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舊社會的喜娘演變成現代的伴娘,怎麼就變味了
中國的傳統婚禮已有三千餘年,起源於周代,人們通過婚姻而結合,組成家庭的目的是為了社會穩而有序,封建社會時,迷信不合理的事情太多,和結婚有關的所有事物甚至連結婚對象都完全不能由自己所決定,更不要說婚禮的禮儀和程序有多講究了。但因為伴娘這個角色對新娘是必須並有所幫助的,所以留傳至今。在民俗中,伴娘稱之為[喜娘],為結婚的人祈求幸福,美滿。在舊社會時的北京,
伴娘又叫「迎親太太」,選擇的條件是已婚女性,有配偶,有兒女,有公婆,認為選擇這樣的「伴娘」會給結婚的人帶來幸福。
「喜娘」的職責是陪伴和照顧新娘,在結婚的前一天為新郎的母親梳妝,迎親日的當天陪伴新娘,婚禮儀式舉行後,帶領新郎、新娘入洞房。舊社會時一般要兩名「喜娘」,頭腦精明,長相漂亮,口才好為選擇標准,以便在婚禮中起到調劑氣氛的作用。而伴郎一般只選擇一位,即陪同作用。
在中國,如今社會發展,雖然農村等地仍有以「喜娘」的條件選擇伴娘,但多數又增加了幾位年輕的未婚姑娘,她們在「喜娘」的身邊做助手,而且伴娘的職責也有不同分工,當新娘梳妝打扮時是由未婚的伴娘陪伴左右,而婚宴後入洞房時是由『喜娘』這樣的已婚伴娘所承接。眾所周知,西方的婚禮多在教堂之中舉行,新娘穿著托尾婚紗,手上拿著捧花以及儀式上所需要的信物等等。教堂神聖而嚴肅,所以單身的未婚男女才可以充當伴郎和伴娘的角色,已婚者則不可,離婚者更不可取。在西方,有的教堂走廊很長,所以選擇相同數量的伴郎和伴娘左右於新郎和新娘身邊是最佳選擇,這樣有助於婚禮儀式的美觀性。
海南文昌本地朋友圈開始熱傳4段短視頻:婚禮酒席上,一身著黑色套裙的年輕女子正舉著酒杯,與身旁的一名男子對飲。女子將一杯白酒喝下,男子則拿著一瓶白酒拚命喝。其間,旁邊赴宴者不斷大聲叫好。
針對海南文昌「伴娘婚宴對飲白酒後不省人事送醫」視頻事件,文昌市公安局工作人員12日表示,經初步調查,死者系酒精中毒身亡,目前相關案情以及賠償責任正在調查協商中。律師表示:作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的伴娘,要對自身負起主要責任;婚宴的召集者即新郎新娘,有義務保障參加婚禮賓客的安全,在此事件中要擔負次要責任。若經調查,同桌男子有勸酒行為,特別是在女子已經表現出不勝酒力後仍強行勸酒,那麼勸酒者也要擔負責任(三者中最輕)。
B. 南京總統府是誰的府邸
南京總統府歷史悠久,幾經變遷,入主那裡的人很多。明朝時,那裡是朱元璋的次子朱高煦的王府,現在總統府的西花園還稱「煦園」;清朝時,那裡曾是江寧織造署、江南總督署、兩江總督署,很多名人都曾在那裡待過。
如林則徐、曾國藩、李鴻章、劉坤一、沈葆楨、左宗棠、張之洞、端方等均任過兩江總督;太平天國時,那裡是洪秀全的天王府;民國,那裡是國民政府的總統府;解放後,那裡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江蘇省政協辦公地,後來才對外開放,成了中國近代史博物館。
南京總統府建築群佔地面積約為5萬余平方米,既有中國古代傳統的江南園林,也有近代西風東漸時期的建築遺存,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其歷史可追溯到明初的歸德侯府和漢王府,清代被辟為江寧織造署、兩江總督署等,清康熙乾隆南巡均以此為行宮。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在此基礎上擴建為天王府。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此宣誓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辟為大總統府,後來又為南京國民政府總統府。
南京總統府門樓是擁有83年歷史的民國標志性建築,原址是清兩江總督署頭門,太平天國時建天朝宮殿「真神榮光門」,又稱「皇天門」或「鳳門」。1864年清兵攻破天京後將此門拆毀,重建兩江總督署大門。國民政府成立後,於1929年新建了這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西方古典門廊式建築。
1937年12月南京淪陷,日軍在大門前舉行了入城式,並在門側懸掛第十六師團部木牌。繼而為「中華民國維新政府」及汪偽政府監察院等機構的大門。
1946年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後,仍為國民政府大門。1948年5月「行憲國大」召開,主席改稱「總統」,即將「國民政府」換嵌總統府三字。直至1949年4月23日解放軍將紅旗插上總統府的門樓。
C. 唐朝時期日本人為什麼能那麼容易來中國,而鑒真卻要六次東渡才能到達日本
唐朝時期日本人並不是那麼容易到中國來的:
1、日本派遣遣唐使,財力負擔很重。
2、時間周期較長,從任命使臣到出發,需准備兩三年,包括造船,籌辦禮品、衣糧、葯物、薪俸、留學生和留學僧在唐費用等等。
3、路線風險很大,採取南島路和南路時,不能掌握季風規律,海上驚濤駭浪,隨時會把船裂為兩截。幾乎往返途中總有船隻遇難,只有一次來去平安。採取北路時,遣唐使平均約七年半一次,以後由十二年半到二十年一次。
鑒真的六次東渡日本:
1、第一次:被誣告和海盜勾結,被捕入獄,東渡宣告夭折。
2、第二次:港出海,便遇風浪沉船,東渡宣告失敗。
3、第三次:信眾挽留鑒真,誣告日本僧人,東渡宣告夭折。
4、第四次:欲從福建出發,鑒真的弟子擔心他的安危,請求官府阻攔,東渡宣告夭折。
5、第五次:海上遭遇強風,偏航,東渡宣告失敗。
6、第六次:搭遣唐使船,四艘船僅有一艘到達日本,東渡宣告成功。
(3)喜娘至今多少年的歷史擴展閱讀:
遣唐使於公元895年廢止,其原因除唐朝政局動盪不安以外,還有經過二百多年的吸引移植唐代文化,已基本上完成改革。並在此基礎上開始萌生具有日本特色的國風文化,因此對中國文化學習的需求已不那麼迫切。
每次遣唐使耗費巨大,加上路程艱辛,也令使臣視為畏途。而唐朝赴日貿易也不斷增加,也彌補過去靠遣唐使解決對唐貨的需求。因公元894年宇多天皇接受了已任命而未出發的第十九次遣唐大使的奏請,於次年正式宣布停派遣唐使。
D. 福清的風土人情
福清簡稱「融」,地處福建省海峽西岸經濟區中部樞紐和省會中心城市福州南翼,是一座古老而又年輕的城市。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就有先民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公元699年置縣,1990年12月撤縣建市,現轄20鎮1街,市域總面積2430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1519平方公里,人口121.7萬,是全國首批綜合改革試點縣市、全國村鎮建設試點縣市。
一、福清區域特色
一是山海資源豐富。福清西北多山,東南瀕海。山地面積102萬畝,盛產枇杷、龍眼、荔枝等四時佳果;淺海灘塗92萬畝,放養著蟶、蛤、蠣、魚、蝦等海味珍品;並有儲量較大的礦藏資源。福清海岸線長達348公里,佔全省的13%,建港條件優越,可建5-30萬噸深水優良泊位100多個。現已建成5000噸位融僑集裝箱碼頭、3萬噸級元洪通用碼頭、5萬噸級江陰港區1號泊位集裝箱碼頭,在建中的還有元洪碼頭二期、江陰港區2、3號泊位及火電項目等專業碼頭,是國家一類開放口岸。
二是區域位置特殊。國道和福泉高速公路縱貫南北,把福清與省會福州及廈漳泉等省內經濟最活躍區域連成一片。東臨台灣海峽,最近處與台灣新竹市僅距84海里,是福建省對台、對外合作交流的重要窗口。
三是愛鄉賢達眾多。福清人素有愛拼敢贏、重情重義的精神特質。現有海外華僑和新移民78萬多,分布在東南亞、歐美、澳洲、非洲等112個國家和地區,還有近10萬玉融兒女活躍在全國各地經濟建設主戰場上。廣大旅外鄉親致富不忘造福家園,或回鄉捐建公益、投資辦廠,或積極牽線搭橋協助招商引資,對福清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貢獻卓著,建功至偉。四是人文勝跡薈萃。境內有國家4A級旅遊風景區石竹山、日本三大佛教之一黃檗宗祖庭萬福寺、南少林寺遺址、靈石國家森林公園以及國家級重點文物瑞岩山彌勒佛造像等諸多名勝古跡。福清是「睜眼看世界第一人」民族英雄林則徐的祖籍地,鄭俠、葉向高等一大批傑出歷史人物,為玉融古邑贏得「文獻名邦」的美譽。
二、福清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20多年特別是建市10多年以來,伴隨共和國前進步伐,百萬福清人民領開放風氣之先,借政策驅動之利,揚僑台區位優勢,在改革開放、富民強市的道路上勇立潮頭,闊步向前,構築起了福清新世紀經濟騰飛的堅強基石。2004年福清經濟社會繼續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主要經濟指標延續了近年來不斷增長的上升勢頭,達到了進入新世紀以來的最好水平,福清各項事業又登上了新的更高的發展平台,全市上下呈現出了風正氣順、人和業興的良好氛圍。 一是經濟總量大幅攀升。全面超額完成2004年初市委提出的經濟發展「234」目標任務,其中財政總收入達到20.38億元,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03.28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產值達到470.97億元,分別增長23%、15.56%和45.06%,主要經濟指標的增量、增幅均位居福州各縣市區前列。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國民經濟實現了「三個歷史性跨越」:
一是地區生產總值從2001年突破200億到2004年突破300億元大關,僅用了3年時間;二是財政總收入在2001年10.27億元基礎上基本實現了翻一番,也僅用了3年時間,成為全省第二個財政收入過20億元和國稅收入過10億元三個縣市之一;三是全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去年接近2.5萬元,摺合3000美元,這意味著福清已經提前16年率先實現了中央提出的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經濟指標。能夠實現這些突破,工業經濟所起的作用最為明顯,工業主導地位更加突出,去年全市實現工業產值624.3億元,增長32.28%,以工業為主體的第二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高達58.96%。
二是「三大需求」強勢增長。投資、消費和出口,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大需求」,都得到快速增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強勢增長,全年累計完成投資總額66.94億元,增長53.4%;「親情工程」成效逐步顯現,在海外、在國內和在福清的「三支福清人隊伍」已經成為推動福清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去年全年內資實際到資達到21.49億元,增長52.53%,實際利用外資2.03億美元。外貿出口增勢迅猛,全年實現出口總值34.15億美元,增長64.95%。商貿市場日趨繁榮,引進了國美電器、拓福建材超市等大型連鎖商貿企業,福清商貿流通現代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2.28億元,增長10%。
三是工業園區快速推進。融僑開發區「國家級」的品牌優勢進一步凸顯,南部片區開發和顯示器產業園申報、建設工作穩步推進,出口加工區建設已經啟動;以電子信息、汽車玻璃為代表的產業集群已初具規模,規模以上工業產值達到366億元,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77.7%;冠捷、捷聯顯示器產量突破2000萬台躍居全球第一;福耀汽車玻璃實現了我市「中國名牌產品」零的突破,浮法玻璃第一條生產線順利試產,福耀公司入選第六屆中證?亞商中國最具發展潛力上市公司50強,並名列第7位。元洪投資區鎮街捆綁招商和「飛地」工業發展成效顯著,許多經濟指標實現了倍增式增長,第一期10萬平方米標准廠房已全面竣工並基本招商完畢。江陰工業集中區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展開,2、3號泊位碼頭和鋼鐵前期項目、國電一期等重點項目已正式動工,以福抗、福興醫葯為代表的新興產業正在形成,各類項目正在加速集聚;江陰港對外開放工作通過國家驗收,新辟了美西、歐洲地中海和日本三條國際航線,加上2003年開通的西非航線,目前共開通了四條國際航線。重點鄉鎮工業集中區建設取得新的進展,工業集聚、產業集聚效應更加明顯,成為推動鎮域經濟發展的有效載體。
四是發展格局更加協調。三次產業同步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穩中有升,實現農業總產值60.94億元。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長,群眾生活進一步改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6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963元,分別增長9.4%和10.28%,居民本外幣儲蓄余額達到233億元。全面實施科教興市戰略,去年高考上線率和中考優秀率達到近年來的最好水平,提前一年在全省率先實現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目標;亞通公司設立了福清首個國家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高新技術企業產值(含捷聯)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52.7%。城區面貌進一步改觀,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斷加大,啟動了清盛大道、福業大道、中環路等城區主幹道建設,完成了元洪路拓寬改造工作,建成了龍山公園等群眾休閑活動場所;城區交通狀況進一步改善,「暢通工程」達到國家二等城市標准。先後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市、全國食品工業強市和省級衛生城市等榮譽稱號。
生活習俗
第一節 服 飾
明、清時代,福清男女分別上著對襟和大襟的粗布衣,袖寬,衣長到膝蓋;下穿至腳面的褲子,褲腳口寬大。富室男子穿長衫、馬褂,頭戴珠帽。冬夏衣著變化鮮明,而春秋只在冬夏裝中減增。布料織工細密,顏色有藍、青、紅、綠、黃、白等。衣褲顏色的搭配,相互交錯,對比色顯明,多為藍衣、青褲。一般未婚女子穿褲子,不穿裙子,已婚婦女均穿紅裙。龍高半島至今,還可見丈夫健在的老年婦女穿紅裙。女人婚後喪偶,則終身不穿紅衣、紅裙,前三年守孝,須著青衣、白裙,後三年改為青衣、青裙,裙子須遮住腳面。沿海多風沙,婦女出門耕種或討海,常用毛巾包頭,圍脖子;男子所穿褲子的褲筒比較寬大,利於討海作業。少女留單辮或雙辮,並插上一二朵花或在辮梢扎紅絨繩,已婚婦女留長發髻,還以金銀首飾點綴。
民國時期,中山裝在城鎮和知識界中開始流行,婦女穿棉布長衫的也不少。大、中學生中,男有穿西裝,女有著旗袍的。
共和國成立初期,崇尚蘇聯生活方式,女理短發,男理「一邊倒」發型。農村中,老年農民多穿布扣對折便衣和不帶褲袋的便褲,顏色以藍、青為主;中、老年婦女多穿大襟衣服,下穿便褲。隨著農民生活的改善,50年代末期起,中山裝、青年服、軍式便服流行全縣。
「文化大革命」期間,草綠、黃、灰軍式便服風靡全縣。
1978年後,特別是進入80年代,時裝不斷更新。福清作為僑鄉,受國外時裝的影響,尤為明顯。春、秋、夏、冬在福清流行的主要時裝有春秋裝、夏季和冬季時裝。女春秋裝外上衣的衣領多為小立領或圓西裝領,直腰、墊肩,衣長至大腿膝部,褲子為直筒長褲。裙服多在夏天流行,80年代後期,有的年輕姑娘,穿連衣裙,外套一件毛背心。男春秋裝上衣多為直領、寬肩、排扣式,或拉鏈式,褲子為直筒褲。
夏季時裝,女的喜穿連衣裙,1985年後出現大對比度,即黑、灰、白互相搭配。裙服中還有西裝裙、背心裙、吊帶裙、牛仔裙和三角裙等。此外各種西裝短褲、牛仔短褲、百慕大褲、毛巾衫、幸子衫等亦甚流行。男性流行服仍為立領襯衫配以西裝短褲。
冬季時裝,女性多喜歡顏色各異的風衣、長短呢大衣、蝙蝠衫和滑雪衫。此外還有花樣繁多的棒針織品。毛衣外衣化是一個新趨勢。男性一般穿西裝、獵裝、騎裝、旅行衫、滑雪衫或運動衣褲,還有長短呢大衣。農民多穿中山服和軍式便服。
時裝易為青年男女所接受,但廣大農村,特別是邊遠、貧困地區服裝變化不大,至80年代有的還保留50年代的服飾。
第二節 飲食
福清人日進三餐,一般早晚為稀,中午為干,有的地區三餐皆稀。主食為大米、番薯(薯片),副食主要是肉類、海產品及蔬菜。佐料為醬、□、味精和少量的糖、酒。
葷素兼食,沿襲於今。除了僧人和信佛教之人禁忌葷腥,只吃素齋之外,福清多數人喜食豬、羊、牛肉和魚、蝦等葷味。1984年後,富裕家庭更講究營養。一部分家庭食物由粗食型逐步轉入以魚、肉,禽、蛋、奶為主的細食型。
風味小吃豐富多彩,主要有扁肉、魚丸、芋粿和蠣餅等。福清餅鬆脆可口,香酥宜人,久負盛名。由福清餅演變的其它風味小吃,有在光餅中間夾上熟肉、熟蟶、熟蛤或海苔等,味道更加鮮美。以燕皮或麵粉為皮,配以瘦肉當餡,製成的扁肉,備受歡迎。福清魚丸,以精魚為皮,瘦肉為餡,優質魚丸富有彈性,香脆可口。1978年後,龍田一帶的魚丸,還遠銷香港等地,為國家創匯。番薯粉拌制的肉粉、魚粉、蠣粉、蟶粉等,也是福清人喜歡的風味小吃。
婚嫁喜慶、辦喪事、歲時節日或其它宴會、酒席的規格,80年代後日趨高檔。油膩過多、製作粗糙的已被淘汰,代之以「高、精、清、尖」的瘦肉、豬肝、豬肚和魚翅、海參、發菜、蟳、蝦、香菇、章魚等山珍海味入宴。出現了搭擋盤菜(即合盤)、形象盤菜,還伴有四果(梨、蘋果、香蕉、柑桔)、四碟(瓜子、糖果、橄欖、蜜餞)。精製的鳳凰冷盤、八寶全雞、鴛鴦魚絲、孔雀開屏等花樣應運而生。酒宴一般為10盤,多則16盤。中間和尾聲分別有兩點心(名糕點)和兩甜湯(花生湯和菠蘿湯、枇杷湯)。在盤菜中,必有黃瓜魚、太平蛋,寓平安長壽和年年有餘之意。
飲料方面,福清人普遍飲用熱茶和開水,嗜茶者幾乎遍及全縣。有人還專營茶館,招徠茶客。客人光臨,主人離不開茶水相請。但福清人飲茶的習慣是大口大口地喝,不善於品嘗。1985年後,各種可樂、咖啡、果汁充斥市場,成為富家飲料。東張、一都山區盛產白梅,加工成酸梅,亦是盛夏季節的一種好飲料。
酒,福清有人三餐離不開酒,有的婦女坐月子也少不了酒。在拜神祭典或宴會上,酒的消耗量更是驚人。一般人以飲米酒、地瓜酒為多,1985年後也有不少人愛飲啤酒、果子酒、白酒或進口酒。
第三節 住宅
福清農家房屋,大多是舊式四扇房,一般中為廳,兩側為房,兩邊相向為耳墜房,廳前有小庭院。多為土、磚木結構。房屋四周為夯實的土牆(內外敷殼灰粉),或砌紅磚牆,多以青石為基,房頂均為瓦片。多數房屋為兩層。龍田、高山地區因海風大,多石木結構,牢固美觀。
富裕人家建有大六扇,其設計基本與四扇房相同,廳的兩側各有兩房,空間更為開闊。有的六扇房三座並列,三進相連,個別多達十五進。縣城的「十五落」,就是這種群體建築的遺跡。它們通常佔地二三千平方米,甚至上萬平方米。屋門前立有牌坊、石獅,如今多已無存。
與莆田交界的新厝、漁溪,受莆田建築風格的影響,大多建造宮殿式的房子,雕梁畫棟,富麗堂皇。
東張、一都山區就地取材,內屋架、椽、牆,幾乎全用木料。
共和國成立後,特別是進入80年代,四扇、六扇的古建築形式逐漸被淘汰,代之以四面有窗戶、前面有陽台的現代房屋。房屋層數一至五六層不等。80年代後期,城鄉建築中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房子大批出現。機關、企事業單位的集體宿舍還建有套房。
第四節 行走
古代,福清人行走,主要靠徒步跋涉。歷朝赴京考試的福清舉人,也離不開步履肩挑。只有富豪官宦之家,才能騎馬,坐篼或坐轎。依山臨溪地區,滑竿(篼)、竹轎和擺渡的獨木舟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平原地區,富貴人家坐兩人或四人抬杠的涼轎或大轎。官府長途傳遞信息、軍情靠「飛馬」,中途設站,稱驛站,亦稱驛館、官驛。縣城官驛巷,即是昔日驛站的舊址。
民國時期,出現板車,後黃包車、自行車、自行車背和四輪車(俗稱「老鼠銜尾」)相繼使用,既可載人,又可運貨。利用畜力和風力的交通工具在福清也很普遍。平坦公路用馬、驢拉車,海上用舢板、篷船和木帆船,客、貨運皆可用。
共和國成立後,機動車漸漸代替民間的古老運輸工具。尤其1978年以後,交通運輸體制實行改革,個體、集體、國營一齊發展,大型拖拉機、手扶拖拉機、大中型貨運汽車日夜賓士在全縣各條公路上,各種客車更是川流不息。
人們外出,隨時可以購票乘車。赴港、澳的可以乘坐豪華的大巴士汽車。不少機關、企事業單位自備吉普車或大小汽車。80年代,私人用車,當以自行車為最多,幾乎遍及每個家庭。國產、進口的摩托車亦漸趨風行。
行業習俗
第一節 農 事
清代,福清婦女多纏足,只能料理家務,或紡紗織布,農活全由男人承擔,有男耕女織之說。民國時期,纏足的女子逐年減少,到田裡幫助男人幹活的婦女隨之逐年增多。窮家女子為了生計,女的也頂男的用,但人數不多。共和國成立後,男女平等。婦女與男人一樣,同工同酬,成為農活主要勞力之一。
福清的水田插秧,不管田大塊與小塊,都由中間開行插起,先下田的人必是幾個人中較為熟練的插秧老手,插幾行後,其他人才下田跟著插。有的插秧裏手不用牽線,可以筆直地往後插,顯示出農事技術的高超。薅草時,雙膝跪於秧苗之間,往前用手拔草根。晚季稻,於白露前要在稻田田埂邊挖水圳(水溝),排去田裡的水。插秧與收割,因較為勞累,每晚都備有豐盛的飯菜。早、晚稻收成結束,也都備幾碗好菜飽餐,以慶賀豐收。
第二節 建房
建房,福清多數人家都選擇吉日破土奠基。鄉村,鄰里鄉親主動出來幫工,俗稱贈工。房屋落成時,親友備燭炮、面蛋或布聯等祝賀。上樑時,房主大放鞭炮慶賀。樑上掛有親戚所送的紅布和籃子(現改為紅燈),梁頭和大門邊繫上紅布香袋,以圖吉利。晚上(有的在完工後)設筵席,俗稱辦上樑酒、完工酒,宴請土木石匠、贈工的鄰里鄉親及賀客,意表酬謝。在農村,房屋一建成,雖未裝修,房主就應有人搬進去居住,說是有人居住,不被鬼神占據,家能興旺。喬遷新居,親朋戚友都送蛋面或其它禮物,表示慶賀。
第三節 行船
福清沿海漁民,每月初二、十六兩天,都要備上豐盛的酒菜,面向大海,在沙灘或海神廟、龍王廟前擺供,一來酬謝海神、龍王以往的恩典,二來祈求海神、龍王保佑他們以後出海行船的安全。根據海龜在漁船遇險時能浮游海面,拯救漁民脫險的傳說,以海龜為圖騰。每當漁民無意中捕到海龜時,總是在海龜的殼上刻上自己的姓名和放生的時間,然後把海龜放回海里,希冀萬一遇險之時,可得海龜相救。在行船時,一旦發現海面有漂浮的屍體,便會想方設法把屍體打撈上岸,並把屍體按習俗安葬好。漁民們還把船隻視為聖潔之物,不允許女性上船,甚至不許女性跨越船的纜繩,認為這樣才會利於行船安全。
禮儀習俗
第一節 婚 嫁
舊時,男女婚姻都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農村還普遍存在童養媳及早婚現象。
1951年,頒布《婚姻法》,實行婚姻自主,父母和他人不得干涉包辦。然而民間青年男、女婚事仍多由媒人先提親。根據婚俗,媒人提親三日內,兩家平安無事,算是吉兆。若是「合婚」,女家就向男方查家當,男方到女家相親。雙方同意後,男方要過「上半禮」(聘金的一半)給女家,算是定下婚事。農村訂婚,男女雙方多由鄰里(或親戚)青年男女陪同,前往城鎮拍訂婚照片,並由男方買日用品給女方,作為訂婚標志。
結婚前,男家要修理房屋,做傢具。婚前一二天,男女兩家換桃符,貼紅聯,男家布置一新。雙方賓客盈門。女方的賓客多以衣物為禮(即添箱),男家的賓客皆以錢為禮。
50年代,福清婚嫁大都比較簡單,其中帶迷信色彩的結婚儀式幾乎革除殆盡。曾出現女方不要男方聘金,男方不要女方嫁妝的新風尚。60年代後期,舊習漸起,不少人套俗行事。女方向男方要聘金,要縫紉機、自行車、手錶、收音機等禮品,稱「三轉一響」。至80年代,要求更高,男方要給高聘金,城鎮迎親時雇小汽車。女方配以電視機、電風扇、洗衣機、雙用收錄機、大立櫃、五斗櫥、沙發等十幾杠送往男家。
民間結婚,有以下幾種獨特習俗:
一、攔花轎
新郎到女方家去迎親,福清叫做邀新人。回來的路上,人們可以用條椅等攔住去路,新郎、新娘不得生氣。舊時新娘坐轎,有樂隊伴奏,新郎要向攔轎的人分瓜子、糖果等。現在不坐轎了,樂隊也改作錄音機,攔路的人或要求新郎、新娘唱歌,或者要他們向攔路者分發香煙、糖果。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只有讓攔路者滿意,才讓通過。一路上攔路的人越多,越說明新娘的才貌聞名遠近,新郎也就越光彩。
二、避沖
新郎迎新娘到自己家門口,男家便放鞭炮迎新。此時由男方親族中或鄰居中福貴雙全的年長婦女和喜娘扶新娘進門,男家的其他女眷暫時迴避,等新娘進了大廳後才能見面。這種習俗叫避沖。
三、關新人房
在新娘未到男家前,新郎家挑一個聰明伶俐的男孩候在門口,待接親的隊伍一到,這男孩便上前將嫁妝中的新馬桶接過來,這叫摜(提)馬桶。這男孩還應先進新房,與預先在里頭的男女孩子一起關緊房門要新郎付香煙、糖果,方肯開門。這時,新郎、新娘拜過祖先和父母、翁姑,舉行過婚禮後由喜娘為前導引進新房,於是便要拍房門。舊時拍房門還要由喜娘唱《拍房門歌》,現在多由新郎與關房門的人討價還價。討價還價的時間越長,新郎、新娘越有耐性,則意味著今後夫妻恩恩愛愛的日子越長。最後新郎答應關房門的小孩要求,小孩才打開房門,讓他們進屋。新娘的新馬桶里有不少禮品,這是給摜馬桶男孩的酬勞。
四、鬧房
是晚,兩家都備豐盛宴席招待賓客。賓客中,新郎的舅父最尊貴,招待須至敬盡禮,宴會中應坐首席。是夜,各地大都興鬧房。鬧房多由諸親朋好友參加。鬧房內容是出一些讓新郎、新娘難為情的題目,戲謔一對新人。
五、回門
舊時,新娘出嫁後第三天,娘家就派人請新婚夫婦回娘家。福清各地均有此習俗,舊稱歸寧,也叫請回門,俗稱「請頭行」。50年代後期,不是嫁後第三天請回門,而是第二天即請回娘家。這天由女方派家人請新郎、新娘回娘家。女方家中設宴款待女婿、女兒。席前先進蛋面,讓女婿用湯匙切開煮熟的雞蛋才可開宴。家宴多在下午或晚上進行,陪伴的多是女方親眷,席間由家長向女婿逐一介紹見面,並告訴稱謂。按照舊例,請回門後,新郎回家,新娘要留住娘家一個月。現在則多改成第二天或當日即回。
第二節 生育
婦女分娩坐月子,福清叫做月里。這段時間外人一般不能進入產婦房間,俗稱禁沖。實際上是怕外人帶進病菌,引起產後疾病。
產後14日,福清民間有報喜的風俗,即由產婦家向親友分送紅蛋和一碗面(現改為分糖果)。親戚朋友則要在滿月前給產婦送雞、肉、蛋和面等禮品,民間俗稱送月。滿月時,娘家要送童衣、童帽和搖籃等禮品給新出生的外孫。其他親友也要送禮物給小孩以示祝賀。按舊時習俗,添丁要設宴款待來賀喜的親友,叫辦滿月酒。宴後,給親友回贈紅蛋,表示大家同喜。
報喜、送月、辦滿月酒、分紅蛋等風俗,在重男輕女的封建社會里只限於添男孩。共和國成立後,雖然仍有些偏遠地方沿襲舊習,而多數城鎮則生男育女都一樣操辦。
第三節 做壽
福清有女兒給上壽父母做壽誕的風俗。凡上壽(即年屆50以上)的老人,每年生日,其已出嫁的女兒均應在老人生日這天給父母送蛋、面、豬腳以及衣物等。還有男做九、女過十的習俗,逢十壽誕更是熱鬧。做壽主要由兒女操辦。壽誕前,凡已嫁的女兒都要做壽禮餅,分發給娘家親戚朋友,有幾個已嫁女兒就要分幾份。親友接到壽禮餅後,就備紅包、燭、炮、面等禮品,在做壽的那天前去賀拜。有的還送壽屏、壽軸等物。女婿、孫女婿須送壽桃,取蟠桃延年益壽、長命百歲之意。主人家要掛紅燈、貼壽聯。舊時,還要設置宴席,上壽的老人端坐廳堂接受子孫和親友拜賀。
第四節 喪葬
福清民間把喪事稱作白喜事(與婚事相對而言)。喪事從□喜壽到出殯、入葬、伏山,有許多獨特的風俗,並沿襲至今。
一、喜壽
福清鄉間多為土葬,因此制棺木是一件大事。老人上了壽,就有資格預制棺木,稱為□喜壽(有的□壽板)。□壽時,已出嫁的女兒要買蛋、面祝賀。
二、出廳
上壽的老人在彌留之際要從卧室里移到祖廳上,俗稱出廳。親屬要陪伴守護。在異鄉的親人,也盡可能趕回來與之見上最後一面,聆聽遺言。若老人在外面逝世,來不及趕在死前移到祖廳,一般也不能出廳。未上壽者逝世,則無資格上祖廳,只能在屋外搭一簡棚,置放遺體。
三、入殮
死者臨終時,親屬要為之梳頭、更衣、穿鞋、戴帽。死者穿的衣服叫壽衣,壽衣一般由已出嫁的女兒縫制。民間風俗穿單不穿雙,忌穿毛類。舊時有臉蒙白紙,眼蓋銅錢之俗,現已逐漸廢除。入殮時,長子抱頭,女、媳、孫等抱腰、膝、腳。入殮後,兒女子孫圍繞柩前哭泣,然後男先女後,各執蠟燭,向左繞棺三圈,再向右繞三圈,俗稱環棺。最後親屬再睹死者一面,然後蓋上棺材蓋。環棺是一種向遺體告別的形式,現仍沿襲。入殮後,要把死者生前睡過的草席和用過的東西放在路旁焚燒。
四、出殯
出殯在福清民間是件大事,多在中午舉行。出殯儀式由較有聲望的人主持。出殯前,家人親屬先在靈堂前哭祭,子女兒孫按俗規披麻戴孝,依次在靈柩前跪拜,親友行三鞠躬禮,然後起柩出門。有些地方還由親友中有聲望的人致祭文。親友等靈柩出門後在門前或路上致祭,叫路祭。出殯隊伍一般是白色靈旗為前導,接著是親友送的花圈、輓聯,還有札魂轎(內置遺照);接著是樂隊和親友族人。子女扶棺跟著送葬隊伍而行,靈柩後是死者其他親屬。送葬親友到大路口,接受了死者子女謝孝之禮後,便可散去。死者子女、親屬須送到墳山。路上過溝、圳、橋,死者子女都得哭喚一番,既表哀痛,又可提醒抬棺者注意路障。
五、安葬
子女親屬將靈柩送到墳山,放入已挖好的墓穴。接著由長子引路,率其他子孫親屬繞墓穴向左轉三圈,向右轉三圈,邊轉邊向靈柩上撒少許泥土。這種儀式也叫環棺,意在表示子女對死者的悼念,然後才覆土掩埋。
六、回龍
安葬完畢後,白靈旗換成紅彩旗,孝服換穿吉服,埋葬死者工具都貼一塊紅紙,列隊回返,俗稱回龍。回到廳堂後再祭靈,由長者領全家向死者遺像跪拜或鞠躬。晚上設酒席宴謝參加弔唁和出殯的親友,這餐酒席叫下山飯。
七、伏山
葬後第二天,喪家到墳地燒紙祭奠和培土,叫伏山。喪葬活動到此結束。
是年農歷除夕,喪家門上貼藍紙,寫守制兩字,不參加慶賀活動。
喪屬都要戴孝。兒子及媳婦必須服孝三年。女兒周年脫孝,換穿吉服。妻為夫亦服孝三年,夫為妻一年就可脫孝。兒子待百日後方可剃發,俗稱留百日。
福清還有拾骨之俗,即死人葬後若干年,因基建、水利等用地,或改選好風水的地方,遺族挖出祖宗骸骨,改葬另處。
現提倡喪事從簡和殯葬改革,一些迷信色彩的舊俗已漸廢除,逐步改成以追悼會等形式來悼念死者,火葬也開始取代土葬
第五節 分家
多數家庭或為發家致富,或為處理好妯娌、婆媳關系,到一定階段都行分家。分家由父、母主持,請舅父或族親中有聲望的長輩裁決,長孫按尾仔對待,亦分一份家產。80年代,《繼承法》公布後,城鎮按繼承法分家的漸多,長孫不享受尾仔待遇。分家後,親戚都送線面、蛋等禮品;兒媳娘家送一套廚具給女兒、女婿,俗叫辦壓賀。
歲時節俗
第一節 春 節
一、拜年
正月初一日,又稱元旦,午夜剛交,就有人放鞭炮。有初一起得早,全年都起早之意。初一這天的早飯,各家各戶都吃線面,還配上太平蛋一雙,希望一年中福壽綿長,太平如意。這餐第一口多吃面或蛋,不先喝湯,這也成了習慣。因而有出門便逢下雨是因喝面湯的說法。
飯後都出去拜年,主人或主婦留在家中接待客人。拜年時客人向主人作揖,祝主人萬事如意,合家平安。主人也要作揖回賀,然後請客人享用果品、瓜子。這一天,凡在路上遇到熟人,無論友善與否,均應點頭致意,還要互道恭喜,互祝平安、發財。
初一清早的禁忌很多,主要有:
(一)忌掃地。怕掃掉財氣。後來改成從大門口往裡掃,垃圾不往外倒,等初三開假後倒。
(二)忌操刀。恐動刀不吉。這一禁忌是防止初一日不慎傷了手腳,破壞了節日的歡樂氣氛。
(三)忌說晦氣話。免
E. 喜娘是什麼電視劇
喜娘是電視劇《徽娘宛心》。
《徽娘宛心》由陳烈執導,李冰冰、劉曉慶、李宗翰、林好、朱雨辰等聯袂主演的民國電視劇。該劇講述的是清末民初,一個徽州大宅內兩代徽娘再現徽州獨具特色的人文歷史,並演繹出一段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
徽州歙縣的吳村裡熱鬧非常,寶源漆號吳家正在為他們久病在床的大少爺吳慧祥迎娶沖喜新娘葉宛心。葉宛心雖然不情願,但為了讓風癱的父親有錢治病,還是將大腳伸進以假亂真的三寸金蓮,坐上了花轎。和宛心兩小無猜的木匠路生只有心酸地站在村口目送她遠去。
角色經歷介紹
葉宛心(喜娘)演員李冰冰為了讓風癱的父親有錢治病,坐上了進入吳家的花轎。由於身份的懸殊、門第的高低,宛心在吳家並不受歡迎,加上丈夫慧祥多年卧床造成的孤僻冷漠,使宛心身心備受折磨。可她天真無邪,不吭不卑的性格,卻不斷給慧祥帶來震撼和活力。
進入吳家的宛心由於身份懸殊,在吳家並不受歡迎。吳太太雖然仁慈卻也嚴厲,二少奶奶綉屏更是處處刁難陷害,加上丈夫慧祥多年卧床造成的孤僻冷漠,使宛心身心備受折磨。可她天真無邪,不卑不亢的性格,卻不斷給慧祥帶來震撼和活力,吳太太也漸漸喜歡上了宛心。
三少爺慧明痴迷徽劇,對家裡為他指配的未婚妻若蘭沒有絲毫感情,並經常借念書為由刻意避開。善良貼心的宛心很快也成了若蘭的知音。
F. 新年桃紅色妝,不管是拜親還是訪友,畫上這款妝
桃紅色眼影具體步驟
第一步:用小號眼影刷沾取棕色眼影,暈染在眼尾位置,下眼尾輕輕帶過。接著選擇一把大號眼影刷沾取桃粉色眼影,掃在眼中和眼尾部分,但范圍不要超過雙眼皮褶皺。
第二步:換一把干凈的大號眼影刷沾取淺粉色眼影,大范圍掃在眼頭,並疊在桃粉色眼影上。接著,用扁平眼影刷沾取淺棕色眼影掃在下眼瞼。
第三步:選擇一把黑色眼線筆畫出上眼線,眼尾自然延長,夾翹睫毛,刷上睫毛膏即可。
G. 娘字有多少年的文化歷史了
字源解說
良,既是聲旁也是形旁,表示純潔美好。娘,甲骨文(良,純潔美好)(女),表示在新婚男子心目中新婚妻子是天下最美好的女子。金文將甲骨文字形中迴廊形狀的寫成。篆文以「襄」(助理)代「良」,表示妻子的「賢內助」的家庭角色。造字本義:新婚男子心目中的純潔美女,即新婚妻子。俗體楷書回歸甲骨文字形結構。
----------------------------------------------------------------------------------------------------------------------------------------------------------------------------------------------------------------------------------------
附 文言版《說文解字》:娘:煩擾也。一曰肥大也。從女,襄聲。
附 白話版《說文解字》:娘,煩擾。另一種說法認為,「娘」是「肥大」的意思。字形採用「女」作邊旁,採用「襄」作聲旁。
引申線索
詞彙分類
①本義,名詞:男子對純潔美好的新婚妻子的愛稱。 娘子 娘子軍 / 新娘 老闆娘
②名詞:對外秀內惠的女子的敬稱。 / 姑娘 紅娘 美娘 十娘
娘,少女之號。——《玉篇 • 女部》
見娘喜容媚,願得結金蘭。——古樂府《子夜歌》
顛不刺的見了萬千,似這般可喜娘的龐兒罕曾見。——元 • 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
青袍粉面,儂家少年得娘憐。——明 • 湯顯祖《紫釵記 • 花朝合囗》
③名詞:對母親的敬稱。 娘家 娘親 娘娘 娘姨 娘胎 / 爹娘 爺娘 王母娘娘
娘,母稱曰娘。——《古今韻會舉要•陽韻》
旦辭爺娘去,暮至黃河邊。——《樂府詩集 • 木蘭詩》
耶娘妻子走相送。——唐 • 杜甫《兵車行》
母語女言:「汝還努力為吾寫經。」女雲:「娘欲寫何經?」——《法苑珠林》
白頭娘不負荷,青春女成擔擱。——元 • 王實甫《西廂記》
④名詞:對婦女的泛稱。 娘兒們 / 廚娘 漁娘 大娘 老娘 婆娘 大字典:10
H. 鬧伴娘什麼時候開始的
從周代開始,就開始有人通過婚姻而結合了,這個時候組建家庭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維持社會穩定,而伴娘這個角色的由來也是從這一刻開始就有的,因為伴娘是對新娘必須有幫助的角色,所以在其中也起著一定的作用。在民俗當中,伴娘是被稱之為"喜娘」的,她們主要就是為結婚的人祈求幸福,而之前在舊社會當中的北京,伴娘又有一個名稱,叫"迎親太太"。而且這個"迎親太太"必須是要已經有配偶,合法結婚的,還要有兒女和公婆回,因為人們認為這樣的人做"伴娘"會給要結婚的人帶來幸福的。
"喜娘」的職責比較多,除了是要陪伴和照顧新娘之外,在結婚之前的一天還要幫助新郎的母親梳妝。而且在迎親的當日,「喜娘"答還要陪伴著新娘,直到婚禮儀式舉行完畢,又帶領新郎新娘入洞房。以前舊社會的時候一般人家都是要兩名"喜娘"的,而且必須是長相漂亮,口齒伶俐的。"喜娘"口才好的話能更好的調劑婚禮氣氛,而在選擇伴郎方面一般只選擇一位就可以了,只是作為新郎的陪同作用。
I. 隋唐文化在現代日本有哪些影響
轉來的:
隋朝以前,中國文化經過朝鮮半島傳到日本,到唐代中日兩國交往更加頻繁。中國商人用遠航船隻載著大量的絲綢、香料、瓷器等前往日本貿易;日本商人也帶來瑪瑙、琥珀、黃金和特產進行商業交易,對兩國經濟交流都起著積極作用。
唐代的文化對日本影響很深。從630年(貞觀四年)到838年(開成三年),日本共派遣唐使13次來到長安,每次遣唐使的組織都很龐大。除正式的使臣之外,還有大批的執事人員和學生、學問僧、醫師、畫師、玉生、鍛生、鑄生、細工生(各種手工工匠)等隨行。最多的一次曾達到651人。這反映了日本積極廣泛地吸取唐朝文化。他們全面地學習唐的政治、法律制度、文學藝術、哲學、佛學、醫學、天文歷法、建築、工藝技術及生活習尚等,對後來日本文化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645年(貞觀十九年),日本孝德天皇實行「大化改革」,在唐長期留學的高尚玄理等被任命為國博士,參議國政。在經濟上,他們根據唐朝的均田制和租庸調制,將土地收歸國有,實施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調制。在政治上,仿照唐朝官制,改革了行政機構等。實行革新的內容基本上都和唐朝的制度相似。
在建築方面,日本的國都「平京城」(京都)、宮室、寺院的建築,全仿唐式,京都的市容街道和長安一樣,也有「朱雀大街」「東市」、「西市」等名稱。
在文字方面,日本在8世紀以前使用漢字作為表達記述的工具。留學生吉貝真備根據漢字的楷書偏旁、冠蓋,特創「片假名」文字,學問僧海空採用漢字的草書,創造「平假名」文字。這種新體文字的創造,有利於日本文化的發展。
唐朝時中國人也不斷東渡日本,其中有使臣、僧侶和商人等,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起很大作用。其中以鑒真最為著名。鑒真(公元688~763年),揚州人,俗姓淳於,是著名的佛教律宗大師。743年(天寶二年),應日本學問僧榮睿、普照的邀請東渡日本,經過6次努力,歷盡艱險,雙目失明,於753年(天寶十二年)到達日本。鑒真學識淵博,對日本的佛教、建築、雕塑、藝術、醫學等有重大影響。在他的設計與指導下在奈良建築了唐招提寺,塑造了一些佛像。他還為日本鑒定了許多中草葯,並著有《鑒上人秘方》的醫書,對日本醫葯方劑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日本繼承了中國的唐代文化,至今仍然保存在日本的各個方面,反之在中國,很多已經沒有足跡可循了... 1樓
2009-07-13 17:23
whp_ts
中國的文化能用八字概括:"源源流長,博大精深。"尤其到了隋唐便到了全面繁榮的時期,一時鄰國爭相學習效仿,在隋朝便派出遣唐使來到中國學習安邦定國之策,文化繁榮之道,而在日本則是其中影響最大的國家之一。
在630-894年的2個多世紀中,日本派出了十幾次遣唐使團,每次最少250人,最多則有600人。他們分配長安太子監學習各種專門知識,到處參觀采訪,充分領略唐朝的風土人情。他們在中國時與一些詩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晁衡(阿倍仲麻侶)回國時不幸沉船,一時人們都以為他死了而悼念他,李白作了一首《哭晁衡》。遣唐使回國後在日本嶄露頭角,在各領域都有一定建樹。
遣唐使是中日文化交流上的空前盛舉,特別對推動日本社會的發展和促進中日友好交流作出了巨大貢獻,結出了豐碩的成果。
遣唐使的貢獻首先應該是引進唐朝的典章律令,從而推動日本社會制度的革新。在長安的考察學習中,遣唐使博覽群書,如飢似渴;回國後仿行唐朝教育制度,開設各類學校授學,培養了大批人才。
其次是汲取唐文化,來提高日本文化藝術水平,遣唐使每次是滿載而歸,帶去大量漢籍佛經,朝野上下競相誦讀唐詩漢文,白居易等著名詩人的詩集在日本廣泛流傳。遣唐使還輸入唐朝書法、繪畫、雕像、音樂、舞蹈等藝術。
唐文化的傳播不僅靠的是外在因素,還在於日本人所具有的廣泛吸收的優點,他們善於利用別國的經驗而業改善自己,在留學唐朝回國人的策動下,645年,以中大兄弟皇子為核心的政治集團為了鏟除日益驕橫的蘇我氏一族,發動革新政變,更改國號為大化:頒布詔書實行新政,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國家,仿照隋唐的經濟政治制度進行改革,史稱"大化改新"。
政治方面,在中央設二官、八省、一台,地方設國、郡、里分別由國司,郡司,里長治理,廢除世襲氏,姓貴族的稱號臣、連、國造、伴造等,制定官制和冠位制。新政中以唐朝的制度為藍本,制定了《大寶律令》,《養老律令》,以法律確認了新的封建經濟政治制度。在經濟方面,改革了土地制度。仿造唐朝租庸調制頒布了《班田收授法》,規定授田人民必須擔負租庸調制。《班田收授法》的頒布,抑制土地兼並,解除豪族對部民的奴役,固定農民的租稅和徭役負擔,並承認農民宅地,園地的私有權和山林池沼的使用權,這些,極大地促進了日本經濟的發展,隨著改革深入,中日經濟政治交流也日益密切。大化改新後,日本古代社會關系發生重大變化,氏族和奴隸主的統治最後崩潰。建立起為新生產關系開辟道路的政治上層建築。日本社會從此開始過渡到封建社會。
奈良時代是中日文化交流的新高潮,新的農業制度,班田制度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由中國傳入的先進農業技術廣為流傳,一些先進的生產工具廣泛使用;這些工具中,有許多是由中國傳入,如钁钁,又稱"唐钁",它是當時中國傳入的大型鋤。由於日本人的博採眾長,使他們在建築、服飾、醫學、文字等方面受益匪淺。現在的日本還保留著一些唐朝遺風,而在文化交流中影響最大的莫過於文字和語言。日本人民利用中國漢字的標音表意基礎上創造了日本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大大推動了日本文化的發展,於此同時,"唐钁"?唐犁""唐鍛冶"、"唐訛"、"唐墨","唐物"等名稱在日本語言中大量出現,極大地豐富了日本的詞彙。同時儒學和道家精神也同時在日本蔓延開來,深深地影響了日本的文化與人們的思想。
從以上看來,可以說日本文明大部分都是來源於唐朝的文化,所以日本與中國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中國文化已經深深地烙進了日本的歷史里。 2樓
2009-07-13 17:29
whp_ts
解密唐日混血兒:數目不少 熱衷傳播唐文化
說到遣唐使,我們都知道那是日本為學習唐朝的先進文化,十幾次組建龐大使團跨海訪問中國的外交活動。外交活動在今天看來可能比較風光,但是在唐朝時期,由於航海技術還不發達,遣唐使每次出訪都是生死考驗,船毀人亡事件屢屢發生。曾經隨第一批遣唐使回訪日本的唐朝新州刺史高表仁,返國後將海上之旅描繪得十分恐怖:「自雲路經地獄之門,親見其上氣色蓊鬱,又聞呼叫錘鍛之聲,甚可畏懼也。」
因為海上凶險,許多人都視出洋為畏途。像唐朝著名的散文家蕭穎士,聽說日本想聘請他去當國師,急忙稱病拒絕。日本那邊也一樣,有位叫小野笆的遣唐副使,臨近出發時也稱病不肯上船,還作了一首《西道謠》諷刺遣唐使之行,搞得日本天皇大為惱火,本來要處其絞刑,後又覺得他文才難得,殺了可惜,於是赦免其死罪,流放隱岐島。由此可見,那時出國訪問並不是一件美差,不像我們現在的某些官員,即使沒有機會也要千方百計創造機會借考察之名出國遊玩。
當然,不是所有人都像蕭穎士、小野笆,勇敢者還是會義無反顧地肩負使命,漂洋過海。日本遣唐使成員中,有些人是多次往返,一生致力於兩國文化交流;還有些是子承父業,幾代人前仆後繼。在兩國的使者隊伍中,有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他們除了擔負國家使命之外,還帶著血緣親情。因為他們是唐日混血兒。
秦朝慶、秦朝元兄弟是日本學問僧弁正(有些史料錯將弁正誤為辨正,辨正是653年隨第二次遣唐使來唐的日本僧人)在唐所生的兩子。弁正於702年隨第八次遣唐使來唐,俗姓秦,入唐後還俗並與唐女結婚,生下朝慶、朝元。718年,12歲的朝元隨第九次遣唐使回到日本。733年,朝元以第十次遣唐使團判官身份出使唐朝,受到唐玄宗的接見。玄宗得知他是混血兒,重重賞賜了他。朝元返回日本後頗受尊崇,先後擔任圖書頭和主計頭。弁正和朝慶父子則終身未回日本,終老於唐。
3樓
2009-07-13 17:31
whp_ts
另一對兄弟羽栗翔、羽栗翼是日本遣唐使隨員羽栗吉麻呂與唐女成婚生下的兩子。羽栗吉麻呂是遣唐留學生阿倍仲麻呂(漢名晁衡)的隨從,717年隨第九次遣唐使來唐。734年,羽栗吉麻呂帶著兩子隨第十次遣唐使回到日本。759年,日本朝廷任命高元度為「迎入唐大使使」,迎接滯留唐朝的前遣唐大使藤原清河回國,羽栗翔在使團中擔任錄事。由於當時「安史之亂」尚未平息,唐肅宗以道路不寧為由不放藤原河清回國。高元度因此留下羽栗翔等人在唐,自己先行回國復命。後羽栗翔終生滯唐未歸。羽栗翼則於777年作為第十五次遣唐使成員訪唐,先任錄事,後升為判官,回國後出任天皇侍醫。
喜娘是藤原清河與唐女所生的女兒。藤原清河是752年第十一次遣唐使大使,歸國途中遭遇風暴,滯留唐朝。後在唐結婚,生下喜娘。778年,喜娘隨第十五次遣唐使團回日本探親,途中所乘之船被風浪打成兩截,同船60餘人溺水身亡。坐在船尾的喜娘幸未落水,六天之後漂至日本西仲島。消息傳到首都平城京(今日本奈良)後引起了極大轟動。藤原家族是日本皇室外戚,是僅次於皇族的大姓貴族,喜娘奇跡般地到來讓藤原家族激動萬分。日本朝廷召集京城裡官員子弟八百人,組成一支浩盪的騎兵儀仗隊,歡迎唐使及喜娘。
以上幾位只是唐日混血兒群體中的知名人物,他們在兩國交流中有著特殊的意義和作用,因而載入了史冊。實際上,在唐日兩百多年的交往中,日本人在唐結婚生子的還有許多,唐人也有在日本結婚生子的,混血兒這個群體應該不小。有些人雖然沒有加入到使者隊伍中,卻同樣為兩國交流作出了貢獻。如734年作為第十次遣唐使的護送使前往日本的唐朝音樂家袁晉卿、皇甫東朝及其女兒皇甫升女,後來都留居日本,他們的混血後代也熱衷於傳播唐朝文化。 4樓
2009-07-13 17:31
whp_ts
解密唐日混血兒:數目不少 熱衷傳播唐文化
說到遣唐使,我們都知道那是日本為學習唐朝的先進文化,十幾次組建龐大使團跨海訪問中國的外交活動。外交活動在今天看來可能比較風光,但是在唐朝時期,由於航海技術還不發達,遣唐使每次出訪都是生死考驗,船毀人亡事件屢屢發生。曾經隨第一批遣唐使回訪日本的唐朝新州刺史高表仁,返國後將海上之旅描繪得十分恐怖:「自雲路經地獄之門,親見其上氣色蓊鬱,又聞呼叫錘鍛之聲,甚可畏懼也。」
因為海上凶險,許多人都視出洋為畏途。像唐朝著名的散文家蕭穎士,聽說日本想聘請他去當國師,急忙稱病拒絕。日本那邊也一樣,有位叫小野笆的遣唐副使,臨近出發時也稱病不肯上船,還作了一首《西道謠》諷刺遣唐使之行,搞得日本天皇大為惱火,本來要處其絞刑,後又覺得他文才難得,殺了可惜,於是赦免其死罪,流放隱岐島。由此可見,那時出國訪問並不是一件美差,不像我們現在的某些官員,即使沒有機會也要千方百計創造機會借考察之名出國遊玩。
當然,不是所有人都像蕭穎士、小野笆,勇敢者還是會義無反顧地肩負使命,漂洋過海。日本遣唐使成員中,有些人是多次往返,一生致力於兩國文化交流;還有些是子承父業,幾代人前仆後繼。在兩國的使者隊伍中,有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他們除了擔負國家使命之外,還帶著血緣親情。因為他們是唐日混血兒。
秦朝慶、秦朝元兄弟是日本學問僧弁正(有些史料錯將弁正誤為辨正,辨正是653年隨第二次遣唐使來唐的日本僧人)在唐所生的兩子。弁正於702年隨第八次遣唐使來唐,俗姓秦,入唐後還俗並與唐女結婚,生下朝慶、朝元。718年,12歲的朝元隨第九次遣唐使回到日本。733年,朝元以第十次遣唐使團判官身份出使唐朝,受到唐玄宗的接見。玄宗得知他是混血兒,重重賞賜了他。朝元返回日本後頗受尊崇,先後擔任圖書頭和主計頭。弁正和朝慶父子則終身未回日本,終老於唐。
另一對兄弟羽栗翔、羽栗翼是日本遣唐使隨員羽栗吉麻呂與唐女成婚生下的兩子。羽栗吉麻呂是遣唐留學生阿倍仲麻呂(漢名晁衡)的隨從,717年隨第九次遣唐使來唐。734年,羽栗吉麻呂帶著兩子隨第十次遣唐使回到日本。759年,日本朝廷任命高元度為「迎入唐大使使」,迎接滯留唐朝的前遣唐大使藤原清河回國,羽栗翔在使團中擔任錄事。由於當時「安史之亂」尚未平息,唐肅宗以道路不寧為由不放藤原河清回國。高元度因此留下羽栗翔等人在唐,自己先行回國復命。後羽栗翔終生滯唐未歸。羽栗翼則於777年作為第十五次遣唐使成員訪唐,先任錄事,後升為判官,回國後出任天皇侍醫。
喜娘是藤原清河與唐女所生的女兒。藤原清河是752年第十一次遣唐使大使,歸國途中遭遇風暴,滯留唐朝。後在唐結婚,生下喜娘。778年,喜娘隨第十五次遣唐使團回日本探親,途中所乘之船被風浪打成兩截,同船60餘人溺水身亡。坐在船尾的喜娘幸未落水,六天之後漂至日本西仲島。消息傳到首都平城京(今日本奈良)後引起了極大轟動。藤原家族是日本皇室外戚,是僅次於皇族的大姓貴族,喜娘奇跡般地到來讓藤原家族激動萬分。日本朝廷召集京城裡官員子弟八百人,組成一支浩盪的騎兵儀仗隊,歡迎唐使及喜娘。
以上幾位只是唐日混血兒群體中的知名人物,他們在兩國交流中有著特殊的意義和作用,因而載入了史冊。實際上,在唐日兩百多年的交往中,日本人在唐結婚生子的還有許多,唐人也有在日本結婚生子的,混血兒這個群體應該不小。有些人雖然沒有加入到使者隊伍中,卻同樣為兩國交流作出了貢獻。如734年作為第十次遣唐使的護送使前往日本的唐朝音樂家袁晉卿、皇甫東朝及其女兒皇甫升女,後來都留居日本,他們的混血後代也熱衷於傳播唐朝文化。
J. 中國傳統婚禮背後的歷史文化意義
中式傳統婚禮含中國哲學 紅色是對日神的崇拜
剛剛過去的西式情人節適逢新春佳節,顯得格外喜慶。不過,也許國人從此不必感慨本土節日比不上洋節了,因為在對待情感的態度上,中國人已經越來越喜愛傳統的方式。近兩年,傳統婚禮儀式越辦越多,甚至形成產業就是例證。
前不久,北京的北海公園內,出現了一隊吹吹打打的迎親隊伍,吸引了眾多遊客駐足。這是由北京民俗泰斗常人春先生親自策劃並主持的老北京傳統婚禮,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民間婚禮首次穿越皇家園林舉行。這消失了半個多世紀的花轎接親幾乎同時出現在中國大江南北。到底是什麼魅力使傳統婚俗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又重放異彩呢?帶著這個問題,記者親自體驗了一把中式傳統婚禮,以揭示其中的魅力。
我國傳統的婚禮儀式,總以大紅色烘托著喜慶、熱烈的氣氛。吉祥和祝福、孝敬成為婚禮上的主旨。俗話說「禮樂和鳴」,幾乎婚禮中的每一項禮儀都滲透著中國人的哲學思想。
愛紅源於日神崇拜
「紅」在中國人心目中是喜慶、成功、吉利、忠誠和興旺發達等意義的象徵。這源於古代對日神的崇拜。在傳統婚禮上張貼大紅喜字,給新娘遮臉的是紅蓋頭,新娘穿的吉服是大紅襖,新郎胸前佩戴的是大紅花等等。這些紅色服飾不但給婚禮帶來喜慶的氣氛,同時也暗示著新婚夫婦婚後的日子會越過越紅火。
婚儀體現天地人和諧
著名民俗學家高巍認為,傳統婚姻的很多儀式中都體現了中國人嚮往「天地人和諧」的哲學,以及人們祈福迎祥的文化心理。因為傳統意義上的婚姻不僅僅關繫到結婚的雙方當事人,而是兩個家族和全社會的事。需要通過一系列儀式反映婚姻莊重,引起當事人和親屬朋友對婚姻本身的重視。其背後蘊含著對天地人融合的觀念。
請親友來證明婚姻本身的正式和莊重,不是隨意的,這和重視人與人的和諧結合在一起。由於婚姻的產生,使得二人的家庭形成姻親關系。儀式可以體現家長在家庭中的地位。
儀式結束時,新郎新娘要把敬神的錢糧和裱文都要放到錢糧盆中拿到院里焚化。隨著火焰、紙灰升騰,此時鞭炮齊鳴,鑼鼓喧天,表示已經得到了「天」的認可。
國人敬天,這和農業社會生產水平有關。當時必須以家族為紐帶,和自然形成共同生活的原則。因此只有天地人合一、關系和諧,人才能夠豐衣足食。
再比如,傳統婚禮中有很多裝飾性的器物,以及語言禁忌、參與人的禁忌。像喜娘伴郎不能由鰥寡孤獨者擔任。這並不像庸俗化解釋中說的那樣是擔心「不吉利」影響新人,而是因為在傳統觀念中,鰥寡孤獨恰恰表現了一種不和諧,不圓滿,和儀式中向天地祈福的初衷是相反的。因此有了這樣的禁忌。
傳統婚禮中多用的樂器也反映了「和諧」的思想,以及對「天」的重視。鑼鼓、嗩吶、笙都是以響聲明亮為主的,婚禮上的音樂也不是文人的自娛自樂,而是要表達人的聲音,聲音大才能讓「天」知道,同時反映婚姻本身的隆重。參與者在四面大鼓,兩面開道鑼的巨大聲響中能夠感受到靈魂的凈化作用。人在天地間生活,要與天地和諧,也要與人和諧。中國人的祈福迎祥,也就是這樣一種社會文化心理的反映。
禮俗的文化意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教授何星亮在《文化與文明》中寫到:每一種文化都可分為外顯的文化和內隱的文化兩部分。外顯的文化包括物質文化(或科技文化)、社會文化(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部分。社會文化或制度文化是表現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文化,主要是為了與他人和諧共處以維持集體生活而創造的,精神文化是表現人與自我之間關系的文化,它是人類為了克服自己在感情、心理、認知上的種種困難與挫折、憂慮與不安而創造的。而內隱的文化是隱藏在外顯文化背後的結構或模式。象徵符號是構成文化的重要部分,它是傳達意義或信息的重要形式,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相互聯系、相互溝通的重要手段,在人們的生活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每個民族都擁有大量的象徵符號,而這些象徵符號通常只有本族群的人才能理解。例如,漢族傳統婚禮上,新娘一般都吃紅棗、花生、桂圓、瓜子等,這四種食物象徵「早生貴子」,而這種象徵意義只有漢族和了解漢文化的人才能理解其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