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怎麼傳給下一代

歷史怎麼傳給下一代

發布時間:2022-06-10 02:11:29

㈠ 歷史是怎麼來的 一個一個的朝代怎麼傳到至今的。

中華名族的歷史本身就是多民族不斷融合的產物。
對於你說的歷朝更替。1947年黃炎培在延安窯洞的對話中曾對此有過解讀: 一人,一家,一團體,一地方,乃至一國,大凡初時聚精會神,沒有一事不用心,沒有一人不賣力,也許那時艱難困苦,只有從萬死中覓取一生。既而環境漸漸好轉了,精神也就漸漸放下了。有的因為歷時長久,自然地惰性發作,由少數演為多數,到風氣養成,雖有大力,無法扭轉,並且無法補救。也有為了區域一步步擴大了,它的擴大,有的出於自然發展,有的為功業欲所驅使,強求發展,到幹部人才漸見竭蹶,艱於應付的時候,環境倒越加復雜起來了,控制力不免趨於薄弱了。一部歷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取辱」的也有,總之沒有能跳出這周期率。

對於你說的「中間丟失的事」也有存在過,從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到明清的文字獄,中國歷代的文獻以及名家典故確實散失不少,不過流傳下來的是彌足珍貴的史料。字是我一個個打的,望對你有幫助

㈡ 為何君王都喜歡在死後才把皇位傳給下一代提前讓位不好嗎

君王把皇位傳給下一代,不是喜歡,這是現實所迫。

因為天無二日,一山不容二虎,如果君王在活著的時候,就把皇位傳給下一代,那誰是政治中心?權力在誰的手中呢?

先舉一個趙武靈王的例子,趙武靈王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在位期間就把權力傳給自己兒子的君王,他之所以這么做,就是如你所想,在自己壯年期間讓接班人熟悉一切政務,然後趙武靈王專心軍事,想研究滅亡秦國的戰略。

另外,清朝的乾隆皇帝也是在自己活著的時候將帝位讓給了嘉慶皇帝,這是因為乾隆在位時間太長了,如果繼續擔任皇帝,在位時間就要超過康熙皇帝,乾隆為了不讓自己在位時間超出康熙,所以讓出自己的帝位,但是他仍然掌控著朝廷大權,不願意放手,直到去世才交出來。

所以沒有皇帝是會主動放權的,除非有客觀原因導致他不能處理朝政,比如生病,外敵入侵,政變等等,提高傳位給繼續人一般會發生權利歸屬問題,歷史證明提前傳位真的不好。

㈢ 遠古時代的歷史是怎麼傳下來

最早的歷史是口述,漸漸演化成神話傳說,有文字記載後的奴隸時代是根據當時的占卜龜板來推敲而來。再後來有專門寫史的人出現後,歷史才真正能夠不太失真的傳承下來

㈣ 為什麼把歷史記憶傳給子孫

“建築可以閱讀,街區適合漫步”。作為老年漂,我來到上海的任務分工是接送孫女上下學,還有洗碗、拖地等,剩餘的一些自由活動時間可以在幼兒園周邊地區“走馬觀花”,這其間,走著走著,發現“大珠小珠落玉盤”。秀色可餐,有美景應該分享。今年6月8日那個中午,劉忱、新軍、國萍、東波,我們幾位老同學掃(巢湖半島一帶,人們稱“吃”為“掃”)了一頓簡餐之後,出去享受“最後一道菜”——游覽“衡復歷史文化風貌區”內的徐家匯公園、宋慶齡故居、武康大樓.....


大樓里的每一戶房間都朝南,走廊向北。每個單元的廚房和衛浴一般安排在北側。衛生間內部設有專門的通風道。該樓由著名建築設計師鄔達克設計,著名演員趙丹、王人美、秦怡、孫道臨,著名導演鄭君里都曾是這里的住戶。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武康大樓底層走廊上,“復興中路1363弄、復興西路62號、岳陽路190號、淮海中路1517號、淮海中路1131號、巴金故居、衡山坊”,牆壁上有上海多位當代畫家的親手“素描”,也算是衡復歷史文化風貌區的一個縮影,也算是一本可閱讀的“優秀歷史建築畫冊”。


建築上的歷史文化保護,是留住城市的根,是留住城市的魂,大都市與小城市,道理是相通的。上海的衡復歷史文化風貌區,讓我想起咱們家鄉的古城。


或許,有人會說,上海與巢湖不在一個層級上,不可比,對此,我們不應該自慚形穢,不應該妄自菲薄;一者,論歷史悠久,上海比不上巢湖。巢湖市(原巢縣)的歷史源遠流長,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就有三千多年。


商時地屬南疆,故名南巢。《尚書·仲虺之誥》有“成湯放桀於南巢”,早在漢代,巢城一帶就已相當發達,有“漢墓群”為證;而上海呢?直到元代,中央政府才改“鎮”設“縣”;二者,就像上海的青浦區,曾經是陳雲同志的家鄉,是江蘇省的青浦縣,後劃歸上海,前幾年改縣為區,我們巢湖有一些少男少女已在青浦安家落戶,別小看現在的巢湖市為縣級市,畢竟,如今的合肥,是國家級的科學城,是一個有著強勁生命力的中國二線城市,是一個人口輸入城市,若干年之後,特別是合巢軌道交通開通之後,一旦巢湖撤市改為合肥的一個區,那時的巢湖便是合肥一片“古城區”。




這些年來,咱們巢湖市在歷史文化保護上,也做了不少工作,老巢縣縣委辦公樓、普仁醫院等舊址保護,還有望湖賓館的“拆舍還山”,還有巢湖市博物館、洗耳池的興建等等,有目共睹;當然,“有成績,也有遺憾”,卧牛山的“牛屁股”被削了,北大街的青石板路和小木樓不見了,前車之鑒,我們不能再犯同樣的錯誤。


接下來,愚以為,巢湖的舊城保護,當堅持“一般與特殊”的原則,最好以地方立法的形式規定下來。


所謂“一般”,也即,一般情況下,巢湖的老城區、老街區能保護的當盡可能地保護下來,不要再想著在巢城“以地生財”。這其間,特別是卧牛山、老一中、老二中、迎仙巷、老地委大院、朝陽門市場,還有半湯的干療、工療的大部分等,不該再讓房地產開發商“大拆大建”,其間,必要的維修當“做舊如舊”。說到房地產開發,應盡可能少佔用或不佔用農田,畢竟,城北的岠嶂山脈、城南的銀屏山脈,巢城附近山崗地較多,給子孫多留下一些飯碗。言而總之,一個城市,盡可能地保留一些古老的建築群,盡可能地保留一些山山水水,“不丟人”!


所謂“特殊”,也即特殊情況下,有的老城區個別建築物需要讓位於道路、公園等公益性建設,萬不得已,那也得“留下記憶”。就像上海的徐家匯公園,佔地8.66萬平方米,原址為上海大中華橡膠廠、上海百代唱片公司,也即中國唱片總公司(聶耳、冼星海等著名作曲家曾在此工作過)及周邊其它一些單位和居民住宅區域,現在除了文體廣場、林蔭大道、匯金湖和籃球場之外,還保留了橡膠廠的大煙囪和唱片廠小洋樓。



就巢城而言,鐵路“巢縣站”雖然不復存在,但,應該“留下一點記憶”,應該為“巢縣站”立碑,讓我們的後代還記得,“今天的耳街旁,當年有淮南鐵路線穿過,這里曾經有一座火車站”,畢竟,從“巢縣站”到“巢湖站”,再到“巢湖東站”,見證著歷史的進步;接下來,軍分區和人民路小學本部兩處的古城牆,還有東河街的少量古民居等等,都應該以政府的名義掛牌為“文物保護點”,我們有義務有責任把歷史記憶傳給子孫。

㈤ 中華民族的文化是怎樣被記載和傳承的

是每一代皇帝用史書來記載,把真實的故事寫下來,每代皇帝都會傳到下一代,是說世界上不光一本,可能有好幾本,不然不可能記得這么多的歷史

㈥ 古代歷史是怎麼被傳下來的

每一個朝代都會為上一 個朝代修史,
中國具有歷史悠久的史官制度。中國古代史官建置甚早,這是官修史書傳統的基礎,也是中國素以史學發達著稱於世的原因之一。據《周官》、《禮記》等書所記,古代所置史官名稱甚多,有大史、小史、內史、外史、左史、右史之別。史官職責亦各有異;大史掌國之六典,小史掌邦國之志,內史掌書王命,外史掌書使乎四方,左史記言,右史記事。《禮記·曲禮上》還說:「史載筆,大事書之於策,小事簡牘而已。」這說明史官對所記之事是有選擇、有區別的。從確切的文獻記載來看,周代的史伯是一位很有歷史見識的史官,《國語·鄭語》記他同鄭桓公論「王室將卑,戎狄必昌」、諸侯迭興的談話,是先秦時期很有分量的政論和史論。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也都設置了史官,這是同西周末年以後各諸侯國國史的撰寫相關聯的。《左傳·昭公二年》記晉國韓宣子聘於魯,「觀書於大史氏,見《易》、《象》與《魯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為王也。』」這說明史官又有保管歷史文獻的職責。春秋時期著名的史官,晉國有董狐、史墨,齊國有齊太史、南史氏,楚國有左史倚相等。隨著各諸侯國權力的下移,春秋晚期和戰國時期的一些大夫和具有特殊身份的貴族,也有史臣的建置。如周舍是晉大夫趙簡子的家臣,他的職責是「墨筆操牘,從君之過」[7]。秦、趙史官,又有御史之名[8]。秦國還有太史令之職,史載:秦太史令胡母敬以秦篆撰《博學》七章[9]。先秦史官,名稱繁多,職掌亦甚廣泛,由漢至唐,又有許多變化。

漢承秦制,至漢武帝時置太史令,以司馬談任其職。談卒,其子司馬遷繼其任。司馬氏父子,是為西漢著名史官。其後,知史務者皆出於他官,而太史不復掌史事,僅限於天文歷法職掌范圍。這是古代史官職責的一大變化。東漢時,以他官掌史官之事,如班固以蘭台令史之職撰述國史。三國魏明帝置史官,稱著作郎。晉時,改稱大著作,專掌史任,後增設佐著作郎。南朝梁、陳又置修史學士(亦稱撰史學士)之職。十六國、北朝,大多設有史職,或有專稱,或雜取他官兼任。其體制、名稱,多源於魏、晉而有所損益。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古代史學形成多途發展的趨勢,而歷朝「正史」撰述尤為興盛,故史官當中名家輩出,被譽為「史官之尤美,著作之妙選」[

㈦ 歷史上的夏朝沒有文字,那麼它的歷史是如何傳下來的呢

夏朝的歷史是靠著人們一代代地口授傳下來的。據我國歷史學家統計,夏朝經歷了從大禹開始13世、16個王,跨越500多年的奴隸制王朝,卻沒有留下任何的原始文獻和文字記載,不能不說是個遺憾。

雖然夏朝的文字現在還沒有被發現,但我們中國有上下五千年的輝煌的歷史,古代就是文明之邦,家族觀念強,講究尊老愛幼,孝道之風盛行,氏族祭祀,供奉牌位,所以一代一代的家傳口授先祖的事跡,夏朝雖然滅亡了,後人將夏朝的文化家傳口授流傳下來,也算是中華之所幸吧。

㈧ 古代歷史是怎麼記錄下來的

是通過史官記錄的。

中國歷代均設置專門記錄和編撰歷史的官職,統稱史官。各朝對史官的稱謂與分類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類記錄類和編纂類兩者。

史官剛剛出現的時候以及發展過程中的很長時間,這兩者是不大分別的,後來演化出專門負責記錄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館史官,前者隨侍皇帝左右,記錄皇帝的言行與政務得失,皇帝不能閱讀這些記錄內容,後者專門編纂前代王朝的歷史。

(8)歷史怎麼傳給下一代擴展閱讀:

歷史上的幾位史官:

1、司馬遷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

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了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

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

2、司馬光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漢族,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 ,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

司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學術上。其中最大的貢獻,莫過於主持編寫《資治通鑒》。宋神宗熙寧年間,司馬光強烈反對王安石變法,上疏請求外任。

熙寧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陽十五年,不問政事。這段悠遊的歲月,司馬光主持編撰了294卷近400萬字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

是我國最大的一部編年史,全書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貫古今,上起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末年趙匡胤(宋太祖)滅後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

作者把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實,依時代先後,以年月為經,以史實為緯,順序記寫;對於重大的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與各方面的關聯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讀者對史實的發展能夠一目瞭然。

3、紀曉嵐

紀昀(1724.7.26-1805.3.14),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雲,道號觀弈道人,直隸獻縣(今河北滄州市)人。清代政治家、文學家,乾隆年間官員。

歷官左都御史,兵部、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太保管國子監事致仕,曾任《四庫全書》總纂修官。

紀昀學宗漢儒,博覽群書,工詩及駢文,尤長於考證訓詁。任官50餘年,年輕時才華橫溢、血氣方剛,晚年的內心世界卻日益封閉。其《閱微草堂筆記》正是這一心境的產物。

他的詩文,經後人搜集編為《紀文達公遺集》。由紀曉嵐負責編撰的《四庫全書》是一部研究中國文史的重要工具書。

4、劉向

劉向(約前77-前6)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蘇沛縣)人。漢初楚元王(劉交)四世孫。

治《春秋穀梁傳》。曾任諫大夫、宗正等。成帝時,任光祿大夫,終中壘校尉。曾校閱皇家藏書,撰成《別錄》,為我國最早的目錄學著作。著有《新序》、《說苑》、《列女傳》等。

劉向校錄群書時在皇家藏書中發現了六種記錄縱橫家的寫本,但是內容混亂,文字殘缺。於是劉向按照國別編訂了《戰國策》。

《戰國策》是中國古代的一部歷史學名著。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國語》是第一部)又稱《國策》。主要記載戰國時期謀臣策士縱橫捭闔的斗爭。

全書按東國依次分國編寫,分為12策,33卷,共497篇。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滅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約12萬字。是先秦歷史散文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

5、陳壽

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

陳壽少時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

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蜀降晉後,歷任著作郎、長廣太守、治書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職。晚年多次被貶,屢次受人非議。元康七年(297年)病逝,享年六十五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史官

㈨ 歷史是怎麼流傳下來的

朝廷里專門有記錄歷史的史官
但是:嚴格來說是本朝修前朝的歷史,比如說清代明則清朝根據明朝的史料和自己的需要修訂明朝的歷史.
唐詩宋詞以及其他的一些文化著作之所以能流傳下來,是有專門的"史書"或某些文人,官吏甚至有時候是朝廷為了某種原因而記載下來的,這種原因或者是愛好,或者是為了宣揚盛世,或者是其他的原因,比如<永樂大典><全唐詩>等等,也有一小部分是由於某些人覺得該部詩歌文詞優美而留下來傳代的.
至於記載方式有用銘文的,有燒在瓷器上的,有寫成字畫的,有寫成書的.還有就是有些東西本來就成為了一種課本範文屬於代代傳的,比如<詩經>及啟蒙課本<千字文><三字經>等.

至於某些實在沒有流傳下來的,有專門的人去考證.推斷.猜想記載下來,這些就形成了注的一種,或者成了另著的新書.比如司馬遷的<史記>有很大一部分屬於這樣得來的.

㈩ 古代歷史中有沒有皇帝直接傳位給孫子的啊

中國歷史上是沒有的,例外有一條就是朱元璋的長子朱標死的早,皇太孫朱允炆在朱元璋駕崩之後繼承了皇位。是皇有些朝代皇帝在位的時候冊封太子,太孫,然後父子順序即位。

閱讀全文

與歷史怎麼傳給下一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