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南北朝是公元多少年 南北朝有多少年歷史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分裂時期,由公元420年劉裕篡東晉建立南朝宋開始,至公元589年隋滅南朝陳為止。該時期上承東晉、五胡十六國,下接隋朝,南北兩勢雖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長期維持對峙,所以稱為南北朝。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包含宋、齊、梁、陳四朝;北朝(公元439年—公元589年)則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
盡信書不如無書,抱殘守缺徒自慰。一直以來,南北朝從公元420年—公元589年結束,但是具體到南朝和北朝的時間問題上,就會有矛盾,主要表現在北朝的時間上,開始和結束的年代與南北朝都不一致。北朝的劃分上其實很明了,分成了北魏的後期,東、西魏,北齊、北周,跨越5個朝代,要麼停留在把含義字面割開的意識上,要麼把北朝按南朝也精確分成固定的幾個朝代。其實麻煩的出現在於沒有實質上弄明白南北朝的含義,南北朝應該是一個時間概念,類似於「春秋」,反過來講,現在所謂的南朝是4個朝代簡單合成嗎?南朝分為宋齊梁陳四朝,由於南朝不是朝代,所以正確的理解應該是「南朝」時期分成宋、齊、梁、陳四個階段(時期)。同理,「北朝」也是時間概念,不能想當然認為就是3魏1齊1周,造成時間前後的缺失,生搬硬套也不利於理解南北朝的真正內涵。「南北朝」應該是基於大時代的考慮而提出的:由南北分裂、北方分裂轉回到隋文帝完成的南北統一局面。另外時間肯定不會因為南、北地域不同而不一致,時間是客觀的,不是主觀存在的。
基於這種分析,「北朝」(北朝時期)實際上是十六國末期、北魏中後期和東魏、西魏、北齊、北周時期以及隋國前期這七段時期的泛稱,而時間就是公元420年~公元589年。
註:理解北朝時不要刻板地用三魏、北齊、北周去套,而造成誤解。
綜上所述,可得:589-420=169年~~
Ⅱ 南北朝簡要歷史
魏晉南北朝時期,科學技術有了顯著進步。這一時期科學技術,繼承了前代的成就,在數學、農學、地理學、天文歷法、機械製造、冶煉技術、醫學等許多方面又多有創新。
數學是我國古代科技成就最為顯著的學科之一,圓周率的推算又是古代數學發展最顯著的成就。很早以前,人們就認識了「周三徑一」,即圓周率為3。隨著生產的發展,科學的進步,人們知道那太不精確了。魏晉時期數學家劉徽的最大貢獻是提出了計算圓周率的方法(「割圓術」),為計算圓周率和其他相關問題建立起相當嚴密的理論和完善的演算法。劉徽所運用的初步的極限概念和直曲轉化思想,非常可貴。祖沖之則更進一步精確推算了圓周率,求出圓周率的值在3.141 592 6和3.141 592 7兩個數值之間,並提出其約率22/7和密率355/113,這在世界科技史上竟千年無人超越。他還著有《綴術》,並在天文歷法、機械製造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農學成就當首推《齊民要術》。自古以來,我國就以農業為主要生產部門,農業很發達。據《漢書·藝文志》記錄,西漢以前共有九種農書。《勝之書》是西漢農書,但已散佚,就靠一些農政書籍尤其是《齊民要術》的引文,人們才能知其殘句。《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完整農書。賈思勰的這部著作集中、系統、全面地反映了中國古代農學成就,尤其是總結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的生產經驗。賈思勰治學嚴謹,「采捃(jùn,摘取)經傳,爰及歌謠,詢之老成,驗之行事」,最終寫成這部農學的科學著作。
地理學也是我國古代深得重視的學科。西漢時期,人們已能繪制精確的地圖。東漢時,桑欽著《水經》。魏晉南北朝時期,西晉裴秀、北魏酈道元都是對後世有很大影響的地理學家。裴秀繪制了《禹貢地域圖》,「以《禹貢》山川地名,從來久遠,多有變易」,他對歷史地理認真研究,方有此作。在《禹貢地域圖·序》中,他還提出了繪制地圖的六項原則,即著名的「制圖六體」。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是中國古代一部全面系統的綜合性的地理學專著,《水經》記載了137條河流,《水經注》補入一千多條,文字也擴充了幾十倍,內容涉及面更廣,其內容遠遠超出了河道、水文,包括了河道流經地域的歷史變遷、經濟狀況、自然景觀等諸多方面,而且文筆生動流暢。
劉徽提出計算圓周率的正確方法
劉徽,魏晉時期著名數學家。曹魏末年,他撰成《九章算術注》9卷,提出了計算圓周率的正確方法——割圓術。《九章算術》說:「周三徑一」,即圓周率的近似值為3。劉徽認為這太不精確,指出「周三徑一」不是圓周率,而是圓內接正六邊形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劉徽發現圓內接多邊形的邊數無限增加時,多邊形周長就無限逼近圓的周長,從而創立割圓術,他說:「割之彌細,所失彌少,割之又割,以至於不可割,則與圓合體而無所失矣。」劉徽從圓內接正六邊形算起,相繼算出正十二邊形、正二十四邊形,直至正九十六邊形的邊長,求出正一百九十二邊形的面積,得出圓周率為3�14的結論。後來,他又計算出圓內接正三千零七十二邊形的面積,得到了更精確的圓周率,即圓周率為3�14159。劉徽運用了初步的極限概念,並提出了割圓術,這在當時世界上是最先進的。
祖沖之在數學方面的主要成就
據《隋書·律歷志》記載:「古之九數,圓周率三,圓徑率一,其術疏舛。自劉歆、張衡、劉徽、王蕃、皮延宗之徒,各設新率,未臻折衷。宋末,南徐州從事史祖沖之,更開密法,以圓徑一億為一丈,圓周盈數(過剩近似值)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七忽,朒數(朒nǜ。朒數,不足近似值)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六忽,正數在盈、二限之間。密率,圓徑一百一十三,圓周三百五十五。約率,圓徑七,周二十二。又設開差冪,開差立,兼以正圓參之。指要精密,算氏之最者也。所著之書,名為《綴術》,學官莫能究其深奧,是故廢而不理。」
祖沖之精確推算圓周率的成果比歐洲早近一千年
祖沖之(429—500),推算出圓周率的過剩近似值為3.1415927,不足近似值為3.1415926。直到15世紀前期,中亞數學家阿爾�卡西,才把它打破。他求出了小數點後16位的圓周率精確數值;16世紀,法國數學家維葉特也突破了這個由祖沖之創造的紀錄。他們都比祖沖之晚了一千年左右。祖沖之還用分數來表示圓周率,密率為355/113,約率為22/7。16世紀中期以後,德國數學家奧托(或譯作鄂圖、渥脫)、荷蘭數學家安托尼茲,才先後分別求得密率,西方數學界還把密率稱為「安托尼茲率」,其實他比祖沖之要晚一千一百年。因此,有人提出應把「安托尼茲率」稱為「祖率」,這個榮譽應當屬於中國古代偉大的數學家祖沖之。
裴秀提出了繪制地圖的原則
裴秀在《禹貢地域圖·序》中說:「制圖之體有六焉:一曰分率,所以辨廣輪之度也;二曰准望,所以正彼此之體也;三曰道里,所以定所由之數也;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此三者,各因地而制宜,所以校夷險之異也。有圖像而無分率,則無以審遠近之差;有分率而無准望,雖得之一隅,必失之於他方;有準望而無道里,則施之於山海隔絕之地,不能以相通;有道里而無高下、方邪、迂直之校,則徑路之數,必與遠近之實相違,失准望之正矣。故以此六者,參而考之。然遠近之實,定於分率;彼此之實,定於道里;度數之實,定於高下、方邪、迂直之算;故雖有峻山巨海之隔,絕域殊方之迥,登降詭曲之因,皆可得舉而定者。准望之法既正,則曲直遠近,無所隱其形也。」人們稱他提出的六項制圖原理為「制圖六體」。
葛洪
葛洪(284—364),晉朝著名道教理論家、醫學家、煉丹家,字稚川,自號抱朴子,丹陽句容(今江蘇句容)人。年青時曾因鎮壓農民起義,賜爵關內侯。後做道士,曾到羅浮山煉丹。所著《抱朴子》,內篇講「神仙方葯、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外篇述「人間得失,人間臧否」。其中,內篇的《金丹篇》對煉丹法有明確記載。英國人、科技史權威李約瑟說:中國煉丹術是「整個化學最重要的根源之一(即使不是唯一最重要的根源)」。葛洪還著有《肘後救卒方》,提出了預防接種疫苗的方法,並最早對天花、恙蟲病等傳染病作了記載。
法顯
法顯(約337—約422),東晉十六國時期的著名旅行家、翻譯家、僧人。本姓龔,平陽武陽(今山西襄垣)人。他是我國僧人西行取經的先行者。後秦弘始元年(公元399)從長安出發向西,涉流沙,越蔥嶺,歷盡艱險,終於到達天竺(今印度半島),取得《摩訶僧詆律》《方等涅經》等佛教經典,並學會梵文、梵語,還到師子國(今斯里蘭卡),又得到了一些經籍。此後,法顯乘附商人大舶歸國,途中遇暴風,飄流到了耶婆提國(今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他在當地生活了一段時間,再轉乘別的商船去廣州。不料途中又遇大風,大船任風隨流,船上水盡糧絕。東晉義熙八年(公元412),這艘商船漂流到達青州長廣郡牢山(今山東青島市嶗山)南岸。歸國後,法顯南下建康,在道場寺與佛馱跋陀合譯佛教經籍。他還記述旅行見聞,撰成《佛國記》。法顯對中外文化交流與中國佛學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曹操《蒿里行》
全詩為:「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初期會孟津,乃心在咸陽。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鎧甲生蟣,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蒿(hāo)里行》,樂府歌名。據晉人崔豹《古今注·音樂》:「《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世呼為輓歌。」本篇意在哀傷戰亂中生民萬姓的死亡。
王粲《七哀詩》(三首選其一)
「西京亂無象(長安亂得不成名堂),豺虎方構患。復棄中國(中原地區)去,委身適荊蠻。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悟彼《下泉》人,喟(kuì)然傷心肝。」
陶淵明《歸園田居》(五首選二)
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十三年(傳本為『三十年』有誤,當作『十三年』,陶淵明從29歲出仕,任江州祭酒,至41歲彭澤辭官,首尾共13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田園。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採桑度》七首
蠶生春三月,春桑正含綠。女兒采春桑,歌吹當春曲。
冶遊採桑女,盡有芳春色。姿容應春媚,粉黛不加飾。
系條采春桑,采葉何紛紛。採桑不裝鉤,牽壞紫羅裙。
語歡稍養蠶,一頭養百塸。奈當黑瘦盡,桑葉常不周。
春月採桑時,林下與歡俱。養蠶不滿百,那得羅綉襦。
採桑盛陽月,綠葉何翩翩。攀條上樹表,牽壞紫羅裙。
偽蠶化作繭,爛熳不成絲。徒勞無所獲,養蠶持底為?
這是一組歌唱江南女子蠶桑勞動和春情的樂府民歌,取材立意頗具特色。南朝民歌,絕大多數出自城市,反映生產勞動者極少。開頭兩首,用明凈的語言,描繪出一幅輕快明艷的陽春採桑圖。第三和第七首,描寫重點在採桑,歌唱勞動,表現採桑女獨特的情趣。第四、第五、第六三首,內容與其他四首有別,色彩氣氛亦有不同,表現了勞動的艱難和採桑女子難言的心曲,淡淡的惆悵。
分析全組詩歌,這位採桑女子似乎是初戀,一個滿懷春情渴求異性愛憐的少女,竟被人冷落,不禁失望、懊惱、傷感。用採桑、養蠶表現戀情的民歌,南朝樂府中並不罕見;表現兩情阻隔的民歌,也為數不少。這組詩歌的主要特色,在於較真切地運用採桑養蠶生產勞動,巧妙自然地暗示採桑女的不幸戀情,將勞動與戀情緊密結合在一起,比單純表現戀情的民歌更有藝術厚度。全組詩歌的宗旨並不是為了表現勞動,主要是反映稍具鄉村意味的戀情。
王羲之的《蘭亭序》
王羲之(321—379,另有一說為303—361),中國最傑出的書法大師之一,被後人譽為「書聖」。琅邪臨沂人,出身士族,曾任右軍將軍,人們又稱他為王右軍。早年師從衛夫人(鑠)學習書法,後來草書學張芝,楷書學鍾繇,集前代各家之大成,推陳出新。
《蘭亭序》,又稱《蘭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不論文章,還是書法,《蘭亭序》都是精品佳作。東晉永和九年(353)農歷三月初三,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文士,在會稽郡山陰(今浙江紹興)的蘭亭(位於今紹興市西南郊)游宴興會,流觴曲水,一觴一詠暢敘幽情。這些文人乘興寫了很多詩。酒酣之際,王羲之興致勃發,揮筆疾書,為詩集寫了這篇序。這一墨寶筆走雲龍,氣象萬千,全文有20個「之」字,字字別開生面,無一雷同,堪稱絕代佳作。唐太宗死後,《蘭亭序》手跡作為殉葬品「秘於昭陵(唐太宗的陵墓,在今陝西禮泉境內)」。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的《蘭亭序》是唐太宗命令馮承素臨摹的。
顧愷之的《女史箴圖》
顧愷之,古代著名畫家,東晉時人,字長康,小字虎頭,晉陵無錫(今江蘇無錫)人,博學有才氣,善畫人物。他的人物畫以簡練纖細的線條勾畫輪廓和衣褶,著重刻畫人物的精神狀態,「運思精微,襟靈莫測」。《女史箴圖》是他的代表作。圖卷根據西晉詩人張華所寫的《女史箴》創作。張華的作品描寫宮廷婦女節義,宣揚「女德」。如:第四節的內容是指責人們只知外表修飾,不重品德修養,強調人們應像洗臉梳頭一樣注重品德的修養。顧愷之《女史箴圖》其四,就表現了上述內容。本圖的畫面就是貴婦梳妝的形象,以線、墨為主,施以透明色彩,女子安嫻而坐,對鏡側現面容。畫中人物的形象、神態都很符合各自的身份。顧愷之《女史箴圖》真跡不存。現存的圖卷,相傳為唐朝人臨摹,但也形神兼備,保有真跡的遺風,為傳世珍品,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搶走了這一稀世珍品,藏於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
Ⅲ 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個南北朝歷經了多少年
南北朝(公元420年~589年)是南朝和北朝的統稱。自東晉十六國至隋朝。
一般認為,這個歷史開始於公元420年劉裕建立南朝宋(東晉滅亡)。終止於公元589年隋朝消滅南朝的陳。歷史大約169年。
Ⅳ 南北朝的歷史有多少年
南北朝(1533年-1592)是指越南歷史上在後黎朝前期(1428年-1527年)之後,鄭氏控制的後黎朝後期(1592年-1627年)之前,莫、黎兩朝相爭的時期。
Ⅳ 中國歷史上有幾次南北朝
就2次。一次東晉南北朝。另一次南宋金對持。其他屬割據為政不算。
Ⅵ 南北朝的歷史
1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分裂時期,2由公元420年劉裕篡東晉建立南朝宋開始,至公元589年隋滅南朝陳為止。該時期上承東晉、五胡十六國,下接隋朝,南北兩勢雖然各有朝代更迭,3但長期維持對峙,所以稱為南北朝。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包含宋、齊、梁、陳四朝;北朝(公元439年—公元589年)則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南北朝初期仍是世族政治,社會階4層分為世族、齊民編戶、依附人及奴隸,對外交流也很興旺,東到日本和朝鮮半島,西到西域、中亞、西亞(埃蘭沙赫爾),南到東南亞與印度。
Ⅶ 南北朝時期多少年都有哪些皇帝
南北朝時期(420年~589年 )共經歷了189年,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四朝;北朝(439年-581年)則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
Ⅷ 南北朝歷史
南北朝是指歷史上的一段時期,並非一個王朝。
南北朝時期是兩晉以後中國歷史上一個分裂時期,從公元420年開始,到589年北隋滅南陳結束,共169年。
公元420年,東晉大將劉裕廢掉東晉皇帝自立,國號宋。此後160多年間,南方先後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歷史上總稱為南朝。
公元386年拓跋部首領拓跋圭建立北魏;公元439年,統一黃河流域。6世紀前期,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此後,東魏為北齊所代替。西魏為北周所代替。歷史上把這北方的五個朝代總稱為北朝。
Ⅸ 南北朝歷史是什麼
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時期,上承東晉十六國下接隋朝,由420年劉裕代東晉建立劉宋始,至公元589年隋滅陳而終。
南朝(420年—589年)共有四個朝代:宋、齊、梁、陳四朝。北朝(439年 —581年)共有五個朝代: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等五朝。
文化
經由魏晉時儒學獨尊的地位被破除後,到了南北朝時期的思想已經形成多元化的思想。在諸多的思想流派中,出現了以法治國、務實求治的主張和「無君論」等有價值的觀點,也產生了消極頹廢、遁世遊仙的思想,影響最大的是玄學思想。
南北朝時代,在思想文化領域出現了不同於兩晉時期的新形勢,玄學思潮歸於沉寂,佛道二教繼續發展。佛教大量譯經,廣泛流行,滲透到政治、經濟、社會、民俗及文化的各個層面。儒學面臨嚴峻挑戰。由於佛教的急劇膨脹,使原來儒、玄、佛、道的相互關系及其歷史格局發生新的變化。
當時佛道爭論十分激烈。佛道之爭中,道教是比較被動的,不僅造出一個傳說,強調佛陀是老子變的,而且還大量「抄襲」佛經的內容。對道教而言,它想把佛教改造成自己的一部分;佛教則需要在保持獨立性的同時又必須面對文化上的張力。
Ⅹ 魏晉南北朝到現在多長歷史
距今一千六百年至一千四百年左右。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分裂時期,由公元420年劉裕篡東晉建立南朝宋開始,至公元589年隋滅南朝陳為止。該時期上承東晉、五胡十六國,下接隋朝,南北兩勢雖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長期維持對峙,所以稱為南北朝。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包含宋、齊、梁、陳四朝;北朝(公元439年—公元589年)則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