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歷史上真正草船借箭的人是
孫權。
史料記載:
西晉史學家陳壽《三國志·吳書·孫權傳》魏略曰:(建安十八年214年)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發,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這是草船借箭的原形,歷史明確記載借箭人是孫權,並不是諸葛亮。
譯文:建安十八年,孫權坐大船來觀軍,。曹操下令射箭。結果萬箭齊發,都射在了孫權的船上,船就向一邊傾斜,於是孫權便下令掉頭,使「箭均船平」,然後安然回去。
(1)草船借鑒是哪個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由史料記載的草船借箭的真實事件而改編的故事:諸葛亮的草船借箭
三國時期,曹操率八十萬大軍想要征服東吳。孫權、劉備便打算聯手抵擋魏。孫權手下有位大將叫周瑜,智勇雙全,可是有點心胸狹窄,很妒忌諸葛亮的才幹。因水中交戰需要箭,周瑜要諸葛亮在十天內負責趕造十萬支箭,哪知諸葛亮只要三天,還願立下軍令狀,完不成任務甘受處罰。
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萬支箭,正好利用這個機會來除掉諸葛亮。於是他一面叫軍匠們不要把造箭的材料准備齊全,另一方面叫大臣魯肅去探聽諸葛亮的虛實。
魯肅見了諸葛亮。諸葛亮說:「這件事要請你幫我的忙。希望你能借給我20隻船,每隻船上30個士兵,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來,還要一千多個草靶子,排在船兩邊。不過,這事千萬不能讓你家都督知道,否則就不靈了。」
魯肅報告周瑜,只說他不用准備的材料,絕口不提諸葛亮的計劃。兩天過去了,不見一點動靜。周瑜想:他肯定造不好了。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請魯肅一起到船上去,說是一起去取箭。諸葛亮吩咐把船用繩索連起來向對岸開去。
那天江上大霧彌漫,對面都看不見人。當船靠近曹軍水寨時,諸葛亮命船一字擺開,叫士兵擂鼓吶喊。曹操以為對方來進攻,又因霧大怕中埋伏,就從旱寨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點般的箭紛紛射在草靶子上。過了一會兒,諸葛亮又命船掉過頭來,讓另一面受箭。太陽出來了,霧要散了,諸葛亮命船趕緊往回開。
此時順風順水,曹操想追也來不及。這時船的兩邊草靶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滿了箭,每隻船上至少五、六千支,總共有20條船,總數遠遠超過了十萬支。魯肅把借箭的經過告訴周瑜時,周瑜感嘆地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不如他。」
『貳』 草船借箭是出自哪個人哪個朝代,那本書
草船借箭,歷史上或確有其事,但主要人物並非諸葛亮,而是孫權。
據《三國志·吳主傳》裴松之引注《吳歷》,孫權屢屢向曹操軍挑戰,曹操堅守不出。孫權就親自乘了一艘輕船,從濡須口進入曹操軍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孫權來了,是孫權要親自來看看曹軍的陣勢(欲身見吾軍部伍也),下令軍隊嚴加戒備,箭弩不得妄發。孫權在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時候還向曹軍擊鼓奏樂。所有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裡嘆息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但《魏略》卻不是這個說法。它說孫權不是乘輕船,而是坐大船。曹操也沒有說弓弩不得妄發,而是下令射箭。結果萬箭齊發,都射在了孫權的船上,船就向一邊傾斜,於是孫權便下令掉頭,使「箭均船平」,然後安然回去。
據《三國志》記載: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須,權與相拒月余。曹公望權軍,嘆其齊肅,乃退。
裴松之注文
《吳歷》曰:曹公出濡須,作油船,夜渡洲上。權以水軍圍取,得三千餘人,其沒溺者亦數千人。權數挑戰,公堅守不出。權乃自來,乘輕船,從濡須口入公軍。諸將皆以為是挑戰者,欲擊之。公曰:「此必孫權欲身見吾軍部伍也。」敕軍中皆精嚴,弓弩不得亂發。權行五六里,回還作鼓吹。公見舟船器仗軍伍整肅,喟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權為箋與曹公,說:「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別紙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公語諸將曰:「孫權不欺孤。」乃徹軍還。
《魏略》曰: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發,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
『叄』 歷史上真實提出「草船借箭」的人是誰
草船借箭的故事膾炙人口,大家無一不對諸葛亮佩服得五體投地,但是小兔子想告訴大家的是,這個故事其實是羅貫中為了突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硬安到諸葛亮身上的,其實真實借箭的那個人是孫權,在《魏略》中有如下記載:
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發,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
曹操
類似的情節還非常多,這赤壁之戰根本就沒諸葛亮什麼事,又何來草船借箭呢?大家讀《三國演義》的時候,還是按照小說來看,真正想了解這方面史實的話,還是看一下《三國志》、《後漢書》、《資治通鑒》等史書,以免誤導。
『肆』 「草船借箭」的主要人物是誰
草船借箭的主人公是諸葛亮。
據《三國志·吳主傳》裴松之引注《魏略》記載:濡須之戰時,孫權屢屢向曹操軍挑戰,曹操堅守不出。孫權就親自坐大船,從濡須口進入曹操軍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孫權來了,是孫權要親自來看看曹軍的陣勢,下令射箭。
結果萬箭齊發,都射在了孫權的船上,船就向一邊傾斜,於是孫權便下令掉頭,使「箭均船平」,然後安然回去了。這件事後來被羅貫中移花接木,變成了赤壁之戰前諸葛亮「草船借箭」。
(4)草船借鑒是哪個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草船借箭》暗喻國際政治和文化之間的緊張關系。
延伸成語
【注音】cǎo chuán jiè jiàn
【解釋】運用智謀,憑借他人的人力或財力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借他人的力量。
【結構】緊縮式
【燈謎】孔明造箭
『伍』 草船借箭的歷史人物是誰
草船借箭的歷史人物是諸葛亮、周瑜、魯肅、曹操。草船借箭是我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的一個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萬支箭),機智的諸葛亮一眼識破是一條害人之計,卻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後來,有魯肅幫忙,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調了幾條草船誘敵,終於借到了十萬余支箭。
『陸』 草船借箭的主要人物是誰
諸葛亮、曹操。
作為小說,《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對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描寫是極其生動的。小說中,諸葛亮借著滿天大霧,把二十隻戰船開到曹軍寨前擂鼓吶喊,曹操怕有埋伏不敢妄動,便派弓弩手放箭。結果,諸葛亮輕易地得到了十萬多支箭,不僅挫敗了周瑜的謀害,又直接削弱了曹操的軍事力量。
《三國演義》作為一部歷史小說,雖然突出了諸葛亮性格、品德、功業等的積極方面,但又過於誇大,把他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忠貞的代表,並將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
(6)草船借鑒是哪個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據史料記載,「草船借箭」的真實情況是這樣的: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孫權與曹操兩軍相持一個多月沒分勝負。一天,為了觀察曹軍動靜,「權乘大船來觀軍,公(曹操)使弓弩亂發,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孫權起初料不到船身會中這么多箭,弄得船要傾覆,他只是急中生智,設法讓船身得到平衡。
羅貫中把「草船借箭」這件事從孫權移到諸葛亮身上,目的是為了突出諸葛亮的智謀而已。自從有了《三國演義》之後,人們就以它作為衡量、品評三國人物的標准,而且平民百姓家只知有《三國演義》而不知有《三國志》,是故「草船借箭」的主角便成了諸葛亮。
『柒』 草船借箭到底是誰借的
歷史上真正草船借箭的人是孫權。
拓展資料:
1、《三國志·吳主傳》裴松之引注《吳歷》,孫權屢屢向曹操軍挑戰,曹操堅守不出。孫權就親自乘了一艘輕船,從濡須口進入曹操軍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孫權來了,是孫權要親自來看看曹軍的陣勢(欲身見吾軍部伍也),下令軍隊嚴加戒備,箭弩不得妄發。孫權在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時候還向曹軍擊鼓奏樂。所有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裡嘆息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2、《魏略》曰: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發,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萬箭齊發,都射在了孫權的船上,船就向一邊傾斜,於是孫權便下令掉頭,使"箭均船平",然後安然回去。可見草船借箭歷史上或確有其事,但主要人物並非諸葛亮,而是孫權。
『捌』 草船借箭真正歷史是什麼
據《三國志》記載,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再次征討孫權,想要一雪恥辱,他與孫權對戰在濡須口。剛開始時,曹操取得一點兒小成績,攻破了孫權的江西大營,甚至還俘虜了當地的都督。
但是後來,又陷入了被動膠著的局面。可能是受到赤壁之戰失敗陰影的影響,曹營軍隊都顯得驚恐不安。孫權多次挑釁,可曹操就是按兵不動,固守陣營,不敢輕易出擊。
有一天,孫權決定親自去查看曹營軍隊部署情況,所以就帶著一小隊親兵,親自乘坐一條船,連同親兵船隊,前往查看。曹操得知孫權親自來了,怕是有詐,但又怕對自己不利,就命令手下軍隊士兵嚴加戒備,不得輕舉妄動。
就這樣,孫權大搖大擺地帶著船隊圍著曹軍陣營轉了大半圈,甚至還擊鼓奏樂了一番。從這里可以看出,孫權能夠成為三國時期的一大霸主,也和他的大無畏英雄氣概有著莫大關系。
曹操因為不能輕易選擇出戰,不得已只能讓士兵放箭,飛箭全都落到了孫權所乘木船的一面,因為箭太多,重量都在一側,影響了船身的平衡,孫權就讓人把船掉個頭,讓另一面也被箭射滿。
就這樣,孫權大搖大擺地乘著射滿箭的船轉回自己的陣營。這段故事在正史《三國志.吳主傳》和《魏略》中都有記載。
(8)草船借鑒是哪個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草船借箭是我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的一個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萬支箭),機智的諸葛亮一眼識破是一條害人之計,卻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後來,有魯肅幫忙,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調了幾條草船誘敵,終於借到了十萬余支箭。
羅貫中將草船借箭的故事,採用移花接木的手段,從曹操和孫權之間,轉移到曹操和諸葛亮之間,一方面是為了增加故事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也是對劉備陣營的褒揚和保護,讓人覺得劉備陣營猛將威武,謀士神機妙算。其實,正史中,武將和謀臣最多的陣營並不是蜀漢,而是在曹魏。
『玖』 草船借箭的歷史人物是誰
草船借箭——諸葛亮
草船借箭歷史背景:草船借箭的故事發生在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孫權各據一方,當時曹操剛剛打敗劉備,又派兵來進攻孫權,於是劉備和孫權聯合起來抵抗曹操。劉備派諸葛亮到孫權那裡幫助作戰。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孫權和劉備聯合抗曹的時候發生的。
三國時期,孫權和齊備聯合對抗入侵的曹操。孫權的部下周瑜和齊備的部下諸葛亮便要合作一起抗敵。可是,
周瑜非常嫉恨諸葛亮, 總想找個理由殺掉諸葛亮。
一天, 周瑜讓諸葛亮造 10 萬枝箭, 並說 10 天內就要。 諸葛亮痛快地答應了, 說:「我 3 天之內就送 10 萬枝箭過來。」周瑜很吃驚。
諸葛亮向魯肅借了 20 只快船,600 名士兵, 把每條船用布蒙上, 兩邊堆滿一捆捆的乾草。
不久, 船靠近曹操的水寨。 諸葛亮命令將船頭朝東船尾向西, 一字擺開。 又叫士兵一起敲鼓吶喊。 曹操聽了報告, 說:「霧天作戰, 恐怕有埋伏。 先讓水陸軍的弓箭手向他們射箭, 霧散後再進軍。」於是, 箭像雨點一樣射向那 20 條船。
船到了南岸, 周瑜已經派了 500 名軍士在江邊等著搬箭, 卸完後共有十二三萬枝箭。 魯肅見了周瑜, 把諸葛亮借箭的事說了一遍。 周瑜嘆氣說:「諸葛亮真是神機妙算, 我實在不如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