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永嘉之亂是怎麼回事你有哪些了解
永嘉之亂發生在西晉,當時的皇帝是晉懷帝司馬熾。匈奴貴族劉淵反晉,在兩次進攻洛陽無果後,最終由劉淵之子劉聰擊敗西晉京師洛陽的守軍,攻破了西晉的都城洛陽,並大肆燒殺搶掠,俘虜了晉懷帝以及一干王公大臣。
這又是一場類似於靖康之恥的悲劇,雖然永嘉之亂並沒有直接導致西晉滅亡,但西晉再無能力抵抗外族的勢力,沒幾年就滅亡了。
再次面對匈奴人的進攻,西晉毫無抵抗能力。晉懷帝也在逃亡途中被俘了,太子也被殺了,史稱「永嘉之變」。
但西晉與大宋不同,反而與明朝一樣,都是採取的分封制,所以全國各地藩王很多,不然當年也不會有八王之亂,也基於此,得知晉懷帝遇害,吳敬王司馬晏之子司馬鄴即皇位於長安,不過當時西晉徹底失去了抵抗力,西晉皇室、世族已從京師洛陽紛紛遷至江南,所以司馬鄴抵抗了沒有多久也向劉聰投降了,西晉滅亡。
㈡ 歷史上的永嘉之亂是怎麼一回事
希望對你有幫助: 永嘉之亂是指晉朝懷帝統治時期中原地區發生的戰亂,這時期國內主要矛盾從漢族統治階級內部轉化為漢族統治階級與割據的 西晉地圖少數民族分裂勢力之間的矛盾。從晉懷帝永嘉元年的307年到311年五年中,由於晉朝國內沒有武備、從永嘉三年起連續遭受旱災、蝗災等嚴重自然災害、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等因素影響,使內遷割據都城附近的匈奴集團佔領洛陽,晉懷帝被匈奴軍隊俘虜,並且在次年遇害,史稱:「永嘉之亂」。 從東漢以來,中國西部和北部周邊的各少數民族開始不斷地向內地遷徙。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主要是由於漢王朝的軍事征服以及他們為彌補中原兵力和勞力不足而對各少數民族的招誘。與此同時,周邊各少數民族勢力的消長變化也引起一些民族遷徙。魏晉之際,在北方漢族人口銳減的情況下,胡族內遷形成高潮。在這過程中,內遷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羯、鮮卑、氐、羌等,歷史上泛稱為「五胡」。 西晉初年,中國北部、東部和西部,尤其是並州和關中一帶,居住著許多處於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少數民族,「西北諸郡皆為戎居」,關中百萬余口,「戎狄居半」。在漢族的影響下,這些內遷的外族逐漸由游牧轉向農業定居,胡漢文化相互影響滲透。但在交融的同時,胡漢亦存在一定的矛盾,例如並州的匈奴人成了漢人的奴婢,而不少漢人也相繼淪為胡人奴婢。這些奴婢常常被迫服役,當軍作戰,更有甚者被地方官員押往他鄉出賣,因而激起了境內各民族的反抗;而各族上層人物亦往往利用本族人民,實行割據。連續不斷的胡族內遷引起胡漢雙方的矛盾,嚴重動搖了西晉政權的統治根基,大規模的暴動有一觸即發之勢。 當時西晉一些官僚也察覺到形勢的嚴重性,於是便有以郭欽、江統為代表,提出「徙戎」的主張。他們建議用武力將內遷的胡族強制徙遷回原住地,並以「內諸夏而外夷狄」的辦法隔絕胡漢接觸,來防止胡人的反抗。但由於各族內遷及胡漢雜居是歷史發展的結果,因而徙戎的主張無法實施。 而此時的西晉王朝卻禍起蕭牆。在統治集團內部,西晉諸王為爭奪中央最高權力,發生了一連串的相互殘殺和戰爭,歷時16年之久,史稱「八王之亂」。這之後永嘉之亂的大惡斗給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人民又重新陷於苦難的深淵,掀起了大規模的流亡的浪潮。尤其是少數民族的貴族中的分裂勢力參加這場混戰,造成了嚴重的後果。而晉室內部矛盾重重,地方防務不修,連年天災人禍,使中原淪陷。 永興元年(304年),匈奴貴族劉淵在左國城(今山西離石)起兵反晉,逐步控制並州部分地區,自稱漢王。光熙元年(306年),晉惠帝死,司馬熾嗣位,是為懷帝,改元永嘉。劉淵遣石勒等大舉南侵,屢破晉軍,勢力日益強大。劉淵,字元海,新興縣匈奴人,冒頓之後,曹魏時改姓劉,祖父為南匈奴單於,父劉豹為匈奴左部帥。西晉太康末劉淵為北部都尉,後為建威將軍,五部大都督,受晉封為漢光鄉侯。起兵反晉後自稱漢王,永嘉二年(308年)正式稱帝。 劉淵死後,其子劉聰繼位。次年,劉聰遣石勒、王彌、劉曜等率軍攻晉,在平城(今河南鹿邑西南)殲滅十萬晉軍,又殺太尉王衍及諸王公。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兵攻陷西晉京師洛陽,俘虜了晉懷帝。縱兵燒掠,殺王公士民三萬餘人。 永嘉之亂後不久,懷帝被匈奴人所殺,其侄愍帝被擁立於長安。這時皇室、世族已紛紛遷至江南、西北、東北。到了公元316年,匈奴兵攻入長安,俘虜了愍帝,西晉至此宣告滅亡。而實際上,永嘉之亂早已決定了西晉覆滅的命運。從武帝建立晉朝,到愍帝出降,西晉國祚僅歷五十一年。西晉表面上雖是亡於胡人之手,其實自西晉建立以來,其施政缺失甚多,使政局混亂,內戰不休,少數民族貴族中有野心的割據勢力乘機利用軍事上的優勢,建立割據政權。相比晉朝,那些反動的少數民族貴族更加腐朽,不得民心,依靠武力殘酷壓迫各族人民,政權往往頻繁更迭,控制區域也僅僅限於中原少量地區,大部分國土依然被晉朝統治。
㈢ 永嘉之亂是哪一年發生的啊 有什麼故事嗎
永嘉之亂是指公元311年即永嘉五年,匈奴攻陷洛陽、擄走懷帝的亂事。晉初重行分封,終致八王之亂,加以天災連年,社會不穩,胡人遂乘時入侵。永興元年(304年),匈奴貴族劉淵在左國城(今山西離石)起兵,逐步控制並州部分地區,自稱漢王。光熙元年(306年),晉惠帝死,司馬熾嗣位,是為懷帝,改元永嘉。劉淵遣石勒等大舉南侵,屢破晉軍,勢力日益強大。永嘉二年,劉淵正式稱帝,四年劉淵死,子劉聰繼位。次年,劉聰遣石勒、王彌、劉曜等率軍攻晉,在平城(今河南鹿邑西南)殲滅十萬晉軍,又殺太尉王衍及諸王公。旋攻入京師洛陽,俘獲懷帝,縱兵燒掠,殺王公士民三萬餘人。
㈣ 歷史上的永嘉之亂是怎麼回事,為何會發生
歷史上的永嘉之亂決定了西晉政權的覆滅,表面上西晉政權由胡人推翻,但實質上從武帝篡權,再到最後愍帝投降,西晉區區五十一載,西晉君主在施政方面沒有建樹,朝局混亂,貪污盛行,常年各家內戰,民不聊生,西晉政權的短命是不可避免的結果。
㈤ 永嘉之亂是什麼一件歷史事件
永嘉之亂是指公元311年即永嘉五年,匈奴攻陷洛陽、擄走懷帝的亂事。晉初八王之亂,加以天災連年,胡人遂乘時入侵。永興元年(304年),匈奴貴族劉淵在左國城(今山西離石)起兵,逐步控制並州部分地區,自稱漢王。光熙元年(306年),晉惠帝死,司馬熾嗣位,是為懷帝,改元永嘉。劉淵遣石勒等大舉南侵,屢破晉軍,勢力日益強大。永嘉二年,劉淵正式稱帝,四年劉淵死,子劉聰繼位。次年,劉聰遣石勒、王彌、劉曜等率軍攻晉,在平城(今河南鹿邑西南)殲滅十萬晉軍,又殺太尉王衍及諸王公。旋攻入京師洛陽,俘獲懷帝,殺王公士民三萬餘人。
㈥ 連君王都被俘虜,永嘉之亂究竟發生了什麼
永嘉之亂,是發生在西晉時期晉懷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的一場動亂。動亂是由居住在中原地區的胡人所發動,他們在苦縣屠滅西晉中央軍隊以後,攻陷洛陽並大肆燒殺搶掠,更俘虜晉懷帝等王公大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漢族政權被北方胡人攻破後統治集團幾乎被團滅的事件。這次事件過後,西晉也隨之滅亡。
寧平古戰場遺址
其後不久,漢國的王彌與劉曜先後率軍攻打至洛陽,並於六月丁酉日攻破宣陽門,直入南宮,一路打進太極前殿,在皇宮中大肆搜掠。晉懷帝打算從華林園出逃,進而前往長安,但沒想到在半路就被漢國的兵士所俘虜,留在洛陽的王公大臣加上平民百姓總計有三萬多人被殺,皇宮珍藏被劫掠一空,晉室宗廟被焚毀,皇陵也遭到挖掘破壞。最後劉曜等人一把火燒了洛陽皇宮,俘虜著晉懷帝及其皇後一起回歸漢國。
永嘉之亂過後,西晉宗室被屠戮殆盡,西晉在北方的勢力也在其後幾年相繼敗亡。當懷帝遇害後,嗣位的晉愍帝在長安再次被漢國俘虜,西晉終於宣告滅亡。此時,領有江東的琅琊王司馬睿則在士族王導等群臣的支持下於公元317年在建康稱帝,建立東晉。北方的士族百姓為避戰亂被迫從中原遷往長江中下游地區,史稱「衣冠南渡」。大量人口的南遷同時也為東晉的偏安一隅創造了條件,此後,東晉又設立了大量的僑州、僑郡,深深地影響了東晉的政治面貌。當然,在客觀條件上也促進了長江中下游地區經濟的發展,為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
㈦ 永嘉之亂是怎麼回事
永嘉之亂,是西晉懷帝永嘉五年(311年),匈奴軍隊在劉淵之子劉聰率領下擊敗西晉京師洛陽的守軍,攻陷洛陽並大肆搶掠殺戮,更俘擄晉懷帝等王公大臣的一場亂事。[1]及後導致西晉於316年滅亡。[2]
西晉八王之亂,政權衰弱,經濟殘破,社會矛盾尖銳,蠻族趁機發動戰爭。永興元年(304年),南匈奴貴族劉淵在左國城(今山西省離石縣)起兵,建立漢趙政權。永嘉三年(309年),漢趙兩次進攻洛陽,被擊退。永嘉五年(311年),劉淵之子劉聰遣石勒、王彌、劉曜等率軍攻晉,在寧平城之戰中殲滅晉軍主力,殺晉太尉王衍及諸王公,攻破洛陽,俘獲晉懷帝,殺王公士民十萬餘人。[3]
永嘉七年(313年),晉懷帝被殺死,司馬鄴於長安即皇帝位,改元建興。[4]後建興四年(316年), 劉曜又攻入長安,俘晉愍帝,西晉滅亡。318年初,晉愍帝被殺死。[4]
「永嘉之亂」致使中國再次走向分裂。中國北部進入戰亂不休的五胡十六國;南方則建立起東晉政權,史稱「衣冠南渡」。
政治背景
八王之亂
西晉疆域
在永嘉之亂已露端倪時,八王之亂的勝利者司馬越著意於晉廷內部的權力斗爭。晉惠帝中毒身亡後,司馬越擁立司馬熾、殺司馬覃,藉以打壓羊皇後的勢力;[6]不久司馬越與晉懷帝司馬熾又矛盾激化,於是他在外安插黨羽、在內威逼晉帝,結果既因所託非人使洛陽失去屏障,又因心懷不臣加劇晉廷內部矛盾,並且未能及時對劉淵和石勒進行有效打擊,對永嘉之亂的擴大起到推動作用。
㈧ 永嘉之亂是怎麼回事呢
永嘉之亂,是西晉懷帝永嘉五年(311年),匈奴軍隊在劉淵之子劉聰率領下擊敗西晉京師洛陽的守軍,攻陷洛陽並大肆搶掠殺戮,更俘虜晉懷帝等王公大臣的一場亂事。及後導致西晉於316年滅亡。這一次亂戰也導致了很多問題的產生,並且對我國政權的影響力也是非常巨大的。
一,永嘉之亂是發生在西晉時期的一次戰亂。
因為這次戰亂主要是由於匈奴的軍隊在劉玉聰的率領之下,打敗了西晉的京師的守軍在這場戰役當中呢,我們的古都城洛陽被淪陷了,並且慘遭了大量的殺戮,而且呢,很多的人民群眾也都被俘虜了,環境的也在這一場戰亂當中和他的王公大臣被俘虜,並且在敵方的勢力當中生存了很長的時間,這也直接導致了西晉在這1年之後滅亡了,並且對於這個王朝的更新換代了,起到了一個決定性的作用,對於我國古代戰爭的意義也是非常重大的。
㈨ 永嘉之亂為何發生,其過程是怎樣的
八王之亂後期,匈奴劉淵據平陽、氐人李雄據成都,晉室已告分石勒 裂。羯人石勒、王彌,更率軍隊乘虛流竄,蹂躪大河南北。惠帝永興元年(304),劉淵叛晉,自稱漢王,上尊漢高祖與昭烈帝。懷帝永嘉二年(308),匈奴劉淵自立於平陽,建立漢國。兩年後,其子劉聰繼立,派劉曜率兵四萬攻洛陽;時懷帝以荀晞討東海王越,越病死,王衍率兵還東海國,為石勒所破,晉軍力大削。永嘉五年,劉聰再派王彌、劉曜、石勒攻洛陽,城陷,殺王公士民三萬餘,並擄懷帝北去,史稱「永嘉之亂」。從晉武帝篡曹魏,到晉愍帝出降,西晉國祚僅歷五十一年。次年,安定太守賈疋迎立秦王業為太子,卻傳來懷帝遇害消息。司馬業遂登位為愍帝,改元建興,都長安。建興四年(316),匈奴劉曜陷長安,愍帝出降,被擄至平陽,西晉亡。勞榦剖析永嘉之亂謂:由於「據守江南的人勤王不力,對京師不作有效的援助。」亦備一說。自永嘉亂後,開啟北方五胡亂華的局面,中原陷入胡人分裂混戰近130年,影響深遠。
㈩ 永嘉之亂的背景是怎樣的
永嘉之亂,或稱永嘉之禍,是發生在西晉時代的一場動亂事件。
西晉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攻陷洛陽、擄走懷帝。
西晉中後期八王之亂,加以天災連年,胡人遂乘時入侵。永興元年(304年),南匈奴貴族劉淵在左國城(今山西離石)起兵,逐步控制並州部分地區,自稱漢王。光熙元年(306年),晉惠帝死,司馬熾嗣位,是為懷帝,改元永嘉。
劉淵遣石勒等大舉南侵,屢破晉軍,勢力日益強大。永嘉二年,劉淵正式稱帝,四年劉淵死。子劉聰繼位。
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劉聰遣石勒、王彌、劉曜等率軍攻晉,在平城(今河南鹿邑西南)殲滅十萬晉軍,又殺太尉王衍及諸王公。旋攻入京師洛陽,俘獲懷帝,殺王公士民三萬餘人。
永嘉之亂後,晉朝統治集團南遷,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東晉,史稱衣冠南渡。
永嘉之亂是發生在西晉時代的一個動亂事件,由居於中原的漢化匈奴人發動。
西晉惠帝時,朝廷腐敗,發生八王之亂。永興元年(304年),匈奴貴族劉淵起兵於離石(今屬山西省),國號漢(後來的前趙)。晉懷帝永嘉四年(310年),劉淵死,其子劉聰繼立。次年四月其將石勒殲晉軍十餘萬人於苦縣寧平城(在今河南省鹿邑縣),並俘殺太尉王衍等人。同年劉聰又遣大將呼延晏率兵攻洛陽,屢敗晉軍,前後殲滅三萬餘人。六月呼延晏到達洛陽,劉曜等人帶兵前來會合,攻破洛陽,縱容部下搶掠,俘虜懷帝,殺太子司馬詮、宗室、官員及士兵百姓三萬餘人,並挖掘陵墓和焚毀宮殿,史稱"永嘉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