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人類發展有哪幾個階段
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可大體分為四個階段:一、原始社會發展階段;二、農業社會發展階段;三、工業革命、發展及濫觴階段;四、後工業社會發展階段.
⑵ 人類歷史發展的四大時代是什麼
分為原始時代、農業時代、工業時代和後工業時代。
原始時代是從人類誕生到文明誕生前之間,大致為250萬年前-公元前3500年,包括起步期的舊石器早期、發展期的舊石器中期、成熟期的舊石器晚期、過渡期的新石器時期4個階段。
農業時代是從文明誕生到工業革命前之間,大致為公元前3500年-公元1760年左右,包括起步期的古代文明時期及城市和國家出現、發展期的古典文明時期及科學和宗教誕生、成熟期的東方文明繁榮階段和歐洲中世紀文明、過渡期的現代文明啟蒙時期。
工業時代是從工業革命到知識革命前之間,大致為1760年-1970年,包括起步期的機械化和城市化、發展期的電氣化和民主化、成熟期的家庭機械化和電器化、過渡期的自動化和社會福利化。
後工業時代是從知識革命到21世紀末,大致為1970年-2100年左右,包括起步期(1970-1992年)的信息革命和高技術、發展期(約1992-2020年)的網路化和智能化、成熟期(約2020-2050年)的仿生人進入家庭和人體再生、過渡期(約2050-2100年)的時空革命和宇宙旅行,這當中,成熟期和過渡期的特點是一種預測。
詳細介紹:
人類從誕生到21世紀末的文明進程,分為原始時代、農業時代、工業時代和後工業時代4個發展周期,每個周期都包括起步期、發展期、成熟期和過渡期4個發展階段,22世紀還會有新變化。每一次轉移,都促進人類文明實現巨大進步。
⑶ 人類歷史經歷過那些時期,以及劃分的依據標准
史前史和文明史。史前史是沒有歷史記載的歷史,指的是在人類有記載之前的漫長歷史,主要存在於考古發現,從人類誕生,到有確切歷史記載,都屬於這段歷史。文明史是人類有確切記載的歷史,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的人類歷史。
在史前史和文明史中間,是神話傳說階段,一般稱為上古史。文明史大致分為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和當代史。狹義的人類歷史指的是人類有文字記載以來的歷史。
中國史
中國史包括上古史、古代史、近代史和現代史。
上古史從盤古到三皇五帝,到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黃帝(軒轅氏)等時代;包括從元謀人到北京人,是神話傳說中的歷史,還沒有確切的歷史記載。
古代史是從夏朝到鴉片戰爭的歷史,歷經夏商周一直到元明清。
近代史是從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
現代史是新中國成立後至今的歷史。
中國的歷史教科書,又將歷史劃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主義社會。
⑷ 人類的發展可分為哪四個階段
人類的進化過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一)早期猿人階段:大約生存在300萬年到150萬年前,已具備人類基本特點,能直立行走,製造簡單的礫石工具.
(二)晚期猿人階段:大約距今200萬年到30萬年前,身體象人,腦量較大,可以製造較進步的舊石器,並開始使用火,如我國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
(三)早期智人(古人)階段:距今10-20萬年到5萬年前,逐漸脫離猿的特徵,而和現代人很接近,如德國的尼安德特人.
(四)晚期智人(新人)階段:大約4-5萬年前,這時的人類的進化出現了明顯的加速,在形態上已非常象現代人,在文化上,已有雕刻與繪畫的藝術,並出現裝飾物。如1933年發現的周口店龍骨山山頂洞人。此時原始宗教已經產生,已進入母系社會。在晚期智人階段,現代人開始分化和形成,並分布到世界各地.於人類的起源和發展是個非常復雜的問題,雖然經過達爾文等及其以後100多年來的努力挖掘和研究,至今仍存在不同的意見和疑問。綜合各家之說,試以本節作為全文的總結和結束。
⑸ 人類歷史文明至今,經歷了哪些歷史時期
一、原始社會
1、舊石器時代,約400萬年-4萬年前
主要以食物採集者的生活方式,主要以採集野生的食物為主,包括收集各種植物和獵殺捕捉各種動物。
2、新石器時代,4萬年前-5500年前
從第一個村落到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第一個文明產生,以村落為單位進行生產活動,公有制。
3、農業時代,農業文明是人類對自然進行探索的發展系統。
人對自然進行初步開發(大約距今一萬年前),由原始文明進入到農業文明,開始出現科技成果:青銅器、鐵器、陶器、文字、造紙、印刷術等。主要的生產活動是農耕和畜牧,人類通過創造適當的條件,使自己所需要的物種得到生長和繁衍,不再依賴自然界提供的現成食物。
二、工業時代
1、蒸汽時代
工業革命於18世紀60年代首先從英國開始、大量向外擴展則在19世紀初,因此蒸汽時代起於19世紀初、止於19世紀70年代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在這個時期資本主義的機器大革命開始出現、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開始初步確立、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將人類帶入了蒸汽時代
2、電氣時代
18世紀60年代人類開始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再經過100多年後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又有一次迎來了重大飛躍,人們把這次變革叫"第二次工業革命"、今天所使用的電燈、電話都是在這次變革中被發明出來的,人類由此進入"電氣時代"
3、原子時代
用一克的鈾裂變後產生的能量相當於燃燒3噸煤或200升油所放出的能量、其爆炸力相當於20噸TNT炸葯,推動這一試驗轉變成第一顆原子彈的過程中、義大利物理學家費米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從此開始原子能被廣泛使用人類進入新的時代。
4、信息時代:
歐美及發達國家的時間跨度概念是從1969年到以後,我國及部分發展中國家對信息時代指的是1984年到以後,比歐美晚15年。
5、原子時代:
用一克的鈾,裂變後產生的能量相當於燃燒3噸煤或200升油所放出的能量,其爆炸力相當於20噸TNT炸葯。推動這一試驗轉變成第一顆原子彈的過程中,義大利物理學家費米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從此開始原子能被廣泛使用,人類進入新的時代。
三、生態文明
生態文明是人類與自然將實現協調發展的社會系統。生態文明是「社會記憶」中第四階段的文明,是建築在知識、教育和科技高度發達基礎上的文明,強調自然界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石,明確人類社會必須在生態基礎上與自然界發生相互作用、共同發展,人類的經濟社會才能持續發展。
(5)人類歷史發展經歷哪個階段擴展閱讀:
人類的起源
第四紀時代出現了人類的祖先。最初亞非大陸溫暖濕潤,古猿在這種環境中演變成能製造工具和進行勞動的人類。勞動使肢骨發達,雙手更能創造萬物,口腔發展了語言,也就推動了腦的發達。人類始祖直立猿人的出現,與別的哺乳動物尚用四肢爬行不能用手更無語言迥然不同,而變成支配世界的主人翁。
按人類的體質和其文化發展的順序,可分為「猿人」、「古人」和「新人」階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人類文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人類的起源
⑹ 人類文明的發展,先後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經歷了4個階段,分別為原始社會文明、農業文明、工業社會文明、生態文明。
1、原始社會文明
原始文明是完全接受自然控制的發展系統。人類生活完全依靠大自然賜予,獵狩採集是發展系統的主要活動,也是最重要的生產勞動,經驗累積的成果:石器、弓箭、火是原始文明的重要的發明。
2、農業文明
由原始文明進入到農業文明,開始出現科技成果:青銅器、鐵器、陶器、文字、造紙、印刷術等。主要的生產活動是農耕和畜牧,人類通過創造適當的條件,使自己所需要的物種得到生長和繁衍,不再依賴自然界提供的現成食物。
3、工業文明
工業文明是人類運用科學技術的武器以控制和改造自然取得空前勝利的時代。蒸汽機、電動機、電腦和原子核反應堆,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建立了「人化自然」的新豐碑,並以工業武裝農業。
4、生態文明
生態文明是人類與自然將實現協調發展的社會系統。生態文明是「社會記憶」中第四階段的文明,是建築在知識、教育和科技高度發達基礎上的文明,強調自然界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石,明確人類社會必須在生態基礎上與自然界發生相互作用、共同發展,人類的經濟社會才能持續發展。
(6)人類歷史發展經歷哪個階段擴展閱讀:
生態文明提出的世界背景:
以聯合國的三次世界首腦會議為標志,世界有關環境與發展關系的認識,可以概括為三個階段四個模型。了解這些階段以及思想和政策的演變,可以深入了解中國的環境與發展問題,了解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體和生態文明觀念的國際意義。
過去50年的歷史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62-1972年的環境問題提出階段,1972-1992年的可持續發展與三個支柱的階段,1992-2012年的綠色經濟與全球環境治理的階段。
貫穿過去50年理論和政策演變的中心思想,是強調經濟社會發展應該與資源環境消耗脫鉤。
依次深化的理論和政策模型可以概括為四個。
(1)環境與發展的二維模型,強調資源環境可以支撐的經濟社會發展。
(2)可持續發展的三個支柱模型,強調發展需要注意經濟、社會、環境三個效益。
(3)綠色經濟的四面體模型,強調綠色發展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等利益相關者的合作治理。
(4)發展質量的三個層面模型,強調好的發展應該注意四個方面的資本產業利用。
⑺ 人類社會經歷了哪些歷史階段
人類社會大體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目前正向共產主義(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過渡。
1、原始社會
原始社會是人類最初的社會形態,是以親族關系為基礎,以母系社會為前提,經濟生活採取平均主義分配辦法,對社會的控制則靠傳統和家長來維系。世界各地都有原始社會,形式多樣。
有些以狩獵和採集經濟為主,有些則以漁業為主,或者以簡單的自然農業為主,部落組織是某些原始社會的特徵,但是並非所有的原始社會都有這一特徵。
根據文化進化論者的學說,有些原始社會保持著平均主義的性質,但另一些則已經逐步變成等級制度的社會,並進而發展成為酋長領地,其組織形式更為復雜。
2、奴隸社會
隨著私有制的產生,社會上出現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原始社會開始解體,奴隸制度逐漸形成,奴隸社會產生。在奴隸社會中,奴隸主在經濟和上層建築居於主導地位,奴隸佔有制生產方式決定著整個社會的基本發展方向。
奴隸社會最早出現於埃及、西亞、中國和印度,繼而在希臘和義大利等地產生。隨著奴隸與奴隸主之間的矛盾和斗爭日趨激烈,作為奴隸主階級鎮壓奴隸和其他被剝削者工具的奴隸制國家應運而生。人類歷史上最早在亞洲、非洲和歐洲出現的國家,都是奴隸制國家。
3、封建社會
封建社會是分封制定義的一種社會制度。這種制度下,國王向各類封建領主授予采邑,而封建領主向國王效忠,從而形成一種金字塔式的國家治理結構。根據領主們的封地規模、家族地位等因素,國王授予公、侯、伯、子、男爵位。
地主階級成為統治階級的社會是封建社會,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是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封建社會形成的自然經濟是以土地為基礎,農業與手工業結合,以家庭為生產單位,具有自我封閉性、獨立性,以滿足自身需要為主的經濟結構。
4、資本主義社會
勞動力轉化為商品和生產資料轉化為資本,標志著簡單商品生產向資本主義生產的過渡,也標志著對勞動者的剝削形式的變換,即由封建剝削變成資本主義剝削。
資本原始積累還包括對殖民地的侵佔和掠奪,以及其他利用國家權力的暴力手段。以使用機器的大生產為特徵,生產社會化同資本主義的私人佔有之間 的矛盾構成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這一基本矛盾貫穿於資本主義發展的始終,它在經濟上具體表現為個別企業生產有組織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的矛盾,在政治上表現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對抗階級不可調和的階級矛盾。資本主義的發展經歷兩大階段——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和壟斷資本主義。
5、共產主義社會
共產主義社會是指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條件下,在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力的基礎上,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原則的勞動者自由聯合的社會經濟形態。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作為一種社會形態,生產資料所有制是完全的公有制,基本生活資料是按需分配的,即每個人都盡其所能為社會作出貢獻,而依照自己的需求索取。
要實現共產主義社會,必須實現家庭的分化,形成共產主義社會所特有的結構,客觀上依賴生產資料公有制和共產主義分配方式,並形成人人平等的社會機制和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動力系統。我國古代設想的「大同」社會也是共產主義社會的一種思想萌芽。
⑻ 人類發展分為哪幾個階段
從猿人到現代人的發展過程。通常分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四個階段。
1.早期猿人人類發展歷程中最初階段的代表。生存於更新世早期,距今300萬-150萬年左右。最基本的進化特點除能直立行走外,且能製造簡單的礫石工具。從體質特徵來看,它與南方古猿雖有許多近似之處,但主要區別在於他們已經會製造石器。屬於這類具有代表意義的猿人化石,主要有1470號人、能人和元謀人。
2.1470號人早期猿人化石。1972年在東非肯亞盧多爾夫湖東岸發現,有頭骨和肢骨。生存於距今200-280萬年前。頭骨的形態結構既有進步性又有原始性。腦容量約為700毫升。肢骨已與現代化相似,能夠直立行走。在發掘地附近還發現有大量的動物公石和南方古猿粗壯種化石。一方面說明他們當時已經能夠在湖岸一帶狩獵,另一方面也表明他們曾有一段時間和南方古猿粗壯種共同生活在一起。
3.能人根據已發現的化石所處地層的年代測定,約生存於距今180萬年,是1960年起陸續在東非坦尚尼亞西北部的奧杜韋峽谷發現的。它的頭骨壁較薄,眉嵴不明顯,平均腦量637毫升。從其上肢骨可以看出,它的結構雖不如現代人完善,但已能直立行走。同時還發現不少石器,如用礫石打制的砍砸器。該地層中還發現有被宰殺的動物遺骸,說明它們已能在一個較廣泛的地區內狩獵。
4.元謀人即元謀直立人,早期猿人化石。1965年於我國雲南元謀那蚌村的下更新統上部地層中發現,是我國南方首次發現的早期猿人化石。計有門齒二枚,呈鏟狀。據古地磁方法測定,約生存於170萬年前。
5.晚期猿人人類發展歷程中第二階段的代表,即通常所說的猿人。生存於距今150萬-20多萬年前,地質年代的早更新世晚期到中更新世。晚期猿人兩足能完全直立行瞳,腦容量更大,製造的工具也更進步,並已會使用天然火。主要包括藍田猿人、北京猿人和爪哇直立猿人等。
6.藍田人即藍田直立人,舊稱藍田猿人。1963-1964年在我國陝西省藍田縣發現,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古人類化石。生存於五六十萬年以前,地質年代的中更新世早期。發現的化石有頭骨一具,上、下頜骨各一具和十餘枚牙齒。藍田人的頭骨壁的厚度,超過北京猿人的相當部分的存度,前額低平,眉嵴粗壯,腦容量估計為780毫升,頭骨高度甚小。這些特徵說明藍田人比北京人更為原始。同時不安現有舊石器時代初期類型的刮削器、石片、石核等。
7.北京人即北京直立人。世界著名的晚期猿人化石,舊稱北京中國猿人。1927年,首次在北京西南48公里的周口店龍骨山上的一個山洞內發現了第一顆牙齒。1929年12月2日由裴文中主持發掘出第一個頭蓋骨。1927-1937年共發現頭蓋骨5個,還有頭骨碎片及面骨、下頜骨、肱骨、股骨、鎖骨等以及牙齒147顆。但這些珍貴標本於抗日戰爭時期在幾個美國人手中弄得下落不明,至今還未找到。1949年以來至今又陸續發現了豐富的北京人化石。如果把前後的發現都計算在內,總共得到了屬於40多個包括男女老幼個體的北京人化石。其頭蓋骨形態結構與猿類接近,下頜骨則與人類近似,四肢骨基本具有現代人的形式。由此可以說明,人類最初由於雙手從事勞動,肢體首先發達,腦和頭面隨後才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北京人能直立行走,群居於洞穴中,過採集和狩獵生活。使用的石器有砍砸器、刮削器、石錘和石砧等,還有一些經過製作的骨器等。洞穴內有殘留的木炭、灰燼、燒骨等遺跡,說明北京人已會用火。近年根據多種方法測定,北京人約生存於距今70萬年至20萬年前。
8.爪哇人又稱直立人。世界上發現最早的晚期猿人化石,舊稱爪哇猿人。1891年前後在爪哇中部梭羅河邊的特里尼爾發現。生存於距今70萬-50萬年,地質年代為中更新世。發現的化石有頭蓋骨一具,臼齒二枚,左側股骨一根。其主要特徵是顱骨低平,額骨傾斜,眉脊呈屋狀,腦容量約900毫升。從這些化石的形態特徵分析,說明爪哇人介於猿與人之間。1936-1941年又在特里尼爾附近的桑義蘭一帶陸續發現了一些爪哇人的頭骨和下頜骨化石。
9.早期智人也稱古人。是人類發展歷程中第三階段的代表,即猿人向新人過渡階段中的古人類化石。他們比北京人、爪哇人更為進化,生存於一二萬年前-5萬年前,地質年代的更新世晚期。此類化石在歐、亞、非三洲的許多地方都有發現。最早是於1856年在德國杜塞爾多夫城附近的尼安德特河谷附近的洞穴中發現,故在人類學中常把古人化石統稱為尼安德特人,或簡稱「尼人」。在我國廣東馬壩、湖北長陽、山西丁村也有發現。其中較重要的是馬壩人。
10.尼安德特人一種古人化石。最早於1856年在德國杜塞爾多夫城尼安德特河谷附近的洞穴中發現,有頭蓋骨一具和若干塊體骨。其體質特徵主要是額骨向後傾斜,眉嵴發達,腦容量較大,約1,230毫升。雖較猿人進行,但仍保留了一些猿人的性質。
11.馬壩人一種古人化石。1958年發現於廣東韶關市馬壩鄉獅子山的洞穴中。生存於十餘萬年前,地質年代的中更新世末期或晚更新初期,發現的化石為一具不完整的頭骨,形態特徵是額骨向後逐漸傾斜,較現代人為低,但高於北京人;眉嵴粗壯,眉嵴之後的額骨部分明顯後縮,類似猿人;鼻骨和猿人及尼安德特人相近似,而比現代人寬闊;頭骨壁薄,與尼安德特人相似。
12.長陽人我國古人化石。1956年發現於河北省長陽縣西南下鍾家灣村一個稱為「龍洞」的石灰岩洞穴中。計有一件不完整的保留有第一前臼齒和第一臼齒的上頜骨,以及一顆單獨的左下第二前臼齒。生存的地質年代為更新世晚期。
13.丁村人我國古人化石。1954年發現於山西省襄汾縣丁村附近。生存的地質年代為晚更新世的早期。發現的化石有屬於同一個體的3枚牙齒;一為上內側門齒,一為上外側門齒,另一為下第二臼齒,全是右側的。其結構有原始性,但齒冠和齒根均比北京人細小。同時發現有伴生動物和大量石器。
14.晚期智人也稱新人。是人類發展歷程中第四階段的代表。出現於距今五萬年以內。形態特徵已很像近代人,屬於古人的後裔。屬於這一階段的新人類型的化石,在亞、非、歐和大洋洲廣大地區均有發現。最早於1868年在法國克羅馬農岩棚中發現,故把這一階段的新人類型的公石常稱為克羅馬農人。在我國,也發現了許多新人化石,如柳江人、資陽人、河套人和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等。根據研究認為,現代各主要人種都是從晚期智人開始分化出來的;從克羅馬農人和柳江人的形態特徵來考證,有人認為前者是近代歐洲白種人的祖先,後者是現代黃種人的祖先。
15.克羅馬農人新人化石。1868年在法國多爾多涅省萊塞附近岩棚中發現,出土的化石至少包括5個個體,腦容量1600毫升左右。約生存於4萬年前。為歐洲人種的古代代表者。與現代歐洲人不同的是其面部寬闊,眼眶較低,頭骨較粗壯。從廣義來說,克羅馬農人是舊石器時代新人的總稱。在克羅馬農人所居的洞壁上繪有很美的圖畫,畫中有猛獁、野年呼馴鹿等野獸,還畫有人類用引箭狩獵的圖形。
16.柳江人新人化石。1958年在廣西柳江縣通天岩旁的一個洞穴中發現,地質年代屬更新世晚期。發現的化石計有一個頭骨(缺下頜骨)及部分體骨和肢骨。柳江人是我國已發現最早的新人化石,具有黃種人的特徵,可以說是近代黃種人的祖先。
17.資陽人新人化石。1951年在四川省資陽縣城西黃鱔溪發現,地質年代屬更新世晚期。發現的化石為一較完整的頭骨,雖仍保留著若干較原始的性質,但基本上和現代人相似。
18.山頂洞人新人化石。具有黃種人的特徵。1933年發現於北京房山縣周口店龍骨山北京人遺址頂部的山頂洞內,故名山頂洞人。出土的人類化石,代表8個男女老少不同的個體。他們的相貌已和現代人基本相似。生活於距今18,000多年前。從出土的器物來看,說明當時他們不僅會磨製石器和骨器,而且已掌握了鑽孔技術,會製造骨針來縫綴獸皮,把獸牙、骨管、蚶殼等穿孔,做成各種裝飾品。解放前所發現的山頂洞人的全部化石,亦於抗戰期間在幾個美國人手中弄得下落不明。
⑼ 人類的演化過程是什麼
經歷了猿人類、原始人類、智人類、現代人類四個階段。
人類進化起源於森林古猿,從靈長類經過漫長的進化過程一步一步發展而來。
因現今考古學的發展,史前文明被逐步否定,考古學已經有大部分進化中的古人猿化石。配合現今生物學的發現,發現了遺傳基因DNA是進化的,證實了類中性進化論的真實性。
人類起源:
約5000多萬年前,靈長類動物呈輻射狀演化,從低等靈長類動物原猴類中又分化出高等靈長類動物(即猿猴類,如獼猴、金絲猴、狒狒與猿)。
3300萬-2400萬年前,從舊世界的猴子(狹鼻次目)中產生了猿。埃及發現的最早的古猿原上猿(3000萬年以前)和埃及猿(Aegyptopithecus,2600萬—2800萬年以前)已經具有類人猿的一些性狀;稍晚後的古猿化石還有森林古猿(2300萬—1000萬年前)分布范圍較廣,在亞洲、歐
洲、非洲均有所發現。東非的原康修爾猿(1300萬-1200萬年前)已經是一種猿,是人類和非洲猿的祖先。 以上古猿均為林棲動物,四肢行走,屬於攀樹的猿群。現存的猿中包括兩個類群,非洲猿(大猩猩、黑猩猩和人類)和亞洲猿(長臂猿和猩猩),這兩個類群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界限,顯然,二者的分化發生在1200萬年-1500萬年前。
在約1000萬年前至約380或200多萬年前,有兩種過渡時期的化石代表。一種是臘瑪古猿,一種是南方古猿(許多人認為臘瑪古猿是猩猩的祖先,過去在復原頜骨殘片標本和牙齒分析時出現偏差。因此臘瑪古猿作為過渡時期的化石代表只有相對的合理性)。
⑽ 人類的發展經歷了哪些主要階段
人類的發展經歷了以下主要階段:
早期猿人階段(2百萬年-1百75萬年前):能人(Homo habilis)在東非坦尚尼亞出現,這可能是早期的直立猿人(Homo erectus);
晚期猿人階段(1百萬年前):直立猿人(homo erectus)從非洲擴散到中國、爪哇,最著名的代表是北京猿人和爪哇猿人;
早期智人階段(50萬年前):智人(Homo sapiens)在非洲出現並遷移到歐洲。
晚期智人(新人)階段(25萬年-3萬5千年前):現代人(Homo sapiens sapiens)在非洲南部出現,約5萬年前,現代人類分布到中東地區,到3萬5千年前,現代人類分布到達歐洲-克羅麥昂人(Cro-Magn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