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詳講社會實踐報告怎麼寫
慈溪市城區范圍內行道樹及綠化種植趨向
的研究報告
組長:李浙冰
小組成員:沈裕 張鑌 李震磊 王特
毛晨路 何佳雯 伍素雯
慈溪市城區范圍內行道樹及綠化種植趨向的研究報告 1
一、背景與意義... 2
二、步驟與實施... 2
(一)實地調查. 3
(二)文獻資料調查. 3
(三)訪問調查. 3
三、考證與分析... 4
(一)行道樹的功能介紹... 4
(二)城區行道樹的現狀調查... 5
(三)城區綠化種植趨向的研究... 6
四.心得與收獲... 7
五、需要繼續探究的問題... 8
慈溪市城區范圍內行道樹及綠化種植趨向
的研究報告
李浙冰 沈裕 張鑌 李震磊 王特 毛晨路 何佳雯 伍素雯
(浙江省慈溪中學 浙江慈溪315300)
摘要:行道樹對生態環境具有積極作用,它可以調節氣候,凈化空氣,防風降噪,防止水土流失、山體滑坡,美化環境等,是人類最好的朋友。具體作用表現為遮陽,環保,美化,造氧,減少噪音,凈化空氣……城區范圍內的綠化區也是優化環境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現在種植的樹種主要是喬木,其中包括:素有空氣維生素之稱的柏樹、美觀芳香的桂樹、有頑強生命力的胡楊、古老長壽的銀杏、耐塵抗毒的樟樹以及高大珍貴的水杉……這些樹種對美化環境做出了巨大貢獻。
關鍵詞:行道樹 美化環境 植物種類 趨向
一、背景與意義
眾所周知,行道樹具有美化環境的積極作用,城區范圍內的綠化區也是優化環境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工廠林立,車輛川流不息,這對環境保護是嚴峻的挑戰,其中行道樹與綠化區的作用不容忽視,為了了解行道樹於綠化區植物的趨向與前景,了解園林處、林業局對樹種種植的規劃,以及對我們中學生植物種植、環境綠化方面的建議,進行課題調研活動。
我們希望通過此次研究活動,能夠對植物及其綠化種植方面有一個更加全面的認識,並對自己周邊環境的綠化種植規劃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建議與意見。
二、步驟與實施
我們課題研究小組通過激烈討論之後達成共識,決定研究行道樹以及城區范圍內綠化種植的趨向,保護環境是國家的基本國策,更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小組針對當今環境的問題的嚴峻性,以及植樹造林方面為切入口,進行關於行道樹及其城區范圍內的研究,希望通過此課題是我們粗略了解當今植物的種植趨向,為環境保護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由於城市環境較為嚴重的原因,在2011年2月1日當天組織分工如下:
李浙冰:組織實踐活動,統籌整理電子稿;
沈裕:統籌整理,製作PPt;
張鑌:調查城區植物分布情況;
王特:對植物進行考核評星級;
李震磊:調查植物的反面作用;
毛晨路:植物的介紹;
伍素雯:拍照,拍攝視頻;
何佳雯:調查植物的正面作用。
我們主要通過實地調查、文獻資料調查、訪問調查三種方式來進行研究。
(一) 實地調查
實地調查主要以拍照、拍攝視頻為主。實地調查的主要地點位於人民公園、新城大道綠化帶、峙山公園等地。在公園內,我們主要拍攝了100張左右的植物照片,主要以樟樹、柳樹及一些灌木為主,並對這些植物進行初步分類。而在新城大道的綠化帶,我們拍攝了行道樹的照片,有些是現有綠化帶,有些是正在施工的綠化帶,情況不盡相同。拍攝選取的植物都是城區中常見的品種,因此照片中反映出來的問題較具有代表性。另外,我們也采訪了相關人員,其中包括行人、環衛工人、林業局人員等。
(二) 文獻資料調查
研究小組為了更全面地了解行道樹及城區范圍內綠化種植趨向的情況,在人人網上搜索了各種關於植物的資料。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即使是植物也不例外,於是我們首先查找植物的正面作用與反面作用。之後我們對其中較具有前景的植物進行了更加深入的介紹,並對植物的各種能力進行了客觀的評判分析,給出星級評定,方便大家參考。
(三) 訪問調查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2011年2月11日,我們小組再次出動,集合地點為峙山公園,並採取分組行動以節約寶貴時間。負責人將人員分為兩組:
第一組:李浙冰、沈裕、王特、李震磊;
第二組:張鑌、毛晨路、伍素雯、何佳雯
第一組目的地為慈溪市農業局; 第二組人員翻過峙山公園山頭直奔慈溪市園林管理處進行調查。
三、考證與分析
(一)行道樹的功能介紹
樹木可以調節氣候、凈化空氣、防風降噪和防止水土流失、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是人類最好的朋友。
樹木是氧氣製造廠。l公頃闊葉林1天可以吸收1噸二氧化碳,釋放出 0.73噸氧氣。
樹木是粉塵過濾器。當含塵量大的氣流通過樹林時,隨著風速的降低,空氣中顆粒較大的粉塵會迅速下降。另外,有些樹木的表皮長有絨毛或者能夠分泌出油脂,它們能把粉塵粘在身上,從而使經過樹林的氣流含塵量大大降低。
樹木是殺菌能手。許多樹木在生長過程中會分泌出殺茵素,殺死由粉塵帶來的各種病原菌。據調查,每立方米空氣中的含菌量,百貨大樓為400萬個,林蔭道上為58萬個,公園里為100個,而林區只有55個。林區與百貨大樓空氣中的含菌量相差7萬多倍。
接下來講講行道樹的具體作用,主要是遮陽,環保,美化,造氧,減少噪音,凈化空氣,美化環境。
(1) 補充氧氣、凈化空氣
行道樹可以進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而林木的葉面可以粘著及截留浮塵,並能防止沉積污染物被風吹揚,故有凈化空氣的作用。據研究指出,樹木的葉沉積浮游塵的最大量可達每公頃三十至六十八噸,可減輕空氣污染。
(2)調節局部氣候
行道樹的樹冠可以阻截、反射及吸收太陽輻射,也會經由林木的蒸發作用而吸收熱氣,藉此調節夏天的氣溫。此外,林木蒸發的水分可增高相對濕度;環流影響使都市四郊涼爽潔凈的空氣流入市區等,使氣候得以改善。
(3) 減輕噪音
噪音是都市的公害之一,不僅使人心理緊張、容易疲勞、影響睡眠,嚴重的甚至危及聽覺器官。行道樹可藉由樹體本身(枝、干、葉搖曳摩擦)或生活在期間的野生動物(鳥、蟲)所發出的聲音來消除部分噪音,或僅僅是借著遮住噪音源的視覺效果達到減輕噪音的心理感受。
(4) 提高行車安全
經過適當配置規劃的行道樹,具有誘導視線、遮蔽眩光等做用,使道路交通得以緩沖,增加行車安全。
(5) 美化市容
在城市道路兩旁的樓房,顏色輝暗生冷,線條粗硬,行走其中,猶如置身水泥叢林,而行道樹樹形挺拔、風姿綽約,可以綠化、美化環境,軟化水泥建築物的生硬感覺,為都市增添美麗的景色。
(6) 庇蔭
炎炎夏日裡,行道樹可遮阻烈日輻射,行人得以免受日曬之苦。
(7) 珍貴的鄉土文化資產
歷經數十年漫長歲月培育才能茁然有成的林蔭大道,是飽經風霜、走過時間、走過歷史的見證人,與我們社會的發展、生活密切相關,其種植背景、事跡與地方特色更是最寶貴的鄉土文化之一部分。
但隨著人類的土壤侵蝕活動,破壞森林,陡坡開荒,過度放牧,不合理耕作方式,工業交通及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的影響等因素下,造成植被破環所帶來的影響也日益突出。缺少植被的土地的生態狀況將惡化,甚至出現土地荒漠化。
缺少植被所帶來的惡果顯而易見。我國水土流失面積已達到367萬km2,西部地區佔80%,荒漠化土地面積為262km2,占整個國土面積的27%,大部分集中在西部。而且土地沙化面積正以2500km2/年的速度蔓延擴展。這些土地最終將成為荒蕪之地。在缺少植被的荒漠地區,尤其是荒漠地區降雨量少,氣候乾燥,晝夜溫度及蒸發量均大。這對生態環境更是一種極大的破壞。
(二)城區行道樹的現狀調查
從林業局與園林管理處了解到,慈溪市主要是以香樟、球懸鈴木、法國梧桐、黃山欒樹與馬褂木作為行道樹。行道樹主要選擇喬木其在防風固沙、凈化空氣方面具有顯著的作用。
在慈溪市城區范圍內,主要種植草皮來防止塵土飛揚,上有喬木,中有小喬木、灌木,下有草坪,喬灌草結合,用於吸收二氧化硫、煙塵等,起到降塵的作用。在小區域內種植樹木,比如在小區中,在空間大的地方可以種植大喬木,在空間小的地方可種植開花的落葉喬木,夏可遮陰,冬可採光。選擇樹種應該考慮到方方面面,比如美觀問題及小區的居民條件等。一般種植的樹木以香樟為主,根據幾十年下來的種植經驗認為適應性比較好的樹種有水杉,銀杏等。
盲目引進外來物種會對環境造成較為嚴重的破壞,比如:水葫蘆污染水體,對環境造成了破壞,還有遍布山頭的加拿大一枝黃花,對生態平衡造成了不小的影響。另外還有革命草等物種。因此,在引進外來物種時應慎重。
(三)城區綠化種植趨向的研究
經科學研究以及實踐證明,下面我們推薦幾種好的林木:
(1)柏樹(四星級)
柏樹為常綠喬木,在中國分布極廣,人工栽培范圍幾遍全國,是優良的園林綠化樹種。樹高一般可達20米。樹皮紅褐色,縱裂。小枝扁平。葉鱗片狀,小形。雌雄同株,球花單生枝頂。球果近卵形。種子長卵形,無翅。側柏喜光,但幼苗、幼樹有一定耐蔭能力。較耐寒,抗風力較差。耐乾旱,喜濕潤,但不耐水淹。耐貧瘠,可在微酸性至微鹼性土壤上生長。生長緩慢。壽命極長。木質軟硬適中,細致,有香氣,耐腐力強,多用於建築、傢具、細木工等;種子、根、葉和樹皮可入葯;用種子榨油,供製皂、食用或葯用。
我國傳統中醫學認為,柏樹發出的芳香氣體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殺蟲的作用,可祛病抗邪,培養人體正氣。據測試,其主要成分為菘萜、檸檬萜。這些天然物質不僅能殺滅細菌、病毒,凈化空氣,而且具有鬆弛精神、穩定情緒的作用。人們吸入柏樹的香味後,可使血壓下降,大腦血流量減少,抑鬱情緒得到緩解。有些國家開展森林療法,讓癌症病人到柏樹林中去休閑娛樂,多數患者精神狀態改善,有的還消除了化療引起的惡心嘔吐反應。而山林中彌漫的大量負氧離子,則能夠提高人體免疫機能,調節呼吸和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素有空氣維生素之譽。
(2)桂樹(四星級)
桂樹為常綠闊葉喬木,高可達15米,樹冠可覆蓋400平方米,桂花實生苗有明顯的主根,根系發達深長。幼根淺黃褐色,老根黃褐色。樹皮粗糙,灰褐色或灰白色,有時顯出皮孔。葉面光滑,革質,近軸面暗亮綠色,遠軸面色較淡;橢圓形、卵形、披針形。
極芳香,可以凈化空氣,美化城市環境,園林中常作孤植、對植,也可成叢成片栽植,還是盆栽觀賞的上乘植物。
(3)胡楊(三星級)
又稱胡桐、英雄樹、水桐、三葉樹,是楊柳科楊屬胡楊亞屬的一種植物,常生長在沙漠中,它耐寒、耐旱、耐鹽鹼、抗風沙,有很強的生命力。
胡楊是荒漠地區特有的珍貴森林資源。它對於穩定荒漠河流地帶的生態平衡,防風固沙,調節綠洲氣候和形成肥沃的森林土壤,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胡楊是較古老的樹種,它對於研究亞非荒漠區氣候變化、河流變遷、植物區系的演化以及古代經濟、文化的發展都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4)銀杏(四星級)
銀杏為落葉喬木,5月開花,10月成熟,果實為橙黃色的種實核果。銀杏是現存種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遺植物。銀杏生長較慢,壽命極長,從栽種到結果要二十多年,四十年後才能大量結果,因此又名「公孫樹」,有「公種而孫得食」的含義。壽命可達千餘歲,存世3500餘年大樹仍枝葉繁茂果實累累。是樹中的老壽星。在山東日照浮來山的定林寺內有一棵大銀杏樹,相傳是商代種植的,已有3500多年歷史了。
銀杏樹高大挺拔,葉似扇形。冠大蔭狀,具有降溫作用。葉形古雅,壽命綿長。無病蟲害,不污染環境,樹干光潔,是著名的無公害樹種、有利於銀杏的繁殖和增添風景。適應性強,銀杏對氣候土壤要求都很寬范。抗煙塵、抗火災、抗有毒氣體。銀杏樹體高大,樹干通直,姿態優美,春夏翠綠,深秋金黃,是理想的園林綠化、行道樹種。
(5)樟樹(五星級)
別名桴樹。樟樹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代表樹種,為亞熱帶地區重要的材用和特種經濟樹種。樟樹的小花非常獨特,外圍不易分辨出花萼彌或花瓣的花有6片,中心部位有9枚雄蕊,每3枚排成1輪。
存活期長,可以生長為成百上千年的參天古木,有很強的吸煙滯塵、涵養水源、固土防沙和美化環境的能力。此外抗海潮風及耐煙塵和抗有毒氣體能力,並能吸收多種有毒氣體,較能適應城市環境。
(6)水杉(五星級)
水杉,落葉喬木,柏科水杉屬於唯一現存種,中國特產的孑遺珍貴樹種,第一批列為中國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的稀有種類,有植物王國「活化石」之稱。已經發現的化石表明水杉在中生代白堊紀及新生代曾廣泛分布於北半球,但在第四紀冰期以後,同屬於水杉屬的其他種類已經全部滅絕。而中國川、鄂、湘邊境地帶因地形走向復雜,受冰川影響小,使水杉得以倖存,成為曠世的奇珍。
水杉樹干通直挺拔,高大秀頎,葉色翠綠,入秋後葉色金黃,是著名的庭院觀賞樹。水杉可於公園、庭院、草坪、綠地中孤植,列植或群植。也可成片栽植營造風景林,並適配常綠地被植物;還可栽於建築物前或用作行道樹,效果均佳。水杉對二氧化硫有一定的抵抗能力,是工礦區綠化的優良樹種。
四.心得與收獲
本次我們研究的是植物對城市的影響,經過幾天的探究,讓我們了解到了植被的重要作用,更讓我們小組清楚知道了生態環境容不得我們去破壞,我們要保證生態平衡,這里就少不了植被,所以必須保證一個城市或一個地區的植被覆蓋率。
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我們作為21世紀的高中生,有著較高的文化素質,應當積極參加勞動。通過這次社會實踐活動,我們明白了許多道理。這應該是我們在勞動中明白了許多平時不懂的道理。慢慢的長大了,改變自己。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對我們是種鍛煉,也是種磨礪。這次勞動並不是很難,但卻提高了我們的社會實踐能力,引導了我們接觸、了解社會,增強我們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適應能力,以主人翁的態度來對待,這樣所得到的和所收獲的經驗和價值是值得學習和珍藏一輩子的。在本次實踐中,小組中的每個成員都盡力發揮自己所擅長的,認真、負責地做好每一件自己應該做的事,深刻感受到了團隊精神的重要性。
社會實踐告訴我們,我們要時刻與外界社會保持同步發展,做到與時俱進,我們應該珍惜現在的學習機會,珍惜生命的分分秒秒,學習好知識,運用知識,時刻牢記,虛度年華就是作踐自己。如果我們想接受時代的挑戰受到社會的歡迎,就抓緊時間好好地充實自我。不僅要學好各門學科,還要廣泛地吸收各領域的知識,努力提高綜合素質。
五、需要繼續探究的問題
總體來說,我們小組的受益頗多。對於慈溪市內行道樹及城區范圍內綠化種植趨向也有了大體上的了解,但在某些方面,我們還需要進一步加強與深入探究。
例如剛開始小組擬定的課題范圍較大,對於我們這些普通高中生來說有些困難。但隨著研究性學習的發展,我們便也漸漸地將重心放在我市行道樹及城市范圍內綠化趨勢上,在對園林處瞿科長的重點采訪中,我們積極地提問咨詢樹木的各種情況,當然也採納了瞿科長對於我們小組課題擬定的意見。此外,我們認為提出的問題應該更富有深度和前瞻性,對於樹木功能用途的剖析還應該再深入些。除此之外,我們的課題內容還可以向外拓展。在已有的行道樹樹種及功能用途和現在種植的情況之上,進一步了解各區域內適合種植的樹種有哪些,實際種植情況如何。更重要的是,我們還可以嘗試以各種發面提供的理論材料為基礎,自己規劃小區域內樹木種植方案,以「喬灌草」相結合為根本,試驗方案是否符合自然生態規律及城市布局變化,真正做到「理論」與「行動」相結合。
(指導老師:沈燕君)
2. 關於某個地方的「鄉土地理調查報告」怎樣寫吶
「送溫暖,獻愛心」社會實踐報告
摘要:記得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小和尚做了一件很嚴重的錯事,他回去向師傅承認錯誤,但師傅不肯原諒他,並對他說:要我原諒你,除非佛桌上能開花!於是小和尚絕望的下山了。結果第二天,佛桌上開滿了鮮花……
其實在這個世上,沒有什麼歧途不可以回頭,沒有什麼錯誤不可以改正!一個真心向善的念頭是最罕有的奇跡,而讓奇跡隕滅的不是錯誤,而是一顆冰冷的不肯原諒、不肯相信的心!人心都是肉長的,每個人都會感動,只是在一次次受到傷害和欺騙之後,人們學會了隱藏感動!於是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冷……其實只要我們每個人能夠多一點關愛,世界上就會少一起犯罪!
高牆深處的人們需要我們共同去關愛、去感動!
關鍵詞:關愛·感動·溫暖
2005年寒假,我隨同聊城大學「送溫暖,獻愛心」文藝演出自願者服務隊來到了聊城監獄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我懂得了有一種感情叫做關愛,有一種感受叫做感動,有一種感覺叫做溫暖。
【關愛】「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變成美好的人間……」聽著韋唯的這首《愛的奉獻》走了這么多年,直到今天我才真正懂得了什麼叫「關愛」。以前看到別人沉淪,我的觀點一直是「各家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但當我看到高牆裡面那些被人們稱為社會敗類的大老爺們聽著《愛的奉獻》流淚的時候,我知道我錯了!以前總以為關愛的對立面是仇恨,其實不是,關愛的對立面從來都不是仇恨,而是漠然!用心體會一下《愛的奉獻》,然後捫心自問:我們是否應該為高牆裡面的人們負一點責任呢?!如果沒有我們的漠然,沒有我們的落井下石,他們或許會像我們一樣在高牆的外面與家人共享天倫之樂!
拋棄我們的偏見,去關愛那些高牆深處的人們!因為一個真心向善的念頭是最罕有的奇跡, 請不要讓這種奇跡因為我們的偏見而隕滅。好嗎?好嗎!
【感動】當我看到一群在外面叱吒風雲的男人,聽著一首《愛的奉獻》而流淚時,我說我不懂得什麼叫感動,你或許不信!當我看到服刑人員真誠的眼神時,我還說我不懂得什麼叫感動,就連我自己都不信!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通過他們的眼神,你真的可以讀出什麼是感動!!
感動是一種態度,人世間的醜陋往往來自於人們之間的漠然;感動是一種心情,流過眼淚後就笑了,笑過之後就放了;感動是一種美德,它可以讓人世間充滿了溫暖。
【溫暖】在實踐過程中,我與一名一級寬管犯作過短暫的交談,他是一名五十多歲的男人,當聽到《愛的奉獻》的時候,他沒有眼淚,但我知道他流淚了,流淚有兩種:一種流在臉上,給別人看;一種流在心裡,自己品嘗!通過交談我了解到,他是因為父母離異,家裡從來沒有給過他溫暖,所以他便慢慢的開始打架,偷盜的生活,最終因致人重傷而走進高牆。開始的時候他一直消極的抵抗著監獄工作人員的關懷,但他慢慢的改變了,因為他感覺到了溫暖,監獄里的工作人員給了他家一樣的溫暖!所以他積極改造,並由一級嚴管犯變為了一名一級寬管犯。
給別人一點關愛,讓自己收獲一份感動!
給自己一點感動,讓別人感到一點溫暖!
給別人一點溫暖,讓世間變得更加美好!
走盡心靈,請傾聽他們悔改的心聲!
關注情感,請體會他們無言的感動!
3. 鄉土歷史小論文怎麼寫
舉例:
潮汕民居的傳承與變遷
衣、食、住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起碼需求,即便是在原始社會階段的人也是不能缺少的。住,也即民居,是建築之起源,它是用物質材料和技術手段所構建的,以滿足人們各種需求的活動空間,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出現的一項活動《韓非子·五蠹》曰:「上古之世,人民少,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民居即在這種歷史背境中產生,而隨著社會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的不斷豐富而逐漸發展,它既是一種科學技術的生產活動,又是一種具有精神性的文化行為,是人類文明的標志。
歷史、地理、自然環境對人類建築活動有著重大的影響,生活於不同區域的人們由於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不同,都會盡量地利用當地的天然建材,創造出適應當地自然環境和人們生活方式的建築形式,它包含著某一區域的歷史、文化積淀,思想潮流和審美觀念,反映了某一區域的地方文化特徵,民居是最能體現區域特色和時代特點的建築之一,它把一個區域的文化特徵和人們的精神、物質追求用技術和經濟的形式表現出來。潮州民居由於潮人的民系特點屬福佬民居,具有鮮明的區域特色,早在清初就引起外界的注意。康熙·林杭學《潮州府志》(下稱《林志》)和乾隆·周碩勛《潮州府志》(下稱《周志》)曾對潮州民居作如下描述:
營室必先祠堂,明宗法,繼絕嗣,重祀田,比屋詩書經誦之聲相聞,彬彬乎文物甲於嶺表。(《林志》)
望族營造屋廬,必立家廟,尤加壯麗。其村坊市集,雖多茅舍竹籬,而城廓中,強半皆高閏閎,厚牆垣者。三陽及澄、饒、普、惠七邑,閭閻饒裕,雖市鎮也多鳥革瀈飛。家有千金,必構書齋,雕梁畫棟,綴以池台竹樹。民居輒用蜃灰和沙土築牆,地亦如之,堅如金石。即是颶風摧撲,烈火焚會,而牆垣卓立無崩塌者。界過惠州、嘉應,雖間有之,然不及潮遠甚。(《周志》)
林杭學、周碩勛簡明地介紹了清初潮州城鄉之民居建築大勢、環境、工藝、材料、質量和體現出來的潮州人的思想觀念和審美意識,由於有這些觀念和意識,才使潮州民居建築成了一種具有自已區域特色的傳統形式。
潮州民居的發展軌跡
潮州民居有著悠久的歷史形成期,潮州原住民的居住方式今己渺不可考,澄海漢代龜山遺址,是一處佔地近2萬平方米的大型建築群。其中f1建築基址的建築平面為長方形,中間為夯土隔牆和柱礎,似乎是條狀排屋;f2建築基址平面為圓形,壘石牆;f3建築基址已破壞,但依然可辨出是一處三合院式建築,後部為一堂二室,隔著過道,前部兩側是廊房,中間是庭院,整座建築夯土作牆,出土柱礎石較多,內部似多出使用柱子承托梁架;f4建築基址長方形,用隔牆分成東西2間,建築的外牆和隔牆都是夯土牆,同時還出土有地磚、瓦當、瓦頂、筒瓦等。上述出土建築基址表明了漢代的建築水平和中原建築文化已向粵東傳播,其中的三合院式建築可以說是後期潮州民居發展的雛形;同時從出土的瓦當、瓦頂可以證明宋代蘇東坡《與吳子野書》言瓦屋始於宋廣平之說不成立。
晉代的建築遺構,今也難見實物,揭陽新亨鎮九肚山發現的晉代全木構房屋,坐北朝南,平面方形,室內長寬各為7.5米,高3.5米,豎木為牆,屋頂蓋木板覆以粘土。這可說明這一時期潮州民居建築形式和用料工藝已不亞於嶺北地區。
唐宋代是潮州建築迅速發展的時期,民居用料方面,在潮州發現的多座唐窯中,僅春光窯上埔就有26座,窯址出土了建築陶瓷印紋磚、瓦當、筒瓦、板瓦。出土的印花瓦當有橢圓形和圓形兩類,表面模印蓮花瓣和菊花瓣紋,圖案規整,手法熟煉,竟與西安大明宮出土的瓦當一樣。潮州唐墓曾出丈一塊蓮花紀年磚,刻有「儀鳳四年」(639)銘文。北宋蘇東坡《與吳子野書》雲:「嶺外瓦屋始於宋廣平,自邇延及支郡,而潮尤盛,魚鱗鳥翼,信如張燕公之言也。」從唐窯出土和東坡的描述,雖宋廣平之說不能成立,但也可知民居已普遍採用磚瓦,且燒制水平已不亞於中原。可見該時頻潮州民居建築風格逐漸形成,為時人所關注。 宋代能見到實物且得到保護的最早期潮州民居建築要數國家歷史文物保護單位——許駙府,它位於中山路萄巷東府埕4號,為北宋許珏府第。因許珏尚宋太宗曾孫女德安公主,故潮人稱之為「駙馬府」。該府始建於宋英宗治平年間,歷代屢有維修,但至今仍然較好地保留原建年代的布局、構造特點型制和建築風格。其平面布局明顯是明清時期駟馬拖車的雛形。
明清時期,由於大量的八閩、江西移民遷居潮州;東南各省的遊宦;活躍於全國各地的潮商帶來了各地的建築文化,使潮州民居建築走向成熟,民居建築也已形成了保留古制 、 形式趨同、 恪守禮制,重視教育。講究實用,突出兼容、 輕巧通透、 工藝精緻等自已的諸多風格(另文)。這個時期的實例在潮州遍處皆有,從這個時期的實例可以看出潮州民居建築己形成自已的風格,成為中華建築文化一顆璀燦明珠。清代後期,因潮州瀕臨東南亞,跨國商貿活躍,潮州是著名僑鄉,僑民甚眾,且旅外潮人有於外創業,回鄉建屋之習慣,在回鄉建屋同時他們帶來了僑居地的建築文化,民居的建築風格又融入了東南亞和西方建築的因素並逐步趨向現代化。這個時期的民居大量保存至今,且基本完好,是我們研究潮州民居建築文化的證例。
潮州民居的類型和風格特色
潮州民居的類型很多,最基本的形式為「下山虎」和「四點金」,其它的民居形式如:「百鳳朝陽」、「駟馬拖車」、「三壁連」等規制多以「四點金」、「下山虎」為基本單元組合衍生。在一些山區、鄉鎮尚有不少堡寨形式和帶有客家特色的民居。
潮州民居在早期較多地受到中原文化的滲透,後期較多地受到八閩、江西文化的浸潤和江南、廣府文化的影響,加上自身地域的自然、經濟、人文特徵,使之成為既是中華建築文化之一脈相承;又既有別於中原和北方民居建築的凝重、鮮艷;又區別於江南民居建築的俊逸、清純,逐漸地形成自身的民居風格。
1、保留古制 形式趨同
潮州開發遲於中原,而民間工匠的建築技術主要是靠師徒相承的私授形式。因此,在古代信息傳播遲慢的條件下,對中原的先進技術有著傳播過程之時差。一些珍存之民居在細部結構上至為難得地保留了前代的古制,一些幾經重修之民居因格守原則而較好地保留古制,如「斗栱之斗底皆刻皿板」,是見之中唐之前,遠者可溯至戰國時期(戰國時期中山國銅方案上的斗栱模型,斗底即刻有皿板),這種做法在中原地區宋代遺構已為鮮見,而在潮州民居中自宋至清如許駙馬府、猷巷黃府尚存此唐代之前古風。
自然環境與民系文化的同一性,使潮人的生活習慣與審美情趣具有許多共通點,反映於民居上就有風格的趨同性。同全國大部分民居建築一樣,潮州民居均恪守對稱的布局,它們都有明確的中軸線,以廳堂為中心組織空間,左右對稱、主次分明,規模大時則縱向延伸或橫向發展,規模更大時則多廳堂組合,或並列數條軸線,形成多院落組成的大型民居,因為帶有祭祖、敬神的功能,因而廳堂的中心地位在空間組合中處無可替代的重要位置。
2、輕巧通透 工藝精緻
輕巧通透是潮州民居的重要特色之一。
所謂輕巧,一是單體體量較小,普遍不及中原地區和江南地區民居建築的宏敞高大;二是外表視覺效果不及中原地區之威嚴,也不及江南地區之俊逸。無論是屋頂的曲線、檐角的舉翹、門面的布局、顏色的塗飾只要作一比較,就可以感受到潮州民居的特色。以色彩為例,北方喜上下均重彩,金碧輝煌,團花簇錦,顯得雍容華貴;江南喜用素色和黑色,顏色清純,與水鄉之環境協調。而潮州民居的色調較之偏灰濁,著重於屋脊、梁架、牆頭、檐下等重點部位加強裝飾,而這些裝飾構件往往同建築構件的實用功能有關。在潮州民居中,通常是灰麻石或灰面勒腳,貝灰牆面,灰瓦屋面,唯有屋脊和山牆、大門口才飾以較為鮮艷悅目的灰塑、嵌瓷、彩畫、木雕、石雕,在屋檐與屋面交界處常施以黑色邊線,畫上彩色(有的黑色)卷草、懸魚、夔紋,使輪廓醒目,在強烈的日光下,豐富了立面的變化,表現出傳統建築的節奏感和韻律感。
所謂通透,是指建築從整體上注意透風,既有利於建築材料去潮防朽、延長壽命。更著眼於地處亞熱帶地區的潮州長夏無冬的自然氣候條件下,使居住活動舒適涼快。潮州民居注重整體環境設計達到室內降溫效應,形成一個適宜人居的冬暖夏涼的建築環境。為使空氣流通,採用前低後高,巷裡對直以兜風入室,此所謂之「露白」,加強了室內的穿堂風和足夠的日照。在民居向大型化組合發展的情況下,橫縱之間以火巷、屏風、槅扇等相隔,既通風、又防火、便交通、達到形式上的分隔。就是照壁、砌磚窗花、廳堂、門口採用的門罩、攔干門、閃門、博古等空間分隔構件,都以不同材料做成通雕,以利空氣對流,達到分而不隔,更使石雕木雕等傳統工藝有用武之地。木結構多採用徹上露明造,讓所有之建築構件通風透氣,木材盡量外露以防白蟻、防腐朽,庭院內多為敞廳,門窗多朝天井,一般人的天井都設有花圃、水池、花木、蓮缸、四季常青、靜謐幽雅、更有利於調節室內溫度。這些都淋漓盡致地體現了潮州民居的通透特點。
3、恪守禮制,重視教育。
嘉慶《澄海縣志》曰:「大宗小宗,競建祠堂,爭誇壯麗,不惜資費」因為宗祠是聯系族人、舉行宗族活動之紐帶,也是衡量宗族實力之窗口。它在強化封建禮制上的作用與影響不言而喻。在民居中,禮制秩序對其建築格局和使用功能的影響也十分明顯,如百鳳朝陽式宅院、門廳會客、後廳設龕祭祖、中廳可行各種大禮;中廳西側大房,乃家長之居室,前院為客房,後院為內眷,火巷排屋則為族人、傭人之住所,這種格局,切實地體現了父權統治,男尊女卑、主僕有別的倫理秩序,即便是最基本的「下山虎」、「四點金」,上廳正屋,一定要高於下廳,大房的縱深長度也一定要超過下房,上下的尊卑等級絕不能越雷池半步。
在裝飾題材中,二十四孝、忠義戲曲故事、以及英雄神話故事、漁、耕、樵、讀等傳統題材使用頻率最高,學為民居之彩畫、木雕、石雕用於大門、閃門、隔斷等構件之上,這無不體現其建造者敦敦之教誨。
又「家有千金,必構書齋」(《周志》),簡單8個字刻畫出潮州文風之盛,從此更可看出潮人對教育重視之程度。
4、講究實用,突出兼容。
潮州地處亞熱帶,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境內河海交匯,雨水多、台風多,洪患多,建築物須立足於實用、牢固上。又因潮州森林資源不豐,故建築材料以石材、泥沙、貝灰為主,《周志》稱「民居輒用蜃灰和沙土築牆,地也如之,堅如金石。即遇颶風推撲、列火焚餘,而牆垣卓立無崩塌者」貝灰沙的廣泛應用,是潮州民居建築的一大特色。
潮州民居屋頂多採用硬山式,因為它所有的屋頂形式中有更好的搞風防火性能,而且出椽不長,不易受淋,為了防風,屋頂偏於平緩,又適當降低高度。檐口加封檐板以阻擋氣流進入;屋瓦鋪雙層,以利隔熱,瓦面交接處抺灰做成瓦壠,以增加屋面重量以及前述的輕巧造型、通透石雕、木雕構件等等無不體現潮州民居講究實用的特色。
至於突出兼容,明中葉以前,潮州民居建築多受八閩文化和中原文化輻射,此後由於潮商在江南一帶活動頻繁,則受到江南文化較大影響,近代則較早吸納了一些海外文化因素,正是這種海納百川式的兼容,才使潮州民居的不斷發展,顯得絢麗多彩又風格獨具,近代以來,海外的建材、模式以強勁的勢頭進入本土,許多民宅紛紛使用「紅毛灰」、玻璃、瓷磚、如蒪園之建玻璃廳(民諺有「起大厝,激玻璃」之句),澄海陳慈黌故居的拱門、檐梁內容中甚至用了英文字母,門窗飾件兼用嵌瓷與石膏構件、地板用馬賽克。順德居的書齋裝飾,以及遍處皆是的古城區沿街騎樓等……。但是這些居宅、園林的總體布局和外觀大都以潮州建築傳統風格為基調,反映了潮州文化強大的生命力和對外來文化的善於融合吸收的能力。
我們可以看到客家民居作為中國五大民居之一,客家土樓和圍龍屋已經被新一代的客家人徹底拋棄。隨著時間的推移,客家民居如果不加強保護力度,有可能會成為歷史永遠停留在人們的記憶中。而潮汕民居的傳承與發展,為保護潮汕藝術精品尋找到更好的天地。隨著新型建築材料的不斷應用,潮汕民居本身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現代的磁磚和大理石等在潮汕民居中的應用,極大地豐富了潮汕民居的藝術風格,使得原來守舊落俗的潮汕民居又煥發了新的風采。當然,這種以生活功能為主潮汕民居的發展並不能從整體上說明潮汕民居的發展與創新。
作為潮汕文化中的代表之一,潮汕民居的傳承體現的是一個地域文化的特徵。在這一個傳承中,我們看到了中原漢文化的身影,同時我們也看到來自各個方面的精華。而潮汕民居在吸收這些精華的時候,無疑會對潮汕民居的發展與創新產生影響。潮汕民居的兼容並蓄不僅僅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深厚和廣博,也體現了潮汕文化的海納百川。我們有理由相信,潮汕民居以及整個潮汕文化在未來的發展中會朝著這條路繼續延伸。
4. 歷史鄉土論文怎麼寫
古江南河,吳國在闔閭、夫差時期(前514~前473)在太湖地區陸續開鑿的運河之一。水出吳都平門(今江蘇蘇州北門),西北行,穿巢湖(今漕湖)、過梅亭(今江蘇無錫東南梅村)、入楊湖(今江蘇常州、無錫之間)、出漁浦(今江蘇江陰利港)、入長江而抵廣陵(今江蘇揚州蜀崗)。吳都以南,於今海寧境內開「百尺瀆」會古錢塘江,以運送糧秣。古江南河和百尺瀆,系江南運河的前身。
邗溝,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吳王夫差築邗城(古廣陵),並於側近開溝,引江水北出武廣(今邵伯湖)、陸陽(今江蘇高郵南)兩湖之間,下注樊梁湖(今高郵湖),東北流至博芝、射陽兩湖(今江蘇寶應東),再西北至今淮安北古末口入淮,以通糧道。這條運河利用當時江、淮之間的瀉湖加以聯綴而成,運道曲遠,是今里運河的前身。
菏水,又名深溝。公元前484年吳王夫差於今山東定陶東北開深溝引菏澤水東南流,入於泗水,因其水源來自菏澤,故稱菏水。其故道相當今山東西南成武、金鄉北之萬福河。菏水的開鑿使原來互不相通的江、淮、河、濟四瀆得以貫通,成為中原地區東西往來的主要航道。
鴻溝,魏惠王九年(前361),自今河南原陽縣北開大溝引黃河水南流入圃田澤(今河南鄭州、中牟之間),又自圃田澤引水至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城北,繞城趨南,經通許、太康,注入沙水,再南至陳(今河南淮陽)東南入淮河支流穎水。鴻溝的開鑿聯結了河、濟、濮、泗、菏、瞧、潁、汝、渦等數條河道,形成黃淮平原以人工運河為幹流,以自然河流為分支的水運交通網。鴻溝水系的形成是先秦運河草創時期的總結。
先秦的運河大多藉助當時平原地區自然河流、湖泊分布較密,便於人工開鑿連通的有利條件,其工程雖未臻完善,卻對後世運河的發展影響深遠。
秦漢
秦在統一中國的過程中重新整治、改造先秦留下的運河,並開鑿靈渠,將運河水系推展到嶺南地區。
丹徒水道,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遣刑徒三千人自今江蘇鎮江至丹陽,順應丘陵地勢,開鑿一條彎曲的河道,東南通吳王夫差所開之古江南河,而至會稽郡(今江蘇蘇州)。又自今浙江崇德向西南開鑿新水道抵錢塘(今浙江杭州)。經過改造整治的人工水道奠定了隋代江南運河的基本走向。
靈渠,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在今廣西興安境湘水上游開鑿靈渠,分湘水一支西流,經今興安溶江注入大溶江,溝通湘、漓二水,今稱興安運河。靈渠使長江、珠江兩大水系接通,從此黃、淮、江、珠四大水系皆有運河相連,黃河流域的船隻可以由水路直航嶺南地區,這是中國水運史的一大發展。
西漢建都長安,「河、渭漕天下、西給京師」,但是渭水流淺沙多,河多曲折,船行不便。漢武帝元光六年(前129)發卒數十萬開關中漕渠。自長安城西北(今陝西西安市郊魚王村附近)引渭水東流,截灞、沋諸水,經今西安、臨潼、渭南、華縣以北,至華陰縣東北之三河口以西注入渭河。全長三百餘里,歲運四百萬石以上。
蒗盪、浚儀渠,西漢重整鴻溝水系,自河南郡滎陽(今河南鄭州西北)引黃河水東流分為兩支,南支為蒗盪渠,東南入潁水而注淮;東南支自陳留南分流至陽夏(今河南太康)入渦水。又疏汳水為汴渠。在黃、淮之間組成扇形漕運水系。因同受黃河水補給,屢遭河患侵害。東漢漢明帝劉庄永平十二年(公元69)遣王景治河以後,又修汴渠,自浚儀(今河南開封)分蒗盪水東流至徐州入泗水,時稱浚儀渠。積石為堰,壘石門作渠口,使浚儀渠逐漸變成維系黃淮間漕運的骨幹水道。
陽渠,東漢為解決雒陽供水及聯系黃河、洛水的水成,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在雒陽城西開渠引雒水一支繞城而東,納谷、瀍二水,至偃師復注雒水以通漕,時稱陽渠。使山東漕船由黃入濟,經陽渠直抵都下。
邗溝東支,西漢初年,吳王濞開通沿海一帶航運,自今揚州茱萸灣向東至如皋幡溪開鑿一條新運河,亦稱邗溝,系今通(南通)揚(揚州)運河的前身,為當時重要的鹽運水道。
魏晉南北朝 建安七年(202)起,曹操陸續在華北平原上開鑿了六條運河。
①睢陽渠,七年正月曹操治睢陽渠。渠自浚儀西至官渡,東下睢陽(今河南商丘),官渡以上利用鴻溝水源,浚儀以下疏拓睢水河床,唯官渡至浚儀段為新開渠。睢陽渠修成,漕糧有濟,曹軍遂於官渡之戰大敗袁紹。
②白溝,又名宿胥瀆。九年,曹操欲攻袁紹據點鄴(今河北臨漳鄴鎮),下枋木成堰,遏淇水東入白溝,以通糧道。
③平虜渠,十一年,曹操東征烏桓,為解決漳河、滹沱河與泒河、潞河之間的水運聯系而開平虜渠。自平虜城(今河北青縣西南木門店),南接滹沱水,北通泒水而入潞河。
④泉州渠,同年,曹操為解決泒、潞河與東北方泃河之間的水運聯系,又開泉州渠。自今天津市區以東海河下游北穿窪澤而接泃河、鮑丘水。因渠近古泉州縣(今天津武清上村)而得名。
⑤新河,同年,曹操為解決泉州渠以東至灤河間的水運聯系,再開新河。自泉州渠北會鮑丘水東側的鹽關口(今天津寶坻林亭口一帶)引水東絕庚水(今州河)、巨梁水(今還鄉河)、封大水(今陡河)、緩虛水(今沙河)、素河(今溯河)、清水(今清河),會於濡水(今灤河)。此運河橫截數條自然河流,必築堰閘方得通過,開鑿工程比較復雜。
⑥利漕渠,十八年,曹操為解決鄴都的漕糧和交通,開利漕渠引漳水入白溝,自今河北曲周縣南至館陶縣西南。此渠開通,白溝水量增加,漕船可溯漳水直駛鄴城城下。
曹操主持開鑿的六條運河有利於北方統一和社會經濟發展,導致河北平原海河水系的形成,並為後世隋煬帝楊廣開鑿永濟渠和通濟渠奠定部分河段的基礎。
曹魏代漢,遷都洛陽,又以許昌、譙、鄴、長安為陪都。為便利交通,陸續改造舊水道,開鑿新運河。魏文帝曹丕在黃初年間開鑿溝通汝、潁二水的討虜渠,以及溝通洧(今潁水支流)、汝水系的賈侯渠。景初二年(238)開溝通漳水、滹沱水和泒水(今大沙河)的魯口、白馬二渠。正始四年(243)開溝通潁水和汝水的廣淮陽、百尺二渠。
此外,東晉太和四年(369)桓溫北伐前燕,率水軍溯泗水至金鄉,值大旱,菏、濟水斷流,命毛穆之開渠三百餘里,南接菏水(今山東魚台附近),北通巨野澤,引汶水入渠,使泗、汶、濟三水相連,史稱桓公溝。江淮流域船隻藉助桓公溝可自濟水(又稱清水)入河,西去陝洛。故義熙十二年(416)劉裕北伐姚秦、元嘉七年(430)宋將到彥之率水軍攻魏皆取此水道。淮南和江南地區在魏晉六朝時期也陸續開鑿整治了一些運河。
破崗瀆,三國時,孫吳遷都建業(東晉改稱建康),為避長江風濤之險,加強首都與主要經濟區太湖流域的聯系,於赤烏八年(245)發屯田將士三萬人,鑿句容中道以通吳(今江蘇蘇州)、會(今浙江紹興)艦船,號破崗瀆。這條運河起自句容小其(今江蘇句容西南),橫越高阜,東通雲陽西城(今江蘇丹陽延陵),與原丹徒水道銜接;西連淮水(今秦淮河),直抵建業城下,沿途修建十四埭用以蓄水。南梁時,因破崗瀆每值冬春,行船不便,又在其南另開一條「上容瀆」,採取「頂上分流」,沿途築二十一埭,以改善通航條件。至陳朝,上容瀆亦堙,轉而更修破崗瀆。隋滅陳以後,二瀆皆廢。破崗、上容瀆的開鑿,使太湖地區船隻一度不需經京口入長江而直至建業。
丹徒水道,今江蘇鎮江至丹陽間的運河。秦朝始鑿,初無閘壩設施,地勢高仰,河水易於走泄,航行不便。孫吳末年修治丹徒至雲陽水道,因杜野(今江蘇鎮江東)和小辛(今江蘇丹陽北)間「皆斬絕陵襲,功力艱辛」而罷。西晉惠帝時,陳敏遏馬林溪,引長山八十四溪之水蓄為練湖;東晉元帝時,張闓又建新豐湖,皆為調劑運河水量。晉元帝司馬睿子司馬裒鎮廣陵,為運江東糧出京口,建丁卯埭於今鎮江東南,使丹徒水道通航條件得到改善,為隋代修治江南運河北段打下了基礎。
浙東運河,古代錢塘江和姚江之間幾段運河的總稱。紹興地區河道縱橫,越王勾踐時即「以船為車,以楫為馬」。西晉惠帝時,賀循至會稽郡(今浙江紹興)主持開鑿水道,疏浚舊河使其連接,自紹興城下東連曹娥江,西通蕭山縣錢塘江。南朝於西陵(今浙江蕭山西興鎮)建牛埭,挽舟過堰以入江,浙東運河已初具規模。
揚口運河,西晉初,杜預鎮襄陽,在先秦運河基礎上,利用江漢多湖盪的便利條件,開揚口(今湖北潛江境內),穿渠西至荊州(今湖北江陵)城下,連通江、漢二水,使零、桂(今湖南廣西一帶)地區物資北運免去繞行漢水下游的迂遠和風險。
江都新河,東晉永和年間(345~356)長江主河道南移,江都(今揚州西南)水斷,向西開渠六十里置歐陽埭,引江水至廣陵城下,與中瀆水相聯,此渠為今征(儀征)揚(揚州)運河前身。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運河多為分裂時期的產物,它促進了交往,使割據不致成為閉鎖的地方系統,也為統一創造了條件。
隋唐
隋唐時稱運河為漕渠或漕河、運渠。包括廣通渠、通濟渠、山陽瀆、邗溝、江南河、永濟渠,至宋代始稱運河。
隋朝建都大興城(今陝西西安),關中雖號稱沃野,但地狹人眾,所產不足以供京師,要依靠東方諸州(郡)的賦稅。隋文帝楊堅以渭水大小無常,流淺沙深,常阻塞漕運,故於開皇四年(584)命宇文愷率領水工另開漕渠。自大興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漢代漕渠故道而東,至潼關入黃河,長三百餘里,名廣通渠。自此漕運通利,關中賴之,故又稱富民渠。仁壽四年(604)改名永通渠。
開皇七年,隋為平陳作準備,開山陽瀆,北起山陽(今江蘇淮安),東南經射陽湖與邗溝相接。從而溝通了山陽、江都(今江蘇揚州)之間自淮河入長江的運道。
大業元年(605)隋煬帝楊廣營建東京(今河南洛陽),又征發河南、淮北諸郡男女百餘萬人開鑿通濟渠。通濟渠西段自東京西苑引谷水、洛水,循東漢陽渠故道東流,至偃師東南入洛,由洛入河;東段從板渚(今河南滎陽汜水鎮東北牛口峪附近)引黃河水東流,循汴水故道至浚儀(今河南開封)東,折而東南流經陳留、雍丘(今河南杞縣)、襄邑(今河南睢縣)、寧陵(今河南寧陵東南)至宋城(今河南商丘南),東南入蘄水故道,經谷熟(今河南虞城西南)、酇縣(今河南夏邑南)、永城(今河南永城北)、蘄縣(今安徽宿州東南)、夏丘(今安徽泗縣)至徐城(今江蘇洪澤湖西鮑集附近)東南今盱眙對岸處入淮。同年,又征發淮南民工十多萬疏浚,並改造春秋末年吳王夫差所鑿溝通江淮的邗溝,取代山陽瀆。通濟渠、邗溝是隋所開運河中最重要的兩段,渠廣四十步,煬帝多次乘坐高大龍舟,率領著龐大船隊由此往返於東都洛陽和揚州江都宮之間。
大業四年,又征發河北諸郡男女百餘萬人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通黃河,又在沁水下游東岸鑿渠引沁水下接清、淇水,略循白溝、清河故道東北至今德州(自內黃至武城,渠在衛河之西;武城至德州,渠在衛河之東),沿今南運河抵今天津市,然後利用沽水上接桑乾水(即今天津至武清的白河與武清至北京西南郊的永定河故道)至涿郡(今北京),全長兩千餘里。大業七年,煬帝准備親征高麗,自江都坐船取道邗溝、通濟渠渡黃河入永濟渠,直達涿郡;又「發江、淮以南民夫及船運黎陽及洛口諸倉米至涿郡,舳艫相次千餘里」。
大業六年,煬帝在江都欲東巡會稽,又開鑿了自京口至餘杭(今浙江杭州),溝通長江與浙江間航運的江南河。大致利用六朝以來舊運渠而加以疏導,略同今大運河江南段,唯崇德以南一段在今運河之南。全長八百餘里,寬十多丈,使可通龍舟。但「東巡會稽」的打算並未實行。
在運河兩岸,築有寬闊的御道,種植成行的柳樹。從長安至江都,修建離宮四十餘所。此外,沿運河還建立了許多糧倉,作為轉運或貯糧之所。其中著名的有黎陽的黎陽倉(今河南浚縣東南大伾山麓),洛陽的興洛倉(後改名洛口倉,今河南鞏縣東北,周圍二十餘里,有窖三千,每窖可容糧八千石)、回洛倉(回一作回,隋唐洛陽城北七里,周圍十里,有窖三百)、含嘉倉(隋唐洛陽城北部,倉城總面積約四十三萬平方米,有窖四百以上),河陽的河陽倉(今河南孟縣南、黃河北岸),陝縣的常平倉(今河南三門峽西南),華陰的廣通倉(後改名永豐倉,今渭河入黃河處),京師大興城的太倉和山陽的山陽倉(今江蘇淮安西北運河東岸,貯糧達百餘萬石)。隋末,到處鬧飢荒,百姓餓死無數,而這些倉庫里卻堆滿了糧食。
隋代開鑿的這一系列運河,西自京師大興城,北抵涿郡,南至餘杭,全長四五千里。它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並把京師、東都、涿郡(幽州)、浚儀(汴州)、梁郡(宋州)、山陽(楚州)、江都(揚州)、吳郡(蘇州)、餘杭(杭州)等通都大邑聯綴在一起,從而加強了各地區之間的聯系。當時運河上「商旅往返,船乘不絕」,它對隋唐時期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維護全國統一和中央集權制,都起了促進作用。
隋各段運河至唐代通稱為漕渠或漕河,通濟渠東段則稱汴渠、汴河或汴水,邗溝、江南河被稱為官河。永濟渠名稱依舊,但已與沁水隔絕,專以清、淇二水為源。各段中仍以連接長安、洛陽與江、淮地區間的漕渠、汴河和淮南漕渠最為重要,構成了唐朝的生命線。高祖、太宗之時,每年從江淮地區漕運到長安的糧食約二十萬石。自高宗以後,國用日增,至天寶中,每年運米達二百五十萬石。肅宗以後,中原殘破,政府的財政收入主要依靠江南地區。因而這條運河的通阻,直接關繫到皇朝的存亡。永濟渠仍為河北地區運輸要道,沿渠的魏州(今河北大名東北)開元時在城西建樓百餘間,「以貯江淮之貨」,貝州(今河北清河西北)在天寶時被稱為「天下北庫」。
隋唐運河並不能長期全線順利通航,除有時因戰亂被阻斷外,自然因素也給航運造成許多困難。例如關中的漕渠,至唐初就淤塞而廢棄了。漕運改由渭水達長安。自洛口西赴關中以黃河為運道,中間有三門砥柱之險,經常會發生沉船翻船事故。因此從洛陽到陝州這一段路有時不能不改用極為勞費的陸運。汴渠、淮南漕渠則常因淤積而影響漕運。同時,運河路程既遠,沿線各地氣候又不一致,或雨或旱,漕運常因運河水淺和黃河水大浪高而停留。
為了解決長安糧食和國用的危機,玄宗時,裴耀卿提出變東都至陝州的陸運為水運,在黃河三門山北岸開一條長十餘里的山道,來進行短途車運以繞過砥柱險道。於汴河入黃河口處置一倉,江淮漕米納入此倉後,即放船歸江淮。由此倉入黃河、洛水,由政府雇船載運。於三門山東、西各置一倉,漕舟輸米至東倉,然後陸運至西倉,再用船轉運到關中各倉。水通即運,水細便止,以免浪費時間和減少損失。開元二十二年(734)八月,玄宗採納他的意見,下令於汴河口置河陰倉(今河南滎陽東北,河陰故城西三里),三門山東置集津倉,三門山西置鹽倉;在三門山北開十八里山道,進行陸運。漕糧從江淮運來的都納入河陰倉;自河陰倉送東都的納入含嘉倉,送關中的先納太原倉(即隋常平倉),然後運至永豐倉(即隋廣通倉)、渭南倉、太倉。耀卿被任為江淮、河南都轉運使,三年共運米七百萬石,節省陸運費四十萬貫。但中間三門峽北十八里仍需以車代舟,峽兩頭都要起卸轉搬,還是很艱苦。二十九年至天寶元年(742),陝郡太守李齊物在三門峽的人門以東岩石中開鑿了一條人工渠道,史稱三門運渠或「開元新河」、「天寶河」。又在山頂上鑿成纖路,候河水漲,使纖夫挽舟通過渠道,從而開創了從江淮至關中全程水運之局。但這條渠道不久還是因山石崩塞而罷廢。天寶元年,韋堅為水陸運使,開浚關中漕渠,自苑西築堰(今咸陽西南)引渭水,攔截灞水、滻水,循隋漕渠故道而東,至永豐倉與渭水合。又於長安城東鑿廣運潭(在隋唐長安城東北九里),以為漕船停泊之所。於是江淮漕船直抵長安,運米達四百萬石及其他錢貨,創唐代最高紀錄。
安史之亂時,黃河南北地區和長安附近遭到嚴重破壞,唐政府更加依賴江淮的賦稅,而當時運河被切斷,江淮地區的租米與庸調錢貨改自長江、漢水而上,經漢中轉運入鳳翔。這條路線迂迴險阻而且勞費。等到亂事平定,欲從運河漕運,而汴渠因為年久失修,所在淤塞,千里無水,無法通航。代宗即位時,長安斗米千錢,宮中無隔夜之糧,京郊農民搓谷穗來輸官。廣德二年(764),以劉晏為河南、江淮轉運使,晏請疏浚汴渠,並改革法制:造船二千艘,每船載米千石,十船為一隊,每隊三百人,篙工五十人;用鹽利的一部分僱用船夫,不徵用民工。沿途派屬吏監督,自揚州至河陰遣軍隊護送。河陰以上,組織專人用竹、麻繩拉船。又根據江、汴、河、渭各段水情的特點和船夫對各段航道熟悉的不同,實行分段轉運。規定「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江南之運積揚州,汴河之運積河陰,河船之運積渭口,渭船之運入太倉」。這既保證了行船安全和提高了運輸效率,也大大減少了運費和損耗。其時江淮漕渠每年北運百一十萬石,四十萬石貯河陰倉,三十萬石貯陝州太原倉,四十萬石運抵長安。劉晏之後,包佶、元琇等繼任,皆遵其法。
德宗時東南漕運屢因藩鎮叛亂而被阻斷,關中倉廩為之窘竭,引起朝野的極度恐慌。貞元二年(786),在經過歷時四年才平定的李希烈之亂後,江南漕米又運到陝州時,德宗高興地對太子說:「米已至陝,吾父子得生矣。」六軍軍士得知這一情況,「皆呼萬歲」。於此可見運河對維持唐朝統一政權所起的重大作用。但反過來說,正是由於運河的存在和通航,唐朝中央政府才能夠對廣大東南地區進行竭盡脂膏的搜刮,所以李方敬在《汴河直進船》一詩中寫道:「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為害亦相和。東南四十三州地,取盡脂膏是此河。」
唐末,由於農民戰爭和藩鎮割據,汴渠失於維護,自埇橋(一作甬橋,今安徽宿州城南古汴渠上)東南盡成污澤;埇橋以上至汴口也相繼淤淺。歷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四代未予浚治。至後周顯德二年(955)由於准備用兵南唐,才因故堤而疏導汴渠,自埇橋一直抵泗州城。五年、六年又繼續予以浚治,東京與江淮間才通行無阻,從而奠定了北宋運河和東京繁榮的基?#ǔ驢晌罰?
宋金
北宋定都開封,改變長期以陝、洛為全國政治中心的格局,隨著長江流域經濟地位日漸提高,宋遼、宋夏對峙局面形成和北宋政權「守內虛外」政策的實行,南北水運意義重大。京師開封平疇萬里,四方輻輳,在改造、疏浚前代原有水道的基礎上,形成以首都開封為中心向四圍輻射的人工水運系統。
汴河,「漕運四河」之一,即通濟渠,線路基本未變。開封以西,自河陰縣汴口(今河南滎陽劉溝村北黃河灘)引黃河水東流,入開封府外郭汴河上水門(今河南開封鄭門口村北),穿內城,由外郭汴河下水門(今揚門村北)出城。開封以東河段大體沿今惠濟河大勢,至泗州城南入淮(今江蘇盱眙東北,已沉於洪澤湖)。北宋漕引江、湖,利盡南海,半天下之財賦,並山澤之百貨,悉由汴路而進,故汴河乃建國之本。但汴河因與黃河相接,受其漲落不寧和泥沙的影響,需不時維修。北宋一百七十餘年間進行的汴河建設包括:
①水源建設。汴口因黃河向背不常,每歲變易,北宋改永久性閘門為人工控制汴口深淺寬狹以節制流量:汴河水漲,則墊高塞狹汴口,以減黃河進水量;汴河水落,則挖深浚闊汴口,以增加進水量。設主監官、役卒歲常興作。此工程耗費大量人力財力,因此不得不再尋找新水源。太祖建隆二年(961)疏導索、須諸水注汴河。神宗元豐二年(1079)又始導洛清汴工程,自鞏縣任村沙谷口至河陰汴口開河五十里引洛水入汴,斷閉引黃水源,十餘年間,由於洛水含沙量小,對改善汴河通航起到一定作用。汴河沿線還陸續建造陂塘(「水櫃」)以濟運。
②河道工程。汴河因長期引黃濟運,泥沙淤積,河床漸高。浚河清淤工程頻繁。其中包括:人工清挖,幾乎每歲一次,河床底置石板石人,以記其地里深度准則。狹河工程,開封城東南汴河下水門至應天府段汴河岸闊淺漫,水澀而淤,嘉佑元年(1056)始沿岸置木束狹河身,加速水流,減緩淤積。固護汴堤,北宋遣軍士日夜巡護汴堤定為常制,工程要求「沙盡至士為限」,以大錐試堤之虛實,臨河岸築短牆為限隔,以防人馬跌落,沿堤植柳以固護堤腳。汴河沿線開減水河置閘控制以備泄減漲水,所有工程盡歸提舉汴河排岸司管理。
北宋汴河的年運額隨朝廷靡費與日俱增。從宋初的數十萬石猛增到宋真宗大中祥符初年(1008)的七百萬石,以後大體維持在六百萬石上下,宋朝採用每十至三十隻漕船為一綱的「綱運」法組織運輸。每年汴河成千上萬艘公私船隻往還,帆檣如林,不僅溝通全國政治中心同經濟重心的聯系,促進物資交流和沿岸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且對擴大中外經濟文化方面的交流發揮了重要作用。
北宋後期,汴河淤淺抬高日益加重,開封東水門下至襄邑,河底皆高出堤外平地一丈多,自汴堤下瞰,居民如在深谷。金滅北宋以後,汴河失去漕運價值,任其淤塞。靈璧以東尚能行水,宿州以上河床成陸行大道,維持五百多年的中原水運動脈終於堙沒。
惠民河,北宋開封西南閔水、蔡河諸運河的統稱。「漕運四河」之一。宋初,用兵東南,方隅夫一,京師倉儲需取財於京西諸州縣。建隆二年(961)始鑿閔河。起自今河南新鄭縣,導洧水(今雙洎河)東北流,經宋樓(今河南尉氏洧川鎮南)、朱曲(今尉氏朱曲鄉)二鎮,至開封城西十里注琵琶溝(即蔡河上源),由東京開封府外郭南垣普濟水門入城,復由廣利水門出城南流。以下河段利用蔡河,即古蒗盪渠、鴻溝。蔡河南流貫穿洧、潩二水,至蔡口鎮(今河南淮陽豆門集至項城一帶)入潁水。乾德二年(964)又自長社(今河南許昌)北開渠引潩水(今清潩河)分流入閔,以廣水源,閔水的開鑿不僅增加了蔡河的水源,而且將許、汝州的物資輸往京師。開寶六年(973)改閔水為惠民河,其後又作為閔、蔡二水的統稱。
北宋為開通西南襄、漢漕路,兩次開鑿方城運河,欲壅白河回入沙、潁,接合惠民河,終因地形高仰復雜而失敗。轉而三次開修溝通汝、潁水與蔡河中游的運河,自合流鎮(今河南西華逍遙鎮)引汝水支流商水(今名沙河)北入潁水,復東流經西華縣長平鎮注蔡河,使豫西南地區與開封間水運不再繞行蔡口,省迂路五百里,此運河亦屬惠民河系統。
惠民河是北宋維系京師與西南地區的重要運河,歲輸陳、潁、許、蔡、光、壽諸州漕糧六十萬石,兼錢帛鹽茶雜物,尤以京師薪炭多取此路。金滅北宋以後,汴河淤塞不通,惠民河卻繼續作為金朝通淮右的重要航道。元明以降,在黃河不斷奪蔡入淮的影響下才漸次堙沒。
廣濟河,一名五丈河,北宋「漕運四河」之一。五代時,為加強京師開封與山東北部濱海地區的物資運輸,後周世宗柴榮疏汴水北入白溝(南濟水故道),東流入濟水,以通齊魯之漕。河床被展拓至五丈,俗稱「五丈河」。北宋立國,東南未平,繼續規度齊魯水道,西引京、索諸水橫絕於汴,入開封城東匯於五丈河,以增水量。歲調夫役疏浚河道,沿流置壩牐以助運。開寶六年(973)改名為廣濟河。
廣濟河西起汴京外郭東北咸通門,東流至濟州合蔡鎮(今山東鄆城西南)入梁山泊,下接濟水。北宋立國之初,廣濟河漕運曾發揮重要作用,歲漕運量由十幾萬石增至六七十萬石,東京十七州粟帛皆自廣濟河運至京師,東南既定,廣濟河所運只給太康、咸平、尉氏等縣軍糧。北宋中期以後,黃河多次南泛,廣濟河水道淺澀,運力大減,金代堙廢。
金水河,北宋開封城西人工引水渠。建隆二年(961)開渠導滎陽黃堆山京、索二水東過中牟,凡百餘里,抵京城西,架槽橫絕汴渠,入城東匯於五丈河,名金水河。此渠水清,一則入宮苑,濟京師飲水;二則補五丈河水量,漕運意義不大。史稱:汴、惠民、金水、廣濟河為漕運四渠,或以汴、惠民、廣濟、黃河合稱漕運四河,從而形成以京師開封為中心的運河系統。
北宋運河除以京師為中心的「漕運四渠」之外,黃河以北還有御河。
御河,北宋時隋唐永濟渠之別稱。河道走向基本未變,北段因宋遼對峙,自乾寧軍(今河北青縣)入塘泊、界河。御河主要負擔宋朝河北邊防軍糧之送達,江南漕糧由汴入黃,運至黎陽(今河南浚縣)轉入御河,至大名府東、西濟勝倉下卸存儲分配,再自大名順御河轉入胡盧、滹沱河及新開鑿的深州新河、定州嘉山新渠、保州漕河諸運河分別送至沿邊州軍。歲運近百萬斛,乃備邊之命脈。慶歷八年(1048)以後,黃河北流多次侵奪御河,致河床淤積,不堪承運。
北宋「國家根本,仰給江南」,為集運江南漕糧,重點整治江南運河同天然河流相交的結合部及補給運河水源。
①淮南運河(即邗溝、山陽瀆)北端,雍熙年間(984~987)自楚州(今江蘇淮安)末口至淮陰(今江蘇淮陰西南甘羅城)磨盤口之間,開鑿四十里沙河;又自淮陰西至洪澤鎮開四十九里洪澤渠。元豐元年(1083)再自洪澤鎮傍淮水開渠五十里,西南至龜山鎮(今江蘇盱眙東北),稱龜山運河。這三段運河使汴河與淮南運河的聯系可免遭楚州山陽灣和長淮風濤之險。江南、淮南、兩浙、荊湖諸路租糴悉由淮南運河沿岸真(今江蘇儀征)、揚(今江蘇揚州)、楚、泗(今江蘇盱眙東北)四州置倉受納,分船入汴而抵汴京。
這里有不少形式的論文範文,不知道有沒有你要的歷史鄉土論文,參考一下吧,希望對你可以有所幫助。
5. 有關於歷史文化的調查報告怎麼寫歷史文化的調查報告
(一)歷史村鎮的文化價值和搶救歷史村鎮的重大意義一個村落、一個集鎮的形成,需要幾百年的時間,而特有的歷史環境以及村鎮文化則需要更長時期的歷史積淀才能形成.長沙地區各種不同時期和不同類型的傳統建築與古道、古村、池塘、山崗、寺廟、溪流、小橋以及寬敞的曬谷坪等等相映成趣,構成了長沙村鎮所特有的自然景觀.加上蘊含在這些有形物質背後的文化價值取向和固有觀念,使長沙先民血緣團體上得到凝聚,精神上得到陶冶,形成了獨特的地方特色.這種日益缺乏的、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資源,成為今日長沙可持續發展必不可少的文化要素.長沙歷史村鎮自然和人文的背景,或與社會的、經濟的、文化的因素緊密結合,或與村落區域在空間上相互融合,並給予靜態和動態的影響,從而形成自然與歷史融為一體的環境,其價值是無法用確切的語言和數量來表示和衡量的.隨著日月的推移,這種文化意義上的價值將會越來越大.文脈是歷史的延續.許多歷史文化遺存散布於廣大的鄉村和集鎮,它是我國深厚歷史文化的寶藏,是社會文明的源頭.在農村小城鎮建設時,應當充分挖掘這些寶藏,讓它們流傳下去,發揚光大.國際社會對村鎮歷史文脈的保護越來越予以關注,因為任何一個村鎮的歷史,都是人類史的一部分,都是全社會和全人類的精神財富.在進行小城鎮建設的時候,我們只有保護和延續這些文脈的責任,而沒有破壞和中斷它們的權利.文脈由多方面組成:傳統和具有特色的建築,街區、村落的格局,見證過歷史事件和人物的場所和其它物體,甚至古樹、奇石以及各種具有鮮明特色的風土人情等都是歷史文脈的載體,即使已經是斷牆殘垣,不夠完整,仍然可以通過合理的手段,讓它們化腐朽為神奇,發出誘人的光輝.無數教訓證明,由於人們不珍惜,許多有價值的文化傳統已經中斷或正在消亡.在建設農村小城鎮時,應當盡可能地把這些曾經存在過的歷史發掘出來,用各種方式把它延續下去,以彌補前人的過錯或缺憾.而它們的留存不僅有珍貴的歷史文化價值,而且有重要的現實的社會及經濟價值.一是為現代城鎮建設提供傳統文化基礎和規劃建設的寶貴經驗;二是為向人民特別是青少年進行民族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提供最好的實物標本和歷史教材;三是為發展現代旅遊事業提供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二)歷史文化村鎮歷史風貌的保護歷史文化村鎮保護的關鍵是歷史風貌的保護.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歷史風貌保護理論不斷深化,其保護內容寫進了國際歷史保護憲章.196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保護景觀和遺址的風貌與特徵的建議》指出,風貌保護是:「保存並在可能的情況下修復無論是自然的或人工的,具有文化或藝術價值,或構成典型自然環境的自然、鄉村及城市景觀和遺址的任何部分.」而ICOMOS(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1987年發布的《保護歷史城鎮和城區憲章》則指出了歷史街區和地段風貌保護的內容:「(一)用地段和街道說明的城市的形制;(二)建築物與綠地和空地的關系;(三)用規模、大小、風格、差築、材料、色彩以及裝飾說明的建築物的外貌,包括內部和外部的;(四)該城鎮和城區與周圍環境的關系,包括自然的和人工的;(五)長期以來該城鎮和城區所獲得的各種作用.」並指出:「任何危及上述特徵的威脅,都將損害歷史城鎮和城區的真實性.」歷史風貌保護的對象是有特徵的組群景觀,其中不一定要有特別重要的文物或古跡,但作為一個整體,這種景觀的形體、形象已成為某個地點、區域,或某種文化的標志;歷史風貌保護的目標則是基於對文獻和遺存實物的研究來反映歷史場景,以獲得地方文化上的認同感.規劃中的個體不一定都是過去的物質真實,而是採取「修舊如舊」、「建新如舊」、「異地搬遷」等方式創造出來的為環境氣氛服務的景觀.由於風貌保護手段的多樣性和不確定性,以及許多人對「風貌」的簡單化理解,許多為保存「多樣性」和「獨特性」而進行的風貌保護,單純在「仿古」上做文章,反而導致「多樣性」和「獨特性」的喪失.歷史風貌保護的精髓在於: 1.保持文化的延續性保持文化的延續性,首先要從文化地理的視野中觀察村鎮的來龍去脈,把握並延續村鎮所根植的文化.古代的匠師們沒有受過任何關於「保持文脈」、「風貌協調」的說教,可是他們的作品都在豐富之中蘊含著「天人合一」的哲理,這是受同一種文化熏陶而自然產生的結果.歷史文化村鎮的保護和建設要綜合「原存」、「修繕」、「重建」和「新建」,而且「以舊襯新」,新舊結合,使中國磚木結構建築群與其它傳統景觀風貌達到和諧統一.2.保持場所特徵的延續性保護場所特徵的延續性,意味著風貌保護中應當盡可能保留場所的標志性特徵.這種標志性特徵可以是形象上的,如朗梨鎮陶公廟的山門、戲樓、主殿等景觀中特徵最鮮明的部分,即通常所謂的「地標」.地標通常是占據空間中重要位置或能與背景形成對比的景物,它是人們確認場所的重要參照,風貌保護中保留標志物已是一種共識:諸如風水塔、村口的大樹、城鎮的門樓之類都是村鎮景觀海產中的首選之物.場所的特徵也可以是整體形態上的,特定的標志性空間和形式對於識別特定的場所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如銅官鎮民居的特徵三廠鎮建築材料特有的陶磚陶瓦及其造型.場所的特徵也可以是文化上的,如靖港的老街、溈山的密印寺、文家市的里仁學校等.但是這種文化上的特徵同樣是需要空間和形態去表達的.如密印寺山門和大殿之間的庭院,作為溈山鎮景區一個特別的休息場所,給人的感覺是獨特的、印象深刻的.人們在這里休息會聽到典雅古樸的佛教音樂,看到作法的僧人們魚貫走入一個側院,殿前香爐中青煙裊裊升起,古樹、大殿、山門、廊院形成相對閉合的廣場空間,充滿了歷史的神秘感和感染力.3.保持生活的延續性風貌保護的目的就是維系和加強居民之間以及與他們生活的村鎮環境的情感紐帶.日本學者早川和南認為「保存、保護歷史環境就是保存、保護從古至今的人的關系.」歷史村鎮風貌保護的一項重要內容是保護非物質的文化遺產,包括傳統院落中的淳樸民風、民間風俗、民間節日、傳統文化藝術、傳統工藝、歷史地名等等.我們並不是作為原封不動的保護主義者來完成這個項目的,而是要營造一個有創造力、有活力、善於應變的環境.任何歷史環境中的活動都會隨時間而有所變化.我們所強調的延續生活,是希望歷史環境不成為死文物,而是作為一個充滿活力的人居環境發展下去.(三)精心塑造各具特色的歷史文化村鎮形象在推進歷史文化村鎮保護的過程中,必須增強社會尤其是各級領導的文化意識和文物保護意識,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精心塑造符合自然和歷史環境、具有地方特色、體現時代特徵的村鎮形象.1.准確定位歷史村鎮類型歷史村鎮必須有自己的風格和個性.沒有個性就沒有生命力.要根據城鎮的地域特色、歷史傳統、資源條件、現代城鎮功能以及在城鎮群中所處的地位,確定城鎮的形象基調.如文家市是瀏陽市東南部的中心集鎮,在商貿、煤炭、食品、花炮等輕工業以及旅遊服務業等方面雖有一定實力,但是這些產業在全國均沒有明顯的特色和比較優勢,相反,其作為中國革命重大轉折點的「秋收起義」在全國幾乎婦孺皆知.可見,文家市塑造城鎮形象首先應立足於革命文化,定位於「革命老區名鎮」.而大圍山鎮境內有著名的國家級森林公園,是高品位風景名勝聚集的地區,其城鎮性質應定位於生態旅遊城鎮.2.科學編制歷史村鎮規劃村鎮形象的塑造涉及自然、社會、經濟、政治、歷史等諸多因素,必須規劃先行.在制訂形象總體規劃過程中,要有全局觀念,總攬歷史、文化、村鎮格局等因素,做好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的綜合評價;堅持以功能調整為主,在強化管理功能、服務功能、集散功能的同時,突出文化功能;在抓好村鎮供水、供電、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完善優化文化基礎設施;把保護村鎮自然生態環境作為形象設計的基本點,最大限度地保護水系和山系,最大限度地做到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有機結合,力求做到建設的總量有控制,給後人保留開拓的餘地.維護城鎮歷史文化的連續性,一定要精心設計,精心塑造.突出地方建築和環境特色.3.繼承和提升村鎮的歷史文化特色特色文化是村鎮發展的靈魂和精髓.每一座村鎮的發展都面臨著對歷史傳統、風格和地方特色的繼承和發展,都面臨著如何將歷史民族文化和具有時代特徵的現代風格相結合的問題,都不能割斷歷史和文化.對朗梨、靖港、銅官這樣的歷史文化城鎮進行規劃和建設,就要保護文化古跡和歷史地段,保護和延續古城的格局和風貌特色.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保護歷史文化村鎮特色,不僅僅是保護幾處古跡文物、幾棟建築、一段城牆,更重要的是要保留歷史特色的現狀格局和整體風貌,要保留成片的重點歷史街區和歷史村落.這些街區或村落以建築群為整體環境風貌展現著村鎮的歷史特色.印證著歷史脈絡.它們是村鎮記憶「檔案」,是村鎮歷史的瑰寶.是村鎮保護建設的重中之重.4.構建適應村鎮居民文化需要的公共設施網路當前,村鎮建設中忽視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傾向十分明顯,圖書室、文化館、體育場等設施建設嚴重滯後於村鎮經濟的發展,遠不能滿足村鎮居民的文化需求,遠不能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在村鎮規劃和建設中,必須把村鎮公共文化設施納入重要內容,切實做到公共文化設施與歷史建築的協調統一.長沙地方風情濃郁,民間節日眾多,如龍舟節、花炮節、廟會等,在村鎮規劃建設中,要充分考慮民俗文化的繼承發展和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發展,重視表演場所等必備的硬體設施、民間文化主題公園、民俗文化生態博物館所等項目的建設.5.切實保證歷史文化村鎮保護和建設的資金投入各級政府要切實提高歷史村鎮保護重要性的認識,並保證必要的資金投入.籌資渠道主要有政府、社會、外資3個途徑.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更多的是依靠後兩個途徑.6.加強地面文物保護,落實歷史文化村鎮保護措施這次調查除推薦了7處村鎮為候選歷史文化村鎮外,還新發現不可移動文物294處,其中,古文化遺址45處,古墓葬和名人墓132處,古建築(含古橋、古道、古井等)71處,近現代重要史跡20處,其他26處.各縣(市)及各區要按照《文物法》的規定:「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由縣級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予以登記並公布」.要加大宣傳和教育力度,提高領導和群眾對歷史村鎮及其地面文物的保護意識,變被動保護為主動保護.對所轄區域內的不可移動文物進行造冊登記,在報刊上予以正式公布,並公布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另外,市級主管部門匯總市區、各縣資料基礎上擇定36處申報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並擇價值更高者申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同時,組織申報歷史文化村鎮的工作將同步進行.文物保護工作任務十分艱巨,必須建立制度保障機制,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制定《不可移動文物保護規定》,各縣、區文物主管部門與下可移動文物使用、管理單位、個人簽訂保護責任書,將保護職責落實到組、到人.各縣(市)對擬定申報的歷史文化村鎮首先要保持原貌,停止大拆大建,然後制定保護規劃.規劃包括對區域內歷史風貌和各文物點的保護措施,及對村民房屋改造,新建房屋的建設風格,街道環境規劃等,逐步達到文化名鎮的要求.無論申報成功與否,這些村鎮的歷史風貌都要得到合理的保護.同時配合旅遊、園林等部門做好文物旅遊線路的規劃,形成點、線、面的有機結合,實現人文資源合理利用,為發展地方經濟增加新的增長點,為歷史文化名城建設增輝添色.
6. 關於鄉土歷史文化的調查報告,調查目的可以怎麼寫
了解自己身邊的歷史,掌握身邊的文化,為鄉土歷史的宣傳與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7. 家鄉歷史文化調研報告摘要怎麼寫
調查報告一般由標題和正文兩部分組成。(一)標題。標題可以有兩種寫法。一種是規范化的標題格式,即「發文主題」加「文種」,基本格式為「××關於××××的調查報告」、「關於××××的調查報告」、「××××調查」等。另一種是自由式標題,包括陳述式、提問式和正副題結合使用三種。(二)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體、結尾三部分。1.前言。有幾種寫法:第一種是寫明調查的起因或目的、時間和地點、對象或范圍、經過與方法,以及人員組成等調查本身的情況,從中引出中心問題或基本結論來;第二種是寫明調查對象的歷史背景、大致發展經過、現實狀況、主要成績、突出問題等基本情況,進而提出中心問題或主要觀點來;第三種是開門見山,直接概括出調查的結果,如肯定做法、指出問題、提示影響、說明中心內容等。前言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要精練概括,直切主題。2.主體。這是調查報告最主要的部分,這部分詳述調查研究的基本情況、做法、經驗,以及分析調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種具體認識、觀點和基本結論。3.結尾。結尾的寫法也比較多,可以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對策或下一步改進工作的建議;或總結全文的主要觀點,進一步深化主題;或提出問題,引發人們的進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發出鼓舞和號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