漢名叫「史景遷」。(耶魯大學歷史學家喬納珊·D· 斯本瑟).自幼刻苦好學,家貧,靠繕寫、代筆或作記室(秘書)維持生活。一生未曾做官,靠替人抄寫、代筆或作記室(秘書)來維護生活。用我現在的話說,是真正獻身學術的人,自學成才,然後私人寫史。不計報酬,不慕虛名,雖然貧寒一生,但卻是一個活的很有骨氣、很有節氣、很有使命感和責任感的史家。
南明弘光元年(1645)為閣臣高弘圖的記室,出謀劃策,力圖恢復。頗受高弘圖、張慎言等賞識。後擬薦為中書舍人及禮部司務。他感到"時事日非,不足與有為",堅辭不就,引退回家隱居。
談遷博鑒群書,善諸子百家,精研歷史,尤重明代典故。他立志編撰翔實可信的明史。從天啟元年 (1621)27歲開始,歷時20餘年,"六易其稿,匯至百卷",始完成這部編年體明史,全書400萬言,取名《國榷》。清順治四年(1647)手稿被竊,時已53歲,他發憤重寫,經四年努力,完成新稿。順治十年攜稿北上,在北京走訪降臣、皇室、宦官和公侯門客,搜集明朝逸聞,並實地考察歷史遺跡,加以補充、修訂。書成後,署名"江左遺民",以寄託亡國之痛。十四年,去山西平陽(今臨汾)祭奠先師張慎言,病逝於客地。談遷祖籍汴梁(今開封),隨宋室南渡,定劇場於鹽官西南棗林村,後江沙坍落,遷至馬橋麻涇港西。著作另有《棗林集》、《棗林詩集》、《棗林雜俎》、《北游錄》、《西遊錄》、《史論》、《海昌外志》等。
天啟元年(1621年),談遷28歲,談遷母親亡故,他守喪在家,讀了不少明代史書,覺得其中錯漏甚多,因此立下了編寫一部真實可信符合明代歷史事實的明史的志願。在此後的二十六年中,他長年背著行李,步行百里之外。到處訪書借抄,飢梨渴棗,市閱戶錄,廣搜資料,終於卒五年之功而完成初稿。以後陸續改訂,積二十六年之不懈努力,六易其稿,撰成了百卷500萬字的巨著《國榷》。豈料兩年後,清順治四年(1647)8月,書稿被小偷盜走,他滿懷悲痛,發憤重寫。經4年努力,終於完成新稿。順治十年(年),60歲的他,攜第二稿遠涉北京,在北京兩年半,走訪明遺臣、故舊,搜集明朝遺聞、遺文以及有關史實,並實地考察歷史遺跡,加以補充、修訂。書成後,署名「江左遺民」,以寄託亡國之痛,使這部嘔心瀝血之巨作得以完成。談遷28歲,談遷母親亡故,他守喪在家,讀了不少明代史書,覺得其中錯漏甚多,因此立下了編寫一部真實可信符合明代歷史事實的明史的志願。在此後的二十六年中,他長年背著行李,步行百里之外。到處訪書借抄,飢梨渴棗,市閱戶錄,廣搜資料,終於卒五年之功而完成初稿。以後陸續改訂,積二十六年之不懈努力,六易其稿,撰成了百卷500萬字的巨著《國榷》。豈料兩年後,清順治四年(1647)8月,書稿被小偷盜走,他滿懷悲痛,發憤重寫。經4年努力,終於完成新稿。順治十年(年),60歲的他,攜第二稿遠涉北京,在北京兩年半,走訪明遺臣、故舊,搜集明朝遺聞、遺文以及有關史實,並實地考察歷史遺跡,加以補充、修訂。書成後,署名「江左遺民」,以寄託亡國之痛,使這部嘔心瀝血之巨作得以完成。
『伍』 請問史書《漢書》是哪位史學家所著
班固。
《漢書》,又稱《前漢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東漢史學家班固編撰,前後歷時二十餘年,於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後唐朝顏師古為之釋注。
《漢書》是繼《史記》之後中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並稱為「前四史」。 《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5)歷史編書人叫什麼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由於《史記》只寫到漢武帝的太初年間,因此,當時有不少人為其編寫續篇。據《史通·正義》記載,寫過《史記》續篇的人就有劉向、劉歆、馮商、揚雄等十多人,書名仍稱《史記》。
班固的父親班彪(公元3年~公元54年)對這些續篇感到很不滿意,遂「采其舊事,旁貫異聞」為《史記》「作《後傳》六十五篇」。班彪死後,年僅22歲的班固,動手整理父親的遺稿,決心繼承父業,完成這部接續巨作。
班固「不教學諸子,諸子多不遵法度」,洛陽令種競被班固的家奴醉罵,懷恨未忘。漢和帝永元四年竇憲失勢自殺,班固受牽連而被免官職,種競利用竇憲事敗之機,逮捕班固,日加笞辱。班固死在獄中,年六十一歲。此時所著《漢書》,八「表」及「天文志」均未完成。
班固著《漢書》未完成而卒,漢和帝命其妹班昭就東觀藏書閣所存資料,續寫班固遺作,然八表完成,班昭便卒。同郡的馬續是班昭的門生,博覽古今,漢和帝召其補成剩下的「天文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漢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班固
『陸』 古代記錄歷史的官員稱什麼
稱為史官。
中國歷代均設置專門記錄和編撰歷史的官職,統稱史官。各朝對史官的稱謂與分類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類記錄類和編纂類兩者。
史官剛剛出現的時候以及發展過程中的很長時間,這兩者是不大分別的,後來演化出專門負責記錄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館史官,前者隨侍皇帝左右,記錄皇帝的言行與政務得失,皇帝不能閱讀這些記錄內容,後者專門編纂前代王朝的歷史。
(6)歷史編書人叫什麼擴展閱讀:
1.史官與帝王的關系
在中國歷史上,設立史官,記錄國家大政和帝王言行,是一種由來已久的制度和傳統。
歷代帝王對於史官們載言記事,都是字斟句酌,斤斤計較。至於"君舉必書",卻是有選擇、有條件的。有了功績,做了好事,當然要大書特書。
就是沒有功績,沒干好事,也要虛構一些載入史冊;或者「假人之美,藉為私惠」;或者顛倒黑白,把壞事說成好事。總之,「自稱我長,相謂彼短」,「略外別內,掩惡揚善」(劉知幾:《史通》),凡是對自己有利的事,"必書"無疑;凡是對自己不利的事,萬萬不可見諸史冊。
帝王們或多或少都會干一些壞事,那些賊臣逆子、淫君亂主,乾的壞事就更多,但是干歸干,舉歸舉,要載入史冊,傳之後代,是絕對不允許的。
"穢跡彰於一朝,惡名披於千載",有哪一個帝王願意把自己的"穢跡"載入史冊呢?所謂"君舉必書",不過是一句假話。只有在古代史書作為宮廷秘籍,由太史負責的時候,史官有記載特權,皇帝是不能察看史官記載。
史官們對於「君舉必書」的態度頗為認真。中國古代的史官有「秉筆直書」好傳統,尤其是司馬遷這樣一個特殊的史官,成為後世史官競相繼承的品操和史德。
他們都知道"史之為務,申以勸誡,樹之風聲","夫所謂直筆者,不掩惡,不虛美,書之有益於褒貶,不書無損於勸誡"(劉知幾:《史通》)。
因此,對帝王們的言行,隨時都要記錄下來,不管你"舉"得對不對,都要"直書其事"。那怕把屠刀架在脖子上,也要說真話,不說假話。"寧為蘭摧玉折,不為蕭敷艾榮",絕對不能"蘭艾相雜,朱紫不分"。
帝王和史官,一個要"自稱我長"、"掩惡揚善",一個要"直書其事,不掩其瑕",一個要文過飾非,一個要"君舉必書",一個要為自己樹碑立傳,一個要對後人"申以勸誡"。
兩種目的,兩個標准,南轅北轍,形成兩種力量的尖銳矛盾和較量。較量的結果,常常是權力壓倒亢直者,屠刀強過筆桿子。在封建君主專制下,史官們屢遭厄難,原因就在這里。
2.史官怎樣記載歷史
如何記載歷史是史官的工作,而根本不是皇帝可能幹預的了的,史官沒有必要也沒有義務要對皇帝負責,他只需要對事實負責,而皇帝更沒有權力對史書進行修改。
正是為了保證這一點,古代史官並不是由皇帝任命,而是採取世襲制度的,就比如《史記》的作者司馬遷,他的史官職務並不是由漢武帝封給他的,而是他由其父親太史公那裡世襲下來的。
古代史官的世襲制保證了史官的人事權力不受執政者干預,史官成為了一個獨立的系統處於王權控制范圍之外,所以古代史官的地位是很高的。
據說當年曾經有一個人去投奔趙鞅子,趙鞅子因為有事就讓那個人等了很久,後來趙鞅子見到那個人,問那個人會做什麼?來人說,我沒有什麼本事,我只會每天跟著你,把你每天所做的醜事都記錄下來。
趙鞅子連忙為自己的失禮向這個人道歉。
史官獨立,當權者不能幹涉史官的工作,但這並不表示當權者不會對秉筆直書的史官進行打擊報復,事實是在相當一段時期史官文化獨立恰恰是由無數史官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來加以捍衛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史官
『柒』 史書《漢書》是哪位史學家所著
《漢書》是東漢史學家班固所著。
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前後歷時二十餘年,於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後唐朝顏師古為之釋注。其中《漢書》八表由班固之妹班昭補寫而成,《漢書》天文志由班固弟子馬續補寫而成。
《漢書》是繼《史記》之後中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並稱為「前四史」。 《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漢朝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29年的史事。
由於《史記》只寫到漢武帝的太初年間,因此,當時有不少人為其編寫續篇。據《史通·正義》記載,寫過《史記》續篇的人就有劉向、劉歆、馮商、揚雄等十多人,書名仍稱《史記》。
班固的父親班彪(公元3年~公元54年)對這些續篇感到很不滿意,為《史記》「作《後傳》六十五篇」。
班彪死後,年僅22歲的班固,動手整理父親的遺稿,決心繼承父業,完成這部接續巨作。
『捌』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他是由誰編寫的
《史記》是中國的一部紀傳體通史,被人們稱為信史,由西漢武帝時期的司馬遷花了13年的時間所寫成的。全書共一百三十卷,約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有十表、八書、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記載了上起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約公元前3000年)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歷史。它包羅萬象,而又融會貫通,脈絡清晰,「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論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謂「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詳實地記錄了上古時期舉凡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狀況。
《史記》是歷史上第一本「紀傳體」史書,它不同於前代史書所採用的以時間為次序的編年體,或以地域為劃分的國別體,而是以人物傳記為中心來反映歷史內容的一種體例。從此以後,從東漢班固的《漢書》到民國初期的《清史稿》,近兩千年間歷代所修正史,盡管在個別名目上有某些增改,但都絕無例外地沿襲了《史記》的本紀和列傳兩部分,而成為傳統。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玖』 史書是怎麼記載歷史的啊是什麼人寫的
史書,准確來說,就是記載國家歷史和皇帝大臣生活起居事情的真實寫照.
他們兩個人雖然密談,只是他們談的內容不被知道,但是事情大家都知道.比如現在幾國會談,內容不公布,這件事大家都知道.
過後,事情不再具有隱瞞的必要,就會公布出來的.
每個國家,都有史官的,司馬遷就是史官家族出身,他繼承了祖業,也當了史官.
可惜秦始皇焚書,把春秋戰國的各個國家的史書全燒了(除了秦國和魯國),其他的書並沒燒.所以現在對那些國家的很多事情都不知道了,史記記載都很少,因為司馬遷搜集不到多少資料.
我們一般說是24史(加上清史稿是25史),就是對中國古代所有朝代的真實寫照,也就是常說的正史.
不過正史並不一定真實,呵呵,因為當朝的人,會把自己的缺點都隱瞞的,比如宋朝趙匡義殺兄奪位,隋煬帝殺父奪位,只有通讀歷史,才能了解較為真實的歷史.
『拾』 編寫《史記》的人是誰
《史記》最初稱為《太史公》或《太史公記》、《太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該著作前後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