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花木蘭是歷史上哪個時期的人物

花木蘭是歷史上哪個時期的人物

發布時間:2022-06-10 19:56:30

A. 花木蘭是什麼時期人物她為誰效力和誰打仗

花木蘭(412年-502年),北魏宋州(今河南商丘)人,巾幗英雄,花木蘭的事跡流傳至今,中國北方古代民族英雄,忠孝節義,以替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聞名天下,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的絕唱。
花木蘭是中國南北朝時期一個傳說色彩極濃的巾幗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壯的英雄史詩。
花木蘭(412-502)是北魏宋州(今河南商丘)人,一說安徽亳州人。時值太武皇帝時期(424——452年),當時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
但是木蘭的父親年紀大了,沒辦法上戰場,家裡的弟弟年紀又小,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多年的軍旅生活。去邊關打仗,對於很多男人來說都是艱苦的事情,更不要說木蘭又要隱瞞身份,又要與夥伴們一起殺敵。但是花木蘭最後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十數年後凱旋迴家。皇帝因為她的功勞之大,認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職,不過,花木蘭拒絕了,她請求皇帝能讓自己回家,去補償和孝敬父母。

花木蘭(有學者考證,其生於412年,死於502年,享年90歲。一說生於412年,在從軍12年後返鄉,因不願做魏主之妃,自殺。)的故事流傳廣遠,一千多年以來有口皆碑,但對於她的姓氏、里居、出生年代,仍然傳說紛壇,莫衷一是。
關於她的姓氏,有人說是姓朱,有人說是復姓木蘭,有人說是姓魏,明代的徐渭 在《四聲猿》中說她是姓花,名木蘭,父親花弧(一說朱文祿)是一個後備役軍官,大姐花木蓮,幼弟花雄,母親姓袁,一家五口,這是至今仍為大家所接受的一種說法。
至於出生年代,姚瑩在《康輶紀行》中說她是北魏孝文帝至宣武帝時人;宋翔鳳的《過庭祿》中則說她是隋恭帝時人,程大冒的《演繁露》中則說她是唐初人,比較起來北魏宋州(今河南商丘)時人的說法比較可靠,河南省《商丘縣志》則說她是商丘花宋村人,似以《商丘縣志》的說法比較合理。《河南通志》:「隋木蘭,宋州人,姓魏氏。恭帝時發兵御戍,木蘭有智勇,代父出征,有功而還。鄉人為之立廟」。 侯有造《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說:「將軍魏氏,本處子,名木蘭。歷年以紀,交鋒十有八戰,策勛十二轉。朝覲,天子喜其功勇,授以尚書。隆寵不赴,懇奏省視。擁兵還譙,造父室,釋戎服,復閨裝,舉皆驚駭。咸謂自有生民以來,蓋未見也。衛兵振旅還,以異事聞於朝。召復赴闕,欲納宮中,將軍曰:臣無媲君禮制。以死誓拒之。勢力加迫,遂自盡。所以追贈有孝烈之謚也……」花木蘭的事跡傳至今,主要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的絕唱,是這篇長篇敘事詩歌頌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
年代考證根據北朝民歌《木蘭辭》(又作《木蘭詩》)(約作於北魏遷都洛陽以後,中經隋唐文人潤色)的描述,對於花木蘭的歷史年代問題,目前有兩種主要的民間說法是:
第一種說法是:
北魏太武帝年間,花木蘭替父從軍,參加了北魏破柔然之戰,木蘭多次參與了北魏出擊大漠兵伐柔然的戰爭,且表現突出,但卻無人發現她是女子。戰爭結束後,朝廷欲授予她尚書郎,被她婉言拒絕。
第二種說法是:
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多載,屢建功勛。花木蘭的事跡傳至今,主要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北朝民歌的絕唱,這是一篇由宋代郭茂倩編的長篇敘事詩歌,歌頌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木蘭辭》是公認的北朝民歌,和隋朝缺乏密切的關系,這種隋朝末年的說法卻與全文多處有沖突,但是不知道為何會流傳這種說法)。

B. 花木蘭是哪個朝代

花木蘭是南北朝的。

花木蘭,是北朝詩歌《木蘭辭》描述的一位代父從軍的傳奇騎馬女戰士,學界主流認為她是鮮卑人。原作《木蘭辭》並未明示木蘭的姓氏、所處年代、籍貫等信息,歷史上也沒有正史載其事跡,而是由詩歌、民間戲曲及地方縣志,逐漸發展成為民間耳熟能詳的古代女性從軍的指標人物。

花木蘭代父從軍故事:

北魏時,北方游牧民族不斷騷擾邊境,北魏政權要求男子去邊關打仗,而木蘭的父親年老,而家中弟弟年齡尚幼,於是木蘭決定替父從軍,直到數十年後凱旋迴家。皇帝因為她的功勞之大,赦免其欺君之罪,同時認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職。然而,花木蘭因家有老父需要照顧拒絕了,請求皇帝能讓自己返鄉,去補償和孝敬父母。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花木蘭

C. 花木蘭是哪個朝代的歷史上確有其人嗎

花木蘭是南北朝時期的人。歷史上有這個人物。

花木蘭也是在中國巾幗英雄之一,不過是傳說,同時,也是在中國的南北朝時期里最有傳說色彩的英雄注意,其實,對於花木蘭最早的出現的就是在《木蘭辭》,而這個《木蘭辭》也是在南北朝時期的一首詩中來的。

花木蘭代父從軍,千古以來,花木蘭都是一直收到中國人尊敬的一個女性,因為她能夠讓當時為了自己的父親去做女性不可能做的事情,從軍,這點看起來花木蘭很勇敢,而且花木蘭的精神都是讓中華兒女更加激勵起保衛我們的國家。

(3)花木蘭是歷史上哪個時期的人物擴展閱讀

花木蘭的故事

在北魏時期都是因為是在北方的游牧民族不停的 騷擾國家,而在北魏時期在規定了每家都是需要出一名字男子去前線。

但是,花木蘭的父親都是晚年時期,而且都是體弱多病,肯定是不可能上戰場的,而自己的弟弟也是很小,更不可能,而因此,木蘭就開始了替父從軍了。

從那天開始,就是花木蘭一直開始了十幾年的一個軍旅生活,一直都是在邊關打仗,而對於男人來講,都是一個艱苦的事情的。而對於花木蘭來講,既要和自己的夥伴殺敵人,又要隱瞞身份,而在軍營里個個都是男人,隱瞞身份都是很艱難。

花木蘭都是最後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而也是在十幾年之後都是就可以回家,也是因為如此她的功勞很大,所以皇帝都是直接赦免了她的欺君之罪。

其實會在當時,也是因為皇帝認為她能夠為朝廷效力,但是也是因為是花木蘭在家裡有自己體弱多病的父親,都是自己請求皇帝能夠給自己回去孝敬父母,補償父母。

D. 花木蘭是哪個朝代的人

花木蘭是北魏人。

花木蘭(412年-502年),北魏宋州(今河南商丘)人,巾幗英雄,花木蘭的事跡流傳至今,中國北方古代民族英雄,忠孝節義,以替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聞名天下,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
花木蘭故事的流傳,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但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並無確載。花木蘭事跡被多種文藝作品所表現,電影、電視劇、歌舞豫劇等。
花木蘭是中國南北朝時期一個傳說色彩極濃的巾幗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壯的英雄史詩。
花木蘭的父親以前是一位軍人,因此從小就把木蘭當男孩來培養。木蘭十來歲時,她父親就常帶木蘭到村外小河邊練武,騎馬、射箭、舞刀、使棒。空餘時間,木蘭還喜歡看父親的舊兵書。時值太武皇帝時期(424——452年),北魏經過孝文帝的改革,社會經濟得到了發展,人民生活較為安定。但是當時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
但是木蘭的父親年紀大了,沒辦法上戰場,家裡的弟弟年紀又小,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多年的軍旅生活。去邊關打仗,對於很多男人來說都是艱苦的事情,更不要說木蘭又要隱瞞身份,又要與夥伴們一起殺敵。但是花木蘭最後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十數年後凱旋迴家。皇帝因為她的功勞之大,認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職,不過,花木蘭拒絕了,她請求皇帝能讓自己回家,去補償和孝敬父母。
千百年來,花木蘭一直是受中國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為她又勇敢又純朴。1998年,美國迪斯尼公司將花木蘭的故事改編成了動畫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歡迎。
《木蘭辭》被列入中學課本,被千千萬萬的青年學生世代誦頌。木蘭的事跡和形象被搬上舞台,長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勵著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保衛國家,可歌可泣。

E. 花木蘭是什麼時期人物她為誰效力 和誰打仗

花木蘭是南北朝時期,北魏宋洲人,她從軍是為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打仗。花木蘭參加了北魏對北方游牧民族柔然的戰爭。

F. 花木蘭是哪個朝代的

花木蘭是南北朝時期的,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並無明確載。

北魏時期,北方游牧民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但是木蘭的父親年事已高又體弱多病,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花木蘭開始了她長達十幾年的軍旅生活,在數十年後凱旋迴家。

花木蘭故事的流傳,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花木蘭事跡被多種文藝作品所表現,電影、電視劇、歌舞豫劇等。

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無確載。在古代小說等文學作品中,共有過四個「木蘭」的藝術形象,個個都是不讓須眉的俠膽烈女。

人物出處:

明代文學家徐渭將《木蘭詩》改編為戲劇作品《雌木蘭替父從軍》,劇中自稱:「妾身姓花名木蘭,祖上在西漢時,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俺父親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舊時也做一個有名的千夫長。」自此,木蘭的父親叫花弧,姐姐叫花木蓮,弟弟叫花雄,母親是花袁氏。

從南北朝的《木蘭詩》開始到明代徐渭的《雌木蘭》、豫劇《花木蘭》,已形成了一個木蘭故事演變系統。

G. 花木蘭是什麼朝代的人

感謝邀請

花木蘭是古代傳說的巾幗英雄之一,她處於什麼朝代?

花木蘭(412年-502年),北魏宋州虞城(今河南商丘市虞城縣)人,巾幗英雄,花木蘭的事跡流傳至今,中國古代民族英雄,忠孝節義,以替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聞名天下,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的絕唱,但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並無確載。

千百年來,花木蘭一直是受中國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為她又勇敢又純朴。《木蘭詩》被列入中學課本,被千千萬萬的人世代誦頌。木蘭的事跡和形象被搬上舞台,長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勵著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保衛國家,可歌可泣。

H. 花木蘭故事發生在什麼朝代

花木蘭故事發生在南北朝。

花木蘭(412年-502年),花木蘭的事跡流傳至今,中國古代巾幗英雄,忠孝節義,代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流傳千古,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

花木蘭故事的流傳,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但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並無確載。花木蘭事跡被多種文藝作品所表現,電影、電視劇、歌舞豫劇等。

(8)花木蘭是歷史上哪個時期的人物擴展閱讀

在四百年前,在我們巴蜀大地上,卻有一個名符其實的「花木蘭」,那就是明未巾幗英雄——秦良玉。在中國歷史上,正式被列入國家編制的女將軍,實際上只有秦良玉一位。

她代夫從征,北上抗清,戰功顯赫,功勛卓著。為抵禦外侮,立下汗馬功勞,在巴蜀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流傳下了「巴蜀自古出女將」這一千古佳話。

1、自幼奇志,文韜武略

明末巾幗女英雄秦良玉,字貞素,大明萬曆二年(1574年)出生於四川忠州(現重慶市忠縣)西樂天鎮郊的鳴玉溪畔。這里山環水繞,地勢雄奇,風光峻秀,是秦家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父親秦葵飽讀詩書,見多識廣,算得上是一方名士,是位具有愛國思想的歲貢生。

「丁亂世,喜談兵」,從小培養孩子們學習文韜武略,勉勵他們長大後:「執干戈,以衛社稷」。良玉有兄弟三人,良玉居於第三,上有哥哥邦屏,邦翰,下有弟弟民屏。父親尤其鍾愛她,認為雖是女孩子,也應習兵自衛,以免在兵火戰亂中「徒為寇魚肉」。

因而秦良玉自幼除了課章句,學經史外,還得以和兄弟一起隨父習武。她不但學得一身騎射擊刺的過人武藝,而且熟讀兵史,精於謀略,顯露出非凡的軍事才能。

父親感慨地說:「惜不冠耳,汝兄弟皆不及也。」秦良玉並不因為自己是女兒家而感到自卑,她少懷大志,經常用歷史上愛國名將、民族英雄的業績激勵自己,她豪邁地表示:「使兒掌兵柄,夫人城、娘子軍不足道也。」

秦良玉及笄之後與石柱宣撫使馬千乘結為夫妻。千乘是東漢名將伏波將軍之後,祖籍是陝西撫風,因祖上建立了戰功,被封為石柱宣撫使,官職世代沿襲。千乘英俊嚴毅,「整蒞軍伍,莫不股慄」。

他十分愛慕、敬重秦良玉,夫妻相敬如賓,就邊治軍用兵方面的事宜也常和她商議。石柱地處偏遠的少數民族居住地區,本非用兵重地,但秦良玉向丈夫提出「男兒當求樹勛萬里,奚用坐守為?」 她立足於為國報效的遠大眼光,協助丈夫精心簡練士卒。

這支石柱士兵使用白木削成「矛端有鉤,矛末有環」的一種獨特長矛,機動靈活,驍勇善戰。史稱秦良玉「馭下嚴峻,每行軍發令,戎伍肅然。所部號『白桿兵』,為遠近憚」。

2、隨夫出征,初露鋒芒

大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播州(今遵義)宣慰使楊應龍,割據地方,魚肉鄉里,朝廷調他東下抗倭援朝,他非但拒不出師,反而乘機煽動叛亂。播州地勢險峻,山高水險,叛軍依仗著天然屏障,猖獗一時。

次年二月朝廷集結重兵,兵分八路圍剿叛軍,馬千乘亦率五百精兵跟隨,由於白桿兵特殊的裝備和長期嚴格的山地訓練,因此在播州的戰爭中十分得心應手,經常給予叛軍出其不意的打擊,不論怎樣山峻嶺高,白桿軍都能出奇而至,宛如神兵從天而降,令叛軍聞風喪膽。

最後,叛軍調集所有兵力,固守在播州城裡,城外則設下五道關卡,分別是鄧坎、桑木、烏江、河渡和婁山關,每道關卡上都有精兵防守,楊應龍想以此作為自己的護身符。攻打鄧坎,是由秦良玉帶領五百白桿兵為主力。

鄧坎守將楊朝棟見對方兵力單薄,便准備一舉吞滅,於是把手下五千精兵全部拉到陣地上,排下密密麻麻的陣式。秦良玉面對十倍於己的敵軍毫不畏懼,騎一匹桃花馬,握一桿長矛,威風凜凜地殺入敵陣,只見她左挑右砍,東突西沖,所過之處敵軍兵士紛紛殞命,如秋風掃落葉一般。

敵軍潮水般湧向她把她層層包住,不料她越戰越勇,長矛掄得像飛族舞輪,所向披靡。陷入敵陣中的秦良玉方寸不亂,一邊砍殺周圍的敵兵,一邊慢慢向敵將楊朝棟靠攏,將到近前時,她一頓猛殺之後,忽地縱馬騰躍,還沒待四周的人看清。

她已把楊朝棟抓在了自己的馬背上,右手揮舞著長矛,左手牢牢制住了敵將。眾敵兵見頭領被擒,頓時亂了陣腳,秦良玉的白桿兵乘勝追殺,沒一頓飯的工夫,敵兵就死的死,傷的傷,逃的逃,五千人馬潰散無遺。

攻下鄧坎後,剿匪大軍接著又順利地拿下了桑木、烏江、河渡三關,直達播州外圍的婁山關。婁山關是播州城外的一道天然屏障,山勢高峻險要,僅一條小路通過關口,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地。

攻打婁山關的主要任務又落到了白桿兵頭上,限於道路狹窄,無法通過大批兵馬,秦良玉便幫丈夫定下了一個巧取的方案。這天凌晨,秦良玉與丈夫馬千乘雙騎並馳,沿正路攻向關口,只見兩桿長矛上下翻飛,擋關的敵兵一一倒下,而後上的援兵也無法一擁而上。

可當秦良玉夫婦兩人並肩血戰,而敵兵越聚越多時,幾千白桿軍突然從關口兩側包圍過來,敵兵防不勝防,落荒而逃。原來,趁秦良玉夫婦正面進攻,牽引了敵軍注意力的時機,其他白桿兵將士從關卡兩側的懸崖處,憑著白桿長矛首尾相聯,攀越上關,給了敵軍出乎意料的打擊。

攻下婁山關後,叛軍失去了護身符,剿匪大軍一鼓作氣,攻克了叛軍據點播州城,楊應龍全家自焚而死,叛亂徹底平息下來。

論功行賞時,石柱白桿兵戰功卓著,被列為川南路第一有功之軍,秦良玉初次參加大戰,立下汗馬功勞,除受到重獎外,「女將軍」的英名遠播四方。在平叛戰爭中,秦良玉初露鋒芒,「連破金築七塞,取桑木關,為南川路戰功第一」。

I. 花木蘭是何年代的人物

花木蘭是中國文學作品中一位代父從軍的巾幗英雄,其真實性不詳。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無確載,因此,木蘭之爭歷代有之。
花木蘭最早出現於南北朝一首敘事詩《木蘭辭》中,該詩約作於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錄於南朝陳的《古今樂錄》。僧人智匠在《古今樂錄》稱:「木蘭不知名。」長300餘字,後經隋唐文人潤色。郭茂倩編《樂府詩集》在《木蘭詩》的註解中稱「不知起於何代」。
《古今樂錄》記載:「《木蘭詩》本唐朔方節度使韋元甫始得於民間。」,然而《古今樂錄》早已失傳。此說如今仍有爭議。
明代文學家徐渭將《木蘭詩》改編為《雌木蘭替父從軍》,劇中自稱「妾身姓花名木蘭,祖上在西漢時,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俺父親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舊時也做一個有名的千夫長。」自此,木蘭的父親叫花弧,姐姐叫花木蓮,弟弟叫花雄,母親是花袁氏。清代《曲海總目提要·雌木蘭》也說:「木蘭事雖詳載古樂府。按明有韓貞女事,與木蘭相類,渭蓋因此而作也。木蘭不知名,記內所稱姓花名弧及嫁王郎事,皆系渭撰出。」
祖沖之《述異記》、李亢《異志》皆提到木蘭姓花。一說為木蘭本姓朱,清康熙年間的《黃陂縣志》曰:「木蘭,本縣朱氏女,生於唐初,……假男子代父從軍,……至今其家猶在木蘭山下。」焦竑在其《焦氏筆乘》中也說道:「木蘭,朱氏女子,代父從征。今黃州黃陂縣北七十里,即隋木蘭縣。有木蘭山、將軍冢、忠烈廟,足以補《樂府題解》之缺。」但有木蘭是姓魏的說法,也有一說為木蘭姓韓。另據《新唐書》載:「少女木蘭,姓任」。
《河南通志》:「隋木蘭,宋州人,姓魏氏。恭帝時發兵御戍,木蘭有智勇,代父出征,有功而還。……鄉人為之立廟。」
侯有造《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說:「將軍魏氏,本處子,名木蘭。……歷年以紀,交鋒十有八戰,策勛十二轉。朝覲,天子喜其功勇,授以尚書。隆寵不赴,懇奏省視。擁兵還譙,造父室,釋戎服,復閨裝,舉皆驚駭。咸謂自有生民以來,蓋未見也。衛兵振旅還,以異事聞於朝。召復赴闕,欲納宮中,將軍曰:臣無媲君禮制。以死誓拒之。勢力加迫,遂自盡。所以追贈有孝烈之謚也……」。
明人劉惟德著《韓木蘭(娥)傳》載:「少女木蘭,姓韓,原名娥,四川閬中人」。
花木蘭的籍貫也是眾說紛紜,《大清一統志》稱是潁州譙郡城東魏村人(今亳州市譙城區);姚瑩的《康輶紀行》稱是甘肅武威人;而劉廷直在《木蘭碑》中,稱木蘭是直棣完縣人;《商丘縣志》載木蘭為商丘人。
元代侯有造《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碑上的文字至今仍清晰可辨。《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石碑,碑文後附有《木蘭辭》全詩。碑文開頭說:「將軍魏氏,本處子,名木蘭,亳之譙人也……睢陽境南,東距八十里曰營廓,即古亳方域,孝烈之故墟也。亦建祠像,土人亦以四月八日致祀,乃將軍生朝。」
據《商丘縣志·列女》卷十一記載:「木蘭姓魏氏,本處子也。世傳可汗募兵,木蘭之父耄贏,弟妹皆稚呆。慨然代行,服甲胄箭囊。操戈躍馬而往,歷年一紀,閱十有八戰,人莫識之。後凱還,天子嘉其功。除尚書不受,懇奏省親。及還家,釋其戎服,衣其舊裳。同行者駭之,遂以事聞於朝。召復赴闕,欲納諸宮中。木蘭曰:『臣無媲君之禮』,以死誓拒之,迫之不從,遂自盡。帝驚憫,追贈將軍,謚『孝烈』」。
意思是木蘭姓魏,替父從軍後辭官不受,皇上知道真相後又想把她召到後宮中,但木蘭寧死不從,自殺身亡,皇上大驚,於是追贈木蘭「將軍」稱號。現河南虞城仍建有木蘭祠,祠中設木蘭像,並倖存兩塊祠碑,一是元代《孝烈將軍像辨正記》碑,二是清朝《孝烈將軍辨誤正名記》碑,當地的各種民間傳說和歌謠中也留有木蘭從軍的故事。
明代的徐渭在《四聲猿》中說她是姓花,名木蘭,父親花弧(一說朱文祿)是一個後備役軍官,大姐花木蓮,幼弟花雄,母親姓袁,一家五口,這是至今仍為大家所接受的一種說法。
再說「朱」姓木蘭。
唐白居易在《戲題木蘭花》中雲:「怪得獨饒脂粉態,木蘭曾作女郎來。」杜牧也寫有《題木蘭廟》一詩:「彎弓征戰作男兒,夢里曾經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拂雲推上祝明妃。」這說明木蘭的故事在唐代已經膾炙人口了。杜詩里的木蘭廟在今河南商丘市虞城縣,至今還有木蘭祠、木蘭墓和將軍坊等遺址。有木蘭山、將軍冢、忠烈廟,足以補《樂府題解》之缺。」根據上述史料,一些專家學者認為,木蘭應姓「朱」。此外,還有「韓」姓木蘭、四川閬中人,復姓「木蘭」、鮮卑族人等說法。
查閱最具權威性的《辭海·詞語分冊》,其解釋為:「木蘭姓氏或作花,或作朱,也作木,均無確證。
侯有造《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說:「將軍魏氏,本處子,名木蘭。歷年以紀,交鋒十有八戰,策勛十二轉。朝覲,天子喜其功勇,授以尚書。隆寵不赴,懇奏省視。擁兵還譙,造父室,釋戎服,復閨裝,舉皆驚駭。咸謂自有生民以來,蓋未見也。衛兵振旅還,以異事聞於朝。召復赴闕,欲納宮中,將軍曰:臣無媲君禮制。以死誓拒之。勢力加迫,遂自盡。所以追贈有孝烈之謚也……」
花木蘭的事跡傳至今,主要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的絕唱,是這篇長篇敘事詩歌頌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

閱讀全文

與花木蘭是歷史上哪個時期的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