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孤竹國之迷
誕生於商朝初年(約公元前1600年)的孤竹國是今冀東地區第一個地方政權,是灤河之濱最早的奴隸制諸侯國。它的出現標志著今冀東大地已從蒙昧和野蠻狀態中蘇醒,從原始社會跨進了文明的門檻。是今冀東地區文明史的開端,距今約3600多年。
關於「孤竹」一名,亦作「觚竹」,最早見於殷墟甲骨文和商代金文。甲骨卜辭有關竹氏的活動,有40多條紀錄。在今河北盧龍、遷安一帶和遼寧西部出土的商代青銅器,有的器身上鑄有「孤竹」銘文。孤竹國的歷史記載還散見於《國語》、《管子》、《韓非子》、《史記》等古籍。
目前學術界對孤竹國名有幾種解釋:一是「孤竹」亦寫作「觚竹」,「觚」是青銅制的酒器,「竹」是用以記事的竹簡,二者反映了這個諸侯國的貴族生活和文化發展水平。二是根據《急就篇》顏師古註:「觚者,學書之牘,或以記事,削木為之」所記,認為「觚」和「竹」同為書寫用物。三是北方地不產竹,「孤竹」就是竹子稀少的地方。第四種解釋。有的學者認為,「孤竹」是一根竹子,代表男性的根,是一個堅挺的男性陽具。它是氏族圖騰。
關於孤竹國建國的時間,據《史記·伯夷列傳》注引《索隱》所記:「孤竹君是殷湯三月丙寅日所封」。是為孤竹侯國。殷墟甲骨卜辭文中稱「竹侯」。時在商湯建立商朝之初,一說是商湯十八年(待考),約公元前1600年。
關於孤竹國滅亡的時間有三種說法。一說根據《春秋》和《國語·齊語》所記,春秋時北方山戎(即後世鮮卑)侵燕,燕告急於第一個當上中原霸主的齊桓公,齊桓公救燕,「北伐山戎,弗刂令支,斬孤竹而南歸」。齊桓公這次北伐,打垮了山戎,使其北退;同時擊潰了令支,斬孤竹君侯之首。時在齊桓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64年。二說根據《管子》所記:大約在四年之後(公元前660年),齊桓公又「北舉事於孤竹、離支(令支)」,徹底征服了山戎與孤竹、令支。山戎獻金(銅)表示歸服,孤竹國和令支國從此消亡。三說根據《盧龍縣志》所記:周景王十五年(公元前530年),晉滅肥國,肥子奔燕,燕國將肥子安置於孤竹地,建肥子國,從此史籍不見孤竹國記載。學術界關於孤竹國滅亡的時間一般採取第一種說法,即公元前664年為齊桓公所滅。其實這次齊桓公斬孤竹國君,孤竹國並沒有滅亡。《管子》記述的時間公元前660年,孤竹國才亡。此後孤竹乃成為地名,納入燕國的疆土。孤竹人分別融入山戎或燕人群體,其活動蹤跡繼續留在華夏的歷史上約千年之久。
大致說來,孤竹在殷商之前是原始部族。孤竹國興於殷商,衰於西周,亡於春秋。從立國到滅亡存在約940年(約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660年)。可以分為兩個時期,前554年(約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是商朝在北方的重要諸侯國;後386年(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660年)是周朝的異姓諸侯國,處於燕國控制之下,政治地位下降。
孤竹國與商朝王室的關系相當密切,原因有三:
其一,孤竹國君墨胎氏與商王同為子姓,同是東北夷的一支。
其二,姻親關系。
其三,邊境安全的需要。
三千年前,今河北省東北部屬孤竹國。孤竹,是怎樣一個國家?因史料闕如,所知甚少。本文試對歷史上的孤竹國談些粗淺看法。 疆域·都城 孤竹,又寫作觚竹。《爾雅》:「觚竹、北戶、西王母、日下,謂之四荒。」四荒,意思是四方邊遠的國家,觚竹作為北方邊遠國家的代稱,是個較大的方國。 孤竹國的疆域,史書勾畫了輪廓:南一「孤竹古城在盧龍城南十二里」(《括地誌》);北——「興中府,古孤竹國」(《遼史·地理志》),興中府即遼寧朝陽市。近年來,考古發現提供了佐證:遼寧喀喇沁左旗蒙古族自治縣的北洞村出土的銅窯鑄有「孤竹」銘文,這個縣和尚溝商墓出土金釧和盧龍闞各庄商墓出土的金釧十分相似。朝陽魏營子遺址出土了夾砂紅陶繩紋鬲(口沿有堆紋花邊),盧龍雙望遺址也出土了這種陶鬲。這些地下發現的器物,印證了從朝陽到盧龍廣闊地區同屬孤竹。現在遼寧省葫蘆島有個孤竹營子村,這個村名可能出於附會,但總會與歷史上的孤竹有些因緣。綜上述,可以約略得知:北起朝陽,南到海,東到大凌河,西到灤河中下游都屬過孤竹國。 孤竹國都城在哪裡?因當時生產為游牧與農耕兼作,很可能遷移過多次。文獻記載:「遼西郡令支縣(按:令支在今遷安東一有孤竹城」(《漢書·地理志》),「孤竹古城在盧龍城南十二里」(《史記正義》引《括地誌》)。這個孤竹城或許是商末到春秋時的孤竹國都城,具體地點不詳,但總可約略說明今盧龍縣一帶是孤竹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重心。傳國千年 孤竹國君,與商王朝皇室同姓,墨胎氏,傳說為商湯王十八所封,屬於同姓「內服」諸侯,擔任商朝的「亞」職,輔弼王朝施政。 孤竹方國與商王朝關系密切,雖史籍佚於記載,但為考古發現所證實。 近年來,孤竹國畛域內多處出土商代銅器。遼寧喀左縣出土了一件商代早期的大鼎;朝陽收集了一件弦紋鼎,是商代中期的典型銅器;內蒙哲里木盟克什克騰旗出土的弦紋佤,時代相當殷商安陽前期;河北省盧龍縣抄道溝出土了商代晚期一批小型銅器;盧龍縣闞各庄出土了饕餮紋鼎,乳釘紋簋等,也屬於商代晚期。上述銅器的發現,說明孤竹及其附近地方是商王朝政令所及的地區。 周滅商以後,孤竹為周的方國。到春秋時,孤竹主要勢力范圍局限於今燕山以南盧龍一帶。公元前650年,齊桓公「北伐山戎,剃令支,斬孤竹而南歸」(《國語·齊語》)。孤竹傳國千年,至此滅亡。 《韓非子·說林》說齊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留下了「老馬識途」的成語。傳說齊桓公「迷惑失道」的地方,距盧龍很近。叫迷谷(在灤河西,今屬灤縣
② 孤竹國的傳說
1955年5月12日的一個午間,凌源縣海島營子村民唐永興、張懷仁等六人在一個叫小轉山子的坡地上耕地時,無意中在地下翻出一件銅器。這件銅器讓他們感到新鮮,於是他們在四周繼續挖掘,不料,這一下子竟然挖出16件銅器。這是解放後遼寧地區首次發現的商周時期銅器窖藏坑,而且多數銅器帶有銘文,填補了遼寧地區商末周初歷史的空白,意義重大。 青銅器在遼寧地區的大規模發現並沒有就此畫上句號,進入70年代,喀左、錦州一帶青銅器窖藏的相繼發現,讓人們的目光重新投向了遼西地區。
1973年3月6日,遼寧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平房子公社北洞大隊第三生產隊貧下中農在村南一丘岡上挖石頭時,在距地表30厘米深處發現六件排列整齊的青銅器,五罍一瓿,其中包括著名的「父丁孤竹罍」。
同年5月28日,喀左文化館、朝陽地區博物館和遼寧省博物館在當地筆架山上探掘時,又發現六件青銅器,包括一件饕餮紋方鼎和一件蟠龍紋蓋罍。這批銅器相距上次發現銅器的地點才幾米遠。專家們把兩次發現的窖藏坑分別編為北洞一號窖藏與北洞二號窖藏。
1974年12月,喀左平房子公社山灣子村村北棗樹檯子發現一處青銅器窖藏,共有銅器三十二件,其中帶銘文15件。這批銅器的發現距北洞窖藏7公里,距馬廠溝窖藏4公里。
在這么小范圍內連續出土四批大規模銅器窖藏,引起了專家學者們的注意。
1979年4月,在遼寧義縣北邊的稍戶營子公社花兒樓大隊,靠近醫巫閭山的西麓坡地上,出土一批青銅器,共五件。
至此,大規模銅器窖藏的發現才告一段落,然而銅器窖藏相繼被發現,冥冥中似乎預示著商末周初時期遼寧的歷史應該得到合理的解答。 孤竹國子姓,是商王室所封的同姓諸侯。傳說孤竹國君有兩位兒子,長子伯夷,三子叔齊,伯夷為了尊父命,讓王位於叔齊,悄悄離開孤竹國,西行考察西岐。叔齊尊天理、守規則,長幼有序,也悄悄離開孤竹國西行而去。巧的是,兄弟倆不謀而合,相向西行。一日兄弟倆在邙山相遇,百感交集,抱頭痛哭!
此日,正趕上武王伐商大軍過河。伯夷、叔齊同去勸諫武王,指責武王「父死不葬、可謂孝乎」?伐商,是以下犯上的逆行。武王克商,伯夷和叔齊以商遺民自居,不仕周朝,不食周粟,在首陽山下採薇而食。
一天,一個老丈發現有兩個外鄉人在首陽山采野菜吃,就好奇的走上前來問伯夷叔齊:「你們二位是哪裡人士,為何自此採薇而食呢?「
伯夷叔齊對這位老丈講明了自己的身事和經歷,老丈隨即答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你們想必知道這個道理?你們雖然沒有吃周家的糧食,可你們吃下的野菜不也是周朝的嗎?」二人一聽,頓覺羞愧。於是決意不食一物,最終餓死在首陽山下。
如今,河南偃師依然保存有「叩馬村」古地名,山東、河北、河南、江蘇、安徽、山西、陝西、甘肅等地,夷齊祠廟遺址和墳冢遺跡仍在,當地依然傳頌著伯夷叔齊的故事。
伯夷叔齊清名,「光高日月」,與日月同輝。
另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的記載:「孤竹君,姜姓,殷湯封之遼西令支,至伯夷、叔齊,子孫以竹為氏焉,東莞。」
相傳商湯時,禹封炎帝的後代墨台氏在孤竹國,孤竹國國君的二子伯夷、叔齊。他們因都想讓位於兄弟而出外流浪,後侍於周文王,但卻阻攔周朝伐商,後因恥於食亂臣之糧,餓死首陽山。他們的「賢」名流傳於世,其後人就有以國名中的竹字為姓,稱為竹氏。因竺和竹同音,漢代有位本叫竹晏的人改為姓竺。
發現於遼西地區的銅器,大都有中原風格,而從當時東北地區的銅器鑄造工藝水平看,還沒有達到與中原相同的高度,毫無疑問,這批銅器都是從中原帶過來的。那麼是什麼原因,何時埋藏的這批銅器?又是誰埋藏的?這些問題,期待考古研究新的發現和解讀。
對於前一個問題,似乎還好解釋,通過考察,得知銅器的埋藏年代應該是周初,並且延續了一段時間。
對於第二個問題,有學者認為應當與此前的紅山文化的壇、廟、冢等祭祀結構聯系起來考慮,認為紅山文化與商人起源有關。如此說來,這些窖藏的銅器就應屬於埋藏的祭祀物品,這也與文獻記載的商人「郊」、「褅」等祭祀方式相合。也有一種觀點認為,這批銅器的發現,是表明周初燕文化到達當地的象徵。
歷史的硝煙已經散去,如今,這批銅器大部分靜靜地躺在遼寧省博物館的展櫃中,它們似乎在召喚我們,向我們訴說歷史的滄桑。
③ 中國歷史朝代-竹孤國該國有幾年歷史
孤竹國(大約公元前1600年——前664年)是一個位於商朝北方邊境的小諸侯國,早期王城位於今天的唐山市附近(早期疆域,西至今唐山市、遷西興城鎮,北達凌源、朝陽、老哈河,東抵錦西,西南迄樂亭、灤南、唐海等地,東臨渤海,西邊和燕國接壤,南邊是齊國。),始封於商代。孤竹國的國祚從商朝中期(一說早期)延伸到春秋晚期。成湯三月丙寅日封孤竹,大約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664年(周惠王13年)山戎出兵伐燕國,燕向齊國求援,齊桓公為救燕出兵伐山戎,「北伐山戎,弗刂令支,斬孤竹而南歸」,齊桓公在伐山戎時,同時把孤竹國也滅了。至此,孤竹國在歷史上就消亡了。在前664年被齊國、燕國所滅。
孤竹人原為殷商宗室旁支墨胎氏氏族,殷商部落迂迴南下中原時,孤竹氏逐漸與部落聯盟分離,開始獨立生存。後輾轉於燕山腹地游牧,發展成農牧並舉階段,定居今遼寧省朝陽地區,
④ 春秋時期,被齊桓公消滅的孤竹國是什麼來歷
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已經不能管理諸侯,抑制各國間的征伐與兼並。而這一時期的外族也十分活躍,不時來侵擾中原各國,甚至形成了「南蠻北狄,相互交侵」的局面。
燕庄公時期,北方山戎攻打燕國。實力弱小的燕國,無力抵禦外族入侵,於是向春秋首霸齊桓公求援。桓公率領諸侯北上擊退了山戎的進攻,並順便滅了兩個小國。這兩個國家一個是令支,一個是孤竹。那麼這個孤竹國到底是什麼來歷呢?
其實孤竹國的歷史比中原這些諸侯國都要久遠的多。孤竹國誕生於夏朝末期,屬於殷商氏族的一支。當時的中原首領夏後氏政權衰微,而位居東夷之地的殷商部落趁勢崛起,開始了南下與夏朝逐鹿中原的戰爭。由於戰爭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員和物資,部落的墨氏一支就留在了殷商故地,為部隊提供強有力的後勤保障。
當殷商部落擊敗夏後氏,成功問鼎中原之後,孤竹國便被封為侯國,成為了商朝北方的重要藩屏。商朝時期的孤竹國實力十分強大,其鼎盛時期的地域涵蓋了河北北部、遼東、遼西和內蒙古東部地區。由於孤竹與殷商的特殊關系,孤竹國的國君和王子都在朝中位居要職。可以說,商朝時期的孤竹國不管是軍事上,還是政治文化上,在當時都是十分發達的。
孤竹國的強盛與商朝的強盛有緊密的聯系,而孤竹國的衰落也與殷商密不可分。武王攻滅殷商後,為了拱衛中央政權,分封了大量的姬姓諸侯,武王的弟弟召公奭被封到了燕地,負責抵禦北狄的進攻。隨著燕國的逐漸強盛,慢慢的取代了孤竹國原來在北方的地位。孤竹國的領土不斷被燕國和北方的赤狄蠶食,到了齊桓公時期,孤竹國只能偏安於遼西的一小部分地區。
箕子東遷也進一步導致了孤竹國的衰落。西周取代殷商問鼎中原之後,不願臣周的箕子,帶領了一部分商朝貴族和遺民向遼東和朝鮮北部遷移,建立了箕子朝鮮政權。箕子東遷的途中經過了孤竹,由於孤竹國與殷商的特殊關系,一大部分孤竹國人和貴族也隨同箕子,遷往了遼東地區。
可以說齊桓公時期的孤竹國已經沒有了往日的輝煌,不過是強弩之未,所以桓公在北擊山戎時才能那麼輕松的順手就滅亡了孤竹。
孤竹國雖然被輕松的滅亡了,慢慢的消退在了歷史的長河中,但是孤竹國的兩位君子,卻被人稱頌至今。他們就是伯夷和叔齊。
伯夷和叔齊本是孤竹國的王子,在前往西岐的途中,恰好碰到武王率領軍隊討伐商紂,於是二人叩馬勸諫,希望武王停止對商朝的進攻。武王並沒有聽從他們的建議,而是繼續進軍,在牧野擊敗了紂王的軍隊,滅亡了殷商。伯夷和叔齊認為,武王作為殷商的臣屬,反而率兵攻打自己的國君,並取而代之的行為是大逆不道的,恥為周臣。於是隱居在了首陽山,以採集野菜為生,後來雙雙餓死。
國家終會有被滅亡的時候,可是君子的志向與氣節卻會永存下去。
⑤ 管仲進軍孤竹國迷路
齊桓公,即姜小白(?—前643年),是春秋時齊國的國君,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桓公七年(前679年)始稱霸諸侯。齊桓公在管仲、隰朋的陪同下曾遠征孤竹國。這次戰爭,軍事出版社出版的《中國上古軍事史》評價說:「齊征山戎之戰,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也是一次不尋常的遠征。」對灤河域流和遼西地區是改寫歷史的一次戰爭,是燕國變為大國的一次戰爭,也是民族地域再布局的一次戰爭。然而就此不尋常的遠征,歷史上只有隻言片語散記於幾部典籍中。今梳理成章呈現給讀者,以便了解這段歷史。
一、征孤竹國之原因
齊國與孤竹國相隔數千里,中間隔著燕國,沒有任何利害沖突,那麼齊桓公為什麼要遠征孤竹國?《史記·齊太公世家》記:齊桓公「二十三年,山戎伐燕,燕告急於齊,齊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於孤竹而還」。《金鏤子·說蕃》也如此記載。《左傳·庄公》記:魯庄公三十年冬,齊桓公與魯庄公在魯國濟水非正式會見,「謀山戎也,以其病燕故也。」謀劃攻打山戎,因為山戎威脅燕國的緣故。《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等書均記載了伐山戎之事,而未提滅孤竹。實際上伐山戎與伐孤竹、令支是同一次戰爭。《鹽鐵論·伐功》記:「齊桓公越燕伐山戎,破孤竹,殘令支。」從上述所記可看出山戎是戰爭的挑起者,山戎攻燕在先,燕求救於齊,齊桓公為幫忙才出兵的,是正義之舉。破孤竹,殘令支只是順手牽羊之事,實際上並非如此。
管仲是征孤竹國的操盤手,從他著的《管子》一書中可以看出征孤竹是早已謀劃的事情。出征孤竹國是齊桓公在未稱霸之前,就開始謀劃並進行了大量的准備工作。在准備工作中兩次單獨提到「征孤竹」需要借糧。一次提「今寡人慾北舉事孤竹、離枝」,這里除了孤竹又提到了離枝(令支)。一次在《管子·大匡》記:「桓公乃北伐令支,下鳧之山(清代張佩綸注為碣石山),斬孤竹,遇(遏)山戎。」顧問管仲。在這里第一次提到了「遇山戎」,這里的「遇」字,郭沫若在《管子集校》一書中認為是「遏」字,筆者認為有道理。這是出征前的議論。從這幾段記載看,准確的說征的是孤竹、令支,同時也是對山戎的遏制。為什麼要征孤竹、令支?孤竹國至周朝時已失去商時同姓諸侯國的地位,至春秋時已完全衰落,出征孤竹、令支不會有失敗的風險。同時,常年的大規模長途征戰,會對各諸侯造成震懾,這正是齊桓公稱霸所需要的。從齊桓公進行的二十多次戰爭的軍事活動看,多採取避實擊虛戰法,他一般是不強行攻堅的,還盡力避免與強敵主力正面交鋒。基本上是以軍事行動的威懾作用達到有限戰爭的目的。山戎是比較強的,不但威脅燕國,之前的周桓王十四年(前706年),山戎還越燕伐過齊國。故齊桓公對山戎仍採取一貫的避強戰法,即主打孤竹、令支,旁敲威嚇山戎的辦法。
二、出征前的准備
按《管子》一書所記,大體作了五項准備工作。
其一,為出征軍隊備糧。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是打勝仗的保障。《管子·山權數》記載了齊桓公向富戶丁惠借糧之事。其大意是齊桓公問管子占卜物,管子向齊桓公介紹說:北外城有人掘穴得一龜,此比得上數百里地之用。桓公問:何謂得龜比百里之地?管子回答:這是供奉神用的寶。今置骨於大盤之中,君派十乘之使,提百金,對得龜之家說:賜你任中大夫(相當於大臣次官)。就說:東海龍王之子類於龜,托舍於你,賜你大夫之職服務終身,再賜你以百金。此龜為無價之寶,你應藏高台,每日以四牛血祭,這龜是無價寶。過了四年,准備伐孤竹。富戶丁氏之家糧食可供三軍五個月食用。桓公召見丁氏說:我有無價之寶於此,將有大事,請以寶抵押於你,以借你家糧於我。丁氏北鄉再拜,同意借糧,不敢接受寶作抵押。桓公對丁氏說:寡人老了,為子者不知此數。終究得接受我的抵押。丁氏歸,築室,敷席藏龜。又過四年,伐孤竹,命丁惠付三軍五月食用糧食。
其二,為民貯糧。《管子·大匡》記:桓公五年(前681年),齊桓公准備北伐孤竹、令支,「顧問管子曰:『將何行?』管仲對曰:『君教諸侯為民聚食……如此則始可以加政矣。』桓公乃告諸侯,必足三年之食安。」齊桓公要諸侯為民備足三年食糧,然後方可安心去出征。諸侯答應了齊桓公的要求。為民有了貯糧,即使遇到荒年,也不會鬧飢荒,保證社會安寧。
其三,備兵革。在管仲提出為民貯糧時,同時也提出要諸侯備足兵革,「諸侯之兵不足者,君助之發」。齊桓公要求諸侯備足兵革,兵不足的要「告齊,齊助之發」,發兵卒以幫助備足。有了足夠數量的軍隊和武器,就能保證國家的安全和應戰。這里的諸侯應是地方諸侯,因此,齊桓公才可隨時召來發號司令,從前句「君助之發」,也像是對地方諸侯所說。可是從後句「告齊,齊助之發」看,又像是齊國外之諸侯,那就是臨近齊國之小諸侯國。
其四,建立良好秩序,制定法律。在作好前幾項准備工作即將出征時,桓公又問管仲何時行?管仲又提出:「君會其君臣父子,則可以加證。」即考察君臣父子關系相宜時,可出征。管仲進一步解釋說:諸侯無專立妾(女奴隸)以為妻,不要專殺大臣。於國無勞者,不得專給予俸祿。士庶人不能棄妻。無貯糧,不得禁山澤之材。出行得終年,而有不服從者,可以加刑罰。桓公乃將管仲所提這些要求布置於諸侯,諸侯許諾,接受出行。
其五,防外患。終年遠征,國內空虛,容易受到外來的偷襲,這是必須預防的。齊桓公早就考慮到了這一點。《管子·輕重甲》記:齊桓公說:「天下之國,莫強於越。今寡人慾北舉事孤竹、離枝,恐越人之至,為此有道乎?」管仲提出截原山水建沼池,造大船,鼓勵齊民學游水,重金獎勵能游者等應對的辦法,做好了准備。故「桓公終北舉事孤竹、離枝,越人果至」,由於事先有準備,故大敗越人。這段記載有人說是後人偽造,有的不同意此觀點,說春秋時國史盡失,故找不到原史料記載。先不去考證它。按常理國君常年帶兵遠征,事先防外患工作是一定要做的。
從以上准備工作看,在齊桓公未稱霸之前的桓公五年(前681年)已經開始為征孤竹、令支作準備了。經過長期的准備,在一切准備就緒等待時機時,恰好接到了燕國告急,山戎伐燕,燕求救於齊,給齊國出兵找到了非常好的理由。因此,除《管子》一書外,其它史書多記載這次遠征主要是征山戎,因山戎是戰爭的引起者。其不知攻打孤竹國已是謀劃很久的事了。
三、出征的時間
何時出征孤竹國的?《水經注·濡水》記:「又按《管子》桓公二十年,征孤竹,未至卑耳之溪十里,闟然止」。這里的「桓公二十年」五字,原書《管子·小問》中缺失。《管子》全書都沒有記征孤竹國的時間,同時,按《管子》全書的敘述方法看,記事大多數沒有具體時間,再者,《水經注》所記載的時間也不對。齊桓公二十年是周惠王十一年,即公元前666年,與實際出征時間相差了三年。這顯然是酈道元搞錯了。
伐山戎與征孤竹是一次戰爭。伐山戎有明確的時間記載,《春秋·公羊傳》記:魯庄公三十年「冬,公及齊侯遇於魯濟。齊人伐山戎,此齊侯也。」《左傳·庄公》也記:魯庄公三十年冬,齊桓公與魯庄公在魯國濟水非正式會見,「謀山戎也,以其病燕故也。」這年是周惠王十三年,齊桓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664年。魯庄公三十年冬應是謀劃,討伐是第二年春天的事。《韓非子·說林》記:「管仲、隰朋從於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而前面提到的《史記·齊太公世家》所記齊桓公二十三年遂伐山戎,與《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記此事件於周惠王十四年,也是齊桓公二十三年,即公元前663年。《史記》所記載是准確的。這就是說齊桓公出征孤竹國是公元前663年春天。孤竹國被消滅的具體時間應在是年秋冬之季。
四、出兵之規模
《呂氏春秋·簡選》記:「齊桓公良車三百乘,教卒萬人,以為兵首,橫行海內,天下莫之能禁,南至石樑,西至酆郭,北至令支。」優良戰車三百輛,這在當時是很龐大的。還要注意「教卒萬人,以為兵首」這一句,是說上萬訓練有素的士兵為主力、先鋒,那就是說此外還有兵力,還有後續部隊,至少還有龐大的後勤運輸隊伍。由此可想像出當時出征的規模。
五、行軍之路線
此役,是齊軍向邊遠地方進行的遠征作戰,春季出征,到冬季結束,持續將近一年。
齊軍從都城臨淄出發,大體要經過今天的濟南、德州進入河北。當時,河北中、東部多低窪湖沼地,黃河從今天津至滄州之間分兩支入海。故大軍要從今德州向西北行,達保定附近,再向北奔燕都,又轉向東行達孤竹國地,路程達數千里。一路上要過兩次黃河及滹沱河、永定河、潮白河、灤河等眾多河流。可以想像,就是渡大河有備好較多的船,車輛、輜重,還有千軍萬馬,一次次渡過湍急的河流,其難度是很大的,實際上不可能每次渡河都有船。再者,路途遙遠,又無正規的路,路況極差,故行軍非常艱難。征途中發生的幾個故事就是很好的證明。
六、征途中發生的故事
齊桓公在伐孤竹的征途中按記載有三個故事。一是《管子·小問》篇所記,其意是桓公北伐孤竹,在距卑耳溪十里時,忽然停止了前進,驚視前方,挽弓將射,引而未敢發。問左右:看見前邊的人嗎?左右回答:沒看見。桓公說:事情怕要不成么?寡人大惑不解。寡人看見一個人,身高一尺而人的相貌均具有:頭戴冠,撩著右邊衣,疾走在馬前。事情怕要不成么?寡人不解,豈有這樣的人?管仲回答:臣聞登山之神有叫俞兒者,身高一尺而人的相貌都具有。當成就霸王之業的君主興起時,這種登山神就出現。疾走馬前是引路;撩起衣,表示前面有水;撩起右邊衣,示意從右方過河。桓公到了卑耳溪,有引人渡水的向導說:從左方過河,其深及冠;從右方過河,其深至膝蓋。若從右邊過河,最方便。桓公立即拜管仲於馬前,稱管仲為聖人。這個故事說明了過河的不容易。
《韓非子·說林上》記載了兩個故事,一是行軍途中迷惑失道。上卿管仲說:「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前行,大軍跟隨其後,遂找到了正道。這就是「老馬識途」成語的來歷。今灤河西岸不遠處,即灤縣北部的迷谷村,傳為當年齊桓公大軍迷道處。這個故事說明迷路也會給行軍造成很大困難。二是大軍行走在山中無水喝,大夫隰朋說:「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蟻壤一寸而仞有水。」即如果蟻穴口封土高一寸,其下七八尺有水。士卒按此說挖蟻穴得到了水,解了渴。這個故事說明走山路不僅有爬山之苦,還有無水喝之困擾。
七、戰爭的結果
就戰爭的過程沒有見到任何記載,有的認為所記「斬孤竹」是斬孤竹國君,這也算是有關戰爭血腥的記載吧。為什麼沒有記載?也許由於孤竹、令支太弱,沒有經過激烈的戰爭就解決問題了,也許是孤竹與令支考慮到結果,在強大的齊國軍隊一到來就投降了,或是其它的原因,總之沒有可記的內容。但齊桓公發動戰爭的目的達到了。
其一,孤竹國和令支被消滅,這是齊國長期備戰的主要目的,這個目的達到了。也由於孤竹國和令支的滅亡,灤河流域及遼西地區成了燕國的領土,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其二,遏山戎的目的也達到了。山戎族退出了燕山地區,向北、向東北退走。山戎即是其後的匈奴。《史記·匈奴列傳》記:「匈奴其先祖夏後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在唐堯、虞舜以前,山戎、獫狁、葷粥都是秦漢以前匈奴的名稱,居於北蠻,過著游牧生活。周時,山戎生活於燕山地區,逐漸強大,曾於周桓王十四年(前706年),越燕伐齊。這次齊桓公征孤竹,逼山戎向北、東北轉移,退到了燕山以北,改變了山戎的地域分布。燕山北是遼闊的大草原,正適合游牧民族的發展。山戎因禍得福,至秦漢之際已經發展成強大的匈奴民族。由此可見齊桓公這次遠征影響是深遠的。
其三,齊桓公稱霸諸侯與鞏固霸業的目的達到了。《管子·小匡》記:「北伐山戎,制令支,斬孤竹,而九夷始聽,海濱諸侯,莫不來服。……故兵一出大功十二,故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中國諸侯,莫不賓服。」賓服,即諸侯按時進貢朝見天子。這里雖說的是向周王的進貢,實際上是向齊國的臣服。
其四,齊桓公還贏得道義上的收獲。戰爭結束了,齊軍於是年冬回師。燕庄公親自送齊桓公歸國,一直送出燕國境界進入齊國境內,《史記·齊太公世家》記:「桓公曰:『非天子,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無禮於燕。』」認為自己讓燕庄公送出國境是違背周禮的。遂將燕侯到達之地割給燕國,以示恪守周禮,尊重燕侯,同時向燕提出,要燕庄公恢復西周前期燕召公的政治,尊奉周王,向周室納貢。齊桓公這次舉兵伐山戎,是救燕危急,又禮讓燕侯,對中原諸侯的影響很大,諸侯認為齊侯有德有義,因而「諸侯聞之,皆從齊」 。齊桓公之舉是管子主張的《管子·霸形》所說「霸王之形,德義勝之」的實踐,也是齊之「尊王攘夷」圖霸戰略的具體體現。
還有人從另個角度贊揚齊桓公的。《春秋穀梁傳》記:「齊人伐山戎,齊人者齊侯也……桓內無因,國外無從諸侯,而越千里之險北伐山戎危之也,則非之乎?善之也,何善乎?爾燕周之分子也,貢職不至,山戎為之伐也。」齊桓公伐山戎,因為齊桓公對內無正當理由,國外無諸侯跟從,是孤軍跨越千里之遙北伐山戎,這是十分危險的。那麼是錯的嗎?是善事。為何是善事?因為燕是周天子的臣子,如今受到山戎的侵擾,燕向天子納貢的職責都無法完成,因此就應該對山戎進行討伐。這里肯定的有些勉強,一是山戎在燕國北,並不能阻攔燕向周室納貢;二是從齊桓公向燕庄公提出的要求看,燕國對周室不盡貢職非一日,根本原因是周室已衰。
就戰爭的道義而言,應該分開來談,對孤竹國、令支進行的是一場不義之戰,但在強權政治占著統治地位時,沒有人去指責齊桓公之不義。對山戎進行的是有理之戰,山戎攻燕在先。就此不再細說。
其五,燕國擴大了疆土。這次戰爭燕國是最大的贏家,他沒動一兵一卒卻獲得了大面積的疆土,除齊桓公贈送的土地外,還獲得了孤竹國、令支的土地和山戎退出的土地,使燕國成了個國土遼闊的大國。
其六,從文化的角度看,出現了「老馬識途」,即老馬知道、老馬之智和「管仲隨馬」的成語。老馬識途,即老馬認識走過的路。比喻閱歷多的人富有經驗,熟悉情況。管仲隨馬,意同老馬識途,但這里一般多用於自謙,我不過跟人學而已之意。
其七,使冬蔥、戎菽遠布。《管子·戒》記:「北伐山戎,出冬蔥與戎菽,布之天下。」菽即豆,由於這次遠征,將蔥與豆傳播至天下。這可算作這次征戰的額外收獲。
⑥ 歷史立國近2000年的6個諸侯國,是哪六個
在西周實行分封制之後,歷史上出現了近百個諸侯國。有些諸侯國存在時間很短,而還有一些諸侯國在歷史上存在超過了千年。
越國。越國是在公元前1950年,夏朝於越的封國。後來在越王攻打楚國的時候兵敗身亡,從此越國分裂,為東越和閔越等國。再後來閔越剩下的部分遷到了江淮一代,最後就徹底消亡了,越國從此不復存在。
孤竹國。冀東地區出現最早的國家,享國940多年。孤竹國的建立也標志著冀東地區開始受到中原核心文明的影響。
這就是史上立國近兩千年的六大諸侯國。
⑦ 古代的孤竹國在什麼地方
誕生於夏。商朝初年(約公元前1600年)的孤竹國(今河北省盧龍縣城南灤河與青龍河交匯處東側),商封墨台氏為君。孤竹國是今冀東地區與令支國(今河北遷安市、遷西縣青龍縣、寬城縣大部;遼寧省西遼河流域)並列的一個地方政權,是灤河之濱最早的奴隸制諸侯國之一,從立國到滅亡存在940多年(約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660年)。。 孤竹國是北方一個位於商朝邊境的小國,其統治區域在冀東和遼西一帶。早期疆域,西至今唐山市、遷西興城鎮,北達凌源、朝陽、老哈河,東抵錦西,西南迄樂亭、灤南、唐海等地。東臨渤海,西邊和燕國接壤,南邊是齊國。
⑧ 中國古代有個 孤竹國 第一代國王叫什麼名字
地理位置 孤竹國是北方一個位於商朝邊境的小國,早期疆域,西至今唐山市、遷西興城鎮,北達凌源、朝陽、老哈河,東抵錦西,西南迄樂亭、灤南、唐海等地。東臨渤海,西邊和燕國接壤,南邊是齊國。 歷史 早期 孤竹人原為商先族旁支墨胎氏氏族,商部落迂迴南下中原時,逐漸與部落聯盟分離,開始獨立生存。後輾轉於燕山腹地游牧,發展成農牧並舉階段,定居今遼寧省朝陽地區,商湯三月丙寅封孤竹。 中期 到了商代中葉,孤竹國發展到了中期,定鼎灤河、青龍河畔。這個時期孤竹國的疆域逐漸南移,西至灤河,北達青龍縣北,東抵錦西,南臨渤海灣。 晚期 西周末年,孤竹國晚期,西部令支(離枝,今遷安西)崛起,北部、東北部有山戎壓境。孤竹國此時畛域西至灤河、青龍河,北達今天的明長城,東抵山海關,南瀕渤海灣,版圖明顯縮小。公元前664年(周惠王13年)山戎出兵伐燕國,燕向齊國求援,齊桓公為救燕出兵伐山戎,「佛令支、斬孤竹」,齊桓公在伐山戎時,同時把孤竹國也滅了。至此,孤竹國在歷史上就消亡了。 君主 名號 姓名 在位時間 身分 出處 此前六世系失考 父丁 墨胎竹猷 第七任孤竹國國君 見《亞微罍考釋》 亞微 墨胎初 ?-商紂王六十一年 父丁之子 見《亞微罍考釋》、《史記索隱》 亞憑 墨胎馮 商紂王六十一年-? 亞微之次子 見《史記·伯夷列傳》、《路史·國名記》 此後世系失考 參見 春秋時期 伯夷 唐山市
⑨ 古時的孤竹國,是現在的河北樂亭縣嗎
你好,孤竹國介紹如下,
孤竹國是北方一個位於商朝邊境的小國,其統治區域在冀東和遼西一帶。早期疆域,西至今唐山市、遷西興城鎮,北達凌源、朝陽、老哈河,東抵錦西,西南迄樂亭、灤南、唐海等地。東臨渤海,西邊和燕國接壤,南邊是齊國。
到了商代中葉,孤竹國發展到了中期,定鼎灤河、青龍河畔。這個時期孤竹國的疆域逐漸南移,西至灤河,北達青龍縣北,東抵錦西,南臨渤海灣。
西周末年,孤竹國晚期,西部令支(離枝,今遷安西)崛起,北部、東北部興起的一個較大的戎族部落--山戎壓境。孤竹國此時畛域西至灤河、青龍河,北達今天的明長城,東抵山海關,南瀕渤海灣,版圖明顯縮小。直到公元前664年(周惠王13年)齊桓公在伐山戎時,同時把孤竹國也滅了,至此,孤竹國在歷史上就消亡了。
希望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