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認識資本主義在當今社會的新變化以及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
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
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長河中,資本主義曾有過它璀璨的年華。但它的每一個進步卻包含著自己的反面,最終不能逃脫被更高的社會形態取代的歷史命運。
(1)資本主義在歷史上首起過巨大的革命作用
資本主義制度取代封建制度是社會發展中的一次大飛躍。它全面破壞了封建主義的社會關系和意識形態,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引起了——系列革命性的變革。主要表現在: 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使生產力沖破封建主義生產關系的桎梏,社會財富的急劇增長猶如沖破閘門的洪水奔騰出來。「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總和還要多,還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機器的採用,化學在工業和農業中的應用,輪船的行駛,鐵路的通行,電報的使用,整個大陸的開墾,河川的通航」…等,這—切都是過去時代無法比擬的。
資本主義不僅消滅了封建割據狀態,建立廠統一的國家,而且消滅了古老的民族工業,許多國家實現了工業化和生產的商品化、社會化,開拓了世界市場。資本主義把世界變成丁一個開放的世界,使—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使各國經濟形成了相互依賴,滲透和競爭的新格局。
物質生產如此,精神生產電如此。資本主義制度使科學、教育、文化的發展呈現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在思想領域中,資產階級的思想家從資產階級的「人性」論出發,高舉理性原則的旗幟,對封建專制制度和維護它的宗教神學進行了無情地批判。他們以「自由、平等、博愛」以及「天賦人權」為"號,沖破了中世紀以來封建專制的精神枷鎖,從而給人類帶來了—次精神大解放。
資本主義所以能在歷史上起革命作用,根本原因是順應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打破了束縛生產力發展的腐朽的封建所有制生產關系,建立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為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廣闊道路。
(2)資本主義的每一個進步都包含著自己的反面。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建立,適應於生產力發展的需要。但是它是以一種私有制代替了另—種私有制,以—種剝削制度代替另—種剝削制度。資本主義私有制和建立在它基礎上的僱傭勞動制度,是產生自己一切反面的根源。
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解放了生產力,促進廠土產力的發展和進步。但是生產力的進步是伴隨著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和壓迫的加深,它成為資產階級剝削工人、自己致富的手段和物質力量。資本主義生產力的進步與資本主義保守的私有制度的對立,資本主義的發展與隨它發展起來的工人階級的對立是顯而易見的。這種對立就包含著對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的否定因素。雖然資產階級巴在不斷調整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但這種調整歸根到底是為了保持自己存在的基礎不變,這個基礎就是在資本主義私有制基礎上的僱傭勞動制度。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與發展著的生產力之間,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資本主義制度本身是無法克服的。
資本主義提供了造福人類、解放人類的物質條件,但卻利用這種物質條件破壞了人類的進一步解放,把人類又推向災難的深淵。
資本主義創造了巨大的財富,同時又帶來了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和破壞。
資本主義國家的科學,文化、教育有了巨大的發展,但同時又使社會風氣腐敗,精神道德頹廢,社會治安惡化,這形成了顯明的對照。
總之,資本主義在繁榮進步的之後,包含著日益加深的社會資本主義向更高社會形態轉化的必然性。
新變化:(一)生產力方面的變化
所有論者都認為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生產力方面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對這種發展進行了概括。
衛興華、陸象淦等認為,在經濟發展層面上,當代資本主義特別是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生產力加速發展,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社會財富也迅猛增長,經濟保持了較長時期的相對穩定發展。在產業結構層面上,出現了轉向信息化、服務化和高科技化的趨勢。第三產業迅速崛起,第一、第二產業的比重則大幅度下降。龐仁芝、周敏凱、陳國新等從生產力要素的新變化論述了生產力的變化。勞動者:勞動力結構變化很大,腦力勞動者比例攀升,素質顯著提高;勞動工具:發生革命性變革,由傳統的「三機系統」(動力機、工作機、傳動機)發展為「四機系統」(增加了電腦控制機);勞動對象:人工合成材料的問世,新資源的開發利用,尤其是信息資源這一非物質資源的廣泛應用,從根本上改變了勞動對象的物質范圍。此外,作為生產力重要組成部分的生產管理,由於電子計算機、信息技術、控制論、系統工程等的運用,而獲得了新的手段和工具。
(二)生產關系方面的變化
毅飛從三個方面論述了當代資本主義在生產關系方面的一系列調整:在所有制關繫上,出現了所謂資本社會化的趨勢,建立和發展一定比重的國有經濟,企業股權分散化。在勞資關繫上,採取包括允許部分工人參加企業管理等多種形式,改善勞資關系,緩和階級矛盾。在分配關繫上,許多發達國家對收入分配政策進行了某些調整,實行社會福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社會矛盾。《求是》課題組則從四個方面闡述了當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變化:政府對微觀經濟和宏觀經濟進行干預;推行雇員持股計劃;實行福利政策;用稅收調節收入再分配。龐仁芝認為,生產關系的變化,首先表現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國家與私人壟斷資本相結合;發展資本主義國有企業;國家干預、管理和調節經濟生活各個方面。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當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表現出很多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的特徵。衛興華、陸象淦認為,在資本的國際化層面上,拓展了國際貿易空間,生產經營和資本流動國際化。常欣欣認為,由於經濟全球化的全面展開,資本的增殖與周轉在全球范圍進行,形成了資本的國際循環,使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最終形成。
(三)上層建築方面的變化
許志功、姜魯鳴、龐仁芝等認為,上層建築方面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實現了政治制度與法制的有效結合;國家管理經濟和社會的職能增強;資產階級的民主形式進一步擴大,公民權利的內涵與外延又有新的拓展;意識形態中左翼與右翼的分歧逐漸減弱,多元化的價值取向更加鮮明。這表明資本主義發展到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已經建立起比較成熟的政治制度和法制制度。常欣欣認為,資本主義政治統治形式還有兩點變化:對國家權力機構的監督和制約的內外因素大大加強;國家權力的重心由議會向政府轉移。
(四)階級結構和階級關系的變化
1、當代資產階級的變化。張仲秋、李會欣認為,當代資產階級一是內部結構的變化,在家族資本家繼續存在的情況下,經理資本家人數增加、作用上升;二是家族資本家對企業控制方式的變化,逐漸由直接控制過渡到間接控制。羅文東還認為,跨國資本家階級開始形成。
2、當代無產階級的變化。張仲秋認為,變化主要表現在:工人絕對數量增加迅速,素質提高;第三產業工人已佔主體地位;白領工人超過藍領工人。龐仁芝認為,工人階級構成日趨復雜化、多層次化;工資收入增加,生活明顯改善;勞動時間縮短;不少人成為股票的擁有者;勞動者通過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服務等途徑獲得幫助。
3、中間階級。林德山指出,不擁有或較少擁有生產資料的所有權,但卻擁有對工人勞動的支配權和對生產資料的日常控制權的人,即中間階級,他們在收入水平、消費模式、社會態度和意識形態方面,都不同於工人階級。羅文東認為,中間階級出現新的分化,分為「中間偏下」和「中間偏上」兩部分人,中間階級的人數大幅度減少。
4、階級關系的變化。張仲秋認為,因為階層的、階級的、利益集團的、民族的和種族的、激進的和保守的等各種社會矛盾的糾纏,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為各種社會利益矛盾沖突所淡化。陸象淦認為,西方發達國家推行改良主義措施,實施有利於限制貧富差距擴大的稅收政策和社會再分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社會矛盾和階級矛盾。衛興華認為,資本主義國家工人階級的社會政治地位有了提高。
三、如何看待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當代資本主義國家在其發展過程中進行的自我調節、改善和改良,雖然極大地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但並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社會的性質。在這方面觀點沒有大的分歧,但是論述側重點有所不同。
(一)要掌握科學的方法論
張峰認為,只有把當代資本主義的這些新變化看作是合規律性的現象,而不是看作偶然的現象,才是符合唯物辯證法的科學態度。常欣欣、姜魯鳴認為,要辯證地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既要看到它發生深刻變化的一面,又要看到它沒有變化的一面:資本主義私有制,工人階級的僱傭地位,資本與勞動的對立,資本主義固有的基本矛盾及其派生出來的三種矛盾,經濟危機及其引發的各種社會矛盾等等。資本主義進行自我調整的最後限度,就是不能改變資本主義的根本制度。肖楓提出,要全面認識資本主義,還必須研究整個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發達資本主義只是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當中的一部分,世界上還有一類資本主義,這就是發展中國家的資本主義。
(二)關於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的原因
研究者由於分析的視角和側重點不同,強調的方面不同,大致上可分為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現代科技革命推動論。陶承德、陳國新、曹文振是這種觀點的代表。他們認為,現代資本主義的種種變化歸根結底是由於當代新科技革命引起的生產力飛躍所致。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現代資本主義去調整生產關系和社會矛盾。全球壟斷資本主義是二戰後新科技革命使生產力高度發達、高度社會化和資本高度國際化的必然產物。第二種觀點可以概括為國家干預和自我調節論。徐崇溫認為,二戰後發達資本主義社會發生的眾多變化中,國家對於經濟生活的干預和調節在相當程度上推動並決定著其他變化的性質。肖楓認為,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的原因,首先是加強「國家干預」,對資本主義延緩衰老起了關鍵性作用。其次,通過「體制改革」緩解了「制度危機」;通過反對壟斷,鼓勵和保護自由競爭,使科技和社會生產力仍能獲得較快發展。衛興華認為,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與以往資本主義經濟自發發展不同,資產階級及其政府不斷自覺地進行自我調節和調整。《求是》課題組也認為,自我調節是資本主義世界出現新變化的內在動因。第三種觀點可以概括為資本主義發展潛力論。一些研究者強調,當代資本主義並未像列寧在《帝國主義論》中所估計的已經「垂死」,自身仍然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性和發展潛能。奚廣慶、鍾沛璋持此觀點,他們認為,當代資本主義盡管矛盾重重,改革和高新技術發展使其仍有很強的生命力和發展潛力。
(三)特別關注的問題
1、要正確看待資本主義所有制的變化。
《求是》課題組認為,西方發達國家發展國有經濟是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不得不進行的一種調整。這樣的國有經濟,不過是由個別資本家佔有變成一群資本家佔有而已。它不僅沒有改變私有制,反而鞏固了私有制。股權分散化、社會化沒有使資本主義變成「人民資本主義」,不過是大亨寡頭們搜羅勞動者消費資金的一種巧妙形式,其用場在於支配和控制更多的資本,以降低自有資本的投資風險,加重對勞動者的剝削。路宏、王儉等也認為,股權社會化不過是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制的一種新模式。
2、福利制度、參與企業管理等是否改變工人受剝削地位。
肖一然認為,福利制度並沒有根本改變工人階級的地位,它在本質上是為穩定資本主義制度服務的,其基本功能不過是防止社會低收入者因社會分配不公而產生對資產階級長遠利益的破壞。王儉認為,社會福利支出不過是工人階級勞動力總價值一部分的轉化形式。至於戰後西方國家吸收部分工人參與企業管理,肖一然認為,原因有兩個:一是出於改善勞資關系、緩和階級矛盾的政策需要;二是新科技革命對企業文化影響的結果。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對抗的經濟根源,並沒有因為部分工人參與企業管理而得以消除。
3、關於資本主義內部的社會主義因素問題。
列寧指出:「辯證發展過程在資本主義范圍內確實就包含著新社會的因素」按照列寧的思想,資本主義發展的過程,也就是社會主義因素增長的過程。劉吉認為,當代資本主義社會顯現了社會主義因素:在生產力方面。發達資本主義社會中高度發達的社會化大生產,不能不創造出與之相適應的先進的經營形式和組織形式,越來越多地顯現出通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大趨勢。在所有制方面。目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國有經濟最低佔7%。股份制出現股權高度分散、沒有任何個人或家族或企業集團控股的、股東全球化的公眾公司。這可能正是當年馬克思設想的「社會所有制」。其他機構基金、社會中介組織、合作社等許多所有制,都包含了大量社會主義因素。在分配方面。勞動者的工資不再是由資本家單方決定,必須遵守國家規定的最低工資制,必須與工會組織談判決定,這是對資本家所有者的控制權的一種剝奪。勞動者在失業、醫療、養老等眾多方面的社會福利和保障制度,顯然是資本主義本質無法容納的內容。累進的所得稅和遺產稅,是向共產主義的一種逼近。
高放也認為,當代資本主義可以說比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更進一步,社會主義因素已經在資本主義社會內部逐漸積累。各國共產黨人利用合法斗爭籌辦的工農商貿企業和文教單位自然具有某種社會主義性質。工人自己集資、自己管理的合作企業或職工持股公司,農民自己組織的各類生產、供銷、信貸合作社,城鄉居民的消費合作社,在許多資本主義國家數量越來越多,自發形成了某些集體經濟。資本主義國家政府加強對國民經濟的宏觀計劃調控,還採取各種社會福利措施,這些因素的逐步增長並非資產階級本性的改變,但是卻向社會主義前進了。
對於這些社會主義因素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生長,鍾沛璋認為,這是不以資產階級意志為轉移的,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世界工人階級和進步力量對資本主義不斷批判和斗爭的結果。龐仁芝認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深化,導致當代資本主義中的社會主義因素增多。資本主義的調整改革的確有意無意地吸收了一些社會主義的因素,主觀上是為了挽救資本主義的滅亡,但在客觀上造成了社會主義因素的存在。
(這是在其他網頁給你找來滴,呵呵。貌似書上也有一些)
㈡ 簡述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
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
(1)資本主義在歷史上首起過巨大的革命作用
資本主義制度取代封建制度是社會發展中的一次大飛躍。它全面破壞了封建主義的社會關系和意識形態,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引起了——系列革命性的變革。主要表現在: 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使生產力沖破封建主義生產關系的桎梏,社會財富的急劇增長猶如沖破閘門的洪水奔騰出來。「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總和還要多,還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機器的採用,化學在工業和農業中的應用,輪船的行駛,鐵路的通行,電報的使用,整個大陸的開墾,河川的通航」…等,這—切都是過去時代無法比擬的。
資本主義不僅消滅了封建割據狀態,建立廠統一的國家,而且消滅了古老的民族工業,許多國家實現了工業化和生產的商品化、社會化,開拓了世界市場。資本主義把世界變成丁一個開放的世界,使—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使各國經濟形成了相互依賴,滲透和競爭的新格局。
物質生產如此,精神生產電如此。資本主義制度使科學、教育、文化的發展呈現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在思想領域中,資產階級的思想家從資產階級的「人性」論出發,高舉理性原則的旗幟,對封建專制制度和維護它的宗教神學進行了無情地批判。他們以「自由、平等、博愛」以及「天賦人權」為"號,沖破了中世紀以來封建專制的精神枷鎖,從而給人類帶來了—次精神大解放。
資本主義所以能在歷史上起革命作用,根本原因是順應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打破了束縛生產力發展的腐朽的封建所有制生產關系,建立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為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廣闊道路。
(2)資本主義的每一個進步都包含著自己的反面。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建立,適應於生產力發展的需要。但是它是以一種私有制代替了另—種私有制,以—種剝削制度代替另—種剝削制度。資本主義私有制和建立在它基礎上的僱傭勞動制度,是產生自己一切反面的根源。
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解放了生產力,促進廠土產力的發展和進步。但是生產力的進步是伴隨著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和壓迫的加深,它成為資產階級剝削工人、自己致富的手段和物質力量。資本主義生產力的進步與資本主義保守的私有制度的對立,資本主義的發展與隨它發展起來的工人階級的對立是顯而易見的。這種對立就包含著對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的否定因素。雖然資產階級巴在不斷調整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但這種調整歸根到底是為了保持自己存在的基礎不變,這個基礎就是在資本主義私有制基礎上的僱傭勞動制度。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與發展著的生產力之間,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資本主義制度本身是無法克服的。
資本主義提供了造福人類、解放人類的物質條件,但卻利用這種物質條件破壞了人類的進一步解放,把人類又推向災難的深淵。
資本主義創造了巨大的財富,同時又帶來了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和破壞。
資本主義國家的科學,文化、教育有了巨大的發展,但同時又使社會風氣腐敗,精神道德頹廢,社會治安惡化,這形成了顯明的對照。
㈢ 怎樣認識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
認識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
馬克思和恩格斯關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研究始終遵循著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既把社會發展看作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又把社會發展看作是一個有機發展過程。一方面,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運動作為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它是人類社會發展必經的歷史階段,並擔負著發展社會生產力的一定歷史使命,因此它必然具有歷史合理性和歷史過渡性這兩重性質。另一方面,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作為一個經常處於變化中的社會機體,是一種處於不斷變革中的社會生產方式,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與之相適應得社會生產關系的經常變革是這種生產方式區別於以往的生產方式的突出特徵。
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任何經濟制度在它出現後的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都具有歷史進步意義,奴隸制、農奴制是這樣,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也同樣如此。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資本主義制度既具有以往奴隸制、封建制所不具有的歷史進步性,又具有自身的歷史局限性。因此,對資本主義歷史地位的考察,應從資本主義的歷史進步性和局限性兩方面著手。
資本主義的歷史進步性主要體現在:
1、資本主義促進了生產力發展。資本主義和以往社會制度相比較,它的生產方式更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主要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為社會化大生產迅速發展提供了制度基礎,資本追逐剩餘價值的本性為生產的無限擴大提供了強大動因,資本主義為市場經濟充分發展拓寬了廣闊空間。
2、資本主義推動了社會關系的進步。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進行過三次重大調整。一是由單個資本到股份資本的發展。二是由股份資本到一般壟斷資本的過渡。三是由私人壟斷資本向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調整,推動了資本的社會化,帶動了整個社會關系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生產社會化的要求,從而也推動了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但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幾次大調整,都是在資本主義私有制前提下進行的,並沒改變資本主義私有制和資本對僱傭勞動的剝削,也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
總之,資本主義與以往社會制度相比,它有利於生產力發展,有利於社會關系的發展,有利於社會主義各種要素的創造。這也是資本主義的歷史進步性的集中體現,也是資本主義必然走向自己的反面,並必然被社會主義所取代的內在根據。
資本主義生產的本質特點,不只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包含著絕對發展生產力的趨勢,它同時又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包含著一系列無法解決的內在矛盾。正是這些矛盾形成了對資本主義發展的限制,表現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局限性。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生產力和資本主義佔有形式之間是一對基本矛盾。這一矛盾是對抗性的,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無法徹底解決的。其他矛盾都是這一基本矛盾的具體表現形式,如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與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的矛盾,個別企業內部生產的有組織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產生的各種矛盾,十分明顯地表現出這種生產方式的歷史局限性和歷史暫時性。隨著這些矛盾的發展它必然要被一種新的更高級的生產方式所取代。
㈣ 資本主義歷史地位及發展趨勢
1.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 1、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是一種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以資本家佔有工人剩餘勞動為本質的剝削制度。與奴隸制和封建制相比,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有著不同的性質: ...
2.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 1、基本矛盾。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表現為生產的...
3.資本積累的兩個社會經濟後果 1、相對人口過剩 (1)資本主義積累不斷地並且同它的能力和...
4.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推動資本主義的發展 資本主義制度像人類社會所有的制度一樣,是在生產..
㈤ 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和發展趨勢怎麼樣
大多數被稱為資本主義的理論家都是在18世紀、19世紀、和20世紀出現的,例如在工業革命和歐洲的帝國主義時期(例如斯密、李嘉圖),和大蕭條時期(如凱恩斯)和冷戰時期(如哈耶克、佛利民)。
資本主義(Capitalism)是資本屬於個人所有的經濟制度。這種以資本為主體的制度是尊重資本和財產為個人所有,任何人都不得非法侵佔,這就是私有制的含義,私有制是資本主義最重要最主要的內容,沒有私有制就不能叫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是要求不同資本對不同資源發揮的各自作用和價值來推動社會發展。這一發展模式形成了和資本家雇傭工人和白領進行生產的情況,當代社會資本主義公司股份制的實行,公司的股份被分配到了大眾手中,這樣資本不斷的社會化,這一情況也不斷發展和改進。
資本主義,是指資本主導社會經濟和政治的意義。資本主義並沒有準確定義,不同的經濟學家對資本主義有不同的定義,一般而言資本主義是一種經濟學或經濟社會學的制度,在這樣的制度下絕大部分的生產資料都歸個人所有,並藉助僱傭勞動的手段以生產工具創造價值,價值分為五個部分,稅金,租金,利潤,勞動價值,和企業家才能。在這種制度里,商品和服務藉助貨幣在自由市場里流通。投資的決定由個人進行,生產和銷售主要由公司和工商業控制並互相競爭,依照各自的利益採取行動。
這些理論家定義資本主義為一種資本由私營的個體們(有時也被稱為「資本家」)擁有的制度,而經濟的決策和決定是由市場進行-亦即藉由販賣者和購買者之間透過協議所進行的貿易;借著市場的智慧和企業家精神,以及由法律保護的財產權和契約制度來運作。這些理論家也試著解釋為何資本主義能產生比由政府介入的經濟更大的經濟成長。(參見經濟學、政治哲學、自由放任)
芬蘭國會議員安德斯·屈德紐斯(AndersChydenius)在1765年出版了TheNationalGain一書,成為第一個提倡貿易和產業自由以及自由主義原則的人,11年後的1776年亞當·斯密出版了國富論一書。
1867年皮埃爾-約瑟夫·普魯東(Pierre-Joseph Proudhon)使用了「資本家」一詞來稱呼資本的所有人。不過,第一個使用「資本主義」一詞來形容生產制度的是德國經濟學家維納·宋巴特(Werner Sombart),於1902年的著作里。宋巴特的密友和同僚馬克斯·韋伯也在1904年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使用這一詞。
對於資本主義的概念也隨著時間而不斷改變,也隨著政治觀點和分析方式而有所差異。亞當·斯密所支持的經濟自由主義專注於人類私利所扮演的的啟蒙角色(「看不見的手」),以及特定的在增加資本聚集效率上所扮演的角色。
一些資本主義的擁護者(如米爾頓·佛利民、艾茵·蘭德、和阿倫·格林斯潘)都強調自由市場所扮演的角色,他們相信自由市場能提升個體間的合作、創新、經濟成長、以及自由。一些人(如社會學家伊曼紐爾·沃勒斯坦(ImmanuelWallerstein))認為資本主義的樞紐在於一個能讓產品和服務於市場進行貿易的經濟制度,而資本產品屬於非國家的實體所有,在全球的規模之上運作。
對其他人而言(如卡爾·馬克思),資本主義則被定義為一種在歷史上前所未見的社會關系,導致了勞工市場的產生,大多數人為了生活而必須出賣他們的勞力。
奧地利經濟學派的經濟學家則主張,由於經濟自行組織的現象,沒有經過政府計劃和指引的經濟將會有更優越的效率。許多人將資本主義作為市場經濟的同義詞。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於封建社會內部。封建社會經濟結構的解體使資本主義的要素得到解放。14、15世紀,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例如威尼斯)已經稀疏地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但是資本主義時代是從16世紀才開始的。
在封建社會末期,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封建社會自然經濟的解體,引起小商品生產者的兩極分化。資本的原始積累加速了這種分化,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基本條件是:一方面,產生大批失去生產資料而不得不出賣自己勞動力的無產者;另一方面,巨額的貨幣和生產資料集中在少數人手裡轉化為資本。所謂資本原始積累,就是強制地使勞動者同他們的生產資料分離的歷史過程,而對農民土地的剝奪是全部過程的基礎。其產生的途徑有兩個:一是從小商品經濟分化出來;二是從商人和高利貸者轉化而成。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被破壞,大量農民和手工業者破產,從而既給資本主義提供了自由勞動力,又給它造成了商品市場。剝奪農民和手工業者的歷史在不同國家帶有不同的特點,經歷不同的階段。勞動力轉化為商品和生產資料轉化為資本,標志著簡單商品生產向資本主義生產的過渡,也標志著對勞動者的剝削形式的變換,即由封建剝削變成資本主義剝削。資本原始積累還包括對殖民地的侵佔和掠奪,以及其他利用國家權力的暴力手段。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同封建制度的地方特權、等級制度和人身依附是相矛盾的。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的經濟、政治力量不斷壯大,為各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准備了條件。荷蘭在16世紀末,英國在17世紀中葉,法國在18世紀末,德國及其他一些國家在19世紀中葉,先後爆發資產階級革命,變革了封建制度,從而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取代封建的生產方式掃清了道路。
資本主義經濟是經過工業革命,由工場手工業過渡到機器大工業以後最終確立的。15世紀末的地理大發現以及隨之而來的殖民地的開拓,使銷售市場擴大了許多倍,加速了手工業向工場手工業的轉化。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由於在工場內部實行勞動分工,比資本主義初期實行簡單協作的手工業,大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到18世紀,在英國等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裡,國內市場與世界市場的迅速擴大,越來越同工場手工業的狹隘的技術基礎發生矛盾。資本家為了在競爭中獲取更多的利潤,要求進一步改進生產技術。在這種情況下發生了工業革命。工業革命誕生的機器大工業,標志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物質技術基礎已經建立。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對抗階級成為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的階級結構。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於生產,促進了生產力迅速發展,使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擴展到一切生產部門,同時也使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抗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在各個國傢具有共同的規律並帶來類似的後果,但是各個國家由於具體的歷史條件不同,也具有各自的特點。
社會化生產和資本主義所有制之間的矛盾還表現為個別企業生產的組織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對立。簡單商品生產已經包含著社會生產無政府狀態的萌芽,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把這種無政府狀態推向極端。大工業和世界市場的形成使資本家之間的斗爭具有普遍性和空前激烈性。資本家為了佔有更多的剩餘價值,同時也在競爭規律的支配下,竭力應用科學技術的成果,不斷改進機器,加強自己企業中社會化生產所具有的組織性,其結果是不斷加劇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資本主義大工業巨大的擴張遇到了資本主義佔有所造成的市場相對狹小的限制,社會化生產所必需的客觀比例遇到了整個社會生產無政府狀態的破壞,沖突便成為不可避免。1825年以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周期性地爆發,就是這種沖突的突出表
㈥ 如何看待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與發展趨勢
由於資本主義制度存在著自身不可克服的矛盾,必然導致資本主義制度向更高社會形態的轉化,因此,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就成為歷史的必然。由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是人類歷史上最宏偉、景深刻的社會變革,揭示這場社會變革的必然性,研究這場社會變革的規律、特點及曲折性,是時代賦予馬克思主義的崇高使命。
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
1、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長河中,資本主義曾有過它璀璨的年華。但它的每一個進步卻包含著自己的反面,最終不能逃脫被更高的社會形態取代的歷史命運。
(1)資本主義在歷史上首起過巨大的革命作用資本主義制度取代封建制度是社會發展中的一次大飛躍。它全面破壞了封建主義的社會關系和意識形態,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引起了——系列革命性的變革。主要表現在: 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使生產力沖破封建主義生產關系的桎梏,社會財富的急劇增長猶如沖破閘門的洪水奔騰出來。「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總和還要多,還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機器的採用,化學在工業和農業中的應用,輪船的行駛,鐵路的通行,電報的使用,整個大陸的開墾,河川的通航」…等,這—切都是過去時代無法比擬的。資本主義不僅消滅了封建割據狀態,建立廠統一的國家,而且消滅了古老的民族工業,許多國家實現了工業化和生產的商品化、社會化,開拓了世界市場。資本主義把世界變成丁一個開放的世界,使—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使各國經濟形成了相互依賴,滲透和競爭的新格局。物質生產如此,精神生產電如此。資本主義制度使科學、教育、文化的發展呈現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在思想領域中,資產階級的思想家從資產階級的「人性」論出發,高舉理性原則的旗幟,對封建專制制度和維護它的宗教神學進行了無情地批判。他們以「自由、平等、博愛」以及「天賦人權」為"號,沖破了中世紀以來封建專制的精神枷鎖,從而給人類帶來了—次精神大解放。資本主義所以能在歷史上起革命作用,根本原因是順應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打破了束縛生產力發展的腐朽的封建所有制生產關系,建立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為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廣闊道路。
(2)資本主義的每一個進步都包含著自己的反面。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建立,適應於生產力發展的需要。但是它是以一種私有制代替了另—種私有制,以—種剝削制度代替另—種剝削制度。資本主義私有制和建立在它基礎上的僱傭勞動制度,是產生自己一切反面的根源。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解放了生產力,促進廠土產力的發展和進步。但是生產力的進步是伴隨著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和壓迫的加深,它成為資產階級剝削工人、自己致富的手段和物質力量。資本主義生產力的進步與資本主義保守的私有制度的對立,資本主義的發展與隨它發展起來的工人階級的對立是顯而易見的。這種對立就包含著對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的否定因素。雖然資產階級巴在不斷調整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但這種調整歸根到底是為了保持自己存在的基礎不變,這個基礎就是在資本主義私有制基礎上的僱傭勞動制度。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與發展著的生產力之間,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資本主義制度本身是無法克服的。資本主義提供了造福人類、解放人類的物質條件,但卻利用這種物質條件破壞了人類的進一步解放,把人類又推向災難的深淵。資本主義創造了巨大的財富,同時又帶來了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和破壞。資本主義國家的科學,文化、教育有了巨大的發展,但同時又使社會風氣腐敗,精神道德頹廢,社會治安惡化,這形成了顯明的對照。總之,資本主義在繁榮進步的之後,包含著日益加深的社會資本主義向更高社會形態轉化的必然性。
2、資本主義為社會主義代替的歷史必然性
科學社會主義創始人馬克思、恩格斯早在100多年前所寫的《共產黨宣言》中,就明確提出了一個重要論斷;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共產主義必然勝利。他們所揭示的這一真理,主要破壞不是出於對資本主義的痛恨和對社會主義的嚮往,而是基於對資本主義經濟運動的科學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特徵是生產的社會化。社會化生產既然已經不具有個體的私人生產的性質,因而也就否定了私人佔有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的基礎,生產的社會化要求改變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這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規律決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㈦ 資本主義社會的歷史地位是什麼
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有句非常著名的話,社會主義的勝利和資本主義的滅亡同樣是不可避免,無產階級的勝利和資產階級的滅亡同樣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這個話現在我們來看,應該說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幾十年,甚至也不是一兩百年就能夠完全實現的。因為資本主義作為一個制度,在歷史上所起的作用,從現在來看,它所發揮的作用還沒有完全發揮完。在某種意義上,資本主義還在不斷地發展和前進,盡管步子很慢,有時候也遇到挫折(比如現在的金融危機)。但總體來講,資本主義還在向前走。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對資本主義要有一個認識,就是說歷史發展的總趨勢確實是——社會主義必然要代替資本主義。這個代替的過程裡面有一個階段,就是社會主義國家要和資本主義國家同時存在。馬克思原來設想的是社會主義社會在全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同時勝利,但實際上不是這樣的,只是在個別國家獲得了勝利。這樣就有一個問題,社會主義國家一定有一個階段要和資本主義國家相處,同時存在。
很多人在讀 《共產黨宣言》都說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做了批判,這一點是不錯的。但是,同時要看到在《共產黨宣言》裡面,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對資產階級的歷史作用,給了非常高的評價。資產階級思想家自己都沒有對這個階級的歷史做的評價像馬克思做的那麼准確和確切。馬克思說過這樣一句話,資產階級在它100多年的階級統治當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歷代所創造的總和還要多,還要大。這個評價是非常高的。馬克思還講了這么一句話,說資產階級按照它自己的面貌創造了一個世界。這都是《宣言》里的原話。也就是說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是採取分析的態度,而不是簡單的否定的態度。因此,我們要理性地對待資本主義、資本主義國家以及資產階級,作為一個階級來講要理性地去對待它。
㈧ 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是
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
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長河中,資本主義曾有過它璀璨的年華。但它的每一個進步卻包含著自己的反面,最終不能逃脫被更高的社會形態取代的歷史命運。
(1)資本主義在歷史上首起過巨大的革命作用
資本主義制度取代封建制度是社會發展中的一次大飛躍。它全面破壞了封建主義的社會關系和意識形態,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引起了——系列革命性的變革。主要表現在:
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使生產力沖破封建主義生產關系的桎梏,社會財富的急劇增長猶如沖破閘門的洪水奔騰出來。「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總和還要多,還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機器的採用,化學在工業和農業中的應用,輪船的行駛,鐵路的通行,電報的使用,整個大陸的開墾,河川的通航」…等,這—切都是過去時代無法比擬的。
資本主義不僅消滅了封建割據狀態,建立廠統一的國家,而且消滅了古老的民族工業,許多國家實現了工業化和生產的商品化、社會化,開拓了世界市場。資本主義把世界變成丁一個開放的世界,使—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使各國經濟形成了相互依賴,滲透和競爭的新格局。
物質生產如此,精神生產電如此。資本主義制度使科學、教育、文化的發展呈現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在思想領域中,資產階級的思想家從資產階級的「人性」論出發,高舉理性原則的旗幟,對封建專制制度和維護它的宗教神學進行了無情地批判。他們以「自由、平等、博愛」以及「天賦人權」為"號,沖破了中世紀以來封建專制的精神枷鎖,從而給人類帶來了—次精神大解放。
資本主義所以能在歷史上起革命作用,根本原因是順應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打破了束縛生產力發展的腐朽的封建所有制生產關系,建立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為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廣闊道路。
(2)資本主義的每一個進步都包含著自己的反面。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建立,適應於生產力發展的需要。但是它是以一種私有制代替了另—種私有制,以—種剝削制度代替另—種剝削制度。資本主義私有制和建立在它基礎上的僱傭勞動制度,是產生自己一切反面的根源。
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解放了生產力,促進廠土產力的發展和進步。但是生產力的進步是伴隨著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和壓迫的加深,它成為資產階級剝削工人、自己致富的手段和物質力量。資本主義生產力的進步與資本主義保守的私有制度的對立,資本主義的發展與隨它發展起來的工人階級的對立是顯而易見的。這種對立就包含著對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的否定因素。雖然資產階級巴在不斷調整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但這種調整歸根到底是為了保持自己存在的基礎不變,這個基礎就是在資本主義私有制基礎上的僱傭勞動制度。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與發展著的生產力之間,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資本主義制度本身是無法克服的。
資本主義提供了造福人類、解放人類的物質條件,但卻利用這種物質條件破壞了人類的進一步解放,把人類又推向災難的深淵。
資本主義創造了巨大的財富,同時又帶來了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和破壞。
資本主義國家的科學,文化、教育有了巨大的發展,但同時又使社會風氣腐敗,精神道德頹廢,社會治安惡化,這形成了顯明的對照。
總之,資本主義在繁榮進步的之後,包含著日益加深的社會資本主義向更高社會形態轉化的必然性。
㈨ 如何看待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
資本主義的歷史進步性主要體現在
1、資本主義促進了生產力發展。資本主義和以往社會制度相比較,它的生產方式更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主要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為社會化大生產迅速發展提供了制度基礎,資本追逐剩餘價值的本性為生產的無限擴大提供了強大動因,資本主義為市場經濟充分發展拓寬了廣闊空間。
2、資本主義推動了社會關系的進步。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進行過三次重大調整。由單個資本到股份資本的發展;由股份資本到一般壟斷資本的過渡;由私人壟斷資本向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調整,推動了資本的社會化,帶動了整個社會關系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生產社會化的要求,從而也推動了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但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幾次大調整,都是在資本主義私有制前提下進行的,並沒改變資本主義私有制和資本對僱傭勞動的剝削,也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
資本主義的歷史局限性。
資本主義生產的本質特點,不只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包含著絕對發展生產力的趨勢,它同時又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包含著一系列無法解決的內在矛盾。正是這些矛盾形成了對資本主義發展的限制,表現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局限性。
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生產力和資本主義佔有形式之間是一對基本矛盾。這一矛盾是對抗性的,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無法徹底解決的。其他矛盾都是這一基本矛盾的具體表現形式,如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與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的矛盾,個別企業內部生產的有組織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