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石家有多少年歷史

石家有多少年歷史

發布時間:2022-06-09 10:15:24

『壹』 石家的起源在哪

尋根溯源
石姓來源有三:
1、出自姬姓,為石石昔之後裔。據《元和姓纂》及《春秋公子譜》等所載,春秋時衛靖伯之孫石石昔,有大功於衛,世為衛大夫,石石昔之孫駘仲,以祖父字為氏。
2、出自他姓,以字為氏。據《春秋公子譜》所載,春秋時宋公子段,字子石;春秋時鄭公子豐有子名公孫段,字子石。兩者其後皆以字為氏。
3、出自他族加入或他族改石姓的。
A、隋唐時期「昭武九姓」之一,當時西域石國(今烏茲別克塔什干一帶)有人遷居中原,改為石姓;
B、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時,將鮮卑烏石蘭氏改單姓石;
C、據《後趙錄》所載,十六國張訇督改為石會,冉閔改為石閔;
D、據《北史》所載,有婁姓改為石姓;
E、上黨石姓,羯人之姓,其先為匈奴別部,後散居上黨、武鄉;
F、石敬塘之四代祖王景,為沙陀部人,石敬塘冒姓石;
G、據《九國志》所載,萬州石姓系出波斯,五代十國時前蜀利州司馬石處溫是也;
H、金時女真人斡勒氏、石盞氏改單姓石;
I、今侗、水、阿昌、滿、拉祜、回、土家、東鄉、黎、羌、蒙族有此姓。
得姓始祖
石石昔。本名公孫石昔,字石,春秋時康叔的六世孫衛靖伯之孫,衛國賢臣。其子石厚佐公子州吁殺掉衛桓公,州吁自立為君。此時石石昔已告老還鄉,為除掉州吁及其黨徒,石石昔設下巧計,假陳恆公之手殺掉州吁和石厚,迎立桓公之弟公子晉為國君,即衛宣公。石石昔在此次變故中表現的大智大勇,大義滅親,為世人所稱道,被稱為純臣。以後,石厚之子駘仲,以祖父的字為氏,為石姓。其後人尊石石昔為石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
距今約兩千多年以前,在石石昔大義滅親的貢獻之後,他們一家人長期在衛國飛黃騰達,世代子孫都貴為大夫。由此可見,石姓最早發源於當時的衛國之地,即今天的河南北部一帶。以衛國為源地的石姓,其最初的播遷方向就是現在的山東,山東與河南相鄰,又是原魯國之域,准確地說,在衛公子州吁弒其君後,衛姓已有在魯活動的身影。秦漢以前,石姓主要在黃河中、下游地區繁衍,同時有部分人徙居江南。漢時,石姓已播遷至今山東省北部、河北省南部,及河南省境的黃河以北地區,並很快成為石姓早期的繁衍中心,魏晉南北朝時,昌盛為渤海、平原兩大郡望,這兩大郡望的石姓都是石石昔的後裔,他們尊石石昔之裔孫石奮為開基祖。另外,石姓在北方還有三大聚居點,即武威、上黨、河南三大郡望。其中上黨石姓是十六國時後趙石勒的後裔,河南石姓是鮮卑烏石蘭氏的後裔。平原石姓在唐元和年間以前已徙居廣陵(今江蘇揚州),而河南石姓也有部分在唐元和年間以前徙居虢州(今河南靈寶)。唐初,有石姓人自河南固始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並落籍,唐天成四年(九二九年),石琚自安徽壽縣徙居福建同安,其後散居閩粵各地。五代時石姓在福建形成閩南望族。宋元以後,石姓已遍及江南大部分地區。明初洪武年間,石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山東、河北、河南、北京、天津、陝西、甘肅等地。此際,有石玉全在福建南靖永豐里開基,其後子孫有許多人去台灣,進而又遠播海外。如今,石姓分布以四川、河北、山東、陝西、遼寧、河南等省為多,上述六省石姓約佔全國漢族石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
郡望堂號
石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過程中,形成的郡望有:1、武威郡,西漢治所在武威(今甘肅民勤),東漢移治姑臧(今甘肅武威);2、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3、平原郡,治所在平原(今山東平原縣西南);4、上黨郡,治所在壺關(今山西長治北);5、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東北)。
堂號:
「徂徠」、「平原」、「思成」、「敦睦」、「三典」、「雍睦」等。
宗族特徵
1、石姓來源既有漢,又有少數民族,但無論出自何支,俱為中華大家庭中一員,石姓相見都可言五百年前是一家。
2、字行輩份排列有序。如河北樂亭石姓一支字行為:「宣慈慶德,書品忠正,敦貽萬惠。」
名人精粹
石申:戰國時天文學家,他與甘德所測定的恆星紀錄有八百一十多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恆星表,有《甘石星經》。石崇:渤海南皮(今屬河北)人,西晉權臣,以與貴戚王愷鬥富,爭為侈靡而聞名於世。石勒:上黨武鄉(今山西榆社)羯人,十六國時期後趙的建立者,在位十四年,促進了民族的大融合。石敬塘:後晉建立者,歷史上著名的認契丹為父的「兒皇帝」,割讓幽雲十六州予契丹,受後世唾罵。石恪:成都郫縣(今屬四川)人,宋初畫家,擅畫佛道人物,其筆墨縱放,格調簡煉灑脫,誇張奇倔,開南宋梁楷減筆人物畫的先聲。石守信:開封浚儀(今河南開封)人,北宋名將。陳橋兵變,佐趙匡胤稱帝,杯酒釋兵權後,僅留虛職。石普:太原(今屬山西)人,北宋名將。曾入川鎮壓李順起義,後領兵與契丹、西夏作戰。以功封河南節度使,後分司西京。石延年:應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宋代著名文學家。官至太子中允,其詩風勁健,為歐陽修所推崇,文也勁健而善書,筆畫遒勁,顏筋柳骨,其字愈大愈奇,號為三絕。有《石曼卿詩集》。石介:兗州奉符(今山東泰安東南)人,宋代文學家,人稱徂徠先生,後擢太子中允,直集賢院。善豪翰,主張道統文統合一,推崇韓愈,反對西昆體,有《徂徠集》。石孝友:江西南昌人,宋乾道二年進士,以詞名世,常以俚俗語寫男女之情,有《金谷遺音》。石君寶:平陽(今山西臨汾)人,元代雜劇家,女真人。《秋胡戲妻》為其代表作。石韞玉: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乾隆五十五年狀元,官山東按察使。工詩善畫,尤工隸書,兼擅古文,著《獨學廬詩文集》。石達開:廣西貴縣人,太平天國的翼王,有勇有謀,在太平天國前期的勝利進軍和奠都南京以及率軍西征中,屢敗清軍。

『貳』 石家的祖先在哪裡

1、出自姬姓,為石碏之後裔。春秋時康叔的6世孫衛靖伯有個孫子叫公孫碏★(封為公後,兒子叫作公子,孫子叫作公孫。公孫在這里不是姓),字石,又稱石碏,是衛國的賢臣。衛桓公二年,其弟州吁驕奢,被桓公撤去將軍之職,出奔國外。十幾年後,州吁領著黨徒潛回國內,刺死桓公,自立為君。石碏之子厚也參與了密謀,被拜為大夫。後石碏把州吁和石厚騙到陳國,又暗中給陳桓公寫了一封密信,信上說:"衛國褊小,老夫耄矣,無能為也。此二人者,實弒寡君,敢即圖之。"所以,州吁到陳國後,立即被抓了起來,後來,石碏命人殺州吁、石厚於陳,然後迎立桓公之弟公子晉為國君。《春秋》稱贊石碏說:"石碏純臣也,惡州吁而厚與焉,大義滅親,其是之謂乎?"厚的兒子駘仲,以祖父的字命氏,稱石氏。史稱石姓正宗。
2、出自姬姓和子姓。鄭國(姬姓)大夫石癸,宋國(子姓)公子段,字子石,他們的後代都稱為石氏。
3、出自他族加入或他姓改石姓的。如,隋唐時期"昭武九姓"之一:當時西域石國(故址在今烏茲別克塔什干一帶)有人遷居中原,遂以"石"為氏;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有鮮卑族代北三字姓烏石蘭氏改為漢字單姓石氏;十六國時有張氏、冉氏改為石氏;據《北史》載,有婁氏改為石氏者。
二、遷徙分布:
1、秦漢以前,石氏主要在北方發展繁衍,同時有部分人徙居江南,如春秋時楚國有石奢,鄭國有石癸,周有石速;西漢時有石商、石奮。唐代,石氏的郡望有渤海、平原(今屬山東)、上黨(今屬山西)、河南(今河南洛陽)四處;平原石氏於唐元和年間以前已徙居廣陵(今江蘇江都);河南石氏唐元和年間以前有部分人徙居虢州(今河南靈寶)。
2、入閩石姓
⑴唐初,有石氏族人自河南固始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至五代時已發展成閩南望族。
⑵唐末僖宗年間,金陵(今南京)人石螽扈因受命征黃巢而入閩,遂安居泉州府同安縣(今廈門市同安區),被奉為入閩石姓另一支始祖,其後裔不僅散處福建各地,而且有部分人遷入廣東。明朝洪武年間石螽扈十五世孫石玉全在福建南靖永豐里開基,其後子孫有許多人去台灣,進而又有遠播海外者。
⑶南宋初入閩始祖世居開封南宮石橋頭石德成遷福建長樂古槐鎮中街村,至今已繁衍三十三代,後裔分布長樂、福清、寧德及全國各地、世界各國,長樂中街已重建「河陽石氏宗祠」。
三、石姓王朝:
十六國時期,上黨武鄉(今山西榆社北)羯族人石勒,於319年自稱趙王,建立政權,史稱後趙。329年初滅前趙,取得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331年稱帝,建號建平。石勒死後,由子石弘嗣位。不久,其侄石虎廢石弘自立,在位15年。五代時期,有沙陀部人石敬瑭,於936年勾結契丹貴族滅後唐,被契丹冊封為帝,國號晉,史稱後晉,歷時10年而亡。
四、郡望堂號:
【堂號】
徂徠堂:宋朝石玠,徂徠人,官國子直講(國子監的教授)。他寫文章批評時政,毫無顧忌,升太子中允,作《慶歷聖德詩》,人稱"徂徠先生"。 石姓又以"平原"等為其堂號。
【郡望】
武威郡: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以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肅民勤東北。十六國時前涼、後涼、南涼、北涼皆建都於此。
渤海郡:漢置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縣一帶)。
平原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平原(今山東平原縣西南)。
上黨郡:戰國韓始置郡,治所在壺關(今山西長治市北)。
河南郡:漢時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市東北)。

『叄』 有關於石家大院的傳說故事或歷史背景

石家大院是清末天津"八大家"之一的"尊美堂"石府宅第。石氏家族久居楊柳青,歷時已200多年。從清中葉到民初,其財勢號稱津西首富,從石萬程開始發家到石元仕一代,為石家鼎盛時期。清嘉慶年間,石家已有良田干余頃,房子500餘間,當鋪13處,加上其它財產約值白銀300餘萬兩。石氏又有"兄弟聯登"武舉,其中一人考中武進士,被兵部授以官職,石家可謂有財有勢。到清末民初,石氏家族四門之中,僅四門"尊美堂"石元仕一家,就有土地700多頃,地跨靜海、武清、文安、霸縣、安次、固安等縣,另有當鋪6處,銀號、綢布棉紗庄、醬園、雜貨姜廠、煤炭廠等多處工商、金融字型大小,聚斂著巨額財富。石元仕又結交官府、洋人,手眼通天。有民謠說:"楊柳青煞氣騰騰,無有金鑾殿,有瓦屋幾層;無有真龍天子;有石元仁應涿;無有保駕的人。有保甲局服從。"李鴻章接見過一次石 元仕,石送禮銀1萬兩。慈禧太後接見石元仕,封給四品卿銜,石元仕之妻是兩廣總督張之洞的侄女。石與直隸省長曹銳(曹錕之弟)、與天津八大家和軍政要人來往密切,石元仕71歲(1919年)死亡,大出殯時,天津警察廳長楊以德為之祭門杠。可見石家之顯赫一時。
石家大院規模宏大。從北門估衣街到前門(南門)河沿街,長100米,寬70米,佔地6000多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2000多平方米。房屋278 間,是中國迄今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晚清民宅建築群。建築典雅華貴,磚木石雕精美細膩,室內陳設民情濃厚。素有"津西第一宅"之稱。
從估衣街進石家大院北門,一眼看見長長的甬道。這是整個大院的中軸線。甬道兩側,並排五道門,10個四合院。四周還有傭人 住的配房。南頭西拐有月亮門和影壁,直對河沿大街。
甬道西側是五進四合院。從北往南第一院是內賬房和北客廳。現在院內仍存漢白玉條槽卧獅形大山石一對。第二、三、四院是石氏家族起居寢室和女花廳。第五院是南書房,當時自設私塾,存書滿屋。東邊甬道有廚房、下房、車棚、馬廄及護院男女傭人注所。
甬道西側的五進四合院,從北向南第一個院是北客廳及佛堂,往南是大垂花門,木刻石雕最為精美。平時此門不開,只有達官顯貴才走此門。一般人只走兩側小門。第二院是串廊院,南面是鴛鴦大過廳。第三院是戲樓及南客廳。當年石元仕慶大壽在此唱堂會戲,是北方民宅最大的戲樓,京劇名家孫菊仙、譚鑫培等曾在此獻藝。第四院南面是專門接待貴賓的花廳。清末石家在此設支應局與官府洋人勾結,鎮壓義和團運動。北面大廳是陳設古玩字畫的地方。
石家大院全部建築,用料講究,做工精細。磨磚對縫,畫棟雕梁,花欞隔扇,漆朱塗彩。據說乘柱門二九獅圖的石鼓子就用了500兩白銀。二道門的八仙人門蹲是由兩個工匠用一年時間才雕制而成。建築設計都有寓意。如從南向北各門基逐漸升高,意為"步步高升"。而每道院門又有三級石階,意表"連升三級"。在前檐與山牆交界處,從山牆向院牆伸出條狀青石一塊,異於別家,意為"石"家高升。
設在石家大院的楊柳青博物館,匯集了民間工藝的精華,展有名揚中外的楊柳青年畫簡史陳列、天津磚雕陳列、天津民俗陳列、石府復原陳列四部分。館藏豐富,藝術精美,是海內外人士游訪的勝境。

『肆』 石姓源緣:石家起源哪裡有何典故

歷史:石姓在當今中國姓氏中排名第六十三,在台灣排名第六十九。石姓出自姬姓,是黃帝的後代。西周初年,周武王姬發封自己的弟弟康叔在衛,建立了衛國,史稱衛康叔。衛庄公時,有一個賢臣叫石蠟,他的兒子石厚,參與了庄公兒子州吁的政變。石蠟大義滅親,定計殺死了州吁和自己的兒子石厚,迎立衛宣公。後來,石蠟的子孫就用石作為自己的姓氏。石姓還有另外一個來源,是北魏時期,孝文帝遷都洛陽,改鮮卑族的溫石蘭氏和烏石蘭氏為石姓。石姓早期主要在北方發展,後來大約從漢代開始,逐漸向南擴展,唐代時,進入福建,廣東,明代中期,石姓開始進入台灣。石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武威,渤海,河南,平原,上黨,廣陵,永豐,漳州等。

『伍』 石家莊歷史是什麼

石家莊歷史:夏禹時期,為冀州地。春秋時期,域內先後建有鮮虞國(都城在今正定新城鋪一帶)、鼓國(都城在今晉州城西)、肥國(都城在今藁城區城西南城子村一帶)。戰國時期,鮮虞人建立中山國(都城在今平山縣城北下三汲一帶)。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全面推行郡縣制,屬巨鹿郡(郡治今巨鹿縣)。西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始置恆山郡(郡治今元氏縣西北)。

1978年3月11日,石家莊市劃為河北省直轄市。

1978年7月,石家莊地區革命委員會撤銷,成立河北省石家莊地區行政公署。

1982年8月12日,撤銷石家莊市革命委員會,恢復石家莊市人民政府。

1993年6月30日,石家莊地區行政公署與石家莊市人民政府合並,成立新的石家莊市人民政府。

位置境域

石家莊地處河北省中南部,東與衡水市接壤,南與邢台市毗連,西與山西省為鄰,北與保定市交界,位於首都北京西南方向,距離北京市主城區283千米。

南北最長處148.02千米,東西最寬處175.38千米。位於北緯37°27′~38°47′(誤差±1′),東經113°30′~115°20′(誤差±1′)之間,截至到2017年,石家莊市實際總面積13504平方千米(不包括河北省直管辛集市面積960平方千米),其中,8個建置區面積2220平方千米。

『陸』 石家村的村史簡介

明朝初期石姓遷來居住,之後王、高、蔣等姓遷來合居,以石姓命名為石家莊,幾經繁衍,形成村落,延續至今,皆無變更。該村歷史悠久,周圍風光迤邐,名勝古跡較多。其中最為有名的有3處。

『柒』 石家大院的景點歷史

石家在楊柳青二百餘年的歷史,反映了石氏家族從落戶、發家、鼎盛、衰微、直至敗落的過程。
清雍正年間(1723—1735),石氏先人即從山東來到天津一帶操船營運。乾隆五十年(1785),從石衷一開始落戶楊柳青,其子石萬程頗善經營,家資日豐。到石萬程之子石獻廷時期,石家已一改累代單傳而人丁興旺,家大業大。道光三年(1827),石獻廷的兒子們遵照父親遺囑,分家另過,各立堂名。因老大石寶福早夭,老二石寶善立長門福善堂;老三石寶慶立二門正廉堂;老四石寶苓立三門天錫堂;老五石寶珩立四門尊美堂。福善堂、正廉堂以及天錫堂的後世子弟中,雖也有勤勉上進、刻意經營者,但大多是紈絝子弟,吃喝玩樂,寄生度日。到清末民初,三門的家道先後中落。而尊美堂一支,石寶珩長子石元俊在咸豐十一年(1861)科考中舉,官拜工部郎中,但以父老弟幼為名未曾到任,反而致力於家業經營,使得買賣興隆,資產巨增。光緒十年(1884),石元仕繼石元俊之後主持尊美堂。他不僅注重家產積累,更善於擴大政治勢力。石元仕努力結交權貴,子女多與天津官紳、豪門結姻,他自己的夫人,即是兩廣總督張之洞的族侄女。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入侵,石元仕帶頭出資在家鄉辦「支應局」,使地方免除許多禍亂,因而得到清政府賞識,先後被李鴻章和慈禧接見,並賞給他一個四品卿銜,一時名重津門,當選為天津議會、董事會委員,從而確立了他集地主、官僚、資本家與一身的社會地位。
民國七年(1918),石元仕七十歲生日,石府接朋引客,大擺壽筵,極盡奢華。不料次年,石元仕即背生潰疽,體弱已極,很快故去。其出喪規模,在楊柳青地區可謂空前絕後,所耗財資,難以計數。加之連年戰亂,民不聊生,石家生意凋敝,地租難收,衰落之勢初現。石元仕去世後,其家人即離開尊美堂老宅,全部遷往天津定居。民國二十九年(1940),石元仕夫人去世。因其娘家勢力不凡,喪事必得大辦,致使家業更加一蹶不振,只好負債度日。至1948年,天津解放前夕,尊美堂的大部分住宅已變賣他人。
1987年6月,西青區人民政府將「尊美堂」宅第列為區級文物(俗稱石家大院),加以保護,並拔資修復。在天津市有關單位的支持和工程技術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歷時六年,投資560萬元人民幣,終於完成修復工作。1992年,石家大院作為「楊柳青博物館」對外開放,屬天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閱讀全文

與石家有多少年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