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歷史知識點歸納高中有哪些
高中歷史知識點如下:
1、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束縛是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根本原因。
2、所有制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3、日本天皇政府極力發展軍國主義,制定了以征服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征服朝鮮是征服中國的第一步。1876年強迫朝鮮簽訂《江華條約》,1910年日本又迫使朝鮮簽訂《日韓合並條約》正式吞並朝鮮。1894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戰爭把俄國勢力從中國東北排擠出去。
4、中國古代對外貿易是政府與外國進行的朝貢貿易,目的不以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為目的,主要是加強友好往來。往往遵循「厚往薄來」的原則和採取「倍償其價」的方法,政府在貿易中增加了沉重的財政負擔,影響了中外貿易的持續發展。
5、秦統一中國後,採用了法家的主張,建立起封建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
B. 高考歷史知識點總結
猿輔導 唐浩 高三歷史一輪復習 2020暑假班(高清視頻)網路網盤
鏈接: https://pan..com/s/1iAG4KZDQ7fXiWYMUp3bRJw
若資源有問題歡迎追問~
C. 2000字歷史學習總結!
到下面的資料里隨便摘抄點,加上自己的話就可以了。記得給我加分啊。
第一部分:學會學習
隨著人類向信息社會的邁進,教育面臨著重大變革,學習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一個全新的學習時代就要到來。美國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斯認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再三強調,一定要讓學生「學會如何學習」。所有的目光都投向了同一個問題——學會學習。這是時代對青年學生提出的新要求。那麼,怎樣學會學習呢?
首先,同學們一定要樹立自己是學習的主體的學習觀念。
一個不容否認的常識是,學習是學生而不是教師在學。因此,作為學生,一定要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和主體性,不要一味依賴教師,而應該在教師的「教」中主動構建自己的「學」,取人所常,為己所用。
其次,同學們應該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說過:「教育是什麼,往簡單方面說,只須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養成了好的習慣,「好的態度才能隨時隨地表現,好的方法才能隨時隨地應用,好象出於本能,一輩子受用不盡。」古往今來的大量事實也表明,一個人成功與否主要不是因為他的智力,而是取決於他是否具備良好的習慣。因此,我們必須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學校的學習中,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應該包括預習習慣、上課習慣、復習習慣等基本環節。
預習是首要環節。預習的目的在於對將要學習的知識有個總體了解,以便上課時有目的地聽講,集中精力解決好新課的重點和難點。所以,學習新課前必須預習。預習時要認真仔細地閱讀新課內容,對照注釋或例題,參考課後練習題。預習時要讀懂詞句,聯系有關知識,了解課文內容及重點難點,劃出生字新詞或概念。預習時要邊讀邊記,把疑難問題注在書上或筆記本里,為上課作好准備。課前預習中如果發現有與新知識相關而又未能牢固掌握的舊知識時,應先回頭來重溫舊課,並弄懂舊知識。良好的預習習慣的養成並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行的,需要堅持每天預習。在預習的時候,應做到看、做、思結合,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能把預習僅當作任務完成,而要將它作為學習知識的一個重要環節來看待。正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邊看書,邊用筆在書上進行「圈、點、勾、畫、批」。圈點的過程,就是提煉重點的過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上課的時候,課前准備好需用的課本、筆記本、作業本、工具書及學慣用具等。上課時要認真專注地聽老師講解和同學發言,要積極思考,課堂上回答問題和討論問題,都要積極踴躍,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要記課堂筆記,記學習要點,要記得正確、完整。把自己自學的心得和老師對新教材的闡述加以對照比較,加深或更正自己的認識,不斷提高自己的自學能力,若有疑問,可以及時提出或課後探討。
課後要進行及時的復習。復習分為三種:平時復習、階段復習和總復習。不同的復習有不同的目的與要求。
平時復習,其目的主要是鞏固課堂所學的新知識,因此平時復習必須做到及時,整理、修改、補充課堂筆記,深化和鞏固對新知識的理解、記憶。對重要的知識,要經常復習,牢固掌握。
階段復習的主要目的是使知識條理化、結構化。對單元、章節知識的復習鞏固,復習時要進行知識歸類,把握重點,新舊聯系,融會貫通,在階段復習時注意養成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復習的目的是對一個學期、一個學年所學的知識全面復習鞏固,因此復習時要對照大綱教材的要求,根據復習時間制定好切實可行的復習計劃,對已學的知識進行系統梳理,查漏補缺,解決疑難,達到全面掌握。此外,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復習不僅僅是知識的復習,還應包括學習方法的回顧和總結。通過學習方法的不斷總結和完善,就可以不斷提高學習能力。
最後,學會學習,關鍵在於學會如何讀書。
讀書之前,大家應該對「書」有一個大概的了解。拿高中歷史教材來說,從形式上講,它大致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①目錄和大事年表。目錄是各章節知識的總綱,大事年表是簡明的大事記,這是全冊課本的總體知識框架,應從宏觀上把握。②每章開頭的「引言」。「引言」主要說明本章內容的歷史背景和本階段的時代特徵和本章內容的特點。③正文內容(大字)和閱讀內容(小字)。正文部分是課文的主體,是考試命題的依據,屬於必須掌握的內容。閱讀部分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或是對正文內容的補充,或是正文上下段內容的過渡,或是正文的展開性敘述等等,應有不同的要求。④原始資料。應聯系課文內容加以分析,可培養思維問題的能力。⑤表格、圖畫。要弄清其與正文的關系,安排這圖表的用意和作用等。⑥思考題和練習題。思考題是高層次的練習,練習題是基本的作業。⑦學術爭鳴。旨在提高思辨能力,要求大家能大膽質疑,養成求知的好習慣。
就歷史知識而言,歷史知識可以分為歷史背景、歷史經過、歷史影響等。
歷史背景又可分為動機、條件和原因。原因又分為歷史原因和現實原因,內因和外因,必然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
歷史經過一般包括時間、地點、人物、政黨、團體、階層、階級、事件、現象、著作、制度等。
歷史影響包括結果、性質、功績、經驗、教訓、意義等等。
歷史知識還可分為歷史概念、歷史結論、歷史特徵、歷史線索等。其中最為基本的也是最為重要的是歷史概念。
歷史概念是以歷史理論為指導,對歷史現象進行抽象概括而成,是基本史實的拓展和深化,它反映著歷史事物、歷史現象的本質屬性和內在規律。由於歷史知識是由眾多有聯系的歷史概念所組成,因此,形成並掌握歷史概念,也就成了掌握歷史知識的關鍵。
另外,大家還要學會自學歷史課本。
一般來說,自學歷史課本應包括以下幾個程序:
一、逐段寫出小標題。知道各個自然段主要說的是什麼,並用簡明的語言加以概括,粗知教材梗概。
二、全面寫出教材要點提綱。逐段找出知識點和層次結構,進行適當加工,形成提綱。
三、找出教材的內在聯系。就是要搞清歷史的發展是怎樣一環套著一環,搞清它的發展線索,形成一個系統結構。
四、總結基本觀點。通過以上步驟,總結出一些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五、找出必須記住的內容並設法記牢。什麼是重要的歷史內容,就是歷史三要素和重要事件、制度和政策等。
六、對教材做出評價。這是對讀書提出的最高的要求,也是善於讀書的標志。盡信書不如無書。課本並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也有可商榷的地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同學們應該大膽質疑。
一、1、養成濃厚的學習的興趣,對學習有了濃厚的興趣,遇到挫折困難才能頑強攻克,百折不撓。二、培養學習的主動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學習規律:什麼是學習的主動性呢?就是不靠別人督促,不在外力推動下學習。怎樣才能培養學習的主動性呢?一是要有明確的學習目的,二是要採取積極的學習態度,有計劃地學習每門課程,要注意做到課前認真預習,對老師要講內容做到心中有數,對於疑難問題做出記號,等到老師講解時集中精神聽。三、、「溫故知新」與「溫新知故」相結合。四、學歷史其實是不用死記硬背的,只要帶著心去看課本,認真多看幾次課本,記清事件的背景、過程和意義,理清歷史線索就可以了。五、上課要專心聽,多記,多背,對一些歷史年代要聯繫上下文的內容來記憶。六、要做到熟練地掌握歷史知識,一是對課文要做到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二是平時要認真記錄好老師提出的重點內容,三是背誦。七、牢記歷史教學的目標是"掌握分析、歸納、綜合、比較、概括、推理等邏輯思維方法。八、歷史是記憶性較強的學科,但僅僅死記硬背史實是遠遠不夠的,應注重考查我們分析史實、理解的能力。因而歷史應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在記憶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和運用。
怎樣學好歷史
對於歷史,我想說的是:關鍵在平時,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尤其對考小綜合或大綜合的同學來說,平時的基礎是決定勝敗的關鍵。我自己就曾經吃過這樣的虧。教我歷史的魏獻策老師是一位非常盡職盡責的好老師。他的課彷彿有一種魔力能把你緊緊地吸引住,浩浩歷史長河在他的講解下彷彿一下子就與我們拉近了。更重要的是,他總能引導我們透過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去思考它們背後的聯系與實質。這是學習歷史的最重要的方法。在他的指導下,高一時我的歷史學得很順利。也許是讓勝利沖昏了頭腦,高二時我開始偷懶了,不再注重基礎知識的及時掌握。只是到了考試前才臨時背一背。到高三下學期總復習時,我才發現自己是多麼愚蠢。高一的知識由於有扎實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費多少力就能輕松地回憶起全部內容。而高二的課文我即使讀了好幾遍還是有忘的可能。我這才知道為什麼老師總讓我們「抓基礎、重平時」。�
高中歷史的學習與初中完全不同,並不是靠死記硬背就能解決問題的。高中歷史更需要的還是理解。最好是能每星期復習一次,每個月再總復習一次。復習時關鍵是要反復地看書,在反復中提高。書才是最根本的。離開書本談能力是不現實的。�
在讀每一節的內容時,要想想在一個歷史事件之前之後都發生了些什麼事,它們之間有沒有什麼內在的聯系,能夠說明什麼歷史道理。也可進行歷史事件間的橫向縱向的比較。例如,某兩場政變或兩種政策之間有什麼異同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異同,說明了什麼。分析異同點也很簡單,無非就是從背景、性質、影響等幾個固定的版塊去想。有的書上說,要把歷史學成「立體」的。我想,所謂的「立體」,大概也就是這種橫向與縱向的聯系吧。經常這樣思考,對不同的歷史現象,我們就可以較准確地分析出它們的實質,無論碰到什麼題都能迎刃而解。這是讀書時要注意的問題。書本決不僅僅是讀過即可的,光記住一些時間、地點、事件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歷史思維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後的東西。相信你不久就會發現,歷史是越讀越有味的。�
其次,做題當然也很重要。做題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再回顧再思考的過程。現在的歷史題,單純考知識本身的已經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對某一事件的分析。這就需要用到讀書時積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選擇題時,常常碰到一些諸如問「根本原因」、「實質」之類的問題,這通常要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關於這幾方面的選項,一般來說就是正確的。再如「直接」與「間接」這樣的問題,在我看來,其實也很簡單。答「直接」時,你就讓頭腦變簡單些,一開始想到什麼就是什麼,完全不必拐什麼彎。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歸入「間接」那部分去了。�
至於問答題,則更需要你的思考與分析能力。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題目是你曾經見過的,更不必費心去背某道題,只要掌握了方法,問答題也是很好解決的。首先是分析。通過回想老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的介紹,盡量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不要擔心想太多,只要你覺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確的。更何況現在的考試一再強調「要鼓勵學生自由發揮,要有創新,有自己的觀點」,所以你就要盡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達。最好是分條闡述,一點寫一兩行,不必太嗦,關鍵是把要點寫出,因為評卷時也是按點給分的,寫得太多,一個要點繞了好幾個彎才講完,不僅會喧賓奪主,使老師因找不到要點而扣分,還會浪費許多時間,以致來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條時也有一個技巧,即根據所給的分數決定要分幾條。一般一個要點是兩到三分,如果一道題是八分,那麼很可能它的要點就有四個。用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減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實在想不出還要答些什麼,也要盡可能寫滿那個推算出的條數。同時,還要注意序列號的安排。大點小點用不同的序列號標出,就會顯得層次分明,邏輯性強,這樣也就不容易丟分。最後,字跡一定要工整。想想看,一個老師要在那麼短的時間內改完那麼多的試卷,如果字跡潦草,有哪個閱卷老師會有好心情給你高分呢?�
最後,多與老師同學交流對學習歷史也很有幫助。一個人無論怎樣細心都會有疏忽的地方,通過與同學交流筆記、與老師探討習題,往往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也可讀一讀像《歷史學習》這樣的雜志,了解一些課本上沒有的東西,提高自己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對解題很有幫助。到高三下學期的時候,要爭取每天都花一至兩個小時在歷史上。因為歷史有一個特點,容易忘。今天記得滾瓜爛熟的東西很可能第二天就忘得一干二凈了。所以復習歷史更要注意計劃性。除了跟上老師的復習進度外,自己還應有自己的計劃,給自己定一個時間表,哪段時間復習哪段內容,注意科學合理,確保能夠按時完成。可以雙條線同時進行。一條是老師的,一條是你自己的。例如老師在復習世界史,你掌握好世界史的同時,還可再看看中國史。不僅記住了更多的內容,還有利於進行中外比較,使自己對高中三年的歷史知識有一個總體上的把握,效果要比單獨復習世界史好上幾倍。另外,專題復習也很重要。可以幫助你掌握好歷史線索,可以深入地研究一些歷史規律之類的東西,增加自己思考的深度和廣度。其實,歷史是一門很有意思的科目,不用擔心學不好它,只要肯用心,掌握方法之後,歷史會變得很簡單了。
D.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基礎解讀】
一 、「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及評價
1、原因:
(1)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發生重大變革。社會地位較低的士,受到各諸侯國統治者的重用。他們代表本階層或政治派別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張。
(2)政治和經濟大變動,導致教育和學術領域也發生變化。社會上形成一些以傳播文化、發展學術為宗旨的學者和思想流派。這些學者和思想流派,被稱為「諸子百家」。
(3)學派之間的互相詰難、批駁,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同時,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
2、評價:
「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
二、孔子和早期儒學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魯國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論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後人尊稱「至聖」。
2、早期儒學:
(1)孔子創立儒家學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認為仁就是愛人,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愛護,融洽相處;要做到待人寬容,「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強調統治者要以德治民,愛惜民力,取信於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孔子首創私人講學,主張「有教無類」,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學派的兩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發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張實行「仁政」,進一步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在倫理觀上,孟子主張「性本善」。
荀子也主張統治者施政用「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並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著名論斷。
(3)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加以總結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學派的積極合理成分,使儒學體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認為世界萬物的本原是「道」。他強調一切要順應自然,提倡清靜無為、知足寡慾。他指出社會動盪的根源,在於人們的行為違背了自然,提出「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
(2)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學說。
2、法家:
法家學派的集大成者是戰國末期的韓非子。主張君主要以法治國,利用權術駕馭大臣,以絕對的權威來震懾臣民,提出了系統的法治理論。法家把君主的權力提高到極點,迎合了建立大一統專制國家的歷史發展趨勢。
第2課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基礎解讀】
一、 從「無為」到「有為」
(1)原因:秦末戰火頻繁,社會經濟破壞嚴重。
(2)目的:為了恢復生產和安定人心,統治者吸取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
(3)措施:減輕田租、赦免自賣為奴婢者為庶人、讓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並免除一定的賦稅和徭役等。
(4)結果:經過六十多年的休養生息,漢朝的經濟實力逐漸恢復和增強,人民生活安定,社會繁榮,國力日盛。
(5)漢初面臨的社會問題:
內:諸侯國的勢力日益膨脹,土地兼並嚴重,割據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為患,邊關危機,威脅著西漢的穩定。
(6)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適應國家統一形勢的發展需要,積極有為的政治思想成為時代的需要。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董仲舒其人:
漢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學體系。漢武帝在位期間,董仲舒曾三次參加對策,闡發他的儒學思想。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張:
(1)為適應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提出不在儒家六經范圍之內的各家學術都應罷黜。
(2)為了加強君權,董仲舒宣揚「君權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
E. 高三歷史中國古代史知識重點整理。要重點,全面簡潔點。沒有的可以空
古代第一單元 先秦——秦漢
一、夏、商、西周
(一)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目的:鞏固西周的統治。
對象:王族(為主)、姻親、功臣、先代貴族
評價:加強了西周的統治,擴大了統治區域。
使統治集團形成了 「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等級秩序。
後期諸侯國壯大,逐漸形成了諸侯爭霸的分裂局面。
2、西周的宗法制
目的:為了解決貴族繼承問題。
內容(也是特點):最大特點(核心)是嫡長子繼承製。
本質特點是以血緣關系維護統治
規定了相對的大宗、小宗之別。
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體現就是分封制。
西周的宗法制是與分封制的關系:互為表裡。
評價:宗法制保證了西周貴族特權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
該制雖然在春秋戰國時期瓦解,但嫡長子繼承製、家族制度和「尊宗敬祖」觀念,長期影響著中國社會。
(二)夏、商、西周的社會經濟
1、農業: 耕作技術的特點:刀耕火種。
農業工具:出現青銅農具,但很少使用,以石器、木器為主。
農作物:北方以粟為主,南方以稻為主。
土地制度——井田制:土地國有,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買賣
2、手工業:商周時期,青銅鑄造進入繁榮時期;
絲織技術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3、商業:商朝,出現了最早的貨幣。商人善經商,因此後世將從事商業活動的人稱為「商人」。
周朝實行「工商食官」政策。
(三)夏、商、西周時期的文化
1.商朝的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漢字;
2.商朝已有關於日食的紀錄(世界最早)。
二、春秋戰國
(一)經濟
1、農業
(1)鐵工具、牛耕推廣:鐵器的應用——我國農業技術史上劃時代的重大變革;
牛耕的運用——農用動力的一次革命。
(2)水利:秦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為千里沃野,秦國修鄭國渠灌溉了關中農田。
2、手工業:冶鐵業發展
3、商業:商業發達,一些政治中心形成了繁華的商業中心;從商鞅變法開始出現重農抑商政策。
4、小農經濟和地主土地制度出現的原因:鐵器的使用,牛耕的推廣,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漸確立。
小農經濟特點:自耕農土地制度經濟;男耕女織式的自給自足經營方式。
自耕農地位:自耕農是國家賦稅和徭役的主要承擔者,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基礎,是精耕細作農業形成的主體。
5.中國古代農耕經濟的特點:以種植業為主,家庭飼養業為輔的經濟結構;精耕細作的生產方式;以家庭為單位,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男耕女織的經營模式。
(二)政治改革
1、春秋時期的改革
齊桓公任用管仲變法,實行「相地而衰征」。魯國實行「初稅畝"
內容:無論公田、私田,一律收稅,
作用:事實上承認土地私有,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2、戰國時期的改革
(1)背景:隨著土地私有製取代井田制,新興地主階級壯大,要求廢除舊貴族的世襲特權。各國統治者希望通過變法,增強在兼並戰爭中的國力。
(2)魏文侯任用李悝變法,使魏國成為戰國前期最強大的國家。
(3)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
內容:
措 施
作 用
經濟
「為田開阡陌封疆」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廢除井田制,確立土地私有制,推動地主制經濟發展
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增強國家實力,提高生產積極性
統一度量衡
為經濟活動提供便利,加強了中央集權
政治軍事
廢除「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
打擊貴族特權,提高戰鬥力
廢分封,行縣制
強化中央集權
司法
建立戶籍制度,制定連坐法
強化了對百姓的統治
制定秦律
用法律形式把改革的內容固定下來
思想文化
焚燒詩書
加強思想文化統治
評價:
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最徹底的一次變法。
推動了秦國社會發展和制度的轉型;增強了國力,為秦統一奠定基礎;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由於新法適應時代的發展趨勢並深入民心。所以「商鞅雖死,秦法未亡」。
(三)思想文化上的「百家爭鳴」
1、「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社會原因
經濟上,井田制崩潰,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度瓦解,社會處於大變革時期
階級關繫上,「士」階層的活躍和受各國國君重用。
思想文化上,私學興起。
2、「百家爭鳴」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1)道家
創始人是春秋的老子,著作《道德經》,認為萬物本原是「道」,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提出「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
戰國的莊子,提出「齊物」的觀點和「逍遙」的人生態度,認為天與人「不相勝」:人必須順應自然。
(2)儒家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①春秋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私學的創始人。( 「仁」和「禮」為核心)
主張
作用
倡導「仁者愛人」
通過調節人際關系,來穩定社會
要求「克己復禮」
以周禮維護社會等級秩序。追求和諧有序的局面
為政以德,反對苛政
「中庸」思想
協調「仁」和「禮」的關系
「有教無類」
擴大受教育的范圍。
影響:儒學成為在中國歷史上延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思想流派。並影響到亞洲一些國家,後儒學傳到西方,啟蒙思想家從儒學中得到啟發、借鑒。
②「亞聖」孟子:提出「仁政」思想。
主張「民貴君輕。」——重視人民的作用
仁政的理論基礎是「性善論」。
③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禮法並施
主張「制天命而用之」。
在「性惡論」的基礎上強調後天教育的重要性。
(3)韓非子——法家的集大成者。
主張認為社會不斷發展,倡導變法革新;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國家;以法治國
影響:其主張對秦統一中原,建立中央集權制提供了理論條件。
3、評價: 「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奠定了傳統文化的基礎。
(四)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
1.科技:世界最古老的星表之一──戰國石申編著《石氏星經》。
2.文學
孔子編訂整理《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主要收集的是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的詩歌。
楚辭:屈原吸收南方民歌精華採用楚國方言,創造楚辭這一新體詩歌。代表作《離騷》。
3.藝術:
戰國出現毛筆繪制的帛畫 ,代表作為《人物龍鳳圖》
三、秦朝
(一)統一的時間: 公元前221年
原因: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民族間、區域間聯系加強;
長期戰亂,人民渴望統一;
秦變法比較徹底,國富兵強。
秦王嬴政的傑出才能
(二)鞏固統一的措施
1.政治上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1)內容:皇權至上,皇位世襲的皇帝制;
中央:實行「三公九卿」設丞相(行政,百官之首)、御史大夫(監察)、太尉(軍事),相互牽制。
地方: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地方官員直接由皇帝任免。
(2)對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評價:是一套完整的封建地主階級的政治制度,在中國沿用千年。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安定,有利於經濟文化的發展。但容易產生暴政和腐敗,後期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和社會進步。
2.經濟:統一度量衡、貨幣(用秦半兩錢);影響:便於國家徵收賦稅,有利於經濟的交流和發展,鞏固了統一。
3.思想文化:
(1)統一文字為秦國的小篆(官方),後又出現隸書(民間為主)。影響:有利於文化的發展和鞏固統一。
(2)焚書坑儒:目的是加強思想統一。後果:摧殘了文化,鉗制了思想。
4.軍事:北擊匈奴、修長城;南攻越族,開靈渠(溝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置三郡。統一車軌,修築馳道。影響:促進了邊疆地區的經濟開發和各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 初步奠定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疆域基礎。
(三)秦朝的滅亡
暴政(嚴刑峻法、賦稅兵役徭役繁重)激化階級矛盾。公元前207年被農民起義推翻。
四、兩漢
(一)政治
1、西漢初期漢高祖(劉邦)實行郡國並行制,影響:諸侯國逐漸危及中央集權(七國之亂)
2、漢武帝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措施
(1)設中朝,以削弱相權。
(2)實行推恩令,削弱諸侯國。
(3)設刺史,監察地方。
(4)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加強思想統一。
(二)經濟
農業:出現藕犁和犁壁
著名的水利工程——關中地區的漕渠和白渠。
手工業:絲織業發達,西漢「絲綢之路」開通(以陸路為主),絲綢遠銷亞洲、歐洲。東漢出現青瓷
商業:統治者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商業發展艱難。
(三)文化
1、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背景:西漢初年社會貧困,統治者吸收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漢武帝時國力強盛,為加強中央集權,需要積極有為的政治思想。董仲舒改造儒學,融入陰陽家、黃老之學和法家思想。
(2)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天人感應,君權天授;春秋大一統。
(3)影響:新儒學適應了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從此儒學成為正統思想和傳統文化的主流。
2.文學成就:漢代的文學成就主要是漢賦。代表人物:司馬相如。其文采華麗的特點反映了當時國力強盛和漢民族的自信心。
3.科學技術
造紙術:西漢發明了紙。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
數學:東漢《九章算術》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應用數學著作。標志著中國古代以計算為中心的數學已經形成了完整的體系。
醫學:戰國問世,西漢編訂的《皇帝內經》是中國現存較早的一部醫書,該書奠定了中醫學理論的基礎。 東漢張仲景撰寫的《傷寒雜病論》,系統論述「望、聞、問、切」四療法.成為中醫臨床醫學的經典。被尊為「醫聖」。
第二單元 魏晉南北朝——隋唐
一、魏晉南北朝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背景(1)鮮卑族拓拔部的興起,北魏統一北方
(2)民族融合的趨勢出現
(3)鮮卑貴族的民族歧視政策使社會矛盾激化
(4)馮太後與孝文帝接受了漢文化,力主改革
2.改革內容
措 施
作 用
前期
建立新制
推行均田制,把國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給農民(屬於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
農民得到土地,有利於國家徵收賦稅徭役,推動北方經濟恢復,抑制土地兼並
廢除宗主督護制,設立三長制,直接控制農戶
有利於鞏固中央集權,
有利於國家徵收賦稅和徭役
制定官俸制,懲治貪污
吏治有所好轉,農民安心生產
後期
孝文帝親政
漢化
493年遷都洛陽
保證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促進了民族融合
移風易俗
穿漢裝
說漢話
改漢姓,
通婚姻,
促進了民族融合,
加速北魏的封建化進程,
爭取到漢族地主對北魏朝廷的支持,鞏固了統治
採納漢族封建制度
3.遷都的原因:
①平城(今山西大同)的不足:
氣候惡劣,生產的糧食不能滿足京城的需要。地處偏僻,難以有效地控制中原。北方柔然族的威脅。平城保守勢力強大
②洛陽的優勢:處於中原地區中心地位,有利於接受漢族先進文化,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便於南下實現統一
4.影響:促進北方經濟發展(洛陽成為北方政治、貿易中心);促進政權封建化和民族大融合,為以後隋朝統一奠定了基礎
5.改革成功的原因:改革順應生產力發展的趨勢。符合民族融合的趨勢和各族人民的願望。改革符合統治者鞏固政權的需要。孝文帝的膽略和卓識,沖破阻力,毅然改革。
(二)經濟
1.農業:改進的翻車,用於灌溉
2.手工業:南北朝創立灌鋼法。南北朝出現白瓷
(三)文化
1.農業科技:北朝時賈思勰《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農書,總結北方農牧業生產經驗。提出了因地制宜等思想。
2.藝術 風格特點:士人對意境的追求。
書法藝術進入自覺階段,東晉王羲之《蘭亭序》「天下第一行書」。士大夫畫家活躍,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推動繪畫理論的發展,提出「以形寫神」——注重表現精神氣質;
二、隋唐時期
(一)政治
1、隋唐形成三省六部制
(1)內容: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分掌政令決策、審議和執行(行政),長官均為宰相。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2)影響:三省相互牽制,分割了相權,有利於皇權加強;分工明確,提高了行政效率;是官制史上的重大變革,此後歷朝基本沿襲。
2、唐太宗
(1)治國思想:提出「存百姓」思想
(2)貞觀新政措施:
措施
評價
政治
完善科舉制,擴大了統治基礎。完善三省六部制,
制定《唐律》,減輕刑罰;善用人才;
唐太宗是我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其納諫用賢之風,成為古代君主的楷模,對歷朝的治國策略產生了深遠影響。其措施造就了「貞觀之治」繁榮局面,為唐朝的鼎盛奠定了基礎。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
經濟
沿用北魏均田制;輕徭薄賦;實行納庸代役,保障農時;
民族政策
開明的民族政策,促進了各民族經濟、文化交往。
3.唐朝中後期設立藩鎮,節度使控制各地政治、經濟、軍事大權,後來形成藩鎮割據局面。
(二)經濟
1.農業:新工具:曲轅犁,標志傳統耕犁定型; 筒車,使用水力灌溉
2.手工業: 陶瓷工藝臻於成熟,形成南方青瓷、北方白瓷兩大系統,瓷器大量出口;
3.商業與城市:
(1)原因:政治統一;朝廷鼓勵對外貿易;大運河的開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經濟往來;農業手工業發展;
(2)表現:長安、洛陽等成為聞名中外的大都會。位於大運河樞紐的揚州,唐後期成為最繁華的商業都市;海上絲綢之路使廣州成為重要的港口城市。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並舉,都呈現空前繁榮的景象。
A長安 B洛陽 C揚州 D廣州
(3)城市特點:唐代長安城的坊市制(坊是住宅區,東市西市是商業區,商業有時間和地域限制)
(三)文化
1.科技:隋唐發明雕版印刷術;隋唐發明火葯,唐末火葯已用於軍事。最早的火器有火箭等。
2.文學:
(1)唐詩空前繁榮:
原因:繁榮、開放的社會環境;科舉制度的推動。
代表:李白——體現了盛唐氣象,杜甫——反映由盛轉衰時期的社會現實,中唐白居易——諷喻時弊。
3.藝術:
(1)書法: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的楷書;草書大家張旭、懷素。
(2)繪畫:唐代吳道子《送子天王圖》。
第三單元 宋元——明清
一、宋元時期
(一)北宋初期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
1.宋太祖的措施:
(1)中央:中書門下為最高行政機關,設樞密使,分割宰相軍權;參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權;三司使,分割宰相財權。
(2)地方:杯酒釋兵權,解除大將兵權,地方精兵遍入中央禁軍;派文臣做知州,設通判負責監督; 派轉運使將地方大部賦稅收歸中央。
2.影響:加強了中央集權,改變了唐末以來藩鎮割據的分裂局面。消除了地方割據的物質基礎;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費,軍隊戰鬥力弱等問題,導致了積貧積弱局面的形成。
(二)北宋王安石變法
1.背景:北宋初加強了中央集權,造成「三冗」的出現; 形成積貧積弱的局面。
(2)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變法,富國強兵,解決社會危機
2.變法內容:
措 施
作 用
富國
之法
青苗法,政府低息貸款
農民免受高利貸盤剝,增加財政收入
積貧局面改善
農田水利法
興修水利,開墾土地
募役法,以錢代役
保證農業生產,增加政府收入
市易法、均輸法
穩定市場,增加財政收入
方田均稅法,按土地多少和質量收稅
抑制兼並,增加財政收入
強兵
之法
保甲法,農民組成保甲,兵農合一
節省軍費開支,增強軍事力量,加強對人民的控制
積弱局面改善
保馬法
減少政府支出
將兵法,由固定將官帶軍隊
提高軍隊戰鬥力
取士之法
改革科舉,不考詩賦,考經義策論
為變法選拔人才
整頓太學
惟才用人
3.評價:
(1)積極方面,財政增加,軍力增強,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
(2)出現的問題: 觸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對;執行不當,引起民間不滿;
4.結局:宋哲宗即位,保守派司馬光任宰相,廢除新法。
(三)元朝政治
設中書省為中央最高行政機構,宰相權重。
地方設行省制。便利了對廣闊疆域的管理,是省制的開端。
(四)經濟
1.農業:經濟重心南移完成,江浙成為全國的經濟重心
2.手工業:宋代景德鎮成為瓷都;元代燒制出青花瓷元代黃道婆改進棉紡織技術,棉紡織品逐漸增多。松江成為棉紡織中心。
3.商業和城市的空前繁榮:宋代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宋代坊市界限不復存在,商業的時間、空間限制被打破,出現夜市和農村的草市;對外貿易發展,泉州是重要港口。重農抑商思想松動,商人地位有所提高。
(五)文化
1.理學:
(1)背景:在「三教合一」的趨勢下,宋代以儒學思想為基礎,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學——理學
(2)內容:
程朱理學:北宋程顥、程頤,南宋朱熹(集大成者)。
核心:理是世界本原,把天理和倫理道德直接聯系。通過「格物致知」的方法得到理。
陸王心學:南宋陸九淵,明朝王陽明(王守仁);心即是理,通過內心修養得到理
(3)影響:以儒家的綱常倫理(三綱五常)維護專制統治,束縛人的自然欲求(典型:朱熹提出「存天理,滅人慾」);重視道德修養,對中國文化產生深遠影響。
2.科技:
(1)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
(2)北宋發明指南針,並用於航海。
(3)宋元時期廣泛使用火葯於軍事,管形火器出現(突火槍)
(4)元代郭守敬革新渾儀,製成簡儀。編制《授時歷》——我國古代最精密的歷法
(5)元代王禎《農書》
(6)計算工具:算盤從元代開始取代算籌。
附:四大方面對世界的貢獻: 造紙術、印刷術有利於文化的發展和傳播,特別是印刷術推動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促進了歐洲思想解放;火葯有利於歐洲資產階級推翻封建統治;指南針為新航路的開辟起了重要作用。
3.文學:
(1)宋詞、元曲、話本興盛的原因:商品經濟發展,城市繁榮,市民階層擴大,滿足市井生活需要的市民文化興起。
(2)宋詞:豪放派:蘇軾、辛棄疾;婉約派:李清照
(3)元曲——元雜劇和散曲合稱元曲,代表人物:關漢卿、馬致遠
(4)供說書人用的話本出現。
4.藝術:
(1)宋代宮廷畫活躍;風俗畫(屬於市民文化范疇)為最大亮點,代表作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2)元雜劇標志古代戲曲成熟。
二、明清時期(1368年到1840年鴉片戰爭前)
(一)明清政治
1.明太祖廢除丞相,權分六部,另設立殿閣大學士作顧問
2.明成祖實行內閣制。後內閣地位上升,獲得票擬權(幫助皇帝起草對大臣奏章的批復意見),只是顧問機構,皇帝掌握最終決策權(「批紅」)
3.清朝雍正帝設立軍機處:
原因:清朝初年,皇權受到議政王大臣會議的限制。
職權:軍機大臣跪受筆錄,上傳下達
作用:①迅速處理各種文書,提高了行政效率;②大權完全集中皇帝手中,君主專制發展至頂峰。
(二)清朝康熙帝
1.康熙帝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措施:
2.評價:鞏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開啟了「康乾盛世」。
(三)明清經濟
1.手工業:
(1)明清時期,紡織、制瓷等多數行業中,民營手工業迅速發展,取代官營手工業,占據主導地位。
(2)制瓷業:青花瓷、彩瓷、琺琅彩爭奇斗艷,中國瓷器18世紀已遍銷全世界。
(3)明朝中後期在蘇州絲織業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
附:古代手工業總結
經營形態
出現時間
生產經營模式
產品及流向
流通方式
地位
官營手工業
西周
有官府直接經營,集中的大作坊生產
主要生產武器和供貴族消費的日用品
少量投放市場
直到明代前期,一直占居主導地位
私營手工業
春秋戰國
民間私人經營
主要生產供民間消費的產品
投放市場
明中葉以後在一些部門佔主導地位
家庭手工業
春秋戰國
農戶的一種副業
主要供自己消費和繳納賦稅
剩餘產品投放市場
穩定了小農經濟,近代破產
2.商業:
(1)繁榮的表現:形成一批以經濟功能為主的商業市鎮(主要在江南地區);白銀廣泛流通,貨幣對經濟的推動作用加大。農副產品大量投入市場;出現了徽商、晉商等實力雄厚的區域性商人群體——商幫。
(2)海禁政策(閉關鎖國)
原因:自然經濟的封閉性;統治者自以為天朝上國無需與外交流;防範外夷侵犯;遏制東南沿海反清斗爭。
含義:嚴格限制對外交往(官方主持貿易,嚴禁民間交往)
後果:限制了中外交流,嚴重阻礙了工商業發展和社會進步。長期與世隔絕,逐漸落於世界潮流。助長了統治者的愚昧自大。
(3)重農抑商政策
原因:為了保護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確保賦役和地租,鞏固統治;商業的不穩定性和商人的流動性。
表現:戰國時期商鞅提出:(貶低身份,限制范圍,徵收重稅);西漢:(專賣制度);明清:(限制外貿)
影響:初期有利於保護小農經濟發展,鞏固新興地主階級政權;明清時期阻礙了商品經濟、資本主義萌芽發展和社會進步;使中國長期停滯於自然經濟形態,落後於世界工業文明潮流。
3.明清時期阻礙民營手工業和商業的不利因素:
自然經濟仍占統治地位;農民極端貧困,購買力極其低下;商人買房置地,阻礙了擴大再生產;統治者實行重農抑商政策,採取限制經營、重稅盤剝等手段壓制;閉關政策,使工商業失去了開拓海外市場、積累資本的契機。
(四)明清文化
1.明清儒學新發展——出現具有早期啟蒙性質的民主思想:
(1)出現原因:
經濟上:商品經濟發展,使思想觀念上出現追求自由、個性解放的新變化
政治上:君主專制強化,封建統治走向腐化
思想上:文化專制加強,程朱理學倡導的封建禮教嚴重束縛人們的思想
(2)明代:異端思想家李贄
主張:反對以孔子思想為絕對的權威;主張個性自由發展;肯定人的正當私慾,強調物質生活是人的基本欲求,批判了「存天理、滅人慾」的理論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
主張:反對君主專制,主張限制君權;主張「工商皆本」;倡導經世致用思想,批判程朱理學脫離實際的學風,提倡務實的學風。
2.科技
(1)傳統科技——出現總結性科技巨著:
明代徐光啟的《農政全書》,總結歷代農業技術,並介紹西方水利技術。
明代李時珍的葯物學巨著——《本草綱目》,系統總結中醫葯學,創立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分類法。在世界產生廣泛影響,被譽為「東方醫學巨典」。
(2)中國科技漸趨落後:
明清時期,沒有產生近代科技;而西方在文藝復興時期已產生近代科技。
落後的原因:根本原因是落後的封建制度束縛了科學技術的進步。自然經濟佔主導地位和重農抑商政策,阻礙了生產力發展;文化專制,禁錮了知識分子的思想;閉關政策,不利於引進外國先進技術;儒家思想中重人倫輕自然、反對創新的傾向,對科技進步產生了消極影響。
4.文學:小說成為主流
(1)產生原因:商品經濟發展,城市的繁榮,市民階層擴大。封建專制統治的腐朽和社會矛盾加深,一些文人對現實社會不滿,寫出批判現實的力作。
(2)代表:四大小說:《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西遊記》
批判現實主義的小說:《紅樓夢》、《聊齋志異》、《儒林外史》
5、藝術:體現出兩種風格,一種是世俗化、平民化,另一是文人書畫所強調的個性化。
(1)文人畫最突出,以寫意畫為主,融詩、書、畫、印於一體。
(2)書法:明朝文徵明。
(3)明清時期戲劇成為城鄉居民的重要娛樂。
清代:徽班進京,融合漢調,形成京劇。同治、光緒年間京劇走向繁盛。
F. 高中歷史總結怎麼寫
高中歷史考試特點是史論結合、知識點多而交叉,這也使得高中歷史不光靠背一背就可以了,還必須進行系統總結。
1、聽課方法
高中歷史必須把掌握基礎知識放在第一位,必須在掌握史實基礎上思考和回答問題。聽課效率往往決定你對基礎知識掌握效果。教師在歷史課是除了講解知識,也會對知識進行拓展分析、知識之間的聯系分析。高中歷史課所涉及的內容包括: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過程等、歷史的時間概念、地理概念、人物概念等是比較多的。高中階段的筆記除了記錄內容提綱、基本概念、重要觀點等,還可對教師講述的內容選擇記錄,尤其是一些補充性的內容。
2、閱讀歷史資料方法
歷史資料包括歷史教科書、歷史資料、歷史讀物等。閱讀歷史材料是學習歷史的有效方式之一。閱讀高中歷史書以外的課外閱讀書,也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加深知識印象。比如一些資料中的歷史地圖、歷史圖片、歷史照片、歷史實物或模型、歷史建築等形象化的學習材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感受歷史的情境和氛圍。在閱讀課外書時,不僅要了解和分析歷史材料,而且要能夠與課本上具體的歷史事實聯系起來,對閱讀材料的內容進行辨析、歸納。
3、建立知識系統方法
每一學科都有自己的知識結構、線索,即基本框架。了解基本框架可以使大家對學習的知識有一個整體的清晰的認識。比如按照朝代建立、鞏固、繁榮、衰敗等記錄為主要框架。重要事情按照事件起因(包括背景、條件、原因、目的等)、事件過程(包括時間、地點、人物、口號等)、事件影響(包括性質、作用、意義、經驗教訓等)記錄為具體內容。
4、養成濃厚的學習的興趣:張載說過:「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克成。」楊振寧亦說過:「成功的真正秘訣是興趣,興趣是自學學習的先導,是人們探究世界的動力,是最好的老師。對學習有了濃厚的興趣,遇到挫折困難才能頑強攻克,百折不撓。」
5、培養學習的主動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學習規律:什麼是學習的主動性呢?就是不靠別人督促,不在外力推動下學習。怎樣才能培養學習的主動性呢?一是要有明確的學習目的。斯大林有一句名言:「偉大的毅力產生偉大的目的」。只有明確的學習目的,認清學習的重要性,才能充分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自覺地、堅持不懈地學習。二是要採取積極的學習態度,有計劃地學習每門課程,要注意做到課前認真預習,對老師要講內容做到心中有數,對於疑難問題做出記號,等到老師講解時集中精神聽。
6、「溫故知新」與「溫新知故」相結合。「溫故知新」反映了學習過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認識過程必然循環往復,螺旋上升的規律,它告誡我們探求學問應該逐步消化,切忌囫圇吞棗,有的知識由表及裡,深思熟慮;有的知識需要由此及彼,融會貫通;有的知識應引進先知,觸類旁通;有的知識應該聯系實際,具體領悟。然而,「溫故知新」也有先天不足,它的知識面狹窄,難以深入下去,所以,在實踐中,「溫故知新」走向「溫新知故」,從後者中找方法和規律,與「溫故知新」相輔相成,成為我們學習方法中的重要原則。「溫新知故」就是不拘於舊知,在不斷探求新知識的同時,以新帶舊,組成知識的網路系統,顯現知識間固有的邏輯關系,從而成為轉化能力,提高素質。
7、學歷史其實是不用死記硬背的,只要帶著心去看課本,認真多看幾次課本,記清事件的背景、過程和意義,理清歷史線索就可以了。[2]
8、上課要專心聽,多記,多背,對一些歷史年代要聯繫上下文的內容來記憶。掌握問答題時,首先要對歷史事件的背景有個清晰的了解,再運用所學過的知識作答,做到理解記憶。多閱讀一些歷史課外書,除了能增長見聞外,還幫助你理解歷史課文。
9、要做到熟練地掌握歷史知識,一是對課文要做到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二是平時要認真記錄好老師提出的重點內容,三是背誦;但即使是背誦也要講究方法:以時間為主軸,形成一條歷史事件演變的線索,如以「北美獨立戰爭」為例,1773年、1774年、1775年、1776年各發生的事件串成一條歷史線索。也可以歷史事件的性質為中心點,把同類性質的事件聯在一起比較、記憶:如美國獨立戰爭、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等。
10、牢記歷史教學的目標掌握分析、歸納、綜合、比較、概括、推理等邏輯思維方法;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觀察問題、分析問題",這是進行歷史復習時的指導方針,應側重從這幾個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
在復習歷史教材時,不僅按歷史的具體面貌進行,還顧及抽象理論要前後一貫的原則。比較和分類,是我使用得最普遍也是最得心應手的方法、橫向的,縱向的,比較始終是訓練邏輯思維的有效方法。選擇、例舉、材料、問答是歷史的基本題型,它們的題目和答案中都含有歸納和演繹的萬分,所以我在答量特別是答問答題時很注意前後的關聯性、條理性和系統性。我總結的歷史發散性思維和收縮性思維的並用,思路要開放,要全面,但觀點要統一,要准確。即思想要受觀點的約束。同時答題時應先有條理的列出答題要點,即觀點,然後再根據觀點來擴充歷史事件,以事實來證論觀點,圖表始終是解答歷史題的一種有效途徑。
11、歷史是記憶性較強的學科,但僅僅死記硬背史實是遠遠不夠的,應注重考查我們分析史實、理解的能力。因而歷史應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在記憶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和運用。理出一條線索,找出各個歷史事件之間的相互關系,弄清每件史實前因後果,在今後歷史學科的學習中非常重要。同時,我們還應將歷史與馬列主義的方法論緊密相連,用方法論作指導,去正確的評價每一歷史事件。
G. 高三歷史總結
猿輔導 唐浩 高三歷史一輪復習 2020暑假班(高清視頻)網路網盤
鏈接: https://pan..com/s/1iAG4KZDQ7fXiWYMUp3bRJw
若資源有問題歡迎追問~
H. 高三歷史所有的歸納總結以及分類 誰知道啊 幫幫忙
按著政治經濟文化分類,政治上主要是政治民主化進程,中國古代部分表現為皇權的不斷加強,相權的不斷削弱,和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大,地方權力的不斷削弱。國外部分主要是英法美德四國政治民主化形成的過程,主要是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形成和美國三權分立。
經濟上要掌握古代小農經濟的特點和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各朝代的土地稅收政策要知道。外國的美羅斯福新政是重點。
文化上中國古代的各家思想及儒家思想的發展是重點,以及新文化運動。外國希臘先哲和宗教改革還有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是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