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人喝茶的歷史到底有多久
相傳四千多年前「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的古體字)而解之」。成書於東漢時期的《神農本草》還明確地指出:「茶葉,味苦寒……久服安心益氣……輕身耐老。」《神農食經》也說:「茶葉利小便,去痰熱,止渴,令人少睡。……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
茶在中國古代,最初是直接採摘野生鮮葉作葯用,以後進而為飲用,並從利用野生茶樹發展成為人工引種栽培。《華佗食經》說:「(茶樹)生益州川穀、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古益州包括現在四川和雲南。據說東漢末年,諸葛亮南征時,士兵多病,後訪問該地人民,以樹葉沖開水飲用,減少了生病。這種樹葉,就是現在雲南西雙版納的茶樹,該地人民稱為「明樹」,並稱諸葛亮為「茶祖」可見,茶葉早就受老百姓重視了。後來,飲茶之風從四川一帶逐漸擴展開來,茶葉隨之成為商品,茶樹也向各地傳播。到了唐朝,茶樹栽培已擴展到長江流域及其南北各地,達十多個省區,茶葉的收入,已成為封建王朝的重要財源。
『貳』 中國人飲茶歷史悠久,那麼什麼時候開始中國盛行飲茶之風呢
飲茶的起源和發展
茶最先是作為食用和葯用的,飲用是在食用、葯用的基礎上形成的。中國人利用茶的年代久遠,可上溯到神農時期,但飲茶的歷史相對要晚一些。先秦時期可能在局部地區(茶樹原產地及其邊緣地區)已有飲茶,但目前還缺乏文字和考古的支持。
(一 ) 飲茶始於西漢
關於飲茶的起源,到目前為止是眾說紛壇,爭議未定。大致說來,有先秦說、西漢說、三國說、魏晉說
1、先秦說
陸羽根據《神農食經》「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的記載,認為飲茶始於神農時代,「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茶經·六之飲》)神農即炎帝,與黃帝同為中國上古都部落首領。然而《神農食經》據今人考證成書在漢代以後飲用始於上古原始社會只是傳說,不是信史。 清人顧炎武認為,「自秦人取蜀而後,始有茗飲之事」(《日知錄·茶》)顧炎武認為飲茶始於戰國時代也只是推測,並無直接的證據。先秦飲茶,不是源於傳說,就是間接推測,並無可靠材料來證明。
2、三國說
《三國志·吳書·韋曜傳》有「密賜荼荈以代酒」,這種能代酒的飲料當為茶飲料,足以證明吳國宮廷已經飲茶。據此,《南窗紀談》認為中國飲茶始於三國。 三國時代東吳飲茶是確鑿無疑,然而東吳之茶當傳自巴蜀,巴蜀的飲茶要早於東吳,因此,中國的飲茶一定早於三國時代。
3、魏晉說
唐裴汶《茶論》、《膳夫經手錄》認為飲茶始於晉,宋《集古錄》認為飲茶始於魏晉。
4、西漢說
清代郝懿行在《證俗文》中指出:「茗飲之法,始見於漢末,而已萌芽於前漢。司馬相如凡將篇有荈詫,王褒僮約有武陽買荼。」郝懿行認為飲茶始於東漢末,而萌芽於西漢。
西漢著名辭賦家王褒《僮約》「烹荼盡具」的約定,是關於飲茶最早的可信記載。《僮約》中有「烹荼盡具」、「武陽買荼」,一般都認為「烹荼」、「買荼」之「荼」為茶。《僮約》訂於兩漢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故中國人飲茶不會晚於公元前一世紀中葉的西漢晚期。我們認為中國的飲茶始於西漢,而飲茶晚於茶的食用、葯用,中國人發現茶和用茶則遠在西漢以前,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
王褒是四川資中人,買茶之地為四川彭山。最早對茶有過記載的王褒、司馬相如、揚雄均是蜀人,可見是巴蜀之人發明飲茶。
從兩漢到三國,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層社會享用的珍稀之物,飲茶限於王公朝士。《三國志·吳志·韋曜》記:「曜飲酒不過二升。皓初禮異,密賜荼荈以代酒。」孫皓密賜韋曜以茶代酒,可見東吳宮中飲茶。
西晉詩人張載《登成都白菟樓》詩雲:「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區。」說成都的香茶傳遍九州,這雖有文人的誇張,卻也近於事實。《桐君錄》記:「西陽、武昌、廬江、晉陵皆出好茗。巴東別有真香茗。」晉陶潛《搜神後記》:「晉孝武世,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中采茗。」晉王浮《神異記》:「餘姚人虞洪入山采茗。」說明在兩晉時期,湖北、安徽、江蘇、浙江這些地區已產茶。
兩晉時期,飲茶由上層社會逐漸向中下層傳播。晉干寶《搜神記》:「夏侯愷字萬仁,因病死,……如坐生時西壁大床,就人覓荼飲。」這雖是虛構的神異故事,但也反映普通人家的飲茶事實。《廣陵嗜老傳》:「晉元帝時有老姥,每旦獨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竟買。」老姥每天早晨到街市賣茶,市民爭相購買,這反映平民的飲茶風尚。
南朝宋人山謙之《吳興統記》載:「烏程 溫山,出御荈」「長興 啄木岑,每歲吳興、毘陵二郡太守採茶宴會於此,有境會亭。」烏程溫山產貢茶,長興縣有境會亭,兩郡太守在此宴集,督造茶葉。江南一帶不僅飲茶,茶葉生產也有一定的規模。《南齊書·武帝本紀》:「我靈上慎勿以牲為祭,唯設餅、荼飲、干飯、酒脯而已,天下貴賤,咸同此制。」南朝齊武帝詔告天下,靈前祭品設茶等四樣,不論貴賤,一概如此。可見茶已進入尋常百姓家中。
後魏楊炫之《洛陽伽藍記》卷三城南報德寺:「肅初入國,不食羊肉及酪槳,常飯鯽魚羹,渴飲茗汁。……時給事中劉鎬,慕肅之風,專習茗飲。」北朝人原本渴飲酪槳,但受南朝人的影響,如劉鎬等,也喜歡上飲茶。
飲茶始於西漢,起源於巴蜀,經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逐漸向中原廣大地區傳播,飲茶由上層社會向民間發展,飲茶、種茶的地區越來越廣。
茶與宗教結緣
漢魏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固有的宗教——道教的形成和發展時期,同時也是起源於印度的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時期,茶以其清淡、虛靜的本性和卻睡療病的功能廣受宗教徒的青睞。
(一)道教與茶
道教徒煉丹服葯,以求脫胎換骨、羽化成仙,於是茶成為道教徒的首選之葯,道教徒的飲茶與服葯是一致的。南朝著名道士陶弘景《雜錄》記:「苦荼輕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山君服之。」丹丘子、黃山君是傳說中的神仙人物,飲茶可使人「輕身換骨」,可滿足道教對長生不老、羽化登仙的追求。 晉惠帝時著名道士王浮的《神異記》:「餘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牽三青牛,引洪至瀑布曰:『予丹邱子也,聞子善具飲,常思見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給,祈子他日有甌犧之餘,乞相遺也。』」神仙丹邱子向虞洪乞茶喝。
道教徒的宣揚,提高了茶的地位。
(二)佛教與茶
《晉書·藝術傳》記:「單道開,敦煌人也。……時夏飲荼蘇,一二升而已。」單道開乃佛徒,曾往後趙京城——鄴城(今河南安陽)的法琳寺、臨漳縣的昭德寺,後率弟子渡江至晉都城建業(今南京),又轉去南海各地,最後歿於廣東羅浮山。他在昭德寺首創禪室,坐禪其中,晝夜不卧,飲茶卻睡解乏以禪定。 晉僧懷信《釋門自鏡錄》:「跣足清淡,袒胸諧謔,居不愁寒暑,食不擇甘旨,使喚童僕,要水要荼。」魏晉之際,析玄辯理,清談風甚。佛教初傳,依附玄學。佛徒追慕玄風,煮茶品茗,以助玄談。
《續名僧錄》:「宋釋法瑤,姓楊氏,河東人……年垂懸車,飯所飲荼。」法瑤是東晉名僧慧遠的再傳弟子,著名的涅盤師。法瑤性喜飲茶,每飯必飲茶。
《宋錄》:「新安王子鸞,鸞弟豫章王子尚詣曇濟道人於八公山,道人設荼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荼茗。』」曇濟十三歲出家,拜鳩摩羅什弟子僧導為師。他從關中來到壽春(今安徽壽縣)創立了成實師說的南系——壽春系。曇濟擅長《成唯實論》,對「三論」也頗有研究,曾著《六家七宗論》。他在八公山東山寺住了很長時間,後移居京城的中興寺和庄嚴寺。兩位王子拜訪曇濟,曇濟設茶待客。
佛教徒以茶資修行,單道開、懷信、法瑤開茶禪一味之先河。
客來敬茶
王褒《僮約》中的「烹荼盡具」便是規定在家中來客之後烹茶敬客。
南朝宋人何法盛《晉中興書》記:「陸納為吳興太守時,衛將軍謝安常欲詣納,……安既至,所設唯荼、果而已。」陸納以茶和水果待客。
南朝宋人劉義慶《世語新說·紕漏》記:「任育長年少時,甚有令名。……坐席竟,下飲,便問人雲:『此為荼,為茗?』」客人入坐完畢,便開始上茶。同書還記:「晉司徒長史王蒙好飲荼,人至輒命飲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雲今日有水厄。」王蒙「人至輒命飲之」,這是他好客的表現。
弘君舉《食檄》:「寒溫既畢,應下霜華之茗,三爵而終。」客來到來,見面寒暄之後,先請飲三杯茶。
客來敬茶不僅是世俗的禮儀,曇濟和尚也是以茶待客,道俗相同。
客來敬茶在兩晉南北朝時成為中華民族普遍的禮俗。
茶文學初興
晉宋時期的《搜神記》、《神異記》、《搜神後記》、《異苑》等志怪小說集中便有一些關於茶的故事。左思的《嬌女詩》、張載的《登成都白菟樓》詩、王微的《雜詩》是最早的茶詩。南北朝時女文學家鮑令暉撰有《香茗賦》,惜散佚。西晉杜育的《荈賦》是文學史上第一篇以茶為題材的散文,才辭豐美,對後世的茶文學創作頗有影響。宋代吳俶《茶賦》稱:「清文既傳於杜育,精思亦聞於陸羽。」可見杜育《荈賦》在茶文化史上的影響。
杜育《荈賦》也是只剩殘篇,存文如下:「靈山惟岳,奇產所鍾。厥生荈草,彌谷披崗。承豐壤之滋潤,受甘霖之霄降。月惟初秋,農功少休。結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則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擇陶簡,出自東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劉。惟茲初成,沫沉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 。」「調神和內,慵解倦除。」
兩晉南北朝時期,茶文學初步興起。
茶藝萌芽
茶藝是飲茶藝術,是藝術性的飲茶,它包括選茶、備器、擇水、取火、候湯、習茶的程式和技藝。
杜育的《荈賦》中有對於茶藝的描寫,如擇水:「水則岷方之注,挹彼清流」,擇取岷江中的清水;選器:「器擇陶簡,出自東隅」,茶具選用產自東隅(今浙江上虞一帶)的瓷器;煎茶:「沫沉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 。」煎好的茶湯,湯華浮泛,象白雪般明亮,如春花般燦爛;酌茶:「酌之以匏,取式公劉。」用匏瓢酌分茶湯。
《荈賦》所描述的,是中華茶藝的雛形,且茶藝發源於巴蜀。
飲茶習俗的形成
陸羽《茶經·六之飲》也稱:「滂時浸俗,盛於國朝兩都並荊俞間,以為比屋之飲。」《茶經》認為當時的飲茶之風擴散到民間,以東都洛陽和西都長安及湖北、山東一帶最為盛行,把茶當作家常飲料,形成「比屋之飲。」 陸羽《茶經》初稿約成於代宗永泰元年,定稿於德宗建中元年。《茶經》的流行,進一步推動了飲茶風俗的形成。
中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載:「南人好飲之,北人初不多飲。開元中,泰山靈岩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狹,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於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窮曰竟夜,殆成風俗。始自中地,流於塞外。」封演認為禪宗促進了北方飲茶的形成。唐代開元以後,中國的「茶道」大行,飲茶之風彌漫朝野,「窮日竟夜」,「遂成風俗」,且「流於塞外」。
晚唐楊華《膳夫經手錄》載:「至開元、天寶之間,稍稍有茶;至德、大歷遂多,建中以後盛矣。」楊華認為茶始興於玄宗朝,肅宗、代宗時漸多,德宗以後盛行。
《茶經》、《封氏聞見記》、《膳夫經手錄》關於飲茶發展和普及的觀點基本一致。開元以前,飲茶不多,開元以後,特別是建中(公元780)以後,舉凡王公朝士、三教九流、士農工商,無不飲茶。不僅中原廣大地區飲茶,而且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也飲茶。甚至出現了茶鋪,「自鄒、齊、泡、隸,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買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
《舊唐書·李鈺傳》:「茶為食物,無異米鹽,於人所資,遠近同俗,既祛竭乏,難舍斯須,田閭之間,嗜好尤甚。」茶於人如同米、鹽一樣不可缺少,田閭農家,同樣嗜好。
由上可知,中國人飲茶習俗形成於中唐。
飲茶的普及
宋承唐代飲茶之風,日益普及。宋梅堯臣《南有嘉茗賦》雲:「華夷蠻豹,固日飲而無厭,富貴貧賤,亦時啜無厭不寧。」宋吳自牧《夢梁錄》卷十六「鰲鋪」載:「蓋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鹽醬醋茶。」自宋代始,茶就成為開門「七件事」之一。 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序雲:「縉紳之士,韋布之流,沐浴膏澤,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從事茗飲。顧近歲以來,采擇之精,製作之工,品第之勝,烹點之妙,莫不盛造其極。」
吳自牧《夢梁錄》卷十六「茶肆」記:「今之茶肆,列花架,安頓奇松異檜等物於其上,裝飾店面,敲打響盞歌賣,止用瓷盞漆托供賣,則無銀盂物也。夜市於大街有東擔設浮鋪,點茶湯以便遊玩觀之人。大凡茶樓多有富室子弟,諸司下直等人會聚,司學樂器、上教曲賺之類,謂之『掛牌兒』。人情茶肆,本非以點茶湯為業,但將此為由,多覓茶金耳。又有茶肆專是王奴打聚處,亦有諸行借買志人會聚行老,謂之『市頭』。大街有三五家靠茶肆,樓上專安著妓女,名曰『夜茶坊』,……非君子駐足之地也。更有張賣店隔壁黃尖嘴蹴球茶坊,又中瓦內王媽媽家茶肆名一窟茶坊,大街車兒茶肆、將檢閱茶肆,皆士大夫期明約友會聚之處。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門點茶,或朔望日,如遇吉凶二事,點送鄰里茶水,倩其往來傳語。又有一等街司衙兵百司人,以茶水點送門面鋪席,乞覓錢物,謂之『齪茶』。僧道頭陀欲行題注,先以茶水沿門點送,以為進身之階。」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市)茶肆林立,不僅有人情茶肆。花茶坊,夜市還有東擔浮鋪點茶湯以便游觀之人。有提茶瓶沿門點茶,有以茶水點送門面鋪席,僧道頭陀以茶水沿門點送以為進身之防。茶在社會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唐宋時期,飲茶之風盛行!
『叄』 中國人最早開始喝茶是什麼時候
中國飲茶起源眾說紛紜:追溯中國人飲茶的起源,有的認為起源於上古神農氏,有的認為起於周,起於秦漢、三國的說法也都有,造成眾說紛紜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茶」字的正體字為「荼」。唐代茶經的作者陸羽,在文中將荼字減一畫而寫成「茶」,因此有人說茶起源於唐代。但實際上這只是文字的簡化,而且在漢代就已經有人用茶字了。陸羽只是把先人飲茶的歷史和文化進行總結,茶的歷史要早於唐代很多年。
在中國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稱很多,在公元前2世紀,西漢司馬相如的《凡將篇》中提到的「荈詫」就是茶;西漢末年,在揚雄的《方言》中,稱茶為「蔎」;在《神農本草經》(約成於漢朝)中,稱之為「荼草」或「選」;東漢的《桐君錄》(撰人不詳)中謂之「瓜蘆木」;南朝宋山謙之的《吳興記》中稱為「荈」;東晉裴淵的《廣州記》中稱之謂「皋蘆」;唐陸羽在《茶經》中,也提到「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設,四曰茗,五曰荈」。
『肆』 中國人飲用茶葉有多久的歷史了
飲茶歷史中國飲茶歷史最早,陸羽《茶經》雲:「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早在神農時期,茶及其葯用價值已被發現,並由葯用逐漸演變成日常生活飲料。我國歷來對選茗、取水、備具、佐料、烹茶、奉茶以及品嘗方法都頗為講究,因而逐漸形成豐富多采、雅俗共賞的飲茶習俗和品茶技藝。本文旨在簡單敘述飲茶方式和習俗的發展和演變,其大體可分為幾個階段:飲茶史春秋以前,最初茶葉作為葯用而受到關注。古代人類直接含嚼茶樹鮮葉汲取茶汁而感到芬芳、清口並富有收斂性快感,久而久之,茶的含嚼成為人們的一種嗜好。該階段,可說是茶之為飲的前奏。
隨著人類生活的進化,生嚼茶葉的習慣轉變為煎服。即鮮葉洗凈後,置陶罐中加水煮熟,連湯帶葉服用。煎煮而成的茶,雖苦澀,然而滋味濃郁,風味與功效均勝幾籌,日久,自然養成煮煎品飲的習慣,這是茶作為飲料的開端。
然而,茶由葯用發展為日常飲料,經過了食用階段作為中間過渡。即以茶當菜,煮作羹飲。茶葉煮熟後,與飯菜調和一起食用。此時,用茶的目的,一是增加營養,一是作為食物解毒。《晏子春秋》記載,「晏子相景公,食脫粟之飯,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又《爾雅》中,「苦荼」一詞注釋雲「葉可炙作羹飲」;《桐君錄》等古籍中,則有茶與桂姜及一些香料同煮食用的記載。此時,茶葉利用方法前進了一步,運用了當時的烹煮技術,並已注意到茶湯的調味。
秦漢時期,茶葉的簡單加工已經開始出現。鮮葉用木棒搗成餅狀茶團,再曬干或烘乾以存放,飲用時,先將茶團搗碎放入壺中,注入開水並加上蔥姜和桔子調味。此時茶葉不僅是日常生活之解毒葯品,且成為待客之食品。另,由於秦統一了巴蜀(我國較早傳播飲茶的地區),促進了飲茶知識與風俗向東延伸。西漢時,茶已是宮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種高雅消遣,王褒《童約》已有「武陽買茶」的記載。三國時期,崇茶之風進一步發展,開始注意到茶的烹煮方法,此時出現「以茶當酒」的習俗(見《三國志.吳志》),說明華中地區當時飲茶已比較普遍。到了兩晉、南北朝,茶葉從原來珍貴的奢侈品逐漸成為普通飲料。
隋唐時,茶葉多加工成餅茶。飲用時,加調味品烹煮湯飲。隨著茶事的興旺,貢茶的出現加速了茶葉栽培和加工技術的發展,涌現了許多名茶,品飲之法也有較大的改進。尤其到了唐代,飲茶蔚然成風,飲茶方式有較大之進步。此時,為改善茶葉苦澀味,開始加入薄荷、鹽、紅棗調味。此外,已使用專門烹茶器具,論茶之專著已出現。陸羽《茶經》三篇,備言茶事,更對茶之飲之煮有詳細的論述。此時,對茶和水的選擇、烹煮方式以及飲茶環境和茶的質量也越來越講究,逐漸形成了茶道。由唐前之「吃茗粥」到唐時人視茶為「越眾而獨高」,是我國茶葉文化的一大飛躍。
「茶興於唐而盛於宋」,在宋代,制茶方法出現改變,給飲茶方式帶來深遠的影響。宋初茶葉多製成團茶、餅茶,飲用時碾碎,加調味品烹煮,也有不加的。隨茶品的日益豐富與品茶的日益考究,逐漸重視茶葉原有的色香味,調味品逐漸減少。同時,出現了用蒸青法製成的散茶,且不斷增多,茶類生產由團餅為主趨向以散茶為主。此時烹飲手續逐漸簡化,傳統的烹飲習慣,正是由宋開始而至明清,出現了巨大變更。
明代後,由於制茶工藝的革新,團茶、餅茶已較多改為散茶,烹茶方法由原來的煎煮為主逐漸向沖泡為主發展。茶葉沖以開水,然後細品緩啜,清正、襲人的茶香,甘冽、釅醇的茶味以及清澈的茶湯,更能領略茶天然之色香味品性。
明清之後,隨茶類的不斷增加,飲茶方式出現兩大特點:一,品茶方法日臻完善而講究。茶壺茶杯要用開水先洗滌,干布擦乾,茶渣先倒掉,再斟。器皿也「以紫砂為上,蓋不奪香,又無熟湯氣」。二,出現了六大茶類,品飲方式也隨茶類不同而有很大變化。同時,各地區由於不同風俗,開始選用不同茶類。如兩廣喜好紅茶,福建多飲烏龍,江浙則好綠茶,北方人喜花茶或綠茶,邊疆少數民族多用黑茶、茶磚。
縱觀飲茶風習的演變,盡管千姿百態,但是若以茶與佐料、飲茶環境等為基點,則當今茶之飲主要可區分為三種類型:
一是講究清雅怡和的飲茶習俗:茶葉沖以煮沸的水(或沸水稍涼後),順乎自然,清飲雅嘗,尋求茶之原味,重在意境,與我國古老的「清凈」傳統思想相吻,這是茶的清飲之特點。
我國江南的綠茶、北方花茶、西南普洱茶、閩粵一帶的烏龍茶以及日本的蒸青茶均屬此列。
二是講求兼有佐料風味的飲茶習俗:其特點是烹茶時添加各種佐料。如邊陲的酥油茶、鹽巴茶、奶茶以及侗族的打油茶、土家族的擂茶,又如歐美的牛乳紅茶、檸檬紅茶、多味茶、香料茶等等,均兼有佐料的特殊風味。
三是講求多種享受的飲茶風俗:即指飲茶者除品茶外,還備以美點,伴以歌舞、音樂、書畫、戲曲等。如北京的「老舍茶館」。
其外,應生活節奏的加快,出現了茶的現代變體:速溶茶、冰茶、液體茶以及各類袋泡茶,充分體現了現代文化務實之精髓。雖不能稱為品,卻不能否認這是茶的發展趨勢之一。
茶之飲,最早的目的在於:解毒、消食、清心、益思、少睡眠;後來有陸羽茶經等等對其方式精益求精,以及少數民族的種種「異樣」喝法,都不離其宗;大概宛如詩的雅與風,都值得有心人細細玩味。至若有為「雅」而茶,大概是當今茶藝館繁盛的原因之一,又或為「道」而茶,比如強調「和敬清寂」,大家見仁見智吧。
此資料摘自:那裡有很多關於茶的文章,可以去看一下!!!
『伍』 中國人的飲茶史是怎樣的
茶源於中國,中國從古至今都有喝茶的習慣,距今已有4千多年的歷史,中國也是最懂得飲茶真趣,以茶待客、以茶會友、以茶聯誼等歷來是我國各民族的飲茶之道;以茶待客是中國人的一種習慣,客人進門,主人立即送上一杯香氣撲鼻的茶水,邊喝茶邊談話,氣氛輕松愉快。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自古以來,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必不可缺。因而,我國的飲茶習俗歷史悠久,而後,以茶待客、以茶交友一直流傳至今,成為我國優秀的傳統美德。
『陸』 中國茶文化有多少年的歷史
中國茶文化有4700多年的歷史。
茶文化意為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譜、茶詩、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茶文化起源地為中國。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
直到現在,漢族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漢族對茶的配製是多種多樣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蜀山的俠君茶、台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六安的六安瓜片等。
茶文化起源
茶文化在漢民族的生活中,非常重要。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後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國,茶葉已有一定規模。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 又如在漢朝 ,茶葉已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
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 。隋朝,全民普遍飲茶。 唐朝,茶業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 無」,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宋朝、流行鬥茶,貢茶和賜茶等等。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茶文化
『柒』 中國茶道有多少年歷史
中國飲茶起源眾說紛紜:追溯中國人飲茶的起源,有的認為起源於上古神農氏,有的認為起於周,起於秦漢、三國的說法也都有,造成眾說紛紜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茶」字的正體字為「荼」,唐代茶經的作者陸羽,在文中將荼字減一畫而寫成「茶」,因此有人說茶起源於唐代。但實際上這只是文字的簡化,而且在漢代就已經有人用茶字了。陸羽只是把先人飲茶的歷史和文化進行總結,茶的歷史要早於唐代很多年。
1、神農說 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而中國飲茶起源於神農的說法也因民間傳說而衍生出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茶是神農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時,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黃,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腦,以神農過去嘗百草的經驗,判斷它是一種葯而發現的,這是有關中國飲茶起源最普遍的說法。另有說法則是從語音上加以附會,說是神農有個水晶肚子,由外觀可得見食物在胃腸中蠕動的情形,當他嘗茶時,發現茶在肚內到處流動,查來查去,把腸胃洗滌得乾乾凈凈,因此神農稱這種植物為「查」,再轉成「茶」字,而成為茶的起源。
2、西周說 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它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並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了。
3、秦漢說 西漢·王褒《僮約》:現存最早較可靠的茶學資料是在漢代,以王褒撰的僮約為主要依據。此文撰於漢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經之前,茶學史上最重要的文獻,其文內筆墨間說明了當時茶文化的發展狀況,內容如下:
舍中有客。提壺行酤。汲水作哺。滌杯整案。園中拔蒜。斫蘇切脯。築肉臛芋。膾魚炰 鰲。烹茶盡具。哺已蓋藏。舍後有樹。當裁作船。上至江州。下到煎主。為府椽求用錢。推紡惡敗。傻索綿亭。買席往來都洛。當為婦女求脂澤。販於小市。歸都擔枲。轉出旁蹉。牽牛販鵝。武陽買茶。楊氏池中擔荷。往來市聚。慎護奸偷。
「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由文中可知,茶已成為當時社會飲食的一環,且為待客以禮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當時社會地位的重要。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即「檟」的異體字,說明當時湖南飲茶已有飲茶習俗。
『捌』 中國飲茶歷史
春秋以前,最初茶葉作為葯用而受到關注。古代人類直接含嚼茶樹鮮葉汲取茶汁而感到芬芳、清口並富有收斂性快感,久而久之,茶的含嚼成為人們的一種嗜好。該階段,可說是茶之為飲的前奏。 隨著人類生活的進化,生嚼茶葉的習慣轉變為煎服。即鮮葉洗凈後,置陶罐中加水煮熟,連湯帶葉服用。煎煮而成的茶,雖苦澀,然而滋味濃郁,風味與功效均勝幾籌,日久,自然養成煮煎品飲的習慣,這是茶作為飲料的開端。 秦漢時期,茶葉的簡單加工已經開始出現。鮮葉用木棒搗成餅狀茶團,再曬干或烘乾以存放,飲用時,先將茶團搗碎放入壺中,注入開水並加上蔥姜和桔子調味。此時茶葉不僅是日常生活之解毒葯品,且成為待客之食品。另,由於秦統一了巴蜀(我國較早傳播飲茶的地區),促進了飲茶知識與風俗向東延伸。西漢時,茶已是宮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種高雅消遣,王褒《童約》已有「武陽買茶」的記載。三國時期,崇茶之風進一步發展,開始注意到茶的烹煮方法,此時出現「以茶當酒」的習俗,說明華中地區當時飲茶已比較普遍。到了兩晉、南北朝,茶葉從原來珍貴的奢侈品逐漸成為普通飲料。 隋唐時,茶葉多加工成餅茶。飲用時,加調味品烹煮湯飲。隨著茶事的興旺,貢茶的出現加速了茶葉栽培和加工技術的發展,涌現了許多名茶,品飲之法也有較大的改進。尤其到了唐代,飲茶蔚然成風,飲茶方式有較大之進步。此時,為改善茶葉苦澀味,開始加入薄荷、鹽、紅棗調味。此外,已使用專門烹茶器具,論茶之專著已出現。陸羽《茶經》三篇,備言茶事,更對茶之飲之煮有詳細的論述。此時,對茶和水的選擇、烹煮方式以及飲茶環境和茶的質量也越來越講究,逐漸形成了茶道。由唐前之「吃茗粥」到唐時人視茶為「越眾而獨高」,是我國茶葉文化的一大飛躍。
「茶興於唐而盛於宋」,在宋代,制茶方法出現改變,給飲茶方式帶來深遠的影響。宋初茶葉多製成團茶、餅茶,飲用時碾碎,加調味品烹煮,也有不加的。隨茶品的日益豐富與品茶的日益考究,逐漸重視茶葉原有的色香味,調味品逐漸減少。同時,出現了用蒸青法製成的散茶,且不斷增多,茶類生產由團餅為主趨向以散茶為主。此時烹飲手續逐漸簡化,傳統的烹飲習慣,正是由宋開始而至明清,出現了巨大變更。
明代後,由於制茶工藝的革新,團茶、餅茶已較多改為散茶,烹茶方法由原來的煎煮為主逐漸向沖泡為主發展。茶葉沖以開水,然後細品緩啜,清正、襲人的茶香,甘冽、釅醇的茶味以及清澈的茶湯,更能領略茶天然之色香味品性。 明清之後,隨茶類的不斷增加,飲茶方式出現兩大特點:一,品茶方法日臻完善而講究。茶壺茶杯要用開水先洗滌,干布擦乾,茶渣先倒掉,再斟。器皿也「以紫砂為上,蓋不奪香,又無熟湯氣」。二,出現了六大茶類,品飲方式也隨茶類不同而有很大變化。同時,各地區由於不同風俗,開始選用不同茶類。如兩廣喜好紅茶,福建多飲烏龍,江浙則好綠茶,北方人喜花茶或綠茶,邊疆少數民族多用黑茶、茶磚。
縱觀飲茶風習的演變,盡管千姿百態,但是若以茶與佐料、飲茶環境等為基點,則當今茶之飲主要可區分為三種類型: 一是講究清雅怡和的飲茶習俗:茶葉沖以煮沸的水(或沸水稍涼後),順乎自然,清飲雅嘗,尋求茶之原味,重在意境,與我國古老的「清凈」傳統思想相吻,這是茶的清飲之特點。 我國江南的綠茶、北方花茶、西南普洱茶、閩粵一帶的烏龍茶以及日本的蒸青茶均屬此列。 茶之飲,最早的目的在於:解毒、消食、清心、益思、少睡眠;後來有陸羽茶經等等對其方式精益求精,以及少數民族的種種「異樣」喝法,都不離其宗;大概宛如詩的雅與風,都值得有心人細細玩味。至若有為「雅」而茶,大概是當今茶藝館繁盛的原因之一,又或為「道」而茶,比如強調「和敬清寂」,大家見仁見智吧。
『玖』 中國從什麼時候開始飲茶
中國飲茶起源眾說紛紜:追溯中國人飲茶的起源,有的認為起源於上古神農氏,有的認為起於周,起於秦漢、三國的說法也都有,造成眾說紛紜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茶」字的正體字為「荼」。唐代茶經的作者陸羽,在文中將荼字減一畫而寫成「茶」,因此有人說茶起源於唐代。但實際上這只是文字的簡化,而且在漢代就已經有人用茶字了。陸羽只是把先人飲茶的歷史和文化進行總結,茶的歷史要早於唐代很多年。
飲茶的歷史也很古老。飲茶起源於西南地區。在秦以前,主要是四川一帶產茶和飲茶。明代顧炎武的《日 知錄》寫道:「秦人取蜀,始知若飲事。」可見,飲茶風習是從四川傳出來的。因為隔著千山萬水,「蜀道」險阻,種茶、飲茶局限於四川一帶。直到秦統一了中國,促進了四川和其他地區的經濟交流,種茶和飲茶才由四川逐漸向外傳播。先流傳至長江流域,5世紀,北方飲茶相效成風。六七世紀再傳播到西北。隨著飲茶習慣的廣為傳播,茶葉消費量迅速增加,從此,茶葉成為中國各族人民普遍喜愛的一種飲料。
茶的最早發現與利用,是從葯用開始的。「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晉張華《博物志》也同樣有「飲真茶,令人少眠」的說法。陶弘景《雜錄》中所說「茗茶輕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君服之」。其實對丹丘子飲茶的記載還有早於此的漢代的《神異記》:餘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牽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聞子善具飲,常思見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給,祈子他日有甌棲之餘,乞相遺也。」因立奠祀。後常令家人入山,獲大茗焉。丹丘子為漢代「仙人」,茶文化中最早的一個道家人物,歷史上的餘姚瀑布山為產茶名山。
公元前2世紀,西漢司馬相如的《凡將篇》中提到的「荈詫」就是茶;西漢末年,在揚雄的《方言》中,稱茶為「蔎」;在《神農本草經》(約成於漢朝)中,稱之為「荼草」或「選」;東漢的《桐君錄》(撰人不詳)中謂之「瓜蘆木」;南朝宋山謙之的《吳興記》中稱為「荈」;東晉裴淵的《廣州記》中稱之謂「皋蘆」;唐陸羽在《茶經》中,也提到「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設,四曰茗,五曰荈」。
參考http://ke..com/link?url=7Dg0LNt6xi0WMovX52PuXDc-_raNdyBTGjhbysyYv-GODPSLTO
『拾』 人為什麼要喝茶中國人飲茶的歷史有多少年了
人類最早飲茶起因
1、祭品說:這一說法認為茶與一些其它的植物最早是做為祭品用的,後來有人償食之發現食而無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葯用」,最終成為飲料。
2、葯物說:這一說法認為茶「最初是作為葯用進入人類社會的。」《神農百草經》中寫到:「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說:「古者民茹草飲水」,「民以食為天」,食在先符合人類社會的進化規律。
4、同步說: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為烤煮的食物,同時也逐漸為葯料飲用。
中國飲茶的歷史大約有兩千年,始於西漢
中國飲茶始於西漢有史可據,但在西漢時期,中國只有四川一帶飲茶,西漢對茶作過記錄的司馬相如、王褒、楊雄均是四川人。
兩漢時期,茶作為四川的特產,通過進貢的渠道,首先傳到京都長安,並逐漸向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陝西、河南等北方地區傳播;
另一方面,四川的飲茶風尚沿水路順長江而傳播到長江中下游地區。從西漢直到三國時期,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層社會享用的珍稀之品,飲茶限於王公朝士,民間可能很少飲茶。
(10)中國喝茶的歷史多久擴展閱讀:
最初茶葉作為葯用而受到關注。古代人類直接含嚼茶樹鮮葉汲取茶汁而感到芬芳、清口並富有收斂性快感,久而久之,茶的含嚼成為人們的一種嗜好。該階段,可說是茶之為飲的前奏。
隨著人類生活的進化,生嚼茶葉的習慣轉變為煎服。即鮮葉洗凈後,置陶罐中加水煮熟,連湯帶葉服用。煎煮而成的茶,雖苦澀,然而滋味濃郁,風味與功效均勝幾籌,日久,自然養成煮煎品飲的習慣,這是茶作為飲料的開端。
然而,茶由葯用發展為日常飲料,經過了食用階段作為中間過渡。即以茶當菜,煮作羹飲。茶葉煮熟後,與飯菜調和一起食用。此時,用茶的目的,一是增加營養,一是作為食物解毒。
《晏子春秋》記載,「晏子相景公,食脫粟之飯,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又《爾雅》中,「苦荼」一詞注釋雲「葉可炙作羹飲」;
《桐君錄》等古籍中,則有茶與桂姜及一些香料同煮食用的記載。此時,茶葉利用方法前進了一步,運用了當時的烹煮技術,並已注意到茶湯的調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