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銅雀春深鎖二喬有什麼歷史典故嗎

銅雀春深鎖二喬有什麼歷史典故嗎

發布時間:2022-06-10 06:56:50

1. 銅雀春深鎖二喬的典故是什麼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今譯〕假使東風不給周瑜以方便,那麼曹操的銅雀台將把二喬深鎖在內。
〔賞析〕這是一首詠史詩,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大舉征吳,周瑜以火攻焚燒曹操戰艦於赤壁,適遇東南風起,遂大破曹軍。銅雀,台名,故址在今河北臨漳縣,曹操所建,上蓄姬妝。二喬,指孫策婦大喬,周瑜婦小喬。詩中最後兩句,世稱絕妙。它的意思是說赤壁之勝全屬僥幸;此時若無東風,火攻失利,則吳國遂亡而二喬被擄入魏了。詩人雖以議論為詩,但通過二喬鎖於銅雀台這樣形象的語言,「便覺風華蘊藉,增人百感」,因此賀貽孫《詩筏》說:「此正風人巧於立處」。
〔原作〕折戟沉沙鐵未消,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2. 銅雀春深鎖二喬有什麼典故嗎

事實上是沒有聯系的。曹操修銅雀台時與大小喬沒有關系,但諸葛亮篡改了曹植《銅雀台賦》里的「二橋」為「二喬」,說曹操占據江東的目的之一就是奪取二喬,用來刺激周瑜抗曹,後世就留下這個傳說了

3. 銅雀春深鎖二喬的典故是什麼

典故是:這是詩人憑吊赤壁古戰場所寫的詠史詩。

【出處】《赤壁》——唐·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譯文】赤壁的泥沙中,埋著一枚未銹盡的斷戟。自己磨洗後發現這是當年赤壁之戰的遺留之物。倘若不是東風給周瑜以方便,結局恐怕是曹操取勝,二喬被關進銅雀台了。

(3)銅雀春深鎖二喬有什麼歷史典故嗎擴展閱讀

1、《赤壁》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詩人經過赤壁(今湖北省武昌縣西南赤磯山)這個著名的古戰場,有感於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詩人觀賞了古戰場的遺物,又想到自己的遭遇,有感而發。

2、《赤壁》鑒賞

詩人杜牧在前兩句用了以假作真的虛托手法,這是唐代詩人寫詩作文的常用手法,這就好比寫當朝的人或事而假借於前朝的人或事來寫;還有詩中運用了以小見大這種表現手法,詩的後兩句寫戰爭的勝負時,作者並未點破,而是通過大小喬這兩個具有特殊身份的女子命運來表達設想中東吳敗亡的結局。

《赤壁》可謂以小見大,別出心裁。試想,若東吳前國主和當朝主帥之妻均已被曹軍擄去銅雀台,那戰爭的結局不言自明,這就使得全詩既生動形象,又含蓄蘊藉,富有情致。

4. 曹操「銅雀春深鎖二喬」確有其事嗎

你好!東漢三國時期,沒有曹操「銅雀春深鎖二喬」這回事,曹操自從赤壁之戰大敗之後,一直盤踞北方沒有攻取東吳,二喬正是東吳的名媛。這個句子出自唐代詩人杜牧的詩中呵!

5. 「曹操銅雀鎖二喬」是怎麼回事

曹操修銅雀台,曹植作《銅雀台賦》,中有「攬二橋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的句子,指的是銅雀台旁的兩座橋。諸葛亮游說東吳,為了說服東吳聯蜀抗魏,就說《銅雀台賦》說的是「攬二喬」,說曹操父子是侮辱東吳無人,要打下東吳,霸佔東吳二喬(孫策之妻和周瑜之妻)。 所以詩里說「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就是說如果不是有東風成全周瑜的火燒之計,曹操恐怕早就破了東吳,把二喬搶回去鎖在銅雀台了。

6. 求「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的意思和背後的歷史故事

發生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戰,是對三國鼎立的歷史形勢起著決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戰役。其結果是孫、劉聯軍擊敗了曹軍,而三十四歲的孫吳軍統帥周瑜,乃是這次戰役中的頭號風雲人物。 詩篇開頭借一件古物來興起對前朝人物和事跡的慨嘆。在那一次大戰中遺留下來的一支折斷了的鐵戟,沉沒在水底沙中,經過了六百多年,還沒有被時光銷蝕掉,現在被人發現了。經過自己一番磨洗,鑒定了它的確是赤壁戰役的遺物,不禁引起了「懷古之幽情」。由這件小小的東西,詩人想到了漢末那個分裂動亂的時代,想到那次重大意義的戰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鬥中的主要人物。這前兩句是寫其興感之由。 後兩句是議論。在赤壁戰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戰勝了數量上遠遠超過己方的敵人,而其能用火攻則是因為在決戰的時刻,恰好颳起了強勁的東風,所以詩人評論這次戰爭成敗的原因,只選擇當時的勝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勝的因素—東風來寫,而且因為這次勝利的關鍵,最後不能不歸到東風,所以又將東風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但他並不從正面來描摹東風如何幫助周郎取得了勝利,卻從反面落筆:假使這次東風不給周郎以方便,那麼,勝敗雙方就要易位,歷史形勢將完全改觀。因此,接著就寫出假想中曹軍勝利,孫、劉失敗之後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鋪敘政治軍事情勢的變遷,而只間接地描繪兩個東吳著名美女將要承受的命運。如果曹操成了勝利者,那麼,大喬和小喬就必然要被搶去,關在銅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銅雀台在鄴縣,鄴是曹操封魏王時魏國的都城,故地在今河北省臨漳縣西。)
求採納

7.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此聯中相關故事

這首詩是杜牧的詩 寫的關於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
「赤壁大戰」可謂是《三國演義》中花費筆墨最多,描寫得最為詳細的戰爭,因此,它的虛構成分也是最多的。從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隱淪,單福新野遇英主」開始,到第五十回「諸葛亮智算華容,關雲長義釋曹操」為止,整整十六個章節,把曹操南取荊州,並圖揚州,但在孫劉聯軍的抵抗下,最終鎩羽而歸的整個過程,描述得巨細靡遺,使讀者無不血脈賁張,拍案叫絕。那麼,首先讓咱們先來回顧一下小說中這一大戰的整個過程吧。
首先,屯紮在樊城的曹軍將領呂曠、呂翔點軍五千,進攻劉備防守的新野城,結果被單福設計,雙雙殺死。樊城大將曹仁大怒,不顧李典的勸阻,統軍兩萬五千,二攻新野。單福不但斗陣贏了曹仁,復襲取樊城。曹仁逃歸許昌。
曹操計賺單福也就是徐庶,徐庶走馬薦諸葛。劉備三顧茅廬,終於請得孔明出山相助。中間插敘江東故事:攻黃祖凌操戰死,殺媯、戴徐氏報仇,錦帆賊甘寧投吳,戰江夏黃祖殞命。然後劉琦問計,出守江夏。
曹操派夏侯敦等領兵十萬來攻新野,諸葛亮初出茅廬第一功,火燒博望坡。曹操遂點起五十萬兵馬,南取荊州,臨出兵殺了諫阻的孔融。劉表驚死,蔡張弄權,擁立劉琮繼位,並派宋忠往曹營投降。諸葛亮火燒新野,戰敗了曹軍先鋒曹仁、曹洪。
徐庶受命勸降劉備失敗。劉備在襄陽被阻,走投江陵。曹操進入樊城,蔡張來獻上「馬軍五萬,步軍十五萬,水軍八萬,共二十八萬」荊州軍。然後就是著名的長阪坡趙雲救阿斗,當陽橋張飛喝曹軍。劉琦從江夏趕來接應,劉備軍暫時穩定下來。
魯肅引孔明過江,舌戰群儒;孫權決意抗曹,從柴桑召回周瑜。諸葛亮智激周瑜,周瑜使諸葛瑾勸諸葛亮歸吳遭到拒絕。周瑜欲使孔明劫曹軍糧草,借刀殺人,被識破,再想殺死劉備,幸有關羽保駕,也落了空。大戰迫在眉睫,盟友先自內斗,寫得精彩無比。
甘興霸奮威三江口,蔡瑁、張允造水寨。蔣干過江說周瑜,反中計使曹操殺了蔡、張。諸葛亮草船借箭,曹操派二蔡用間,黃蓋獻苦肉計,闞澤送詐降書。蔣干二過江東,龐統獻連環計。曹操橫槊賦詩唱《短歌行》,酒醉誤殺劉馥。兩軍二度接觸,焦觸、張南戰死。
諸葛亮請借東風,周瑜南屏山築七星壇。一場大戰,到此才揭開序幕,但是作者不緊寫戰爭,又岔開去——丁奉、徐盛往七星壇捉孔明,孔明得趙雲接應離去,周瑜殺二蔡祭旗起兵,孔明在華容道層層設伏。越是緊要情節,越是不慌不忙地緩緩展開,真大手筆!
大戰終於開始了,「三江口周瑜縱火」和「關雲長義釋曹操」,不過花了一章多點的篇幅。果然真正的大戰,在戰前就已經確定了勝負,兩軍對壘,不過一套熱鬧武戲,已經不需要費太多筆墨了。
這就是小說中的「赤壁大戰」,中國古往今來的歷史小說,描寫的戰爭,以《三國演義》中的這一段,為其魁首。歷史上的赤壁之戰,也是相當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又是一種怎樣的情景呢?且聽我們慢慢道來。
《魏書•武帝記》中,對赤壁之戰的描寫非常簡略,只說:「(208年)十二月,孫權為備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備,至巴丘,遣張憙救合肥。權聞憙至,乃走。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這不奇怪,所謂「為尊者諱」,對於曹操一生中罕有的敗仗,大而小之,詳而略之,輕輕巧巧一筆帶過,也是舊史家慣用的手法。但關鍵問題是,這段記載有點故意混淆視聽,似乎曹操根本沒有打敗,只是因為軍中瘟疫流行,所以主動撤兵的,又似乎在赤壁與曹操對戰的是劉備軍,而沒有孫權多少事兒。
《蜀書•先主傳》中,則站在劉備的立場,描寫稍微詳細一點,說:「先主遣諸葛亮自結於孫權,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並力,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這也和《吳書•吳主傳》的記載基本相同。《吳書》說:「瑜、普為左右督,各領萬人,與備俱進,遇於赤壁,大破曹公軍。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備、瑜等復追至南郡,曹公遂北還。」相較之下,這還是比較可信的。
還是讓咱們從頭說起吧。首先,殺呂氏兄弟、燒新野,這都是小說家的虛構,燒博望卻可能實有其事。劉備在建安八年(203年),也即曹操致力於解決袁氏兄弟的時候,奉劉表的命令,向北進攻許昌西南的葉縣,曹操派夏侯敦、於禁迎戰,劉備詐敗,夏侯敦不聽偏將李典的勸阻,追擊中伏,幸被李典解救。另一種說法是夏侯敦奉命來擊劉備,被劉備詐敗破之於博望(沒說是不是遭了火攻)——如果真有火燒博望坡,設計的也不是諸葛亮,而是劉備。從此直到曹操親統大軍南取荊州前,兩勢力基本上再沒有什麼接觸。
劉表去世以後,劉備在荊州的勢力迅速膨脹,當曹軍南下之時,劉備已經占據了樊城。將此處作為自己的大本營,他是棄樊城南逃的,而非新野。「先主(劉備)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聞之,遂將其眾去。過襄陽,諸葛亮說先主攻(劉)琮,荊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駐馬呼琮,琮懼不能起。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就這樣,劉備帶著大量老百姓逃跑,「比到當陽,眾十餘萬,輜重數千兩,日行十餘里」,而曹操「以江陵有軍實,恐先主據之,乃釋輜重,輕軍到襄陽。聞先主已過,曹公將精騎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及於當陽之長阪。」
劉備從樊城逃跑前,徐庶並沒有投降曹操,所謂程昱偽書賺徐庶,徐母自盡等等情節,都是虛構的。在諸葛亮出隆中以後,徐庶和他兩個,還一起輔佐了劉備一段時間,直到從樊城逃走以後,才因為一樁偶然事故而主動分手。劉備逃亡,「(諸葛)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遂詣曹公。」
關於長阪坡之戰,《蜀書•先主傳》中說:「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曹公大獲其人眾輜重。」關於趙雲單騎救主的事情,史書記載:「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確實很英勇啦,可是小說中誇張得太過了。演義說:「趙雲懷抱後主,直透重圍,砍倒大旗兩面,奪槊三條;前後槍刺劍砍,殺死曹營名將五十餘員。」前幾句還靠譜,可是「殺死曹營名將五十餘員」,且不說曹操追擊劉備,只有精銳騎兵五千人,合著平均每百人配一員名將……就說演義被趙雲在這戰中幹掉的:淳於導、夏侯恩、晏明、鍾縉、鍾紳,以前根本面都沒有露過,算哪門子名將?
張飛悍拒長阪橋,喝退曹兵,聽著象是虛構,其實倒真有此事。史書的描寫得非常簡略,但勃勃英氣,逼面而來,且看——「先主聞曹公卒至,棄妻子走,使飛將二十騎拒後。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故遂得免。」
關於赤壁之戰的曹操方兵力,演義上說「馬步水軍共八十三萬,詐稱一百萬」,當然是虛構啦。史書對此語焉不詳,後人統計考證,其實曹軍兵力,當在二十三萬左右,除去曹操本隊,還包括自漢水出征的北路軍,即由護軍都督趙儼、奮威將軍程昱統率的於禁、張遼、張郃、朱靈、樂進、路招、馮楷、文聘七路,以及夏侯淵的運糧部隊。所以在赤壁和孫劉聯軍對峙的,不會超過二十萬人。
拉回來再說東吳,魯肅在江東聽說劉表死了,要求前往吊喪——多少年的仇敵,吊的哪門子喪啊,其實他別有用心。他對孫權建議說去查看一下情況,如果劉備和劉表的兩個兒子可以聯合一心,就暫時放下冤讎,聯劉抗曹,否則,准備趁亂取利。沒想到他才走到半路,就聽說劉琮投降了,於是到處打聽,終於見到了劉備。劉備其實也想聯合孫權,卻假惺惺地說要去投靠吳巨(演義中誤作「吳臣」)。吳巨是割據今天廣東省部分地區的軍閥,劉備說要千里迢迢去投靠他,擺明了准備退出中原逐鹿的舞台。魯肅急忙勸說,劉備正中下懷,於是派諸葛亮過江去游說孫權。
「舌戰群儒」的情節,是演義虛構的,但是虛構得非常精彩,諸葛亮的智慧形象和東吳諸臣的矛盾心理,躍然紙上。《江表傳》記載,曹操給孫權送去一封書信,上寫:「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孫權嚇了個半死,幸虧魯肅趁孫權上廁所的時候勸說他:「今肅可迎操耳,如將軍,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遊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迎操,欲安所歸?」——你在想什麼啊,我們投降了照樣做官拿俸祿,你投降了想曹操把你往哪兒擱?
於是孫權往召周瑜,周瑜也主張與曹操一戰:「瑜請得精兵三萬人(另有記載,說他要求五萬),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至於諸葛亮智激周瑜,當然也是虛構啦,「立雙台於左右兮,有玉龍與金鳳;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這兩句,有人認為是諸葛亮故意曲解,「二喬」當作「二橋」,不過是指兩座飛橋而已。可這樣解釋就更含糊了,因為事實上,「喬國老」其實是「橋國老」,「二橋」指橋還是指人,誰知道呢?
哈哈,其實查查時間就一切明戲了,赤壁之戰是在建安十三年,而曹操築銅雀台是在建安十五年,也即赤壁之戰兩年後。除非諸葛亮真能未卜先知……
周瑜和諸葛亮的鬥智,也多出於文學需要的虛構,但奇怪的是,連小說中都明顯指出,周瑜是怕諸葛亮「後必為我國之禍」,而非出自私心,不知道為什麼傳來傳去,大家都認為周瑜小心眼兒。很精彩的「草船借箭」也是子虛烏有的,不過史書上倒有孫權草船借箭的記載。時為建安十八年,即赤壁之戰的五年以後,曹操進攻濡須,孫權來迎,《魏略》上說:「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發,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據說就是在此戰後,曹操感嘆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拉回來再說赤壁,關於三江口的接觸戰,史載:「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於是扎水寨,連戰船,准備長期對峙。這里沒有龐統什麼事兒,連環計估計是曹操自己想出來的。好了,下面就是被人津津樂道的「群英會蔣干中計」了……
最近突然想起前些天看到一篇報導,說某處幾名小學生,看到語文課本上的《赤壁大戰》一文,心生疑竇:「火燒戰船明明是周瑜和諸葛亮定下的,怎麼變成黃蓋出的主意?而且,整場戰役,怎麼諸葛亮都沒有出場?」諸葛亮確實沒有出場,那篇課文是根據《資治通鑒》上的記述改寫的,是歷史而非演義。小學生沒有看過正史,產生這種疑問很可以理解,但可笑的是,他們去問老師,老師除了誇獎他們有獨立思考的精神和能力外,也是一頭霧水——起碼應該懂得回去翻翻書吧,這什麼老師啊!
好,該闞澤獻詐降書了,這段描寫得尤其精彩,闞澤此人,雖然出場重頭戲僅此一段,但其膽略智謀,躍然紙上。歷史上的詐降書是誰獻的,完全沒有記載,也說不定根本沒有這樣一位信使,是兩軍陣前捆在箭上射入曹營的。闞澤字德潤,是江東有名的大儒,精通禮儀,在東吳做到中書令,也是一等一的大官。他學問是很好的,是否象演義中所寫那麼有膽識,可就誰都不清楚了。
蔣干二過江東,請來了龐統獻上連環計。這里就編得有點可笑,連周瑜都裝模作樣,又不去接他,又給他臉色看,完了還把他送去西山庵中軟禁,可是曹操倒一聽他說:「某前日空往東吳,未得成功,深懷慚愧。今願捨身再往,務得實信,回報丞相。」就立刻「大喜,即時令蔣幹上船。」曹操年紀大了,健忘吧,把這小花臉前兩天做的「好事」都已經忘到爪哇國去了?還是京劇中編得靠譜,曹操本待不理,是蔣干一心立功,苦苦哀求,曹操才勉強應允。
第四十八回「宴長江曹操賦詩,鎖戰船北軍用武」,大戰的序幕,開始緊鑼密鼓地展開了。這里凸現出羅貫中的殺人手法,翻看史書,此人無用,此人結果不詳,既然情節需要,就乾脆一刀幹掉。演義上說曹操橫槊賦詩,刺死了揚州刺史劉馥。其實劉馥是病死的,可惜他死的時候不對,正好是建安十三年,也就是赤壁之戰那一年……羅貫中不拿他祭刀才奇怪哪。接著,兩軍再次接觸戰,袁紹降將焦觸、張南又被作者隨手砍掉。
第四十九回「七星壇諸葛祭風,三江口周瑜縱火」,大戰終於正式爆發了。諸葛亮借東風,大家都明白那是小說家言,歷史上不可能有那麼一回事,也就不用多說了。戰爭的過程,除去曹操未必敗得有那麼慘,其它虛構的情節不多,還算蠻寫實的。這里咱們添一個有趣的插曲——
這章結尾說黃蓋被張遼射翻落水,生死不知,留個懸念。下章開頭乃敘述:「韓當冒煙突火來攻水寨,忽聽得士卒報道:『後梢舵上一人,高叫將軍表字。』韓當細聽,但聞高叫:『義公救我?』當曰:『此黃公覆也!』急教救起。見黃蓋負箭著傷,咬出箭桿,箭頭陷在肉內。韓當急為脫去濕衣,用刀剜出箭頭,扯旗束之,脫自己戰袍與黃蓋穿了,先令別船送回大寨醫治。」這段故事來源於裴疏引的一段《吳書》:「赤壁之役,蓋為流矢所中,時寒墮水,為吳軍人所得,不知其蓋也,置廁床中。蓋自強以一聲呼韓當,當聞之,曰:『此公覆聲也。』向之垂涕,解易其衣,遂以得生。」注意,這個「廁」是「側」意,並不是說把黃蓋放在尿池裡……
就是這一章——第五十回「諸葛亮智算華容,關雲長義釋曹操」,虛構可大發了,幾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文字,都是演義作者的文學創作,而和歷史挨不上邊。曹操是怎樣從敗仗中逃得性命的,史書上只引用了《山陽公載記》中一段不大靠譜的記載——因為這本書認為曹軍戰船是被劉備燒掉的,而不是周瑜——書上說:「公(指曹操)船艦為備所燒,引軍從華容道步歸,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軍既得出,公大喜,諸將問之,公曰:『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無類矣。』(劉)備尋亦放火,而無所及。」
就算按這本書上說的,也沒有諸葛亮設計多路埋伏,想要捉拿曹操的故事。確實是個故事,仔細想想看,就會發覺它很不合情理。既然可以三段埋伏,幹嘛不把關、張、趙都埋伏在一起,或者乾脆堵住前面的道路(不是說路途很險要嗎?),那樣曹操不就死定啦?明明知道關羽會放了曹操,又幹嘛要派他設最後一路埋伏?演義中給出的答案非常可笑——「孔明曰:『亮夜觀乾象,操賊未合身亡。留這人情,教雲長做了,亦是美事。』」劉備還高興哪,說:「『先生神算,世所罕及。』」我要是劉備,就一腳踹過去:「汝這妖人,莫非是曹賊的纖細?!」
有些朋友熱愛諸葛亮,要給他圓謊。其實大可不必,這是小說虛構的情節,作者就那種玄之又玄的理由,你偏要使其合理化,有什麼意義?這些朋友認為,曹操若亡,則北方必大亂,孫權就可趁勝追擊,盡吞勝利果實,劉備就沒有發展機會了,所以諸葛亮一定要把曹操放跑。
這是一廂情願的想法,東吳水軍厲害,但是缺乏戰馬,北上平原作戰的能力極差,這也就是後來為什麼孫權數次親征合肥,再往後陸遜和諸葛瑾也屢次北伐,卻最好的結果也不過安全退回的主要原因。並且東吳諸將也缺乏平原作戰的經驗,比起半輩子縱橫河北、淮東的劉備來,肯定要差得遠了。當時周瑜有三萬或五萬人,估計全吳可調動的兵馬也就這個數,而劉備合了劉琦,也有兩三萬,實力差距不大。一起爭奪中原,正未知鹿死誰手呢。
何況,曹操若是死了,荊州降曹的諸郡,鐵定跟劉備,而不是孫權——那是世仇啊。北邊呢?中原基本統一,而且曹操多以宗族為大將,什麼曹仁、曹洪、夏侯敦、夏侯淵,其他外姓將領可能離心,他們是不會反叛的,一定聯合起來,南下報仇。就算諸子爭奪繼承權(也就曹丕、曹植、曹彰三個有這種能力),但想想看,袁紹死了以後,他幾個兒子亂斗,連曹操都要費幾年功夫才能全部平定河北,何況諾大一個中原。孫權、劉備搶著北上,誰能最後獲得勝利,變數很大,這個險有什麼不敢冒的?
劉備一輩子和曹操斗,就怕曹操,別人他哪裡放在眼裡?若說劉備同意這種假說,為怕孫權坐大而放了曹操,更是沒有可能。羅貫中為了描寫關羽的義氣,才虛構了這一段情節出來,何必去圓謊呢?根據這一段情節,倒是誕生了著名的益智游戲「華容道」,恐怕連作者也始料不及吧。
赤壁之戰史書記載不詳,並且疑點很多,但它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是沒有錯的。周瑜的雅量高致,善於用兵,遂一時威震天下,曹操、劉備、孫權三個都有點害怕。史載,某次孫權送劉備回荊州,分手的時候歡宴痛飲,等到張昭、魯肅等陪客都離開了,只勝這哥兒倆一對梟雄,談起周瑜,劉備突然嘆氣說:「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竟然進讒言說周瑜功高震主,恐怕要造反。幸虧周瑜死得早,孫權自己還沒來得及起疑心,否則公瑾的下場還不定怎樣呢!
對於赤壁之戰,曹操看起來是很窩火的,他一輩子勝仗無數,敗仗也有一些,從來就不隱晦,光明磊落大丈夫氣概,只有對這場仗,總羞得說不出口。後來他寫信給孫權,談到這一仗,說:「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輕輕地想把敗仗一筆帶過。從這個側面,也可以看出周瑜這一仗打得有多漂亮了!

8.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生鎖二橋的典故出處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生鎖二喬」引用的典故是赤壁之戰,赤壁之戰中,周瑜和諸葛亮合作,採用火攻,借用東風,戰勝了曹操。

出自《赤壁》,是唐代詩人杜牧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人即物感興,托物詠史,點明赤壁之戰關繫到國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時暗指自己胸懷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見大。

原文如下: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譯文如下:

一支折斷了的鐵戟沉沒在水底沙中還沒有銷蝕掉,經過自己又磨又洗發現這是當年赤壁之戰的遺物。

假如東風不給周瑜以方便,結局恐怕是曹操取勝,二喬被關進銅雀台了。

淝水之戰的過程和結果:

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並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

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滅亡,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分裂為後秦和後燕為主的幾個政權。

(8)銅雀春深鎖二喬有什麼歷史典故嗎擴展閱讀: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後兩句久為人們所傳誦的佳句,意為倘若當年東風不幫助周瑜的話,那麼銅雀台就會深深地鎖住東吳二喬了。

這里涉及到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在赤壁戰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戰勝了數量上遠遠超過己方的敵人,而其能用火攻則是因為在決戰的時刻,恰好颳起了強勁的東風。

所以詩人評論這次戰爭成敗的原因,只選擇當時的勝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勝的因素—東風來寫,而且因為這次勝利的關鍵,最後不能不歸到東風,所以又將東風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

但他並不從正面來描摹東風如何幫助周郎取得了勝利,卻從反面落筆:假使這次東風不給周郎以方便,那麼,勝敗雙方就要易位,歷史形勢將完全改觀。因此,接著就寫出假想中曹軍勝利,孫、劉失敗之後的局面。

但又不直接鋪敘政治軍事情勢的變遷,而只間接地描繪兩個東吳著名美女將要承受的命運。如果曹操成了勝利者,那麼,大喬和小喬就必然要被搶去,關在銅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

這里的銅雀台,就表現了曹操風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風流韻味,最後再用一個「鎖」字,進一步突顯其金屋藏嬌之意。把硝煙彌漫的戰爭勝負寫得很是蘊藉。

9. 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用的什麼典故

杜牧

折戳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詩意} 一支古老的斷戳,沉落在江底,歲月流逝,流逝也未使它消蝕;磨出錚錚亮光,它是三國時代的兵器.不是東風的援助,江南已是一片廢墟;美麗的二喬,只有永遠被鎖在銅雀台里.

{賞析} 這首詩寫歷史,寫三國時孫劉二家聯合抗曹的赤壁之戰.詩人通過一支斷戳抒發奇想,設想與歷史事實相反的結果,可謂別出心裁.

{聯想} 競爭的激烈,不是讓對手相互撕殺,我們需要的是合作,就像孫劉二家一樣,無論是商場上,還是論壇里,我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共同的利益,攜手共進,實現雙贏和多贏.

閱讀全文

與銅雀春深鎖二喬有什麼歷史典故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