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十二生肖都是哪年
分別是:鼠年、牛年、虎年、兔年、龍年、蛇年、馬年、羊年、猴年、雞年、狗年、豬年。
1、鼠年
鼠是中國傳統十二生肖之首。更是一種文化習俗。屬鼠的年份依次為:2044年、2032年、2020年、2008年、1996年、1984年等,2020年農歷庚子鼠年因為有一個「閏四月」,這一年共有384天。判斷方法是,公元年號除以12餘數是4的年份,都是鼠年。比方說,2008÷12=商167,同時余數是4。那麼,2008年就是鼠年。
2、牛年
牛年是中國歷法中計算年份的方式,公元年號除以12餘數是5的年份都是牛年。牛是中國的12生肖之一,排名第二。公元年號除以12餘數是6的年份都是虎年。比如說,2010÷12=商167,同時余數是6。那麼,2010年是虎年。
3、虎年
虎年是根據中國傳統歷法來確定的,生肖中的「虎」對應著十二地支中的寅,虎年即寅年,每十二年作為一個輪回。比如公歷2010年基本對應的是虎年,即庚寅年。公元年號除以12餘數是6的年份都是虎年。比如,2010÷12=商167,同時余數是6。那麼,2010年是虎年。
4、兔年
兔年是根據中國傳統歷法來確定的,生肖中的「兔」對應著十二地支中的卯,兔年即卯年,每十二年作為一個輪回。比如公歷2011年基本對應的是兔年,即辛卯年。公元年號除以12餘數是7的年份都是兔年。例如, 2011÷12=商167,同時余數是7,那麼,2011年是兔年。
5、龍年
龍在十二生肖中位居第五,與十二地支配屬「辰」 一天十二時辰中的「辰時」--上午七時至九時又稱「龍時」。公元除以12餘數是8的年份年號,都是龍年。龍與十二地支配屬"辰」 一天十二時辰中的「辰時」--上午七時至九時又稱"龍時」。
6、蛇年
癸巳年。地支的第六位,屬蛇。蛇是十二生肖屬相之一,排位第六,在龍之後,馬之前。 公元年號除以12餘數是9的年份,都是蛇年。比如說,2013÷12=商為167,同時余數是9,那麼,2013年就是蛇年。
7、馬年
馬在十二生肖中位居第七,與十二地支配屬「午」 一天十二時辰中的「午時」生肖年屬於干支歷,不等同於公歷年,卻大致對應某個公歷年(公元數字年)。公元年號除以12餘數為10者便是對應馬年,比如說,2014÷12=商167,同時余數為10。所以,2014年大致對應馬年。
8、羊年
羊在十二生肖中居第八位,與十二地支配屬「未」。五行屬土,為陰土,屬土生肖包括:牛、龍、羊、狗。未羊的公歷年份有1991年、2003年、2015年、2027年、2039年、2051年、2063年等,公元年號除以12餘數是11的年份,都是羊年。比如說2003÷12=商為166,同時余數是91,那麼,2003年就是羊年。
9、猴年
猴是中國十二生肖排行第九的動物,對應地支為「申」。我國農歷採用干支紀年,逢壬申年、甲申年、丙申年、戊申年、庚申年,民間俗稱猴年,猴年對應的公歷年份是1992、2004、2016、2028、2040。以公元紀年年號判定猴年的方法是:公元年號÷12=某個商,同時無余數。例如:2016÷12=商168,所以2016年是猴年。
10、雞年
雞年起算自二十四節氣之立春,因為生肖年依附於干支紀年,而干支紀年又是干支歷的紀年方法。歷代官方歷書(即黃歷)皆如此。而雞又是第10個生肖所以雞對應的是酉。公元年號除以12餘數是1的年份,都是雞年。比如說,2017÷12=商為168,同時余數是1。那麼,2017年就是雞年。
11、狗年
狗年是指中國的十二生肖年份之一。來源出自十二生肖當中排名十一的動物——狗。狗年,中國十二生肖年份之一,狗在十二地支中以『戌』為代表,在一年中戌月是九月,公元年號除以12餘數是2的年份是狗年,比方說,2018÷12=168,餘2。商是168,余數是2。所以2018年是狗年。
12、豬年
豬年,是中國歷法裡面十二生肖年份之一。農歷己亥豬年從2019年2月5日開始,到2020年1月24日結束,也是一個平年,共有354天。公元年號除以12餘數是3的年份,都是豬年。判斷方法是,公元年號除以12餘數是3的年份,都是豬年,比方說2007÷12=商167,同時余數是3。所以2007年是豬年。
『貳』 12生肖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12生肖從什麼先秦時期開始有的。
據湖北雲夢睡虎地和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秦簡可知,先秦時期即有比較完整的生肖系統存在。最早記載與現代相同的十二生肖的傳世文獻是東漢王充的《論衡》。
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漸融合到相生相剋的民間信仰觀念,表現在婚姻、人生、年運等。
十二生肖的年成:
古人認為生肖年能反映農事年景。 「牛馬年好耕田」、「肥豬年吃飽飯」 形容風調雨順,而「金羊水猴飢荒歲」,「雞狗年去討飯」、「惡虎年災連連」,預示歉收。現代氣象學家潘鐵夫也統計出分析生肖年份和氣象災害的概率關系。但實際上,自然災害不存在絕對的周期規律。
舊時黃歷印有「幾牛耕田「,」幾龍治水「,」幾人分丙」、「幾日得辛」之類。宋代《雞肋編》,「歷日中治水龍數,乃自元日之後,逢辰為支,即是。得寅、卯在六日,為豐年之兆。」寅卯在六日為豐兆,那辰日則在八日或七日,即「八龍治水」或「七龍治水」是降雨適中的年份。
『叄』 中國的十二生肖起源於什麼時候
十二生肖的起源與動物崇拜有關。據湖北雲夢睡虎地和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秦簡可知,先秦時期即有比較完整的生肖系統存在。最早記載與現代相同的十二生肖的傳世文獻是東漢王充的《論衡》。
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漸融合到相生相剋的民間信仰觀念,表現在婚姻、人生、年運等,每一種生肖都有豐富的傳說,
並以此形成一種觀念闡釋系統,成為民間文化中的形象哲學,如婚配上的屬相、廟會祈禱、本命年等。現代,更多人把生肖作為春節的吉祥物,成為娛樂文化活動的象徵。
(3)十二生肖到現在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十二生肖也被稱為十二年獸。在中國的歷法上有十二隻年獸依次輪流當值,所以我們的中國年就有以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和豬應用在歷法上。十二生肖始於紀元前六世紀,初期跟地支一組的數字互相應用,到後來才變成的紀年的年號。
該書講述了很久很久以前,玉帝為了給人間定時間給人類歸屬,決定在人間選拔十二種動物作屬相。於是,凡間各動物們展開了一場爭奪「生肖王」的比賽……因此群獸大會當天,老鼠早所以排行大接著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和狗豬才因此十二年獸排行。
故事另外章講述貓鼠何成仇人當時貓和鼠原好朋友,赴群眾大會前們起睡並約好誰先醒叫醒誰.。豈知老鼠第二天起得早竟靜悄悄地獨自赴會不理會貓,等貓醒來趕赴大會時佛陀已經十二年號分配好了貓和鼠便從此結下深仇。
當傳說歸傳說民俗學者郭立誠氏看法則較獲得歷史記載應證人們了便於記住天乾地支名歲而代表十二辰動物來稱呼它們。
『肆』 十二生肖出生年份表
十二生肖出生年份表(1960-2021年):
1960年、1972年、1984年、1996年、2008年、2020年等為生肖鼠年。
1961年、1973年、1985年、1997年、2009年、2021年等為生肖牛年。
1962年、1974年、1986年、1998年、2010年等為生肖虎年。
1963年、1975年、1987年、1999年、2011年等為生肖兔年。
1964年、1976年、1988年、2000年、2012年等為生肖龍年。
1965年、1977年、1989年、2001年、2013年等為生肖蛇年。
1966年、1978年、1990年、2002年、2014年等為生肖馬年。
1967年、1979年、1991年、2003年、2015年等為生肖羊年。
1968年、1980年、1992年、2004年、2016年等為生肖猴年。
1969年、1981年、1993年、2005年、2017年等為生肖雞年。
1970年、1982年、1994年、2006年、2018年等為生肖狗年。
1971年、1983年、1995年、2007年、2019年等為生肖豬年。
(4)十二生肖到現在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十二生肖起源:圖騰說
原始社會的先民常用某種動物、無生物或自然現象的圖形作為本氏族的保護神和標志,即圖騰。《山海經》諸如人和野獸的混合形象形象就是遠古各地的圖騰神。夏族的圖騰是熊或魚,商族的圖騰是玄鳥,周族的圖騰則有龍、鳥、龜、犬、虎諸說。
十二生肖除龍為虛幻之物,其餘皆是日常可見。其中可分兩類,即「六畜」(馬牛羊雞狗豬)和「六獸」(鼠虎兔龍蛇猴),前者是人們為了經濟目的而馴養,後者則一定程度騷擾人類生活,先民對其心生畏懼的動物。因此這些動物被作為本氏族的名號標記來崇拜。
民族學者劉堯漢從彝族的圖騰遺跡,反推「十二獸歷」的來源,桂西彝和毛道彝的十二獸歷法將人與紀歷十二獸同列,「是原始人人獸不分的思想意識在現實的遺留」。彝族仍用十二獸歷紀日並用於集市之名(如虎街、兔街)。《史記·五帝本紀》記述黃帝「教熊羆貔貅軀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文中所言是各部落圖騰,絕非真有降龍伏虎本領。十二生肖來源於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成令人信服的學說。
『伍』 屬十二生肖的年份表
十二屬相年齡對照表。十二生肖,又叫屬相,即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屬鼠:1948,1960,1972,1984,1996,2008,2020,2032,2044
屬牛:1949,1961,1973,1985,1997,2009,2021,2033,2045
屬虎:1950,1962,1974,1986,1998,2010,2022,2034,2046
屬兔:1951,1963,1975,1987,1999,2011,2023,2035,2047
屬龍:1952,1964,1976,1988,2000,2012,2024,2036,2048
屬蛇:1953,1965,1977,1989,2001,2013,2025,2037,2049
屬馬:1954,1966,1978,1990,2002,2014,2026,2038,2050
屬羊:1955,1967,1979,1991,2003,2015,2027,2039,2051
屬猴:1956,1968,1980,1992,2004,2016,2028,2040,2052
屬雞:1957,1969,1981,1993,2005,2017,2029,2041,2053
屬狗:1958,1970,1982,1994,2006,2018,2030,2042,2054
屬豬:1959,1971,1983,1995,2007,2019,2031,2043,2055
(5)十二生肖到現在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十二生肖,又叫屬相,是中國與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種動物,包括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漸融合到相生相剋的民間信仰觀念,表現在婚姻、人生、年運等,每一種生肖都有豐富的傳說,並以此形成一種觀念闡釋系統,成為民間文化中的形象哲學,如婚配上的屬相、廟會祈禱、本命年等。
『陸』 生肖的歷史與淵源
生肖文化的天文學淵源
地球人都知道,2004年是中國十二生肖紀年的猴年,為此除了中國要發行猴年紀念郵票、猴年紀念幣之外,世界許多國家也會發行猴年紀念郵票,美國還發行了猴年紀念紙幣。
與此同時,在我國猴年的掛歷、台歷上,通常都少不了這樣的畫面:桂花樹上,一隻大猴背著一隻小猴,旁邊還有一隻小蜜蜂,題字「花開富貴,輩輩封侯」。顯然,這是在用「桂」諧音「貴」,「猴」諧音「侯」,「背」諧音「輩」,「蜂」諧音「封」。此外,武則天屬猴,如果聯想到屬猴的女人不一般,凡此種種,均屬於生肖文化。
一 、猴年談猴文化
猴子(包括猿類、猩猩等靈長類動物)在人的眼裡是一種頑皮可愛又聰明的動物,人們對猴的關注也就形成了猴文化現象。成語朝三幕四的故事,表面看起來是在諷刺猴子不夠精明,實際上是在誇猴子聰明。這是因為,能夠計數到三以上的動物,已經是非常聰明的動物了,非洲一些原始部落的人只會數到三,再多的數量統統都稱之為「許多」。俗語猴子撈月亮一場空,看起來也是在嘲笑猴子,其實能夠關心月亮命運的動物只有人和猴子,人類正是因為關注月亮才發明了月歷(屬於天文學),猴子與文明也就僅僅差這么一小步。
眾所周知,達爾文進化論認為人類是由猴子進化出來的。或許,正是由於剩下的猿猴沒有進化變成人,因此猿猴也有憂愁悲傷的時候,特別是當人也在憂傷時,就更能夠理解猿猴的惆悵。唐代詩人王昌齡《送魏二》詩雲:「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里長。」杜甫《秋興八首》亦稱「聽猿實下三聲淚,奉使虛隨八月槎」。馬戴《楚江懷古》亦雲「猿啼洞庭樹,人在木蘭舟」。唐代憂國憂民的詩人幾乎個個都是「猿啼三聲淚沾裳」。
由於猿猴不僅與人的形體相近,而且也像人一樣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相當准確到位的模仿能力,因此古人關於猿猴的傳聞非常多。
晉代王嘉《拾遺記》講述了一個三國時期的學者周群遇到白猿的故事:「(周群)游岷山采葯,見一白猿,從絕峰而下,對群(周群,下同)而立。群抽所佩書刀投猿,猿化為一老翁,握中有玉版長八寸,以授群。群問曰:『公是何年生?』答曰:『已衰邁也,忘其年月,猶憶軒轅之時,始學歷數,風後、容成,皆黃帝之史,就余授歷數。至顓頊時,考定日月星辰之運,尤多差異。及春秋時,有子韋、子野、裨灶之徒,權略雖驗,未得其門。邇來世代興亡,不復可記,因以相襲。至大漢時,有落下閎,頗得其旨。』」周群聽了白猿一番高論,極為佩服,從此更加勤奮好學,被人稱為「後聖」。
此外,古人還盛傳人與猿猴通婚的故事。《搜神後記》:「晉太元中(公元376年至396年之間),丁零王翟昭後宮養一獼猴,在妓女房前。前後妓女,同時懷妊,各產子三頭,出便跳躍。昭方知是猴所為,乃殺猴及子,妓女同時號哭。昭問之,雲:初見一少年,著黃練單衣,白紗給,甚可愛,笑語如人。」在民間故事裡,也說因為猴精要搶民女為妻,被人們把它的屁股燒紅。
今天的人們都知道,猿猴類的傑出代表是孫悟空,記錄他的偉大事跡和快樂生活的就是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不過,猴王或神猴孫悟空的來歷(文學原型)卻是相當的古老(參閱《神妙的生肖文化與游戲》,山東友誼出版社),而且涉及到人類對猿猴的崇拜情結。
一種說法認為孫悟空的原型,來自印度神話中的猴王哈努曼,《羅摩衍那·美妙篇》贊美猴王哈努曼:「猴王啊,誰要是像你這樣,具有這四種優秀的品質:堅毅、目光銳利、聰明和機靈,他就不會有做不成的事。」並描述有猴王把身軀縮小鑽進女妖的嘴裡、飛得像思想一樣快的故事情節。
另一種說法力主孫悟空的原型,脫胎於帝禹治水神話傳說中的無支祁。無支祁是淮水渦水一帶的水神。《太平廣記》引《戎幕閑談》稱無支祁「善應對言語,辨江淮之淺深,原隰之遠近,形若猿猴,縮鼻高額,青軀白首。金目雪牙,頸伸百尺,力逾九象,搏擊騰踔疾奔輕利倏忽,聞視不可久」。大禹治水來到淮水,遭到無支祁的反抗,大禹手下諸將均不是無支祁的對手,最後是由一位名叫庚辰的大臣將無支祁捉住,並鎖在深井之中。《唐國史補》引《山海經》(今本無)雲:「水獸好為害,禹鎖於軍山之下,其名曰無支祁。」
在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裡,愚公挖山將山石運至渤海之濱的行為(其信息內涵實際上是遠古治水傳說),感動了天帝,天帝於是派誇蛾氏二子將太行、王屋二山搬走。袁珂先生認為這個誇蛾氏屬於巨人族,與誇父同為一族。
有趣的是,誇父又名舉父,他的原型正是猿猴。《山海經·西山經》稱崇吾山:「有獸焉,其狀如禺而文臂、豹虎(尾)而善投,名曰舉父(或作誇父)。」禺即猿猴,也就是說誇父族的圖騰是猿猴。誇父是我國先夏時期著名的部落,他的主要事跡,一是逐日,實際上這是有關驅逐妖日(發光的大隕星)的巫術活動;二是與黃帝為敵,後被應龍殺死(參閱全彩繪大畫冊《經典圖讀山海經》,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8月版)。
根據《經典圖讀山海經》收入的《帝禹山河圖》(原圖42平方米),《山海經·五藏山經》系帝禹時代的國土資源考察白皮書,記述有華夏文明圈的26條山脈里的447座有名的山,涉及水系258處、地望348處、礦物673處、植物525處、動物473處,以及人文活動場景95處,面積達數百萬平方公里,乃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大規模地理考察活動,也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作出的最偉大的貢獻之一。
有趣的是,《山海經》記述最多的動物之一就是猿猴。《五藏山經》447座山的第一座山,即《南山經》南次一經的第一座山名叫招搖山(今湖南省與江西省交界處的羅霄山脈),當年的地理資源考察者是這樣說的:「有獸焉,其狀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猩猩,食之善走。」意思是當地有猩猩,吃了猩猩肉,人就能像猩猩一樣善跑。可見吃什麼補什麼的觀念,相當的古老(現在我國野生猿猴已經很少了,應當保護野生動物)。
《海內南經》記有:「梟陽國在北朐之西,其為人人面長唇,黑身有毛,反踵,見人笑亦笑;左手操管。」《海內經》亦稱:「南方有贛巨人,人面長臂,黑身有毛,反踵,見人笑亦笑,唇蔽其面,因即逃也。」梟陽國即贛巨人(江西省贛水即得名於此),可能是一種尚處於原始狀態的野人,或者是猿猴、狒狒,俗稱山都、山臊、山精、山魅。古人相傳,雌性山都的乳汁,灑在人身上能致病。《神異經·西荒經》稱山精捕蝦蟹為食,經常趁人不備,借用旅人宿夜時生的火烤炙蝦蟹,還會偷旅人的鹽就著烤熟的蝦蟹一起吃。
二 、月生肖與年生肖
中國人有十二生肖文化,西方人有黃道十二宮文化。由於中國人相信人出生在不同的年份會有不同的命運,而西方人則相信人出生在不同的月份會有不同的命運。因此,我們可以說,中國的生肖文化是年生肖(古人的批八字,同時包括年生肖、月生肖、日生肖和時生肖),西方的十二宮文化是月生肖。
中國的十二生肖實際上是一套動物紀年歷法,這十二種被選作紀年的動物依次是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十二生肖又稱十二肖、十二獸、十二禽、十二屬,古人還把十二生肖動物與十二地支(十二辰)結合起來,聯稱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西方的黃道十二宮實際上是一套月歷,它描述的是地球環繞太陽的周年運動軌跡(從相對視運動來說,所謂黃道就是人直觀看到的或推測出來的太陽在宇宙背景中的運動軌跡)。古希臘天文學家把360度的黃道平均分為十二段,每段30度,分別有一個星座來代表,每個星座就稱為一宮,它們依次是白羊宮、金牛宮、雙子宮、巨蟹宮、獅子宮、室女宮、天秤宮、天蟹宮、人馬宮、摩羯宮、寶瓶宮、雙魚宮,一個宮佔一個月的時間。在一年的時間里,白羊宮是春分的起點,巨蟹宮是夏至的起點,天秤宮是秋分的起點,摩羯宮是冬至的起點。
黃道十二宮除了寶瓶宮形象為器物之外,其餘均為動物,因此又被稱為動物圈。其中,天秤宮形象既是器物,又作為天蟹的「鉗」子。白羊宮形象為希臘神話金羊,為了金羊毛(實際上是爭奪地中海貿易控制權),希臘人發動了戰爭。摩羯宮的形象是一頭准備戰斗的山羊,卻有著魚的尾巴,他是牧羊神潘恩變成的。
細心的人不難發現,西方的月生肖准確說應該稱之為月星象(這里的月歷,是指陽歷的月歷,而不是陰歷的月歷),因為西方黃道十二宮裡面雖然有許多動物形象,但是並沒有出生在某月的人就要模仿該月天空星座象徵動物的內容,而只是強調出生季節差異對人的命運的影響。對比之下,中國的生肖文化,則與季節變化無關,而是與十二年的周期規律有關。
也就是說,在西方人眼裡,相同月份里出生的人,盡管出生在不同的年份,卻都有著大體相似的命運(實際上西方人的命理學也很復雜,還涉及到五大行星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而在中國人眼裡,同一年出生的人,即使出生在不同月份,卻仍然有著基本相同的命運(生肖相同)。
一般來說,人們容易將出生的時間月份季節與人的命運聯系起來,某個時節出生的人或受孕的人(中國人的虛歲即從受孕時間算起),會接受到這個時節的環境信息(涉及氣候、空氣中的植物分泌物花粉等氣息、動物氣味、陽光、月光、宇宙射線、等等),這些環境信息對人的身體發育和大腦發育可能會有或多或少的作用。
與之相反的是,人們不大容易區分出今年的1月或其它月份與去年的1月或其它月份有什麼不同。那麼,中國人為什麼會認為這一年的某月與那一年的某月有著明顯的差別呢?而且這種差別是以十二年為周期的呢?這個問題又涉及到生肖文化的起源。
三 、十二生肖文化的起源
生肖文化的起源,有許多種說法。比較流行的說法是我國的民間故事講,軒轅黃帝要選十二種動物擔任宮廷侍衛。貓托老鼠報名,老鼠給忘了,結果貓沒選上,從此與老鼠結為冤家。大象也來報名,被老鼠鑽進象鼻子里,把大象趕跑了。剩下十二種動物,原本推舉牛居首位,老鼠跳到牛背上,豬跟著起鬨,結果老鼠排第一,豬排為倒數第一。龍和老虎也不服,被封為海中之王和山中之王,排在了老鼠和牛的後面。兔子不服,與龍賽跑,這樣兔子又排在了龍的前面。狗在旁邊看著不服氣,就咬了兔子尾巴一口,結果狗被罰到了後面,而兔子的尾巴從此就變短了。蛇、馬、羊、猴、雞也經過一番較量,才一一排定了先後位置。
這個民間故事,可能不完全是虛構的(許多民間故事都記錄著遠古文化信息,例如牛郎織女描述的實際上是先夏時期黃帝族與炎帝族通婚的故事)。在我國先秦典籍里,就提到黃帝驅使各種野獸作戰,《山海經》里也記錄著許多部落「使四鳥(虎、豹、熊、羆)」,這些所謂的「野獸」實際上是遠古部落或氏族的圖騰動物。因此,民間故事說黃帝選十二種動物為侍衛,也可以理解為黃帝部落聯盟裡面有十二個主要的部落成員。
除了中國有十二生肖之外,其它國家也有生肖。緬甸人有八大生肖,星期一出生的人屬虎,星期二出生的人屬獅子,星期三上午出生的人屬雙牙象,星期三下午出生的人屬無牙象,先秦四齣生的人屬老鼠,星期五齣生的人屬天竺鼠,星期六齣生的人屬龍,星期日出生的人屬妙翅鳥。
墨西哥的十二生肖與中國的生肖文化相同,其中虎、兔、龍、猴、犬、豬與中國完全相同,其餘六種則是當地的常見動物或古代常見動物。因此,我們有理由推測,墨西哥的生肖文化,是從中國傳去的,並結合當地動物情況進行了調整。
埃及、希臘、巴比倫的十二生肖動物(十二獸歷)基本相同,它們是牡牛、山羊、獅子、毛驢、蟹、蛇、犬、貓、鱷魚、紅鶴、猿、鷹(巴比倫生肖里沒有蟹,而是有蟑螂)。這些國家或民族的生肖動物與中國的生肖動物相比,獅子相當老虎,毛驢相當馬,貓取代了兔,鷹取代了雞,鱷取代了龍,蟹和紅鶴更換了老鼠和豬。
接下來的問題是,古巴比倫人的十二獸歷與中國的十二生肖在文化內涵上又有什麼不同呢?簡潔地說,中國的十二生肖文化的內涵比十二獸歷更豐富。這是因為,十二生肖文化包涵著十二獸歷,而十二獸歷未必能夠形成十二生肖文化。具體來說,十二獸歷僅僅是用12種動物來紀年,而十二生肖文化不僅是在用12種動物紀年,還認為不同年份出生的人應該模仿該動物紀年的動物的習性(所謂「肖」就是模仿和相似)。
此外,印度也有十二生肖,根據印度神話《阿婆縛紗》的記載,十二生肖動物原為十二個神的駕獸,它們分別是招杜羅神的鼠,毗羯羅神的牛,宮毗羅神的獅,伐折羅神的兔,迷立羅神的龍,安底羅神的蛇,安彌羅神的馬,珊底羅神的羊,因達羅神的猴,波夷羅神的金翅鳥,摩虎羅神的狗,和真達羅神的豬。不難看出,印度十二生肖的獅子相當於中國的老虎,金翅鳥相當於中國的雞(原本為鳳凰),也就是說印度的十二生肖與中國的幾乎完全相同。
那麼,究竟是中國人還是印度人發明的十二生肖呢?發明十二生肖(十二獸歷)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我們知道,十二獸歷顧名思義就是用12種動物分別紀十二年。換句話說,古人是因為發現不同年份更適宜某種動物的生存,才會用這種動物作為這個年份的象徵動物。至於為什麼存在著12年的周期輪回,因此只能是12種動物,而不是10種動物或14種動物,這又涉及到天文生物學的問題。
眾所周知,對地球上的生物影響最大的天體是太陽、月亮和五大行星,以及彗星、隕石等。其中,與12年周期循環變化最接近的天體現象,一是木星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為12年(近現代測定為11·8年),二是太陽黑子活動周期平均為11年。有鑒於此,我們有理由認為十二生肖的起源與木星12年繞太陽一周的運動有關。也就是說,木星在繞太陽旋轉的周期中,它在太陽系的不同位置,對地球的氣候產生了不同的作用,從而影響到不同動物的生存活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世界各文明古國里,唯有中國的典籍明確記載了木星周期運動對地球氣候的影響。《玉函山房輯佚書》收有《計倪子》一書,該書記有:「太陰三歲處金則穰,三歲處水則毀,三歲處木則康,三歲處火則旱。故散有時,積糴有時,領則決萬物,不過三歲而發矣。以智論之,以決斷之,以道佐之,斷長續短。一歲再倍,其次一倍,其次而反。水則資車,旱則資舟,物之理也。天下六歲一穰,六歲一康,凡十二歲一飢,是以民相離也。故聖人早知天地之反,為之預備。」計倪子又名計然,春秋時越國大夫,范蠡曾拜計倪子為師。
《計倪子》的上述觀點,從今天的角度來說,屬於天文環境經濟學,他研究的是天體位置對地球自然環境變化的規律,以及這種規律變化對社會經濟的作用。所謂太陰,實質上說的就是木星,意思是:當木星三年位於「金」的方位時,農作物豐收;當木星三年位於「水」的方位時,將發生水澇災害,農作物減產;當木星三年位於「木」的方位時,農業收成好,人們生活安康;當木星三年位於「火」的方位時,將出現旱災,農業收成不好(在五行里,金代表西方,水代表北方,木代表東方,火代表南方)。人們只要掌握了這種規律,就可以提前作好准備,並由此而獲得豐厚的經濟利益。
《計倪子》的上述一番言論,又與十二生肖有什麼關系呢?筆者在十幾年前撰寫《神妙的生肖文化與游戲》一書時,注意到十二生肖動物的排列也存在著三年一組的規律性,以及食草動物與食肉動物的交替性。具體來說,鼠年、牛年適宜食草動物生長,食草動物多了又適宜食肉動物(虎年)的生長;因此,鼠、牛、虎這三年相當於木星位於「金」的三年,是風調雨順的好時光。食肉動物多了,食草動物就少了,就到了兔年;龍是水族類代表動物,蛇性喜潮濕,表明這幾年雨澇洪水頻仍,相當於木星位於「水」的方位。馬年、羊年又適宜食草類動物生長,猴喜吃樹上的果子,看來這幾年又是雨順風調,正好對應木星位於「木」的方位上的情況。雞是鳥類的代表性動物,鳥類的主要食物是昆蟲,而昆蟲在天旱時往往得到大發展(這正是旱年鬧蝗蟲的原因),因此雞年表示旱災嚴重;狗和豬都屬於雜食性動物,它們在天旱情況下的生存能力特別強;也就是說雞、狗、豬這三年是旱災年,相當於木星位於「火」的方位時的自然環境狀況。
至於《計倪子》所說的「一歲再倍,其次一倍,其次而反」,則是一種對自然變化的更細微的觀察。筆者是這樣理解的,即在風調雨順的三年裡,第一年氣候最好,第二年次之,到了第三年氣候條件就開始發生了逆轉。同理,在水災的三年裡、雨順風調的三年裡、旱災的三年裡,同樣存在著上述程度的變化。不過,對於動物的適宜程度而言,還存在著滯後現象;這種情況類似一天里最熱的時間並不是正午,而是午後一個時辰(即下午兩點)。
綜上所述,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認為,是中國人最先發現了木星繞日運動周期對地球生物圈的作用。這也從一個側面揭示,遠古時曾經有一段相當長的時期,木星繞日的周期非常接近12年,而且當時的木星可能比今天更明亮,對地球生物圈的影響更顯著。
與此同時,中國人也是最先觀察太陽黑子的民族,所謂太陽裡面有三足烏,正是對太陽黑子的形象化。在遠古的時候,太陽黑子的活動周期也可能曾經非常接近12年,而且太陽黑子的活動也可能更強烈,這也會對地球生物圈產生明顯的影響。因此,遠古木星運動周期對地球生物圈的作用,有可能疊加了太陽黑子周期變化對地球生物圈的影響(太陽黑子的活動周期,可能與木星的運動周期有關,因為木星是太陽系裡僅次於太陽的天體)。
事實上,中國人在非常早的時期就發現了木星的運動規律。根據《經典圖讀山海經》,我國古代天文學非常發達,並出現過許多天文學家。例如,《大荒西經》的日月山就是一座著名的天文台,天文台長名叫噓,又名噎,他的職責就是「行日月星辰之行次」,即觀測太陽、月亮和五大行星的運動規律。噎又名噎鳴,《海內經》稱「噎鳴生歲十有二」,意思是說噎鳴發現了木星十二年繞太陽一周的規律,並為每一年的木星分別起了名稱。據此,我們可以說噎鳴(顓頊的後裔或炎帝的後裔)是十二獸歷和生肖文化的開山鼻祖。
從這個角度來說,生肖文化實際上是一種星宿文化,或者是星宿文化的一部分。為此,我們這里有必要簡潔地介紹一下二十八星宿。二十八星宿是分布在黃道附近的28個星座,它們是月亮和土星在太陽系運行的留宿地(從地球的角度來看的視運動軌跡)。有趣的是,我國古代也將二十八星宿與28種動物掛鉤,其中就有十二生肖動物。
具體來說,東方青龍七宿,角(蛟)、亢(龍)、氐(貉)、房(兔)、心(狐)、尾(虎)、箕(豹);北方玄武七宿,斗(獬)、牛(牛)、女(蝙)、虛(鼠)、危(燕)、室(豬)、壁(蝓);西方白虎七宿,奎(狼)、婁(狗)、胃(雉)、昴(雞)、畢(鳥)、觜(猴)、叄(猿);南方朱雀七宿,井(犴)、鬼(羊)、柳(獐)、星(馬)、張(鹿)、翼(蛇)、軫(蚓)。
不難看出,二十八星宿動物是以龍為首,這與十二生肖動物以鼠為首明顯不同。但是,如果仔細看,可以發現兩者仍然有著排序上的相同規律,只是前者被分成了兩段,即二十八星宿的動物,若從虛宿的鼠開始,向前追溯則依次為牛、虎、兔、龍;然後,再接著軫宿的蛇,向前追溯則依次為馬、羊、猴、雞、狗、豬。
那麼,二十八星宿的動物排列法,與十二生肖動物的排列法,孰先孰後呢?這個問題專家學者也沒有定論。不過,一般來說,人們認識世界多半是從簡單到復雜,因此十二生肖動物排列法的出現可能先於二十八星宿動物排列法的形成。
四 、從動物分類學看十二生肖動物
《中國古代動物學史》的作者(郭郛、李約瑟、成慶泰,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95萬字),深入研究分析考證了《山海經》、《爾雅》等古籍記載的300餘種動物。書中指出,我國古代有著多種動物分類方法,《爾雅》將動物分為蟲、魚、鳥、獸四大類,《管子》和《月令》將動物分為蠃、羽、毛、介、鱗五大類,《本草綱目》將動物分為蟲、介、鱗、禽、獸、人六大類。
從動物分類學的角度來說,十二生肖動物盡管僅僅只有12種,卻也包括有食草類動物、食肉類動物、雜食性動物,飛禽類動物、爬行類動物、水族類動物、哺乳類動物,以及家畜類動物。或可表明,當時的人對如何篩選12種有代表性的動物,還是動了一番腦筋的。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古代動物學史》一書的作者在第二章「《山海經》中的動物學知識」一節中明確指出「《山海經》是一個名符其實的知識寶庫,我們可以從中得到許多關於古代礦物和動植物、食物、葯物、毒物之類天然物質的知識」、「《山海經》是中國最古老的、最有權威的、明確記載山川地理、自然資源(礦物、動物、植物)、民族活動和分布的科學巨著」、「《山海經》是一部中國最古老的最有學術價值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大全,絕不是什麼荒誕怪異的書籍。《山海經》中動物學知識可以說是中國動物區系學或普通動物學、動物地理學的最古老的典籍」,並將《山海經》中所列291種動物歸納為化石、螺蚌類、甲殼類、昆蟲類、魚類、鳥類、兩棲類、爬行類、獸類。
據此可知,《山海經》的動物要比十二生肖動物的種類豐富許多(需要說明的是,這種對比不夠准確)。根據先簡後繁的發展規律,或許可以說十二生肖動物的形成可能要比《山海經》的成書更早。關於《山海經》的成書時間,學術界意見不一致。筆者研究《山海經》約30年,集大成的著作即全彩繪大畫冊《經典圖讀山海經》(與女畫家孫曉琴合著),該書指出,《山海經》是由四部著作合輯而成,其中《五藏山經》為帝禹時代的著作,《海外四經》為夏代著作,《大荒四經》為商代著作,《海內五經》為周代著作。因此,如果十二生肖動物形成比《山海經》早,那麼它應當是在帝禹時代(公元前2200年前)之前就形成了。
那麼十二生肖文化究竟最早形成於我國古代的什麼地域呢?遺憾的是,關於十二生肖文化的發源地,先人沒有留下直接的文獻記載,因此我們只能進行間接的推論。一般來說,能夠產生十二生肖文化的地方,表明當地應當有著這十二種動物的存在,能夠經常見到這些動物。根據《中國古代動物學史》(科學出版社),陝西西安附近的客省庄考古遺址(公元前4000~公元前2000年)的家畜動物遺存有豬、狗、雞、牛、馬、羊;山東泰安附近的大汶口遺址(公元前4300~公元前3500年)有豬、狗、雞、牛、象,無沒有馬和羊;河南安陽殷墟(公元前1500~公元前1000年)遺址有豬、狗、雞、牛、馬、羊、象。
由於上述三地都生存著野生的猴、兔、鼠、蛇、虎、龍(水族類動物),因此上述三地都有可能形成十二生肖文化。但是,根據大汶口有象卻沒有馬和羊,殷墟多象而生肖動物里沒有象;因此,在我國最有可能形成生肖文化的地方是陝西省的渭水流域,時間大約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間;這時自然界的動物龍已經逐漸滅絕,但是人們對其還保留著深刻的印象,因此龍的名稱也就被在生肖文化里保存下來。
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可以形成可觀的文化產業。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國能夠把生肖文化推廣到國外更多的國家,那麼一定會帶動中國生肖文化產業的出口(包括中國其它的傳統文化)。目前,許多海外華僑已經認識到這種中國獨特文化的廣闊商機,並採取了一些相應的活動,國內有關部門和媒體,也有必要進行配合或大策劃,例如召開國際生肖文化研討會,鼓勵外國中小學課本增加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廣泛傳播中國的生肖文化、星宿文化、數字文化、山海經地理文化(包括描繪帝禹時代山川風貌的巨畫《帝禹山河圖》),等等。
『柒』 十二生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最早是幾幾年啊
先秦時期即有比較完整的生肖系統存在,最早記載與現代相同的十二生肖的傳世文獻是東漢王充的《論衡》。十二生肖源於何時,今已難於細考。
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漸融合到相生相剋的民間信仰觀念。
表現在婚姻、人生、年運等,每一種生肖都有豐富的傳說,並以此形成一種觀念闡釋系統,成為民間文化中的形象哲學,如婚配上的屬相、廟會祈禱、本命年等。現代,更多人把生肖作為春節的吉祥物,成為娛樂文化活動的象徵。
當代生肖文化呈現新特點:
1、動物利用價值的變化。生肖動物本能未改變,但實用價值,古今已大相徑庭。
2、迷信的破除。生肖傳說大多是因科學不發達作出的想像,有的是穿鑿附會、以訛傳訛甚至騙術謊言,今已大多識破假象。
3、民俗的式微。思想觀念的變化,舊有社會結構解體,傳統民俗失去存在基礎和威信。禁忌漸漸淡化甚至被遺忘。
時代的變遷並未使生肖文化衰亡,生肖作為春節節慶的主角反比古代有所強化。除傳統的日歷、春聯、年畫、剪紙,帶生肖的「牛氣沖天」、」鼠你有錢「,成時尚拜年語,各級春節聯歡晚會都不乏生肖題材,生肖文物、藝術品展覽琳琅滿目,新聞媒體爭相普及生肖知識。
農歷干支(生肖)紀年和八字論屬相,分別以正月初一和立春為歲首,兩者容易混淆,每年春節期間都引起熱議。
『捌』 十二生肖起源於什麼時候,距今有多少年了
十二生肖,又稱十二屬相,是我國民間特有的計算年齡的方法。它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對我國的民俗產生了很大影響,甚至關繫到人們的婚姻、生育等大事。例如,舊時男婚女嫁就很注重男女生肖,有所謂「雞狗斷頭婚,龍虎不相容」的說法,生肖相剋經常破壞了人們的美滿婚姻,造成一出出人間悲劇。又如,龍年新生兒的出生率特別高,因為許多人都希望得到龍子龍孫。
十二生肖是與十二地支相聯系的。我國古代有一種特殊的紀年方法,即以十個天乾和十二個地支搭配來紀年,共有六十個排列組合,稱為六十甲子。周而復始,連綿不絕。每一地支又有一種動物相對應,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已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每個人誕生那年地支所對應的動物,便是所謂的生肖。
十二地支的出現最早,在商代人們就把黃道(即古人想像中的太陽周年運行的軌道)附近的天空分成十二等分(即十二宮),用子丑寅卯等十二個漢字來命名,這就是後來的十二地支。太陽經過每一宮的時間為一個月,於是十二地支最初是被用來紀月的。
西周春秋時期,開始有了十二種動物與地支的對應關系。如《詩經·小雅·吉日》中有「吉日庚午,既差我馬」,以午對馬;《左傳·僖公五年》有「龍尾伏辰」,以辰對龍。這都是與現在通行的對應關系完全相同的。人們以動物來對應十二地支是因為受了上古動物圖騰崇拜的影響,所以總是習慣於把各種自然現象與動物聯系起來。在古代天文學上,就有孔雀、巨蛇、狐狸、獅子、天貓、蠍虎、飛馬等星座名稱。在同樣的心理支配下,人們也就自然會用一些動物的名稱來標識那些抽象的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從而形成了十二地支與動物的對應關系。
根據前些年出土的馬王堆帛書可以推知,在戰國時期,人們不但用干支紀月、紀日,而且已經開始直接用來紀年。到了東漢元和二年(85年),政府正式頒布法令通行干支紀年。
出現了干支紀年,將與之對應的十二樣動物作為年的代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慢慢地,人們認為生在某年就肖(象)某動物,子年生的肖鼠,丑年生的肖牛,十二生肖就這樣形成了。至遲到了南北朝時期,文獻里就已經有了明確記載。當時敘事述人每每稱人的屬相,如「東昏侯屬豬」、「崔慧景屬馬」等等(《南齊書·五行志》)。《周書·宇文護傳》里也有一段記載:北周皇帝宇文護的母親留在北齊。在她給宇文護的信里說,「昔日在武川鎮,生汝兄弟,大者屬鼠,次者屬兔,汝身屬蛇。」到了唐代,十二生肖更為流行,出現了將它作為紋飾的銅鏡,有的墓葬中還出土了成套的十二生肖俑。
關於某一樣動物和一個特定的地支互相對應的理由,歷來有不同的說法。宋人洪 認為是以十二支的奇偶數和動物足爪的奇偶數相對應。如子寅辰午申戌都是奇數,鼠虎龍猴狗的腳掌都是五指,馬則是單蹄。因此,子寅辰午申戌分別與鼠、虎、龍、猴、狗、馬對應。明人郎瑛在《七修類稿》一書中則認為是按照動物的性情來配合的。如「子為陰極,幽潛隱晦,以鼠配之,鼠藏跡也」。當然,這些說法都有些穿鑿附會。
十二樣動物與年相對應,不僅我國有,其它文明古國中也存在過。如古巴比倫以貓,狗、蛇、蜣螂、驢、獅、公羊、公牛、隼、猴、紅鶴、鱷為十二獸日;元代的真臘國(即今柬埔寨)亦用十二獸紀年,「與中國同,但所呼之名異耳」;印度的十二獸以獅代虎,以金翅鳥代雞,其它也同於中國。於是有人認為生肖始於印度,由印度傳入我國。這種說法最初見於唐代和尚釋道世寫的《法苑珠林》,近代日本學者又重新提起,但他們都沒有足夠的證據。如果僅僅因為是許多獸名相同的話,那麼可以說以印度為本,也可以說以中國為源,更不能排除各不相謀,獨立發展起來的可能性。
關於十二生肖的起源,還有許多民間傳說。有的說,軒轅皇帝要選十二個動物擔任宮廷侍衛,動物紛紛報名,貓托老鼠代為報名,但老鼠忘了,所以十二生肖中沒有貓,貓從此成了老鼠的天敵。也有的說,某次動物比賽本身,最後剩下武藝高強的象、鼠、牛等十三位。老鼠鑽進了象鼻,弄得大象狼狽而逃,於是十二生肖中沒有大象,老鼠佔了第一。
『玖』 十二生肖的歷史
據文獻資料記載,其最早並廣為流傳的完整循環排名,在公元1世紀之時東漢王充所著的《論衡》之中即有記錄。生肖的出現,也與華夏先民的動物、圖騰崇拜和早期天文學的研究有著密切的聯系。
『拾』 十二生肖在我們國家有多長的歷史了
在我們中國,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屬相,你屬虎,他屬兔,我屬龍等等。欲知一個人的年歲幾何,只要問一下他的屬相便大概知曉了。
每當新春佳節來臨,由於華夏民族的傳統習慣,人們都愛說今年是龍年,是屬龍人的本命年。明年是蛇年,後年則是馬年……。追溯其歷史淵源和文化底蘊,自然地引出了如下的一些話題。
十二生肖的典籍記載
我國自帝舜時代就開始使用天干十個符號和地支十二個符號相配合的「干支紀年法」。以動物紀年的方法最初起源於我國古代西、北部從事游牧的少數民族中。《唐書》載:「黠戛斯國以十二物紀年,如歲在寅,則曰虎年。」清代著名考據學家趙翼在《陔餘叢考》中考證雲:「益北狄俗初無所謂子、丑、寅、卯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兔之類分紀歲時,至漢時呼韓邪(單於)款塞人居五原,與齊民相雜,浸尋流傳於中國,遂相沿不廢耳。」
十二生肖最早見於世界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詩經·小雅·車攻》曰:「吉日庚午,既差我馬。」又見於《禮記·月令·季冬》:「出土牛,以送寒氣。」十二生肖之說,究竟產生於何時?有史料雲:它最晚應形成於漢代。其依據是東漢王充《論衡·物勢篇》雲:「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又雲:「午,馬也。子,鼠也。酉,雞也。……申,猴也。」共提出十一種生肖名。加上東漢趙曄《吳越春秋》中有「吳在辰,其位龍。」恰好補上了「辰龍」,而成全了十二生肖。可見在東漢十二生肖已經形成。至於十二生肖的使用,至少在南北朝時代就已經出現。北史《宇文護傳》記載了宇文護的母親寫給他的一封信,內容是:「昔在武川鎮生汝兄弟,大者屬鼠,次者屬兔,汝身屬蛇。」由此可見當時民間已普遍使用十二生肖記錄人的生年了。
但是,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即1975年12月間,在湖北雲夢睡虎地第11號秦墓的出土文物中,發現了上千支竹簡。其中《日出·盜者》清楚地記載著用生肖占卜盜賊相貌特徵的文字。這一奇跡的出現,證明了在春秋戰國時代就使用十二生肖了。因為第十一號秦墓,據考證葬於始皇帝三十年,即公元前217年。有人說:我們的祖先用生肖紀年,遠在秦始皇稱帝之前就開始了,而且具體地指出「始於夏,流傳於商周。」但如何引證,恐尚待史學和文物學者進一步探究了。
我國古代南北朝不僅使用十二生肖紀年,而且出現了沈炯創作的《十二屬詩》:
鼠跡生塵案,牛羊暮下來。
虎嘯坐空谷,兔月向窗開。
龍陰遠青翠,蛇柳近徘徊。
馬蘭方遠摘,羊負始春栽。
猴栗羞芳果,雞砧引清懷。
狗其懷屋外,豬蠡窗悠哉。
這首詩在首字按序嵌入了十二生肖名,且突出了每種動物的生性特點,起到畫龍點睛之作用。
明朝大學者胡儼撰寫的十二生肖詩,不僅依次嵌入生肖名,而且一名一典,頗有情趣。詩雲:
鼷鼠飲河河不幹,牛女長年相見難。
赤手南山縛猛虎,月中取兔天漫漫。
驪龍有珠常不睡,畫蛇添足適為累。
老馬何曾有角生,羝羊觸藩徒忿嚏。
莫笑楚人冠沐猴,祝雞空自老林邱。
舞陽屠狗沛中市,平津放豕海東頭。
首句「鼷鼠」即水鼠。二句的「牛女」即民間牛郎織女的傳說。五句的「驪龍」是龍的一個種類,其頦下有寶珠一顆,故謂之驪龍。八句的「羝羊」即公羊,「觸藩」指羊角觸籬笆。十一句的「舞陽」指漢高祖劉邦封名將樊噲為舞陽侯,他曾在江蘇沛縣以宰狗為生。最後一句是指漢武帝丞相公孫弘,當年曾在東海放過豬。
十二生肖的來歷與傳說
從文獻記載來看,黃帝時代就有十二地支,它跟白羊、金牛、雙子、巨蟹等十二星座有關,最早的十二地支、十二星座都代表著每年十二個不同的月令、節令。殷商時期發明了甲、乙、丙、丁等十個計算與記載數目的文字,後來研究命理的人把它稱為天干,並使之與地支結合運用,如甲子、乙丑等,用於計年、月、日、時。
相傳以十二種動物取代十二地支,來代表十二個月令,是漢朝東方朔的傑作。有明確記載的是東漢王充所寫《論衡》中的《言毒篇》,他提到了十二種動物的名稱。用十二生肖來計年,也起於東漢。清朝趙翼所著《陔余從考》也指出這一史實。至於為什麼要選定十二種動物作標志,最早可能與圖騰有關。古代各部落都選一種特別懼怕或特別喜愛的動物,以其圖案作為本部落標志。宋代洪巽的《暘谷漫泉》、明朝郎瑛的《七修類稿》等對此都作了解釋。另外佛經《大集經》記有十二生肖輪流遊行的故事,但其中無虎而有獅子,因此有人認為,十二生肖是由古印度傳入中國的,以虎代獅,可能與中原不產獅有關。
也有人認為,十二生肖首先出現於記時。一晝夜是二十四小時,古代天文學家將晝夜分為十二時辰。同時他們在觀天象時,依照十二種動物的生活習慣和活動的時辰,確定十二生肖。夜間十一點至次日凌晨一點,屬子時,正是老鼠趁夜深人靜,頻繁活動之時,稱「子鼠」。凌晨一點至三點,屬丑時。牛習慣夜間吃草,農家常在深夜起來挑燈喂牛,故稱「丑牛」。凌晨三點至五點,屬寅時。此時晝伏夜行的老虎最兇猛,古人常會在此時聽到虎嘯聲,故稱「寅虎」。清晨五點至七點,屬卯時。天剛亮,兔子出窩,喜歡吃帶有晨露的青草,故為「卯兔」。早晨七點至九點,屬辰時。此時一般容易起霧,傳說龍喜騰雲駕霧,又值旭日東升,蒸蒸日上,故稱「辰龍」。上午九點至十一時,屬巳時。大霧散去,艷陽高照,蛇類出洞覓食,故作「巳蛇」。中午十一點至一點,屬午時。古時野馬未被人類馴服,每當午時,四處奔跑嘶鳴,故稱「午馬」。午後一點至三點,屬未時。有的地方管此時為「羊出坡」,意思是放羊的好時候,故稱「未羊」。下午三點至五點,屬申時。太陽偏西了,猴子喜在此時啼叫,故為「申猴」。下午五點至七點,屬酉時。太陽落山了,雞在窩前打轉,故稱「酉雞」。傍晚七點至九點,屬戌時。人勞碌一天,閂門准備休息了。狗卧門前守護,一有動靜,就汪汪大叫,故為「戌狗」。夜間九點至十一點,屬亥時。夜深人靜,能聽見豬拱槽的聲音,於是稱作「亥豬」。就這樣,一天的時辰和動物搭配就排列了下來: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後來人們把這種紀時法用於紀年,就出現了十二生肖。
對十二種動物配十二時辰,還有一類似的說法。據說天地生成於子時,生之初,沒有縫隙,氣體跑不出來,物質無法利用,被老鼠一咬,出了縫隙,才使氣體跑出來,物質便能利用了。老鼠有打開天體之神通,子時就屬鼠了。老鼠打開了天地之縫,牛便出來耕耘在地,於是丑時就屬牛了。傳說人生於寅,「寅」字有敬畏之意,古時人最怕老虎,寅時便屬虎了。卯時已經進入清晨,但太陽還沒有出來,照亮大地的還是月亮,而月宮中唯一的動物是「玉兔」,於是卯時便屬兔。傳說辰時正是群龍行雨的時候,此時自然屬龍了。蛇善於利用草掩藏其行蹤,據說巳時蛇不在人行走的路上游動,不能傷人,所以巳時屬蛇。午時陽氣達到極限,陰氣剛欲產生,馬跑離不開地,是屬陰類動物,故午時屬馬。傳說羊吃了未時的草,並不影響草的再生,未時就屬羊了。申有「伸」的意思,而猴子最善於伸屈攀登,故申時屬猴。本時雞開始歸窩,此時當屬雞。戌時天漸漸黑了,狗開始「工作」,看家望門護院,這時就屬狗。亥時已入夜,萬物寂靜,天地混沌,而豬和天地混沌一樣,除「吃」以外一無所知,亥時自然就屬豬了。
《法苑珠林》引《大集經》言十二生肖由來曰:「閻浮提外,四方海中,有十二獸,並是菩薩化導。人道初生,當菩薩住窟,即屬此獸護持、得益,故漢地十二辰依此行也。」又雲:「其所以分配之義,則《暘谷漫錄》言之頗詳。據之,子、寅、辰、午、申、戌俱陽,故取相屬之奇數以為名的鼠、虎、龍、猴、狗皆五指,而馬單蹄也;丑、卯、巳、未、酉、亥屬陰,故取相屬之偶數以為名的牛、羊、雞、豬皆四爪,兔兩爪,蛇兩舌也。」據此,十二種動物按足趾奇偶排列為:牛四趾,為偶;虎五趾,為奇;兔四趾,為偶;龍五趾,為奇;蛇無趾卻兩舌,為偶;馬一趾(單蹄),為奇;羊四趾,為偶;猴五趾,為奇;雞四趾,為偶;狗五趾,為奇;豬四趾,為偶;十二種動物中,只有鼠最特殊,前足為四趾,為偶;後足五趾,為奇。這樣,原是奇、偶全占,因此就排在了十二種動物首位了。
在陝西省臨潼驪山人祖廟的西北方,有一巨碑,上面刻有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十二種動物的形象,被稱為「十二像石」。這塊「十二像石」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古時候,先有天干與地支配合的「干支紀年法」。在實踐中,我們的先祖覺得干支紀年法比較復雜,不易在民間流行。於是,有人建議以十二生肖來紀年,這一建議得到了黃帝的首肯並命倉頡具體承辦此事。這年正月初一,即召令天下所有動物到黃帝宮殿前候選。動物們獲悉此訊,個個歡呼雀躍,紛紛爭先恐後准備赴會。其中牛知道自己腿腳遲緩,便在大年三十晚上就離家動身,結果趕了個第一名。第二個趕到是虎,第三個是兔,第四是龍,後邊排著是蛇、馬、羊、猴、雞、狗、豬、鼠。龍本來生得威風凜凜,渾身鱗甲,閃光發亮;雙目溜圓,宛若明燈;銀髯金須,隨風飄拂;虎蹄鷹爪,駕霧騰雲。美中不足的是頭頂光禿禿的,似乎缺了點什麼。當龍剛從潭中躍出水面時,一眼發現了大公雞。只見大公雞不僅羽毛漂亮,而且頭上還長著一對美麗的角,不由地抨然心動,上前向大公雞借頭上的角。大公雞搖了搖頭說:「不成,我明天還要參加生肖競選大會呢!」龍說:「你的角長在頭上也是多餘,就憑你那一身五彩斑斕的綵衣,就准能入選。」大公雞愛聽奉承聽好話,有心把角借給龍,但還是捨不得。正在這時,爬來一條大蜈蚣說:「雞大哥,你就把角借給龍大哥吧,你要不放心,由我做保怎麼樣?」大公雞見有蜈蚣做保,便答應了。龍萬分歡喜,並滿口應承生肖競選大會後立即將角還給大公雞。再說老鼠與貓本來是一對好朋友。貓貪睡,臨赴會前,貓對老鼠說:「明天一早你叫我一聲好嗎?」老鼠點點頭說:「好,我一定叫你。」就這樣,貓放心去睡大覺了。老鼠一覺醒來,天已經不早了。它趕緊去叫貓,見貓睡得正香,心想:何必多一個競爭對手呢?便撇下貓獨自走了,結果是最後一個到場的。
生肖競選大會好不熱鬧!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游的,樹上棲的全都聚到了一塊。熙熙攘攘,熱鬧非凡。黃帝從百獸百禽中挑選了十二種動物,給它們排次序。黃帝心想:牛雖笨拙,但身材魁偉健壯、力氣大,又來得最早,決定牛排首位。老鼠長得不起眼,來得也最晚,應當排在最後。黃帝話音剛出口,老鼠靈機一動,趕忙跳到黃帝面前說:「要說大,還得數我。不信請讓老百姓鑒定一下。」黃帝聽了老鼠的話,覺得好笑: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傢伙,便說:「我們既然是為百姓選生肖,自然由百姓來鑒定一下更好:」於是傳下旨意,讓十二種動物都到街上去走一趟。牛上了街,人們對它很友好,有的摸摸頭,有的贊揚幾句,卻沒有一個人說牛大的。這時,老鼠突然竄上牛背,把人們嚇了一跳。只聽人群中有人驚呼:「哎呀!從哪兒蹦出這么大一隻老鼠!」這一喊讓老鼠得了逞,黃帝不好違言,只好將老鼠排在十二生肖的第一位。
在十二生肖競選大會上,老鼠不僅入選,而且排在首位,自然十分得意。回家後,見貓剛剛睡醒,便說:「貓兄,生肖大會開完了,我被選為第一。」貓一聽急了,吼道:「什麼?你為什麼不叫醒我?你這個心術不正的壞東西。」說罷,便猛撲向老鼠。老鼠見貓真的翻了臉,嚇得慌忙逃回鼠洞。從此,貓和老鼠就成了冤家對頭,一直延續到今天。
再說大公雞被排在龍的後面,心裡很不服氣,後悔自己真不該把角借給龍。散會之後,大公雞急忙去找龍討要自己的角。龍見了大公雞自知理虧,可又不想把如此漂亮的角還給它,猛地跳進身邊的深潭,躲起來了。大公雞不會水,只好去找做保的蜈蚣。蜈蚣說:「你還得找龍去討要你的角,他硬是不還,我有何辦法?」說完,蜈蚣也躲了起來。從此,大公雞頭上沒有了角,只留下紅紅的雞冠。每天早晨登上高處大叫:「龍哥哥,角還我!」平時,到處用爪子刨尋蜈蚣,只要見到蜈蚣就啄。
十二生肖選定並排列次序後,黃帝便命創造文字的倉頡,把十二種動物名刻在石碑上,一直流傳至今。
===============
十二生肖的來歷
我國古代根椐動物出沒時間和生活特徵,將十二種動物作為十二生肖,即每一種動物為一個時辰。老鼠排行第一(與「子」時搭配),以下次序為: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鼠:晚上11時到第二天1時(即「子時」)。這時候,老鼠膽量最壯,活動最頻繁,所以,子時同鼠搭配。
牛:凌晨1-3時(即「丑時」)。這時候牛吃足了草,「倒嚼」最細、最慢、最舒適,所以丑時同牛搭配。
虎:凌晨3-5時(即「寅時」)。據古書載,這時候,老虎最活躍、最兇猛、傷人最多,因此寅時同虎搭配。
兔:清晨5-7(即「卯時」)。這時,太陽還沒露出臉面,月亮的光輝還未隱退完全。玉兔是月亮代稱,是月宮神話中惟一的動物,這樣卯時就同兔搭配。
龍:早晨7-9時(即「辰時」)。傳說這是群龍行雨的時候,龍是神話中的動物,於是辰時屬龍。
蛇:上午9-11時(即「巳時」)。據說這時候的蛇不會傷人,也不在人行走的路上游盪,多隱蔽在草叢中,這樣巳時就屬於蛇的了。
馬:上午11時至下午1時(即「午時」)。依據道士的說法,中午太陽當頂,陽氣達到達極點,陰氣漸漸增加,在陰陽換柱之時,一般動物都躺著休息,只有馬還習慣地站著,甚至睡覺也站著,從不躺著。這樣,午時就屬馬了。
羊:下午1-3時(即「未時」)。據說羊在這時候灑尿最勤,灑出的尿可治癒自身一種驚瘋病,因此,未時屬羊。
猴:下午3-5時(即「申時」)。這時候,猴子最喜歡啼叫,聲音拉得最長,最洪亮。所以申時屬猴。
雞:下午5-7時(即「酉時」)。這時候,日落山崗,雞開始進籠歸窩、夜宿,於是酉時屬雞。
狗:晚上7-9時(即「戌時」)。黑夜來臨,狗看家,守夜的警惕性最高,並產生一種特殊的視力和聽力,看得最遠,聽得最清楚。所以戌時屬狗。
豬:晚上9-11時(即「亥時」)。這時候豬睡得最酣,發出的鼾聲最洪亮,全身肌肉抖動得最厲害、長肉最快,於是亥時屬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