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廖氏姓氏來源是怎樣的
廖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六十六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三四。�
尋根溯源 1、出自己姓。據《左傳·昭公二九年》及《風俗通》等資料所載,顓頊帝後裔叔安夏朝受封於廖國(又作蓼國,今河南唐河縣南),故稱廖叔安,其子孫以國為氏,是為河南廖姓。2、出自堯、舜時賢臣皋陶之後。《潛夫論》雲:「皋陶庭堅之後,封於蓼(今河南固始縣),子孫以國為氏。」春秋時英、立等小國,即皋陶後人所建,被楚所滅,國人有以廖為氏者。3、據《小溪廖姓祖祠房譜廖姓考源》所載,商末,有繆、顏為躲避殷紂暴政而隱於黃河西北(今陝西與山西交界處黃河段),改姓廖。4、出自姬姓。據《廣韻》、《姓氏考略》等資料所載,周文王之子伯廖受封於廖,子孫有以封邑為氏者。5、出自張姓。據《廖氏大宗譜》所載,明代福建人張元入贅廖家,改姓廖,子孫遂為廖姓。6、賜姓或其他。清乾隆二十三年賜台灣土著七姓,其一為廖;仫佬、瑤、水、苗等族均有廖姓。
得姓始祖 廖叔安。帝顓頊相傳生於若水,居於帝丘(今河南濮陽東南),為南方楚國的先祖,其後裔叔安夏朝時受封於廖國,故稱廖叔安。春秋時,廖國被楚所滅,國人以國為氏,稱為廖姓,廖叔安作為始封國君,被尊為廖姓始祖。
繁衍播遷 廖姓最早發源於河南省境。廖姓歷史上最大郡望「汝南郡」早期即出此地,當時河南廖姓之昌榮,自不必言。秦漢之際,廖姓始有遷往周邊地區者。伯廖一支形成巨鹿郡望。另有汝南廖姓後裔廖惠避秦之亂而遷河南(據《廖氏源流序》)。魏晉南北朝時期,繼「永嘉之亂」始,北方廖姓大舉南遷,此期,廖惠後裔廖化自襄陽(今湖北襄樊)遷入四川,是為入蜀始祖。傳自廖世璋,居江蘇南京,其二子分別入居洛陽、浙江永嘉。傳自廖延齡,任武威(今屬甘肅)太守。另有晉代隱士廖堂,將樂(今屬福建)人,為最早入閩者。唐時,入閩者甚眾。唐初有廖姓隨陳元光父子開漳入閩,唐末有廖姓隨王潮、王審知入閩。廖惠一支傳至廖崇德,任江西虔化令,其後人又有遷居福建汀州寧化石壁寨,進而遷上杭等地者。宋代,廖姓已是福建大姓,名士輩出。元代以前廖惠一支遷徙情況,《興廖氏族譜》所述較為明晰:「其先祖世居汝南,魏晉南北朝時,因北方戰亂,播遷於江南各地。唐時,其祖由江西雩都,避唐末之亂,遷於福建汀州寧化石壁寨。後子孫因亂,又遷順昌,廖氏居於閩者益眾。至宋末,再由寧化經長汀、上杭、永定,而入廣東——大埔、梅縣、興寧、五華等地區。」明代,山西大槐樹廖姓分遷於河北、河南、江蘇、北京等地。清代,閩粵廖姓有入台進而移居泰國、新加坡等地者。�今日廖姓以江西、湖南、四川、廣西、廣東等省居多,上述五省廖姓約佔全國漢族廖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三。�
郡望堂號 廖姓郡望有:1、汝南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2、巨鹿郡,治所在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
堂號:「汝南」、「中鄉」、「果烈」、「紫桂」、「武威」、「世采」、「垂裕」、「清武」、「崇遠」、「承�」等。�
宗族特徵 1、廖姓源於北方,歷數代演變,成南方姓氏。2、廖姓堂號多系出有典。如「果烈堂」因關羽主蒲廖化做事果敢剛烈而來;「紫桂堂」因宋代廖君玉在桂山建書房命名而來。3、廖姓名人橫貫政、經、文、史等領域,尤其近現代史上表現出色。如廖仲愷、廖承志父子。4、廖姓字行輩份排列規整,讀之肅然。如廖春生所纂《廖氏族譜》載有江蘇廖姓一支字行為:「清善正堅,明良式發,和平希廷,興家昌國。」
名人精粹 廖扶:襄陽(今屬湖北)人,東漢學者。滿腹經綸,精通天文、讖緯風角推考之術。廖湛:平林(今湖北隨縣東北)人,王莽新朝末年綠林起義軍將領,在進攻漢中王劉嘉時,失敗被害。廖化: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三國蜀漢右車騎將軍,封中卿侯,為人忠烈,以果烈著稱。廖匡圖:虔州(今屬江西)人,唐代天策府學士。精於文藻,並因此揚名。廖剛:順昌(今屬福建)人,北宋崇寧進士,官至工部尚書。知無不言,反對奸臣當政,著有《高峰文集》。其有四子,皆為將帥,父子五人年俸皆二千石谷以上,號稱「萬石廖氏」。廖正古:宋代將樂人,任西安知縣,反對王安石「青苗法」,著有《歸田集》。廖執象:宋代順昌人,聰慧過人,七歲能寫,年二十入京獻詩,太宗甚為欣賞。後赴省會考,病歿。據傳,隱士陳摶是之曰:「余乃謫仙人,但不能久留塵世。」廖衡:宋代順昌人,自幼聰穎,六歲能文,十三歲中鄉舉,官至轉運判官。廖均用:元代蒲圻人,忠孝仁義。曾負土成墳葬父,仗義疏財,救濟難民,傳為美談。廖永安:明代巢湖(今屬安徽)人,因戰功被朱元璋封鄖國公。弟永忠,征南將軍,封德慶侯,孫鏞官至都督。廖庄:吉水人,明宣德進士,官至刑部左侍郎。性直耿,曾上書諷勸,遭謫。廖謹:浙江人,明代名儒,學術淵博,號「廖五經」。廖惠:四川保寧(今閬中)人,明末四川農民起義首領,稱號「掃地王」。廖燕:曲江(今屬廣東)人,清代文學家,文筆恣肆犀利。善草書,如古木寒石,能戲曲。著有《二十七松堂集》等。廖雲槎:清代畫家,作品「點染華妙,得者寶之。」其子壽彭「承其家學,亦好寫生。」廖雲錦(女):清代華亭人,善詩,著有《織雲樓詩稿》,中有《詠秋燕詩》,其句「傷心春雨香泥盡,羨爾先歸到故鄉。」廣為吟詠。廖壽恆:江蘇人,清代歷任吏部尚書、軍機大臣。其兄豐以儒學著稱,諳史通經,尤力推新政,官至浙江巡撫。廖平:四川井研人,清光緒進士,著名經學家。著有《四譯館叢書》、《六譯館叢書》等。廖仲愷:廣東惠陽人,著名國民黨左派領袖。早年入同盟會,追隨孫中山,投身大革命運動。孫中山逝世,他堅持執行三大政策,後被國民黨右派暗殺。廖承志:廖仲愷之子,一九二八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解放及發展中外友好事業作出不朽功績。廖容標:江西人,歷任黨和軍隊重要領導職務,一九五五年被授予
Ⅱ 廖姓的來源 歷史上的廖氏名人
一、來源有四
1、出自己姓,為上古時期廖叔安之後裔。相傳帝顓頊有個後裔叫叔安,夏時,因封於廖國,故稱廖叔安,其後代以國為氏,稱廖氏。
2、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子伯廖之後裔。周文王有個兒子叫伯廖,因受封於廖,其後裔也有以廖為氏,稱廖氏。這支廖氏,望出巨鹿。
3、出自偃姓,堯、舜的賢臣皋陶的後裔夏時受封於蓼而得姓。楚穆王四年滅英、六二國,其後子孫有以國為氏;或以姓為氏,即為廖氏。
4、為繆、顏二姓所改。繆、顏二姓皆皇帝所賜,殷紂王執政時,殘酷無道,繆、顏二姓有隱居於黃河西北,改姓為廖。
二、遷徙分布
廖氏早期主要是在今河南南部的蔡、平輿、汝南等縣發展繁衍,因這一帶西漢初屬汝南郡,故廖氏族人皆稱"先世居汝南",並以"汝南"為堂號。戰國時期四川一帶少數民族中也有廖氏。漢代有廖氏,為巨鹿太守,其子孫有的留居當地。三國時,襄陽人廖化,任蜀漢右車騎將軍,其子孫有的在四川定居;臨沅人廖立,徙汶山郡,晉代有隱士廖棠,為將樂(今屬福建)人。南朝梁有以儒術知名的廖沖,為桂陽人。由此可見,廖氏在隋代以前已有族人遷至今河北、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廣東等省。唐代,中原廖氏曾兩次遷至福建:一次是唐初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一次是唐末隨王潮、王審知入閩,均在福建定居。至宋代,福建廖氏已發展成為大族,分布於寧華、順昌、建寧、邵武、上杭、永定等許多地方,同時又有許多人徙居廣東,分為大埔、梅州、興寧、蕉嶺、五華等支派。從清初開始,閩粵廖氏陸續有人遷至台灣,還有一些人移居泰國、新加坡等國家。
三、郡望堂號
【堂號】
"果烈堂":蜀漢廖化,為關羽主薄。關羽敗亡,廖化在戰場上假裝已死,得逃回蜀。拜宜都太守,遷右軍車騎將軍,領並州刺史,封中鄉侯,所以叫"中鄉堂"。又因他做事果敢剛烈,又叫"果烈堂"。
"紫桂堂":宋朝時候,廖君玉以朝清郎兼英州知府,他一生好學,在桂山建了一個書房叫"紫桂堂",因此廖氏有稱"紫桂堂"的。
"萬石堂":宋工部尚書---廖剛,娶秦國夫人張氏生子四,皆士,皇上賜每人官祿兩千石,父子五人共享萬石,時人號稱"萬石廖氏"。詩雲:萬石家聲遠,三州世澤長、瓜錦欣瓞衍,欒世慶榮昌。另外還有:"汝南"、"中鄉"堂號。
【郡望】 1、汝南郡:漢高帝四年置郡。相當今河南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區。東漢時移治平輿。
2、巨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置郡。東漢移治今寧晉西南。
四、歷史名人
廖燕:清代文學家,其文恣肆犀利。工草書,狀如古木寒石。又能戲曲。著有《二十七松堂集》等。 廖沖:南北朝梁國湘籍儒士。
廖抉:東漢學者,習詩畫,滿腹經綸,精通天文、風角推考之術,在當時的學術界享有盛譽。
廖剛:號高峰,北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出生於順昌縣交溪鄉,36歲時宋徽宗崇寧五年進士,賜進士第出身,御史中丞改宋工部尚書,封少師,宣和二年,歲次辛亥,盜賊入順昌,公遣其子諭賊,賊知公素守信義,遵命散去,地方得賴安寧,甚為君主倚重,召封為吏部員外郎,請營建康(南京)親擁六師,以杜金人窺伺,歷拜御史中承,知無不言,當時蔡京秦檜專權,亦為之畏懼、任吏部尚書至士卒,
至南宋高宗(趙構)紹興十三年1143年逝世,享年73歲。不但是宋朝的一位傑出的文學家、政治家、思想家還是一位軍事家。
Ⅲ 廖氏家族與繆氏家族的由來。
我也姓廖,但我不是很了解自己家族的發展情況,我覺得應該不是吧,好像廖氏家族的跟黃氏有一個共同祖先。【廖】
1、出自己姓,為上古時期廖叔安之後裔。相傳帝顓頊有個後裔叫叔安,夏時,因封於廖國,故稱廖叔安,其後代以國為氏,稱廖氏。
2、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子伯廖之後裔。周文王有個兒子叫伯廖,因受封於廖,其後裔也有以廖為氏,稱廖氏。這支廖氏,望出巨鹿。
3、出自偃姓,堯、舜的賢臣皋陶的後裔夏時受封於蓼而得姓。楚穆王四年滅英、六二國,其後子孫有以國為氏;或以姓為氏,即廖氏。
4、為繆、顏二姓所改。繆、顏二姓皆皇帝所賜,殷紂王執政時,殘酷無道,繆、顏二姓有隱居於黃河西北,改姓為廖。
基本上黃、廖兩姓起源有點復雜,也就是說有很多起源及分支,但是有一隻有共同的祖先,那就是顓頊。【黃】
黃姓為中國古老的姓氏之一,其主根在古黃國(今河南信陽地區潢川縣),黃姓起源有三支。
1、出自嬴姓。帝舜時代,東夷部落的首領叫伯益,是"帝顓頊之苗裔",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姓嬴氏。傳說伯益的後裔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趙氏、合稱嬴姓十四氏。
其中的黃氏大約於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因被周朝封為子爵,又稱黃子國。春秋時期,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於抗衡。公元前648年,黃被楚滅。亡國後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氏,就是黃氏。
2、出自金天氏之後。台駘是上古時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為水官之長,顓頊時受封於汾川,後世尊為汾水之神。春秋時,台駘的後人曾建立沈、姒、蓐、黃諸國,後來都被晉國滅掉了。其中黃國公族子孫以國為姓,成為黃姓。
3、起源於中國古代南方的蠻族。《新唐書》中有"邕管(在廣西境內)蠻有黃姓。唐黃少卿、少高、少溫是也。"其實,此支黃氏乃是黃國遺民的後裔。繆姓屬地:蘭陵郡,今山東峰縣一帶。
繆姓源出於贏姓,是春秋時秦國的秦穆公之後。秦穆公為春秋五霸之一,古代「繆」、「穆」二字同音通用,所以秦穆公又常被寫作秦繆公。他的庶子以其謚號為姓,稱為繆氏。
如皋繆姓遷入年代久遠,其源不詳。至今如皋境內以繆姓命名的村莊有:繆家莊、小繆馬庄、劉繆庄、桑繆庄、小繆家莊等8處。
繆姓大門楹聯為:「上書論事,出俸濟民」 、「二賢世澤,鼎甲家聲」。楹聯典指明代天台人繆恭,精通《春秋》。明孝宗下詔書徵求直言,他以諸生身份上書議論衛神器(帝位,政權)、崇尚儒學等六件事,指責時政。宋人繆元德,任撫州知州,為官寬厚仁愛,曾用自己的俸祿建米倉,賑濟飢民。「二賢」指宋代晉繆播及其從兄繆胤,時人稱之為「二賢」。
Ⅳ 廖氏家族的起源
中國廖氏家族來源 廖(Liào 飂)姓古老多支,源出有六:
1、出自己姓,為上古時期廖叔安之後裔,以國名為氏。據《左傳·昭公二九年》及《風俗通》等資料所載,相傳帝顓頊有個後裔叫叔安,夏時,因封於飂國(又作蓼國,今河南省唐河縣南),故稱飂(古廖字)叔安,其後代以國名飂為氏,稱廖氏,是為河南廖姓。
2、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子伯廖之後裔,以封邑名為氏。據《廣韻》、《姓氏考略》等資料所載,周文王有個兒子叫伯廖,因受封於廖邑,其後裔也有以邑名廖為氏,稱廖氏。這支廖氏,望出巨鹿。
3、出自偃姓,堯、舜的賢臣皋陶的後裔,以國名為氏。據《潛夫論》雲:「皋陶庭堅之後,封於蓼(今河南固始縣),子孫以國為氏。」堯、舜的賢臣皋陶的後裔夏時受封於蓼,春秋時英、立等小國,即皋陶後人所建。楚穆王四年滅英、立二國,其後子孫有以國為氏;或以姓為氏,即為廖氏。
4、出自躲避殷紂暴政,為繆、顏二姓所改。據《小溪廖姓祖祠房譜廖姓考源》所載,繆、顏二姓皆皇帝所賜,商末,殷紂王執政時,殘酷無道,繆、顏二姓有隱居於黃河西北(今陝西與山西交界處黃河段),改姓為廖。
5、出自張姓,入贅廖家而改姓。據《廖氏大宗譜》所載,明代福建人張元入贅廖家,改姓廖,其子孫遂為廖姓。
6、出自賜姓或其他小數民族有廖姓。清乾隆二十三年賜台灣土著七姓,其一為廖;仫佬、瑤、水、苗等族均有廖姓。
得姓始祖:廖(飂)叔安。帝顓頊相傳生於若水,居於帝丘(今河南省濮陽東南),為南方楚國的先祖,其後裔叔安夏朝時受封於飂(古廖字)國,故稱飂(廖)叔安。春秋時,廖國被楚所滅,國人以國名飂為氏,稱為廖姓,廖叔安作為始封國君,被尊為廖姓始祖。
遷徙分布
廖姓最早發源於河南省境。廖姓歷史上最大郡望「汝南郡」早期即出此地,當時河南廖姓之昌榮,自不必言。秦漢之際,廖姓始有遷往周邊地區者。伯廖一支形成巨鹿郡望。另有汝南廖姓後裔廖惠避秦之亂而遷河南(據《廖氏源流序》)。魏晉南北朝時期,繼「永嘉之亂」始,北方廖姓大舉南遷,此期,廖惠後裔廖化自襄陽(今湖北省襄樊)遷入四川,是為入蜀始祖。傳自廖世璋,居江蘇南京,其二子分別入居洛陽、浙江永嘉。傳自廖延齡,任武威(今屬甘肅省)太守。另有晉代隱士廖堂,將樂(今屬福建省)人,為最早入閩者。唐時,入閩者甚眾。唐初有廖姓隨陳元光父子開漳入閩,唐末有廖姓隨王潮、王審知入閩。廖惠一支傳至廖崇德,任江西虔化令,其後人又有遷居福建汀州寧化石壁寨,進而遷上杭等地者。宋代,廖姓已是福建大姓,名士輩出。元代以前廖惠一支遷徙情況,《興廖氏族譜》所述較為明晰:「其先祖世居汝南,魏晉南北朝時,因北方戰亂,播遷於江南各地。唐時,其祖由江西雩都,避唐末之亂,遷於福建汀州寧化石壁寨。後子孫因亂,又遷順昌,廖氏居於閩者益眾。至宋末,再由寧化經長汀、上杭、永定,而入廣東——大埔、梅縣、興寧、五華等地區。」明代,山西大槐樹廖姓分遷於河北、河南、江蘇、北京等地。清代,閩粵廖姓有入台進而移居泰國、新加坡等地者。今日廖姓以江西、湖南、四川、廣西、廣東等省居多,上述五省廖姓約佔全國漢族廖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三。廖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六十六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三四。
歷史名人
廖扶:襄陽(今屬湖北省)人,一作廖扶,東漢學者,習詩畫。滿腹經綸,精通天文、讖緯風角推考之術,在當時的學術界享有盛譽。
廖湛:平林(今湖北隨縣東北)人,王莽新朝末年綠林起義軍將領,在進攻漢中王劉嘉時,失敗被害。
廖化:襄陽(今湖北省襄樊)人,三國蜀漢右車騎將軍,封中卿侯,為人忠烈,以果烈著稱。
廖剛:號高峰,順昌(今屬福建省)人,北宋崇寧進士,甚為君主倚重,官至工部尚書。知無不言,反對奸臣當政,當時蔡京秦檜專權,亦為之畏懼。不但是宋朝的一位傑出的文學家、政治家、思想家,還是一位軍事家。著有《高峰文集》。其有四子,皆為將帥,父子五人年俸皆二千石谷以上,號稱「萬石廖氏」。
廖衡:宋代順昌人,自幼聰穎,六歲能文,十三歲中鄉舉,官至轉運判官。
廖庄:吉水人,明宣德進士,官至刑部左侍郎。性直耿,曾上書諷勸,遭謫。
廖謹:浙江省人,明代名儒,學術淵博,號「廖五經」。
廖惠:四川省保寧(今閬中)人,明末四川農民起義首領,稱號「掃地王」。
廖燕:曲江(今屬廣東省省)人,清代文學家,文筆恣肆犀利。善草書,如古木寒石,能戲曲。著有《二十七松堂集》等。
廖匡圖:虔州(今屬江西省)人,唐代天策府學士。精於文藻,並因此揚名。
廖正古:宋代將樂人,任西安知縣,反對王安石「青苗法」,著有《歸田集》。
廖執象:宋代順昌人,聰慧過人,七歲能寫,年二十入京獻詩,太宗甚為欣賞。後赴省會考,病歿。據傳,隱士陳摶是之曰:「余乃謫仙人,但不能久留塵世。」
廖均用:元代蒲圻人,忠孝仁義。曾負土成墳葬父,仗義疏財,救濟難民,傳為美談。
廖永安:明代巢湖(今屬安徽省)人,因戰功被朱元璋封鄖國公。弟永忠,征南將軍,封德慶侯,孫鏞官至都督。
廖雲槎:清代畫家,作品「點染華妙,得者寶之。」其子壽彭「承其家學,亦好寫生。」
廖雲錦:女,清代華亭人,善詩,著有《織雲樓詩稿》,中有《詠秋燕詩》,其句「傷心春雨香泥盡,羨爾先歸到故鄉。」廣為吟詠。
廖壽恆:江蘇省人,清代歷任吏部尚書、軍機大臣。其兄豐以儒學著稱,諳史通經,尤力推新政,官至浙江巡撫。廖平:四川井研人,清光緒進士,著名經學家。著有《四譯館叢書》、《六譯館叢書》等。
仲愷:廖姓名人中最著名的國民黨左派領袖。廣東省惠陽人,著名國民黨左派領袖。早年入同盟會,追隨孫中山,投身大革命運動。孫中山逝世,他堅持執行三大政策,辛亥革命後任廣東都督府總參議、兼理財政。1921年任廣東財政廳長,積極支持孫中山的「三大政策」,歷任國民黨中央常委,工人部長、農民部長、黃埔軍校黨代表、廣東省長、財政部長。1925年被右派暗殺於廣州。
廖承志:廖姓名人中最傑出的政治家,廖仲愷之子。1925年加入國民黨,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留學蘇聯,1933年加入紅軍,任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秘書長,抗戰中在香港從事統一戰線工作。建國後,歷任對外聯絡部副部長、統戰部副部長、共青團書記處書記、青聯主席、華僑事務委員會主任、國務院外事辦副主任、主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1983年去世。一生為中國人民解放及發展中外友好事業作出不朽功績。
廖榮坤:廖姓名人中最年輕的革命烈士。湖北省麻城人,中共黨員,歷任紅軍團長、師長、軍長,戰功卓著。1933年4月在戰斗中犧牲,年僅27歲。
廖耀湘:廖姓名人中軍銜最高的國民黨將領。湖南省邵陽人。1925年當兵,1926年進入黃埔軍校,留學法國,歷任少校連長,中校參謀,少將參謀,副師長、軍長、兵團司令,在遼沈戰役中被俘。1961年特赦,任政協委員,1968年病逝。
廖容標:廖姓名人中軍銜最高的解放軍將領。原名廖之秀,江西省贛縣人,1929年參軍、1931年入黨,歷任連長、營長、團長、旅長、師長、軍區副司令、警備司令、南京軍區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曾任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
郡望堂號
Ⅳ 兩廣中廖氏家族祖宗發源那裡
江蘇省
海屬兩灌地區廖氏 高祖原定居蘇州市閶門廖家巷,清康熙年間,遷江北海州府轄區西南廖溝居住。廖溝今屬灌南縣。人口分布於湯溝鎮湯溝村、金星村、白皂鄉白皂村,連三村廖庄、張家店鎮大前村等地。自高祖體字輩至今已傳11世。
浙江省
平陽縣廖氏 平陽處於浙江南部,西鄰福建,東南是大海,北接瑞安,攬山海之勝,是魚米之鄉。境內有國家級風景區南雁盪山、玉蒼奇峰,海洋自然保護區南麂列島。平陽、蒼南兩縣,今屬溫州市。平陽、蒼南廖氏集居廖家烊、熊嶺、內塘、廖(土羊),共計3萬多人。由福建安溪一世祖瓊公派下遷入。遷入時間為明朝嘉靖年間,現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傳至37世。
泰順縣廖氏 聚居泰順縣大安鄉北底後樣村。開山祖吾斯,系出福建汀州上杭縣,為花公18代裔孫。
永嘉縣廖氏 居永嘉縣城東北杭郭村。開基祖鎮七,原籍福建建寧。
江西省
豐城市廖氏 南宋末年,廖彪由福建延平府順昌縣遷入豐城湖塘鄉定居。其他還有明清時期陸續遷入境內居住的廖氏先人。
新余市廖氏 主要聚居在渝水區,約2500百戶,萬餘人,分布在204個自然村。多為宋代遷入,主要來自湖南、福建長樂、甘肅涼州等地。
宜春市廖氏 分德翁公和花公兩個支系。德翁公是江西寧都光景的9世孫,宜春廖氏的開基祖,有12個支系散居在全市15個鄉鎮,有的已傳至36世。
萬載縣廖氏 居萬載白良鄉范塘。始祖俊文,字彥章,生於唐元和二年(807),卒於唐大中元年(847)。范塘廖姓,自唐至今已有1100多年的歷史。初居龍江(即縣城所在地康樂鎮),宋天聖年間遷居現址范塘。
奉新縣廖氏 屬湖南衡陽廖氏分支。宋代廖擇,字從善,在奉新為官,有善政,奉調外邑,父老挽留,因留一子於奉新,發展成為奉新大姓。
瑞金市廖氏 一為西關清河郡廖氏,一為武威郡廖氏。清河郡廖氏,始祖壽郎,是寧都縣廖氏始祖崇德21世嗣孫少四郎的長子,於宋代景炎年間遷入瑞金。已傳至29世,約有 2000多戶,1萬餘人。武威郡廖氏,開基祖起興,字席麟,系花公傳下24世裔孫(徽公房),青年時期由粵人贛,在瑞金成家立業,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於都縣廖氏 大部分是崇德的後代,也有從福建遷來的順昌廖剛的後裔。居住在於都的廖崇德的後裔,有的其祖先從福建遷入,有不少是廣東興寧縣開基祖德源的後裔,從廣東遷入。分布在小溪上嵊、張天窩、上北鄉油麻坑、山塘窩、西鄉坳背、南鄉李坑、南鄉新居前、下北鄉珏田村、馬安大坪腦、貢江鎮蔬菜場等處。
興國縣廖氏 興國縣僚溪廖氏,江西虔化始祖崇德公後裔。友麓任興國縣令,是僚溪廖氏一世祖。已傳至42世。興國聚景堂廖氏,開基祖昌公系花公之子,現已發展到花公第35世。
萍鄉市廖氏 萍北廖氏,清順治年間由新余徙來,始祖期祥系凝公30代孫。萍西廖氏,系福建杭永廖氏始祖實蕃公的後裔。
寧都廖氏 寧都是中國廖氏的發祥地之一。開基始祖是崇德公。自浙江松陽遷入,始居西門鵝鴨塘,後遷清泰鄉麻田、漢源之間。後分流全國各地以及海外。歷史上出過不少名人,如廖凝、廖融等。現有人口約42000多人。
石城縣廖氏 全縣廖姓人口約萬人。清河郡廖氏均從寧都遷入。還有先後遷入的武威郡廖氏和汝南郡廖氏。主要分布在屏山鎮、橫江鎮、小松鎮、琴江鎮、大由鄉、木蘭鄉、龍崗鄉等城鎮鄉村。
會昌縣廖氏 自南宋寧宗開禧年間第一支廖姓家族進入會昌開基創業,至今已有790多年的歷史。其間先後有36支廖姓家族從福建、廣東和省內縣外徙居會昌。分布在全縣22個鄉鎮中的小密、洞頭、高排、文武壩、中村、麻州、白鵝、站塘、周田、清溪、西江、曉龍、永隆、湘江、筠門嶺等15個村莊。
尋烏縣廖氏 分別居住在縣城以南的留車和縣城以北的澄江兩個鎮的5個自然村。石碣村現在全村人都姓廖。明朝泰昌年間,由花公傳下的第8世孫文興從廣東平遠縣遷來。族亨村,明成化年間由福建武平遷入,開基祖是廷卓、廷蘭。桂嶺城下村,明萬曆年間遷入,開基祖是漢玉。北亭村,明朝末年遷入,先公廖三郎,字文宗。桂嶺水東村,明代大六公為避禍亂,從福建汀州遷入開基立業。
Ⅵ 貴州廖氏尋找起源及族譜
【廖姓起源】
一、出自顓頊後裔。
1、廖姓始祖之顓頊後代叔安、皋陶
顓頊(Zhuān xù 專旭),黃帝的孫子,昌意的兒子,號高陽氏。傳說中的五帝之一,繼黃帝而擔任炎黃部落聯盟的領袖,在位78年,據說活到98歲。死後葬在今河南濮陽縣西南,漢水上游也有顓頊墓。
黃帝娶西陵氏的女兒嫘祖為妻。嫘祖是黃帝的正妃,生有兩個兒子。一個玄囂,也就是青陽,被封為諸侯,降居在江水擔任氏族首領。另一個是昌意,也被封為諸侯,降居在若水擔任氏族首領。若水在今岷江上游。昌意氏族崇拜太陽神,以雙日為圖騰。昌意娶蜀山氏的女兒為妻。蜀山氏名昌仆,又名女樞、淖子。據說有一天晚上女樞抬頭看見天上的瑤光之星十分明亮,心中有所感動,便生下了顓頊。顓頊繼承了父族崇拜太陽的傳統,故號高陽氏。
顓頊具有聖人的品德,黃帝死後,炎黃部落聯盟首領的位置便由他繼任。當時國家還沒有正式形成,世襲制度也還沒有出現,天下惟有德者居之。玄囂、昌意因德行不夠完美,都未能繼立,顓頊便是最適當的人選了。從顓頊是黃帝的孫子來看,首領的繼承重視血統的高貴已經初露端倪。此後由顓頊到帝嚳到堯舜的禪讓,再到禹傳夏啟,建立奴隸制國家,過渡階段的時間並不算太長,應該說這一時期中國歷史進展的速度是相當快的。
顓頊繼承了黃帝的事業並有所發展。他沉靜穩健而有機謀,通達干練而明察事理;注重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發展生產;通過敬事天地鬼神,祭祀祖先來制定禮儀加強教化。顓頊還當過東夷部落聯盟的首領,曾經率領自己的部族由今河南的許昌、杞縣一帶遷至山東曲阜,並在那裡建都。當時那裡的地名叫窮桑,所以顓頊又稱窮桑帝。後又遷都於帝邱,帝邱即今河南濮陽顓頊城。在此期間,與炎帝族的共工氏發生激戰,擊敗共工氏,發展了部族的勢力。據有的古書記載,他乘龍而至四海,凡日月所能照臨的地方,莫不歸附於他。可見顓頊在位所控制、活動的地域較黃帝時期更為廣大。
關於顓頊,古代有不少神秘離奇的傳說,大致是因為人類處於文明初啟階段,尚在原始社會末期的緣故。就拿古書中所說的「龍」來說吧,確實是令人費解,黃帝騎龍升天,顓頊乘龍巡行,如果從後世神化的、具有象徵意義的龍來看,還比較容易理解,但要坐實,卻非常困難。犬,可以稱為「龍犬」;馬,可以稱為「龍馬」;蛇,可以「龍蛇」連用;揚子鱷,又叫「鼉龍」或者「豬婆龍」。犬、蛇、揚子鱷都無法騎;騎馬巡行說得過去,但騎馬升天似乎過於平淡,意味不足。那麼「龍」是不是一種古老原始圖騰的變形或升格呢?它既有鯰魚般的須,鱷魚般的嘴,又有鹿的角,獅子的眼,蛇的身,鷹的爪,還有滿身鱗甲,能興雲播雨,真是夠精靈古怪的了。從上古三代開始,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以及皋陶(ya。搖)、伊尹一班人,非常講求實際,及至孔子,不語怪力亂神,原始神秘色彩漸趨消退。漢代出了個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
據《史記》記載,顓頊號高陽氏,姬姓,他是黃帝的孫子,昌意的兒子。古籍中也有說他是黃帝曾孫的,謂昌意之後為乾荒,乾荒之後為顓頊。顓頊是我國遠古時代社會秩序的建立者,他在位的時候做了一件大事,就是命令重、黎兩位大神「絕地天通」。據說在他之前,天地是相通的,天上的神可以隨意來到人間,地上的人也可以隨時上天,神人之間可以隨便來往,自由交談,所謂「人之初,天下通,人上通」、「天與人,旦有語,夕有語」。這種天地相通、神人混居的狀況,可以說是百無禁忌,太自由自在了。既談不上有什麼規矩,也談不上有什麼尊卑,人人可以通神,人人可以作亂,這對社會的管理來說,自然是存在很大的困難,所以顓頊便命令他的孫子開天大神重和闢地大神黎把天地之間的通路阻斷。從此,普通人就不能與神來往了,只有至高無上的部落聯盟首領也就是他本人和專職的巫覡祭司才擁有溝通天人的特權。後來的帝王更有所發展,都宣稱自己是「真命天子」,凡有所行動,無不打出「秉承上天旨意」的旗號。這種規矩、秩序的確定,足以威懾四方。它的肇始,便出自顓頊。
1、叔安受封於飂國,以國為姓
顓頊娶滕氏奔的女兒女祿氏為妻,生了一個兒子叫老童,廖姓的始祖叔安便是他的後裔。老童的壽命特別長,據說有返老還童、死而復甦的本領。他有許多兒子,最有名的是重、黎、吳回等。黎和吳回都做過火正之官,火正之官的職務名稱為「祝融」,所以黎和吳回也稱祝融。火對人類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從遠古時代起就有守火之司的常設機構專門加以管理,火正「祝融」是很重要的官職。吳回在黎之後繼任兄職為祝融,他的兒子叫陸終。陸終的子孫繁衍眾多,衍生出祝融八姓:己、黃、彭、禿、壇、曹、斟、羋(mi米)。己姓又衍生出昆吾、蘇、顧、溫等姓。昆吾,己姓,在夏朝時期為伯主。
叔安是帝顓頊的後代,夏朝時被封在飂國為侯,飂,與廖音同,有些古書中也寫作郅、蓼、嫪或廖。據說是叔安傳37世到春秋時飂伯高把「飂」字改為「廖」字而成為廖姓的。飂國是叔安的封國,都邑故址在今河南省唐河縣南90里的湖陽鎮,東北依廖山。五代後晉天福七年(942年),曾在廖山山頂建造廖山神祠,俗稱廖王廟。附近有條小河叫作蓼陽河。
古飂國的轄境,約當於今河南省唐河縣南部、湖北省棗陽縣北部,向東包括桐柏、隨州一部分。發源於伏牛山的唐河從這里流過,南流匯人唐白河至襄樊人漢江。在春秋時期,這一帶分布著許多小國,後來均為楚國所滅,這些國家的國人後來大部分也就成了楚人。據《左傳·桓公十一年》記載:「鄖人軍於蒲騷,將與隨、絞、州、蓼伐楚師。」魯桓公十一年為周桓王十九年,即公元前7。1年。楚國勢力的興起,對周邊小國造成很大的威脅。鄖與隨、絞、州、蓼五個小國伐楚失敗,楚國興師問罪,次年伐絞,隨後滅蓼。後人改「飂」為「廖」,成為廖姓。
2、 皋陶後裔受封於蓼國,以國為姓
顓頊又娶鄒屠氏的女兒為妻,生了八個兒子,他們合在一起稱「八愷」,其中一個字庭堅。庭堅就是皋陶,他也是廖姓的始祖。他是東夷部族首領之一。虞舜時任掌管刑法的獄官之長,以正直著稱。據說他利用一隻名為獬豸(Xiè zhì 謝志)的獨角神羊斷案,准確無誤,後世傳為美談。秦漢以下,刑獄之官都戴獬豸冠,就連清朝的御史、按察使的補服也都綉有獬豸的圖案。禹繼舜位,皋陶繼續肩負重任,擔任要職,並被舉為禹的繼承人選。大禹治水,皋陶和伯益發動東夷族人作出了很大的貢獻。皋陶死在大禹之前,葬在崇山(即今嵩山),後世祭祀如帝王之禮。在人們的心目中,皋陶的功業與古帝王等同。唐人皮日休曾經贊美他說:「咎繇德齊於舜、禹,道超乎稷、啟。」
舜在位時皋陶的職務是掌管刑獄,斷獄根據實情,非常公平,百姓都很佩服。他是當時著名的賢臣,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尚書·皋陶謨》和《史記·夏本紀》中記載了他的一些有關施政的言論。
禹在位的時候,准備禪位給皋陶。因皋陶先禹而去世,禹便封他的後人於英、六等國。西周、春秋時期分布在漢、淮間的群舒與偃姓諸國,都是皋陶的後代建立的。 他的後代封於蓼,子孫以國為姓,即廖姓。皋陶後代受封的古蓼國,故址在今河南省固始縣,縣東有蓼城岡。周襄王三十年(公元前622年),楚公子燮滅蓼。
二、出自黃帝後裔
據古史記載,黃帝是少典之子,姓公孫,居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因生長在姬水之濱,所以又以姬為姓。姬水,即今陝西岐山縣南的橫水河。黃帝受國於有熊,也稱有熊氏。據說黃帝的母親名叫附寶,有一天晚上見到天上的閃電感而受孕,懷孕24個月後生下黃帝。黃帝一生下來就很有靈性,出生不久就能說話,幼年時期非常聰明,長大以後誠實勤奮,見識高明,具有高尚的品德和不凡的才能。
軒轅時代,炎帝神農氏部落的勢力已經衰落。炎帝生於姜水,以姜為姓,姜水在今岐山東,是渭河的一條支流。炎帝也是少典之子,所以古籍中稱黃帝和炎帝是兄弟,他與黃帝一起,同為中華民族的遠古始祖。由於炎帝族首先發明農業,早就開始了半定居的農業生活,部族強盛時期比黃帝族更早一些。炎帝傳至榆罔時,各諸侯互相攻戰,殘害百姓,榆罔沒有力量征討。這一時期,蚩尤九黎部落聯盟力量日益強大,據說有兄弟 81人,獸身人語,銅頭鐵額,並且善於製造兵器,威振天下。他們是古代苗蠻民族的祖先。蚩尤九黎興盛和發展起來,首先與炎帝部落聯盟發生沖突和戰爭,驅逐榆罔,奪取了炎帝部落聯盟的領導權。炎帝戰敗以後,向黃帝部落聯盟求援,共同對付蚩尤九黎。黃帝為首的部落聯盟與蚩尤九黎大戰於涿鹿之野,戰斗極為慘烈,殺得天昏地暗,血流漂杵。最後黃帝擒殺蚩尤,取得了戰斗的勝利。蚩尤九黎的部分部族經戰爭以後被融合到炎、黃為代表的華夏集團之中,一部分向南流徙,在江淮地區和洞庭湖、鄱陽湖一帶形成新的「三苗國」。
戰勝蚩尤九黎之後,炎帝再度擴張勢力,興兵攻伐各部落方國,但部落方國皆歸服軒轅黃帝。黃帝於是修明政治,整頓軍旅,發展生產,安撫民眾,發展了力量,威望越來越高,並與炎帝戰於河北涿鹿附近的阪泉之野。黃帝征服了炎帝,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鞏固了在炎黃部落集團中的領導地位。炎帝勢力中的一部分退避到南方。此後,天下有不歸順的,黃帝就派兵征討,所到之處,披荊斬棘,劈山開道,忙於開創基業,沒有空閑的日子。
黃帝往東到過東海,登上了丸山和泰山。往西到過今甘肅東部的崆峒,登上雞頭山。往南到過長江,登上熊山、湘山。往化驅逐了葷粥(Xūn yù 熏玉,匈奴的祖先),來到今河北省懷來縣東的釜山,與諸侯合驗了符契,在涿鹿山的山腳下建起了都邑。
軒轅部族生長於黃土高原,活動於黃河流域,廣袤的黃土高原是大地母親寬敞的胸懷,奔流不息的黃河水是大地母親甘甜的乳汁。就是在這塊黃土地上,孕育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和古老文明。
黃帝戰勝蚩尤,取代炎帝以後,設置官職,祭祀山川鬼神,天下歸心,萬國安定。任用風後、力牧、常先、大鴻等治理民眾。順應天地四時的規律,推測陰陽變化,按照季節播種百穀。軒轅以武力統一了黃河流域的大片土地,制止了部落間的長期混戰,故有土德之瑞。土的顏色是黃的,所以號稱黃帝。黃帝親自主持製作冕服,穿戴黃色衣冠以作為受命於天地神祗和擁有權力的象徵,對黃色的崇拜也就由此產生。後世帝王依此故事,黃色便成了象徵權力和尊貴的帝王專用之色。古代凡皇宮、祭壇、太廟的台基,都用黃土築成,其他如龍袍用黃色,宮殿覆蓋黃瓦等等,都屬此類。
相傳黃帝的時候有許多創作發明,歷法、算數、蠶桑、醫葯、舟車、宮室、文字等等,都是從這時開始的。黃帝的正妃嫘祖是西陵氏的女兒。嫘祖生了兩個兒子,一個是玄囂,一個是昌意。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兒,生下高陽,高陽就是顓頊帝。玄囂的孫子叫高辛,高辛就是帝嚳。
1、廖姓始祖之周文王子伯廖
帝嚳(kù酷),號高辛氏,傳說中的五帝之一。他是黃帝的曾孫,玄囂的孫子,嬌極的兒子,顓頊的侄子。顓頊死後,由他繼位,在位33年,活到63歲。死後葬在今河南省濮陽縣附近。
高辛生來就很靈慧,一出世就叫出自己的名字。他從小生活在顓頊身邊,從15歲起就開始協助顓頊處理部落聯盟的事務。30歲繼顓頊之後擔任炎黃部落聯盟的首領治理天下。帝嚳建都於亳(今河南偃師縣),後來遷至頓丘(今河南濮陽市附近)。他把恩澤普施給眾人而不為自己個人考慮。他天資聰明、卓有遠見而又具有敏銳的洞察力。他處理問題上順天意,下合民心,寬仁而威嚴。他善良誠懇而又信守諾言,並且注重自身品德的修養,所以贏得了廣大民眾的尊敬和愛戴。他注重發展生產,節省開支,安撫百姓,教化萬民。他在位的時候創立了日月干支系統,發展了農業、養殖業和制陶業,設置各種工正管理生產。史書上稱贊他「其色鬱郁,其德嶷嶷。其動也時,其服也士」、「溉執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鬱郁,有文採的樣子,形容他的神采風貌,《論語》中有「鬱郁乎文哉」的話;嶷嶷,高峻的樣子,形容品德崇高;其動也時,說明他治理天下,善於把握時機,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其服也士,指他的穿著、服用、車馬、宮室,如同普通士人。這些都體現了帝嚳作為當時部落聯盟首領的美德和風范。至於「溉執中而遍天下」,對於首領來說,那就更重要了。「溉」者,概也。概是古代用采平量的器具,用斗斛量米,裝滿以後要用東西刮平,用來刮平的器具叫概。執中,不偏不倚,也就是公平的意思。治理天下,做到了「公平」二字,所以凡日月所照、風雨所至的廣大地區的民眾也就心悅誠服了。
帝嚳的正妃是有邰(Tái 台)氏部族的女兒,名叫姜嫄。姜嫄有一次在郊野看到一個巨人的腳印,心裡感到喜悅就想去踩它,結果一踩上去,就覺得身子振動好像懷了孕似的。到時候生了一個孩子,她認為這孩子不吉利,就把他扔在狹窄的小巷子里,但牛馬經過時都繞開走怕踩傷他。於是把他移到山上樹林子里,恰好那裡人多,只好又換個地方。把他扔在溝渠的冰上,飛鳥圍集用翅膀遮護枕墊暖和他。姜螈覺得很神奇,於是把他抱回家養大成人。因起初想把他扔掉,所以給他取了個名字叫棄。棄小時候就喜歡種莊稼,長大後好農耕。堯、舜時擔任農師,主管農事,教民耕種,給老百姓帶來很多好處。舜把他封在邰,以官為號,稱後稷。《詩·大雅·生民》所詠就是他的事跡。
後稷去世後,他的兒子不窋(Zhú 竹)繼位。不窋末年,逢夏朝政治混亂,廢棄農師,不窋失去官職,流落到戎狄地區。不密去世後,他的兒子鞠立。鞠去世後,他的兒子公劉立。公劉是周族的著名首領,夏朝末年率領周族遷到豳(bin賓)地。豳,在今陝西彬縣東北。《詩·大雅·公劉》寫他率領族人遷至豳地初步定居,發展農業生產的情景,歌頌了他的偉大業績和高尚品德。公劉去世後,他的兒子慶節立,慶節建都於豳。
慶節去世後,子皇仆立。皇仆去世後,子差弗立。差弗去世後,子毀喻立。毀喻去世後,子公非立。公非去世後,子高圉立。高圉去世後,子亞圉立。亞圉去世後,子公叔祖類立。公叔祖類去世以後,子古公亶父(Dan fu 膽甫)繼位。
古公亶父,周族著名首領,即周太王,周文王的祖父。他重修後稷、公劉的大業,積累德行,廣施仁義,受到國人的愛戴。因戎狄侵擾,他率領族人由豳地遷到岐山下的周原(今陝西岐山北),建築城邑房屋,設立各種官職,改革戎狄風俗,開墾荒地,發展農業生產,使周族日趨強盛。《詩·大雅·綿》即敘述古公亶父始遷於岐及其定居、發展的經過,並寫到文王的事跡。《綿》與《生民》、《公劉》,都是敘述周族興盛、發展和開國的史詩。
古公亶父的長子叫太伯,次子名虞仲。他的小兒子叫季歷,季歷是太姜所生。季歷娶太妊為妻,太妊和太姜一樣,都很賢惠。太妊生昌,有聖人的吉兆。古公亶父說:「我們家族將會興盛,要是興盛的話,大概就在昌的身上應驗吧。」太伯、虞仲知道父親想讓季歷繼位,以便傳位給昌,便有意躲開跑到南方去了。古公亶父去世後,季歷繼位,就是公季。公季繼承、發揚古公的傳統,努力施行仁義,諸侯都歸順他。
公季去世後,他的兒子昌繼位,就是西伯,西伯也就是周文王。西伯是殷時諸侯,居岐山之下,受到諸侯的擁護。曾被紂囚禁於羨(Yǒu 有)里(今河南湯陰縣北),後獲釋,為西方諸侯之長。他解決了虞、芮兩國之間的爭端,使兩國歸附,隨後歸附的諸侯有40國之多。周文王滅崇以後,遷都於豐邑(今陝西西安南)。當時掘得死人骨骼,西伯命人安葬。有人認為無主佑骨,可以不葬。西伯說:「有天下者,天下之主;有一國者,一國之主。寡人固其主矣。」於是殮以衣冠,為之改葬。人們聽到這件事,對西伯更加敬重,聞風歸附的又有30國。至此,人心向周,文王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二了,從而為周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文王有一個兒子叫伯廖,周武王滅商,周朝建立以後,武王封他為伯爵。後代以伯廖的名為姓,即廖姓。
2、廖姓始祖之周文王後裔召伯廖
在周文王的後裔中還有一個召伯廖,也是廖姓的始祖。召伯廖是春秋時周惠王的卿士。周惠王十年(公元前667年),召伯廖奉命出使齊國,賜封齊桓公為侯伯,同時要求齊桓公討伐衛國。
召伯廖的先人是召公爽。召公爽是周文王的兒子,與周武王為同父異母兄弟。因他的封地在召(今陝西岐山西南),故稱召公或召伯。武王滅紂以後,封召公於北燕。成王時任太保,與周公旦分陝而治,自陝而西由召公治理,自陝而東由周公治理。他與周公共同攝政,把國家治理得很好,是周初德高望重深得人心的大臣。據《史記·燕召公世家》記載:「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鄉邑,有棠樹,決獄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懷棠樹不敢伐,歌詠之,作《甘棠》之詩。」
召公爽下傳至召穆公。召穆公,即召虎,也稱召伯虎。周厲王暴虐,「國人」圍攻王宮,他把太子靖藏匿在家,而以自己的兒子替死。厲王死後,擁立太子靖繼位,即周宣王。周宣王時,淮夷不服,宣王命召虎領兵出征,平定淮夷。《詩·大雅·江漢》所詠「江漢之滸,王命召虎」,指的就是這件事。
由召穆公再傳至召伯廖,他的後人有取「廖」字為姓的,也是廖姓的一個來源。秦漢以前,在今河南、河北、陝西等地都有廖姓人生活居住,漢代的廖頡擔任過鉅鹿太守,在歷史上鉅鹿廖姓曾經為望族。
三、賜姓及他姓改姓
殷紂王執政時,殘酷無道,在宮廷中任職的繆、顏二姓因之棄官隱居,改姓為廖。《小溪廖姓祖祠房譜廖姓考源》、台灣《廖氏大族譜》(民國五十八年編修)中都有相同的說法:「廖姓為顏繆二姓並合留形之改姓也,顏姓為冠蓋之官,繆姓居衣裳之職。因殷紂無道,荒淫絕諫,虐殺朝臣,暴殮天物,臣民離心,衣冠雖屬官爵,宮廷常物而求精美華麗,本屬人之常情,當混亂朝政之時,艷裝誨淫物議,不無瓜田李下、惑君之嫌,在良莠不齊之時宜有潔已之道,因而棄官隱於維陽山谷(後稱武威)。後恐子孫而受追蹤之累,始並合改姓曰廖,以表志同道合,留形不忘本源。」
據官陂《張廖姓族譜》記載:明洪武七年,原籍雲霄西林村和尚塘張天正的第三子張願仔(或作張元子)字再輝,到官陂(時稱三都)游學,經常住在當地一個名叫廖化(又稱廖三九郎)的人家中。廖化為人和善賢達,家殷富足,膝下只有一女,名叫大娘,品貌端莊,稟性賢淑,知書達理,事親至孝。廖化見張願仔善良朴實,忠厚勤勉,是理想的東床之選,便將其招贅為婿(張願仔入贅時兼養子,改名為廖元子),待若親子,並把全部田園產業都交由張願仔掌管。張願仔也非常孝敬岳父母,就像對待親生父母一樣。
明洪武八年(1375年),張願仔48歲,獨子廖友來出生,在友來未冠之時,廖族有親眷犯國法而逃獄,以當時社會律法十的規定,往往株連九族,因此連累廖氏全族。張願仔以廖族家人的身份到官府申辯,不料官司拖累多年,結案後,張願仔身染重病,臨終囑咐兒子廖友采:「吾深受汝外祖父母知遇之恩,欲捨命圖報,未能如願,汝當代父報答,子孫生當姓廖,以光母族,死當姓張,以存子姓,生死不忘,張廖兩全。」
廖友來謹承父志,以張承廖,並立誓:「凡我子孫,生則姓廖,歿後書張,不違祖命,以報廖公之德。吾本姓張,來源於河南河郡衍派,雲霄西林和尚塘有祖跡,以後應回祭祖掃墓,以盡孝道,若移居外地,姓張、姓廖由其自便。」於是張廖二姓遂成一脈,生時寫廖,死後書張,故有「活廖死張」、「人廖神張」、「張骨廖皮」之說。
傳說清朝嘉慶年間,因為系出同源的張、廖兩姓發生的一次誤會,而產生了張廖姓氏。官陂十三世祖廖國寶在朝內當御前侍衛,深得嘉慶帝重用,引起朝內張國公的妒忌,於是他保舉廖國寶出征,在陣上廖國寶被張國公謀害致死。死後,張國公才知被他害死的原是自家親人,後悔莫及。為接受這一慘痛教訓,同時認識自己血緣的真正歸屬,移居外省或僑居海外的張願仔公後裔,便把張廖二姓聯起來並用。如移居台灣台中西屯區、南投、雲林縣西螺、板橋、三侖鄉的張廖子孫就有數萬人,建有30多座宗祠。他們都一直奉守祖訓,除了戶籍登記,平時提到自己的姓氏,大多張廖並用。再如旅居日本大孤市僑胞有張廖富源、張廖富南等,都是官陂願仔公的後裔。又如移居廣東潮汕一帶的張廖族人,也多用聯姓。
在此之前,元末有簡德潤者,入贅南靖張家,此派下張簡同宗,以後乃有張廖簡三姓聯宗之說。另一說法認為張簡聯宗是為了避禍。唐初福建廖崇德有三子九孫,一門高官進爵而為奸臣媾陷,為避禍九孫分三姓埋名隱跡,後世子孫乃以張廖簡三姓聯宗。
自唐代初年開基福建虔化,廖崇德的子孫很快便分衍至福建及廣東各地,崇德生三子,長子蘭芝,諱佩,唐總章戊辰進士,承武威郡祀;次子蘭楷,繼清河郡公;三子蘭德,承太原郡祀。蘭芝次子光堯,諱德登,為宣州刺史,生三子,長瑞碹,次瓊碹,三琳碹。時因奸臣,自此子孫埋名隱姓,命九子分三郡,張廖簡三姓聯宗自此開始。老大文廣、老二文興、老三文舉,仍然本姓廖,奉祖傳的「武威」為郡望;老四文福、老五文亮、老六文祿,分姓為簡,以「太原」為郡望;老七文有、老八文明、老九文峰,隨母姓為張,襲用張姓的「清河」為郡望。
四、少數民族廖姓
壯族:
據史書記載,壯族先人在唐、宋時期有因其居住地區而得名的「西原蠻」、「南丹蠻」、「撫水蠻」等,當時他們已有了廖、寧、儂、黃、莫、韋、周等大姓。現在廖姓仍是壯族的主要姓氏之一。
苗族:
早期的苗族有名無姓,到了明萬曆年間,有的地區開始出現了姓氏,如在湘西地區就有了「吳、龍、石、麻、廖」五姓。石啟貴的《湘西苗族實地調查報告》說:「苗民生活鄉間,多屬一姓聚族而居……所以寨子大而團體固,人口多而勢力強。古時候,吳、龍、廖、石、麻五姓為湘西苗族五姓。所住區域,幾乎占湘西整個苗區。」清檀萃的《說蠻》對五姓有不同的說法:「生苗、紅苗有吳、龍、石、麻、田五姓。」然而無論從傳說或者是實際情況看,「田」應該是「廖」斯誤。廖姓出於苗族禾瓜家族,現主要居住在鳳凰縣廖家沖一帶。
毛南族:
毛南族是居住廣西、貴州的一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的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河地市、南丹縣境內。毛南族原名「毛難族」,1986年經國務院批准改為現名。毛南族屬古越族支系「僚」和「伶」人的分支,有自:己的姓氏,《毛難族簡史》說:「宋時撫水州民有區、廖、潘、吳四姓」,撫水州後改安化州,就是現在廣西環江、貴州荔波一帶。毛南族現在仍有廖姓。
高山族:
據《台灣省通志》載:清乾隆二十三年(1761年),賜台灣高山族七姓,第四姓為廖。
瑤族:
據《廣西瑤族社會歷史調查》實地調查結果顯示,平地瑤的大姓有廖、黃、李、陳、鄧等,灌陽道州千家洞(今屬廣西)之後散居於富川,分布於今富川縣富陽、福利、麥嶺、朝東、城北鄉和鍾山縣兩安、平安鄉。
仫佬族:
據《廣西仫佬族社會歷史調查》稱仫佬族中有廖姓。《嘉定縣志》也說上海嘉定有廖姓,為貴州仫佬族。
此外,布依族、壯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水族亦有廖姓。
-------------------------------------------------------
【廖姓古今遷徙史】
先秦時期,廖姓活動、分布的地區主要在黃河流域的陝西、河南、河北一帶。兩漢、三國時期,長江流域已多廖姓居住。隋唐以後,南方成為廖姓分布的主要地區。這種變化的出現,是與中國社會發展的一定歷史背景相聯系的。春秋時期的楚人滅蓼,晉朝時期「五胡亂華」,宋朝時期的「靖康之變」,元朝時期蒙古貴族對漢人、南人的奴役,明清時期湖廣填四川、江西填湖廣的大規模移民以及沿海城市商品經濟的繁榮等等,對廖姓遷徙都曾產生過重大影響。
三國時期的廖立,是廖姓最早見於記載的南方人。至於他的祖先或者他本人是如何到南方定居的,現在已無從知道了。廖立,字公淵,臨沅人。臨沅屬今湖南常德市。劉備為荊州牧,用廖立為從事,後來升任長沙太守。東漢建安二十年(215),孫權派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廖立隻身逃到益州,被任為巴郡太守。劉備稱漢中王,用廖立為侍中,後遷長水校尉。諸葛亮稱贊他是「楚之良材,當贊興世業者也」。後廖立因恃才自負,沒有被列為上卿而當面質問諸葛亮並詆毀朝臣,諸葛亮親加彈劾,將他削職為民,徙汶山郡。他在徙所率妻子耕種自守,聽到諸葛亮去世的消息,流涕嘆息。後來廖立就死在汶山。汶山在今四川省。廖立是當時很著名的人物,他從湖南到四川做官,也可以說是遷徙,他的後人是留在四川汶山,或是回到湖南臨沅,或是蜀亡後去了北方,無從得知其下落。名人尚且如此,許許多多普通廖姓人自然更是難免湮沒無聞了。
台灣省
台灣廖氏 台灣廖姓人有單廖與雙廖之分。單廖是指純粹廖姓人;而雙廖,又稱張廖,是明初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官陂鄉張願仔的後裔。台灣地區廖姓人口約28萬餘人。就分布而言,以雲林縣的二(山侖)鄉最多,約為15000人。其次是西螺鎮,14000多人。再其次是台中市西屯區、台中市北區、台北縣板橋市。這5個地區都是張廖族系的聚居地,是所謂「福佬人」。單廖系廖姓族人的主要聚居地為台北縣新店市、桃園縣、新竹市、苗栗縣、高雄縣、屏東縣等地,他們的先人是從廣東省大
Ⅶ 清朝廖氏進士
整理完之後...發現比我想像的多啊。
順治朝歷年廖姓進士
1、廖聯翼(生卒不詳)字雲升,清湖南衡陽人。順治十六年(1659)進士。康熙初,為孟津知縣,肅清境內姦宄,民得安居樂業。縣逢蝗旱之災,飢民流離,捐俸施粥賑飢,全活甚眾。楚南用兵,孟津為調運通途,他經辦得法,民不知擾。以功升內閣中書。離孟津時,士民攀轅號送。致仕歸,卒年76歲。著有《鹿野園詩文集》及《詩經解》等書行世。
2、廖觀 五宅第十四世祖廖觀順治十八年 (1661年) 高中進士。五宅第是惠州一個保存尚好的具有廣府文化特色的清代民居,因功武村廖氏四世祖廖蘭窗之五子雲谷(明代秀才)在此開居,故取圍名為「五宅」。
康熙朝歷年廖姓進士
1、廖弘偉 康熙九年第三甲進士。
2、廖必強(1619~1694),字千能,號荷柱,清代廣西全州恩鄉魯薦村(今兩河魯水)人。聰穎好學,十歲以文名譽滿鄉里。然屢試不中。清康熙九年(1670)他已51歲才得中庚戍科進士。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始為廣西巡撫郝浴知其才,聘請他擔任廣西通志總裁。因他編纂通志有功,郝浴贈他「三江文獻」和「學富縹湘」兩塊匾額,以表仰慕。後隱居不仕。逝後,鄉人尊稱他為「靖獻先生」。著有《汗漫詩集》四卷。今已失傳。
3、廖琬 康熙三十九年庚辰科進士,湖廣安陸府景陵縣。
4、廖賡謨 康熙四十二年二甲16名進士。任職過四川提督學政、山西學政。
雍正朝歷年廖姓進士
1、廖必琦(?-?),字荔庄,福建莆田人,為清朝政治人物。廖必琦為雍正二年(1724年)甲辰科第三甲進士。後由額外主事改庶吉士。曾修《莆田縣志》。
2、廖貞,生卒年不詳,字廷干。清代歸善縣(今惠城區)人。雍正八年(1730)進士。歷任貴州的平越、錦屏知縣。好讀書,識時務,精明能幹。寫作勤奮,著有《易經講義》、《詩經講義》、《書經講義》、《太學講義》、《中庸講義》、《論語講義》、《孟子講義》、《離騷注釋》、《杜詩注釋》、《擷秀樓詩》、《黔游草》、《羅浮唾語》等。歷任貴州黎平府平越縣知縣、錦屏縣知縣。每到一處上任,他都均徭役,扶貧困,深得民心。為官軍鎮壓苗民起義獻計獻策。因父喪,辭職歸家。後再不出仕。老死於家,享年63歲。
乾隆朝歷年廖姓進士
1、廖鴻章,字南崖,福建永定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乾隆二年(1737年),登進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檢討、掌教蘇州紫陽書院。
2、廖瑛,字璞完,福建永定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乾隆二年(1737年),登進士,官至江西按察使。
3、廖方蓮 乾隆七年壬戌科第三甲進士。
4、廖運芳,江西龍南人,是一名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乾隆七年,登進士。曾於1753年接替喬守仁任嘉定縣知縣一職,1757年由潘涵接任。
5、廖乘時 乾隆十年乙丑科第三甲進士。
6、廖淮,福建建寧縣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乾隆十年,登進士,擔任禮部主事。
7、廖玉麟,福建閩縣人,中國清朝官員。廖玉麟為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癸未科進士。乾隆四十二年三月(1777年4月)由福建邵武府學教授調任台灣府儒學教授。
8、廖占鰲 會昌人,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己丑科三甲進士。任職過刑部河南清吏司主事。
9、廖懷清,字芬堂,福建永定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登進士,授開建縣、感恩縣知縣[1]。
10、廖連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乙卯恩科三甲17名
嘉慶朝歷年廖姓進士
1、廖方彥 湖北漢陽府漢陽縣 嘉慶六年辛酉恩科三甲最後一名進士。
2、廖鴻荃,初名金城,字應禮,號鈺夫。福建閩縣人。慈善家廖封之子。嘉慶十四年已巳(1809年)榜眼。嘉慶十六年(1811年)三修《大清一統志》,由穆彰阿、李佐賢、泮錫恩、廖鴻荃、龔自珍等主持。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完成。官至工部尚書,賜紫禁城騎馬。時議改河道,朝命鴻荃往勘,不久坐事奪職。與陳維英相善。再起官太常寺卿,卒謚文恪。
3、廖鴻藻 福建閩縣人 字應祉,從小善於寫文章,16歲就中舉人,27歲中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教習、江西督糧道兼兵備道,先後幾次主持四川、江南鄉試。他任的江西督糧道,被視為肥缺。他廉潔奉公,革除糧道管理的弊端,誥授中議大夫。他素與林則徐幾個摯友棋酒往來,怡然終老。其性格很好靜,終日坐在廳堂毫無倦容。享年72歲,著有《弈戒四章》。 嘉慶十四年己巳恩科二甲進士。
4、廖鴻苞,福建閩縣人,號竹臣,少年時十分聰穎,文章寫得好,且工書法,筆姿險勁,常和弟弟吟詩作詞,著有《世彩堂同館賦鈔詩鈔》、《竹臣詩草》。嘉慶丁丑(1817年)年他中進士,授江蘇陽湖縣升太湖同知。湖中多盜匪,廖鴻苞採取寬嚴並濟的策略,平息太湖盜匪的猖獗活動。上司器重他的才幹,調其署揚州府知府。任上廖鴻苞體恤民眾疾苦,尊重知識分子,人稱其有古循吏之風。逝世時,林則徐題輓聯痛悼。
5、廖文錦,號邵庵,十歲能詩,時人目為神童。嘉慶十六年進士,授國史館編修。歷充國史館纂修提調,文淵閣校理,南陽知府,署南汝光道台(從三品官),屢平冤獄。道光元年任江西鄉試主考官。曾為南陽武侯祠大殿題匾「隱居求志」。有《佳想軒詩鈔》
6、廖甡 龍津 進士 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 工部主事。
7、廖運發 江西省龍南縣 嘉慶二十二年丁丑科進士。
8、廖重機,號莘堂,臨桂人。嘉慶二十四年己卯恩科進士,任平陽知縣。
道光朝歷年廖姓進士
1、廖篤材(1786—1850年),號介眉,廣東省河源市紫金縣龍窩桂山圍村人。少時聰穎過人,嘉慶十年(1805年)考取邑庠。道光元年鄉試中舉。道光三年(1823年)殿試中進士,敕封文林郎。道光十年被授為雷州府學正堂。在職期間,秉公辦事,竟遭人誣陷,經朝廷派員調查,澄清是非,贊他是「清白無瑕之玉」。後死於任內,葬於家鄉桂山圍。
2、廖翺,廣東南庄龍津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道光六年,登進士,授山西定襄縣知縣。
3、廖惟勛 福建省永定縣 號椅城,道光十三年恩科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後調貴陽府加道銜,署貴西兵備道,歷署西安、銅仁、都勻知府。
4、廖朝翼 四川榮縣道光十五年(1835年)乙未科 二甲十三名進士。
5、廖為庸,字靜常,號鞠裳,馮川鎮人。道光元年辛巳(1821年)恩科領鄉薦。道光十八年戊戌(1838年)登三甲第三十三名進士第,分發山東即用知縣,後丁艱歸里,卒於家。
5、廖宗元 1810年-1861年),字梓臣,清朝官員,湖南寧鄉縣人。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科中式張之萬榜三甲第五名進士。以即用知縣分發浙江,歷任仙居、德清知縣。不久因丁憂歸里,居家五年。期間太平軍進入湖南,宗元協助團練,捐輸軍餉。咸豐六年(1856年),隨吉安守黃冕援助江西,克服吉安,論功加同知銜。
咸豐九年(1859年),至浙江,並在歸安任職。咸豐十年(1860年)二月,太平軍進逼湖州,宗元率軍守城解圍,晉升同知,加知府銜,因積勞成疾,手足偏癱,民眾自發為其焚香祈禱。咸豐十一年(1861年),奉命守紹興,城破身死。巡撫左宗棠將其事上奏,朝廷追贈宗元太僕寺卿銜,按例撫恤,並在紹興府城建立專祠祭祀。同知《寧鄉縣志》將其列入《忠義傳》。
咸豐朝歷年廖姓文進士
1、廖秩瑋,江西德化縣(今江西九江)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咸豐二年(1852年),登進士。咸豐七年(1857年)接替陳慶長任華亭縣知縣一職,咸豐九年(1859年)由趙秉鎔接任。
同治朝歷年廖姓進士
1、廖坤培(1816-1894),字伯厚,號西崖[1]、西岩[2],四川省寧遠府會理縣(今四川省會理縣)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同治元年,登進士二甲六十三名,改翰林院庶吉士[3]。次年,任翰林院編修[4]。同治六年,任貴州鄉試正考官[5]、貴州學政[6]。
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生於今撒蓮鄉。 其父廖朝宗,以醫為業,同治《會理州志》稱其「通軒岐之術,臨症謹慎,病癒不計謝貲。處鄉鄰不露圭角。人將構訟,即為排解,而人不知其好。」坤培自幼勵志讀書,勤奮聰穎,學業日進,「文章秀麗,弱冠為名諸生」。道光二十四年(1844)參加四川省鄉試,得甲辰恩科副榜第三名。之後,隨家移會理州城,「仍閉戶勤苦,朝夕不輟」。咸豐元年(1851),中辛亥恩科第19名之舉人。同治元年(1862),中壬戌科第42名進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後由內閣大挑,外任湖南省知縣,旋改任翰林院編修。同治六年(1867),外放貴州省鄉試主考官,旋任貴州學政使,職掌全省教育和人才選拔。廖坤培在學政使任內,「所取多名下士,其後歷顯宦,任封疆,時稱為得人」。在貴州任職二年後,於同治十年(1871)前後,又被調回京城,再入詞館,歷十餘年。正要改任廖為御史時,因母喪,聞訃返里,辭官告老還鄉。後廖坤培主講金江書院(會理中學前身),培養本地人直至逝世。 廖坤培著有《寄雲山館文集》12卷、《困齋詩稿》8卷、《中興揮塵錄》4卷、《星軺游記》2卷、《視學勸士錄》1卷,今均無存。同治《會理州志·藝文志》載有其詩《迷易道中口占》4首。 光緒《會理州續志·藝文》收有廖坤培逝世前一年所作七律6首,詩前小序是:「癸已(1893年)夏日,七十晉七初度,適當重遊泮水,子侁亦入州庠,賦七律六首征和」。廖坤培有子五人。均經科舉入仕。長子倬,字由雲,任鹽提舉;次子侃,字亦陶,任直隸知州;三子儀,字鳳樓,任清廷工部主事;四子俊,字義臣,由廩貢授廣西象州知州;五子侁,附生出身,候選縣丞。 光緒二十年(1984)廖坤培病逝,終年78歲。
2、廖鏡明(?年-?年),字洞秋,四川省鄰水縣人。同治二年癸亥恩科三甲第71名進士(1863年),曾任戶部山東司主事、山西司員外郎、陝西司郎中、記名御史。
廖鏡明由廩生中式咸豐九年(1859年)鄉試,同治二年(1863年)中式進士,以部屬用簽分戶部。同治八年(1869年)學習期滿,奏留。光緒七年(1881年)補戶部山東司主事,九年(1883年)補山西司員外郎,十一年(1885年)11月補陝西司郎中。同年可任繁缺知府,11月24日吏部帶領引見奉朱筆圈出照例用。據《越縵堂日記》光緒十二年四月十八日:「閱今日點用御史名單:自第一名至十六名止,光甫(即胡仁耀,胡愈之祖父)及金忠甫(即金保泰,同治十年進士)皆得記名,徐亞陶(即徐寶謙,光緒六年進士)名在十八與十七之戶部廖員外鏡明、二十之戶部吳員外澍霖(同治元年進士),皆不得用。三君皆年七十有餘矣」。
3、廖壽恆(1839—1903),清末大臣。祖籍永定青坑,後居江蘇嘉定(今上海市嘉定縣),字仲山,晚號抑齋。同治二年進士。歷任湖南學政,國史館纂修,侍讀學士。光緒十年(1884年)署刑部左侍郎,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光緒二十三年晉升刑部尚書,25年調任禮部尚書(正二品)。中、法戰爭中,曾力主籌餉制械,抗擊法國侵略軍,鞏固西南邊防。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在軍機大臣學習行走。次年1月24日與總理衙門王大臣約康有為問話,曾詢及變法的方法步驟。「戊戌變法」期間,助康有為向光緒帝送書遞折,傳達光緒帝的「上諭」,促進變法。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因病退職。有《廖宗伯奏議》。
4、廖鶴年,咸豐壬子舉人,同治四年(1865年)乙丑科進士。揀選縣知縣議敘五品銜。
5、廖壽豐(1836—1901年),號谷似,同治十年進士。光緒七年(1881年)授浙江督糧道,光緒十三年(1887年)為貴州按察使,光緒十六年(1890年)授福建布政使,旋調河南布政使、護理巡撫。光緒十九年(1893年)為浙江巡撫。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奉旨推行新政,開蠶學館和武備學堂,試行內河小輪船航運,請設求是書院(浙江大學前身)。退職後捐銀3000兩,創辦新華書館。
光緒朝歷年廖姓進士
1、廖廷相 (1842~1897年)字子亮,又字澤群,廣東南海人。
清光緒二年(1876年[1])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充國史館協修。假歸後不復出,歷任水陸師學堂總辦、惠濟義倉總理、南海保良局總理、金山書院、羊城書院、應元書院、廣雅書院山長,又任學海堂和菊坡精舍學長10餘年。廣東英俊之士,多出其門下。粵督張之洞開廣雅書局刊群籍、廷相總司校集。會典館修輿圖,飭直省重繪,粵督李瀚章請廷相主理其事。廷相少從番禺陳澧專課經學,尤長於音韻之學。群經中,精研三禮,著《三禮表》一書。析粵東水道源流派別,著《粵東水道分合表》二卷。居京師時,撰《順天人物誌》六卷。還著有《經說》、《韻學》、《諸史扎記》、《金石考略》和文集等若干卷。
2、廖熏,江西省寧都直隸州石城縣人,清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光緒二年(1876年),參加丙子恩科會試,得貢士第238名。殿試登進士3甲第30名。同年五月(6月3日),經吏部掣簽,授即用知縣[1]。
3、廖驤,福建省龍岩直隸州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光緒六年(1880年),參加庚辰科殿試,登進士二甲第132名。同年五月,著分部學習。
4、廖國琛,福建省福州府侯官縣人,清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光緒六年(1880年),參加庚辰科殿試,登進士三甲第72名。同年五月,著分部學習,後擔任中牟知縣。
5、廖鏡伊(1831年-?年),字伯冶[1],號雪門,四川省鄰水縣人。光緒六年庚辰科三甲第178名進士(1880年),曾任四川省昭化縣教諭,貴州省天柱縣知縣[2]、夔州府教授、西寧府知府。
6、廖鳳章,廣東省廣州府南海縣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光緒二十年(1894年),參加光緒甲午科殿試,登進士二甲79名。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簽分發各省,以知縣即用。
7、廖允儒,河南省光州直隸州商城縣人,清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光緒二十年(1894年),參加光緒甲午科殿試,登進士三甲118名。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簽分發各省,以知縣即用[1]。
8、廖基鈺,江西省南昌府奉新縣(今江西省奉新縣)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登進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1]。光緒二十四年四月,散館,授翰林院編修[2],後任浙江道監察御史[3]。
9、廖鳴龍,福建省福州府侯官縣人,清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參加光緒乙未科殿試,登進士三甲65名。同年五月,以主事分部學習[1]。
10、廖佩珣,廣東省惠州府歸善縣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參加光緒戊戌科殿試,登進士二甲102名。同年五月,授內閣中書。
11、廖振矩 廖保齡之侄廖發齡之子。桂林市平樂縣榕津人。官至兵部侍郎,封中憲大夫,中義大夫。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參加光緒癸卯科殿試,登進士二甲第102名。
12、廖笠樵,名毓英,是廖氏福州家族最後一名科舉進士。生於清朝同治癸亥年(1863年),光緒甲午年中亞魁,1903年中進士,為直隸宛平縣知縣,因精明能幹,在京城辦案有功,保四品銜,補用順天府(今北京市)知府。廖笠樵目睹了甲午慘敗、戊戌變法、庚子之亂等,愛國心切,痛恨清廷腐敗,官場齷齪。1908年他毅然辭去官職,告退回鄉。這年他47歲。
宣統年間唯一的廖姓進士,光緒二十九年癸卯科後科舉廢止,廖炎是游學畢業進士。
1.廖炎(1882年-?年),字企周,四川省華陽縣人,清附生,日本大阪高等工業學校畢業,工科進士。(光緒二十九年癸卯科後科舉廢止宣統二年(1910年)游學畢業進士,)
Ⅷ 福建廖氏家譜
說閩南話,應該是安溪過去的。
安溪縣、南安市廖氏 大多數是唐末五代廖儼的後裔,衍傳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總人口超過4萬人。廖儼是江西寧都始祖崇德的後裔,他的大多數兒孫都在安溪蕃衍,分居於上苑、善益、馬獅、新廳、益林、後塘、美井、官橋、尚卿、後溝、東林、房巷等地,並播遷到泉州、惠安、南安和江、浙、湘、鄂、川、粵、桂、台、港等地,以及東南亞各國。
上苑廖氏
廖儼入安肇基上苑娶黃氏、鄭氏、周氏、陳氏,生八子:長曰泰,字君平,後梁貞明元年(915年),授義勇將軍;次曰該,字君盛,約於後漢乾祐二年(948年),授義勇將軍;三曰評,字君善,後晉天福元年(936年),授清源將軍;四曰庭誨,字君示,後晉天福元年(936年),授平海將軍;五曰憚,字君太,後梁乾化元年(911年),探花及第,後舍官入寺修行;六曰環,字君實;七曰坦,字君寬,後梁時授義勇將軍;八曰瑀,字君玉,號金精,後唐時封國師。長房、三房定居上苑,五房出家修行,其餘各房因仕途遷往浙江、江西、台灣等地。
上苑是安溪廖氏的發祥地。上苑廖氏至今已傳四十世,分為美井派、後塘派、厚家派,後裔衍播於官橋、魁斗、城廂、鳳城、蓬萊、虎邱、湖頭、劍斗等鄉鎮。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廖廣德從上苑深格遷往蓬萊鶴前村橋仔坑,任朝真寺主持,其後輩專理當地各項佛事。民國時期,廖修忠等因經商從上苑遷居湖頭街。
上苑廖氏自九世起陸續外遷。九世孟、迎泰、如遷居浙江,其中孟任平陽縣主簿,迎泰派系仕途顯達。十世德遠任長泰縣尉,居長泰縣。十七世拗,字士華,遷居浙江。十九世資安遷居惠安縣土寨,資齡遷居台灣,志遷居龍溪縣。二十世真遠遷居浙江省瑞安市及廈門海滄。二十一世新發、新華遷居浙江省蒼南縣廖家坪,昭陽遷居南安縣翔雲。二十五世應其遷居浙江省平陽縣。二十八世豪生遷居南安縣下都,雄生遷居南安縣東田,顯生遷居廈門市山場,日石遷居台灣,其後裔於20世紀90年代回鄉謁祖,捐資重修東林祖祠。美井派六房二十五世毓秀,二十六世啟朝、啟吉、啟元、啟尾遷居浙江省溫州。二十八世維簡遷居江西省,天英遷居廈門市;二十八世維多、二十九世喜、送、來、進、才、到、嘗、儔、向、用、樞、三十世天然、天受、天竹、天必,三十世馬忍、心奏、向、高、繆、三、窕、銅、孫脅、姜、希、額、幼、桂、元、寧、亦等相繼於清雍正、乾隆年間遷居台灣。三十世至三十八世,於清末以後,不少廖氏族人因謀生、經商、求學、工作而遷往國內外。遷往國內的有泉州、廈門、福州、西安、貴州、北京、江西、廣西、上海、內蒙古、台灣、香港等地;遷往國外的有印尼、菲律賓、緬甸、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家。在印尼、菲律賓和新加坡都成立廖氏公會。
善益廖氏
元大德年間(1279~1307年),十三世廖廷琇(號洪山)從上苑分居犀山下,建善益大宗祠,繁衍善益、馬獅、新廳、益林四個村,廖廷琇為善益廖氏始祖。至二十一世,廖氏從善益遷居虎邱鎮湖西村水辦。兩支從善益遷居城廂鎮雅興村廖邊。
善益廖氏自二十二世起陸續外遷。長房新廳派二十二世齊遷居仙游縣。二十四世敷志遷居廣東。二十六世胤秀遷居崇安縣、衍江西。長房頂第派二十四世仰取遷居南安縣,細仔、仰和遷居浙江省溫州。二十五世應春遷居泉州。二十五世心舉、心茲,二十六世明盡,二十七世彬陽,三十世翠峰、克讓、克配、克相、克喜、克榜,三十一世大滾、大節、成春,三十二世先欽、晉恭、神霜,三十三世永河遷居台灣。三十三世永建遷居泉州,永謨遷居廈門。長房中厝派二十三世季仔、尾治遷居南安。二十八世交政遷居福清。二十八世祿道、三十一世麗水、仕列、金星遷居台灣。長房二思敬派二十八世成鎖,三十世滿鄉、可對、簪英,三十一世冬啟,三十二世神鑫、江河、嘉熟、光賢、含蕊、三發,三十三世克秋,三十四世夏春遷居台灣。長房三祖治派二十一世天養,二十四世毓芳遷居溫州。二十一世天進遷居德化。二房二十三世東朔、東周兄弟遷居福州。二十五世忠秉遷居晉江。三房二十二世素采遷居溫州,二十三世道煥遷居廣東省潮州市。四房二十一世媽祖遷居廈門市同安區進美山。二十三世發仔、升仔遷居廣東,弼仔遷居德化,一賢遷居永春。二十四世五仔遷居溫州,有進遷居晉江。二十五世觀寶、觀用遷居溫州,平剩遷居台灣。二十六世仕香,二十七世孝光,二十九世必色遷居台灣。三十三世文蘭遷居鼎美。五房二十三世一交遷居南安,新民、化民遷居烏秋。二十六世契英遷居溫州。三十三世祥遷居台灣。六房二十一世玄祖,二十二世孫寧遷居南安,天華、天恕遷居永春。自三十二世至三十六世遷往國內各地及東南亞各國比較多。
尚卿歐陽廖氏
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歐陽德安自南安縣東田徙至安溪尚卿新樓開基後,至三世長房石軒(1473-1560年)繁衍翰卿村後湖、大書房、杉林、舊圩、壩頭、慕頭、東山,新樓村倉前、儒林、南斗、小溪、加封、東墘、新宇、德塔,灶坑村高美寨和灶美村高婆侖。二房石齋(1477-1540年)遷往江西。三房石峰(1486-1554年)繁衍新樓村長林、月山、天師宮、新樓、南山、溪坂、下壠、邊墘、井兜、溪心和徐州。三世石峰之孫從吾,遷居劍斗鎮舉口村。石峰之三孫秦,號舉吾
(1534-1587年)、九世從善遷居尚卿鄉徐州村。十一世知美自翰卿遷居灶美村高婆侖。民國7年
(1918年),劍斗舉口村廖姓一支遷居劍斗潮碧村。十二世心齋於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往湖頭街開設葯局,店號「榮元齋」。其店聯:「榮衛有方功參造化;元精克補術紹岐黃。」世代行醫,祖傳秘方「養脾散」,曾暢銷縣內外及東南亞等地,長盛不衰,其後裔部分定居湖頭街繁衍。
尚卿歐陽廖氏自三世起陸續外遷。三世石齋至九世有一支遷往江西。三世石軒之玄孫而上(1574-1642年),官至中憲大夫,遷居泉州北門。三世石峰之子帶溪居新樓長林。五世金峰後裔居新樓、溪坂、溪心、岩兜、下壟、南山、華林、邊墘、月山、天師宮。三世石峰的六世孫魁麟遷居寧德市飛鸞鎮梅田塘田,魁守遷居浙江省衢州市江山縣峽口蓮花山鴛鴦橋,魁瑤(字子池)遷居寧德縣二都榕溪村建碗窯。大宗二房八世子盈(諱糧),於清康熙三年(1664年)遷居江西省廣信府玉山縣牛吞灣。九世奮芙之子盛遷往浙江省溫州,萬英之子梁遷往台灣。一支遷居沙縣富口鎮白海口村,一支遷居永安縣安沙鎮,一支遷居惠安縣塗寨鎮廖厝村。土邇(字兆遠),於清乾隆中期遷居台灣琅嶠。清源、文御、文偌於清道光初遷居台灣琅嶠。德月、清團於清代遷居台灣八分寮。清嘉慶至宣統年間
(1796~1911年)一支遷居印尼巨港,已繁衍6000多人;一支移居占碑,已繁衍1000多人;一支遷居新加坡,已繁衍1000多人;一支遷居馬來西亞,已繁衍數千人。
劍斗鎮舉口廖氏,成玉、六世衛慶、衛儲、衛成、衛瑞(字伯圖),於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遷居台灣北路新莊。八世宗富昆仲遷居政和縣三里亭。十二世昭府、昭硯等遷居馬來西亞。
魁斗溪東廖氏,宋慶元六年(1200年),上苑厚家派廖氏遷居魁斗鎮溪東村龍頭角落。其長房長有五兄弟,其中二房遷居台灣;四房遷居浙江溫州。
鳳城廖氏,新中國成立後,安溪廖氏各支系一些族人因工作、經商等原因,先後遷居鳳城鎮,主要分布在北石、鳳山、小東、朝陽、上西、祥都、鳳明等居委會。
安溪縣廖氏人口分布
據2004年12月安溪縣人口資料統計,安溪廖姓共21969人,在當今按人口多少排序的安溪姓氏中居第12位。分布全縣9個鄉鎮,其中以官橋鎮最多,尚卿鄉次之。
Ⅸ 我們廖氏祖宗從江西臨江府遷移到什麼地方
廖姓最早發源於河南省境。廖姓歷史上最大郡望「汝南郡」早期即出此地。
秦漢之際,廖姓始有遷往周邊地區者。伯廖一支形成巨鹿郡望。另有汝南廖姓後裔廖惠避秦之亂而遷河南(據《廖氏源流序》)。
魏晉南北朝時期,繼「永嘉之亂」始,北方廖姓大舉南遷,此期,廖惠後裔廖化自襄陽(今湖北省襄樊)遷入四川,是為入蜀始祖。傳自廖世璋,居江蘇南京,其二子分別入居洛陽、浙江永嘉。傳自廖延齡,任武威(今屬甘肅省)太守。另有晉代隱士廖堂,將樂(今屬福建省)人,為最早入閩者。
唐時,入閩者甚眾。唐初有廖姓隨陳元光父子開漳入閩,唐末有廖姓隨王潮、王審知入閩。廖惠一支傳至廖崇德,任江西虔化令,其後人又有遷居福建汀州寧化石壁寨,進而遷上杭等地者。
宋代,廖姓已是福建大姓,名士輩出。
元代以前廖惠一支遷徙情況,《興廖氏族譜》所述較為明晰:「其先祖世居汝南,魏晉南北朝時,因北方戰亂,播遷於江南各地。唐時,其祖由江西雩都,避唐末之亂,遷於福建汀州寧化石壁寨。後子孫因亂,又遷順昌,廖氏居於閩者益眾。至宋末,再由寧化經長汀、上杭、永定,而入廣東大埔、梅縣、興寧、五華等地區。」
明代,山西大槐樹廖姓分遷於河北、河南、江蘇、北京等地。
清代,閩粵廖姓有入台進而移居泰國、新加坡等地者。今日廖姓以江西、湖南、四川、廣西、廣東等省居多,上述五省廖姓約佔全國漢族廖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三。
先秦時期,廖姓活動在河南、四川。秦漢時期,廖姓已擴散到河北、湖北。兩晉南北朝時期,廖姓已越過長江進入湖南、廣東、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唐朝時期,中原廖姓兩次南下移民福建,廖姓在南方得到進一步發展。明朝末代廖姓首次移民台灣。
宋朝時期,廖姓大約近2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26%,排在第73位。廖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約佔全國廖姓總人口的32%。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湖南、湖北、福建、四川,這四省的廖姓大約占廖姓總人口的69%。其次分布於江西、廣東,這兩省的廖姓大約又集中了18%。廖姓在宋朝時已完成了主體的南下,形成了湘、鄂、川、閩、贛、粵等省份,廖姓密集分布。
明朝時期,廖姓大約近23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23%,排在第84位。
宋、元、明這三個朝代,大約600餘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廖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要慢,江西當時為廖姓第一大省,約占廖姓總人口的43.4%;當時廖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福建、湖南、廣東這四省,大約占廖姓總人口的81%;其次分布於湖北、四川這兩省,又集中了總人口的13%。
宋、元、明這三個朝代,大約600餘年,廖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和南方遷移。廖姓的聚集地區的重心向東南偏移。
當代廖姓的人口近420萬,排在全國第六十一位,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33%。從明朝至今600年中廖姓人口由23萬激增到420萬,增長了18倍之多,廖姓人口的增長速度高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
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廖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V形的態勢。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廣東、江西、湖南、四川四省,大約占廖姓總人口的56%。其次在廣西、台灣、福建、河南,這四省的廖姓又佔了25%。廣東居住了廖姓總人口的16%,為廖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粵桂湘、四川、閩台三個廖姓聚居中心。
在600年期間,廖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流動方向由東南部向西部、西南部遷移,同時向華中回遷。廖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粵桂、湘贛、閩台、安徽西南、湖北東南、貴州東部、雲南大部,廖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69%以上,其中中心地區的頻率在1·9%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5.3%,居住了大約66%的廖姓人群。在海南、貴州西部、雲南東北和西北、湖北西部、川渝、陝甘南段、青海東南、河南東南、皖蘇大部、浙江,廖姓在當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23%一0.69%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16%,居住了大約26%的廖姓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