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中國歷史上哪個朝代從不和親

中國歷史上哪個朝代從不和親

發布時間:2022-06-10 22:12:05

⑴ 不和親,不納貢,皇帝被俘不投降,明朝為何會成為朝代中國歷史上最有骨氣的一個朝代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一定有一個或者兩個朝代是你所喜歡的。大部分的人可能會說自己喜歡的朝代是唐朝。在我心裡,最喜歡的朝代便是明朝。在這五千多年的歷史中,無數的朝代更迭。只有明朝採取著四不政策,那就是「不和親,不割地,不賠款,以及不納貢」。在明朝二百六十七年裡,每一任皇帝都遵循著四不政策,不願意和任何一個國家簽訂不平等的條約。

戰爭中,我們不難發現從君主到士兵每個人都是不放棄,堅持不懈的情況。在面對西方的無理要求時,明朝和清朝所採取的的政策,對待的態度不同,明朝時期所有人都是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明朝的君王不放棄任何一位百姓。然而在清朝,皇帝為了自己的權利放棄自己的百姓。

⑵ 中國歷史上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邊,君王死社稷的偉大王朝的名字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一說亡於1683年)是中國歷史上承元朝、下啟清朝的朝代,是以漢族為主推翻蒙古族統治者而建立起來的漢族復興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而明朝皇帝,則是指由明太祖朱元璋開始,直至明思宗朱由檢共16位明朝皇帝。
一句話,君王死社稷,大臣都以直諫為榮!糾結,這也被韃子滅了!中國就這樣了.....
補充的那個,是冉魏吧。冉閔的殺胡令知道吧!

⑶ 最慫的朝代or最硬氣的朝代為什麼明朝寧可打仗也不和親

最慫的朝代or最硬氣的朝代?為什麼明朝寧可打仗也不和親?


勇猛的戰士們

先人留下的骨氣與忠義不是一成不變的。議和不代表沒有骨氣,反之,拿百姓的血肉之軀去拼沒有勝算的勝利也不是忠義的表現。“主戰者未必勇,主和者未必怯,跟風隨大流頭腦發熱誰都會,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來說,理智總比熱血更重要。”

正如這句話所說,很多時候,理智比熱血更加重要。

⑷ 中國歷史上和親的情況很多,漢朝,唐朝都有,為什麼宋朝寧可送錢也絕不和親

和親,也叫做"和戎""和蕃",是指中原王朝統治者與周邊少數民族或者各少數民族首領之間出於各種各樣和目的而達成的一種政治聯姻。它作為歷朝民族總政策的一個組成部分和一種民族關系的表現形態,貫穿於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對歷史發展有著或隱或顯的影響。
寬泛意義上的和親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而嚴格意義上的和親始於漢代。自漢以後一直到清代,幾乎所有的朝代都有次數不等、緣由各異的和親。

縱觀中國歷史,和親是一種經常發生的現象。據史書記載,早在周襄王(公元前651年--619年)時期,襄王欲伐鄭,故娶狄女為王後,與戎狄兵共伐鄭。這是歷史上較早出現的和親事件,此後漢唐直至明清,和親之舉不絕於書。盡管這些和親有的出於被迫,有的出於自願,有的成功,有的失敗,但和親作為一種處理民族關系的重要手段和策略,往往被統治者不斷使用,其間的原因就在於大多數和親都會有一定成果,或可暫時推遲戰爭的爆發,或可表示對對方的友好和籠絡,客觀上又能促進和親雙方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互動和交流,但這並不表明歷史上的一切和親都是積極的、被肯定的,而要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具體問題加以具體分析。

⑸ 「不和親,不割地、不賠款,不稱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朝是怎樣的的朝代

崇禎是一位非常勤勉的皇帝,據史書記載,崇禎二十多歲頭發已白,眼角長有魚尾紋,可以說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

數十年沒有解決的各種問題,在此時集中爆發,再加上碰到小冰河期,災害頻發、百姓困苦,導致農民紛紛起事。外部又有清軍虎視眈眈,憑崇禎一人根本難以扭轉歷史潮流。

明王朝是個特殊的王朝,歷代帝王出奇的硬氣,沒有漢朝時期的和親妥協,也沒有唐朝時期的君主逃亡,更沒有宋朝時期的納歲薄幣。明朝歷代皇帝,從未向外族低過頭: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面臨失敗的崇禎皇帝,也沒有妥協,堅守了這條底線。

⑹ 不和親,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在古代還有哪個朝代有明朝的氣節呢你怎麼看

從宋朝以後,「和親」、「稱臣」等都已經過時了,還拿來吹噓,就好像說現在的年輕人對當年價值不菲的大哥大不感冒一樣,誰要是捧著這個老古董招搖過市才是真的腦子有病;

如果說新瓶裝舊酒也就罷了,關鍵還有人將缺點也美化成優點,明明是跑不掉,非說成是統治者勇氣附身。如果明仁宗能多活幾個月,大明的都城也就返回南京了。如果不是那幫自命清高的東林黨阻攔,崇禎也就跑到南京去了,你讓崇禎死在北京,問過崇禎的意見了嗎?

在弱肉強食的時代,勝者為王,失敗者則要付出巨大的代價,比如土地,所以割地,這是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必然過程。而失敗者則可以利用割地遲滯敵人進攻,卧薪嘗膽,等到實力恢復可以再次擊敗對手將土地奪回來。

單純地以一兩次的失敗作為無能的體現,並不全面。

在實力不濟時,稱臣納貢不僅是必須的,也是必要的。比如唐朝前期對突厥稱臣,目的不是為了讓突厥當爸爸,而是為了當他們的爸爸。果然,經過十多年的韜光養晦,唐朝一舉消滅東突厥,徹底洗刷了納貢時的屈辱。

隱忍是為後發,只要有成功的結果,所有人不會注意曾經的屈辱。

當然,對於南宋對金的稱臣納貢,就是真正的屈辱了。

天子守國門是必然也是無奈

在古典王超說時期,帝國沒有明確的邊界線,烽燧所至,即為帝國邊疆。這導致的一個嚴重後果就是隨著國力衰退,先期開拓的大片疆域被主動放棄。於是疆域越來越小,都城距離邊界的距離越來越近。

明朝在朱棣1421年遷都時,長城以北尚有開平衛,也就是說蒙古距離長城還有上百里的距離,北京根本就不是「國門」,只是在1430年明宣宗內遷開平衛之後,長城以北全線失守,北京才成為真正的國門。

天子守國門,古來有之,秦漢隋唐定都的關中地區,和西部的吐蕃等距離太近,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真正的國門,歷史上的南北對峙時期,南方政權多以長江邊上的南京作為都城,這也是該政權的「國門」。

⑺ 歷史上和親的朝代有很多,為何明朝堅決不和親

漢朝十三位公主和親,說好聽點是政治聯姻,實際都是被迫遠嫁匈奴,王昭君就是無奈被送去和親的女子。唐朝也有十九位公主先後和親,就連一個吐蕃,也需要我們送去一位公主和親,文成公主就是和親嫁給了松贊干布。

明朝的發展趨勢

漢唐兩朝的和親行為讓明朝認為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從皇帝到大臣都不贊成和親的行為。漢朝的王昭君出塞,公主遠嫁烏孫,唐朝的文成公主進藏,這些和親的行為都是為了能更好的發展國力,籠絡各族勢力,以達到擴展疆土的目的。

但是明朝的政策在後期漸漸傾向於固步自封的狀態,對蒙古也是採取戰略守勢的方針,幾乎沒有任何擴張或者吞並其他勢力的意圖,自然也就沒有和親的必要了。

⑻ 明朝對外從不和親嗎這種「不和親」的政策是時代的進步還是倒退呢

是的,至少在記載中明朝對外確實是從不和親。外國公主可以嫁到明朝來,但是明朝卻從來沒有將本國的公主外嫁,甚至連宮女都沒有。而且歷史不是呈直線發展的,歷史發展的過程是曲折前進的。單單是一個“和親”並不能代表這個政策的好壞,但是卻可以從側面反應出明朝錚錚的鐵骨。

(明朝土木堡之變)

明朝也的確是這樣做的。土木堡之變後,明朝軍隊精銳盡失,皇帝被俘,整個大明王朝貌似氣數已盡。如果換成宋朝面臨這樣的局面,可能又得開始舉國南遷。但是明朝沒有。明朝重新登基了一位皇帝,並且大臣於謙以及一派忠臣良將誓死不從、鐵骨錚錚,硬是和瓦剌死磕到底,保存了明王朝的統治。

(於謙北京保衛戰)

明朝是一個有骨氣的朝代,它選擇“不和親、不割地、不賠款”的政策延續著自己的統治。但是這樣的政策既不能說好,也不能說不好。但是這樣的政策表現出了明朝統治者在面對外族入侵時不屈服的一種精神,這也是我們華夏漢族幾千年來的一種強大的精神品質!

⑼ 哪個朝代沒有和親公主

在中國的大一統朝代之中,就有三個王朝從未與外族和親。



第一個是東漢。



第二個是宋朝。

第三個是明朝。

⑽ 為什麼明朝從不和親

自從《明朝那些事兒》出版之後,喜歡明朝的人是越來越多。不僅僅是因為作者寫得好,更是因為相較於中國近代史的屈辱,明朝「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更讓人熱血澎湃一些。然而,明朝不和親只是因為國力強盛嗎?

事實上,和親並不是一件屈辱的事情,它還代表著兩國的交好,而不僅僅是一方面的示弱。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當初明朝並沒有堅持不和親,而是積極的去周圍的國家加強聯系,那麼他是否能在歷史上多存活幾年?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上哪個朝代從不和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