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是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文明古國,它的歷史大概有多少年
中國的歷史大概有五千年。
中國歷史是指中國從中華文明產生到現在的歷史,約有5000年。中國歷史悠久,自夏(新石器時代二里崗文化),算起約有近4100年;從中國第一次大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秦朝算起約有2240年。
神話傳說中史前時期炎黃二帝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約公元前2070年,新石器時代二里頭文化(夏)出現。東周推進了生產力發展和社會變革,思想上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帝國—秦朝,西漢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中國陷入分裂割據局面,五胡亂華期間,異族融於中國趨勢加強,諸多民族在分立政權的沖突中逐漸匯聚。隋唐時期,中央與邊疆少數民族聯系更為密切,經濟繁榮、科技文化高度發展。宋元時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經濟、科技發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時期,社會經濟高度發展,明末在江南地區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19世紀中期,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確立了共和政體。袁世凱死後,中國進入軍閥割據混亂時期。後經國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終於在1949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又經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1978年後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中國經濟快速發展,2011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❷ 清朝有多少年的歷史
清朝有276年的歷史(1636年—1912年)。
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立後金,脫離了明朝的統治;雖然明朝多次派兵攻打後金,但都被擊敗。1636年,皇太極在沈陽改國號為大清,正式開始了滅明的戰爭。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後,遠在山海關的總兵吳三桂以為明帝報仇為名引清軍入關。隨後開始了統一全國的戰爭。
清朝是中國歷史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間,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在原有的體系框架下達到極致,改革最多,國力最強,社會穩定,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增長迅速,疆域遼闊。
多民族國家得到統一鞏固,清朝統治者統一蒙古諸部,將新疆和西藏納入版圖,並在西南推行改土歸流政策。最終確定了中國近代的版圖,積極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但是封建專制也推向了最高峰。
中後期由於政治僵化 、文化專制 、閉關鎖國、思想禁錮、科技停滯等因素逐步落後於西方。
鴉片戰爭後多遭列強入侵,主權和領土嚴重喪失。也開始了近代化的探索,進行了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等近代化改革。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得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清朝後期,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912年2月12日,北洋大臣袁世凱誘使年僅六歲清帝溥儀遜位,頒布了退位詔書,五族共和,清朝從此結束。
清朝沒有法定的國旗與國歌。近代以後,隨著與西方國家的交往,逐漸引入西方國家的一些概念,其中就包括國旗與國歌。光緒十四年(1888年),清政府認定「黃底藍龍戲紅珠圖」(即俗稱的清朝「黃龍旗」)為大清國旗。
清前期清軍主要分為八旗和綠營二種。八旗制是努爾哈赤在女真牛錄制的基礎上創立的一種兵民合一的制度。八旗又分為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旗設都統(固山額真),由中央八朴詡統衙門掌握,地方督撫無權征調。
順治七年(1650年),順治帝對八旗制度進行改革,由自己親自掌握正黃、鑲黃、正白三旗,形成了「上三旗」和「下五旗」,改變了以前八旗由不同王公掌握的局面,同時加強上三旗的實力,滿洲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有所削弱。
❸ 長城有多少年的歷史
大約2228年左右。
兩千多年來中國各時期長城的修築基本上都有記載,但各朝各代在修築長城和記載長城時,所使用的名稱多有不同,這些不同的名稱,有的在同一歷史時期互相通用,有的僅在某個歷史時期或某個地域用過。
(3)它有多少年的歷史擴展閱讀
1、長城的防禦工程體系
綿延萬里的長城它並不只是一道單獨的城牆,而是由城牆、敵樓、關城、墩堡、營城、衛所、鎮城烽火台等多種防禦工事所組成的一個完整的防禦工程 體系。
這一防禦工程體系,由各級軍事指揮系統層層指揮、節節控制。以明長城為例,在萬里長城防線上分設了遼東、薊、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寧夏、固原、甘肅等九個軍事管轄區來分段防守和修繕東起鴨綠江,西止嘉峪關,全長7000多千米的長城,稱作「九邊重 鎮」,每鎮設總兵官作為這一段長城的軍事長官,受兵部的指揮,負責所轄軍區內的防務 或奉命支援相鄰軍區的防務。
2、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
在2000多年的修築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首先是在布局上,秦始皇修築萬里長城時就總結出了「因地形,用險制塞」的經 驗。2000多年一直遵循這一原則,成為軍事布防上的重要依據。
在建築材料和建築結構 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則,創造了許多種結構方法。有夯土、塊石片石、磚石混 合等結構;在沙漠中還利用了紅柳枝條、蘆葦與砂粒層層鋪築的結構,可稱得上是「巧奪 天工」的創造,在今甘肅玉門關、陽關和新疆境內還保存了2000多年前西漢時期這種長城的遺跡。
❹ 做為歷史上最後一個大統一王朝清朝,它擁有多少年的歷史
你好,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共傳十二帝,統治者為滿洲愛新覺羅氏。從努爾哈赤建立後金起,總計296年。大概就是這樣的
❺ 北京有多少年歷史
北京是有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
據史料記載,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後,延豐召見了延都人。延都自古以延國都城命名。在戰國七傑中,據說燕國因靠近燕山而得名,其所有國家都被稱為「燕都」。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北京一帶。
京城,京城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
元朝時,這座新城是圍繞北海公園重建的,北海公園建於元朝金殿。從元朝始祖到元朝九年(1272),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北平,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廢元後,為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元朝改稱北平。
北京,明朝永樂元年(1403年),明朝始祖朱棣永樂即位,將其封建的北平府改為順天府。這是北京正式名稱的開始。它有600多年的歷史。
京師,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
京兆,民國廢順天府,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范圍包括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京照被廢,改為北平。
(5)它有多少年的歷史擴展閱讀:
北京山區面積10200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62%,平原地區6200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38%。北京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北京的平均海拔是43.5米。北京平原海拔20-60米,山區海拔1000-1500米。
北京西部屬於太行山,北部和東北部屬於燕山。最高的山峰是北京門頭溝區的東陵山,海拔2303米。最底層為通州區東南界。兩山在南口廣甌交匯,形成一個向東南延伸的半圓形山腰。人們稱之為「北京彎」,周圍的小平原就是北京平原。
❻ 中國5000年歷史,作為第二個朝代的商朝,它有多少年的歷史
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約公元前1046年),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商朝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第一階段是「先商」;第二階段是「早商」;第三階段是「晚商」,前後相傳17世31王,延續500餘年。
❼ 中國有多少年的歷史
中國有大約五千年的歷史。如果從黃帝時期約是公元前2700年開始算的話,中國歷史約有4700年,在百位四捨五入的話,就是五千年歷史了。中國歷史是指中國從盤古開天到二十一世紀之間的歷史。中國歷史悠久,從盤古、女媧、後羿等神話時代算起約有5000年;從三皇五帝算起約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約有近4100年;從中國第一次大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秦朝算起約有2200年。
就現在而言,中國文明的發端應是二里頭文化,其典型遺址是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二里頭遺址分四期,從二期開始聚落規模就變得很大,整個遺址面積有300萬平方米,之前的新石器時期,只有陶寺遺址有相近的規模(280萬平方米),從三期開始,還有青銅作坊和其他手工作坊。二里頭遺址顯現城市、青銅冶煉、王宮等文明的特徵,雖然沒有文字,但是從文化的傳承上來看,二里頭---鄭州商城---殷墟是一脈相承的,而殷墟恰恰出土了世界聞名的甲骨文,而確認是商朝晚期的遺址(盤庚遷都後的都城),所以二里頭文化至少從第三期開始可以認為是商文化(若鄭州商城是商湯的都城的話,二里頭是先商文化;若不是,則二里頭是早商文化),而中國的歷史(文明史)應是從這里開始。真么算的話,中國的歷史時代可能是從公元前1700年左右開始的(據最新的碳14年代測定的結果,二里頭遺址的年代約為公元前1750~公元前1530左右)。之前的中國處於史前時代(或包含一部分原史時代)。所以,中國的歷史至多為3700年,從商文明開始算起。
❽ 中華民族有多少年的歷史
偉大的祖國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按照古代的傳統說法,從傳說中的黃帝到現在,大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期間流傳有許多的神話,歷史故事等。故有書《中華上下五千年》。
「中華」一詞出現甚早,源自於中國古代華夏民族,起源於黃河流域一帶,居四方之中,文化、科技發達並且歷史悠久,因此稱該地為中華,此區後來被稱為中原或中國。上古所謂「中國」,即指後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後世中原廣,只相當於今陝西大部、山西西南部、河南西北部一帶。
(8)它有多少年的歷史擴展閱讀:
據《資治通鑒》記載,唐太宗雲:「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中國百姓,實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葉,擾其根本以厚枝葉,而求久安,未之有也。初不納魏徵言,遂覺勞費日甚,幾失久安之道。」
《唐律疏議》雲:「中華者,中國也。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義,故謂之中華。」
中國近代著名學者章炳麟認為:「中國雲者,以中外別地域之遠近也;中華雲者,以華夷別文化之高下也」(《章太炎文錄初編·別錄卷一·中華民國解》)。這里強調中華一詞乃區別文化高下之族的含義。「中華」在歷史上曾專指漢族,這是由於中華與華夏一詞有關。華夏文化發達,遂以中華自稱。
「中華民族」一詞最早由梁啟超提出,成為中國近代民族主義及建立國族的重要概念。「梁啟超,楊度和章太炎等人,是較早使用「中華民族」一詞的先驅。
梁啟超最早使用「中華民族」,但是梁啟超也創造了東方民族一詞,他於1899年所撰之《東籍月旦》,中有「日本人十年前,大率翻譯西籍,襲用其體例名義,天野為之所著萬國歷史,其自序乃至謂東方民族」。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梁啟超、孫中山等先賢的話語中,漸漸出現了「中華民族」的概念,經由最初的強調滿漢之辨和排滿,到梁啟超的主張「變法必自平滿漢之界始」,到孫中山的「五族共和」,再到新中國參照蘇聯民族理論的識別認定活動,最終使「中華民族」的概念成為中國56個民族所組成的共同體的代稱。
這一概念真正深入人心還要到抗日戰爭勝利的時候才最後完成,有學者指出這是因為三點原因導致:
1、大規模抗戰使大多數中國人有了共同的歷史命運與集體記憶。
2、國共聯合與全民族的統一戰線使中華民族主義深入人心。
3、戰爭造成的人員遷徙打破了原來的地域隔絕。
❾ 故宮有多少年的歷史
故宮1420年建成,到現在(2019年)已經599年了。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
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
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
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
北京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9)它有多少年的歷史擴展閱讀:
故宮的主要建築:
1、太和殿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明清古代宮殿建築,東方三大殿之一,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位於北京紫禁城(故宮)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故宮奉天殿建成,稱奉天殿。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建成後屢遭焚毀,多次重建,今殿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後的形制。
2、中和殿
中和殿,是北京故宮外朝三大殿之一,屬於明清傳統宮殿建築。位於紫禁城太和殿、保和殿之間。是皇帝去太和殿大典之前休息的地方,並接受執事官員的朝拜的地方。凡遇皇帝親祭,如祭天壇、地壇,皇帝於前一日在中和殿閱覽祝文。祭先農壇舉行親耕儀式前,還要在此查驗種子和農具。
中和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初稱「華蓋殿」。嘉靖時遭遇火災,重修後改稱「中極殿」,現天花內構件上仍遺留有明代「中極殿」墨跡。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皇室入主紫禁城,第二年改中極殿為中和殿。
明清兩代,中和殿的使用功能基本上相同,即皇帝到太和殿參加大型慶典前在此休息准備。皇帝在中和殿通常都先接受主持慶典的官員朝拜和奏事,再到太和殿參與慶典。
另外在每年春季的先農壇祭典時,皇帝都會先到中和殿閱讀寫有祭文的祝版,查看親耕用的農具。在參與天壇、地壇、社稷壇、太廟的類似活動前,皇帝也會在這里閱讀祭文。
清代每七年纂修一次皇家家譜。纂修工作完畢後就會在中和殿上舉行儀式,送呈皇帝審閱。給皇太後上徽號時,皇帝也要到中和殿閱讀擬好的奏摺。
有時候皇帝也會在這里召見官員或賜食。
3、保和殿
保和殿(the Hall of Preserving Harmony),是明清傳統宮殿建築,屬於北京故宮中的一座殿宇式建築。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幾經焚毀、重建。現存主體梁架仍為明代建築。
保和殿於明清兩代用途不同,明朝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冊立皇後、皇太子時,皇帝在此殿受賀。
清朝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賜宴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場面十分壯觀。賜額駙之父、有官職家屬宴及每科殿試等均於保和殿舉行。每歲終,宗人府、吏部在保和殿填寫宗室滿、蒙、漢軍以及各省漢職外藩世職黃冊。
清朝順治三年(1646年)至順治十三年(1656年),順治帝福臨曾居住保和殿,時稱「位育宮」,大婚亦在此舉行。
康熙自即位至八年(1669年)亦居保和殿,時稱「清寧宮」。二帝居保和殿時,皆以暫居而改稱殿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北京故宮
❿ 中國歷史有多少年
中國歷史是指中國從中華文明產生到現在的歷史,大約5000年。中國歷史悠久,自黃帝王朝的姬軒轅(也稱公孫軒轅)時期算起約有5000年;從三皇五帝算起約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約有近4100年;從中國第一次大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秦朝算起約有2240年。
一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兩個,即: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中華文明主要是由這兩種區域文明交流、升華的果實。
有歷史學者認為,在人類文明史中,「歷史時代」的定義是從產生文字之後算起,之前的時期稱之為「史前時代」。史前時期的: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黃帝(軒轅氏)被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黃帝時期:
黃帝(姬軒轅)是4000多年前生活在黃河流域原始部落的部落聯盟首領。他提倡種植五穀、馴養牲畜,促使這個部落聯盟漸漸強大。他曾率領部落打敗黃河上游的炎帝部落和北方的蚩尤部落。
後來,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結成聯盟,在黃河流域長期生息、繁衍,構成了以後華夏族(漢族古稱)的主幹成分。黃帝在位期間,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制衣冠、建舟車、制音律、創醫學等。黃帝被尊奉為華夏族的祖先。這就是把中華民族稱為炎黃子孫的由來。
黃帝是三皇五帝之中的傑出代表,奠定中華魂,是現在中國人70%的祖先。其餘30%也大多可以追溯到燧人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