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清朝的歷史
清朝(1636年-1912年,一說1616年建立;1644年-1912年為全國性政權),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君主專制王朝。對外稱大清帝國、大清國、中華大清國等,亦簡稱為中國。統治者為出身建州女真的愛新覺羅氏。
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今中國東北地區建立王朝稱汗,國號金,史稱後金,定都於赫圖阿拉。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並稱帝。1644年,清軍由明朝將領吳三桂引領入關,打敗李自成的順軍,隨後多爾袞迎順治帝入關,並遷都北京,清朝從此取代明朝成為實質統治者。
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中國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這段歷史被後人稱為康乾盛世或康雍乾盛世,為中國歷史上一個盛世,也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
鴉片戰爭後,列強紛紛以武力迫使清廷開港通商,並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太平天國起事嚴重打擊了清朝國力,19世紀末的義和團排外導致八國聯軍入侵,並導致隨後的庚子賠款。晚清時期雖然有一系列變法圖強,如洋務運動,但大抵成效不彰,直到末期的庚子新政才有較大進展。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南方各省紛紛宣布獨立。末代皇帝溥儀於1912年2月12日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若從後金建立開始算起,共有十二帝(其中努爾哈赤生前並未稱帝,皇太極稱帝後被追尊為太祖),歷時296年。自入關並遷都北京以來,共歷十帝,268年。
建州女真與後金汗國
12世紀時期,來自東北的女真族曾南下入侵宋朝,建立金朝,後來被蒙古人所滅,女真人遭受了重大打擊,除了留在東北的部份部落,這些部落後來又分為三部,其中以建州女真最為強大。15世紀初期,明朝加封建州女真的酋長為建州都指揮使,作為藩屬。明政府又先後將建州女真分成三個衛,總稱「建州三衛」。當時猛哥帖木兒為明朝建州衛左都督,後因叛亂被殺,建州部被迫南移,最終定居於赫圖阿拉,並並入建州衛。
1570年代,建州右衛王杲沿邊作亂,被擊斬後,兒子阿台繼續和明軍對抗。遼東總兵李成梁又發動攻擊,向導覺昌安和兒子塔克世在混戰中死亡。這場戰爭使建州三衛瓦解,部落零散,各自為政。1586年塔克世的兒子努爾哈赤被明政府襲封為指揮使,以祖、父遺留的十三付盔甲,相繼兼並海西女真及野人女真,統一了分散在各地的建州女真部落。
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國號為金,史稱後金。兩年後他公布名為「七大恨」的討明檄文,起兵反明。在1619年的薩爾滸之戰,努爾哈赤擊敗明軍,並接連佔領沈陽、遼陽、撫順等城市。不過,努爾哈赤在1626年的寧遠戰役中被明軍的紅衣大炮打成重傷,不久逝世。第八子皇太極在一場權力斗爭獲勝後繼位。當時山海關外,明政府只剩下錦州、寧遠、松山三個據地,其他已成為後金汗國的領土。
皇太極即位後,因為無法佔領錦州及明朝大將袁崇煥鎮守的寧遠,遂降伏西邊的漠南蒙古察哈爾部和東邊的朝鮮王朝,最後利用反間計除掉明將袁崇煥,且五次攻入長城攻打明朝,以戰爭脅迫明朝求和,最後談判破局,沒有和解。1636年,皇太極先後更改「女真」族名為「滿洲」、改國號為大清並稱帝。不久松錦之戰爆發,八旗軍大敗明軍並收降明將洪承疇等人。1643年皇太極病死,第九子福臨繼位,是為清世祖。
清朝入關及初期統治
1644年,李自成的順軍進入北京,明思宗朱由檢在煤山上吊自殺。吳三桂於同年引清兵入關,大敗順軍。之後多爾袞迎福臨入關,並把首都遷到北京,而清軍一面進兵西南剿滅李自成和張獻忠等勢力,一面南下消滅明朝殘餘力量。同一時間,明朝宗室福王朱由嵩在明朝陪都南京繼位,1645年清軍攻破揚州,弘光帝在逃離南京中被清軍逮捕送到北京砍頭。明宗室魯王朱以海在浙江監國不久為清軍所破逃亡海上。同時明宗室唐王朱聿鍵在鄭芝龍的擁戴下於福州繼位是為隆武帝,一年後清軍攻降福建。並長驅直入攻下隆武帝之弟紹武帝的廣州。之後朱由榔於肇慶即位是為永曆帝,期間明軍組織多次反攻並收復西南數省,直到1661年清軍攻入雲南永曆帝被吳三桂用弓絞死。康熙初年清廷徹底殲滅李自成、張獻忠余部,中國大陸反清力量隨之肅清。至此僅剩下台灣明鄭勢力和緬甸果敢的殘餘明軍;原明朝中國大陸疆域已全部為清廷控制。
清朝在消滅南方反清勢力的過程中,聯合了原明朝將領吳三桂、耿仲明、尚可喜、孔有德等先後鎮壓了各地的農民軍和南明的軍隊。
多爾袞為福臨的攝政王,頒布剃發易服,導致江南民眾反彈,招來清兵的血腥鎮壓,如原明朝降將李成棟指揮的嘉定三屠、江陰屠殺,尚可喜指揮的廣州大屠殺,以及南昌屠城等。另外,清初時期還出現了圈地和由此造成的投充。由於圈地和投充造成逃人的問題嚴重,多爾袞又制定了嚴禁奴僕逃亡的法律,即逃人法。此政策激化了京畿地區的民族矛盾。為緩和矛盾,清政府下令停止這些政策,並實行獎勵墾荒、減免捐稅的政策。
1661年福臨逝世,其子8歲的玄燁即位,是為康熙皇帝。即位初期玄燁智擒權臣鰲拜穩固皇權統治。之後康熙下令撤藩隨即爆發三藩之亂,台灣鄭成功之子鄭經領軍也趁勢加入反清的行列。大臣們反對撤藩,但孝庄文皇後力挺康熙平叛,隨後清軍和三藩鏖戰九年,期間二藩復降,清軍也擊敗了反攻大陸台灣的明鄭軍。1683年清軍攻入雲南,吳三桂之孫吳世璠在昆明自殺三藩之亂平定。同年,清朝派明鄭降將施琅攻打台灣。時鄭經已死,台灣因多番內亂不少將領投降清朝。不久施琅率領清朝水師攻佔明鄭控制下的澎湖群島,鄭經之子鄭克塽率台灣文武官員降清,至此明朝殘余努力建立的最後一個反清復明的基地被消滅,明廷滅絕。
康雍乾時期
三藩之亂平定後清朝進入康雍乾時期,這段時期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通常被稱為康雍乾盛世或康乾盛世[2]。這期間清政府先後和俄國簽訂尼布楚條約,確立東北疆界;出兵准噶爾汗國和西藏,並入外蒙古、新疆、青海及西藏,使當時清朝疆域達1300萬余平方公里。除了原有的朝鮮、越南及琉球外,清朝又和緬甸、尼泊爾、暹羅等建立藩屬關系,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國家向清朝進貢。但此時德川幕府統治下的日本處於鎖國時期,與其它國家來往甚少。
康熙中期以後,因戰亂而遭到嚴重破壞的手工業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至乾隆年間,江寧、蘇州、杭州、佛山、廣州等地的絲織業都很發達。江南的棉織業、景德鎮的瓷器都達到了歷史高峰。與此同時,銀號亦開始在山西出現。這個時代亦造就當時全世界最龐大的類書——《古今圖書集成》、中國一部偉大的小說——《紅樓夢》的誕生,還有《聊齋志異》和《儒林外史》等,都成為盛世的文化標志。至18世紀中葉,受清政府的「滋主人丁,永不加賦」政策以及外來農作物的引進等影響,清朝人口也大大增加。
根據資料顯示,在18世紀康乾盛世期間,歐洲仍然處於教派紛爭和戰亂之中。在此期間,當前往中國的傳教士們將當時中國圖景呈現在歐洲人們面前後,引發在17世紀末至18世紀末的100餘年間,甚至直到19世紀初,歐洲長時間的「中國熱」。在長達一個多世紀的「中國熱」期間,無論是在物質、文化還是政治制度方面,歐洲都對中國極為追捧,以至於在1769年曾有歐洲人寫道:「中國比歐洲本身的某些地區還要知名」。對中國風的狂熱追逐曾經是當時歐洲社會的普遍時尚。這種時尚滲透到了歐洲人生活的各個層面,如日用物品、家居裝飾、園林建築等。[3][4][5][6]
不過,盛世的背後亦存在消極因素。清朝嚴厲控制民間思想以維護自己的統治,大興文字獄,多人被株連殺害或者流放,如戴名世。文字獄的出現,使文化發展受到很大限制:建築文化和水平大異於前代;傢具失去了朴實的傳統,未能登峰造極[7];文人結社也受到嚴厲禁止。而清廷鑒於明朝滅亡的教訓,多次強調以騎射為本,受儒家思想影響,亦逐漸禁止人民制鳥槍,在軍事上走上了岔路。而康熙晚期為防止民變,推行禁礦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工商業的發展[8]。故也有學者對康乾盛世持不同看法[9]。
據研究指出在18世紀歐洲曾流行「中國熱」、當時歐洲人對清朝的形象普遍持正面、美好的態度的同時,也存在負面的聲音。尤其到18世紀末,此時康乾盛世已進入尾聲。[4]乾隆末年英國曾派遣馬戛爾尼出使清朝,在外交以失敗而歸國期間,副使斯當東見聞卻是:「遍地都是驚人的貧困....人們衣衫襤褸甚至裸體....我們扔掉的垃圾都被人搶著吃」。而馬戛爾尼本人則認為:「人民生活在最為卑鄙的暴政之下,生活在怕挨竹板的恐懼之中,所以人們膽怯、骯臟並且殘酷。」他不認為清廷有什麼盛世,並認為清廷不過是一個泥足巨人,只要輕輕一抵就可以把他打倒在地。清初以敢言而聞名的思想家和政論家唐甄所著《潛書》也曾描述:「清興五十年來,四海之內,日益困窮,農空、工空、市空、仕空。」,並指出皇帝是一切罪惡的根源,認為「自秦以來,凡帝王者皆賊也」。
清朝衰落與民變
清朝從乾隆末年開始有衰落的現象。清高宗乾隆皇帝在位後半期曾六次下江南,每次都率領萬人,由文武百官迎接,聲勢浩大,並且大興土木,蓋了30多處行宮;另外清高宗也重用貪官和珅,利用工程及冤獄收取大量公款及賄賂。農民因這兩件事而流離破產,再加上士大夫和地主兼並土地加劇,使更多農人失去土地,紛紛起事抗暴。江湖幫會亦借機起事,且多打出神秘旗號。
在各地民變中,秘密宗教組織白蓮教於1770年代起兵,後來又於1796年爆發川楚教亂,八年後被清軍鎮壓,領袖王三槐等人被處死。在台灣,天地會領袖林爽文於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率眾叛亂,歷時一年多。同時西南地區的苗族人也起事,結果遭清軍以武力鎮壓。
到19世紀《南京條約》簽約後,西方各國紛紛要求開港通商,使傳統農村經濟受到破壞。各地乘機紛紛起事,其中以洪秀全的「太平天國」規模最大。洪秀全改造基督教教義,自稱耶穌基督之弟,受到上帝耶和華的啟示,1851年於金田起義,於兩年後攻陷並定都江寧,並且發動兩次西征,遭到曾國藩、左宗棠組織的湘軍、李鴻章組織的淮軍抵抗;又企圖攻佔燕京,但失敗。後來太平天國發生內哄。第二次西征後,太平天國被湘軍、淮軍等民團武力消滅,歷時十四年。
對外戰爭
19世紀上半葉,英國開始大量向中國內地販售鴉片,後來因鴉片貿易問題而於1840年爆發第一次鴉片戰爭。清朝戰敗後和英國簽訂《南京條約》,為中國近代不平等條約之始。1858年,英法兩國因為和清朝修約不成,遂找借口挑起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又簽訂《天津條約》及《北京條約》。同時俄國和清朝簽訂條約,取走部份東北的土地。根據這些條約,清朝除了割地、開港、賠款之外,各國開始在北京派駐使節,同時清朝主權也逐漸流失。
1872年,日本強迫清朝藩國琉球改屬日本,清朝拒不承認,中日交惡。1884年,清朝和法國為越南主權問題而開戰,為「中法戰爭」,之後接受調停,中國失去越南宗主國的地位,越南成為法國殖民地,台灣因為中法戰爭於1885年建省。1885年英國入侵緬甸,清朝駐英公使曾紀澤向英國抗議無效。1886年中國被迫與英國簽訂《中英緬甸條約》,承認緬甸為英國所有,英國僅答應代替緬甸照例入進貢中國。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國力大增,於1894年為朝鮮主權和清朝發生甲午戰爭,戰後簽《馬關條約》,清朝除了賠款之外,還割讓台灣和澎湖,並失去朝鮮宗主國的地位和在朝鮮的租界。甲午戰爭後,西方各國和日本紛紛在清朝劃定租借地和勢力范圍。但在另一方面,這些租界和與外國沖突產生的條約制的建立徹底打破了中國幾千年的皇權之上不可侵犯的規則,並將西方的人權思想、司法獨立、地方自治、法律面前平等、收入財產神聖不可侵,以及結社自由、信仰自由、言論自由引入中國,極大的促進了中國現代化民主制度建設。
維新運動
1861年(清文宗咸豐十一年),恭親王奕䜣和一些漢人官員展開為期30年的洋務運動。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全國各地開始先後引入國外科學技術,開設礦業、工廠,建設鐵路、架設電報網,修建新式學校、培訓技術人才;同時也成立了新的軍事工業,建立海軍,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並派且留學生。洋務運動使得清朝的國力有一定程度的恢復,當時一度出現了較安定的局面,史稱「同治中興」。其間清朝在西方人的幫助下消滅太平軍、平定捻軍之亂,並擊敗阿古柏勢力、收復新疆。 甲午戰爭後,康有為、梁啟超於1895年上書清德宗光緒帝,要求進一步變法維新,清德宗在康有為的影響和幫助下實施戊戌變法,但引起守舊勢力的反彈,維新103天就結束,故又被稱為「百日維新」。慈禧太後以清德宗「聽信逆臣蠱惑,改變祖宗成法」為由,將清德宗軟禁在中南海的涵元殿,包括譚嗣同、康有溥等多人被處決。後來義和團發動庚子事變,屠殺洋人,破壞和搶奪與西洋有關的東西。此事件得到慈禧太後暗中支持,慈禧更曾一度向各國宣戰,引發八國聯軍報復。遂敗,1901年簽訂辛丑和約。
清末時期
慈禧太後為挽清朝衰落危局,有意效仿歐日的改革。開始推行「新政」,進行了包括建立新軍、廢除科舉、整頓財政等在內的一系列改革。不久,中國發生了立憲與革命的改革路線之爭,一開始立憲派占上風,清政府也承諾並實行立憲,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清政府在中央籌設資政院,預備立憲,並籌備在各省開辦咨議局,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7月又頒布了《各省咨議局章程及議員選舉章程》,命令中國各省在一年之內成立咨議局。同年9月16日(農歷八月廿一日),福建省在福州東街文昌宮簪堂成立咨議局籌辦處,議定每月集議兩次,並於8天後上奏中央政府咨議局籌備的工作。農歷九月開始編寫選舉人名冊,按《各省咨議局章程及議員選舉章程》中的標准確定初選選舉人並開始進行議員選舉,選舉時間截至到1908年農歷六月十六日。該年亦頒布了《欽定憲法大綱》,以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成立了代議會。在立憲派成員的請願下,清政府宣布把預備立憲縮短三年,預定在1913年召開國會。清廷在1911年5月組成了由慶親王領導的第一屆「責任內閣」, 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君主立憲。不過,該內閣中的很多成員為皇族身份,故被稱為「皇族內閣」,結果引發立憲派的不滿和失望。
同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各省隨後紛紛宣布獨立。清政府任命北洋新軍統帥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成立內閣並統領清軍。但他一方面以武力壓迫革命軍(陽夏戰爭),另一方面卻暗中與革命黨人談判。清帝於1912年退位,並在退位詔書中宣布「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標志著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君主制度的正式結束。而在1917年張勛又曾組織辮子軍,於北京復辟清朝,但只持續了12天,以失敗而終。
㈡ 清朝有什麼輝煌歷史
對外簽定的羞辱條約最多,割讓的土地多,賠款的銀子最多!其他好像沒啥光輝事跡了!不過清朝修了四庫全書,出了個(扭骨碌)和紳,清朝皇帝都是起的此雞早,睡的此狗晚。皇帝勤勞都是死乾死干,乾死也白乾。望採納
㈢ 清朝對中國有什麼貢獻
清朝對於中國貢獻。
一、是營建大清帝國.中國少數民族營建大一統皇朝的只有蒙古和滿洲,"康乾盛世"的清帝國屹立於世界的東方.
二、是奠定中國版圖.東臨大海,南極曾母暗沙,西達蔥嶺,西北至巴爾喀什湖,北跨大漠,東北連外興安嶺,疆土約1250餘萬平方公里.
三、是多民族的統一.清帝系少數民族,處理民族關系同漢族皇帝有所不同,清代民族關系是中國皇朝史上最好的時期.
四、是創制滿洲文字.當時東北亞通古斯語諸民族均無文字,滿文創制是人類文明史上一件大事.現存滿文圖書1000餘種,滿文檔案200餘萬件,其數量與價值是其他少數民族所不能比擬的.
五、是編纂文化典籍.編修《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滿文大藏經》,《律歷淵源》,《無圈點老檔》(又稱《舊滿洲檔》),《滿文老檔》等為後人留下了重要歷史文獻.
六、是英傑人物輩出.在中華歷史人物星漢中,滿族是55個少數民族裡貢獻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藝術家,語言學家和科學家最多的一個民族.
七、是中國人口激增.清道光時人口突破4億,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
八、是吸收外國科技.玉米,白薯普遍推廣並提高單位面積產量,西方科技,文化大量傳入中國.
九、是興建皇家園林.滿族是游獵民族,繼遼,金,元後,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國家一統,國庫豐盈,大規模地興建皇家園林.在北京有"三山五園"--萬壽山清漪園(頤和園),玉泉山靜明園,香山靜宜園和暢春園,圓明園;在京外有避暑山莊和木蘭圍場等,將造園藝術推向中國皇朝園林史上的頂峰,並留下珍貴的園林文化遺產.
十、是保護歷史文物.多爾袞一反歷代大一統王朝對前朝宮殿焚,毀,拆,棄的做法,對故明燕京紫禁宮闕下令加以保護,修繕和利用.縱觀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王朝--商,周,秦,漢,隋,唐,宋,元,明,清朝之前,所有大一統王朝興國之君,宸居前朝宮殿,史冊蓋無一例.
㈣ 清朝的歷史貢獻是什麼
奠定中華版圖。 康乾盛世時候的中華版圖,南起曾母暗沙,就是現在南沙群島還往南一點。北跨外興安嶺,今俄羅斯的西伯利亞;東起大海,西到蔥嶺,東北到庫頁島,西北到巴爾喀什湖,這個時候清朝版圖的面積一千三百萬平方公里,我們今天的版圖是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比現在大約多三分之一。漢朝版圖很大,唐朝版圖也大,明朝版圖比較大,但是清朝的版圖是真正完全控制在中央政權的管轄之下,就是清朝對它做管轄的版圖進行了有效地管理和統治,是「康乾盛世」的時候奠定了今天中國的版圖,這是一個很偉大的歷史貢獻。
統一多民族。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把多民族統一起來,在一個政權的管轄之下,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清朝從東北、北部、西北、西南一直到東南,可以說實現了多民族的統一。
創造滿洲文字。清朝創制滿洲文字這是中華文明史上、東亞文明史上,也是世界文明史上一件大事情。大家知道,整個東北亞地區滿-通古斯語族的諸民族,清朝之前沒有文字,清太祖主持創制了滿文,才把整個東北亞滿-通古斯各個民族的歷史、語言、宗教、民族等等,把它記載下來,這是文化人類學的一大貢獻。
編修文化典籍。把散藏在民間的手本、稿本、孤本、抄本通過層層官吏把它收集起來,重新把它抄錄了,匯集成《四庫全書》,《經》、《史》、《子》、《集》四庫全書,對中華民族文化典籍的保存流傳起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㈤ 清朝在中國的歷史上有何貢獻或作用
1、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清朝的多民族統一,在東北地區達斡爾、錫伯、鄂倫春、鄂溫克、等等,真正是清朝完成這個地區的統一。
北部的蒙古,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民族問題也解決了。西南部主要是西藏,清朝在西藏設駐藏大臣,駐軍,冊封達賴和班禪。
2、奠定中華版圖。
康乾盛世時候的中華版圖,南起曾母暗沙,北跨外興安嶺,今俄羅斯的西伯利亞;東起大海,西到蔥嶺,東北到庫頁島,西北到巴爾喀什湖。
這個時候清朝版圖的面積一千三百萬平方公里,我們今天的版圖是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比現在大約多三分之一。
(5)清朝留下了什麼歷史擴展閱讀:
清朝的消極方面:
清朝從乾隆開始閉關鎖國,以「天朝上邦」自居,阻礙了國內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影響科學進步,導致技術落後,奠定了為後面挨打的基礎。
清朝還實行文字獄,主要是針對漢人的打壓,手段十分殘酷,文字獄堵塞了言路,阻礙了科學文化的發展,這是封建專制日趨腐朽、沒落的表現。
1842年、1860年、1895年、1901年列強的四次侵華戰爭,清政府割地賠款無數,特別是慈禧統治時期,喪權辱國的條約簽得手都麻木了,讓中國陷入了近代史上屈辱的一段歷史。
㈥ 清朝的歷史
清朝歷史(1616年—1911年)從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算起,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為止。共296年。
女真族是滿族的前身,長期居住在今黑龍江一帶,以畜牧漁獵為生。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立後金,脫離了明朝的統治;雖然明朝多次派兵攻打女真族,但都被擊敗。1636年,皇太極在沈陽改國號為清,正式開始了滅明的戰爭。明崇禎帝十七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後,遠在山海關的總兵吳三桂以為明帝報仇為名引清兵入關。[1]
1662年,康熙帝登基即位,年號康熙,是為清聖祖。康熙皇帝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位的六十一年是清朝發展最快的一段時期。康熙之後,繼雍正帝即位的乾隆帝也是清朝歷史上的一位明主。他在位的六十年是清朝的又一快速發展時期。乾隆皇帝在其父雍正的統治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經濟,國力更加昌盛;加強了同蒙、回等少數民族的聯系,穩定了清朝對外族的統治。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統治的時期,社會穩定,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大清帝國達到了有史以來的鼎盛階段,史稱"康乾盛世"。[1]
1840年,林則徐在虎門銷煙以後,英政府以保護僑民為名,出動軍艦企圖進攻廣州,史家一般以這一事件為中國近代史的起點。[1]1911年爆發了辛亥革命,自此之後,中國脫離了帝制而轉入了民主革命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