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做壽起源於哪個朝代
相傳上古時候有位叫彭祖的人,是有名的老壽星,自堯帝起,歷夏、商朝,商代時為守藏史,官拜賢大夫,周代時擔任柱下史;娶妻四十九,生子五十四。據傳他活了800多歲,是中國歷史上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長壽之星。以當時60天為一年的所謂「小花甲」記歲方法,相當於今天的140多歲。
『貳』 清朝時期給老人祝壽的習俗和現在有什麼不同
說起過生日來,我們現代人都不陌生。二三十年前,物質生活水平比較匱乏,無論老人,還是孩子,過生日的時候,大都是做幾個菜,吃長壽面,或許就是相當不錯的祝壽方式了。一年內難得吃幾次的豐盛菜餚、麵食,估計會給很多孩子留下難忘的童年記憶。對於家庭頂樑柱的中年人來說,可能就需要一段時間的算計和准備。家庭經濟條件稍差一些的,在操辦一次比較豐盛的祝壽筵席後,可能隨之而來的,就是全家人一段時間內的節衣縮食了。
隨著佛教的盛行,有的家庭在寺院中為已逝長輩做「冥壽」,家人拜懺,為逝者做水陸道場,時間則 1 日、3 日、7 日不等,以圓滿之日為正日。若家產豐饒,則舉行最隆重的水陸道場,由49個和尚,拜懺七七四十九天。事畢,將逝者的牌位放在寺院中,承受香火。
『叄』 人為什麼要過六十大壽啊 有什麼歷史由來、歷史典故嗎
祝壽 為長輩慶祝生日叫過壽,五十九歲過六十大壽,俗稱整壽。祝壽的人主要是子女、女婿和晚輩至親,近鄰厚友也多臨識賀。整壽禮有壽幛、壽衣、壽人(糕點)、壽桃(面蒸)等;一般過壽只有壽人、壽桃。
生辰 商洛人對生辰甚為重視。嬰兒有看三天、過十天、過滿月、過百天、過周歲。中年人講究過三十六、四十九,俗稱「門檻子」。到這一天,家人用紅布做成紅褲帶系在腰間,或用紅布做成內衣穿上,意在消災滅難;老年人講究過六十大壽、七十大壽,表示祝賀。還有過七十三、八十四大壽的。主要因為孔子活了七十三、孟子活了八十四,認為這兩個年齡是老年人的門檻子,大慶大賀,以免災避難。過生辰日,窮苦人,無甚講究,有錢人,大操大辦,設大宴,前去祝賀的叫「吃生日」,送厚禮。給娃「過歲」,外婆家給送疆繩、銀鐲、銀鎖、銀項圈。
一般民間做壽七十歲為「大壽」八十為「上壽」九十歲為「老壽」、百歲為「期頤」都盛大祝賀。親朋好友送來賀禮,並演戲一面喝酒一面看戲,戲的內容以富貴長壽為主。壽宴中,一定要有「豬腳面線」這一道菜。壽星還要盛裝,坐在正廳接受子孫拜壽。但有些人因相信相命師「鐵口直斷」,某些年歲不敢作壽,以免被黑白無常帶走。
『肆』 66,73,84祝壽風俗的由來,有什麼典故
民間有俗諺:人到六十六,不死掉塊肉。
是形容人年紀大了,身體開始衰弱了,要注意保養。
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
這也是民間的諺語,而且很靈哦。很多名人都是這兩個年齡去世呢。
至於來頭,是因為:孔子活了七十二歲,孟子活了八十三歲。都沒躍過這兩道關。兩個聖人過不去,所以,民間也就認為兩個歲數危險,
因此,就有了這三個年齡的時候祝壽的習慣。
『伍』 古時給老人祝壽有哪些習俗
過壽時,兒孫們要提前為壽星准備新衣,在賀壽前一天,要布置壽堂。布置壽堂一般包括掛壽圖,貼壽聯,擺放壽果、壽酒、壽魚等,供南極仙翁、麻姑等壽神。壽堂布置完畢後,一般全家人一起吃壽面,稱為「暖壽」。
在賀壽當日,壽星穿上新衣,坐於壽案。點燭燒香放鞭炮後,兒孫們穿戴整齊,給壽星磕頭、祝壽、送壽禮,企望壽星多福多壽。慶壽儀式的時辰各地不同,有些在上午,有些則在中午,壽禮和壽儀也不盡相同,但總體而言,都是祝願壽星長壽安康。
人們慶賀生辰,六十歲之前叫過生日,之後即稱過壽。六十歲以後,每十年稱為「大壽」,每五年稱為「小壽」,過壽人稱為「壽星」。
(5)祝壽的歷史有多少擴展閱讀
舊時,通常從40歲開始行做壽禮。一般在六十、七十、八十等逢十年舉行,也有少數人在五十就舉行的。有的地方在逢九之年行祝壽禮,有的地方則在逢一之年舉行,如六十一、七十一等。七十七歲為喜壽,八十八歲為米壽,是比較重要的兩次壽禮。
關於具體的日期,或是在生日進行,或是在正月初剛滿這一年歲知舉行。
舉辦祝壽禮時壽堂的設置很有講究。在廳堂中,正面牆正中,掛壽星圖,或紅底金色的大「壽」字,兩旁掛壽聯。這壽聯很有講究,必須是重要的親友送的,而又是壽星主角所喜歡的。
其他壽聯、壽幛和壽序等,都掛在兩旁,年輩高的或重要的客人送的掛在前,年晚輩的或不重要的客人的掛在後。
『陸』 祝壽習俗有哪些
壽文化
祝壽源自一種質朴的感恩思想。嬰兒出生日是母親的受難日,一到自己生日時,就用一定的形式表示對母親的感恩和紀念,後來發展成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賀,並演繹出祝壽文化來。
祝壽這一習慣在我國很早就存在了。傳說在堯的時代華山封人就曾向堯祝壽,這是指對老人祝壽,祝他健康長壽,青春永駐。而普通人過生日,大約是南北朝時興起的,到唐朝,祝賀成人生日的習俗已很流行。史料記載,唐太宗生日時,宴會百官,臣下上表把皇帝生日這一天定為千秋節。民間不管給老人祝壽,或年輕人過生日,或給孩子過生日,都是在家庭或親屬、朋友間進行,屬民間風俗習慣,無可非議。
中國人的壽文化豐富多樣。遇到以下年齡更要隆重慶祝:
六十六,是壽俗中最為隆重的一次。因為這個年齡,佔了兩個六字,照中國的風俗習慣,預示著六六大順。老人和晚輩對六十六歲慶壽活動都非常重視。「六十六,娘吃閨女一塊肉」,此俗在河南漢族中很是流行。父母活到六十六歲過生日那天,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給父母拜壽,壽禮必須是一塊豬肉。這塊肉表示著女兒是父母身上的一塊肉。女兒長大了,趁父母六六大順之時,買肉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情。雖然是買的肉,也意味著是割自己身上的肉。為此,對賣肉者不能計較肉的多少,也不能討價還價,還必須是一刀割下來,有多少算多少,全都送給父母,以顯示閨女對老人的敬意。
七十三、八十四是老人的忌年,豫北稱它為循頭年。民間有「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的說法,因此每當老人到了這個年齡,心情都特別緊張。當父母活到這個年齡的時候,做兒女的,要幫助老人渡過難關。趁父母生日時,買條活鯉魚,讓老人吃了。鯉魚善「竄」,這一「竄」,老人就算過了難關,以後就會平安無事了。豫南有些地區,要把壽魚放在鍋里整個燉,放鹽、蔥、姜等作料調味。燉魚時不要翻動,待魚湯煮成白色,魚肉化在湯里時,將魚湯盛出請老人喝了,然後小心翼翼地將魚骨架放在村中的河裡順水漂走,他們覺得這樣老人的災禍就可去除了。在豫北一女兒要在父母循頭年的時節,選擇農歷立春的清晨,天色還未發亮時,以滿懷祝福的心情,將親手煮的兩個熟雞蛋拿到麥場上,骨碌幾圈後,回家讓父親或母親躲在門後吃掉。這樣,父母在神不知鬼不覺的時候,就會像雞蛋滾麥場一樣,平安度過循頭年。在北京人們認為,人活到這個歲數如果度得好便能長壽,否則,便可夭折。人們為了長壽,所以在這樣的年歲倍加小心,並想辦法「破解」以圖長壽。常用的辦法是系紅布腰帶,傳說紅色可以避邪消災。老北京還有在本命年和60歲以後系紅布腰帶的習俗。
壽齡雅稱
中國人對老人的年齡有很多雅稱,均含有不一樣的含義。六十歲稱為「花甲」,又稱耳順之年。源自孔子《論語》中「六十而耳順」。六十六是比較珍視的一個壽誕。許多地方都有為老人做六十六壽的習俗。一般用六十六樣食物來預示老人健康長壽。七十歲被稱為「古稀之年」。古時七十又稱「杖國」,意思是這個年齡可以拄著拐杖來回行走。八九十歲稱為「耄耋之年」。給八九十歲的老人賀壽,常送帶有蝴蝶及貓和折枝花組成的圖案。貓是「耄"的同音,蝶是「耋"的同音,是「耄耋富貴"之意,喻祝老人長壽之意。九十歲又稱為「九齡」、「眉壽"等。由於人老眉長,眉長則壽長。一百歲稱為期頤之年,百歲為人生之極,故日期;此時生活需要人照顧,故日頤。
吃長壽面
過生日時,還要吃長壽面,據說是從西漢盛行的。漢武帝迷信鬼神又相信相術,一天與眾臣下閑聊,說到人的壽命長短,漢武帝說:「《相書》上說,人的人中長,壽命就長,若人中一寸,就可以活到一百歲。」
此時坐在旁邊的詼諧笑星東方朔就哈哈地笑了出來,眾大臣莫名其妙,都說他對皇帝無禮。漢武帝問他笑什麼。東方朔說:「我不是笑陛下,而是笑彭祖。人活一百歲,人中一寸長,彭祖活了八百歲,他的人中便長八寸,那他的臉有多長啊?」漢武帝和眾臣聽後都大笑起來,看來長壽靠臉長長點是不可能的。不過《相書》上明明寫著,皇上也相信,於是眾臣下就想了個變通的方法,臉者,面也,「臉長即面長」。給漢武帝祝壽時臣下就獻了碗不切斷的長面條,聽完解釋,漢武帝很高興地吃了。眾臣也仿照皇上過壽時吃長壽面。後來這個風俗傳到民間,很快流行開來。因為我國食品中面條歷史最為悠長,吃長壽面既簡便易行,又含延年益壽之意,即使困苦的平民執行起來也不會有多少困難。現今的長壽面有了講究,壽面要求三尺,每束需百根以上,盤成塔狀,用紅綠鏤紙拉花罩上面作為賀禮,敬獻壽星,壽面必須雙份。祝壽時擺於壽案之上,壽星吃壽面時要舉辦儀式,發表祝壽辭,在一片歡樂氣氛中挑起第一箸面吃掉。
獻「壽」字
祝壽還時興一個風雅的壽禮,向壽星敬獻大「壽」字,書寫者常常是大家,真草隸篆。壽字的多種寫法,異彩紛呈,積時久遠競形成「壽字文化」。壽字的寫法有一百多種,有的索興獻上寫法各異的「百壽圖」。最有名的是清代馬德昭書寫的高157厘米的大「壽」字,不僅運筆剛勁挺拔,氣勢雄偉,並且獨具匠心,用「九十九」和「廿一」五個數字形成了草體壽字;九十九加上二十一等於一百二十,叫「花甲重周」,祝賀壽星活到一百多歲,兩度花甲之年。「百壽圖",表示了人們長壽百歲、吉祥如意的願望,也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藝術。千百年來,「百壽圖』』在民間一直廣為流傳,至今仍是人們慶賀壽誕的佳品。
獻壽圖
壽山福海圖:在祝壽圖中,多指繪以蝙蝠圍繞海中山崖飛翔,之所以繪以蝙蝠,是因「蝠"與「福」諧音,象徵有福;突出於海面的山崖是壽石,石頭上端長有靈芝,來比喻長壽如意。類似的吉祥圖還有「海屋添壽」圖、 「福如東海」圖、 「壽比南山」圖等。明朝時節,官員服飾及瓷器上多繪以「壽山福海」圖。從吉祥話到吉祥圖,充分表達了人們對於長壽的渴望和祈求。
松龜鶴圖:在祝壽圖中,普遍用松、鶴、龜等來表現吉祥。廣為流傳的主要有松與鶴、鶴與龜的組合形式。如「松鶴延年圖」、「松齡鶴壽圖」、「龜鶴齊齡圖」等,以表延年益壽、品德高尚之意。在中國文化中,松是長壽之木,它耐寒耐旱,四季常青,霜、雪不凋,生命力極強。古人將松壽命長的特徵加以神秘化,使其成了長壽不老的標志。鶴在人們心中是吉祥之鳥,其地位僅次於傳說中的鳳凰。古人覺得鶴是長壽仙禽,鶴齡、鶴壽都是民間祝壽時常用的吉祥用語。龜因為其壽命之長和其靈性,也被人們所崇拜,有萬年靈龜之說。人們把百歲稱為「龜齡」,來表示長壽。
八仙慶壽圖:祝壽圖中多有八仙慶壽、八仙過海圖。民間公認的八仙為鐵拐李、漢鍾離、曹國舅、何仙姑、張果老、呂洞賓、韓湘子、藍采和。民間有許多關於八仙的傳說。傳說八仙經常赴王母蟠桃宴會,一次八仙在壽宴上吃飽喝足後,歸途中遇海。呂洞賓提議八仙不得乘雲而過,須各以物投水,乘所投之物而過。於是八仙各用其獨門法器渡海而去,因此就有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之說。故民間將其作為祝壽題材,成為祝壽中必不可少的形象。
送燈花兒
燈花用彩色燈花紙捻成花形,蘸上香油,燈花的數目比作壽者的歲數要多兩個,一個為「本命年」,一個為「增壽年」。晚間由作壽者上香點燃,由其子女每人托一燈盤,列隊至大門外與神碼、敬神錢等共焚之。
祝壽詞
在祝壽時,一句常用的祝賀語是:「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此典出自道書。相傳古時青州衡王五十大壽的壽宴上,來了一個乞丐,不等人請就大大方方地坐於上席。管家向他索要壽禮。他則脫下身上的衣服,蘸上酒,向南山上扔去,說禮在山上。眾人一看,果見南山上出現了一個金光閃閃的大壽字,全場一片歡騰。從此就有了「壽比南山"的佳話。
常用的祝壽詞有:
通常是壽星的兒子們獻上:祝老壽星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祝老壽星日月昌明,松鶴長春。
祝老壽星笑口常開,天倫永享。
老壽星女兒、女婿們獻上:祝老壽星身體健康,長命百歲。
祝老壽星萬事如意,晚年幸福。
祝老壽星生日快樂,後福無疆。
老壽星孫子、孫女們獻上:祝老壽星吉祥如意,富貴安康。
祝老壽星事事順心,幸福長伴。
祝老壽星笑口常開,身體安康。
『柒』 古代中國的祝壽文化是怎樣的
漢武帝即位之後,廣征四方人士,這時候東方朔上書自薦,被詔拜為郎。後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職。他性格詼諧,言詞敏捷,滑稽多智,常常諷刺諍諫武帝的過失,因此而被稱為忠臣。可是,這樣一位忠臣在民間的傳說中還曾偷過西王母的仙桃。
傳說,有一次漢武帝壽誕之日,有一隻黑鳥降落在殿前,漢武帝問東方朔那是什麼鳥?東方朔說是西王母飼養的青鸞鳥,它的到來,預示著西王母將要下凡來為陛下祝壽。漢武帝聽後,龍顏大悅。過了一會兒,西王母果然降至,晉謁武帝之後,還獻上盛有7隻仙桃的玉盤,托東方朔轉呈武帝。可是東方朔只將其中5隻獻給武帝,自己偷偷留下兩只仙桃的玉盤。
武帝不知道,還命令侍臣種植桃核,西王母知道後阻止他說:「這桃可不能種在下界,它的枝葉伸展方圓三千里,三千年才開一次花,過三千年結一次果,此桃已是第三次結果,但這小子每次都偷我的仙桃。」
東方朔本來只是一個歷史人物,與長壽並不沾邊,但因為偷吃了西王母的仙桃,而此桃是3000年才開一次花、3000年結一次果,那麼偷吃了3次仙桃,壽命起碼也應在18000歲以上了,難怪民間要把他奉為長壽之祖了。
在舊時為老人賀壽之日,人們往往喜歡在壽堂上懸掛東方朔的圖畫,以此來象徵長壽和吉祥。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上層統治集團已經出現了「上酒獻壽」的原始形態的祝壽活動。《詩經•豳風•七月》寫道: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朋酒斯饗,日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觥,萬壽無疆。文中所用的「萬壽無疆」這樣的頌語,在祝壽活動中十分常見。
應該說,春秋戰國以後的獻酒上壽活動,雖然並不一定與特定的生日聯系在一起,但由於活動本身具有「為人上壽」的特點,因此仍然可以說是祝壽禮儀的濫觴。
在封建社會,皇帝的壽誕日被稱為「聖壽節」。皇帝還為自己的壽辰制定了專門的節日,如唐玄宗壽辰叫「千秋節」,唐武宗壽辰叫「慶陽節」,唐宣宗壽辰叫「壽昌節」,唐昭宗壽辰叫「嘉會節」。
而宋代的宋太祖壽辰叫「長春節」,宋太宗壽辰叫「乾明節」,宋真宗壽辰叫「承天節」,宋仁宗壽辰叫「乾元節」,宋英宗壽辰叫「壽聖節」等。
至明清時期,皇帝的壽誕之日統稱為「萬壽節」,皇後的壽誕則統稱為「千秋節」。
從春秋時代周簡王至清乾隆的2300餘年間,歷朝歷代都有皇親國戚、朝臣名士,以書寫壽字祝賀誕辰的例子。如春秋時期左丘明,戰國時期毛遂,漢代張衡,三國時期關羽,晉代王羲之,南北朝時期壽陽公主,隋代楊益,唐代武則天,五代時期石敬瑭,宋代蘇軾,元代趙孟,明代李益,清代書麟等。
舊時,彭山縣民眾給老人祝壽過生日,都會張掛一幅壽星畫像。雖然請神下凡往往流於形式,但生日宴會能博得老人高興,卻是實實在在的。家人齊聚,子孫滿堂,享受天倫之樂。
至明清時期,給老人過生日的風俗才逐漸興起。康乾盛世幾次規模空前的盛會,使民間祝壽的風俗得以興盛。歷史上最奢華的一次生日宴會,是乾隆皇帝舉辦的千叟宴。
重視家庭、親情,敬老愛老,是我國傳統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祝壽典禮則是這種美德的外化形式。雖然壽星不再具有威嚴的神性,卻因為民間倫理生活的需求,使得這一敬老之俗代代相傳。
『捌』 過生日的由來
生日(Birthday),顧名思義就是一個人出生的日子。一般在中國比較重視老人和兒童的生日,每一年的生日都是一次家庭的聚會,在中國的傳統中,生日吃壽面和雞蛋。現在西風漸進,青年人用蛋糕和蠟燭慶祝。生日實質是一個紀念日,紀念著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的日子。不管歷史的長河中有多少重要的紀念日,那都不重要;我們知道我們是幸福的。因為有人愛著我們,我們也愛著他們。有同名電影 生日聚會的習俗產生於很久以前的歐洲。人們認為在人生日的那一天,魔鬼會聞訊而來。為了使過生日的人免受傷害,朋友和家人會來到他家和他共度危難並帶來關切之情和良好的祝願。贈與禮物能讓氣氛變得更加愉快從而把魔鬼擋在門外。這就是生日聚會的來源。起初只有國王被認為有足夠的分量獲得舉行生日聚會的權利。漸漸地,孩子們也能夠在自己生日的當天舉行生日聚會。 最早為孩子舉行的生日宴會出現在德國,被稱為Kinderfests.(德語:Kinder小孩;Fest慶祝;聚會) 千年來,中國人的生日記錄方法跟西方簡直是大相徑庭。中國人新的一歲開始於農歷新年的大年初一,就是說除夕過後,每個人就長了一歲。所以新年辭舊迎新的意味裡面還有歲數的一定含義。而一般過生日還是習慣使用農歷。所以每個人可以有兩個生日,一個農歷一個公歷。因為中國農歷紀年法是一種經過修訂的月歷,是跟月亮的公轉周期有關的,所以每一年農歷生日對應的公歷日期不一樣。
『玖』 中國什麼時候開始有慶祝生日的
幾千年來,中國人的生日記錄方法跟西方簡直是大相徑庭。中國人新的一歲開始於農歷新年的大年初一,就是說除夕過後,每個人就長了一歲。所以新年辭舊迎新的意味裡面還有歲數的一定含義。而一般過生日還是習慣使用農歷。所以每個人可以有兩個生日,一個農歷一個公歷。因為中國農歷紀年法是一種經過修訂的月歷,是跟月亮的公轉周期有關的,所以每一年農歷生日對應的公歷日期不一樣。
第一個生日是周歲,幾乎是最重要的生日。
舊時老人過生日分得比較仔細。如果是大家族中德高望重的家長過生日還會有相應的慶祝活動。傳統生日一般是按虛歲計算。
整生日:指的是每逢個位數是9或者0的生日 例如 59歲,60歲,49歲,50歲等。他們有不同的叫法:
大慶 每逢生日個位9的生日如39 49 59 69 79等;
正慶 每逢生日個位0的生日如40 50 60 70 80等。
散生日:生日個位數是1-8的生日 如51-58歲。
◎ 生日的慶祝方式 ◎
每個人的生日都是對個人來說比較重要的日子。它代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增加。中國舊時的生日慶祝一般是面對特別小的孩子或者年齡超過40歲以上人。
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耳順,六十知天命,七十古稀」。這些歲數對於中國來說應該具有特別的含義。人到了80歲以後就是高壽了,所以這個歲數去世的人的葬禮也叫喜喪。
『拾』 歷史上的清朝人是如何過生日的宮廷和民間有什麼不同
擺宴席請客。宮廷當然是設宮宴,邀請達官貴人和皇親國親前來參加。民間就是自己擺酒席請客,有錢人還可以拉攏一下做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