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近現代史上出現過的三次重大國際戰略機遇是哪三次
在中國近現代史上,伴隨著三次科技大革命,曾經出現過三次重要的戰略機遇期。 第一次戰略機遇期可以追溯到公元15世紀末期,以1500年當作分界線,以大航海與地理大發現為標志。哥倫布和麥哲倫的「地理大發現」,為歐洲提供了發展的強大動力。此後,歐洲開始進入工業革命、文藝復興、宗教革命的活躍時期,創造了「歐洲奇跡」。歐洲緊緊抓住這次機會,在此後的兩三百年中,完全改變了人類歷史。歐洲第一次領先於東方。 第二次戰略機遇出現在19世紀末期,日本緊緊抓住了這個難得的良機。成為惟一搭上西方工業革命快車的幸運者,在短短的幾十年中就迅速改變了原來大大落後於中國的狀況,在與中國的競爭中打敗了中國,成為與西方列強平起平坐的世界大國,也是惟一的非西方大國。 在第一次戰略機遇期中,中國的條件並不差。鄭和下西洋是在15世紀初葉,比歐洲大航海更早,航程更遠,使用的儀器更先進,出海的船隻更大更堅固,使用的人員也更多。然而腐朽的封建統治者完全沒有也根本不可能意識到這是發展中國的絕好時機,最後以一道聖旨叫停而告終。 在第二次戰略機遇期中,以洋務派為中心力量的改革派在發展軍事力量方面也付出了很大努力。當時北洋水師的總噸位、鐵甲的厚度及裝備的大炮,並不比日本海軍遜色,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改革方式並沒有觸動腐朽的封建專制制度的根本,甲午海戰的失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使中國失去了難得的一次趕超世界列強的機會。 第三次戰略機遇期是在二戰以後,世界進入了美蘇對峙的冷戰時期。新中國成立後,我們與蘇聯結盟,順利的進行了第一個、第二個五年計劃,初步建成了中國的工業體系,成功發展了自己的核力量並發射人造衛星;在20世紀70年代又與美國改善關系,開始利用美國和西方的資金技術和市場來發展中國。使中國成為世界多極化趨勢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然而,在世界經濟蓬勃發展的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在實現了工業化以後,開始向「信息化」和「知識經濟」轉型。這就給我們周邊的國家和地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條件。香港、台灣、新加坡、韓國實現了經濟起飛,逐步發展成亞洲的「四小龍」。而我們卻把大量的精力浪費在內亂上,搞自我封閉,中國又一次失去了發展的良好機遇。
㈡ 歷史上有哪些機遇期為什麼說當前是中國經濟的機遇期
以中國經濟為討論對象,在過去50年裡,我們遇到了5個機遇期,分別是中美建交、美阿戰爭、信貸危機、南海仲裁和疫情大流行,現在正處在第5個機遇期的末尾階段。
雖然疫情大流行給中國經濟帶來了短暫的機遇期,但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到,機遇的背後同樣也伴隨著危機。
由於“經濟全球化”的原因,疫情大流行確實導致大量外貿訂單流入中國,從而給中國經濟帶來了短暫的機遇期,但大家不要忘了,疫情對全球經濟的沖擊,總體上仍是相當負面的,隨著時間的發酵,外部的經濟變化,會讓中國的“機遇期”盪然無存。
比方說,許多國內商家,因為去年外貿訂單接到手軟,所以盲目擴大產能,可隨著近期國外經濟越發疲軟,外貿訂單的大幅縮水,使得這些商家漸漸陷入了“產能過剩”的窘境。
關於這一點,我相信很多商家朋友,尤其是近半年來,對此都是深有同感的。
所以理論上來講,雖然疫情大流行給中國帶來了當前的機遇期,但這種“紅利”正在漸漸消退,可能下一波危機正在醞釀的過程中。
㈢ 中國在百年大變局中抓住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歷史機遇對我們個人有著怎樣的影響
第四次科技革命,是繼蒸汽技術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電力技術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計算機及信息技術革命(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又一次科技革命。
第四次工業革命,是以石墨烯,基因,虛擬現實,量子信息技術,可控核聚變、清潔能源以及生物技術為技術突破口的工業革命。
第四次工業革命基於網路物理系統的出現。網路物理系統將通信的數字技術與軟體、感測器和納米技術相結合。與此同時,生物、物理和數字技術的融合將改變我們今天所知的世界。
㈣ 在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時期,面臨的歷史機遇和挑戰分別是什麼
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做出這一重大論斷,體現了總書記和黨中央對形勢任務的清醒認識和科學把握,為我們黨和國家謀劃新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全黨要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徵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
(4)中國都抓住過什麼歷史機遇擴展閱讀:
針對國內形勢而言,我們要深刻認識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所帶來的新特點和新要求。社會主要矛盾是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發展階段的客觀反映。隨著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進步和社會發展階段的升級,一個社會的主要矛盾必然會逐步發生變化。
在改革開放的初期,黨作出判斷,「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和落後的社會生產」是社會的主要矛盾,主要是基於當時的生產力相對落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薄弱。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社會奇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即將實現。
㈤ 中國在百年大變局中抓住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歷史機遇對我們個人將有著怎樣的影響
第四次工業革命對中國來說是最大的歷史機遇,從邏輯上講,第四次工業革命如果中國抓住了機遇,就意味著人類最好的技術、最好的產業就會在中國。中國會成為發達國家,人民福利可以向西方看齊。
㈥ 中國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以來有那三次抓住了發展的機遇
機遇:
第三次科技革命轉化為生產力速度加快,新經濟興起;
8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進行新一輪改革浪潮;
90年代,全球化趨勢、區域集團化趨勢加強;
原因:國際上,東西方關系開始緩和,90年代兩極格局瓦解,多極化趨勢加強,國際形勢總體趨向緩和;平科與發展成為主題;70年代以來中國外交環境大大改善,取得了新的突破,有和平穩定國際環境;
國內,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現了轉折,確定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戰略;逐步探索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步形成了對外開放的格局。
二戰後中國面臨兩次發展機遇,
第一次是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二次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進一步加深和全球一體化趨勢的機遇。
兩次機遇中國沒抓住第一次卻抓住了第二次,國際和國內因素主要從世界形勢的發展和國內政策的制定等方面分析
㈦ 當前中國發展的歷史機遇和挑戰是什麼
當前中國發展的歷史機遇主要是最大的經濟強國美國內部不團結,加劇分裂,人心不穩,國力受損,與眾多盟國發生經濟政治摩擦,故他無暇也沒有錢真正發動對我們的「圍剿」,這是我們發展自己經濟和軍事力量的絕佳時機。疫情也給他們這個渙散的政府帶來極大困擾,更不要說國內種族歧視問題導致黑人示威帶來到影響。而挑戰是,我們已經背上了「第二大國」的名號(實際人均收入水平還是落後許多的),被我們超越的許多歐洲國家心理嚴重不平衡,羨慕嫉妒恨,便經常與我們作對,煽動世界上一些小國家挑事,造謠污損我們的聲譽,導致我們遇到許多麻煩,這是我們需要面對的挑戰。但只要我們堅持「韜光養晦」策略,堅決立足自身發展,適當發揮大國責任,在經過若干年的發展,那我們的強大地位就無法撼動了,昔日列強也只能逐漸適應中國崛起的事實了。
㈧ 建國以來國家給我們普通老百姓了四次機會,前三次機會分別是什麼最好詳略得當! 謝謝
1、80年代初期「投機倒把分子」、個體戶
這種思想與當時的「吃國家糧」、「鐵飯碗」的觀念格格不入,他們是被主流國營經濟拒之門外的一批人,他們掀起袖子走上個體經濟的道路,甚至「投機倒把」——倒賣電器之類的產品,率先成為中國的第一批「萬元戶」,其經濟地位類似於今天的億萬富翁。
這個財富機遇在當時被人們嗤之以鼻,甚至要冒極大的政治風險。敢去抓住、能去抓住這個機遇的人不多。在那個時代,他們敢為天下先,率先走上了以財富確立幸福的道路。
2、90年代初股票認購證
當時股票剛發行,大部分人對這一新鮮事物不敢接觸。為了"推銷"股票,政府甚至以紅頭文件的名義,按人頭分配,要求各單位的幹部要帶頭購買。後來幾乎所有的股票一上市就瘋漲,最先投資於股票市場的很多人,一夜之間就莫名奇妙賺得滿盆金缽。
第一批按行政命令「分配」買股票的人獲得了巨大的收益,財富效應後來讓無數人來到深圳,有的甚至在內地農村大量收購身份證,通宵排隊購買股票。當然,這一批人都成為了先富起來的「百萬富翁」,很多人的第一桶金由此而來。
3、2008年末國家4萬億投資計劃
在那時,只要提供身份證,就能以買房、買車、裝修、消費、辦公司的名義從銀行獲得低息貸款,用這些貸款來進行投資,可以說是一次國民財富的重新分配。
(8)中國都抓住過什麼歷史機遇擴展閱讀:
正確的抓住機遇注意事項:
1、開放的心態
只有開放的心態才能,才能接受新興事物,才能使自己置身於變化的浪潮之中。
2、有眼光
遇見新興的事物,能敏銳的察覺其潛力,預見其發展趨勢。
3、有魄力
當自己預判出新事物的前景,但是一切尚未明了,仍有風險,這時,就需要魄力來促使自己投入新興事物之中。不然,只能幹看著機遇白白流走。
4、變化的思維
當出現更加優化的事物,可以逐步取代之前的事物時,人要看出其此消彼長的趨勢時,不要因為自己上一個事物投入太多精力而不甘心放棄,有情感牽絆。要有變化的思維,要清楚,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必須順應變化的規律。
㈨ 中國在百年大變局中抓住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歷史機遇對於我們個人將有著怎樣的影
百年大局中第四次工業革命造成的歷史機遇就是對自己的成長,以及對自己的新時代的洪流,抓住這股洪流可以超過前輩讓自己活得經濟方面的很大成就
㈩ 在中國近代史上有好幾次很好的歷史發展機遇
機會是隨時的。任何國家甚至包括任何人,機會都是隨時的。不是某個特定時期的。說的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拿日本為例,戰後比中國毀壞嚴重。滿目瘡痍。東京一片廢區。只有皇宮周圍幾處建築沒有被炸。可是反過來看看中國,南京大屠殺固然殘酷,可是南京畢竟還在,至今還保留相當的古建築,北京更不用說了,49年什麼樣? 跟東京比簡直好多了,可是結果呢,至今也沒有人敢說帝都比東京發展強吧?朝鮮至今跟中國文化大革命是的。讀歷史發現一個怪現象。就是就得王朝腐敗透頂,人民水深火熱。所以人民起義。推翻舊的制度。可是國家還是原來國家,人民還是原來人民,家園還是原來家園,照理說經過戰爭的破壞國家更加貧窮才對,可是每個新生王朝都是給人民帶來富庶。為什麼呢 。只不過制度變了,確切說統治人變了。或者說一群人變了。把一些人利益免去了吧。所以歷史機會是隨時的,就看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