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覺得看歷史書籍有什麼意義
曾培根曾經說過:讀史可以明智。閱覽歷史書籍不僅能了解我們國家乃至世界的歷史文化事跡,還可以從前人的記錄中總結出一些戰爭、人事、商戰、處世等哲學經驗。就好比我眼下正在閱讀的兵學聖典《孫子兵法》,不僅能了解我們古代的軍爭典例,作為華夏子孫還能了解我們歷史的光輝璀璨,上可以和人論古今下可以傳授孩子歷史的經驗智慧何樂而不為?
2. 我為什麼喜歡讀歷史
其實,我喜歡歷史,最初始的原因,是因為好奇心。你看,大多數人能說出自己祖父、祖母的名字,許多人還知道曾祖父母的,有人甚至能說出曾曾祖父母的名字。再向上溯源,我們便陷人了一個黑暗、神秘的王國,這便是所謂的歷史了。進人其中,我們只能小心翼翼地摸索航行,感覺神秘的低語在引導我們:再以前的人們是誰?他們生活在何處?他們的生命是怎樣的?
其次,我有一個很傻很天真的觀點就是,我認為我能夠到這個美麗的星球上來一遭是多麼幸運也是多麼不易的事兒啊,如果我都不清楚這個星球上曾經發生過什麼,那豈不是非常遺憾嗎?是啊,如果沒有這些日子宅在家裡的研讀,我都不會知道原來西亞的兩河流域才是古代人類文明的搖籃,我更不會知道《斯巴達三百勇士》是發生在希波戰爭時期的真實故事,而原本我以為它是魔幻片。
再者,從個人知識管理的角度來講,歷史知識屬於個人知識體系的「知識面」層。理論上講,這個層應該越寬越好。該層的主要內容是與專業技能聯系較為緊密的其他相關領域,而自然地理和人文歷史這些知識應該是每一個人都應該充分掌握的。我們擁有了這些知識,不僅僅是擴充了我們的知識面,更重要的是,了解自然地理,可以擴展我們的視野;熟知人文歷史,可以提升我們的智慧。比「腹有詩書氣自華」更驚艷的是,擁有厚重的文化底蘊給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外表的儒雅和謙和,更重要的是它將持續不斷地給予我們提供成長所需要的人文營養,我們的人生最終能達到什麼樣的高度,或許正源於我們為自己所堆砌的這片肥沃的人文土壤。
當然了,人們對歷史的作用有一個通用的概括:「讀史使人明智」,這話一點也不假。我遇到過形形色色的人,其中有這樣一種:自詡棟梁之才。這本無可厚非,但是其人在自詡的同時對他人頗有鄙夷之見,所謂「恃才傲物」,他不讀史,不知道楊修為何而死,不知道項羽因何而敗。真正的棟梁之才,鋒芒內斂,待人融洽,唯有如此,方能左右逢源,一展才華。竹林七賢中的阮籍,不屑於在司馬朝出仕,終日飲酒,甚至駕車狂奔,於無路處痛哭,名曰「放浪形骸」,許多人贊其有風骨,在我眼裡,他不過是空有才華,頹廢一生,於他人於國家毫無用處,還直接影響了以後的無數代人。
過去幾千年的興衰榮辱,存亡教訓,足以讓一個人的眼光從當前雞毛蒜皮的小事情上移開。使得一個讀歷史的人,眼界更加開闊,心胸更加寬廣,處理事情來,也自然豁達大度。
同時,從歷史長河中,我們學到了許多為人處事的經驗,很多都是生活的重復,不同的就是時間,地點以及人物。
而現在,歷史更可以和我的工作結合起來了。因為常常做培訓工作,我便信手拈來許多歷史故事作為例子,效果自然比乾巴巴的理論要好的多。比如,我在講情商管理時,就談到《三國演義》里司馬懿的情商最高,你看,諸葛亮用激將法送女人衣服給司馬懿,,意思是司馬懿只能像女人一樣,龜縮不敢迎戰。而司馬懿一點都不生氣,還反問來使,「孔明寢食及事之煩簡若何?」反之,周瑜的情商我們就不敢恭維了,否則,小說中就不會有「諸葛亮三氣周瑜」的經典橋段了!
歷史真的是非常棒的知識。要我說啊,把歷史讀透了,想沒有智慧都難!
3. 為什麼當領導的都愛讀史書
作者呂世浩
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最受歡迎的人文教授
當年考大學,親友問我考到哪裡,我一說台灣大學,大家就很高興,接著問我學什麼專業,我回「歷史」,大家就尷尬地沉默了。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在當代的世俗觀念里,歷史是「無用之學」,除了當老師外,好像也沒有直接對應的工作崗位。
但其實在近代以前,不論中西,歷史學都是培養各界領袖的必備教育。歷史學之所以被重視,並非只是「豐富人文素養」、「陶冶人文情懷」等理由,而是如太史公所說,讀史是為了「稽其興壞成敗之理」,帶有強烈的實用性。
而今日學校教育的設計,基本上是為了供應工業革命以後的勞動力需要,強調的是生產效率。簡而言之,這是一種培養工匠而非培養領袖的教育。
這種方式落在歷史教育上,便會要求短期大量的灌輸式記憶,而非長期細致的思辨式教育。其結果,便是廣大青年普遍對歷史失去興趣,也不明白學歷史的意義何在。
長此以往,未來社會只能充滿各種專業工匠,卻沒有真正博學宏觀的領袖人才;要改變這種狀況,就必須從恢復真正有用的歷史教育開始。
01
歷史經典
提供了最好的「思辨教育」
什麼叫「思辨教育」?簡單來說,就是培養你質疑標准答案的能力。
舉個例子。《木蘭詩》:「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未聞機杼聲,但聞女嘆息。」
課本里解釋說,唧唧就是織布聲。但原文明明「未聞機杼聲」,怎麼會有織布聲呢?唧唧是女嘆息啊!白居易的《琵琶行》也可以驗證這個推論:「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嘆息、唧唧,是同義詞。
在培養工匠的記憶教育模式下,我們已經習慣並滿足於記住標准答案得一百分,從而放棄了思辨能力。
放棄質疑標准答案的思辨能力,你將遭遇不可限量且無法彌補的損失,而思辨是智慧的開端。
古人學歷史是用來想,今人學歷史是用來背。如果我們能用思辨的方式學歷史,就會體會歷史所具有的三個了不起的「大用」。
第一,啟發智慧。
古人的故事和智慧就是磨刀石,目的在磨礪你的智慧之刀。所有的書都是沙金,我們要挑金子,而不是捧沙子。
許多難題都是「普世」的,你現在遇到的困境,歷史上曾有無數人都有遇過,思考過去別人的做法以及達成的結果,往往就能為你現在的決定帶來啟發。
第二,審時度勢。
時,你當時所處的大環境;勢,環境變動的方向。歷史的本質就是論「變」,而變是有一定方向的。這是歷史能夠提供的不同於其他學問的智慧。
學會審時度勢,就是要培養不局限於所處環境的眼光,用更廣闊的視野、站在更高的基點得出結論。
第三,理解人性,了解自己。
能看出「變」已經是很高的智慧,更高的智慧,是要在這「變」中看出什麼「不變」——那就是人性,就是良知。人類文明史還太短,還不足以造成人性的改變。荀子說:百王之無變,足以為道貫。而了解人性最方便的方式,就是讀經典,尤其是中國的史學經典。因為中國人研究人性已經幾千年啦,世界上沒有幾個民族能像中國這樣,對人性了解這么深。比了解人性更難的事,是了解自己。問各位一個簡單的問題:你真的你了解自己嗎?如果你覺得自己真的了解,很有可能是你經歷的事太少,面臨的兩難處境太少。沒有在極限狀態、在生死的壓力下做過抉擇,就沒辦法體現出你最本質、最潛在的東西來。事到臨頭,你才會知道自己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而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很難碰到那樣驚心動魄的場合,歷史,就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代入場景。
02
如何讀史
才能培養思辨
中國人做學問的傳統,和西方不同。
中國重功夫,看層次和境界;所以任何傳統的中國觀念,都能一個層次一個層次地分開來看。
而西方學問重方法,講取徑;所以我們在研究所的第一堂課,往往會說研究方法、研究目的。
我們看看,中國傳統文人,是如何理解「讀書」的。
在他們眼裡,「讀書」有三層次:
誦書,即背書,這是第一步,書中內容爛熟於心;
讀書,能夠動用理性,分析、歸納書中的道理;
念書,你要把書中的道理,時時刻刻放在自己的心中,不斷地實踐它。念就是「今+心」,實踐不容易成功,你要念茲在茲,才有可能成功。
讀書要讀到第三個層次,才算真正有效的讀書。
講道理容易,做事難,做得成事更難。做事難,因為需要條件配合;做成事難,因為需要所有條件都到位,缺一個都不行。
而從你懂得道理,到你實踐成功,這中間就是你要下的功夫。
歷史上有個張良和黃石公的故事,黃石公最後送給張良一本書,張良怎麼讀的?
「常習誦讀之。」
「習」是什麼?繁體的「習」字,羽+白。《說文》里講,「習,鳥數飛也。」
鳥不是飛一次就成功的,飛起來摔下去飛起來摔下去,要跌多少次,跌得遍體鱗傷血流滿身,到最後的最後,才能真正學會飛翔。
人做事也是這個樣子啊!從懂得道理到學會實踐,你必須要經歷多少次的磨練,最後才能終於把書中那個道理,熟練地實踐出來。這個過程叫做「習」,這就是你要下的功夫。
那我們怎麼用這種方法讀歷史呢?
清代名臣左宗棠有過相關論述:
讀書時,須細看古人處一事,接一物,是如何思量?如何氣象?及自己處事接物時,又細心將古人比擬。設若古人當此,其措置之法,當是如何?我自己任性為之,又當如何?然後自己過錯始見,古人道理始出。斷不可以古人之書,與自己處事接物為兩事。
讀到歷史人物遇到人生和時代的重要抉擇、重要關頭時,不要著急去背誦後面的內容,而是把書蓋起來,想像一下: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
仔細地、好好地想;前前後後想清楚後,再看古人是怎麼做的,做了什麼決定,有什麼後果,再和你自己的做法對照一下。
最重要的,是要不斷拿書里的道理,和你自己的生命相互印證。印證到最後把書中的智慧與自己融合為一體,你才是真的讀懂了。
從這一點出發,讀史書有四個步驟:
第一,設身處地。
換到歷史人物的位子上想,為什麼他要這么做,如果選擇其他道路,可能是怎樣的結果。
第二,揣摩通透。
也就是多讀、反復讀,不斷揣摩思考。不少學生問我為什麼他讀不到我讀到的結論,告訴大家,我也是每篇起碼讀幾十遍,才能稍微有一些心得,這就是下功夫。
第三,體貼入微。
歷史是了解人的學問,必須明白很多時候支配人決定的,不是道理而是感情。人心人情必須體貼入微。
第四,洞見表裡。
當前三者都做到,才能達到「洞見表裡」的目標。在這個階段,不只看到表象,也能找到隱藏在深處的核心。
03
小結
歷史上有很多天才人物,但為什麼不是每個天才,都取得了名垂青史的成就?
僅有聰明是不夠的。沒有辦法提煉成智慧的聰明,是半點用都沒有。
古人管這種聰明叫「浮靈」,就是表面看起來很聰明,但永遠在紙上談兵,實際生活一旦遇事,發揮不了任何作用。
我們要想做知識的主人,要想將知識化為道用,就要有對知識的判斷力,而要有判斷力,就需要有思辨能力。只有以培養思辨能力去讀書,讀到「念書」的層次,你讀的書才真正有用。
我們不求做一個公司甚至一個國家的領袖,但至少要做自己生命的領袖。不能稀里糊塗地,就讓自己的生命被別的什麼東西所領導和主宰。
*本文節選整理自呂世浩教授的網路公開課《秦始皇》、《史記》。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需聯系原作者授權。
4. 你喜歡讀史書嗎,為什麼
真正開始喜歡讀史書是在大學期間。並且開始深深地認同這句話:讀史使人明智。歷史其實大家都多多少少知道一些,在與人聊天的過程中經常會作為一種談資。比如跟上了年紀的老大爺談一段抗日戰爭史,跟你的同齡人聊聊戰國的合縱連橫等等。所以,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個答案:為什麼會有很多人喜歡歷史呢,因為我們都喜歡聽故事。歷史是從不缺少故事的。一個人物的歷史可以引出另一個人的歷史,一個國家的歷史可以引出多個國家的歷史。只這些,就是一萬零一天也講不完,就更不必說人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所帶出的驚心動魄的故事了。
5. 小時候不喜歡讀歷史書,現在大了為什麼這么喜歡歷史,對沉迷其中朝代更替,歷史人物事件都非常感興趣
對某個東西感興趣基礎是已經知道並了解一個東西的一小部分,主觀想要更深入去了解它。
簡單來說
對於小孩,歷史是故事,是課本,是考試成績
對於成人,歷史是事故,是經驗,是智慧結晶
所以
小孩可能會知道歷史,並不了解也不能理解歷史內容
成人隨著社會閱歷增加,再去看歷史類東西會更理解其中內容
最後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總之,「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
6. 歷史書的好處
、增強修為。學歷史能增加你的社會閱歷,在遇到事情時拓展你的思維,拓寬你的知識面,增加你的判斷力,明是非,知得失,做出最行之有效的決斷。世界的發展是由每個人的發展所組成的,換句話說,你就是歷史的一部分,你也推動了歷史的發展。從大看小,你能把很多知識和思維運用到生活之中,給你帶來更多的學習方法和邏輯思維的提升,讓你了解世界運行的規律也就掌握自身的發展規律,在人茫然和無法選擇的時候,歷史總能給你很多指引方向,
二、開發腦力。學歷史能完善你的知識體系,促進理解,加深記憶,側面提升了你的思考能力,也就是啟發了智能,開發了腦力。也就是說,歷史學好,能讓你什麼都能學得好,學得更有效率。
三、增強內涵。學歷史可以增加人的氣質文化內涵底蘊,這里所指的是行業性的。無論什麼行業,做到最後都是比拼和研究行業文化和歷史,那麼在行業中歷史精通,就會讓別人對你的印象大為提高,會讓人覺得你這個人成熟厚重,你的人生也會得到更多機遇
四、鍛煉性格。學歷史能鍛煉你的性格,培養堅忍的特質。俗話說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每個人都有遇到危難的時候,學習歷史可以鍛煉你的決心和提升你堅強的心理素質,讓你一步步走向光明
五、增強親和力。學歷史可以大幅增加你的親和力。這就是前言所謂的學歷史會聊天了,當然聊天只是一小角。你出去旅遊,外出辦事,找人洽談,生意往來,了解各地歷史、文化、發展、語言、紀聞、特產等等,都能跟當地人或目標群體拉近關系,也會給你帶來更多意想不到的實惠與機遇
六、傳承文化。學習歷史可以傳承文化。這一點聽起來是很大的命題,但卻隨時存在在我們的生活中,尤其對傳承文化感興趣或者就職於傳統文化推動的人士。不知其以前,何知其以後?傳統文化流失日益嚴重,這也是人們越來越關心的話題,傳統文化同樣需要更多人去維護、去傳承。
七、最實際的一點,在中國的應試教育中,歷史是必考的。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成敗;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學習歷史不但完善了自身修養,更能讓世界更多的認識你,為你的人生添加更多的機遇和魅力。
總有一天你會發現學習歷史給你帶來的好處。總會有一個時刻,你會微笑著對自己說「還好,我了解。」
這里,我們贈送給不看重歷史學習的年輕人一句話,這是一句無數影視、文學和生活中都會出現的台詞——年輕人,好好學點歷史!
7. 你為啥會喜歡看歷史書
高中的時候我的歷史老師長得特別好看,衣品還特別好。而且為人和善,每次特別耐心的給我講題。真的是喜歡那門課的老師就喜歡那門課,從此我就喜歡上了歷史。
8. 從小就喜歡看歷史書,是不是天生的
可能是天生對歷史感興趣,或者在這方面有些天賦你自己還不知道吧!可以繼續看唄,各式各樣的,當然正版的多涉獵最好。
9. 大人物為什麼喜歡看歷史書
普通人看歷史是把歷史當做故事讀,好玩啊,這個人那個人,男人女人不男不女的人交織在一起,演繹著各種各樣的事,為了權為了錢,為了女人為了男人,反正就是好玩。
為什麼好玩呢,那是因為這些事情我們一般遇不到,在我們自己的生活中太少了,太平淡了,所以需要看看這些故事獵奇獵艷,否則生活沒意思。這個好比吃,雖然理論上每天大排青菜你不會餓死也能吃飽,但是太單調,單調不美,所以需要換換胃口。哪怕吃吃鹹菜羅卜,也比天天山珍海味要好,這個就是人的弱點和可愛之處。
大人物和我們小人物的心理不同,最大的不同不是他們多麼有智慧,有能力和有領導力,最主要的區別是他們乾的事情對於他來講也是個新鮮的事情,是個特別特別新鮮額事,這個事情和他以前乾的事情完全不同。比如當皇帝,這個沒當上以前誰也不知道是啥工作,到底有什麼吸引人的地方。他老子、姑父、奶奶可以教他,但是這個事情只有自己親自體會了才能夠明白其中的苦和樂。言外之意,他要乾的事情就是和跳懸崖和跳樓差不多,沒跳過樓的人當然可以想像跳樓是個什麼意思,想像著自己跳下去是多麼可怕,想到自己快要著地了就沒辦法想下去了,自己不敢想了。
所以為什麼大人物喜歡看歷史就是這個道理,他們看了歷史書就明白這跳樓快著地的剎那感覺如何,反過來為了不跳樓又需要如何干。
大人物的恐懼心理很大,他們很害怕,他們害怕很多他們不知道的東西,這個也是大人物和平頭百姓最大的區別。我們怕的東西我們自己都很明白,或者在別人身上多或多或少能估摸出道道來,但是大人物就沒這么幸運啦!他們可能遇到的事情是別人沒辦法完全告訴他們的,所以他們就需要看書,在歷史書中探究歷史上的大人物的心理,以及應對某些事情的方法。他們看歷史不是為了研究前人是如何處理一些事情的,他們感興趣的是這些歷史上的大人物是如何處理自己的事情的,工作是干不完的,大人物早就明白啦!工作是不可能完美的,這個大人物也早就明白啦!
就好比有個大人物特喜歡看《二十四史》一樣,看來看去沒看明白因為沒找到和他類似的大人物可供自己參考,結果不知道跳樓的感覺到底如何還是跳下去了。
所以呢,大人物看歷史不是為了娛樂,他們是非常嚴肅的,因為他們害怕,他們怕死了,他們害怕這個從來沒干過的工作會不會害了自己,所以要看歷史。我們普通老百姓呢,我們完全是為了娛樂,為了看熱鬧,各取所需,也是很好。
在美麗的國家「美」國,也是這樣。新當選的總統最喜歡的書往往是什麼林肯啊,華盛頓啊這些前朝的總統的傳記,就是看看人家是如何當總統的,也是一樣的道理。
你看就看了,別以為你也和大人物一樣就好了。
10. 為什麼我喜歡看歷史方面的書
這還不好么,有什麼好問的.
看歷史方面的書說明你喜歡有邏輯性的東西.
當然歷史方麵包含太多了,是歷史檔案還是歷史小說還是歷史研究論文類,這些差別就大了.
如果你真的喜歡看歷史方面的,建議你去看看史記和三國志,很容易看也很有幫助.
有在喝個喜好就繼續下去吧,總有一天你會知道你的喜好給你帶來了很多東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