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香港六十年代具影響力的警界梟雄是哪幾個
呂樂、藍剛、韓森和顏雄。
20世界60年代香港黃賭毒猖獗,警察與黑幫勾結收取龐大賄款,其中呂樂、藍剛、韓森和顏雄合稱香港「四大華探長」。
1、呂樂
呂樂CPM(1920年5月16日-2010年5月13日),又稱雷洛。1920年5月16號出生於廣東省潮循道海豐縣附城鎮鹿境鄉新南村(現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附城鎮鹿境鄉新南村),後來全家人偷渡去香港。
又名呂務樂,人稱樂哥、阿叔,有「五億探長」的稱號。香港警察隊刑事偵緝處前總探長,在任時期建立了一套與黑社會制度相關的貪污機制,後淪為香港通緝犯。2010年5月13日,呂樂於加拿大病亡。
2、藍剛
藍剛(1920年-1989年),綽號無頭,原名藍文楷,嫌名字太文弱,入警隊後改名藍剛。1960年代和呂樂、韓森及顏雄並稱「香港四大探長」;
其個性較為幽默,無論語言還是動作,都十分滑稽,尤其喜歡捉弄人取樂,所以無論是警隊還是黑道大哥,都非常喜歡他,由於為人斯文但善忘,故被冠以無頭外號。
3、韓森
韓森,廣東東莞人,總華探長,活躍於1960年代黑白二道,與顏雄、呂樂及藍剛同稱四大探長。1940年加入香港警隊,後因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被日軍佔領淪陷,他回到東莞暫避。
戰後,韓森重返香港繼續當警察,並跟隨東莞籍的老前輩探長劉福,成為警界東莞幫主力人馬。1971年升任新界總華探長。
雖然華探長在警隊中的級別不高,但因他們在警隊中地位「顯赫」,有時影響力比洋幫辦和警司還要大。
4、顏雄
顏雄,香港警察隊刑事偵緝處前探長,於1972年,轉任警署警長。後來於1977年成為通緝犯,最後逃亡泰國。
(1)呂樂放在中國的歷史上排名如何擴展閱讀:
四大探長貪污案60年代遭殖民地政府揭發。前港督麥理浩於1974年成立廉政公署,以遏止日益泛濫的警隊貪污。
這一著名的「打老虎」的行動,引致警隊人心惶惶,更導致警廉沖突。隨後麥理浩頒下特赦令,不再追究大部分在1977年以前的貪污案,才平息警隊暴亂。
然而,廉署一直沒有放棄追緝呂樂等四人。1968年,由於其時反貪污聲甚盛,呂樂決定提前「急流勇退」,在48歲便提早退休,靠收租和積蓄過著無憂生活。1973年,呂樂趕在廉署成立前偕八名子女及妻子移居加拿大,逃避追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呂樂
㈡ 呂樂是哪個朝代
親,您問的是《王的女人》里的呂樂嗎?她的原型應該是漢高祖劉邦的發妻呂雉,屬於漢代。
呂雉(前241年?-前180年),字娥姁,通稱呂後,或稱漢高後、呂太後等等。單父(今山東單縣)人。漢高祖劉邦的皇後(前202年—前195年在位),高祖死後,被尊為皇太後(前195年—前180年),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皇後和皇太後。同時呂雉也是封建王朝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子,掌握漢朝政權長達十六年。
㈢ 總華探長的呂樂
呂樂在1958年被提拔為新界區總探長之職,成為四大華人探長之首。呂樂在1940年參加香港警隊時只是一名普通的著裝警員。這一類警員通常是出外勤干一些最基本的警務,是一種很辛苦的角色,如巡警之類,日曬雨淋,每天都在街上走動。由於他工作十分出色,幾年後成了便裝警員,然後一級級往上升。作為警員,呂樂是有能力的,也是出色的。在當時那種特殊的環境中,他不可能不貪,如果不貪,他根本升不上去,即使有再大的能力,也無法得到上司的賞識。從這種意義上說,呂樂的貪,並不完全是他本人的原因,也有制度和環境的原因。
當時呂樂的角色,應該就是一種江湖人物的角色,一方面他辦案雷厲風行,另一方面又像那些黑道人物一般巧取豪奪。他既向上司行賄,也向下級收賄,同時也利用手中的權力,向轄區所有機構收取好處費,同時充當他們的保護傘。
呂樂上下的關系,盤根錯節。他手下有很多兄弟要靠他吃飯,靠他生存,他不能不照顧這些小兄弟,讓他們過著比普通人更富裕的日子。
整個60年代,是呂樂最有權勢最風光的時代,當時,香港警界有四名華人探長(呂樂、藍剛、韓森和顏雄)極其有名,他們四人彼此經歷相近,地位相當,名聲也不相伯仲,彼此又成為整個香港警隊貪污鏈的中堅人物,相互保持著緊密的關系。香港高層也希望通過某種形勢制肘這種貪污之風,比如不讓一名警員在一個地區任職太久,到了一定年限,便進行一次大調動。呂樂在香港島任了一段時間總探長之後,便和任職九龍的藍剛對調。然而,這種方法根本不起作用,因為缺乏真正意義上的監督,警察的職權不受任何控制,就算將他們調來調去,不僅不能遏止貪污,反而給貪污提供了新的機會,使得貪污鏈迅速擴大。
可以說,呂樂在 1960年代末一手建立警界「貪污制度」,權傾黑白兩道,雖為警務人員,卻儼如黑幫總陀主。但是無論勢力有多大,還是敵不過統治者的政治手段,1970年代初港英政府先將他明升暗降,再另起爐灶設立直接向港督負責的廉政公署,清洗警隊貪污風氣,呂樂被迫遠走加拿大,繼續坐享數億財富。
㈣ 香港皇家警察時代的四大探長是誰
不是,香港四大華人探長:呂樂、藍剛、顏雄、韓森。
1、呂樂,「四大探長」之首呂樂,60年代升任港島和九龍區總華探長,任職期間身家累積至5億元,被稱為「五億探長」,他於1974年潛逃加拿大,過去30餘年多居於台灣,去年5月12日因胃癌病逝加拿大。
2、韓森,1969年升為總華探長的韓森,1999年病死台灣,但港府窮追其貪污資產。2006年,韓森後人向港府主動交出約值1.4億元資產作為交換條件,與廉署達成庭外和解協議,結束拖拉30年的官司。
3、藍剛(1920年-1989年),綽號無頭,原名藍文楷,嫌名字太文弱,入警隊後改名藍剛。1960年代和呂樂、韓森及顏雄並稱「香港四大探長」,其個性較為幽默,無論語言還是動作,都十分滑稽,尤其喜歡捉弄人取樂,所以無論是警隊還是黑道大哥,都非常喜歡他,由於為人斯文但善忘,故被冠以無頭外號。
服務警隊年期:1944至1969年,離職前職級:港島總華探長(曾與呂樂對調港島及九龍駐守警區)。廉署行動:1977年2月11日發出StopList,即如再入境,廉署會實時邀請返署助查。
4、四大探長的最後一位是顏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當時的尖沙咀、油麻地一帶,還屬於九龍的邊緣地帶,集中了許多的棚戶區,也因此成為黑道勢力爭奪的焦點所在,從總警司葛柏到四大華探長,均和這個地區關系緊密,顏雄更是這個地區的地頭蛇。
(4)呂樂放在中國的歷史上排名如何擴展閱讀:
相關新聞:
1、據加拿大溫哥華《明報》報道,1960年代叱吒香港警界及黑道的「五億探長」呂樂已去世,2010年5月13日在加拿大溫哥華舉殯。該報記者前天到出殯的墓園采訪,見禮堂外花圈寫有「呂樂先生千古」等輓聯、靈堂遺照相信是70年代拍攝的呂樂照片。
2、據香港廉署在2000年發出傳訊令狀顯示,韓森的資產由他的三名妻妾,以及韓森母親等遺產管理人管理,當中包括四十九間物業、大量銀行存款、公司股份、商業投資及名貴車輛等,部分物業更位於何文田的豪宅區加多利山、旺角通菜街及西洋菜街等,這些資產據報在2005年已增值至二億元。
㈤ 《金錢帝國》的歷史問題
《金錢帝國》取材於香港警史上一段轟動性的真實事件:在英國管治期內,警界曾與黑幫糾結極深,黑白兩道勾結經營非法業務,不僅造成上萬起冤假錯案,更巨貪成風。真實歷史資料顯示,僅1963-1973十年間,香港警員貪污受賄金額高達100億港元,價值相當於今天的5000億港元,整個警隊95%以上的警員都不同程度地涉及此案。此後香港政府終於下決心成立「廉政公署」意圖控制警界內部的嚴重腐敗。該片導演王晶透露,由於題材所涉及的這段公案極為復雜,僅收集資料和卷宗調查的工作就耗費5年之久,幸虧誠意打動香港廉署,不僅獲得正式授權,廉署有關部門更首次向劇組解密了諸多封存達30年之久的機密檔案。
王晶稱:「我本人就成長在那個貪污橫行的年代裡,自以為已經對那段歷史非常了解,但是在做劇本的過程中,接觸到大量真實史料和數據,震驚程度簡直難以想像。雖然之前也有香港影視作品以此為原型,但缺少真實感很強的細節。一個如此龐大、持久、難以撼動的巨貪帝國是怎麼運轉的?當年新成立的廉署面對過多少可怕甚至慘痛的事情?我把最新曝光的許多珍貴史料都放到了這部電影里。」
「五億探長」—傳奇篇
在真實的香港歷史中,「五億探長」呂樂始終是一個不可不提的傳奇故事。他40年代加入警隊,從最普通的制服警員做起,一路升到隻手遮天香港總華探長,60年代統領全港CID是香港勢力最大的探長。真實歷史中,呂樂不僅是一個冷酷成性、靠權勢進行金錢交易的惡棍,也的確還有聰明絕頂、行事雷厲的天才一面。
1968年如日中天的呂樂退休,1973年香港成立廉政公署,呂樂及家屬潛逃到加拿大,後又至台灣定居。1976年廉正公署對呂樂發出永久通緝令。據說,至今這位叱詫一時的神秘人物仍然在台北某處過著隱居生活。
如此傳奇題材自然不可能不被電影界關注,無奈呂樂在港勢力強大,即使是背景頗深的向華強、向華勝兄弟想要拍他的傳記片也心有餘悸,最後不得不親自去台灣拜會呂樂本人。上世紀90年代,先後有麥當雄出品《跛豪》和向氏兄弟投拍的《五億探長雷洛》系列,後者以劉德華、郭富城、吳孟達、張敏的強大陣容,連續數年稱霸港片票房,被譽為港版的「教父」系列。
㈥ 歷史上姓呂的名人都有哪些啊
1、呂不韋(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呂氏,名不韋,衛國濮陽(今河南省安陽市滑縣)人。戰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國丞相。
扶植秦國質子異人進入秦國政治核心,異人繼位,為秦莊襄王,前249年以呂不韋為相國,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門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萬人。
庄襄王去世後,年幼的太子政立為王,呂不韋為相邦,號稱「仲父」,權傾天下。
2、呂臣(約公元前235年-前173年),秦末陳勝起義軍將領,陳勝被庄賈殺害後,呂臣組織蒼頭軍重建張楚政權,並誅殺叛徒庄賈。後與英布聯合抗秦,又先後投奔項梁、劉邦。漢朝建立後,繼承他父親的新陽侯的爵位直到病死。
3、呂公
(生卒年待考),齊國始祖呂尚後裔,單父人(今山東東單)。漢高祖劉邦岳父。呂公當時與沛縣(今江蘇沛縣)縣令關系很好,為躲避仇家糾纏,舉家自單父遷居沛縣。呂公有相人之術,其長女名呂雉,他常對人說「此女有大富大貴之相」。
沛縣縣令曾為其子求婚,但遭到呂公婉言謝絕。在一次沛令舉行的酒宴上,呂公與時任泗水亭長的劉邦相遇。呂公見劉邦氣度非凡,因而特別敬重他。呂公又見劉邦相貌稀奇,在客人都散去之後,對劉邦說:「我從年少的時候,就好給人相面。
我相過的人太多了,但是沒有一位像你的相貌這樣高貴的,願你多多自愛!」不久,由呂公作主,將女兒呂雉嫁與劉邦,她就是後來的呂後。呂公之妻呂媼對呂公將女兒嫁與劉邦之事非常生氣,怒沖沖地說:「你平素總是說我這個女兒不尋常,應該嫁與貴人。
而今為何這么輕易地就把女兒打發了?」呂公一笑:「婦道人家懂得什麼?」呂雉嫁給劉邦後生有一子一女。傳說有一次,她帶兩個孩子在田中勞作,一個過路老人向她求些水喝,呂雉見老人餓了,就又給他做了些吃的,老人非常感激,就給她相面:「夫人的相貌是天下的貴人。」
又給其一子一女相面說:「夫人所以能夠大貴,是因為這個男孩子的緣故。此女也是大福大貴之相。」呂公後來被劉邦封為臨泗侯,呂雉的哥哥呂澤和呂釋之也跟隨劉邦參加了楚漢戰爭,因功分別受封為周呂侯和建成侯。
4、呂雉
(公元前291~前180年),女,名雉,字娥妁,呂皇後(呂後),漢高祖劉邦之妻,今山東省單縣南)人。著名西漢初期女政治家。曾輔佐劉邦平定天下,公元前195年劉邦死後代理朝政,專政達十六年之久,為歷史上第一位有記載的女執政者。
早年,其父呂公為避仇遷居沛縣,在一次宴會上欣賞劉邦非凡的氣度,把女兒許配給他。公元前205年劉邦為項羽所敗,呂雉和劉邦的父母被俘,做了兩年的人質。公元前203年秋呂雉歸漢後,留守關中。劉邦稱帝後,呂雉被立為皇後,子劉盈為太子。
呂後為人有謀略,漢朝初,呂後助劉邦殺韓信、彭越等異姓王,消滅分裂勢力,鞏固了統一的局面。公元前195年劉邦死,漢惠帝劉盈立,尊呂後為皇太後。
漢惠帝仁弱,實際由呂後掌政。公元前188年漢惠帝崩,立少帝,呂後臨朝稱制八年,少帝因其生母為呂後所殺,有怨言,呂後逐殺少帝,立常山王劉義為帝。「號令一出太後。」呂後先後掌控漢朝政權長達十六年,是中國歷史上三大女性統治者(呂雉,武則天,慈禧)的第一個。
呂後當政內,創自劉邦的休養生息的黃老(道家)政治進一步得到推行。劉邦臨終前,呂後詳問劉邦身後的人事安排。她問蕭何相國後誰可繼任,劉邦囑曹參可繼任;曹參後有王陵、陳平,但不能獨任;周勃忠誠老實,文化不高,劉家天下如有危機,安劉氏天下的必是周勃,可任太尉。
呂後雖實際掌握大權,但她是遵守劉邦臨終前所作的重要人士安排遺囑的,相繼重用蕭何、曹參、王陵、陳平、周勃等開國功臣。而這些大臣們都以無為而治,從民之欲,從不勞民。在經濟上,實行輕賦稅。對工商實行自由政策。
在呂後統治時期,不論政治,法制,經濟和思想文化各個領域,均全面為「文景之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呂後有政治家的風度,匈奴冒頓單於乘劉邦之死,曾下書羞辱呂後說:「你死了丈夫,我死了妻子,兩主不樂,無以自虞,願以所有,易其所無。」
呂後採納季布的主張,壓住怒火,平心靜氣復書說:「我已年老棄衰,發齒也墮落了,步行也不方便。」然後贈與車馬,婉言謝絕,匈奴自愧失禮,遣使向漢朝認錯,終於化干戈為玉帛。
呂後晚年因沒有子孫,怕漢高祖的子孫欺凌呂氏,故大封外戚諸呂為侯。公元前180年呂後逝世,終年六十二歲,與漢高祖合葬長陵。後諸呂欲為亂,被周勃、陳平等誅平。
中國古代的史學家們對歷史的評價都逃不出儒家思想的框套,所以兩千年來,儒家思想成為評價歷史功過的一把鐵尺,因而對呂雉的評價毀多於譽。實際上應該從歷史人物對當時和以後的社會影響來評論,所謂「民為天,社稷次之、君輕之。」
5、呂溱
(生卒年待考),字濟叔,江蘇楊州人。宋仁宗寶元元年(公元l038年)戊寅科狀元。呂溱中狀元後,通判亳州。值集賢院,同修,起居注。因參與進秦院宴飲事受牽連,出知蘄、楚、舒三州,後復修,起居注。
宋皇祐四年(公元l052年),依智高反叛,呂溱勸宋仁宗不要封鎖消息,而應「一方有警,使諸道聞之,共得為備。」進知制誥,又出知杭州,入為翰林學士,呂溱上疏論宰相陳執中貪戀富貴,行為姦邪。後陳執中罷相,呂溱以侍讀學士之職知徐州,赴任前,宋仁宗賜宴資善堂。
任滿徙成德軍,因與興都轉運使李參不和,及豪侈放任,簡於政事被彈劾,貶知和州,分司南京。宋神宗即位,呂溱起知池州,江寧府,復集賢院學士,加龍圖閣直學士,知開封府。期間,呂溱精識過人,辨訟立斷,豪惡為之斂跡,政績頗佳。
改樞密直學士,提舉醴泉觀後,呂溱不幸逝世於任,終年五十五歲。朝廷追贈禮部侍郎,宋神宗詔書中有「呂溱立朝最孤,知事君之節,絕跡權貴,故中廢十餘年,人無言者……」對呂溱家貧子幼,宋神宗詔令朝廷優厚安撫。
呂溱開朗敏捷,善於議論,其言論頗為當時名流所推許。然而,又很持重,在杭州接送賓客,不過數語,人稱之為「七字舍人」。
㈦ 歷史上姓呂的名人有哪些
一、呂尚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姜姓,呂氏,名尚,字子牙,號飛熊,河內郡汲縣人。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韜略家,周朝開國元勛,商末周初兵學奠基人。
垂釣於渭水之濱,遇見西伯侯姬昌,拜為「太師」(武官名),尊稱太公望,成為首席智囊,輔佐姬昌建立霸業。周武王即位後,尊為「師尚父」,成為周國軍事統帥,人稱姜尚。
二、呂不韋
呂不韋(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呂氏,名不韋,衛國濮陽(今河南省滑縣)人。戰國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國丞相,姜子牙23世孫。
早年經商於陽翟,扶植秦國質子異人回國即位,成為秦莊襄王,拜為相國,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帶兵攻取周國、趙國、衛國土地,分別設立三川郡、太原郡、東郡,對秦王嬴政兼並六國的事業作出重大貢獻。
三、呂臣
呂臣(約公元前235年-前173年),秦末陳勝起義軍將領,陳勝被庄賈殺害後,呂臣組織蒼頭軍重建張楚政權,並誅殺叛徒庄賈。後與英布聯合抗秦,又先後投奔項梁、劉邦。漢朝建立後,繼承他父親的新陽侯的爵位直到病死。
四、呂雉
呂雉是漢高祖劉邦(前202年—前195年在位)的皇後,高祖死後,被尊為皇太後(前195年—前180年),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皇後和皇太後。同時呂雉也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皇帝制度之後,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性,被司馬遷列入記錄帝王政事的本紀,後來班固作漢書仍然沿用。她開啟了漢代外戚專權的先河。
五、呂蒙
少年時依附姊夫鄧當,隨孫策為將,以膽氣稱。鄧當死後,呂蒙統領其部眾,拜別部司馬。孫權統事後,漸受重用,從破黃祖作先登,封橫野中郎將。從圍曹仁於南郡,破朱光於皖城,累功拜廬江太守。
後進占荊南三郡,計擒郝普,在逍遙津之戰中掩護孫權逃生,並於濡須數御魏軍,以功除左護軍、虎威將軍。魯肅去世後,代守陸口,設計襲取荊州,擊敗蜀漢名將關羽,使東吳國土面積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勛殊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