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袁姓至今有多少年歷史
源流一
袁氏族徽
出自姚姓,即為舜帝姚重華後裔。舜帝姚姓媯姓的33世嫡長孫媯滿被周武王封為陳侯(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陽)的陳胡滿,陳胡公媯滿的11世孫有個叫諸的,字伯爰,其孫濤塗,以祖父的字命氏,稱爰氏,春秋時世襲陳國上卿。由於當時「爰」字和「袁、轅、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後來的子孫就分別以這6個字為姓。正如《袁樞年譜》所雲「一姓有六字五族之異」。據《通志·氏族略·以字為氏》所載,「袁」亦作「轅」「爰」。陳胡公之裔。十八世孫庄伯生諸,字伯爰。伯爰之孫濤塗,以王父字為氏,稱「爰濤塗」。亦作袁濤塗。世代為陳上卿。其後有「袁」氏。史稱袁氏正宗,衍生出汝南袁氏與陳郡袁氏。陳郡袁氏從周朝就已世居我國北方,從魏晉南北朝汝南袁氏已經南遷,出自陳郡、汝南兩望族後裔早已散居江南許多地方,隋唐以前,袁姓的許多顯赫名人已出現在江南地區。明、清之際,袁姓已遍及全國。
源流二
出自軒轅黃帝,軒轅以德得天下。軒轅氏,又稱玄袁氏,為少典氏之子,因其族善製作大車轅,駕車周流天下,故而稱軒轅氏。其居住地又因黃帝軒轅氏而命名軒轅之丘,軒轅氏起兵革炎帝,以車帳相結為營,因是軒轅氏發明,世稱"行轅"。軒轅氏初都有熊之墟(鄭州或開封),所居之地,有以轅為名之邑,後稱為袁邑。上古時"爰"字和"袁、轅、榬、溒、援"等字音同意同,軒轅氏革炎成功,代炎帝而當天子,號黃帝。
源流三
出自少數民族。據《魏書·高車傳》雲:「高車,蓋古赤狄之種,初號為狄歷,北方以為敕勒,諸夏以為高車丁零,其語略與匈奴同而有小異,其種有狄氏、袁紇氏、斛律氏、解批氏、護骨氏、異奇斤氏……無都統大帥,當種各有君長,為性粗猛,黨類同心,至於寇難,翕然相依,斗無行陣,頭別沖突,乍出乍入,不能堅戰,其俗蹲踞褻黷,無所忌避,婚姻用牛馬納聘以為榮。俗無俗,不作酒,迎婦之日,男女相將,持馬酪熟肉節解,主人延賓,亦無行位,穹廬前叢坐,飲宴終日,復留其宿,明白將婦歸。頗諱娶寡婦而優憐之,其畜產自有記識,雖闌縱在野,終無妄取。俗不清潔,喜致雷震。其死亡葬送,掘地作坎,坐屍其中,張臂引弓,佩刀挾槊,無異於生,而露坎不掩,其遷徙隨水草,衣皮食肉,牛羊畜產,盡與蠕蠕同,唯車輪高大,幅數至多。」高車之種有六:狄氏、袁(韋)紇氏、斛律氏、解批氏、護骨氏、異奇斤氏。又有十二姓:一曰泣伏利氏,二曰吐盧氏,三曰乙旃氏,四曰大連氏,五曰窟賀氏,六曰達薄氏,七曰阿侖氏,八曰莫允氏,九曰俟分氏,十曰副伏羅氏,十一曰乞袁氏,十二曰右叔沛氏。(見《北史·高車傳》。)六種之袁紇氏,袁韋形近,韋回同音,實乃回紇部族。《唐書·回紇傳》雲:「回紇,其先匈奴之裔,在後魏時號鐵勒部落,依託高車,臣屬突厥,近謂為特勒,自突厥有國,東西征討,皆資其用,以制北荒。」此回紇,即高車六種之袁紇氏。在以回紇為本核心的漠北十五部大聯盟,其中就有蒙古土默特的先族和圖瓦共和國的先民。唐謂之「都播」或「都波」,《蒙古秘史》寫作「禿馬敦」「禿巴思」,《元史》寫作「吐麻」「禿馬」。第十一姓乞袁氏,實即成吉思汗之始祖「乞顏氏」,或稱「乞引氏」。袁、顏、引,大致同音,是史官按自己的方言所注音。乞袁氏與「元朝」中的「元」是一定根據的,其後裔自謂出自蒙古族王公顯貴乞袁氏家族,隨後人以袁為姓。
源流四
源於改姓,屬於長者賜姓為氏。據史書《明史》記載,明朝崇禎年間,山東東明人袁葵任洪洞縣令時,在災荒年收養數百個百姓遺棄幼兒。災荒過後,袁葵又讓百姓們把孩子領回。在袁葵離任時,這百姓紛紛抱著曾被袁縣令養育的親骨肉,請他賜予他們袁姓名字。
袁葵滿足了他們的要求。這些孩兒永記袁葵的恩德,世代稱己是袁氏。
源流五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北魏王朝皇族拓拔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鮮卑拓跋氏族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在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遷都洛陽後,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其中即有胡姓漢化的內容。他將皇族姓氏「拓跋」改為漢姓元氏,成為朝中第一姓,自己就稱為元宏。到了隋朝時期,一些拓拔氏後裔已經分不清元、袁二姓的區別,故而有稱袁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六
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土默特部乞袁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早在南北朝時期的漠北民族十五部大聯盟中,就有蒙古族土默特部,即今俄羅斯圖瓦共和國的先民。到了唐朝時期,稱之為「都播(都波)」,在史籍《蒙古秘史》中,記錄其後裔在宋、元時期的稱「禿馬敦(禿巴思)」,而在史籍《元史》則中記作「吐麻(禿馬)」。在都播(都波、禿馬敦、禿巴思、吐麻、禿馬)族人的蒙古化衍遷過程中,第十一姓即為乞袁氏,即成吉思汗鐵木真的始祖乞顏部姓氏,亦稱乞引氏、乞元氏。其後裔自謂源於蒙古族王公顯貴乞袁氏家族,多冠有漢姓為袁氏者。另外,在蒙古族古老的乞顏部中還有一個分支,即呼熱特氏族,在明朝時期即多冠漢姓為袁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七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在今滿族、瑤族、彝族、白族、朝鮮族、藏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袁氏族人分布。例如今廣西壯族自治區隆安縣丁當鄉及雲南省富寧縣的瑤族袁氏,在當地皆屬大族。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袁氏,相傳至今。
② 關於袁姓的歷史現狀解說
袁姓,是中華民族的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
歷史上,自春秋末,袁姓一直活躍在河南一帶。
袁姓南遷始於唐代以前,至宋時,已成為南方的一大望族,其中以浙江、江蘇、江西分布最多,袁氏入閩始於宋代以前,宋代以後便自福建遷入廣東等地,明、清之際袁姓已遍布我國廣大地區,在廣西、雲南等省境的瑤族中,袁為大姓。
③ 袁姓的歷史發展
袁氏姓源比較純正,主要出自媯姓,即舜帝姚重華後裔。舜帝的33世嫡長孫媯滿被周武王封為陳侯(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陽),謚號胡公,陳胡公媯滿的11世孫有個叫諸的,字伯爰,其孫濤塗,以祖父的字命氏,稱爰氏,春秋時世襲陳國上卿。由於當時「爰」字和「袁、轅、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後來的子孫就分別以這6個字為姓。正如《袁樞年譜》所雲「一姓有六字五族之異」。據《通志·氏族略·以字為氏》所載,「袁」亦作「轅」「爰」。陳胡公之裔。十八世孫庄伯生諸,字伯爰。伯爰之孫濤塗,以王父字為氏,稱「爰濤塗」。亦作袁濤塗。世代為陳上卿。其後有「袁」氏。史稱袁氏正宗,衍生出汝南袁氏與陳郡袁氏。陳郡袁氏從周朝就已世居我國北方,從魏晉南北朝汝南袁氏已經南遷,出自陳郡、汝南兩望族後裔早已散居江南許多地方,隋唐以前,袁姓的許多顯赫名人已出現在江南地區。明、清之際,袁姓已遍及全國。 源於改姓,屬於長者賜姓為氏。據史書《明史》記載,明朝崇禎年間,山東東明人袁葵任洪洞縣令時,在災荒年收養數百個百姓遺棄幼兒。災荒過後,袁葵又讓百姓們把孩子領回。在袁葵離任時,這百姓紛紛抱著曾被袁縣令養育的親骨肉,請他賜予他們袁姓名字。
袁葵滿足了他們的要求。這些孩兒永記袁葵的恩德,世代稱己是袁氏。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在今滿族、瑤族、彝族、白族、朝鮮族、藏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袁氏族人分布。例如今廣西壯族自治區隆安縣丁當鄉及雲南省富寧縣的瑤族袁氏,在當地皆屬大族。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袁氏,相傳至今。
④ 寧波西門袁氏家族
寧波西門袁氏一族至今已有近900年歷史。1129年北宋滅亡後,時任臨安知府的西門袁氏先祖袁子誠護送趙構南遷,到寧波後,定居寧波城西。自南宋以來,袁氏後代世居「聖旨亭」(現新芝路附近),世稱「西門袁家」。 說起「聖旨亭」,皆因西門袁氏第8代子孫袁珙輔助燕王朱棣成為明朝永樂帝後,屢獲聖旨而得名。現新芝路之「新芝」原為「聖旨」諧音。對此,浙東學派大儒全祖望先生《甬上前後族望表》有記載:「城西袁家,知臨安府子誠之後也。」 袁氏代有聞人顯要,冠蓋相繼,為甬上望族。袁氏族人為傳承家族文化,維系濃濃親情,共建和諧社會,有盡節報國忠臣義士,有愛民勝過愛官的清官,有充滿哲理的家訓,有不知姓名的賢良媳婦。目前,已記載族人14000餘人,仍活躍在當今歷史舞台的有3800餘人。
⑤ 關於袁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有哪些
1、袁姓的歷史:袁姓發源於河南太康,轅告徙居河洛之間,而袁政因把轅改為袁,因而也有人認為袁政是袁姓的得姓始祖。
西漢初年,袁政11世孫袁爰,被封貴鄉侯,復舉家遷回陽夏定居,並成為當地望族,號稱陳郡袁氏。東漢有袁姓播遷河南汝南,到袁爰八世孫袁安時貴顯榮耀,因其不避權貴,為時人所稱頌,又因袁安的子孫後代,累世官宦,四世三公,盛於東漢,「汝南袁氏」遂成為東漢的著姓。到東漢末年,袁姓有袁紹稱雄河朔,袁術僭號壽春,皆名噪一時。
2、袁姓的現狀:袁姓人在全國分布廣泛,尤以四川、河北、江蘇、河南、江西、浙江等省較多,約佔全國漢族袁姓人口的54%。袁姓在《百家姓》中排行第59位,在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33位,人口約有700萬,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54%。
袁姓的名人:
1、袁樞,字伯應,另字環中,明朝睢州人,書畫家,以父袁可立的功德,被授官詹事府錄事。又升任太僕寺丞、戶部郎中,又升任河南參政。
2、袁於令,明末清初戲曲作家。
3、袁枚(1716~1797),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隨園主人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詩人、散文家。乾隆四年(1739)進士,選庶吉士,乾嘉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乾隆三大家」;與趙翼、張問陶合稱「性靈派三大家」。
⑥ 關於姓袁的歷史和現狀.
歷史分布和遷移
編輯
自春秋末,袁姓一直活躍在河南一帶。袁氏早期主要是在其發祥地河南發展繁衍,其發展中心為陳郡,尤其是汝南,秦漢時期袁氏以向外地播遷。到漢朝,形成了以汝南汝陽(今河南汝南)為中心的大姓。從袁安以下的四代人都做到太尉、司徒、司空的高位。如果說汝南袁氏在東漢時大放異彩,強盛了百餘年並上演了由盛而衰乃至最終湮滅的歷史悲喜劇的話,那麼從曹魏至隋唐長達數百年的時間內,由陳郡(當時為陳國,後改為陳郡)袁氏唱主角,再創袁氏家族史上的輝煌,對袁姓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陳郡的袁氏自東漢袁滂任司徒開始,曹魏,晉朝至隋唐,人才輩出,子孫連續13代都有人擔任重要職務,活躍在政壇將近600年,權勢顯赫。由於戰亂、官職調遷等原因,陳郡袁氏與汝南袁氏又派生出許多支脈,如袁乾的後裔有一支徙居彭城(今江蘇徐州),還有一支徙居河東(今山西永濟西南);袁紹的後裔有一支徙居東陵東光(今屬河北);袁術的子孫分散於江、淮間,有一支居住在襄陽;袁渙的後裔有一支徙居京兆(今陝西西安),又有一支徙居華陰。袁姓最早發源於今河南淮陽一帶,世居陽夏,至西漢時,其子孫世代為官,地位顯赫,成為當地一大望族,陽夏是袁氏的祖居地,該地晉代屬陳留,所以袁氏以陳留郡最望。此後,遷徙各地的袁氏多為陳留分支,他們都以『陳留」為其堂號,至東漢,遷居汝南的袁氏發展形成了當地的一大望族。從魏晉南北朝至隋唐,袁氏後裔,因仕途、避難等原因形成眾多支系,在北方的廣大地區及江南的許多地方,經過不斷的繁衍、發展,成為當時望族,形成了彭城、京兆、東光、太原、華陰、襄陽、濮陽、宜春等郡望。
袁姓分布
宋朝時期,袁姓大約有26萬人,以人數算宋朝第六十四位大姓。湖南。南宋有史學家袁樞為建安人(今福建建甌),說明南宋以前,已有袁氏徙居福建。據《袁氏族譜》記載,袁安第38世孫袁志君因任廣東布政使,自江西信豐遷至廣東東莞溫塘茶園定居,為廣東袁氏開基始祖,其後裔分居興寧、梅縣區、惠陽區等地。
明朝,袁姓大約53萬,為明朝第三十六大姓。袁姓人口增長高於全國人口的增長,宋、元、明600年袁姓人口主要向東南和南部地區遷移,而四川地區的袁姓人口萎縮嚴重。明末,袁姓也進入了台灣,袁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間有了很大的區別,由東南部向西部、華中、華北回遷。
袁姓南遷始於唐代以前,至宋時,已成為南方的一大望族,其中以浙江、江蘇、江西分布最多,袁氏入閩始於宋代以前,宋代以後便自福建遷入廣東等地,明、清之際袁姓已遍布我國廣大地區,在廣西、雲南等省境的瑤族中,袁為大姓。[4]
●當代分布
袁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十七位,屬於超級大姓系列,人口約七百六十三萬一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48%左右。
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四川,河北兩省,大約占袁姓總人口的23%。在北方,河南、河北是袁姓聚居地;在南方,袁姓人口在江西、江蘇、四川、浙江、湖北,這五省又集中了38%。袁姓分布很廣,但不均衡。總體而言,南方袁姓人口超過北方。在台灣省的百家姓中,袁姓居第94位,他們大多是清朝時期和1949年左右從中國大陸遷居來此,主要聚居在台北、新竹、南投、嘉義、台南等地。在國外,袁姓僑居地集中在東南亞各國及歐美一些國家;袁世凱的後代僑居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加拿大、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
⑦ 關於袁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袁氏早期主要是在其發祥地河南發展繁衍,其發展中心為陳郡,尤其是汝南,秦漢時期袁氏以向外地播遷,由於戰亂、官職調遷等原因,陳郡袁氏與汝南袁氏又派生出許多支脈,如袁乾的後裔有一支徙居彭城(今江蘇徐州),還有一支徙居河東(今山西永濟西南)。
袁紹的後裔有一支徙居東陵東光(今屬河北);袁術的子孫分散於江、淮間,有一支居住在襄陽;袁渙的後裔有一支徙居京兆(今陝西西安),又有一支徙居華陰。
當代分布:袁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十七位,屬於超級大姓系列,人口約七百六十三萬一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48%左右。
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四川,河北兩省,大約占袁姓總人口的23%,在北方,河南、河北是袁姓聚居地;在南方,袁姓人口在江西、江蘇、四川、浙江、湖北,這五省又集中了38%,袁姓分布很廣,但不均衡。總體而言,南方袁姓人口超過北方。
在台灣省的百家姓中,袁姓居第94位,他們大多是清朝時期和1949年左右從中國大陸遷居來此,主要聚居在台北、新竹、南投、嘉義、台南等地。在國外,袁姓僑居地集中在東南亞各國及歐美一些國家;還有些僑居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加拿大、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
(7)袁姓至今已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堂號:卧雪堂:東漢袁安沒做官的時候,客居洛陽,很有賢名;守正堂:袁安為人嚴謹,後來做了楚郡太守;弗過堂:明太子少保兵部尚書袁可立堂號。
此外,袁姓堂號還有:「陳郡堂」、「汝南堂」、「三公堂」、「彭城堂」、「陳留堂」、「懷楚堂」、「維則堂」、「介禳堂」、「介江堂」、「介祉堂」等。
宗族特徵:在漢晉南北朝時期,代有才人出,風光貴顯千餘年,為世人所敬仰;字行輩份嚴謹有序,如江蘇丹徒袁姓一支字行輩份排語為:「恭寬信敏惠,仁義乃賢師,忠孝承家學,道德培福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袁姓
⑧ 中國最大的袁氏祠堂在哪裡
袁氏大坡宗祠是指汝南袁氏的一支族人從湖北入川,聚居於四川省樂山市犍為縣壽保鄉大坡村,並在大坡建立袁氏宗祠,史稱大坡袁氏宗祠。
袁氏祖先是洪武二年(1370年) 入川,一行壽童共二十七人,距今有640多年的歷史。據「雍睦堂」族人爛壩子袁光富收藏的《袁氏大坡族譜》記載,從入川第一代算起,老族譜記載了之前有一十六代無統一字輩,天字輩為17代。
初來川時先人在黃金溝一石包上刻有袁姓家族的地界,族人聚居在黃金溝、亂次溝、陳李溝一帶生息了三百多年。後為緬懷祖上,團結族人,興清明會,選點大坡建袁家廟,撰寫了袁氏族譜一本,編排了統一字輩,這期間又改廟為袁氏大坡宗祠,就是今大坡祠堂。
⑨ 袁氏的起源,歷史,有哪些歷史人物是姓袁的(快快快快快快!拜託)
袁氏姓源比較純正,主要出自媯姓,即為虞舜之後。相傳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顓頊的後代,因生在姚墟(今山東菏澤東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媯汭河(今山東永濟南),所以後代又有媯姓。以媯為姓的後裔中有被周武王滅商後封為陳侯(建都於宛丘--今河南淮陽)的陳胡滿,陳胡公媯滿的11世孫有個叫諸的,字伯爰,其孫濤塗,以祖父的字命氏,稱爰氏,春秋時世襲陳國上卿。由於當時"爰"字和"袁、轅、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後來的子孫就分別以這6個字為姓。正如《袁樞年譜》所雲"一姓有六字五族之異"。
遷徙分布
袁氏早期主要是在其發祥地河南發展繁衍,其發展中心為陳郡,尤其是汝南。秦漢時期袁氏以向外地播遷。由於戰亂、官職調遷等原因,陳郡袁氏與汝南袁氏又派生出許多支脈,如袁乾的後裔有一支徙居彭城(今江蘇徐州),還有一支徙居河東(今山西永濟西南);袁紹的後裔有一支徙居東陵東光(今屬河北);袁術的子孫分散於江、淮間,有一支居住在襄陽;袁渙的後裔有一支徙居京兆(今陝西西安),又有一支徙居華陰。
南宋有史學家袁樞為建安人(今福建建甌),說明南宋以前,已有袁氏徙居福建。據《袁氏族譜》記載,袁安第38世孫袁志君因任廣東布政使,自江西信豐遷至廣東東莞溫塘茶園定居,為廣東袁氏開基始祖,其後裔分居興寧、梅縣、惠陽等地。閩、粵袁氏於清代開始陸續有人移居台灣,有的又進而徙居新加坡、印尼及其他國家。
歷史名人
袁 枚:清代著名文學家,是當時著名詩歌理論家,論詩主張性靈,反對形式主義和擬古。著有《隨園詩話》。與薛士銓、趙翼並稱"江右三大家"。
袁崇煥:明末大將,著名軍事家。屢次取得對後金作戰的勝利,寧遠一役使努爾哈赤受傷而死;寧錦大捷,又逼皇太極大敗而歸。
袁山松:西晉吳郡太守。他性情秀遠,擅長音樂,其歌《行路難》,聽者無不落淚,與羊曇之唱樂、桓伊之輓歌,並稱"三絕"。
袁 盎:楚人,是歷史上第一個揚名於史籍的袁姓著名人物。他在漢景帝"七國之亂"時,曾奏請斬晁錯以平眾怒,結果"七國之亂"平定後,他就被封為太常,顯赫異常。
袁 樞:南宋史學家。著有《通鑒紀事本末》四十二卷,記239事,各自獨立成篇,為我國第一部紀事本末體史著作。
⑩ 袁姓歷史上有哪些名人
袁盎(約前200年-前150年),《漢書》稱爰盎,字絲,漢初楚國人,西漢大臣,個性剛直,有才幹,以膽識與見解為漢文帝所賞識。袁盎有較濃厚的儒家思想,強調等級名分、按"禮"行事,不能有僭越行為。為人敢言直諫,後因此觸犯漢文帝,被調任隴西都尉,後遷徙做吳相。漢景帝即位,吳楚七國叛亂,袁盎奏請斬晁錯以平眾怒,官拜太常,出使吳國。叛亂平定後,封為楚相。後因反對立梁王劉武為儲君,遭到梁王忌恨,為刺客所殺。
袁山松(?~401年),本名袁崧,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東晉時期名士、史學家、音樂家,尚書郎袁喬孫,琅琊太守袁方平之子。少有才名,博學有文章,著有《後漢書》百篇,襲封長合侯。出任左將軍、吳郡太守、湘西伯,築滬瀆壘(今上海市閔行區),保障官民安全,配合劉牢之徵討孫恩之亂。晉安帝隆安五年,兵敗戰死。明朝《松江府志》 、清《上海縣志》有記載。
袁紹(?年-202年6月28日) ,字本初,汝南郡汝陽縣(今河南商水)人。東漢末年軍閥,漢末群雄之一。袁紹出身漢末名門"汝南袁氏",自高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袁紹早年任中軍校尉、司隸校尉,曾指揮誅殺宦官。初平元年(190年),與董卓對立,被推舉為關東聯軍首領。在漢末群雄割據的過程中,袁紹先佔據冀州,又先後奪青、並二州,並於建安四年(199年)的易京之戰中擊敗了割據幽州的軍閥公孫瓚,統一河北,勢力達到頂點。但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戰中大敗於曹操。建安七年(202年),袁紹在平定冀州叛亂之後病逝。
袁術(?-199年),字公路,汝南郡汝陽縣(今河南省商水縣)人。東漢末年軍閥,司空袁逢嫡次子,冀州牧袁紹異母弟。舉孝廉出身,累遷河南尹、虎賁中郎將。董卓掌權後,袁術加號後將軍,逃往南陽郡。初平元年(190年),與袁紹、曹操等關東諸侯討伐董卓。董卓死後,袁術對抗於袁紹和曹操的進攻,兵敗逃亡於九江,割據揚州地區。建安二年(197年),稱帝於壽春,建號仲氏 。驕奢淫逸,橫征暴斂,導致江淮地區民多飢死、部眾離心。受到呂布和曹操攻擊,元氣大傷。建安四年(199年),嘔血而死。
袁樞:南宋史學家。著有《通鑒紀事本末》四十二卷,記239事,各自獨立成篇,為我國第一部紀事本末體史著作。
袁崇煥(1584年-1630年),字元素,籍貫廣東東莞石碣,通籍廣西梧州(籍貫爭議)。明朝末年薊遼督師。袁崇煥生於萬曆十二年(1584年)卒於崇禎三年(1630年),享年46歲。袁崇煥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後通過自薦的方式在遼東邊關任職,得到孫承宗的器重鎮守寧遠。在抗擊清軍(後金)的戰爭中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但因為不得魏忠賢歡心辭官回鄉。明思宗朱由檢即位後袁崇煥得以重新啟用,於崇禎二年(1629年)擊退皇太極,解京師之圍後,魏忠賢余黨以"擅殺島帥(毛文龍)"、"與清廷議和"、"市米資敵"等罪名彈劾袁崇煥,皇太極又趁機實施反間計。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煥被朱由檢認為與後金有密約而遭凌遲處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並抄沒家產,實則家無余財。袁崇煥雖為抗清名將,但也是一位爭議較大的人物。有《袁督師遺集》存世,今人輯有《袁崇煥集》。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祖籍浙江慈溪。 清朝乾嘉時期代表詩人、散文家、文學批評家和美食家。袁枚少有才名,擅長寫詩文。乾隆四年(1739年),進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年),外調江蘇,先後於溧水、江寧、江浦、沭陽共任縣令七年,為官政治勤政頗有聲望,但仕途不順,無意吏祿。乾隆十四年(1749年),辭官隱居於南京小倉山隨園,吟詠其中,廣收詩弟子,女弟子尤眾。嘉慶二年(1798年),袁枚去世,享年82歲,去世後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稱"隨園先生"。